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科学研究

青少年科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当代竞技体育体制下,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较多的时间用于训练和比赛,而在文化课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升学就业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搞好选材工作来降低淘汰率、提高成材率,会减少上述影响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运动选材也是当前竞技运动的迫切需要,科学的运动选材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理论、方法等是整个科学选材的一部分,但由于田径运动员主要考体能,而体能更依赖于天赋的遗传,再加上田径项目多,导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显得更为重要和复杂。

关键词 青少年 田径运动

一、选材依据

(一)遗传选材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体育天赋是极为重要的。有研究指出,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遗传和后天训练所起的作用,前者占2/3,后者占1/3.德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只要不是极端个体,其子代中有50%的人会有优秀的运动才能,而且还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田径运动员的机体的遗传素质更多是由亲代遗传获得而来,运动能力的遗传表现是显著的,尤其是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行为等方面更为显著。所以在选材时应该对运动员父母的运动能力进行详细的调查。

(二)身体素质选材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的能力。一个人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也与后天环境、营养、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和训练水平密切相关。运动成绩的好坏与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立定跳远、100米、耐力跑三项内容是挑选优秀田径运动员最基本的测试项目。立定跳远可以检测爆发力,100米可以测出运动员的速度、运动技术和协调能力,耐力跑可以测试出一个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肺功能。通过这三项测试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训练基本上就能确定运动员的方向了。

(三)运动技术选材

运动技术是指符合人体运动的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的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运动技术选材是指在科学诊断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或依据自身经验分析和评价备选者专项技术水平,从而决定取舍的程。在选择运动员时要观察运动员所作出的动作和技术是否合理,因为技术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四)运动心理选材

心理对田径运动产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心理因素对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运动员选材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 很多项目的比赛结果往往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所决定,因此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运动员是教练员的重要任务。而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很多方面显现着遗传现状,运动员的气质、反应、个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性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在培养运动员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运动的一般特点以及专项运动特点,选拔时要考虑一般心理素质和专项心理素质两个方面,一般心理素质包括感受性的敏捷、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想象力以及个性特征等。

二、田径各项群选材要素

根据田径各项目特征和技术特点,从数以万计的少儿中挑选出符合项目特征的孩子从事早期训练,可谓大海捞针,需要教练的慧眼,以及科学和经验的结合。以下是田径各项群运动员的选材模式特征和少年时的初选要求。少年初选年龄,男为12岁,女为11岁,第二性征发育表象0-10。

优秀短跑、跨栏运动员身高匀称,下肢较长,膝关节和踝关节围度小,跟腱长而清晰,爆发力出众,步频快,反应敏捷,动作协调,弹跳好,关节灵活柔韧好,心肺功能较好,肺活量相对大,有氧代谢能力强,跑动自然、合理,步幅开阔,向前性好,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均衡,心理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在激烈竞争中求胜欲望强烈。

优秀跳跃运动员具有较理想的身高优势,体型高挑,比例匀称。跳高运动员下肢长,重心高,具有弹性的肌肉爆发力,位移速度快,灵敏节奏性强。身体腾空后的自控和平衡能力好,具有坚毅的心态和沉稳的心理应对能力。撑竿跳高运动员更应具有跳远运动员的能力,体操及杂技运动员的协调、灵敏性和空中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优秀投掷运动员身材高大,指距大于身高,肩宽体壮,爆发力强,加速能力好。最大力量强,动作放松、协调,神经类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突出。善于动脑,接受能力强,在比赛中抗干扰能力强,关键时刻出手速度快,具有较强的全身协调能力,技术合理,自控能力强。

三、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 田径运动员选材应避免“按图索骥”,机械地丈量上、下肢比例,以追求各项比值的最优水平。关键是按照各项目技术特点,找准项目特征的突破口,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同时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按项目的要求,身体比例恰当, 健康水平高, 内脏功能好, 体力恢复快, 神经肌肉反应快,智力超群,肌肉爆发力强,动作位移速度快,各关节柔韧性、协调性好,经过系统训练后身体素质指标及专项成绩提高快。

