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金融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全球面临的最大的经济危机。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我国的房地产业更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房地产价格下降让抵押物贬值,资不抵债,让抵押链条绷断。面对次贷危机,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过去的运行机制、监管方式进行反思,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热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在施工面积、竣工面积还是在房屋销售率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483亿元,同比增长29.9%,住宅投资39857亿元,增长32.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9594万平方米,增长8.5%;住宅销售面积79639万平方米,增长7.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49047亿元,增长16.0%;房地产开发企业2011年资金来源75208亿元,增长19.0%;2011年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9.87。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已由1997年的3178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55483亿元,增长了近17倍。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非常大,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二)房地产业贷款逐渐依赖金融机构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资金,无论是开发商借款还是购房者贷款,大约60%直接依赖于金融机构。表1为我国近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在不断增加,其中,自筹资金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基本维持在36%的水平。同时,由于近几年很多消费者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买房,在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中约有50%-60%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可见,房地产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三)房地产信贷风险监管不足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不完善,尚未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个人收入和信用记录等资料的获取难度很大,为了牟取利润,部分金融机构有意放松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对借款人的还贷能力进行审核。信贷风险监管不足,容易导致假按揭和骗贷等事件发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会带来巨大损失。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一)影响房地产业的融资环境

房地产业虽然是第三产业,但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尤其是处于重灾区的西方发达国家,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前所未有的恶化。针对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房地产信贷风险,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以加强金融监管,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规模,2008年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很难通过上市增发进行融资。从外商投资来看,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房地产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外商延缓在我国房地产业的投资进度,甚至取消潜在的投资项目。据统计,2007年8月,危机大规模爆发以后,房地产领域外商投资比上月下降25.4%,而当月全国房地产新增投资增长了7.7%。2008年第三季度次贷危机再次集中爆发,当期利用外资额环比下降40.4%,房地产投资总额下降10.5%。从整个房地产业观察,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资金流出,都可能对目前处于脆弱平衡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形成难以度量的冲击。

(二)影响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心理预期。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我国消费者对于房地产业持有乐观态度,认为房价只涨不跌,受到住房需求、保值需求和投资需求等动机的驱使,大量投资楼市,推动了我国楼市价格的上涨,导致房价快速上涨。但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国内房价开始走低,大多数消费者由积极买房转为持币观望,甚至有部分消费者由于担心房价持续下跌会给自己带来损失而开始抛售已有房产。从2007年秋季开始,深圳、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楼市就开始出现了“量跌价减”的现象,其后逐渐蔓延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成交量的急剧下滑和房价的滞胀等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与10月相比,11月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5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

(三)影响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政策

次贷危机的爆发改变了我国政府对国内房地产业发展的看法,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政策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能够极大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状况,极大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次贷危机爆发前,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均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国内实体经济受到剧烈冲击,就业率下降、收入减少,导致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乐观态度发生了转变。为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的政策,全面地确立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禁止各商业银行加按揭及转按揭等政策,继续完善市场规则,抑制投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政府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各监管部门之间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合作,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等现象。在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特别要注重事前和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标准,使金融机构充分披露其产品信息,让消费者有充分的知情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利益带来的损害。

(二)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房贷的审核

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惜降低信贷标准,忽视了对于风险的防范。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进行权衡,不能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盲目放贷,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创新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应该从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环节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并对不同层次的购房者实行不同的信贷标准。例如,在住房抵押贷款中,商业银行就应该严格贯彻实施中央银行的相关贷款政策,严把个人信贷准入关口,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严格审查按揭人资质,杜绝为争取客户、降低标准的信贷准入。

(三)房地产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

房地产企业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建立本企业的风险评级制度,在效益良好时能够预测到未来的风险,适时地调整战略,在危机爆发时,能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危机的不利影响。例如,如果房地产企业能及时预见本行业将进入下行区间,就应该加快销售回收资金,减少土地的囤积,使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度过行业的低迷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变幻难测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把改善供给和稳定需求作为政策调控的重点,必须坚持“稳”字优先,在鼓励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同时,注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阮加,刘延平.次贷危机的成因与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J].管理世界,2009(5).

2.葛文生.美国住房次贷危机给我国房地产业的警示[J].建筑经济,2008(S1).

