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篇

(一)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1.广东省GDP发展现状  

 根据图1,广东省GDP由2010年的4. 60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 28万亿元,增长了58.26%,  GDP总量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从增长率来看,2010-2012年GDP增长百分比由12. 40%下降到2012年的8. 20%,经济增长率首次降低到10. 00%以下。2012-2015年,经济增长率在8. 00%上下浮动,经济增长百分比趋于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由图2可知,广东省人均GDP由2010年4. 48万元逐步增长到2015年6. 71万元,5年平均增长率为7. 96%,人均GDP稳步提升。从增长率来看,由2010年的9. 50%逐步下降到2014年的7. 10%,增长率呈降低的趋势。人均GDP在总量上虽然逐渐提升,但提升的速度逐渐放缓,人均GDP的增长更加温和、稳定。2010-2015年,在全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广东省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  

 2.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2015年,广东省第一产业所占百分比由5. 00%逐步减少至4. 60%,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呈逐步降低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百分比由2010年的49. 60%降低至44. 60%,变化趋势同第一产业相同;而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则完全相反,表现为逐步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由45. 40%提高至50.90%0 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6956. 24亿元,增长9. 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 1%,拉动GDP增长4. 6个百分点,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了50%, 2010-2015年广东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从数量的层面来看,GDP总量与人均GDP占比逐步提升,但提升的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更加稳定;从结构层面来看,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步减少,第三产业则增长较快,2015年所占比重首次突破50%,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因此,2010-2015年广东省经济发展更加稳定。    

 (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由图4可知,2010-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由2010年74所增长到2012年的80所,之后又逐渐调整为2013年的79所并维持到2015年。可见,高职院校数量经历了逐步增    同时,从图5中可以发现,广东省高职院校招生数由2010年的19. 30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27. 6万人,在校生数由2010年的54. 64万人逐步发展到70. 96万人,毕业生数由2010年的15. 04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22. 10万人。2010-2015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稳步发展,且保持相对较低、较平稳的增长率。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化释放人才红利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索其原因,从而为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方法与指标  

 1.弹性系数   

经济学中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以用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即弹性系数来表示。如设变量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E为弹性系数,则:   Y变动的白分比Y'丫丫X  X变动的白分比XXX丫    若E>1,表明Y增长速度快于X增长速度,Y在X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若E<1,表明Y增长速度慢于X增长速度,Y在X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若E=1,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发展。「到    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来分析由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而导致的经济变化情况,从而说明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是否协调一致。  

 2.指标说明  

 对经济增长选取了数量和结构两个维度进行衡量。数量维度选择了2010-2014年广东省人均GDP增长百分比,结构维度选择了三次产业增长百分比。人均GDP在GDP的基础上考虑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应某一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百万人口高职院校数、十万人口在校生数、高等职业教育人口比重、高职生占在校生比重以及民办与公办高职院校比例5个指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指标,根据以上指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密切程度及专家赋值建议,分别赋予0. 1, 0.5, 0.2, 0. 1, 0.1的权重。0由于5个指标单位不同,先用极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加权计算,得到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如图60     

(二)结果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弹性系数分析 

  根据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对人均GDP的弹性系数,2010-2014年期间,除了2011年0. 5<E<1之外,其余年份的弹性系数均小于0. 5。表明,2011-2014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明显落后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的协同程度比较低,如图7所示。  

 2.高等职业教育与三次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改革

(一)高职教育面临新形势

1.高职教育有了重要的政策基础,这就是国家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企业,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发展环境;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新目标是时代的新要求;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高职的改革发展,也凸显了问题的存在,发展越快,问题越多,体制机制跟不上,教师队伍跟不上。因此《纲要》明确了高职发展的重点是质量,高职教育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2.高职教育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战略发展思路,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发展改革的思路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优化专业、师资,扩大合作,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

3.高职面临的新挑战。未来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目前的24%提高到40%,高等教育资源将不再短缺,受众期待转型,从机会需求转向质量和品牌需求,发展方式转型对高职提出更高、更新要求,知识半衰期缩短,要求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学会学习最为重要,想象力不能忽视。

4.高职目前的主要问题。体制不适应,院校和企业关系不紧密;机制不适应,评价标准、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按照新模式管理的机构与职能;教师不适应,缺乏有企业经历的老师,缺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任务;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评聘;经费投入不适应。

(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改革举措

1.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关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为此:一是要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深化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计划改革,更新教材,使其更加贴近教学改革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坚持市场性、适合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四是课程设置要突破学科本位思想,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标,课程的开设应适应国际市场化需要;五是实行灵活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六是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七是增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争取地方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部门的支持,加大技能型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

3.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就业工作将与学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适当挂钩。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将限制招生,就业率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

4.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正在联合开展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涉及了259所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将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职业证书制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性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强;化职业能力的培训,尽量使更多的毕业生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6.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鼓励各类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多做尝试,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2,(21).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67-02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

