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MF模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转轨经济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在这三十年中,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专项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发展体制,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经济转轨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对我国近些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观察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波澜起伏,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而造成这些不稳定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较多,不仅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动荡,还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外和国内经济发展不符合等因素所造成的经济市场动荡。

一、经济调控政策的监理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所产生效率的研究工作分析在不断加强,总体来说,现目前的市场经济调控中主要可以区分为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长率和现目前的一次性永久变动实际产出增加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其实际的利用率在当前工作过程中却是在不断的下滑。此外,从长远来看,由于货币供应较为警长的因素,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推动经济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以此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在经济货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就能够促使经济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巨大的危害。另外,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货物的实际产量变化、物价变化、货币供应量变化这三者不断的变动,致使市场供货能力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失衡现象。

在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 研究人员和学者针对目前宏观经济调政策分析而言,总结其主要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模型假设前提进行放松或更正, 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控制手段和方法对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关系和紧密的作用, 就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则性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二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M F 模型中包含的部分理论进行推理和逻辑研究, 在工作中发现目前的经济新结论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 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缺陷。三是将新的经济变量引入原有模型进而扩充MF模型之中,这些经济变量的引入和应用为目前经济控制体系和理论的发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方式, 并且为目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合理依据。

二、MF模型的修正

在MF这种极为经典的模式之中,其中主要包含的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以及水平方式进行极为严格的控制,对其中不同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在MF模型之中,其修正和处理功能中主要有三条曲线来衡量经济市场发展是否处在平衡状态,也就是IS曲线。在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货币衡量市场的是否均衡以及在发展之中发展技术水平能否满足目前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带来有利的影响模式。

三、效果分析和评估策略

在目前MF模型的分析和评估中主要的方法和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工作中针对目前国内实行的固定汇率制且资本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其次在工作中针对产品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价格问题严格控制,就目前模型在控制中容易出现的成线关系问题严格处理,确保线形系统的合理进行,再次,我们在工作中要分析中不考虑政策作用的循环自我反馈, 对其初始反应进行严格的控制。

四、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转轨经济异象的探讨

通过以上文章的描述分析来看,以下对理论分析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且对这类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 关于模型修正中体现出的在特殊经济现象

1、近年来净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同向变化的现象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由出口所带动的增长比率相比往年来说来高,而我国现阶段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最大优势就是一些劳动工作极为密集的工业,从客观上来说,出扣装配加工的电子产品以及纺织品,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是有着极大益处,同时这些出口产品性质都是属于刚需性质,因此,这类产品的出口受到经济市场环境的冲击程度较小。

2、投资对利率的弹性为正

在过去的几年中,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a,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工具,其运用和形成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名义利率会大幅偏离实际利率, 进一步使得投资与名义利率间的关系被扭曲;b,国有银行主导型体制导致贷款获得途径的非均衡性。

(二) 关于政策效用分析中体现出的特殊经济现象

在上述分析与命题中中国转轨经济中存在的经济异象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新的时期也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的高速经济增长缔造了东方乃至世界的神话,其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并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经济体量层面的头号大国。但是反观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质量与为保证经济增长动力而付出的成本代价,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许多异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调控政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而市场中的诸多经济变量互相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通过调控政策的实施,就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市场变化过程中的模拟。因此,不断加强市场经济调控政策,能够有效的保持市场的平稳,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截止目前,我国正在根据经济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趋势进行分区,使用分别对于的政策和管理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现象,对当今社会平抑市场经济周期波动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浩然. 基于IS-LM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 当代经济. 2010(23)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我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调控面临的一些挑战如下:(一)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不理想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实际上隐含着外生货币的假设,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控制货币供应量。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的实践都表明,货币往往具有内生性。目前,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结构正向直接融资方式转变,我国的货币表现出很强的内生性特征。(二)数量型中介目标与CPI、GDP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并不稳定。(三)货币供应量的准确测量面临难题(四)以超额准备金率为操作目标容易导致顺周期性货币调控场利率水平,因此金融机构除保留必要的支付头寸外,将尽可能避免保留过多的超额准备金。当经济扩张时,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上升,银行将从超额准备金账户转移更多的资金,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但下降的超额准备金率使货币政策当局可能误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因此不愿进一步采取紧缩性政策,从而贻误稳定货币的最佳时机。(五)数量型货币调控成本日益上升,有效性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调控行为扭曲(六)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失衡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为扭曲的利率水平加剧了经济失衡过低的贷款利率难以抑制投资和信贷冲动。虽然数量型政策工具能够有效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但过低的存款利率(尤其是长期负利率)不利于储蓄,并刺激了房地产和民间信贷等投机行为。

