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法治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精神建设,增强班级学习积极性的凝聚力。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女同学爱学上进,但部分男同学虽很聪明,但学习劲头不足,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基础知识及书写方面对他们来说是弱项,究其原因是认识不到位,这还有待于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八年级学生总的来说比较稳定,学习态度及氛围都比较好,学以致用恰恰是他们的弱点,这就需要让他们知道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不单需要记忆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对个别的学生不是十分了解,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与日常交往中,进一步了解、分析、及时发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十课的内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分为两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是懂得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和理解网络提供的新空间。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分为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社会生活讲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围绕学生生活圈的扩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尊重他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他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自觉遵守规则,礼貌诚信待人,同时也要在理解违法的危害性的基础上预防犯罪。教学难点是理解各个规则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违。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分为两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品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服务。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共分为三课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总体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二)能力目标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我们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养成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与人流畅地交流,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了解网络交往,学会自我保护,过健康的网络生活。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诚信守信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遵纪守法,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养成亲生活的行为,②合理利用网络,

③维护秩序需要规则,④做文明礼貌的人

⑤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⑥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⑦正确认识国家利益,⑧实干创造未来

难点①理性参与网络生活,②维护和改进规则

③践行诚信,④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⑤如何关爱他人⑥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⑦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六、教学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新技术,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

第一课 我与社会

第二课 在社会中成长

第三课 网络改变世界

第四课 合理利用网络

第五课 维护顺序

第六课 准守规则

第七课 尊重他人

第八课 以礼待人

第九课 诚实守信

第十课 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 预防犯罪

第十二课 善用法律

第十三课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第十四课 做负责人的人

第十五课 关爱他人

第十六课 服务社会

第十七课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第十八课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第十九课 认识国家总体安全观

第二十课 维护国家安全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2020年下期六1班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兴趣是关键,因此本学期我将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法律和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生活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懂法守法,生活才会和谐美好,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教学,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教师首先自己要,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机构、设置,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通过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了解自己受到哪些加法律的保护,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

三、教学目标

1、 教育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2、 树立宪法意识,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 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识记宪法、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

4、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 有义务的观念。

5、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 品德和学习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的儿童。

四、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了解学生对所学道法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7、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8、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9、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五、课时分配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1

安全教育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

1

 

2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中秋节放假

 

2

 

3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2

4

2  宪法是根本法

3

5

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国庆节放假

 

1

6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机动

2

1

7

4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3

 

8

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2

9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1

10

6  人大代表为人民

机动

2

1

11

6  人大代表为人民

机动

1

2

12

7  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机动

2

1

13

7  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1

14

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8  我们受特殊保护

机动

 

2

1

15

8  我们受特殊保护

机动

1

2

16

9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机动

2

1

17

9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1

18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为引导教学法;机械制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29-02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学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它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教法轻学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以被动接受为主。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国家标准关于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机械图样的各种表达方法等理论知识,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势必感到内容枯燥无味,毫无学习兴趣。机械工程图样是设计部门提交给生产部门的重要技术文件。学生在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时,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对图样的表达方法和零部件结构特点的掌握是非常困难的,使学生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基于课程本质和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实施教学。该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主持人和导向者的作用,以学生为本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机械制图课程引入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意义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大多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运用书本、黑板板书、挂图、模型的教学方式。由于长期使用这种单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传来的学习信息。大多数学生形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不知道问什么”的习惯,使一些学生对课程感到厌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虽然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例如:实物模型、挂图、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

(二)行为引导教学法的特点

行为引导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大变革。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完全对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去学习、怎样学好习。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主持人和导向者。

行为引导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从传授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出发,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具体任务为主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实践过程,以获取新知识。每个小组成员带着具体任务自主探究、共同讨论与交流、互相启发。小组成员分工协助,共同完成任务,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机械制图课程引入行为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涌现,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越来越明显。社会对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得更加全面。不仅懂专业技术,还要会管理。

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行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未来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以团队的方式来学习。教师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和鼓励每位学生都要敢于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各种实践问题,通过团队开展讨论和对学习成果展示,让每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营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读零件图”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工艺结构知识,如果完全照本宣科讲解,学生完全理解很困难。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学习时,教师先带学生去金工实习场地参观,将各种典型零件结合实际开展认知实习。有了这个实践过程,再把典型零件图挂出来,让学生来识图,此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能看懂,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好像没有讲什么,但知识已经被学生全部掌握。

