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
一、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生态园产业已经成为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发展,拥堵的城市让人们想要逃离都市繁杂生活的欲望,去寻找一片静寂的田野。所以,在当今旅游业急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开发是新型农业发展的趋势。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制度问题
1)当前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存在行业自律型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属于旅游产业的新分支,通常被归于旅游行业管辖范围内。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生态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产物,其产业发展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其产业发展目标则指向为游客提供低碳型旅游服务以增进生态农业的附加值产出效益。旅游行业协会缺乏关于低碳与农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故难以依靠一己之力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从业者通常各自为战的制定切合本企业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由此诱发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运营秩序紊乱的问题。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问题。
当前我国涉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众多,诸如旅游局、农业局、园林局、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各部门都立足本部门行政职责来制定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监管政策,其部分差异化政策存在实质性冲突问题。政府各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缺乏对全局性整体价值的系统考虑,其具体监管法规制度缺乏切实可行性。这使得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陷入了有利则一哄而上,对于衍生自农业观光旅游活动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则一哄而散的无序的发展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1)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上存在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无形性是其首要特点,无形旅游产品与服务难以通过专利技术来杜绝仿制者的抄袭行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产品的低技术含量使得其产品或服务被仿制的几率大增,从而降低经营者从其旅游产品或服务创新中获取的利润空间,进而遏制其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在产品与服务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结合游客需求来深度开发其旅游产品与服务。
长期居住在城镇地区的居民向往低碳环保的乡村生活方式,力图通过参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方式来深入体验安静、祥和、低碳的乡村生活,以有效消除都市生活带来的空气污染、拥挤空间和繁重工作的压迫。,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现象是我国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充分体验其主体游客群的切实心理感受,试图以其粗制滥造的现代人造景观来增加运营收入的经营策略反而削弱其对都市游客群的吸引力。
3.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缺乏低碳品牌运营意识。
与旅游产业快速增长的宏观态势相背离,以农村居民为生力军的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普遍存在生态观念落伍、旅游品牌运营能力低下的问题。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并非单纯的旅馆和餐饮经营者,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者所获得的独特旅游体验。而旅游价格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以低价竞争的方式来争夺客户,其结果势必降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制约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以游客的低碳需求为导向来系统设计其经营策略。
多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试图以模仿他人成功经验的盲目跟风方式来获取短期利益。与传统旅游活动的经营目标不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经营重点在于运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方式让游客享受到与都市生活迥异的新生活模式。而部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缺乏深度揣度游客的低碳旅游意图,在旅游设施设计上陷入盲目追求高档化和暴利化倾向的误区,忽视了以低碳、生态、环保、享受为理念来打造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的对策
1.完善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1)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切合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个体理性经营行为,将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范围内的整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无序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将本地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纳入到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和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具有生态环保价值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企业发展壮大,从而间接形成对高碳排放企业的竞争压力,优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结构。
2)建立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以增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自律性。
农村生态旅游产业是农村区域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的产物,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引起根植于农村生产力关系的农村社会关系的改变。为适应根植于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变迁,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有助于增强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规范化运作能力,确保农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农村生态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可制定农村生态旅游行业标准,以规范农村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获取物有所值的旅游体验感。