我国中央银行已具备开展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条件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迅速,价格机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和权力不断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不断加强,价格型工具应该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信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且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因而它是一种经济关系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较为凸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求经济行为诚实守信。信用不但是一个思维观念,而且可以形成制度,进而规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深刻洞察了这一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用凸显经济关系

在中国,一般认为信用是一种道德准则,为人们所重视。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它更凸显经济关系,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都与之相伴而生。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且密不可分。它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的出现。”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信用是从劳动力买卖开始的。自从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就涌现出大量的雇佣关系,而雇用劳动力也是一个经济信用关系,这个关系发生作用是通过流通领域体现的。资本家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是在劳动力发生作用一段时间后才兑现的,这里的“兑现”与时间差就体现出了信用关系。马克思也看重这一关系的生产,这也同于他在论述商品交换一样:“动机和决定的目的是把G转化G+G”,商品的交换中要履行契约,要守信,这样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否则,一旦信用环节破裂,只能两败俱伤。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命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虽然是唯利是图,甚至是尔虞我诈,但要想在市场中生存,都要遵循起码的所谓“规律”,这“规律”就包含有信用理念。也可以看出,不守信用者必定失去商机,受到惩罚,甚至破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这一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互之间的信用经济关系的思维内化。马克思指出:“主要流通费用之一是具有价值的货币本身。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由于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由于支付的分离成为可能,因而在交换中不必要具备大量的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某种意义上总是相当落后的交换方式了。而且这种交换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而靠信用支撑的交换方式可以给双方方便快捷。尤其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凸显了信用经济关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的“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即防止失信者投机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信用经济关系有待解决的一面。要维护信用的良好作用,就需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在其中的角色也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有更好的构建环境,更易于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没什么区别。因此,信用作为经济关系的地位也相当突出。在商品流通中,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公私、公公、私私之间,信用在其中的角色相当突出。各交换主体都认识一种信用理念,即信用使互相长久受益。信用的受益,这个“益”,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经济利益,没有经济利益,市场主体是不会感兴趣的。所以,信用作为经济关系是相当明显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其中一处是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的托马斯・图克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马克思对他们观点的正面引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马克思的认可态度。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也离不开这种“一般形式”,(当然它还有更为特殊的形式)这里只想说明信用体现的经济关系。从个别的市场主体看,如个人与银行机构,这种信用关系就相当明显,这种经济关系的运行,有其特定的程序与替代物,如马克思所说的“贷放(这里我们只考察真正的商业信用)是通过汇票的贴现――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来进行的,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贷款,即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贷款,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特别是以提单、栈单及其他各种证明商品所有权的单据作抵押的贷款来引进的,是通过存款透支等等来进行的。”货币的“虚拟化”成为“信用货币”――汇票。这也是以经济关系生息攸关的。因此,马克思说,“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因为在商品交换的这个阶段上,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很大一部分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以汇票作为流通中的“基础”。而且还不仅在单一这种汇票上,还有更多信息化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的经济关系也得到充分体现。

二、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性

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理论界是相当熟悉的,其中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精辟论述在当前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为“信用”在道德准则范畴所发挥作用对人们影响相当大,而今,信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角色不容人们忽视。因此,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又遭遇到“信用”和“诚信”的新问题的今天,有必要认清它的重要特性。

