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申请获得贷款。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2001-2005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到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联邦利率的上升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潜伏已久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终于爆发。
2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析
(1)美联储的连续加息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2004年6月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发生逆转,经过连续17次调高基准利率,直接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付能力较弱的购房者,贷款利率较一般抵押贷款至少高出2至3个百分点,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违约率增大。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在以上两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购房者预期贷款支付总额高于住房价值,从而在逆向选择的驱动下,违约率自然上升。因此,美国的基准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波的根本原因。
(2)法律约束、监管机制、信用评级体系等制度的缺陷对危机的产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次级抵押贷款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产品,本身就蕴藏着潜在的风险,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法律约束和监管机制以及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是导致次贷市场发生风暴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信用评价体系也在此次风波中担任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过去评级机构部不向发行人收取费用,而如今这些评级机构一直从发行人那里收取信用评级费,然后再告诉投资者它们给发行人发行的债券何种等级,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获取客户,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此外,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品的定价缺乏深入了解,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证券化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
(3)次贷危机实质上也是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的产物。
次贷风暴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证券化,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工具使得风险从房地产市场传导到金融机构,再到全球金融体系。从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证券化能像加工高质量的债务那样轻易地加工低质量的债务,金融工程师用抵押贷款证券化制造出投资级债券,许多低收入且信用差的购房者构成未开发的世界(即次级债市场)成为全球货币经理创造投资级债券的原材料。高杠杆比率的对冲基金和MBS、CDO、CDS、SW等金融工具的介入,使次级市场开始变得繁荣。创新象是一把双刃剑:新的金融衍生品使银行的风险得以分散,让更有能力的投行和各种基金来分担;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当次贷市场最终发生颠覆时,终于产生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连锁性损失,从而引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
3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1国际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国际股市暴跌
2007年8月,法国巴黎银行公开宣布卷入风波中的,这是美国次贷风波对欧洲银行业影响开始的标志。随后2007年9月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德国工业银行(IKB)于2007年8月宣布由于投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而蒙受巨大损失。德意志银行于2007年10月宣布第三季度税前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逾20%。瑞士银行宣布由于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投资失误,降至61.7亿瑞士法郎,当季减记资产42亿瑞士法郎。2007年财年前三个季度,日本三菱日连,瑞穗,三井住友,住友信托,理索纳和中央三井集团这6大集团遭受与美国次贷相关的损失高达5291亿日元。随着次贷风险的逐步显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体银行业均受到了严重冲击,致使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由于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同时对股市造成了巨大冲击。欧洲三大股市和亚太区多数股市和拉美股市均出现连续下挫,加上金融机构的损失逐渐公布,每次信息披露都对全球股市造成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球股市大震荡。在欧洲,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三周时间里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下跌了13%,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11.7%,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9%。截止2008年1月22日,欧洲部分指标符合典型的熊市的技术标准。日本股市则在2007年经历了四次大幅度下跌。3.2外汇市场波动剧烈,房地产市场低迷
自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美元在第三季度进入加速贬值阶段,并在第四季度中期进入超跌状态,使得欧元兑美国汇率一路上扬,并于2007年11月26日攀升至全年峰值1.4873,创下历史新高。随着次贷风波的爆发,日元迅速走强,美元的贬值使得日元等低值货币迅速升值,使得大规模平仓行为发生,货币市场出现剧烈震动,不少交易者损失惨重。
在欧洲银行业由于遭受损失后,欧洲各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逐渐出现低迷。2007年8月中旬,英国伦敦房价首次下跌,随后从9月份开始,英国房价开始全面降价,英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衰退,随着房价暴跌的恐惧的蔓延,欧洲其他的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下跌,尤其是西班牙和爱尔兰,这两个国家是欧洲房地产泡沫最大的两个国家。
3.3全球流动性紧缩,各国央行纷纷注资
危机发生后,突然性流动性紧缩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安全的主要威胁。当贷款者违约率提高时,MBS债券评级下降,CDO值缩水,对冲基金等投资机构的投资面临打水漂的可能,流动性问题也就由此生了。面对全球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开始注资,美联储注资3890,5亿美元,欧洲各国央行注资6641.5亿美元,日本注资467.7亿美元,澳大利亚注资151.4亿美元,加拿大注资43.7亿美元。美,日,欧等各国银行的注资增强了流动性,稳定了市场信心。
4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1次贷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
从各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中行、工行、建行三大商业银行因投资美国住房抵押次级债而受到影响。但是由于中国银行业投资美国次贷的比重不多,相比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美国次贷风波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还不大。
但是由于美联储多次大幅度降息以及美元的加速贬值,中国商业银行的外币资产预期收益率将出现大幅度降低,而曾经收益率较高的美元资产现在成为拖累中国银行业整体净息差的一大因素。与此同时,美元的加速贬值,致使境外业务利润占比较高的中资银行受到较大的影响。