2.创新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着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复合功能,以满足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与生态农业景区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体验型、生态农业观赏型及生态农业建设型等类型,其旅游需求则主要通过学习生态农业知识和体验生态农业文化的方式来满足其自我对生态农业的责任和义务,以有效实现其内心对支持生态农业事业的道德满足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可丰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内涵,从契合旅游者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角度整合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向游客提供多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游客对生态农业的多层次旅游感知需求。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基于低碳型生态理念来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项目。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可依托区域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类产品。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可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分解为吃住行等基本型旅游要素和观赏、娱乐及购物等附加增值型旅游要素。旅游者的吃住行等基本旅游要素主要耗费物质资源,其中游客进出景区所需交通工具对不可再生型矿物能源的能耗具有典型的非低碳特点;而观赏、娱乐及购物等附加增值型旅游要素则主要依赖景区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显著的低碳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应从低碳生态学的角度,以增加游客在景区的过夜率为重点来着力延长游客在景区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游客在低碳型旅游服务项目上的消费比例。
3.优化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策略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贯彻低碳生态旅游经营的差异化品牌策略。
为有效遏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行业内的过度价格竞争所形成的恶性竞争局面,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实施差异化品牌运营战略,凭借自身在生态农业上的特色产品优势来增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对潜在目标游客群的吸引力。再者,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实质是获取精神享受的过程,其所关注的并非实物型产品而是非物质化的服务质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通过创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方式来增加其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以差异化品牌形象来摆脱同质化旅游产品给本企业造成的价格竞争压力。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实施集中化低碳生态旅游经营策略。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苏家屯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142-02
一、生态农业旅游概况
伴随经济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恶化,资源不断减少,人们生活压力大等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越发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绿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而形成了多种“绿色组织”。旅游业同样在此环境下兴起了以自然为主要旅游对象的“绿色旅游”,即生态旅游。在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上,生态旅游被定义为“是促进保护的旅游”,即生态旅游既可欣赏自然美景,又可促进对环境的保护。
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发展出的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即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附加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农业旅游资源(包括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具有极强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不同之处在于其突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单一的城市环境中的居民来说,存在特别吸引力。早在十九世纪30年代,欧洲已兴起了农业旅游,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与开发。随着市场需要扩大及认识逐渐深化,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多数大城市郊区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旅游品牌,人们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热爱也不断增加。但辽宁沈阳地区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形势较为单一,提升空间较大。
二、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析
(一)旅游发展现状
苏家屯区是沈阳市9个市辖区之一,位于浑河南岸,素有“天下第一屯”的美誉。是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南部副城,也是沈阳连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一个战略门户。苏家屯区地处长白山余脉,生态系统完整,自然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已发展成为沈阳南部著名的旅游度假中心,在2000年成为首批辽宁省旅游强区。结合自身优势以及多年来的积极探索,苏家屯区现已较为清晰的打造出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两大品牌,先后构建了五大景区。年均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近百万人次,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资源类型
苏家屯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因属辽东丘陵,东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原,山脉纵横,风光秀美,自然景观较为丰富。作为沈阳市农业大区,苏家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其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先后共建马耳山、杨城寨、台沟、李英守和刘后地等五大采摘基地,农事体验休闲旅游发展较为稳定。另外,苏家屯区开发了绿岛旅游度假区、白清寨风景区、马耳山生态旅游区、杨城寨生态旅游区和陨石山风景区五大功能分区。其中绿岛森林公园、紫薇仙庄、白清寨滑雪场、陨石山和高尔夫球场等地,满足了游客的商务、休闲、健身等不同旅游需求,使苏家屯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有机共融。
(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苏家屯区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层次清晰,既有自然田园风光,又有乡土民俗风情。既有大众农业采摘,又有高端休闲之所。各类资源的相互叠合,为苏家屯区农业旅游发展构筑了较强大的资源支撑,使旅游业实现全面发展。良好的资源组合,既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开发,也有利于规划安排多样的旅游活动,增强苏家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注意到,虽然苏家屯区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基础稳固,但整体开发水平尚属较低级阶段,开发潜力巨大。
2.现代化农业资源丰富。苏家屯区已建成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农事采摘基地,采摘总面积近四万亩,采摘品种达五十多个。不仅在数量上具有优势,而且普遍已实现规模化发展。其中马耳山、杨城寨、台沟、李英守和刘后地等五大采摘基地,综合配套服务功能较为完善,景区环境优美,已经成为沈阳市农业旅游示范区。同时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田园风光和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村等多种项目协同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
3.区位优势明显,气候优势突出。苏家屯区素有沈阳南大门之称,距沈阳市中心15 km,距东北最大的机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2 km。地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与抚顺、本溪和辽阳相邻。这里更是沈阳南站所在地,交通便利,具有中国北方最大的铁路货运自动编组站。多条铁路、公路、空路在此交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达性极好。交通区位优越,客源市场充足。