1、信用制度在经济中的广域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一个涉面相当大的范围,而信用制度镶嵌于它的每个角落,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自从有了阶级社会,它无时不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更显著了。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要使此方式正常运转下去,“自然基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职能使商品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商品流通中而形成,而商品流通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扩大”、“普遍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信用制度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只要有商品流通,就存在信用制度起作用的“温床”。

2、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定性。这里我们研究的它的特定性,是相对于广域性而言的,是指定在特殊方面的作用显出更重要、更明显。比如,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其实马克思也对信用制度的特定性作用作过述说的,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我们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只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这正如说明信用不仅有“公共”的地方,而且更有它特定的角度。银行信用是个特定角度,在这个角度中,信用制度就显得更重要了。客户把钱存入银行,完全是一种相信,这种“相信”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中的相信。在存储手续完成后,留在客户手中的是一种数据凭据,银行信用就从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也认为:“资本家随着货币的积累,把货币作为有息的活期存款存入银行,这就是属于信用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制的理论中,也体现了信用制度特定性的视角。马克思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又说:“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侵犯别人的劳动权利。对社会资本而不是对自己资本的支配权,使他取得了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因此,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股份公司”中的业主所拥有的各种权利,实际也是在信用制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的一种应用。马克思还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关于股份制的著名评述中指出:“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对股份制的内在框架在这里不需过多的考察,只指出一点,“私人产业的扬弃”其实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扬弃”,各私人业主把自己“闲散”资金投入合伙经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风险是次要考虑的事情。因此,他蒙发这个目的的因素是信任这个“项目”,信任经营者的能力,致使他不怕风险。因此,特定的经营境况产生特定的信用制度的取向。

三、加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国际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其在市场的角色中,虽然制度是“异曲”的,其信用是“同工”的。因而,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化致使信用拉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没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的国际化经济经营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是难以立足的。

1、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有助于认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法文序言中就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作出深刻分析,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白费时间和辛劳”。恩格斯在当时纷繁的经济现象中清醒地认识到:“哄骗和欺诈手段”在市场大潮中是难以生存的。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讲信用,是讲求经济关系中的信用,而绝非是简单的“伦理的狂热”,即不是简单的商业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危机。而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起步时期,很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市场主体方面看,各主体要积极地适应市场,并在其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信用是它的内在底气。各主体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虽是一种契约关系,但要想维护契约的生效,而让双方顺利受益,其中没有双方的信用是不可能的。否则,双方都不能受益。从流通领域方面看,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从政府职能上看,信用可以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宏观调控更有力化、简便化。以上不难看出,信用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而我国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应呈现出其基本的效果。

3、当前我国还存在缺乏信用的诸多方面。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转型期,很多人一下不能适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洪流”很容易被淹没,不是就是违约欺诈;不是刁蛮钻营就是以假充真。种种迹象表明,忽视信用制度之风犹存,并已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且出现经济现象倒退的方式,如现金交易。因此,如果再不采取适当措施整治信用危机,则其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综合治理信用问题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MFP,汇率错位,货币错配,害怕浮动,原罪论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各国表面上获得汇率制度选择的自由;然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反而对汇率制度选择变得更加无所适从。因为就解决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来看,无论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都不是最优选择。因为,所有的经济都会或多或少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例如货币冲击、实际冲击以及国外利率的冲击。而承诺会带来最大程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的汇率制度,既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固定汇率制,也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浮动汇率制,而是在这两者之间的某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于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中间汇率制度更为可取。然而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中间汇率制度都同样可取,相对于其他中间汇率制度,MFP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具有独到优势。因为它既吸收了灵活汇率机制的优点(例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减缓冲击的特点),又包含了固定汇率机制的长处,可以有效地解决在新兴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重要问题(例如,缺少名义锚和突然的汇率运动的脆弱性),

