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疏导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与焦虑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乡村进入繁华的都市不仅在视觉上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开始波澜起伏,因为他们对于这个社会中人的生存质量有了更直观的比较。这种比较显然在现实中也无法避免,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家庭富裕的同学可以穿着时尚,可以吃各类他们闻所未闻的美食,去过很多的城市。但是在特困生那里他们过去没有这种引以为自豪的体验。同时他们也不可能即时地完成家庭富裕同学所获得的那些体验,这种自卑甚至会随着大学生活的延续而不断加深。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还可能伴有焦虑,他们无时无刻不牵挂与惦念在家劳苦的父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学费给家庭造成了多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有心替父母省钱却又无法割舍自己的大学梦,处于两难之间的他们会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的神情。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不仅源自于个人的困惑,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侵袭。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欲文化和拜金文化在高校里也氤氲开来,当富二代的招摇被一部分人所崇拜和惊羡时,当攀比风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时,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焦虑也在这样的现实刺激下走向更加极端的自卑。他们经济出身上的先天不足在其他同学那里不但得不到同情与理解,反而有可能成为笑柄。

(二)自闭与羞怯

一个贫困生同时兼具内向的性格,那么他很容易形成自闭。自闭是一种逃避行为。贫困生为了避免现实中的遭遇的各类尴尬,只能远离遍布攀比之风的周边人群。他们只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在这里没有外来的强势的对比,有的只有他们自己真实的呼吸。

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谈不上丰富多彩,他们可能继续过着高中时代把板凳坐穿的苦学生活,在书本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或者举着一个自制的广告牌在人流密集处寻找做家教的机会。抑或是到餐饮场所做兼职的服务员和商场的推销员,如果贫困生长时间脱离身边同学和室友的群体,容易诱发性格上的孤僻。

大学时代是萌发爱情的季节,大学生陷入对异性的思恋都再正常不过,特困生也一样会对异性萌发好感陷入思恋。但是,内向的贫困生因为缺少自信和性格使然,非但在同性同学间习惯性地包裹自己,在异性面前也羞于表达。当代大学生性格多为活泼开朗,贫困生如果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过分的羞怯。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对于适应大学的群体生活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三)仇富与逐富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自闭心理只是浅层次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也可能遭遇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当贫富对比成为多次地重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当同学间的交往因为贫富对比而产生巨大隔阂,那么贫困大学生的内心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是对富有的嫉妒,也是对富有的憎恶。贫困大学生甚至有可能将这种人有我无的自然现象扩大为对社会不公的激进认识,成为愤世的个性青年,人的体内如果积蓄了太多的消极情绪,整个世界在他的意识里可能都是灰色的。贫困大学生在受到现实的强烈刺激下也有可能转而走向对金钱的疯狂追逐,为了满足虚荣心理,为了可以像富有同学一样享受生活。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人们生活的贫富悬殊,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冷漠的人际关系,以及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和激烈的择业竞争等,都会加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好事,但由于处理方式不当,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使他们感觉是在接受“施舍”,伤了自尊心,加重了自卑心理。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每一位大学生初入校园,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等原因,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更为困难。这些不利因素都将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另外,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他们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因此学习压力更大。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文化素质、家庭政治地位等都会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承受着一定的压力,没有能力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无力缴纳学费,无法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各种负性情绪长期困扰着他们,如自卑、偏激、焦虑、抑郁、悲观甚至仇视。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的焦虑心理;贫困家庭中父母容易产生心态不平衡的心理,也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另外,贫困大学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投入比非贫困大学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投入高,因此寄予的期望也更大,这也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出现比其他大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四)学生个人因素

不少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自我评价偏低,这种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外贫困生在面临各种心理矛盾时,往往采用自我封闭的方式,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暴露给别人,不愿向别人寻求帮助,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首先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认识误区,才能由表及里地给予贫困大学生真正的“资助”,使他们不仅摆脱物质贫困,也摆脱精神贫困。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性的心理教育对其效果不明显,所以必须对他们施以特殊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其次,高等院校应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使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关注和帮助。学校应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校收费制度;帮助他们正视贫困,自强不息;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注意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疏导不良情绪等。