3.刘志惠.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余英.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示[J].中国建设信息,2008(19).

5.刘纪学,汪成豪等.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2).

6.张洪波,廖俭.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9).

7.李明.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

8.欧筱卉.次贷危机产生机理及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的启示[J].经济视角,2009(10).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范文第2篇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信贷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1.信用级别管理不严及住房贷款比例增大可能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无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证。相对于美国的信用等级而言,我国的借款人甚至达不到次级信用级别。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核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主要是通过申请者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来审查其收入状况,导致资信较差的借款者可能凭借虚假证明从银行得到贷款,进入房贷市场。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2.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致使商业银行过度放贷

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而住房按揭贷款又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业务而大力发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使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7年连续加息导致住房开发成本高,同时也推高了贷款买房者的还贷成本。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宋琳,齐腾.次贷危机的传导及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06).

[3]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兼论我国最优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

[4]姚兵,张乐,任益民.从次贷危机看美国的金融监管[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0).

[5]熊维强.从次贷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6]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2008,(07).

[7]李娜.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思路[J].时代金融,2009,(01).

[8]汪思冰,郝登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8,(11).

[9]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06).

[10]秦凯.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J].理论与改革,2009,(01).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次贷金融危机 调控与管制 商业模式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

1 次贷的兴起

21世纪初,刚刚步入新千年的美国,并没有因卓越的创新力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及2001年“9.11”恐怖事件的发生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经济步入萧条的风险越来越大。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在2000 2004年间连续降息25次,利率从6.5%一直下降到1%,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注入市场,这种高流动性的经济环境为次贷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次贷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简称,它是为那些负债占收入比重较大,信用等级比较差的借款人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贷款机构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一般要求次贷借款人支付相比于优质信用借款人更高利息。可是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房价的持续上涨以及银行“零首付”的诱惑激发了美国人(特别是信用等级低的群体)贷款买房地产的热情,“人人均有可住”的美国梦视乎就快成真。与此同时,次级贷款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虽然违约时有发生,但没有良成大错,不过危机埋下伏笔就此埋下。

2 次贷衍化成金融产品

若只是单纯小规模的信贷危机所进发出来的能量并不足以危急到全球经济,然而正是美国引以为豪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危机的程度。居民对房地产的狂热,使得抵押贷款机构信用额度和风控要求是无法满足居民对购房资金的需求,再加上房地产持续增值,借款人良好的还款记录给次贷银行带来的丰厚利润让投资者们对次贷市场垂涎欲滴,次贷衍生品及其证券化应运而生。于是一些金融机构将抵押贷款机构的次贷“打包”成金融产品,邀请著名的评级机构给予金融产品投资级的信用等级后,向诸如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不同风险偏好大型投资机构出售。这也使那些极具风险的次贷进一步延伸到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去,同时次贷衍生品的出现让抵押贷款机构增加了运营杠杆,加剧财务风险。截止2007年7月美国按揭贷款余额共计10万亿美元。

3 金融危机的爆发

低廉的资金成本的时代不会永远存在,房子一买就涨的现象也不会持续。05-06年间,美联储防止经济过热,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升到5.25%。高利率所产生的效应使得资产贬值,借款者债务负担加重,房贷违约屡屡发生,金融机构流动性不住,资金周转困难。

从2007年初,一些贷款机构开始暴露出财务问题,问题波及范围不断扩大,最终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此时次贷以及衍生品成了烫手山芋,失去了流动性和价值,对于许多持有大量高风险衍生品敞口头寸大型金融机构来说无疑会遭受沉重打击。期间,美国政府还秉承“看不见的手”会自动修复市场的金科玉律,对市场鲜有政策支持,最后错过了救助市场的最佳时机。到08年,美国五大投行无一幸免于难,保险巨头AIG、房地美和房利美、福特、通用等知名公司在危机中摇摇欲坠。这场危机严重地冲击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破坏了全球金融秩序,最终导致世界性经济衰退。

