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苏轼;豁达超脱;狂放乐观;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5-0127-03
苏轼是一位大智之人,即使面对现实中的狂风暴雨仍欣然畅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面对逆境时的旷达超然、洒脱飘逸的性情为生命之泉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也贏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同时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与态度。人生观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怎样活出生命的美好”。人生观的内容包括生死观、道德观、公私观、幸福感等。
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社会的转型,他们面临多重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通过分析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以及对在校大学生的访谈、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在人生目的方面,部分大学生迷惘、困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感觉不到活着的快乐,没有人生追求,导致相当数量大学生沉迷于“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在人生观价值方面,不仅出现了《非诚勿扰》节目上,“80后”女大学生马诺的“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更有红会女生郭美美通过网络炫富一夜成名的镜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此起彼伏。何元庆对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凸显世俗化、个人化和关注快乐的趋势。学者刘秀峰的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延续并强化80后大学生在人生目标上的个人化取向。在集体与个人发展的利益之间,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在人生态度方面,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当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多采用暴力、逃避、逆反等态度,甚至以“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据有关统计显示,大学生由于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原因,出现自杀率持续走高的趋势。
部分大学生出现这种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根源在于这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开阔的人生格局,导致他们割裂了自己与社会的联结,以孤立的视角只关注此刻的自己和自己的此刻。在这方面,苏轼就能以他独特的经历和心态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人生的启迪。
一、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苏轼一生几经沉浮,历尽磨难。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无人有苏轼经受的磨难艰辛和沉重。但是,在接踵而至的各种灾难面前,他既没有躲到山林、田园去逃避现实,也没有沉入谷底,自暴自弃,更没有厌倦人生而终止生命,而是直面人生的各种苦难,竭尽所能地加以化解,并作为一种养分滋润生命。尽管他早就有投老林泉的夙愿,但在每一地他都实践了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其精神世界充盈而高蹈、超然而逍遥。因此,以民胞物与的精神“济世”的苏轼,最终也救赎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使生命如夏花般灿烂,创造了无穷的价值,真正达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他不仅成为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坚强和乐观的代表,而且也成为其后所有遭遇各种人生磨难者坚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楷模!
正如他的《定风波》所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奈我何?走下去便是。
处逆境之中仍能保持高旷之情操,无论人生如何,他的心中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泰然处之。就靠着这份修养,他在62岁那年再度被贬谪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蛮荒之地,被称为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儋州,他仍然生活得好好的,而且竟然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苏轼用坚毅刚强的意志和旷达乐观的心态,用抽身一步天地宽的积极人生观战胜恶劣处境;以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一切变故,以坚忍不拔、乐观旷达的精神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苦难。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他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注重安逸和享乐,在生活中被家长过分溺爱,过度依赖家长,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所适从、焦虑苦闷、彷徨悲观,甚至厌世轻生,导致不断发生大学生漠视生命,肆意轻生等社会问题。从中国计量学院某大学生表白失败跳楼自杀,天津师范大学大一女生被查出系乙肝病毒携带者后烧炭自杀,四川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寝室自缢身亡,香港理工大学20岁女生自杀坠楼,到史学才子林嘉文抑郁自尽等事件,令人痛惜。
与苏轼一生所遭遇的磨难相比,我们人生中的那点挫折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苏轼一生遭遇的打击,经历的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甚至有几次差一点儿被政敌迫害而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他以坚毅刚强的意志和旷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磨难和挫折。他让我们明白:天下的事,无论怎样的艰难、痛苦、屈辱,都会过去,人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我们在遇到它们时,一定要有勇气面对,想办法处置,而且要永远怀抱希望。当一个人经过了几次这样的艰难痛苦屈辱之后,世间的荣辱哀乐都将不再困扰他,而他以后的心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因此,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困难,遭遇挫折时,不妨走近苏轼,诵读诵读苏轼的诗词,它会激励我们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二、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诗意栖居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但他时刻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他善于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很简朴的,乃至有点艰苦的物质生活中间发现幸福感,发现美感,发现诗意,从而诗意地栖居。
花甲之年,苏轼被贬到一块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儋州。但苏轼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没有朋友玩,就自己找乐子,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他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苏轼的生活哲学——审美地生活。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酿酒师。他一生中酿过米酒、桂酒、真一酒、蜜酒、冬酒、酴醿酒等多种酒品。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茶藝师。他专注烹茶,留下了许多茶道圣经,他与名相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是被誉为茶道中的“千古真经”。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泛舟赤壁,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便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还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一生发明了“东坡肘子”“东坡腿”“东坡豆腐”“东坡肉”等60多道著名菜肴。
苏轼还是北宋最有名的段子手、瑜伽修行者……
他拥有的头衔实在是太多了。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林语堂说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轼的全部……
