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的方向

管理会计的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的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的方向

管理会计的方向范文第1篇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2)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3)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二、管理会计的变革方向

    (1)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全面推进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容上重新整合。在我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两门并行的学科。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割裂开来,管理会计的定位就很难。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上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

    (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作业成本法等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将物力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管理会计的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现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式的思考

现今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式从其立足的角度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实际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作为计量依据的计量方式;一种是以人力资源所体现的价值为计量计算依据的计量方式。前者最具有代表性的计量方式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后者最具有代表性的计量方式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这两种计量方式各有立足点,是由两种不同的思路所构建的。但是其目的都是想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从这点上来讲两种计量方式就都产生了偏颇。这两种方式的偏颇所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进行研究的,它揭示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对于这一点的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其表面问题是出现在它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分为资本化计量和费用化计量方面,这种做法是为了纳入到财务报表之中,在财务报表中将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体现,对利益相关方告知企业的人力资源存量的状况。抛开利益相关方面是否相信这样的财务报表的问题,其本质问题是在于这种计量方式是否能够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笔者认为这种计量方式是不可能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的价值表现方式是通过劳动,而劳动本身并不代表人力资源的价值,更进一步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人力资源所获得报酬和相关的费用。所以,以这种方式来对人力资源价值来进行计量是不可行的。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的,它是为了准确的计算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它的初衷和立足点都没有问题,但是缺陷是几种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式都存在很多问题。在这里举三个例子:

1.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融入到人力资源会计中的当期实现价值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企业三年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产出数据,计算出人力资源贡献率,再计算出人当期实现的价值。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存在于生产函数本身,它仅仅考虑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这两种生产要素,自身的局限性不言而喻,并且不能概括当今商业模式众多的企业。

2.将企业员工的可能获得的所有工资折现来反应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报酬折现法。这种方法有一个假定前提,即员工的工资一定,且一直为企业服务。但现实是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上述的理想情况,这种方法也依然存在缺陷,员工的工资绝对不是其价值的体现,所以通过工资折现的方法来确定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意义并不大。

3.将企业未来收益中属于人力资源投入的部分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经济价值法。这种方法就是将企业预计的未来净收益进行折现,然后乘以人力资源投资和全部企业资产的比值来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有两点;一是企业未来收益有不确定性,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就有待商榷;二是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全部企业资产的比值与人力资源的价值没有根本的联系,人力资源投入的多少与其价值体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比值滞后性不确定。

虽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都存在着不足,但是却都有不同的可取之处。对于面向管理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都有帮助。下面所提出的计量方式都借鉴到了二者。

二、面向管理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式的探究

事实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本”,虽然较传统的物力资本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实质上企业的所有的利得的产生根源都是人力资源,即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已经得到了论述,物力资本是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于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劳动。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物力资本作为生产中的核心要素的地位就会被人力资本所替代。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以盈利为目的,保持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必须的。同物力资本一样,企业的人力资本也需要投入,也会相应的产生产出。所以说在管理中人力资本在企业的运营中,与物力资本一样,都会产生成本和收益。那么,面向管理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构建也要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来着手进行。

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来计量,就需要执行两个完整的系统—成本计量和价值计算。

1.成本计量系统

简单的来说,成本计量系统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相关成本进行计量的系统。在这里就需要应用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所有支出进行计量,计量中需要几个问题:汇总整体支出与明晰个体支出,明确划分哪些支出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有关,对人力资投资方式的多样性要有考量,各别情况下即使人力资源已经脱离了企业也需要企业持续支出。另一方面,为了价值计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成本计量系统中还应该包含一个附属系统,即人力资源非货币化的详细信息总库,里面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性格特点、员工印象、绩效考核情况等等非货币化信息。这个附属系统会在价值计算系统中发挥作用。