4.2次贷风波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风波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再加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不仅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增速有所下降,而且导致中国整体出口增速出现大幅度放缓,贸易顺差锐减。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幅自去年就开始逐渐下滑,2007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是20.4%。二季度缩减到15.6%;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三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仅为12.4%,四季度再缩减到10.8%。而到了今年2月份,我国对美出口更出现5.2%的负增长。由于中国对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次贷危机将会通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我国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问题,我国政府就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限制产能,并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出口不振将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4.3次贷风波对中国房贷市场的影响
次级债务危机对于我国房贷市场直接的影响比较小,因为中国商业银行资证券化程度非常低,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基本上没有证券化,但是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仍然给关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很好的预警。在中国,居民的住房按揭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但是通过美国次贷风波的爆发,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中国住房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很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一直上涨,那么这些潜在风险还不会暴露出来,但如果房价一旦向下逆转聚集在银行体系中的这些风险就会爆发出来,次级债务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警示意义大于其直接冲击。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分析启示
一、美国次级债市场概述
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三个层次,即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第一层次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个人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贷款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二层次贷款也称“ALT-A”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向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也包括少数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但是不能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的客户;而第三类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但其利润是最高的,所以风险也是最大的。
前些年,在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许多按揭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为扩张业务而介入次级房贷业务。为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和组合,对其风险、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同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从而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收益凭证型证券。这样虽然初始资产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但优先级抵押贷款权证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所购买。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常常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金融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美国刺激经济政策是主导诱因
2001年美国经济跌入了近十年来的低谷,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激增,当年的失业率创下1994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新上任的小布什总统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衰退,采取大幅度减免税收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并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复苏。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通过放松个人信用政策,包括对于“信贷偿还能力比较差”的人提供按揭贷款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为次级抵押债危机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金融房贷机构的逐利性,在优质抵押贷款市场接近饱和后,房地产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了信用等级低的购房群体,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次级贷款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也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但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3.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
美联储的13次降息和17次加息是促使房地产市场由热变冷的动因。2001年1月~2003年6月,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快速攀升,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迅速繁荣起来。然而从2004年6月以来,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到2006年6月美联储第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购房者的负债压力迅速上升,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对于大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惟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最终酿成抵押贷款市场危机。
4.监管的缺失和滞后
在美国,虽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比较健全,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03年底,美国金融监管者开始关注到房贷机构放松了的贷款标准,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给予干预。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鼓励通过房地产行业来拉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上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产生后果的忽视和对资产证券化金融手段的放纵,导致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的力度远远落后于次级债市场的发展。正因为对次级债市场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引发次贷危机。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启示
