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与审美的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审美,鉴赏;感性;情感;理性;直觉;体验,升华;层次
音乐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特殊、复杂的精神活动。在音乐鉴赏这一动态过程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审美心理诸要素(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顿悟等)不断地相互作用并不断地调整审美心理结构的框架造成审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一、音乐鉴赏中的审美直觉。二、音乐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三、音乐鉴赏中的审美升华。音乐鉴赏必然涉及到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所谓形式,即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的安排或组织。……所谓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它是事物的内在含义,也可以说是形式的组织或安排的内在依据。”音乐的“内在含义”究竟是什么?人的认识的直觉告诉我们音乐的内容包含纯感性因素,人的认识的知觉告诉我们音乐的内容包含纯情感因素,人的认识的概念告诉我们音乐的内容包含纯理性的因素。总之,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纯感性因素、纯情感因素、纯理性因素。而审美活动所表示的是主体内容(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形式的关系,它是以客体形式来表示主体内容,当我们以这种关系来对客体形式进行评价,于是有了美与丑。因此,美不是以物的形态而存在,亦不是以观念、感情的形态而存在,而是以关系的形态而存在。美是一种关系,一种主体内容与客体形式的表现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美的客观性并不在对象的客观性,而在于这种关系的客观性。我们既然知道了“美是表现关系”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在音乐鉴赏中我们只要描述出这种关系的发生过程以及主体(鉴赏者)各因素与客体(音乐作品)各因素之间的表现关系,也就等于揭示了审美的秘密,同时,我们对美的表现关系的梳理、剖析,也将为审美语境中的音乐鉴赏或音乐鉴赏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探索和有益的启示。本文就是出于此目的,欲从音乐内容的三因素层次与审美过程三层次的对应关系予以浅析,略陈笔者一偶之见。
一、纯感性因素与审美直觉的对应
人们在音乐鉴赏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听一首乐曲时,无需思索和考虑仅凭直观的感受,立刻就会感到它美或是不美,这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音乐鉴赏活动的开始,也是审美、鉴赏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觉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因此,当我们看见一件艺术品,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音乐的内容中的什么因素让我们“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呢?这正是音乐内容中的纯感性因素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纯感性因素是音乐内容中最易被人注意、最易打动人心的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内容对所有音乐形式因素――音高、速度、力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旋律、和声、复调、结构的纯感性观照,同时以非结构因素状态存在音乐作品结构的表层。它极易被人们普遍具有的纯听觉审美能力所获取,并给人们带来直接的感官享受。正如黑格尔所古:“这种美在表面上像是感性的,所以人们往往把这种由乐曲产生的满足感称作一种单纯的感官享受,但是艺术正是要在感性因素中活动,把精神引导到一个领域,其中像在自然界一样,基调是徜徉自得的幸福感。”审美直觉的直接性和直观性特点正是音乐内容的纯感性因素的绝佳对应。审美的直觉的高级形式是通感,它是审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移位,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画家也是音乐家,因为,他不仅描绘出可见对象物给他的眼睛所造成的印象,而且,也描绘出给他的耳朵所造成的印象;我们不仅观赏其景色,而且,也听到牧人在吹奏,听到泉水在流,听到树叶在颤动。”所以,音乐鉴赏中,应注意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的参与,使其进入通感状态,丰富和深化审美感受。同时,注重在音乐鉴赏实践中训练、提高审美直觉能力。只要鉴赏主体坚持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并在审美直觉性的无意识中灌注有意识、纯感性中积淀纯理性,音乐鉴赏主体必能进入审美的第二层次――审美体验。
二、纯情感因素与审美体验的对应
审美体验是音乐鉴赏中审美的第二层次,也是审美过程的阶段和重要环节,它把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律动,又使鉴赏者陶然地进入作品中,在二者的双向互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心灵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马斯洛称它为“高峰体验”,“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是什么因素为审美主体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客观条件,并促成强烈震撼心灵的“高峰体验”的形成。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音乐内容的纯情感因素。所谓纯情感因素是指情绪和感情的集合,由于音乐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与审美主体的内心情绪运动形式具有同构关系,因此音乐既能表现审美主体的情绪也能表现审美主体的感情。再者,人的情绪的基本类型和大致走向与音乐的情绪的基本类型和大致走向是一致的,没有人会把欢快的音乐听成悲伤的音乐。但是,没有人能用准确的语言把人的情绪和音乐的情绪细腻而微妙的运动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二者均含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由于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灌注了自己的感情因子,因而音乐作品在二度创作(这里专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中的情绪因子里面必然包含作曲家的感情因子,这就需要鉴赏者在自己已有艺术经验和生活阅历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作品的情绪因子去召唤作曲家的感情因子,并使自己的感情体验同作曲家的感情体验交融。此时,音乐鉴赏就从作品情绪这种感性、音乐性、音乐结构外层的非结构性的音乐表层欣赏走向了作品感情这种理性、非音乐性、结构性的音乐深层欣赏的较高境界。鉴赏者的心理活动也不像审美直觉阶段那样处于相对被动的直觉状态,而是各种心理因素处于积极主动的联觉状态;鉴赏者的审美情感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音乐内容的纯情感因素被充分理解、领悟、挖掘、激发,鉴赏者的审美情感与音乐内容的纯情感充分交融形成震撼心灵的情感场――音乐魔力之所在。这时,鉴赏者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和审美,然而,这不是音乐鉴赏的最高境界,音乐鉴赏活动的 最高境界是音乐内容的纯理性光芒与审美灵境启示的光芒交映生辉――审美升华。
三、纯理性因素与审美升华的对应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现阶段,美术教学的形式侧重对学生绘画功底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指导,使得学生只有绘画的能力,却没有赏析艺术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发展较为单一,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注重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一、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通过运用视觉观察感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体验、判断的欣赏过程,能够使鉴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衡量学生的素质、修养,离不开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作为审美艺术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教学思想陈旧,而且缺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艺术作品表现的精神和生命力,从而得不到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阶段需要实施美术鉴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二、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积极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而且能够引导高中生主动地进行欣赏和探究,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1]。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艺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适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这样主动思考的方式,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一课时,为介绍这一时期的青铜作品,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多幅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在学生对这些古代中国的作品产生强烈兴趣后,适时提出问题:“青铜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是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教师继续提问:“青铜器有什么功能?”学生结合作品欣赏,能够得出有礼器、乐器、兵器等不同功能。通过这样的鉴赏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青铜器的艺术内涵。
(二)实施多样教学,增强教学感染。