虽然苏轼在海南、惠州的生活过得不好,但是他拥有了幸福感、美感和诗意,并诗意地栖居。苏轼的生活哲学启示我们要以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有一种潇洒的心态,有一种热爱人生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你即使过的是比较简朴,乃至不那么宽裕的物质生活,你同样能从中感受诗意,发现美感,体会幸福并诗意栖居。
三、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纵观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但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士农工商,黎民百姓,世外高僧,甚至还有曾经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三教九流,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
章惇与苏轼是同年进士,交好多年。但绍圣年间,章惇登上相位后,迫害苏轼无所不用其极。几年后,形势突变,苏轼遇赦北归,章惇却被贬南行。当章惇之子章援代父向苏轼求援时,苏轼不念旧恶,好言抚慰,而且亲书“白术方”,一道让章惇服用,以求延年。还立刻写了封信给章惇的老母亲,安慰老人家说雷州、惠州、岭南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恐怖,请老人放心,还捎去了应对瘴疠之毒的药方。章惇得知此事,羞愧无比。
翻看一下苏轼的文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朋友互答、唱和、离别之作。他不仅与士大夫、读书人、僧侣道士交游,还“与渔樵杂处”“与田父野叟从溪山间”。正如他所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悲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看透人性,宽恕人性。所以朋友遍布天下。
苏轼性情忠厚,胸襟开阔,性格坦荡,他总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即使面对政敌,苏轼也以忠厚之心待之,并与他们推心置腹。当代大学生,生于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自我,缺乏宽容与接纳,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可从苏轼的交友中试着去看透人性,宽恕人性,努力学会善良和理解、包容和宽恕,从而使自己朋友遍布天下。
四、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一名斗士
苏轼一生为我们留下的诗、词、文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了惊人的的程度。如果没有一种进取精神,他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几番沉浮,但是丝毫没影响他的进取精神,反而为他在文学上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苏轼的诗、词、文卷帙浩繁,史称“苏海”,而且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极高的创造成就,成为北宋文学的巅峰。就散文而言,他位列唐宋家之中;就诗歌而言,他“以文为诗……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就词而论,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仅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语境,而且创造性地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他的书法、绘画作品,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他著的三部学术著作《易经》《书传》和《论语说》,学术价值颇高。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文创作,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苏轼历经磨难而旷达高朗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闪耀着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乐观的情怀、健康的心态、自由的想象和进取的精神,其文学艺术方面的革新与创造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必须具有进取意识,否则很快会被社会淘汰。从苏轼身上我们应该体悟到拼搏进取、坚韧豁达斗士精神的人格魅力。
五、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关爱
苏轼的一生虽然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但是也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在密州时,发生蝗灾、旱灾。他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祈雨,并建立超然台。在徐州时,黄河决口“水深达二丈八尺”,他临危不惧,安抚百姓,指挥抗洪,与城共存亡,与民共生死。在杭州,他修复六井,疏浚西湖,并修长堤,随时贩灾施药。在湖州,他爱民如子,因“乌台诗案”被押解进京时,“送者雨泣”“为他消灾道场”。在黄州,他投书拯救女婴,在惠州,他收葬暴骨,助修西桥、医院和饮水工程,救火灾,推广秧马等等。苏轼无私的爱与责任深深地感动了老百姓,以至在他死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暖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轼的爱民精神和责任感伴随着他的一生。他曾认为“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的一生是爱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有关数据显示,有78%的大学生能够主动让座、主动帮助他人。超过52%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但是这是以有利于自我发展为前提。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有69%的大学生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会盲从他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当遇到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候,往往倾向于自我,在个人协调与社会关系的表征上,显现出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以至于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能正確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并享用个人权利,同时承担社会义务更是一头雾水。甚至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大学生一个月竟能花掉父母两万多元的血汗钱”“某某大学生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自寻短见”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责任感也令人担忧。从苏轼的社会关爱中。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好好体悟思考,如何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当代社会青年。
纵览苏轼一生,他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成长,在丰富的社会阅历中成熟。苏轼之所以成为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能把坎坷的经历转化为人生的智慧,把曲折的心路酝酿出满腹的才华。志存高远让他不计一时一事之得失,心系苍生让他不计一己一私之毁誉。他暮年被贬、泛舟赤壁时,感慨的是周瑜“雄姿英发”、运筹帷幄,感悟的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通达壮阔,让他无惧任何逆境,把逆境中的每一刻都活出了独特的价值,把人生的每一处都活成精彩的风景。这种壮志与情怀正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树立的。
人生观统领人一生的道路,解答着人生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大学生作为现代文明中产生的一个群体,既是文明薪火的传承者,又是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因素。希望当代大学生能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与人生境界中吸取智慧,引领自己的人生观,做一名超然旷达、坚毅乐观、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有情怀的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何元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生观现状的调査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
[3] 刘秀锋.“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陈器之.孟子通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5] 叶炳庆.品诗词·悟人生[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10.