苏家屯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优势突出,旅游资源四季均具特色,春季可登山健身,夏季可野营露宿,秋季可采摘果实,冬季可登山赏雪。独特的气候资源,临近的区位条件,均为苏家屯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
4.多旅游景区相互叠合,优势互补。近年来,苏家屯区积极发展大众生态农业之旅和高端商务休闲之旅,形成了共融的旅游新格局。开发了绿岛旅游度假区、白清寨风景区、马耳山生态旅游区、杨城寨生态旅游区和陨石山风景区五大功能分区。马耳山、杨城寨、台沟、刘后地、李英守等五大采摘基地,与绿岛森林公园、紫薇仙庄、白清寨滑雪场、陨石山和高尔夫球场等形成互补,突出了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两大品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相关要求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共分为8大类、31个亚类。苏家屯区旅游资源分别涉及其中的7大类16个亚类,其中AAA级旅游景区1处,AA级旅游景区3处,A级旅游景区4处。资源种类较多,但资源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多数为普通级或未获等级。因此应将苏家屯的旅游开发放在优势上,重点开发生态农业休闲之旅,结合高端商务休闲之旅,使旅游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三、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具备多种旅游开发方向,既可以发展传统观光游,也可开展务农参与游,休闲度假游等,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具有独特的旅游优势。科学开发的同时综合考虑各项环节,如环境保护、当地居民利益等问题,使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宣传,推动绿色消费
由于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地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及附近地区城市居民,游客及当地农民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优越性均知之甚少,因此应加强宣传,普及绿色消费的概念,使游客产生旅游意愿,农民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愿,同时提高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认识,从而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规划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对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内容。对农业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选择地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同时应注意到,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即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保护的原则,合理划定农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突出特点,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生态农业旅游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发展目标若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旅游业将缺乏持续生命力。苏家屯区不但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浓郁淳厚。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古朴的乡情习俗,构成带有明显文化与生态色彩的生态农业旅游地。苏家屯区可利用农村特有文化风俗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容,例如建立民族文化村,开发民族节庆活动及“农家乐”系列项目。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既可装饰景点也可增加旅游业收入。
(四)强调社区参与,维护居民利益
地方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开发苏家屯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初期应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提出发展建议。要照顾居民的经济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主动为社区居民创造旅游就业机会。培训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使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增加其收入,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训内容其中包括一般培训和专业培训服务, 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培训对象主要是“农家乐”接待户、经营业主、农村基层干部等。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
[2] 周世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J].旅游学刊,1998(4).
[3] 张婷婷.沈阳市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优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
一、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环太湖地区古迹众多,人文荟萃,风光秀美,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区域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蓬勃发展的农、林、渔业为苏、锡、常、湖四市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同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旅游的转型。[3]以无锡为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无锡的华西村就开创了“农旅结合”的先河,成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典范[1],率先在环太湖四市中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据2010年无锡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无锡一市就拥有农业旅游点160个,农业旅游特色村12个、特色镇8个,全市培植发展产出超亿元农业园区5个,新增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农家乐)69个[4]。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环太湖四市完善了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生态农业旅游点:苏州的西山明月湾农家乐、无锡的宜兴茶文化博览园,常州的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湖州的环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区等生态旅游景点;阳澄湖大闸蟹、阳山水蜜桃、太湖三白、巨峰葡萄等农产品品牌闻名中外;评弹、昆曲、锡剧等灿烂的艺术瑰宝,苏绣、泥人、湖笔、丝绸等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不仅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和购物吸引力,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的内涵,提升了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长,为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优越的区位优势与发达的交通条件
环太湖地区作为长三角区域核心腹地,经济发达,且东临上海,西近南京,处于“沪宁杭大三角”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江苏省南部的苏锡常三市沿太湖一字排开,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地处浙江省北部的湖州,与苏锡常三市隔湖相望,而无锡环太湖公路的建成则将这四市的旅游景点有效地串联起来,进一步提高了交通便捷性,带动了环太湖旅游业大发展。与此同时,沪宁、沪杭、宁杭高速公路、环太湖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318国道密集交汇;京沪高铁、京沪铁路、沪宁铁路相互连通;城市内轨道交通建设,京杭大运河贯穿吴江南北,硕放机场通往海内外,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便捷交通使环太湖地区成为国内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客源市场十分广阔。