随着高中生个性的不断发展,其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抽象的描述转变成形象的展示,突出美术艺术的感染力[2]。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采用多样教学的方式,将艺术鉴赏课表现得更为生动、直观。为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找到教学的关键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的内容,从而挖掘教材的独特点,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传神写照――人物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物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图像,使得人物图像更为鲜明,学生通过观察不同于书本上的动态图画,对人物画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将单调的抽象教学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促使学生更愿意欣赏艺术作品,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建立和谐关系,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师生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共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融入作品意境,从而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例如,教师在教授《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一课时,首先以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谈论作品的产生背景及特殊含义,然后询问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学生在交谈当中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及其他作品。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交谈中营造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体会国家命运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通过运用视觉观察感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体验、判断的欣赏过程,能够使鉴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衡量学生的素质、修养,离不开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作为审美艺术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教学思想陈旧,而且缺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艺术作品表现的精神和生命力,从而得不到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阶段需要实施美术鉴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积极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而且能够引导高中生主动地进行欣赏和探究,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1]。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艺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适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这样主动思考的方式,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一课时,为介绍这一时期的青铜作品,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多幅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在学生对这些古代中国的作品产生强烈兴趣后,适时提出问题:“青铜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是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教师继续提问:“青铜器有什么功能?”学生结合作品欣赏,能够得出有礼器、乐器、兵器等不同功能。通过这样的鉴赏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青铜器的艺术内涵。
(二)实施多样教学,增强教学感染。
随着高中生个性的不断发展,其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抽象的描述转变成形象的展示,突出美术艺术的感染力[2]。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采用多样教学的方式,将艺术鉴赏课表现得更为生动、直观。为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找到教学的关键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的内容,从而挖掘教材的独特点,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传神写照――人物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物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图像,使得人物图像更为鲜明,学生通过观察不同于书本上的动态图画,对人物画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将单调的抽象教学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促使学生更愿意欣赏艺术作品,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建立和谐关系,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师生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共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融入作品意境,从而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例如,教师在教授《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一课时,首先以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谈论作品的产生背景及特殊含义,然后询问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学生在交谈当中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及其他作品。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交谈中营造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体会国家命运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
一、中外美学研究中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
政治经济得以迅速繁荣,在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下,学术领域,自然科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哲学学科的变革与发展,经验主义思想架构得以建立。在美学对于美的认识中,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这个观点已经成普遍流行的态势。以经验主义的代表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已经包含了审美非公利心态的雏形。而随后的霍布士在他的著述《论人性》和《巨鲸》中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化得深入讨论,作为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霍布士创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康德的美学思想在《第三批判亦即判断力批判》得以体现,书中提出,非功利是审美活动的第一契机,随后非功利性这一境界自此被树立。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从而更多的关注审美对象的形式,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和不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现代影视艺术鉴赏中的体现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综合性艺术,集合了戏剧、文学、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又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质。在影视艺术鉴赏时,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例如在影视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因此对于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的阐释,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更多的依靠着人的审美直觉。从表现手法来说,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更为直观。而镜头画面体现出的内容既有人文环境社会百态,也有自然风貌。如山水风貌,蓝天白云这种自然画面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即使反应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的画面,同样也蕴含着审美的非功利性。诸如影视镜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就是一种单纯的感动,一种单纯的美学鉴赏。在影片《藏北人家》中通过表现藏北牧民生活,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关系,应当说给予观众的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传播途径也是大众传播,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其特征也日渐显现,休闲、娱乐、时尚都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元素。大众文化的特征在于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包罗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是人的潜意识,都是影视语言的表达范畴。因此,这一特性使得影视艺术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甚至影视语言由此超越了国界,种族和语言。而身处社会环境中的大众,所需要的是如何获得身心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当鉴赏者进入审美的虚静状态之时,其实用的狭隘的功利观念就消失了,这种状态就体现了美学的非功利思想。结语通过对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当下艺术鉴赏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认定在中西思想文化先哲的眼中,非功利性承担着审美的主要任务。而当下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中,非功利性审美依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功利性审美实现艺术鉴赏的主要推动力,因而对于美学非功利思想应当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作者:王怡飞王永生
【关键词】美术鉴赏 创造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185-01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从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鉴赏就是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因此,美术鉴赏的教学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研究以及中西美术比较等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初中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
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