一、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制度的“选择困境”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制,意味着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维持本币与盯住货币之间的官价,一国政府就必须保持国内利率与盯住国利率的一致,而在经济面临冲击时,政府往往就会因此失去运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空间。对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来说,当盯住汇率被认为无法反映本国的经济基本面时,即汇率错位,资本流动的逆转通常会表现为对外汇市场的投机性冲击。同时,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还易于受到邻国投机行为传染效应的影响。这对于同邻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尤为突出。并且,维持盯住汇率制度往往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因为它要求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预防危机的出现,而在受到投机冲击时更要将利率维持在高水平上。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缺乏一个发展成熟的债券市场,企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借款,高水平的贷款利率会导致坏账增加,从而大提高银行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而浮动汇率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操纵处外汇市场的是羊群行为,而不是理性预期。在后布雷顿森林时期,一些允许浮动的主要货币汇率都经历了高的波动性和错位。汇率错位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可能会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导致社会资源(尤其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配置不当。

对那些金融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经济高度开放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汇率波动尤为不利。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它们的汇率更易于波动,能够防范外汇风险的套期金融工具也十分有限。虽然浮动汇率制可以缓和实际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但它实际上还可能会加剧货币冲击给国内产出带来的不稳定效应。

就实际情况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利率往往偏高,波动性也大;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选择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再者说来,他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较难获得国际信贷;政府和企业的对外债务多以美元计值,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导致这些国家的政策可信度较低。所以,他们既害怕贬值的紧缩效应,也害怕升值可能对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努力造成损害(见Guillermo A.Calvo,1999;Carmen M. Reinhart,2000)。况且,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政策调节效率差,也不具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强行将汇率决定机制市场化,只会加剧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国际管理纸币本位基础上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符合发达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占领世界市场的需要,但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不平等的货币体系,其终极表现便是国际货币本位不平等。问题的实质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等性。从新兴市场经济体自身角度来看,由于“双重” 和“共同” 问题的存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不能有效地安排其国外借款,从而不能自由地选择汇率制度。

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新发展

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们对汇率制度选择困境的原因探析,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原罪论”、“害怕浮动论”和“两极论”,它们从新的角度诠释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困境。

1、原罪论

何为“原罪”(original sin):根据hausmann、panizza、stein(2000)以及eichengreen、hausmann(1999)的定义,是指一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外国银行或其它机构不能用该货币提供贷款,甚至在本国市场上也不能用本币进行长期借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进行国内投资时,便面临一种所谓的“二难选择”:即要么出现货币错配(借入美元贷出本币造成),要么出现期限错配(短期贷款作长期使用引起)。

由于原罪的存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变得十分脆弱。假如汇率或利率一有波动,便会有大批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达到破产地步。由于现代企业高负债经营的性质,从而银行也被拖入,整个金融体系变得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国际贷款人感到形势不妙,很可能提前逼债或抽逃资金,从而触发金融危机。由于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借取本国货币贷款,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易发生金融危机。

鉴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原罪”的存在,汇率政策方面第一个直接后果是无论企业或政府都不愿汇率变动,久而久之汇率便会变得浮动不起来。其次政府的汇率政策会陷入两难:遇到投机攻击之时,一方面政府无法用货币贬值来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也不能提高利率来保卫本国货币,最后只得听任金融崩溃。

2、害怕浮动论

calvo和reinhart(2000)提出了“害怕浮动论”(the fear of floating hypothesis)。所谓“害怕浮动”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些归类为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