[6] 林语堂.苏轼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7]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2-01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地方高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地方高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文化咨询策划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深圳康佳、联想等多家大型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生态山庄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生态山庄,公司将负责山庄的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工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
关键词: 土木工程;高校; 教学方法
目前, 土木工程专业的地质基础课教学有着一种被逐渐削弱的趋势: 学生囿于专业偏见而忽视地质基础课的学习; 地质基础课及其实践环节在传统地质行业被大幅缩并及注重学生就业的高教大环境下被不断缩减;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课时的限制而难于把握各知识点的主次关系等。鉴于此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由于地质专业的艰苦性, 传统地质行业带来的公众形象以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伴随的其他行业待遇优厚等问题的负面影响, 致使学生对地质专业乃至地质基础课怀有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学习兴趣不高, 动力不足。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是最终教学效果的内在决定因素。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地质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总结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强调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地质学是几乎所有与地球表层相关部门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背景知识之一, 土木工程专业也是如此。
1.2 经典地质学理论和前沿动态的趣味性讲解及国外地质工作现状介绍。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很多是抽象的, 但是讲解可以是艺术性的, 如何变枯燥为生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所在。许多经典地质学理论的诞生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背景和曲折的发展经历, 对其中核心知识点加以趣味性的讲解将有助于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熟悉它们。
1.3 地质学在工程领域具体应用的实例介绍。在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地质学在工程领域具体应用的实例将帮助他们揭开疑惑,从而建立起对地质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课程设置基本满足了学生掌握地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但是, 从该专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有些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资料来源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地质基础课教材多由地质学专家编著, 教材内容、章节安排等并未过多考虑其他相关专业方向学生的实际教学需要。对于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 地质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并没多少针对性的教材可以选用,。
2.2校内实验问题
目前, 随着地质基础课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总体地位日益滑落, 其课间实验环节也存在着被忽视的趋势,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课时在总课时缩减的背景下也相应地被压缩; 实验室设备不齐全, 标本、仪器种类不齐全、更新不及时且数量不足; 实验室管理不善, 没有配备或缺少专业实验教师, 管理不够规范致使仪器设备及标本的毁损、折旧程度高于正常值。在这种情况下, 实验课作为课堂教学有益补充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其作用就没有得到正常发挥,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无法实现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的预期目标。
2.3校外实习问题
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手段, 是土木工程( 岩土工程方向) 专业基础地质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深化和提高, 也是课堂教学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目前, 许多开设有传统地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都为学生进行野外实习及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建有永久性或临时性的实习基地。条件完善的实习基地、内容丰富的实习素材、经验老到的教学队伍是保证野外实习圆满成功的必要支撑条件。在实习学时和实习经费缩减的背景下, 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 1) 针对本专业的自身特点, 审慎选取实习路线和实习地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方案;( 2) 根据经费和课时的具体情况就近选取和建设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 ( 3) 组建一支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和扎实地质理论基础的实习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 从完善教师野外实地备课体制及学生实习的组织管理与后勤保障入手, 解决目前存在于实习环节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并在后续的实习教学工作中逐步处理完善一些尚存的细节问题。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地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来说, 如何从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而不是囿于自己的专业出身和研究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和施用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从事地质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总体上分两类: 一类是地质专业科班出身, 一类是毕业于工程地质或岩土工程专业。对于前者, 他们一方面具有坚实的地质学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并了解地质学的前沿动态;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实际勘察工程经验且不熟悉野外勘察工作的技术方法, 他们在教学中多强调地质理论的重要性及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而无法将地质学在勘察技术中的具体应用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带向深入, 易使学生对地质学产生理论深奥但在未来工作中没有太多实际用处的不正确认识,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于后者, 他们在具有丰富实际勘察工程经验、熟悉野外勘察工作技术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的同时, 囿于自身的专业理念和研究方向而对地质学理论研究不多, 不够深入; 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多强调地质学在勘查技术中的具体应用而忽略地质学理论的深入剖析和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套路。这样一来, 势必造成学生无法掌握地质学的知识精髓, 在未来工作中依然可能面临无法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具体工程问题的尴尬。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地质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来说, 提高专业素养关键在于他们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专业出身固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在教研活动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教学方法。不同专业出身和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提高地质基础课的整体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努力, 必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导向分析及意义
1.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分析。