虽然中国和美国由于实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也发现两个国家在经济的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流动性过剩导致股票和房屋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虚增,投资与投机行为盛行等。有幸的是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次级债危机的严重后果,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严防资产价格过度攀升的负面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堆积,泡沫破灭后引发了危机的爆发。目前资产价格虚高的中国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可能会积聚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不会永远高涨,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加剧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从而引发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以房价和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同时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不断增加,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断趋紧,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回调,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2.商业银行要警惕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性
首先商业银行要改变“住房按揭贷款是无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性特征,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更加偏好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导致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越来越大,当违约行为大规模出现时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暴发。因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我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3.要充分认识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为什么美国次级债危机会演变为资本市场全面危机?这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风行造成信用风险从次级债供应商传递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从而造就次级债供应商和次级债持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通过证券化操作,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可以把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最后让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来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而我们应该警惕金融创新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证券化既是贷款者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又增加了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4.要建立和健全个人诚信系统,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美国此次次级债危机其本质就是信用的危机。在美国,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和机构享受社会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比较优惠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较低的贷款者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这种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对不同信用资产间的风险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风险过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各个层次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与影响。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能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信用等级贷款者的贷款风险。所以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5.政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而且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这种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却依赖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时期,由于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常会出现非理性波动。此时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而政府应当严格金融监管,警惕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膨胀风险,防止出现失控局面,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2007,(6)
[2]易宪容: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9)
关键词:次贷危机;进出口;人民币利率;人民币汇率
自从2006年底以来全球承受着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寒潮,美联储投入7000亿美元救市试图控制金融危机的扩散,但其举措究竟能否奏效?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以及扩散层次
1、次贷危机的产生及本质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类,贷款对象为信用等级低于优质客户的贷款人,违约风险一般较高,银行对于这类贷款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国将金融衍生工具和房地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连续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原来那些信用不佳、收入较低的家庭在超历史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屋价格不断上涨情况下纷纷购房。而在利率不断下跌的预期下,绝大多数贷款都是选择浮动利率贷款,为危机产生埋下伏笔,到了2004年6月,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两年内连续17次将利率从2004年的1%提高到2006年6月29日的5.25%。次级贷款客户由于收入无法偿付贷款利息因而贷款违约不断,最终不得不交回住房从而大面积引发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因而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信用过度扩张引发的信用危机。
2、次贷危机扩展的层次