2.价值计算系统

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价值计算系统而不是计量呢?因为通过上文的分析,人力资源的价值的体现方式有很多种,体现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所以说人力资源不可能直接计量,只能依靠计算来获得。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式中,当期实现价值法与经济价值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人力资源价值计算思想,就是贡献率的这种思维,但是在价值计算系统中贡献率并不是用于计算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本之间的比值的。建立价值计算系统的难点在于计算,笔者提出的这种计算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企业所有的剩余价值完全是由人力资源带来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收益的唯一源泉,不否认企业需要物力资产,但是单一只有物力资产的企业时无法运转的,严格的来讲“无人”企业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人力资本是企业的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力资本的作用仅在于价值转移功能。这种观点能够在《资本论》中找到依据的。需要注意的是剩余价值不等同与企业的收入,企业的收入中存在着物力资本的转化贡献,而价值计算系统并不是将剩余价值分配给人力资源,而是将收入进行分配。收入中的贡献由三方面构成:人力资本贡献、物力资本转化贡献和其他特殊贡献。其他特殊贡献一般是指企业的垄断地位。物力资本转化的贡献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来获取,而垄断地位所可能带来的超额利润需要适当的调整。既然确定了企业的收入都来自于人力资源,下面一步就是将这些收入价值分配给人力资源了。但是如何分配需要多种手段来确定,基于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同这里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扁平化管理的制造企业,会有多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来执行不同的工作。如果产品的质量功能等方面处于市场中的平均水平,但是企业的销售额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一定是企业的营销部门作出了更多的贡献。这里只是简单的谈到了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群体化的分配,至于更加细致人力资源个体化分配就需要成本计量系统汇总的附属系统了,通过人力资源的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来确定个体之间的分配。不可否认,这种分配方法绝对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的,但随着操作部门对公司人力资源的熟悉而不断的修正。在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特殊情况,在企业还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将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分配呢?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创立的初期都是处于没有收入的阶段,这时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无法分配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应记为零。当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出现了亏损时,要考虑到企业是否有收入,只要有收入就必然存在人力资源的贡献,这是不应该拘泥于企业是否盈利,收入中人力资源的贡献,应该计算人力资源的贡献价值,并将价值分配到人力资源中去。

在有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信息,也有了人力资源的价值信息后。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效益就很清晰了。而且以面向管理的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作为基础,还会衍生出很多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关的功能,来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相关的决策。

管理会计的方向范文第3篇

1“翻转课堂” 教学理念的优势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过程,使教学理念、教学参与者角色、教学环境空间及教学资源的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角。在今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程度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密切,因为管理会计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是企业独具的,蕴含于企业内质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授课老师机械地讲授知识、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每个会计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等现实原因,管理会计教学广度深度都极其有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反感情绪等问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可以借鉴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出具有相当职业判断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水平管理会计人才。

2“翻转课堂”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设想

2.1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整合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制作相关视频资源。而管理会计学课程恰恰内容模块化明显,适合对微视频的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项目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操作示范,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基于此,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大模块,设计14个工作任务(见表1),分解成120多个知识点,应按照知识点来制作视频。每个视频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尽量介绍一个知识点,最后,每个视频结尾都布置相应的精选习题,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将在后续的实际课堂教学上讲评。将录制相应的操作视频、课程讲解PPT、企业调研提纲、配音文件等全部放到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构成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课堂成为教师点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尽量使学习资源在短小精悍的基础上兼具趣味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引导学生自学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除了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学任务之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期下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由过去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下”和“课堂上”。在“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关注自己遇到的疑问、难点并记录下自己想法与观点,这些疑问、难点甚至是自己的领悟程度与见解可以通过课程微信、QQ学习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然后,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完成视频最后布置的针对性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先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然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管理会计学不应被看成是各种计算方法的堆砌,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行为,即是在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一体化管理行为。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现“管理导向型”的思路(见下图)。

翻转课堂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

2.3课堂上融入相应的小组案例讨论形式

案例是基于经验和经济管理现实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组案例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开阔视野,而且这种情景下知识与能力一旦掌握之后很难遗忘。所以管理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建立案例库至关重要。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应当注意:一是时效性,案例应来自于企业管理会计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学紧密结合实际;二是启发性,使学生在通过解决当前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案例讨论,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该运用何种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缺乏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们在组织中如何去沟通交流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素养。

2.4进行小班化教学

40~70人的教学班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班级设置,还往往是合班上课,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互动时间有限、“入脑率”低、难以因材施教等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情况越严重。目前美国大学的班级人数一般少于20人,德国、加拿大与英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一般为20~25人。小班化教学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教学活动在空间、时间上会得到重组;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强度、密度、效度等以及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加与增强。三是教学的方式、内容、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利于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因此若实施20~25人的小班教学则效果应为最佳。