从三届竞赛情况看,每届比赛内容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逐届提高。竞赛一般分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地质知识竞赛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考查选手熟练应用基础地质知识和地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要求参赛队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已知的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把一张给定的标准1:5万地质图(其中1/3-1/4的地质内容已删去),恢复图幅的原貌,并编写完整的地质报告。此单元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制图能力,更考查学生对基础地质的掌握和应用技能,内容涵盖了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岩岩相学、矿床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等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是对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二单元为野外地质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队完成一条1:1000的岩性及构造信手剖面图并完成相应分层、重要地质现象、数据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并对剖面进行小结。此单元是考查参赛队野外地质观察、仪器使用、现象描述与记录、分析总结及编写报告能力,是对学生地质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第三单元为地质标本鉴定,考查参赛队矿物、岩石、矿石和古生物标本及光片、薄片的鉴定能力及相关仪器的操作能力。要求参赛队成员等准确鉴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古生物化石及多金属矿石手标本和薄片,给出详细而完整的鉴定报告;第四单元为地学知识竞赛,考查参赛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迅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竞赛题型和内容可以看出,地质技能竞赛是对地学类本科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检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也是对地学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无疑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全国技能竞赛的导向分析。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地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三届竞赛内容和形式设置来看,我国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学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达到自己动手,会使用先进的野外技术装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1][2]。比赛过程中,无论是地质填图、标本鉴定还是野外剖面测量都强调对具体地质现象、地质问题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可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地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对于很多在校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多数学生把学习定位于理论学习之上,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通过竞赛宣传、选拔、训练和开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在专业中的重要性,重视实践过程中个人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地质实践教学质量。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评,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复杂地质问题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才能解决的,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应用知识,综合素质最终得到很大提高。③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声及动画等形式直观传授给学生,是地学教学手段改革追求的目标;如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是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竞赛活动,有利于加快建立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2.我校地质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主要涉及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等专业,不同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差异,地质学相关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别。以地质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计的地质学相关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遥感地质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及与油气资源勘查相关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课程。仅从课程设置来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学专业的课程相当。但课程学时数差别很大,如上述12门地质学专业课程我校地质专业的理论总学时为350学时,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理论总学时为560学时[3]。此外,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它们(我校实验教学比例约2 ∶1-3 ∶1,中国地质大学平均比例约为1 ∶1-1 ∶1.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对于211工程大学,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反映在比赛过程中表现为学生的地学思维较为刻板,动手能力差,综合对比、研究、联想、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现状和差距,实施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目前地球科学学院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但面向油气资源勘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面向固体矿产勘查的地质学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等区别不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鲜明,能力不够突出。例如,地质学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修,只不过课程性质变为选修课,而两者的课程总学时数是相同的,甚至选修课的理论学时还多必修课2个理论学时;此外,普通班、基地班、卓越班、石油之光班等专业班级名目繁多,但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并无实质性区别。这些都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配套体系不完善,自然无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是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4][5]。对学生的培养不应采用单一模式,而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
3.2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现有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仍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套路,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地学研究所应用,但由于新教材编写的滞后,地学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突破,严重影响地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应突出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及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特色,加强传统地质理论与新技术方法的融合,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3.3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地学教育不但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基本保证。课堂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调动学生自主勤奋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位。通过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过去提不出问题、想不出答案变成提出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把学生的实践课变成教师的实践课。实践过程只是老师在野外讲解,学生在野外记录,完全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完成从单一性到综合性的转变;完成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关键词]非地质专业 水文地质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72-02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地下水在与岩石圈、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水文地质学是该校地质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基础理论性很强的地质学课程。