次贷危机的扩展经历了次级贷款—次级债券—资产担保债券三个层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约为7-8万亿。而其中的次级贷款存量约为1.5万亿,占整个住房抵押市场的20%。据估计直接损失为4000亿元对于美国13万亿的GDP和25万亿的债权市场可以说影响不会太大,而美联储已对金融机构注资累计超过2万亿,远超过次贷市场的存量,这说明次贷危机的冲击和震荡仍在通过一定体系蔓延,因而不得不探究资产证券化。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是通过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发行的,由于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这些金融机构将贷款资产打包以此为担保发行不同级别的债券,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径让各类投资者购买,抵押贷款发行者将利息收入的一大部分转移出去获得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信用,如果原始标的出现了坏账造成现金流中断,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的债券就会大幅缩水,投资于这类证券化债券的金融机构会面临巨额亏损。而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各类资产担保的证券在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处于相似的信用风险级别,一旦次级贷款担保的证券发生问题就会波及其价格。因此从本质上看次贷危机是信用扩张不当所引发的信用危机,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就是其传导的锁链使其进一步延展激增恶化。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使得国内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并使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进入2008年以来欧洲股市以及亚太股市普遍表现不佳,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有着密切联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一种可能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新估计,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样势必会造成中国面临经济的瞬间停滞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会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进而加速热钱流入影响国内正常经济秩序。
2、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有可能通过外贸途径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出口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贸易依存度相当高而美国次贷危机将会萎缩美国以及相关国家的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从而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形下我国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的问题进而我国政府会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限制产能导致通货紧缩,出口不振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下挫导致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对以相关原料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构成极大压力。同时由于中国的油价与国际油价倒挂,形成了中国变相补贴全球油价的局面,而国际游资会通过FDI境外资金进驻内地的各种能源消耗领域、石油石化下游产业、依靠石油运转的工业领域变相的套利对中国的能源资源进行掠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即对策选择
1、调整贸易战略,推动产业升级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国内以及欧洲市场萧条导致进口需求的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目标推动中国走过了经济两位数增长辉煌的十年,但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依托加工贸易等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下游的贸易支撑,应调整出口贸易战略,鼓励能源节约型、高技术、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扶持相关自主品牌的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生产国内消费升级所需要的产品,以出口支撑进口,以进口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2、刺激内需,扩大投资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消费需求不足源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要扩大消费需求让更多的公民能够分享到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好处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一条有效途径是加薪,特别是提高工资增长极低的诸行业中就业者的工资,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进而配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设,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只有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拉动消费。在收入结构方面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从哑铃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政府购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展,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3、谨慎使用利率政策工具
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高达1633.32亿美元,美国的降息政策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同时热钱的流入制造的“繁荣景象”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压力而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强。如果我国提高利率不够谨慎很可能会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金融危机。2007年央行6此上调存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上基准利率由6.84%上调至7.83%,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的最高存款准备金率达17.5%创下20多年来新高,如果继续调高利率很可能使贷款者丧失还款能力。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场逐步紧绷,进口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信贷成本不断推升,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渐恶化利润增长率开始显著放慢,提高利率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下转117页)(上接116页)展。提高利率还会造成国际资本的套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414.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274.14亿美元,但同期外汇储备新增额高达1539亿美元约有850亿美元找不到出处,可以用热钱来解释,这些热钱着眼于中国人民币年基准利率比美元高约2%,并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中国将成为为国际游资提供稳定预期收入的避风港
参考文献:
[1]周维良流动性过剩初探,金融经济,2008(2)
[2]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9)
[3]贾晓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2008(8)
[4]刘藏慎美元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论坛,2004(21)
[5黄泽民人民币汇率继续改革的理由及其改革方向,国际商务研究,2006(1)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关键词:企业盈余;质量分析;EQI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64-02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17
一、文献综述