新兴市场经济体害怕货币升值的原因是,资本流入或贸易条件改善时,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愿让其货币升值,担心一旦升值,将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和破坏出口多样化的努力。新市场国家害怕货币贬值的原因则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因为贬值有紧缩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政策长期缺少公信力,这些国家如遇贬值便会出现下述情况:①如果汇率、利率两者都波动,政府往往倾向于让汇率稳定,让汇率起名义锚的作用,加强政府的公信力。②如果贬值,这些国家不但将更难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国际资本流入可能急停(sudden stop),影响其经济增长。③在债务美元化的情况下,贬值会通过资产平衡表效应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可能拖垮整个国内银行体系。④由于其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执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为防止银行挤兑风潮,政府须竭力把国内存款保留在本国金融体系内,在存款和外汇之间实行指数化,即把本币存款和外汇价格挂钩,而贬值会对此造成冲击。

3、两极论

目前关于汇率制度的新理论中, “两极论”(bipolor views)可能是最富有争议性的理论。它离开了浮动和固定之争,将视线投向了两极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的比较和选择上来。

该理论的首倡者是Eichengreen(1994、1998)。该理论的要点是,由于资本流动和民主化破坏了当局采用随机的措施达到某个明确的汇率目标,那么惟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联盟和货币局制度),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intermediate regimes),包括软钉住汇率制(如可调节的钉住、爬行钉住、幅度(目标)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制)则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因为无论是自由浮动制还是硬固定汇率制,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即对货币难题寻求“市场解决方案”。因此,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各国不是选择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就是选择硬固定汇率制。

三、MFP由来及其内涵综述

针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的汇率制度“选择困境”,莫里斯.戈尔茨坦(Goldstein)提出了一种新的汇率机制,称为“管理浮动加”或MFP,可以有效地摆脱汇率制度的“选择困境”。从MFP字面意义来看,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即:M(管理)、F(浮动)、P(加),它们都有相应的涵义。

首先,“M”意味着:同完全自由浮动相比,当局能够使用各种政策来应对汇率的短期运动;例如,他们可以不时地干预外汇市场,以平抑他们认为的汇率短期的过度波动和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当然,在该制度下,汇率主要还是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所以当局并不试图使用大规模的、绝育式(sterilized)的外汇市场干预方式以改变汇率的走势;同时,当局也不想平抑所有的短期外汇市场波动,因为这种波动有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的市场风险意识。

其次,我们称这种机制为“F”意味着:当局没有公开宣布的汇率目标,且汇率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力量。

第三,就“P”的方面而言,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货币政策的通胀目标机制;另一个是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减少货币错配。

综上所述,同Willamson倡导的BBC(band 、basket 、crawl)机制相比,它们处理问题的角度稍稍不同;但MFP却获得了许多BBC机制的目标。事实上,MFP机制同BBC机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类似于BBC汇率机制,MFP也试图确定一个可行的中间带(band),从而给货币当局一些政策独立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至少是修正)外汇市场的波动性,而这种波动性是同完全自由浮动机制相联系的。

然而,BBC把汇率置于突出的地位,而MFP主要针对货币政策,它把国内通胀作为名义锚。与固定汇率相比,MFP更加重视国内经济的稳定。按照Goldstein的建议,在MFP中,当局仍然可以干预外汇市场和管理本币的外部价值,但其程度以成功控制了国内通胀为限。而且无论这两个目标何时冲突,国内价格稳定优先于汇率因素。

为了减少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和金融危机脆弱性的问题,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该建立广泛的报告制度,这些制度目的在于监管突出的公共债务和私人债务以及外币的敞口程度。另外,在MFP机制中,为了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减少国内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措施。

此外,为了积极稳妥地解决资本市场自由化问题,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该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而在完备的监管体系被建立以前,一些相应的资本控制措施必须保留。

除了认同资本控制作为一种必要的、短期的权宜之计外,MFP同当前许多工业化国家中实施的浮动汇率制非常相似。而纯粹的完全自由浮动,只有理论上的应用价值,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事实上,许多实行浮动制国家也经常干预外汇市场,所以,浮动制同管理浮动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后者在干预的频率和范围上更高更广。