河南理工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地科”专业)主要学习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地学理论基础,掌握地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学软件开发,能从事国土资源数字化、遥感及地球信息识别、处理与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笔者去年负责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级学生的“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水文地质学”是该专业的专业限选课,2009级两个班共54名学生,其中48名学生选择此课。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以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作为任课教师,搞好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授课现状分析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目前,在地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等和地质学科相关的非地质专业中,水文地质学作为专业限选课,有逐渐被萎缩和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同为地质相关专业,课程性质由必修变为限选,二是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减少或取消,三是学时数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制订专业教学大纲时,讨论不充分,另外学校资金投入不够。地质学科实践性较强,野外实践花费较高,对于学院而言,实习经费主要花在地质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习上,而非地质专业的一些地质基础课程就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时较少。对于非地质专业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课程,由于缺少相关基础知识,必须拿出较多的时间学习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因而学时数需求较大。比如,中国地质大学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50学时,包括实习和实验10个学时,同济大学的“水文地质学实验”13学时,而我校地科专业开设此门课程只有32学时,并无实验和实习课。“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基础知识较多、概念繁杂,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这门基础课难度较大。二是野外实习与理论学习时间安排有矛盾。地科专业在大一下学期有嵩山地质认识实习,其中一条线路是水文地质实习,而地科专业开设这门课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在没有学这门课时就去现场实习,导致老师讲得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听得也很茫然。三是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存在问题。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是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先将学时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学时来编写教学大纲,这就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时的分配上存在矛盾。
三、教学探索
笔者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针对地科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进行探讨,仅供借鉴。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1.授课内容重点突出
笔者在授课时参考的教材为《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编)和《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张人权等编)。由于学时的关系,教师不可能采取全篇精讲的方式来教课,只能有所侧重的教授并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一些概念,如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赋存等,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补给与排泄进行重点讲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地下水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简单,通俗易懂,让学生自学即可。
2.补充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
鉴于地科专业是地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河南理工大学又为煤炭主体专业为主的高校,多数学生毕业后去煤矿企业就业,所以笔者在授课时加入了煤矿水害防治信息化、相关研究生优秀硕士论文、课题科研报告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增加实验环节
另外,在授课中安排4~6个学时做水文地质学实验,测定岩石的水理性质,如持水度、给水度、孔隙度、容水度等,理解地下水赋存和运移参数及相互关系;测定渗透系数,理解达西定律的物理意义。在实验中,避免“教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的局面,让学生先回顾相关概念和知识,然后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而后老师解答问题。通过做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1.“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提出几个和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可以集体讨论,如果学生都明白,就稍微一点就过;如果学生想不到,就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讲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彻底明白。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实例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时,可以从灰岩地区泉口出现钙化的原因,提出为什么油田储层地下水中H2S、NH4+浓度较高,而SO42-,NO3-含量很低等问题;在讲地下水与环境的内容时,提出水质引起的氟斑牙、水垢、地面沉降等问题。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现在高校课程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传递的信息量大,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可以弥补有限的学时满足不了教学任务的情况。但同时应该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速度容易加快,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要避免“念屏”现象。[2]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板书,课堂教学中应该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比如在讲“流网绘制”这一节时,在多媒体上可以列出绘制流网的具体步骤和流网成图,但是如何画流网必须要现场板书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边界条件确定等水头线或流线,然后根据流线和等水头线正交规则,得到正交网格即流网图。如果只给出步骤和流网成图,学生对流网的绘制还是一头雾水。
3.角色互换法的使用
角色互换即为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在每次课下课时,给某一小组布置任务(可以是即将上课的内容,也可以是针对某种现象进行解释等),下次课上课前抽出10~20分钟让他们对任务进行讲解(小组选出代表讲解,其他人辅助解答),之后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进行点评或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动力多去查阅资料,多思考,真正达到师生互动,避免一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4.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上主要是注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要结合现场实践,注重对学生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处于以煤炭为主要工业的焦作的优势,带学生深入矿区,了解矿区水资源的概况、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的补径排的关系,感性认识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结合“专门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的学习,探讨煤矿突水的防治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语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地科”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丰富,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非地质专业在水文地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对地质知识的需求选择授课内容[3],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达到师生互动,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 注 释 ]
[1] 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