Brown和Ball(1968)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1946―1965年年度会审计报告披露前12个月到披露后6个月之间的未预期盈余和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会计盈余事件研究的先河,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是会计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的证据,但是不足之处是在12个盈余质量指标中没有包括反映现金流的指标[1]。柳木华(2003)从财务报告中选取8个指标作为反应盈余质量的信号(分别为存货、应收账款、毛利、营业和管理费用、实际税率、非经常性利润、资产减值准备及审计意见),利用沪深股市1995―1999年的数据对以上8个信号指标的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在证券市场上评价会计盈余的质量是对投资者和企业是有好处的[2]。目前,多数研究者研究盈余质量时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多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而对现金流量表缺少关注。由于分析一个公司盈余质量有两个前提因素:有现金流量支撑、盈余有持续性。所以本文更加关注现金流量表项目,剔除所得税的影响,选取净利润相关指标来评价盈余质量。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定义盈余质量时,一般认为盈余可预测性、现金保障性、真实性、持续性是构成盈余质量的关键。考虑到各属性的可衡量性,本文仅从现金保障性和持续性2个方面研究盈余质量,当然必须以盈余的真实性为前提研究才有意义。另外在选取配比样本公司时本文也只选取了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
(一)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正在选取盈余质量评价指标时,本文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用较少的指标把较多的信息反映出来;指标数据的取得要相对容易,为投资者所熟悉;选取指标能体现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前人对相应的指标已经作过一定的研究。本文在众多财务分析指标中筛选出2个指标,分别为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主营业务贡献率。
(二)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与主营业务贡献率
净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下核算的经营成果,这其中可能大部分未收回现金;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在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下产生的经营成果,可以真实地反映现金净流量,有现金流入伴随的盈利,其盈余质量相对较高。所以,本文以净利润(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制下的盈利)之比构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作为衡量盈利质量的一个方面――现金保障性。如果该指标在相应会计期间趋于上升趋势,则表明盈余质量较高;相反,则表明盈余质量恶化。计算公式为:盈余现金保障指标=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X1。
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构成,净利润则是由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所得。本文选用净利润代替利润总额来评价盈余质量的持续性。营业利润属于持续性的收益,营业外收支则属于偶然得利,因此营业利润占净利润比重越变大,企业收益的持续性就越强,相应盈余质量就越高;反之,则盈余质量恶化。计算公式为:盈余持续性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X2。
(三)盈余质量评价指数的构建
本文采用变异权数法对指标赋权计算公司的EQI。其具体步骤为:①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指标的均值Ek和标准差?滓k;(k=1,2);②计算各指标的标准离差率Vk=?滓k/Ek,它反应了各指标的相对变异程度;(k=1,2);③按标准离差率的比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对各指标的权数。
从而最终形成会计盈余综合评价指数EQI=Wk*Xk。以2007-2009年沪深股市农牧行业为样本,根据其2007-2009年年报数据,计算出各单项指标Xk,进而算出Ek1=0.4032,Ek2=0.9128;?滓k1=2.6622,?滓k2=0。4994;然后算出标准离差率Vk1=6.6023,Vk2=0.5471;然后求出各指标的权数Wk1=0.9235,Wk2=0.0765。从而最终形成会计盈余综合评价指数EQI=0.9235*X1+0.0765*X2。
三、数据结果及分析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系统风险难以量化,但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是基本相同的,本文选择与罗牛山同一行业的农牧渔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降低难以量化的系统风险因素对检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以2007年至2009年沪深股市中的农牧渔行业(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证监会行业板块)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林牧渔业整个行业的情况进而分析罗牛山的盈余质量。本文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得出23家样本公司(表1)。
上文已经得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EQI=0.9235X1+0.0765X2(1)
其中,X1―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X2―主营业务贡献率。所以可以根据公式(1)算出EQI,如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EQI指数介于1~3之间。由于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以及主营业务贡献率越大表明盈余有现金流做支撑,并且可与保障盈余的持续性,本文在EQI指数大于1时界定为盈余质量较好。23家上市公司中盈余质量较好的有11家,还有6家的EQI指数在0~1之间,盈余质量状况有待具体分析,另外6家的EQI指数则为负值,盈余状况不甚理想。分析6家EQI指数为负的公司,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过低,缺乏现金流做支撑,以致未来盈余的不确定。
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的系数之所以达到0.9235,是由于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不一致,导致农牧渔行业各上市公司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变异系数越大,进而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的系数越大。为了降低极端数据的敏感性,特此剔除EQI指数为负的企业,即獐子岛、顺鑫农业、新五丰、山下湖、天津松江和新赛股份,构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同上步骤,得:
EQI*=0.5780X1+0.4220X2 (2)
根据公式(2)算出EQI*指数表(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农牧渔行业存在以下现象:一是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较高,说明盈余有足够的现金流做支撑,(农牧渔行业一般政府支持力度大)。二是除个别企业存在业务多元化发展,农牧渔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净利润比例相对较大,说明了盈余的持续性。综合来看,农牧渔行业的盈余质量较好。罗牛山的EOI指数接近1,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多元化发展处在初期阶段导致主营业务贡献率降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主营业务贡献率指标构建盈余质量衡量指标,结合罗牛山案例分析盈余质量的含义、评价标准等。总的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一直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更是民生之本。所以农业的主营业务贡献率对评价农业行业企业的盈余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盈余的持续才能保障企业不断发展强大。但与此同时农牧渔行业的企业多元化发展,反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降低。另外,农牧渔业的净利润现金保障系数之所以高,是因为政府对农牧渔业的支持力度大,保障农业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盈余有足够的现金做支撑。
参考文献:
[1]Bay Ball, Philip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