3.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环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农耕文明灿烂。传承千年的吴越文化始终蕴涵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质朴生态观,构成了普及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彰显生态精神的良好人文基础[5];环太湖地区同时又是民族工业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摇篮。在此基础之上,四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利用太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发掘保护诸如春秋吴越战争遗址、范蠡、西施隐居之地蠡湖、武进春秋淹城遗址等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景点,为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4.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2008年的“太湖蓝藻”事件更是唤醒了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从2008年开始,无锡市就作出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行动”的决定,以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来重现太湖碧波美景,全力以赴保护和重建太湖沿线的生态环境。[6]苏州拥有大部分太湖资源,却因园林、古镇、水乡旅游资源众多而对沿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甚少,但也因拥有更加原生态的湖光山色和生态旅游资源,对于苏州太湖沿岸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十分有利;不仅如此,苏州市还一直关注太湖流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与湖州一道,打造太湖沿岸的“生态走廊”,共同保护流域的生态原样性。对于常州而言,其建成的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更是生态旅游的精品典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环太湖四市的“十二五”规划中,生态、创新、宜居、和谐等词语频繁出现,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重点,力争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均体现了环太湖四市良好的生态观念。此外,《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的实施更是为改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保证。
5.中央、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国家旅游局编制和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强调以生态旅游发展为契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对环太湖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广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中央明确指出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农业、旅游两个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高效产业,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辉、旅游增产品、城市增亮点”[7]的目标,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推广。据此,在“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8],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稳妥开展古村落旅游,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力争把太湖地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其他三市也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案,要求将旅游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拓展其内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区域内同质化现象导致竞争加剧
“湖水之声相闻”的四市地域相邻,生态环境相似,人文相亲,文化相通,发展模式类似。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以太湖山水、江南水乡为主,农村人文风俗以吴越文化、小桥流水的古村古镇为主[7],农业旅游项目多以采摘、农家乐形式为主。虽然“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独特旅游形象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但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布局分散、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对农耕、乡土文化的挖掘开发不深入,项目规模小、功能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参与性的旅游需求。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同质化导致彼此可相互替代,分散了客流,加剧了竞争。
2.城市化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环太湖地区作为长三角的经济腹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密集、资源开发过度、农村腹地较少[9],城市化水平较高。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江苏城市化发展状况研究的数据》显示:2010年底,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已实现地区城市化,远远高于全国47.5%[10],而湖州在2009年城市化水平就已达到55.5%[11]。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产生了一系列的有利影响,如加快了农村建设,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完善了社会保障等等;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往往是以开发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地区的生态原始性遭到破坏。因此,环太湖四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原始性,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创造条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纵观环太湖四市,从事生态农业旅游的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缺少专业规划,推出的旅游项目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享农家乐”形式,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另外,有些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卫生状况堪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在不可逆转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大背景下,为了应对沪宁杭“大三角”、上海城市圈、南京城市圈和杭州城市圈的多重挤压,同时也是为了更好保护太湖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由苏、锡、常、湖、嘉五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应运而生。环太湖城市圈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大三角中的“小回流”,实现了与上海的整体对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同时有利于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强化协作发展共识,共享太湖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更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可能。
2.环太湖地区旅游协同发展
随着旅游业和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2007年,无锡牵头,和苏州、湖州、常州四市十一县区共同发表了《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共同宣言》,成立了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通过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共同开发利用环太湖旅游资源,建立太湖大旅游体系,实现环太湖区域旅游一体化。[12]第二届“长三角(太湖)发展论坛”以“保护环境、发展旅游、共创和谐太湖”为主题[13],也为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太湖现代农业博览会、环太湖自行车大赛等需要四市合作举办的大型生态旅游项目都加快了区域内旅游的协同发展。