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郑哲敏院士是最早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工作的院士之一,他对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为青少年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年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课题评议活动,郑院士都不顾年事已高、工作繁忙,总是挤出时间参加。

6月2日早上9点,90岁高龄的郑哲敏院士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力学所大厅,与师生们热情打招呼。活动开始后,师生们首先在报告厅观看了介绍郑哲敏院士科研成就的展板,之后与郑院士一起在会议室进行交流。郑院士从自己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讲起,与师生们交流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兴趣培养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等内容。

“兴趣,有的是天生有的,当然也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事情你熟悉了,你就喜欢它了,所以不要把它纯粹看成是天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兴趣有个培养过程、培育过程。”“做科学总得有兴趣。兴趣在背后作为一种力推动着你。要是你完全没有兴趣,就会感觉自己内部没有动力,很难有所作为。当然只靠动力还不行,还要有毅力,你的教育是社会给你的,你应该回报社会。”

在谈到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时,郑院士说: “我喜欢从实际问题里面提炼一些东西,把实际问题提升为科学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实际问题里去,把它当成一个循环……解决科学问题就要有好的基础,数学要学好,物理要学好,化学要学好,这些基础都要学好。因为它们是理解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物理基础,看待自然现象则只能停留在表面。”

“科学研究也是挺枯燥的,也挺苦的,你不知道从哪儿着手,怎么办?总会有一些摸索的过程,有一些比较痛苦的经历,也许会让你睡不着觉,但你熬过这一段,就突然豁然开朗了。当然,这个过程是挺恼人的,也挺痛苦的,但后来也是很高兴的事。我想科学研究的乐趣也许就在这种刹那之间,不要把它想得样样都是美好的,天天都有刨新那是不可能的事!”

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将为每个获得“英特尔英才奖”的项目提供人民币2 000元的奖金,希望通过这种奖励方式更好地鼓励青少年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其科学的思考方式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并以此激励创新,成就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英特尔英才奖”通过三轮评审选出,由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邀请评委独立评审。评委们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评审日之前,已经仔细阅读过所有参赛项目的资料,并在评审日当天就阅读材料后挑选出来的项目展开面试,之后全体评委将就面试的结果进行讨论并形成大名单。在创新大赛公开展示当天,“英特尔英才奖”评审委员会将邀请入选大名单的所有项目前往设立在创新大赛展馆附近的面试地点进行面试。面试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将召开全体会议商议选出当年的获奖项目,最多不超过20个项目,奖项可以有空缺。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教育事务部工作人员将列席观摩评审的全过程,但不得干扰评审委员会工作。

“英特尔英才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每位评委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以及至少8年相关领域工作经验。评审委员会主席通常由英特尔(中国)的首席科学家担任。“英特尔英才奖”的评审活动也体现了英特尔员工对社会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来自英特尔公司的英才奖评委都牺牲了自己的私人时间,利用假期作为志愿者参与评审工作,并在此期间不收取任何报酬。在评审过程中,来自英特尔的评委也充分展示了英特尔的企业文化。2011年的评委中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英特尔工程师,他除了像其他所有评委一样严谨认真地审阅每一个项目外,还设计开发了评审过程回顾总结版本,有助于每一位评委在大赛结束后重新总结回顾评审工作,并对下一年的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在每年的“英特尔英才奖”评审过程中,超负荷工作和发掘科学新星的快乐一直贯穿始终。从入驻评审的第一天开始,所有评委都是夜以继日地阅读项目资料、查阅文献,并通过每天一次的评审例会交换意见。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评委们就一个有关太阳能的项目展开的激烈讨论,一直到晚上11点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此时,评委们在网络上找到了该项目所涉及领域在全球以及中国范围内的顶尖专家,并通过Email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和2位专家分别取得了联系,就项目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满意的结论。