2.5考核方式的多元安排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形式――闭卷标准化考试是以能给出标准答案的客观题、计算分析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公式模型的掌握情况,以识记内容为主,评判的标准单一,这种考查方式忽略了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于大量的计算数据,依赖于财务学、统计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判断,才能发挥其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及评价职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剧了大学生的应试心态,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体验,学生决策分析能力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考核体系应是基于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管理会计的方向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介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剖析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最后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会计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年1月召开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字方针。见1983年1月22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北方经济报》,2007年8月2日23版

管理会计的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93-02

理论上,管理会计所具有的解释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完美职能以及其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独特的分析视觉,使之受到广大理论研究者的推崇和青睐。然而,从目前中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邯钢“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目标成本管理制度的成功推行表明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但此等应用与西方企业的应用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进入21世纪,中国部分企业开始应用西方国家流行的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标杆管理、准时制、作业预算、EVA评价体系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并对一些方法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但应用比例和效果明显低于西方国家。造成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应用困难的原因很多,撇开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与能力、管理会计的法规及标准的难以确定以及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等原因不说,但有一点,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背离。杨雄胜教授在1999年管理会计与应用研究会上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第一,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第二,介绍一些所谓的前沿,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第三,罗列出一些具体问题,找一些原则性的建议;第四,沉迷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一个貌若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这说明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已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在企业推广应用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却很少。管理会计因其采用了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技术而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好评,然而,当把这些理论和定量分析技术应用于实践时,却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被理论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优于财务会计的数量分析技术,如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虽然其科学性和精确性早已不容置疑,但实践中要用这些方法却因数据的难于收集或手工计算的麻烦而变得非常不现实。如何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当前企业环境的要求呢?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西方学者管理会计的研究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英美等国不仅有财务会计师协会,而且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组成,研究比较容易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带有相当强的实际针对性,又使企业能够很快地应用到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而中国的学术界研究人员却很难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对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只是热衷于纸上谈兵,去建构一些抽象的、缺乏实验基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不是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是为“研究”而研究,结果导致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实用价值。其实,大量抽象数学模型的运用反而增加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复杂性,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由于管理会计不是纯经济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实地研究”的方法,深入企业去实地观察了解其管理系统的运作,弄清楚管理会计的分析技术应用于企业实际管理系统有哪些障碍,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进,增强其操作性。

二、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尽管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中的分支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无论中西方,迄今都尚未形成主线清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当前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等等,新内容层出不穷,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但也间接导致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缺乏系统性和主线不清;中国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缺乏严谨的结构,没有一条主线,给人以拼凑之感,而且还与财务管理的界限模糊;研究工作也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翻译和介绍上,虽然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已经开展,但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建设成果还很少,即使有,也难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因此,中国急需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立足中,国企业的实践和本土化问题,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而不是走“拿来主义”的路线,去介绍一些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无关中国企业“痛痒”的所谓前沿。其实,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都是以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求作为动因的,如标准成本制度的出现是基于制造企业对科学管理的渴求,财务会计“事后核算”带来的被动局面促使管理层采用预算控制,现代企业的关系导致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永远存在着利益冲突,责任会计可以提供相对满意的协调和解决途径。解决好管理会计的导向问题是科学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前提,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永远应该是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和空中楼阁式的数字模型。而是力求建立起便于广大财务管理人员理解运用和操作的理论方法体系。

三、解决管理会计数据采集难题。扫清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障碍

传统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高度综合的特性,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对信息来源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从而使得利用管理会计工具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打折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需求,管理会计就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工具和方法,如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预算、价值链会计、EVA评价体系和平衡记分卡等,但是,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却很缓慢,就技术层面的原因而言,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特别是在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数据仓库的建立上缺乏技术保障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如果要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进程,就必须突破收集基础信息数据的技术障碍。

四、重视系统地归纳总结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

成功经验

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应将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实践中应用过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其实,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曾经自发地应用了许多管理会计的方法,如20世纪50年代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和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归口管理;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的内部核算;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20世纪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都是中国应用管理会计的成功案例,但是理论界对这些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没有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更谈不上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因此,学术界应与实务界密切配合与协调,结合中国企业自身情况开展典型案例的创新研究,总结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本土化研究

当前,理论界虽然已积极投身于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切实有效地开展了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本土化研究仍然不足,使得利用管理会计方法得出结论的解释力大受影响。因此,如何借鉴国外实证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消化、吸收其研究成果并针对中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实用性改进,已成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也要求我们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将国外管理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应中国企业实践的本土化管理会计成果;二是不断总结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中的各种创新和宝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实用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