3.休闲和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强调休闲和生态。休闲和生态游,能使心灵得到放松。它与一般旅游不同之处在于一静一动,一居一行,一闲一累。它使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的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小长假”的出现,人们一改传统的以观光为目的、走马观光式的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享受身心放松的休闲旅游和追求贴近自然、回归田园风光的生态旅游。因而,在休闲和生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受到大众的欢迎。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区域内竞争激烈
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既是共同开发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合作伙伴,又是各自开发过程中强劲的竞争对手。虽然四市政府联打“太湖大旅游”品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各自顾及自身利益,造成激烈的竞争。如推出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多以采摘、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区等形式为主,都突出以太湖大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来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和知名度,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分散、高度重构,导致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竞争异常激烈。
2.区域外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城市众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长三角地区除了环太湖四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都很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崇明前卫村、东平林场;南京的金牛湖省级森林公园、绿化田园休闲农庄;杭州的良渚农夫乐园、大地之春农业休闲观光区等等生态旅游景点,无一不对环太湖四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分散了客源市场,加剧了竞争。
3.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是近几年以来,太湖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水质大幅下降、生态景观严重退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诸多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太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当前环境污染与破坏仍然存在,如何走出一条“保护第一,开发为后,生态为重”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之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环太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并存。在追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农业资源、区位、交通、文化以及政策优势,克服区域农业旅游同质化等劣势,抓住环太湖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建立太湖大旅游体系,明确实施相关措施,积极应对周边城市的挑战。
1.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品牌
苏、锡、常、湖四市是太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同质区,但是不同城市之间资源禀赋还是有所差异。苏州的园林旅游、古镇旅游、观光旅游占优势;无锡以休闲旅游、生态游见长;常州的娱乐旅游较为丰富;湖州的极限运动、体育旅游广受欢迎。又从接待设施水平、消费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看,各地都有相应设施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对象[14]。如何把各个城市的特色打造成旅游精品,提升它的内涵与竞争力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太湖四市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以“一个太湖,四个城市,多种可能”为目标,巩固拓展传统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旅游,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休闲文化,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打造精品旅游品牌。
2.进行科学规划,完善产品结构
太湖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想整合太湖资源、避免区域内布局分散、高度同构、旅游产品雷同的发展局面,必须对太湖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完善产品结构,促进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大力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旅游,既要立足采摘、观光、农家乐等人们所熟知的生态旅游形式,满足大众参与性的旅游需要;又要加快太湖地区大型休闲度假园区、度假场所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旅游品质,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还要大力打造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茶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大型生态旅游活动,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旅游需求。
3.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环太湖四市存在着旅游资源互补性、客源地与目的地的交互性、线路联系性、交通连结性等优势,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从整体上开发和保护太湖,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有效整合太湖旅游资源,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体制,实现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服务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形象文化统一”[15]的目标。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必然要求整体上的旅游宣传和促销,共同印发“太湖旅游图”、制定统一的宣传口号、推出精品旅游路线的联合推广、合力建立完善的旅游网络平台……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或通过举办大型会展、体育赛事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把苏、锡、常、湖四市打造成知名度和美誉度兼备的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地区。
4.注重环境保护,优化旅游环境
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必须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环境破坏现象日益严重,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旅游经营者缺乏对环境的保护,乱砍滥伐、生活垃圾乱扔、生活废水乱排放等现象比比皆是。二是旅游者所带来的破坏,部分游客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乱采乱摘现象严重,过多游客涌入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旅游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大量的垃圾,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面对日益严重的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环太湖四市必须联手共同保护和开发太湖资源,以铁腕治污、科学治污来重现太湖碧波美景,全力以赴保护和重建太湖沿线的生态环境,打造属于太湖特色的“生态走廊”,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不断改善旅游环境,以便促进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