10年来,“英特尔英才奖”的获奖选手在Intel ISEF上的获奖成绩骄人。一直保持着中国选手参加Intel ISEF最好成绩的朱元晨(2次参加Intel ISEF,并于2004年获得 Intel ISEF顶级大奖——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 Intel ISEF天文与物理类一等奖得主施轶萌以及2012年Intel ISEF生物化学类一等奖得主段沛妍都曾经是“英特尔英才奖”获奖选手。这些选手在获奖后往往会选择返回创新大赛担任“英特尔英才奖”评审助手来回馈大赛。获得“英特尔英才奖”只是他们灿烂人生中的一个小小奖励,在准备科学研究项目过程中,他们收获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态度才是激励他们一直前行的最主要动力。从创新大赛出发,他们的路还很远……

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书进行评述,研究认为该书从自主性这一层面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解读,深入到了青少年健身行为的核心。综合运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从主观能动性视角,引入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初步提出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及概念模型,构建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

关键词: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量表研制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53-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3BTY045)。

随着“阳光体育”、“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由政府倡导、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的《2010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持续20多年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这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深思:学生体质状况是在阳光体育运动“刺激”下才有所改善,如若没有了他律的、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学生健身的坚持性能否持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到底是自觉、自愿,还是迫于学校体质达标测试的压力呢?经过初步调研,曲阜师范大学房蕊教授观察到当前青少年健身自主性缺欠的现象,并就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一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结晶。

该书是房蕊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共七章,主要围绕“什么是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如何评价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两大基础问题进行探讨,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自主性和能动性两个层面深入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较为恰当地界定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及概念模型,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评价量表,填补了“自主健身行为”在理论与评价指标研究方面的空白。

1 独特的研究视角:引入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如果作为行为主体的青少年健身行为自主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外部环境再完善,其健身的坚持性将难以持续,增强体质的持续性也难以保障。而在已有的研究中,“自主健身”仅仅是一个使用性语词,尚未上升到概念界定的理论高度。作者的这一发现,就使其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才能实现理论及测量工具的创新。为此,该书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出发,引入了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全面、深入地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建构了概念模型,确保“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及外延的科学概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问题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上,虽然这一研究取向对于防止青少年犯罪,纠正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种狭隘的研究逐渐背离了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本意,因为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消除青少年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激发青少年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引导他们正向发展。该书遵循着这一研究取向,在建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时,引入了两个有关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即自我决定理论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前者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即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和自我决定的。后者是关于个体行使主观能动性的行动过程理论,个体通过设立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来调节自身的发展。通过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作者明确指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中的“自主”采用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的含义,但是仅凭这一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它缺乏对自我调节过程中行为策略的关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而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理论提出的选择、优化和补偿策略则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基于此,作者整合自我决定理论(SDT)和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理论)的相关概念,从自主性和能动性两个层面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价值脉络作了清晰的界定,归纳得出了一个可操作化的概念。这就从理论上厘清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本质和内涵,使人们对于自主健身行为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全面的理解。

2全新的解读方式:注重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经验解释

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关于健身行为的研究内容多为现象或经验性描述统计,主要体现在健身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至于附着在行为上的意义和解释则被忽略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研究路径和理论薄弱现状不无关系。国外体育锻炼行为、体育健身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健身行为领域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种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理论及理论模型很难直接用来预测、解释我国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该书作者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力图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注重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经验解释,颇有新意。

研究伊始,该书就从探索青少年关于健身行为的经验世界出发,自下而上地为现象寻找理论,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整合中,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此借鉴了符号互动论中的方法论思想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行为分析模式,刺激一反应( S-R)公式在解释行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仅仅把人的行为看成特定环境刺激下做出的反应,至于人为什么如此行为则不曾涉及。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则走出了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分析模式,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主观领域,主张对附着在行为上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分析。因此,作者认为,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研究,既不能重复地沿袭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S-R)分析模式,也不能自上而下地直接运用某一现有理论来解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必须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理解行为意义本身。从这条独特的思维轨迹出发,该书采用自下而上的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参与者自身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经验感知中,获得了一个敏感化概念。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敏感化概念”缺乏对属性和事件的详细说明,但它却提供了从何处去发现经验现象的线索和启示。根据敏感化概念提供的线索和启示,作者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象的现象信息与自我决定理论及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进行互动解读,最终归纳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操作化概念。这种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路径,对我国体育行为研究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颇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3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