(二)完善心理咨询机制

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经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有一些高校还没有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一些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高校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注重个别心理辅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开设心理讲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专职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及时帮助贫困大学生。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可通过个别心理辅导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案,尽早加以矫正。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群体的互动作用能够促进团体成员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获得对自我更为适当的看法。团体咨询活动能更好地提高成员的社交技巧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松弛他们的紧张与不安,使他们更有信心地面对贫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懂得“出身无法选择,态度可以选择”。另外,团体咨询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增加了实践作用,使咨询更为有用。

(四)形成完善的自助体系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心理解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在面对贫困学子时,更应该实事求是,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他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彻底摆脱贫困。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方针政策,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到实处,真正给贫困大学生提供绿色通道。高校可从学校实际出发,改革奖学金制度,增大奖学金额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并在社会中倡导改变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观念和救助方式,由无偿的困难补助转化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而获取报酬,使贫困生不再“等”、“要”、“靠”,让他们树立通过劳动脱贫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郄爱萍,袁玉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J].高教研究,2006(6).

[2]赵芸.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雷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问题;对策

1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1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成为在交往中敏感、自卑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学习基础差而导致的学习中的窘困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称谓也是使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存在的一些对于独立学院的负面评价,可使大学生产生委屈、压抑感,甚至产生消极、悲观、厌学乃至厌世的心理。

1.2焦虑心理

伴随自卑心理往往产生焦虑心理。有的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而焦虑;有的因为家庭为直接付出太多,深感内疚而焦虑;有的怕被别人瞧不起,力图改变现状,却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而焦虑……他们的紧张情绪不断增加,甚至终日食不甘味,睡不成眠。自卑和焦虑损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1.3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法与人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独立学院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挫折,容易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负和自尊、性格脆弱的心理特征,由于远离父母和亲人,加上大学校园半社会化的形态,学生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1.4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外貌、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心理状态。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嫉妒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

2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2.1以教育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中

据调查,大多数独立学院只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选修课。而选修课课程课时短,理论性强。很多学生表示学的时间太短,还没完全学懂,一个学期就到了,选修课又没延续性开课,所以实用性不大。如果在新生进校后开设第一年的必修课,就可以对学生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心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识别一般心理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可以自觉预防心理疾病,特别是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学习、情感、人际等问题上做到正确的自我调节和处理。

2.2注意心理换位,加强心理沟通

独立学院学生在人际交流中,极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又很少主动去理解别人,学校教师需要用学生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的思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而后站在学生的立场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爱关系上做到换位思考,用对方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减少产生心理问题的矛盾发生;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集体目标建设和集体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形成师生心理相容、认识一致,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和依附,增强其对教师的崇敬感和亲切感,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沟通质量,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以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2.3丰富和完善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强化监督、加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或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教授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

2.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2.5发挥党团员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

大学党建、团建工作是独立学院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先进代表,在各种活动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处于学生生活学习第一线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安排给他们开展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处理的工作任务,使他们能够利用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则能及时向辅导员和学院反映,避免小问题酿成大悲剧。同时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形成以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只有这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高端人才群体,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多重期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也逐渐增大,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各大高校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健康在国内外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作了几方面的概括: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5、人格统一与协调;6、对环境能够积极适应,具有现实志向;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和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人员,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按照国际标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重视,造成学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有专业资质教师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据了解,在我国各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中,有专业资质的教师不足30%,大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等兼任。其中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与心理健康咨询的理解也不透彻,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学习,导致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

2、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质量的主要原因,一些学校为了节省教育经费,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课程相合并,并由一个教师代课。同时,对现有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在课程安排、硬件配备和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经费安排不足。高校认识不到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后果,对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引导,导致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在校期间发生错误行为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由课堂授课、学校讲座和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几方面来完成。虽然这些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完全覆盖和影响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而且,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三、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必须明确目标和提高认识

当今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作为高等院校,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协调并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两者间的关系,把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工作实践和日常工作中去,并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以前的辅助教育深化为现在的基本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做一些积极地引导,促使全体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2、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程度高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较强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要想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从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出发。

(1)人员配备方面。高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应不低于1:3000,兼职的教师不低于1:2000,条件好的高校应适当增加专职教师人员,实现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同时,每个教学班也需配备一名兼职学生心理辅导员。

(2)加大培训力度。各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举办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并鼓励其在校内开展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兼职学生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和兼职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

(3)提高从业资格的准入程度。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聘用应符合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录用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在专职教师的聘用上,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只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才能准入,确保持证上岗。同时,在辅导员的选拔录用中优先考虑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人员,从而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结束语