(二)教师重在指导和辅导,以具体任务驱动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不同层次学生搭配合理。同学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例如讲授“画零件图”一节,让学生对典型零件“传动轴”进行分组讨论,并总结出以下问题:A.该传动轴的结构是什么?B.主视图应该如何选择,还需要哪些表达方法?C.如何进行尺寸标注,尺寸基准如何选择?D.该零件应该有哪些技术要求?带着这些具体任务,各个小组开展讨论、交流、查阅资料等活动,最终完成任务。这时各小组展示任务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问题所在,形成最终结论。因此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愉快地、自主地学习,不再觉得枯燥、乏味。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多肯定,少批评,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学习“装配图”一章时,有位同学在实习工厂拆装虎钳,因为力气小,手动夹紧工件很费劲,就提出使用液压千斤顶的传动方法来代替旋转螺杆的方法。这个大胆的设想,虽然在经济性上并不成立,但在技术性、使用性上是可实现的。作为教师,应该肯定这样的创新,并鼓励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完成这个设计。

三、机械制图课程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效果

(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

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学,使学生从教师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渴望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会到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参与、踊跃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上课睡觉、做小动作的现象彻底杜绝。使学生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班级荣誉感都大大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三)以教师为主导,教风焕然一新

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学,使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呆板课堂教学方法,形成了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师与学互动互助、关系融洽和睦,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了学生好学,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使教风焕然一新。

四、教学体会

(一)适合小班额教学

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法,对班额有一定的限制。班额过大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不利于教师与每位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班级人数以30人左右为宜。

(二)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要防止成绩好的学生包办代替成绩落后学生的学习任务

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师要特别重视对成绩落后学生的引导教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时,不同层次学生搭配组合。在开展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弥补个人的知识缺欠。同时,教师也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明确学习任务,跟踪每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三)要求教师为“双师型”(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要防止教师只注重实际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质。

(四)将涉及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一系列的改革

在新的目标体系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教材选择方面也要有大胆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制图:第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余香梅.基于教学理念改革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讨

[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戴瑞华.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J].职业,

2007,(18).

[4]姜凤扬.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素

质[J].职业通讯,2010,(10).

[5]李祥伟.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及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9,(14).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自2012年1月全国开展无纸化考试模式以来,该课程的通过率一直是考证科目中最低的,影响了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因此,有必要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教学改革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一)无纸化考试的特点及带来的挑战

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财政部2009年4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会计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和展开,2012年1月以来,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全国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由原来的单独出题改为全国统一的会计从业资无纸化考试。

在传统的笔试考试模式下,《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成绩通过后一年内,通过《会计电算化》上机考试,考生就可以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无纸化考试模式下,每个考生的考试试卷都是随机组成的,并且考试成绩即时生成。考试方式为实行《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科连考,考生各科成绩必须一次性同时合格才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基本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是会计工作岗位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之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既有会计法的知识、又有票据法、税法、财政法等法律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多。为降低同一考场不同考生试题重复率,采用无纸化考试的模式下,题库的题量非常大,考核的知识点既全面又细致,教材上的任一知识点都可能被抽到。因此,《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中通过率最低的一科,意味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是否通过直接决定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二)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情和学情分析

我院财经管理系会计电算化专业成立近40年来,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一向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通过率。然而,2013年7月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范围内实施无纸化考试,三科连考且必须一次性通过的考试新模式,使得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考证通过率迅速降低。截止到离校前,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2013级学生考证通过率累计37.44%左右,远远不及以前传统试卷模式下的通过率。

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入学的录取分数要低很多,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而且高中时代在学习上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多数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在传统纸质考试模式下,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考试经验给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做笔记加上记忆进行强化巩固,多数学生都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但在无纸化考试模式下,随着考核的知识点范围的扩大,教材上任一知识点都可能成为考试试题的命题点,这一变化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即使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会记住这么多的知识点,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自信心。

二、无纸化考试下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学习的难点较为集中,考试时模棱两可,主要原因是内容枯燥,没有兴趣学习,因而无法记住相关知识点。本文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无纸化考试下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与资格考试考点融合

为激发学生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动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结合起来。教师在教授该课程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既适合教学又适合考证的教材,并且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对零散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并掌握。

2.建立模拟考试平台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在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由于有些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再加上对考试操作界面不熟悉,容易造成考试时慌张,进而影响发挥。

通过模拟考试和相关练习,有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并促进教师对此部分教学点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通。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兰贝斯会计无纸化考试模拟教学软件、长沙青蓝软件系统和网中网会计技能竞赛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进行测评练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测评检查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无纸化考试模拟测试丰富实际考试时的经验。

3.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

整合资源,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入情景式教学法。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影像和flas视频等再现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将该课程与专业技能比赛、课堂知识竞赛相融合。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其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在本专业技能比赛方案的设计中,应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知识点的比赛内容和项目。②为营造班级内部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课教师应经常组织课堂知识竞赛,并制定一系列的的奖惩措施。