毫无疑问,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方法。在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追问与反思中,张力为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体育科学研究者亟需解决的不仅仅是研究的技术手段和具体方法问题,而更应关注的是对世界的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者所秉持的方法论理念,它决定了我们采用哪种具体研究方法和工具,指引着整个研究的取向。尽管学界已认识到方法论在整个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实际研究中,却没有给予方法论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形成方法论的自觉,导致研究程序出现逻辑错误而损害研究的科学性与合法性。有学者曾对我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部分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失问题,科学方法论与方法的自觉意识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氛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作者则表现出了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明确而突出的方法论意识指导下,科学规范地选择与运用研究方法,既合乎逻辑又合乎经验地完成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工作。

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该书之所以能够实现理论与测量工具的创新,首先在于并没有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刺激一反应( S-R)的行为主义模式下,而是站在社会学、哲学的高度,运用整体、辩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来看待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这一体育人文社会现象,并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渗透在整个研究设计和过程之中,使得青少年健身行为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次,作者力图实践上下求索方法论,通过对“什么是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如何评价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两大基础问题的探讨,实现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完美融合,提供给我们体育行为研究纵深拓展的范例。在理论建构方面,作者本着向上求索的“论道”精神,采用质化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解读、探讨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并且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在于如何精确地解读附着在青少年健身行为上的“自主性”,它关系到后续现象信息与相关理论的整合,直接决定着继之而来的建模工作和论证过程,关系到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为此,作者借鉴了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思想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现象信息,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为了不流于单一论证,作者继续实践向下求索的“道论”理性,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量化研究手段进一步探索、论证概念模型,进而研制出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评价量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农村青少年;本地资源;信息化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是社会、国家和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共同需求,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总目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经济的差异,各地区的办学条件、学校设施、师资水平各有不同,可提供科技教育的资源也有差异。大城市的重点中学,资金相对充足,可以借助科研机构、高校等资源开展科技教育。而普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青少年科技教育相当滞后。其中突出表现在: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识与具体落实错位;缺乏科技教育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科技素质偏低甚至没有科技教师;科技教育经费短缺;无活动场所、无足够科技活动时间等因素导致科普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科技教育的种子如何在这重重阻力中破土而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积极挖掘学科教学资源,渗透科技创新教育

有的教师抱怨教学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科技教育。其实,科技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科教育是基础教育主体,我们应充分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考量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科学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意识、科学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使学生领会科学本质,热爱科学,乐于科学探索,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以生物教学为例:

1.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其科学态度。如在生物教学中,学习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用了8年时间对28000株植物进行杂交实验从而获得遗传规律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对待科学认真钻研、反复论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科学技能。在科学史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假设的能力,并学会用逻辑、想象及基于证据的思维方式来形成并修正科学解释。如,在学习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内容时,可以参考下表的模式进行: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教学简表

2.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探究习惯

初中生物学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课程,可以通过拓展探究教学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可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八个基本步骤进行实践,如下图:

探究教学程序图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内一切可用的科学资源,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从学科学、爱科学到用科学、创造科学的过程,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二、开发利用本土科普资源,拓展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学校要寻求科技教育的出路,必须认清形势。虽然农村学校在客观教育条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并非没有优势,关键是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农村具备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积极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做到取长补短,因材施教。要利用好本土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先调查和掌握本地区科普教育资源,然后根据资源分布和特点设计相应的科技活动。

1.科技活动要与本土特色资源相结合

农村地区有自己特色本土资源,以南沙区为例。南沙地区临近珠江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其中有较多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如,红树林湿地、海蚀地貌、山地、水网等资源;蕉门红番薯、小虎麻虾等名优地方特产;咸潮①、台风等自然现象。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但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这些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不但能让广大青少年掌握本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及分布状况,而且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把开发研究的成果编成校本教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更能体现科普教育的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