当然从极端的角度来看,除了在汇率权重差别外,MFP和BBC基本上没有区别,因为这两种机制都起源于汇率机制频谱 的对立端,他们本质上是通过互相交叉的方式上被定义。

四、MFP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意义

1、MFP有助于稳定国内外预期

MFP把通胀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是令人满意的:首先,有一个把通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度承诺。其次,为了达到自身目标,MFP对于通胀目标有一个公开宣布的特定期限。第三,中央银行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压力或政府指令,从而获得了足够的独立性。最后,货币政策的操作取决于透明度和可靠的指标。(见Bernanke et al(1999)、Mishkin(2000)和Truman(2001))。

这样公众既能知道货币政策的原因,又能了解货币政策目标所达到的程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内经济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MFP有助于避免(至少是减少)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错配

货币错配,即一个国家或部门的资产计价货币不同于他们负债的计价货币,所以它的净值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的货币错配,有必要考虑两类错配:直接货币错配和间接货币错配,且这两类货币错配都暴露于汇率运动。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即使银行货款的计价货币匹配了银行的存款的计价货币,即银行不存在直接货币错配;但当他们的客户(非金融公司和其它)有大量的货币错币时,那么本币的贬值将会使许多借款客户破产,从而给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对这类银行间接货币错配要特别注意。

在MFP汇率机制中,消除或限制货币错配的方法很多,例如:允许汇率运动到足够持续提醒市场参与者的货币风险;公布货币错配的数据指标(例如,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或者银行间货款的货币构成);限制银行外币的净敞口头寸的规制条款;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更好的保值工具(规避机制)和更深的金融市场;建议更严厉的方法(例如,禁止政府借外债,或者使由国内居民的外债契约在国内法庭不具有强制力)。

3、MFP有助于加深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深度

低通胀率也将有助于加深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深度,于是,也会增加当地货币计价的国内货款的供给。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困于长期金融市场的短缺;这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高通胀问题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不重视通胀问题,那么其增加长期信贷供给的努力很可能是不可持续的或者代价高昂的(见Caprio和Demirguc-Kunt(1997))。

无独有偶,Khan、Senhadji和Smith也认为,高通胀加剧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管问题的严重性,减少了银行的借贷和恶化了其信誉等级,从而阻碍了本国金融的发展。

最后一点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由于其私人资本市场程度开放程度较高,所以管理浮动制是一种长期货币机制。尽管在危机期间,资本控制可能产生一些回旋余地,从而调整其政策措施。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控制所产生的效果会逐渐减少,且与其实施相联系的成本会逐渐增加,所以,资本控制并不作为“P”的一部分。

五、结语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形势下,MFP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优越的特点,符合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强调,“没有任何一种汇率机制在任何时间适合任何国家”,也没有任何汇率机制能够替代良好政策和强有力的制度。事实上,汇率机制应被视为整个货币规制的一个部分,而整个货币规制本身又是作为完整宏观经济框架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1998

2.Goldstein, M. 2002. "Managed Floating Plus." Policy Analys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让.梯若尔, 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关世雄, 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区发展趋势)[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许崇正, 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人民币走向浮动并实行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机 [J],《财经问题研究》, 2004,(1)

6.仇海华 ,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困境[J],《国际金融研究》,1999,(6)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行为

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首先,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上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相对距离明显缩小,市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得到不断加强。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交易的国家化趋势明显加强,中国市场经济与整个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遇更多的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其次,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市场交易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市场竞争也在全球展开。

其次,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明显提高。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个组织成员国纷纷降低税收标准,放宽对国际产品和资本的准入门槛,国家外汇管制被普遍取消,为国际贸易的展开提供了极大便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配置成为可能。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利率自由化、合资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会准入自由、资本市场流动自由等;一些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零关税政策,例如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再比如近几年逐步兴起的TPP,都是市场经济自由化的体现。我国也积极顺应历史趋势提高市场经济自由化水平,先后设立上海自贸区、厦门自贸区等,与东盟十国开展零关税通商口岸试点。