1.1 专业设置应当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

具体讲,从宏观层面: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

1.2 专业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在设置专业前必须综合考虑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认真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进行系统化。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

1.3 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岗位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要适应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要,还要密切关注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效益获得的急切性等特征。

2 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1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托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可将课程分类组织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综合。

结合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及时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使毕业生始终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

2.2 围绕“应用”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乃至更新。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2.3 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将面对的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如果学生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就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

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除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考虑到高职教育课时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把学生人文能力实训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二是由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包打天下的状况,一方面要在校内创造“仿真”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实践一线,通过岗位实训,提高其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与真实职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从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到现场工况都按照实际的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使用,把学习情境塑造成“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

3.2 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

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从学校看: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实力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是互补的,能达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

4 结 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更广泛的国际竞争。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运作行为,是对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的一个深度挖掘。

针对这样的形势,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准确对接岗位群,深入各种类型企业,具体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地区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趋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了解对方所需,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主动服务,搞好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国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新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山市;职业教育;专业镇;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78-02

一、中山市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顺应人口和经济的变化,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二是职业教育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产率,改善民生问题。

中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产业比较发达,产业结构调整先人一步,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巨大。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建设服务中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超前规划职教布局,大手笔投入加强职教基础建设,迎来了职教发展的黄金机遇。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基础能力建设,建设龙头职业学校和骨干职业学校。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创办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创办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引进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认同度低,鄙薄职业教育风气依然存在,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无法适应当地产业经济,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对口就业率不高,就业水准偏,这些问题成为中山产业发展和职教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中山市专业镇发展现状研究

(一)中山市专业镇发展现状概述

自2000 年中山市开始实施专业镇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目前,全市拥有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照明产业和五金设计与制造行业等26 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5 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其中两个专业镇有“一镇两牌”)和3个省级“创新示范专业镇”,是全省专业镇分布密度最大的地级市之一,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的区域特色经济,涌现出小榄五金和音响、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南头家电、东凤小家电、黄圃腊味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名牌。精细化工、电梯、游艺产品、古典家具等产业也已形成了较强的产业聚集能力。

然而专业镇的发展受到了传统经济模式影响和束缚,特别是随着土地、能耗、劳动力成本、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日益趋紧,长期以来片面以镇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极致,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中山市专业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产业结构需升级

目前,专业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至少占专业镇总产值的30%以上,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如古镇灯饰产业产值甚至占区域经济总量近75%,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然而当市场趋于饱和而专业镇支持产业又没有及时实现技术升级或产业转型时,区域经济对某一个产业的过度依赖、企业之间缺乏协调、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产业生命周期渐入衰退期等因素,必然会导致整个产业的产能过剩,造成投入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整个产业生命的终结。

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中山市专业镇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其产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创新潜力有待发掘和提高。创新不足集中体现在:一是各专业镇间科技发展不平衡。二是高层次人才和核心关键技术不足。全市创新人才缺口还比较大,而且严重缺乏能与国际产业接轨的高端人才、海外留学人才、顶尖科研团队,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不足。三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四是专业镇公共科技平台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平台的运营机制还不完善,不少镇区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运营机制。五是产业集群中急需培育大批龙头企业。

3.配套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中山市专业镇区的技术人才非常短缺,主要原因是政府引进力度不大和当地职业教育与专业镇产业对接不到位造成的,而这将成为制约中山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中山市职业教育与专业镇发展对接的策略研究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又解决专业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要求职业教育发展与专业镇对接,这也是实现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职业院校专业群设置与专业镇产业发展相对接

专业群就是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组成的专业集群,通常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于专业群中,同时,专业群自身的发展又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是区域产业发展客观需要的反映。如果中山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群建设能和产业群本身优势相适应,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就可以形成中山市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也能促进专业镇经济和产业发展。让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参与到专业设置中来,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

职业院校必须着力注重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紧密链接,根据专业镇发展需求,强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紧密关注区域性战略和行业的变化,适当调整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企业适用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能人才相对接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能力。因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在传授操作技术时必须为学生做示范,其间教师必须要动作准确、操作规范、技术娴熟,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为企业服务,也是企业说了算,所以,实现中山市职业教育与专业镇发展对接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要确保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应该与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对接,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教学,确保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其中主要的对接方式有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技术尖端型企业给职业院校教师提供技能培训。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专业镇成功对接,政府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山市政府积极建立与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机制,密切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深入贯彻实施全省“百万技能人才提升储备计划”,着力培养一大批专业镇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持高技能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或者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参与技能技艺交流等活动。全面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终身教育规划与协调,搭建高技能人才训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公共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研究制定紧缺适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制度。

参考文献:

[1] 余新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5):42.

[2] 王继平.解放思想先试先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12-05(8).

[3]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78-81.

[4] 佚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中山对接”[N].中山日报,2011-12-13(A6).

[5] 刘明.中山市专业镇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9).

Research on the Docking Strate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own Development in Zhognshan City

YANG Hua,DING Shi-xun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Zhongshan 52843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