(3)引入案例教学法。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章节案例,然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总结出重点和难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往年的可准标准给定的考核c评价标准虽然包括过程性考核(40%)和期末理论考核(60%)两部分,但是过程性考核只包括考勤(10%)、作业(10%)和章节测试(20%)三个方面,尤其作业和章节测试可能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调整过程性考核的组成部分,除考勤、作业和章节测试外,还需加入学生与教师平时上课时的互动,包括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教学评价改革后过程性考核依然占期末总成绩的40%,但其组成内容改为考勤(10%)、作业(5%)、章节测试(10%)、个人表现(10%)、团队表现(5%)。

四、无纸化考试下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备注:由于15级会计专业学生仍在校学习,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做统计。

通过对13级和14级会计专业学生离校前考证累计通过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2014级学生离校前考证累计通过率75.45%左右,和2013级学生37.44%的通过率相比,明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排除考证次数增加带来的考证通过率提高的因素,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考证次数及通过率做了调查问卷,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得出:13级会计专业学生单次考试通过率平均为47.67%,14级学生单次考试通过率平均为60.53%,15级学生单次考试通过率平均为73.53%。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小娟.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转变[J].职业教育.2014(26).

[2]雍媛媛.基于课证融合、课赛融合模式下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道德法治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目前对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无非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论述,一是要从教学的设计上实现生活化的教学;二是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三是从教学的评价上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总而言之,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生活化教学的解读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课程设计上实现生活化。一是要在教学的目标上贴近现实生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期望实现的结果,它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比如,教学目标要从重视理想过渡为重视现实。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寄予了高度的厚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实现思想的转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教学目标脱离了现实,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目标。高职学生是普通的学生,他们不是完美的,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现实的教学目标,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目标。再比如,由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差异性,所以有必要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每一个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不同,这使得他们在思想境界上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可操作性与接受性,一些听起来很美好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操作。所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找到努力的方向。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首先要保证教材是源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材的生活性特点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也不断受到冲击,与之相应的德育教育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需要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这些素材要能够体现高职学生的矛盾与困惑,选择他们关心的问题,用这些事件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教学的过程要体现生活化。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生活化的教学应该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德育教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封闭教育,而要与社会和现实接轨,不然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一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途径要与生活相接轨。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途径,说得再多都不如亲自做一次,因此,高职学生需要社会实践来加深对道德的体验。除此之外,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化的途径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生活。首先是德育教师要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知识源于生活,而各种问题的答案也在生活中,高职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有带着对生活的疑问接受教育的,教学的过程就是释疑的过程。其次,发挥三种合力的综合作用。家庭、学习和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对高职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从最初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到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渲染,如果这三股力量能够一致用力,才能呈现出德育的效果。

第三,教学评价体现生活化。教学评价要做到回归生活化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两个方面。一是评价要回归生活,这是要求德育教学评价要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都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尤其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教师需要根据客观情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需要坚持多元化的、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评价不是结果和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和提高的动力,为此,要改变过去以成绩论高低的一刀切评价手段,力求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优势中看到不足,形成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的共同进步。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思想道德积极向上、品质健康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目前的评价方式还存在量性评价,过于重视分数的现象。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不可以用量化的方式来考察。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比较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完善量化的评价模式,将质化与量化的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客观地呈现给学生。

2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问题

首先,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虽然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还是存在着很明显的理想化的痕迹,高职院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要求。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对走进高职院校是黯然的心情,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应该让高职学生树立自己的成长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而目标过高会导致其只停留在口号阶段,难以付诸实践。

其次,当前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手段脱离生活实际。当前高职院校对德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些教师给予的案例较多,有些敬爱是给予的讨论时间较多,但是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和道德的主要手段与途径,但是很多教师还将授课方式停留在传统的讲解上,教学方式单一,只有理论教学而无实践操作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对上课失去了热情,教师也变得消极怠工。

最后,教学评价忽视了对生活化的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除了法律知识可以用课堂时间进行理论传授外,思想和道德的教育都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习惯,体现教学的效果。但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长期的坚持,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道德修养的表现教师并不是完全掌握,往往对这部分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这难免会流于形式。随着教学评价的日益改革,教学评价逐渐加大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但是学生的思想与道德以及法律的修养难以用分数来衡量,在这种矛盾下,德育教师只有通过课堂的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这会存在课堂上思想道德表现良好,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缺乏道德的约束能力,不能很好地践行道德要求的现象。

3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第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一是教学目标的设立要考虑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高职学生都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需要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将国家的德育方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二是重视教学目标的生活性和现实性。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目标过于理想化则难以实现,最终会沦为空想。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操作性。三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应该体现其完善学生人格的特点。人格的完善才是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正处于人格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如果教育得当,会成为学生人身的营养。与此同时,教学目标生活化的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分层次和循序渐进为原则。

第二,教学方法体现生活化。一是重视养成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其生活的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思想、道德与法律的知识。二是为学生创设德育教育的情境。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多用案例的方式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和体验当事人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