二、金融危机给予启示

1 宏观调控与微观管制

当经济处于过热或者萧条时,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自由市场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货币市场自身调节机制来抑制通胀,促进经济是自由市场国家所深信不疑。但是这次危机的爆发,却正是美联储频繁地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利率(短短6年间利率振幅从-5.5%到+4.25%),使市场的流动性发生剧变,造成了经济的动荡。因此央行在利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市场的供求时,要注意调整的幅度以及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因地制宜适当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稳定作用至关重要。

美国政府长期对华尔街放任自流,无效监管导致金融衍生品泛滥,各大投行金融杠杆屡创新高(雷曼破产前杠杆达到过惊人的30倍),无疑是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这都是因为政府在金融衍生品监管方面的缺失,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上的缺陷。现在我国金融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政府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

2 商业模式

美国投资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吸引投资者的商业模式一直为人称赞,其中高盛因强大的吸金能力(美国第一大投行)被誉为“巨大的吸血乌贼”。可是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五家投行面目全非,贝尔斯登被收购、雷曼破产、美林成为银行控股公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遭受巨额亏损。过分依赖于出售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的盈利方式,在此次危机中被证实为是失败的商业模式。这也为我国专业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

与此同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衍生品评级时,错误的评价误导了一大群盲从投资者,最终铸成大错,其中有失公正的评级并非失误,而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运作模式在其中作怪。如今中国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和完善信用体系时,应吸取此次教训,贯彻以公平为先,效率兼顾的指导思想,营造一个客观公正的信用环境。

此次危机发生前,抵押贷款机构通过低利率,零首付等方式诱惑信用不良的借款人贷款买房,这让贷款机构承担了巨大的信贷风险和道德风险。后来,利率上升,房价下跌,违约率攀升,许多贷款机构资不抵债,申请破产保护。而在中国,自从1996年房改以来,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有增无减,各大中城市房价屡创新高,人们也渐渐接受贷款买房的消费习惯。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上还未轻车熟路,应避免由于过度竞争而放松贷款的条件,疏忽信贷的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华尔街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给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华尔街金融风暴,暴露出了人类现行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寻求一种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所指

华尔街金融风暴,又称华尔街金融海啸,是一场由2007年的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起的,至2008年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波及、蔓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7年华尔街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9月15日,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团以总额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至此。华尔街这一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华尔街神话彻底破灭,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二、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成因

分析者普遍认为,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是引发2008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以及在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下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则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

(一)高杠杆比率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

上世纪90年代年来。美国投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美国投行转向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

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的。同样,评级公司降低雷曼兄弟的评级,也是其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基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

美国不断降低的再贷款的门槛。也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无限量的向美联储借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异常增长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从2003年6月份到2004年6月份,这段时间美联储的基准利率降到l%。美国存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向美联储进行资金的拆借、回购和再贷款的规模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9.6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0%,是GDP增长的3.86倍。这些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机构借款、再贷款规模的扩大,使美元的基础货币迅速的扩展,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

(二)低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的产生

在2001年“911事件”和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这些低质量的贷款随后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全球。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与此同时。风险可以得到分散但却不可能消除,等到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

美联储储蓄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年至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利率下调,带动了美国房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房产泡沫的产生。由于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投资房产成为巨大的诱惑,次贷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价下降8.9%,为至少20年来最大降幅,至2008年,美国各地的房价已经跌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产泡沫的破裂和消失,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金融危机即随之而来。

(三)资产抵押加大了次贷风险

当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形成资产泡沫时,资产抵押就成为潜在风险。资产泡沫破灭时,出现信用违约,造成信用危机,银行收不回贷款,抵押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次贷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的抵押资产为房产,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

到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流转不起来,引发金融危机。

(四)次贷证券化导致风险扩散

美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使得华尔街加速其次贷证券化和多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

通过次贷证券化,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通过美国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交易。使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金融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扩张,次贷的证券化也在加速。2001年次贷证券化率为45.8%,2004年猛升到67.2%。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4.4%。这些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三、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早起发展阶段,不同于美国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美国市场的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寻求更加科学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资本泡沫

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衍生品远不及华尔街的繁多和复杂。鉴于华尔街之教训,我们必须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使各种金融产品,能够起到完善和修复金融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进行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消除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

次贷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持续繁荣期间,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金融机构在做房屋价值评估时运用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还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这些高风险资产进入投资市场,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3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内有少数几家银行已经设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够完替。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