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摒弃陈旧观念,在注重大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培养出具有新时代思想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的高校大学生。要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调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步入社会的同时,能够很快的接受和适应社会,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人们通常以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压力的增加,健康问题越发显得重要,除了身体上的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面对着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因此压力也会随之而来,现在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社会上的人少,关于就业,关于人际交往,关于男女交往等问题也困扰着他们。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与人交流,内心孤独空虚,还出现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超过17%的人患有心理疾病,所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主要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下列三点,包括学校指导、家庭因素以及社会环境。

其一,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初入校门的学生,刚刚经受高中的磨砺,对大学的生活是充满了向往和渴望,甚至希望以高中时啃书本的精神头来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但大学的生活和高中相比变化较大,无论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于是很多新生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很多苦恼,而遇到这些问题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方式,只是一味的逃避,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二,每个学生首先都是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到家庭影响最大的人群,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甚至家庭教育不得当,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有些家长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进行施压,如果方法得当就是动力,反之则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也会给大学生增加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四,进入大学后,离开家庭的照顾,对经济的独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承受的经济压力会更大,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容易产生仇富心理或其他心理问题,很容易导致行为偏差,做出过激行为。

最后,大学生是社会人,必然会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快速发展,经济飞速进步,竞争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如贫富差距过大、生活节奏过快、公职腐败、社会风气日下,都会直接作用于大学生,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社会阅历浅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再加上对自己的定位模糊,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担忧,对未来和前途产生恐惧,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激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建设。

在新的局势下,将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贯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党的政策,高校可以通过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也可以建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机构,班主任和辅导员必须尽职尽责,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提高自身建设,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可以凭借良好地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地发挥榜样作用。这样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或想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的找到相关人员。与此同时,新班主任、新辅导员和咨询师的定期地专业培训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展开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突发状况,针对性的挖掘大学生心理潜能。

(二)增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将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地融入到高校中,、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教学大纲》中明确的指出,要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合理地分配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的,高校在实施教育的时候,需要规定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性措施,并且努力完善高校生心理健康的动态评估和预防检测。为了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失落时能够有效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目标,更快的适应所处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好预防工作,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自身心理潜能,大学生应该好好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缺乏专业教师

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从当前高校的情况看,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常常是由相似学科的教师来承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这部分教师可以讲解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流于“说教”的形式,未能抓住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实,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是非常简单的,很多道理学生本身就很明白,他们往往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简单的“填鸭式”理论灌输使课堂变得乏味,一部分教师意识到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好,需要加以改变,但苦于实在是不具备团体辅导等专业技能。此外,这部分非科班出身的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对于学生课后提出的一些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解决学生的问题。

2.课程教学内容忽视实践环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学生有相关的情感体验。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时候,往往是采取合班的形式,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百来号人一起上,课堂互动活动很难组织,而且即便开展,也只有个别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更别提开展教学实践课程了。教育部曾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开发其潜能等,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而从现实情况看,很多高校都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均匀,通常表现为实践课程不足。高校开展实践活动的次数和经费都有限,效果不好。还有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时并没有将它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只是简单地将它作为校园活动来开展,易使学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

考试被认为是评价该课程教学情况的主要途径,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无法用这种单一的量化方式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方式易使学生重视背诵记忆,轻视对提高心理素质的实际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搜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式,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当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重分数轻素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该课程应有的价值。科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较低,长期不受师生的重视,资金匮乏,时间也不充裕,这些问题阻碍了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建设路径

1.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 号)要求高校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在选聘该课程教师时,应当考查竞聘者是否具备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经历与心理专业资格等,应当同时对他们的基本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行测评,两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对教师而言,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有利于促进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等,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兼职的,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欠缺,所以应当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岗前培训,高校还应当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都有机会接受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且还可以安排本校的专业督导老师对新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培训。

2.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师生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信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热情。第二,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来制订,要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学习对其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第三,在课程的具体组织方式上,要更加注重体验式教学。如通过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给学生创设情境或是安排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领悟、实践、练习,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节心理的方法,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3.针对课程特殊性,健全课程评价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也应当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不应当局限于用传统的笔试方法来评价,因为通过做试卷得到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能有力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与评价,除了采用卷面考试形式,还应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如心理测验、情景模拟、交流评估等。还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光会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不是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情商和逆商进行考量,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能够运用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员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7.

[2]贾献忠,赵丹凤.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郑 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4]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