还有,市场经济工作日益工程化。狭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工程是依托数字化计算及通讯设备,依托现有的基础性市场信息,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研判、分解组合,为政府的经济行为提供数据参考。广义上讲,市场经济工作工程化趋势指工程化手段在解决市场经济问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市场经济对策设计的工程化以外,还有市场产品价格制定管控工程化、市场产品交易策略设计工程化、市场风险管理的工程化,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市场经济工作工程化。

最后,现代金融市场变化明显,金融产品的证券化,甚至基金化趋势明显。金融产品的证券化是指个人或政府可以把住房、汽车、租赁的债权等作为担保,进行抵押证券的发放,以求得相应的投资者购买,或是有政府发行债券来募集资本,直接为政府生产进行融资。然而在现达国家,金融市场基金化趋势正不断加速,例如信托产品正凭借其灵活、便捷、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的优势快速兴起,一些证券产品已经被基金产品所取代,在我国,基金产品也在近年快速兴起。网络金融正逐步取代实体性金融交易成为未来金融工作的主流。

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政府行为的全新要求

1、利用EPR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市场信息来源

首先,政府需要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支持市场经济工作。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未来的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者在专业化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全球化眼光;另外说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其实是各种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配置,现代全球市场经济影响因素众多,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甚至社会舆论形势都对市场经济有着巨大影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否掌握市场相关领域信息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能否及时把握市场经济脉搏,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及早做出决策,及时把握市场经济机遇,规避金融风险。因此未来政府的经济工作绝不是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市场信息就可以的,必须具有丰富全面的市场经济信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能否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动态是政府能否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工作成败。EPR可以及时统计市场各项基本数据,帮助政府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金融市场涨落变化,从而更加及时合理的制定对策,减少因政府与市场信息不畅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与风险。例如在我国2013年大蒜价格猛涨之后,不少农民纷纷选择种植大蒜,而忽视了大蒜市场基本稳定的需求,从而导致自2014年起大量大蒜积压,不少种蒜大户纷纷破产……近年来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农产品领域也很常见。这都是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与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对称所造成的。反观美国,农业市场就比我国要稳定的多,许多农场主会聘请专业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利用EPR技术对市场信息及农场内部资源数据进行时实掌握,及时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动态,科学理性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农产品大都作为生活必需品,相比其他产品市场变化比较平稳,然而EPR对农产品市场把握已经显得如此重要,对于其他市场变动更大的产品,EPR所提供的市场数据支持,其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源流动速度加快,金融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而对于企业特别是大型上市企业,内部资源流动速度也明显加快。这对于如何根据外部市场信息变化进行快速科学决策,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也对政府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紧靠人工的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EPR强大的数据搜集、整合、分析、共享能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例如当年太子龙股份有限公司和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英国坦峡公司合作就是企业运用EPR把握市场机遇的成功案例。

2、政府要充分借助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由其自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市场因为其自发性,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在于避免市场的这种盲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性。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调整生产行为,所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甚至造成经济危机。一般来讲,政府的宏观调控通常依赖一定的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来实现,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税收等手段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时期的政府财政政策则与之相反,通过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之外还有货币政策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托手段。货币手段一般通过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实现,通货紧缩时期,政府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刺激消费;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通过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加速资金回笼,避免经济过热。

3、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政府一般都能够对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政府不干预而是干预过多。所以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行为更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积极性和活跃因素。另外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依规办事,杜绝个人权威凌驾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之上,杜绝以个人意志而不是科学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三、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所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新的经济形势下,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政府行为的全新要求,利用EPR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市场信息来源,充分借助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调控,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我国政府间经济权力分配模式的选择[J].经济

体制革,1992,(06).

[2]马蔡琛.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改革[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3]赖茂生,王芳编著.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Swedberg)著,周长

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朱国宏,桂勇主编.经济社会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5

[6](法)雷蒙.阿隆(RaymondAron)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

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刘星,岳中志,刘谊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