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

据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中慢性病的患病率仅为169.8‰,而老年人却占540.3‰,年均患病天数为64天。在65岁以上人口中,主要患有白内障、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疾病,且有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1]。许多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家庭访视护理、社区医生随访监测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中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

1 在社区进行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意义

1.1 降低成本,增强社区人群的健康

现有的一些健康管理公司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大量普通慢性病患者无缘得到管理。而由社区卫生机构在社区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可利用慢性病的一些相同的危险因素,对人群进行群体健康管理,针对全体人群和不同目标的高危人群,预防和控制一组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从管理学和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这都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慢病防治规划[2]。

1.2 发挥社区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

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社区卫生机构有诸多优势,例如:社区卫生机构面对的是稳定的社区居民;老年慢性病患者居住距离卫生机构近;其服务价格较低廉,这些都利于慢性病持续、稳定的非药物治疗,便于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管理,也避免了慢性病人都挤到大型、综合医院去看病,有利于分流病人,达到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目的[3]。

1.3 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健康管理的投资小、效益高。据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05年的实践,应用健康管理模式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社区居民进行治疗。3个月后,药费平均降低了76.3 元[4]。在社区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不仅可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2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策略

2.1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做好健康“守门人”

侧重群体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基层社区老年慢病管理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初期开展社区慢病管理较快取得成效的方法。一方面医生投入时间、精力不多,不需要专门的专业资格背景;另一方面,板报宣传、健康教育大课堂等形式已成为慢病患者包括亚健康人群接受且渐渐习惯的方式。发挥社区优势,摸清目标人群的心理特点,作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做好慢病管理的初步工作,以便进行更科学、更深入的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做好健康的“守门人”!

2.2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预防为主的服务意识

老年人慢性病多为长期反复发作,没有特异性根治药物,绝大多数慢性病无法治愈将伴随一生,但可以预防,做到“知已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除履行有经济收益的医疗服务项目外,应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定期检查、上门服务,加强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有害行为,树立自我保健为先导的观念。

2.3 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完善健康信息

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为核心,以老年健康和医疗保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以家庭为基本服务单元,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健康管理中心,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管理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史、体检报告、饮食习惯情况等),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并对保健对象进行健康评估、疾病风险预测及个人健康指导等,为健康管理工作的深化开展奠定科学基础。

2.4 开展家庭随访,进行分类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对已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及已知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分级管理,逐步开展家庭访视和随访,跟踪计划执行效果,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的指导,利用家属、同伴进行督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管理及生活服务,以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2.5 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实现自我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机构,作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和服务的主体,针对不同的病种和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健康评估、家庭照料、社区康复与护理等服务。其中全科医生是病人的伙伴、教师、健康顾问,应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对所辖区域的慢性病老人进行及时评估,以求达到分级转诊、分类管理的目的。同时,需特别强调病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动患者和社区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促进生命健康。

3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保证资金的投入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逐年增加已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保证资金的投入非常必要。目前实行的差额拨款制度经常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转显得捉襟见肘,工作中不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社区卫生服务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基础,承载的是居民健康守护神的角色,应真正落实国家规定的财政补助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管理。

3.2 加强人才的培养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上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水平较低,但是又没有有效的用人机制吸引、留住人才。慢性病的社区防治及管理工作不仅要求医生掌握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学,还必须能够熟练地应用适宜的技术,如沟通技巧、资料收集及随访技巧、健康教育说服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文档的处理及应用技能,才能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3.3 改善服务的内涵

探索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卫生服务需求,完善、规范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内容,强化观念及模式的转换,加强内部管理,保证良性运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 我国老年慢性病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R],2005.

[2] 于世富. 慢病防治要深入社区[J].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82-83.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2篇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为提高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全科医生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是防治高血压病的有效方式之一。选取社区2014年3月-2016年3月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90例患者给予经全科医生实施规范化综合防治干预,另外90例患者给予社区高血压病常规干预,以下为本研究对两种干预措施对高血压病控制效果的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6年3月社区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干预组的42例患者为女性,48例患者为男性,平均年龄(64.2±12.3)岁;对照组的40例为女性,50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2±14.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社区高血压病常规干预。干预组经全科医生实施规范化综合防治干预,具体实施如下:①定期举办社区集体讲座,全科医生讲解高血压病相关基本知识,如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治疗目标与治疗方法;②社区壬枇⒏哐压病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自制宣传手册为高血压防治宣传;③全科医生给患者发放自制高血压病低糖、低脂、低盐、低热量食谱,可结合患者自身病情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定制运动类型以及运动量,帮助高血压病患者戒除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④社区全科医师定期到高血压病患者家中进行访视,测量血压以及询问降压药物服用情况和患者慢性病心理辅导;⑤建立高血压病患者个人档案,定期进行高血压病情以及治疗效果评估。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①测定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血压下降幅度;②自行设计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③以疗程内按医嘱要求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次数与应该服药次数的比值计算两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④采用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干预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有降低,其中干预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治疗前后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血压病为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近年来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环境,不仅有利于全科医生开展对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干预,而且可以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生理以及心理治疗。社区全科医生可以以社区为基础同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宣传和普及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参考文I

[1]孙宁玲. 2015年高血压防治的挑战和对策[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 35(4):279-281.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规模化羊场;肉羊;生产;传染病防治;山东滕州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86-01

近几年来,滕州市规模化肉羊圈养得以快速发展,运用科学技术综合防治传染病已逐渐被广大养羊专业户重视。特别是在当前老病新发,规模化肉羊生产运动量不足,高密度饲养均成为滕州市肉羊规模化生产制约瓶颈的情况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合理接种疫苗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引起重视。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将滕州市常遇的4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介绍如下。

1 规模化羊场疫病发生的特点

一是老病新发,病情复杂,危害大;二是细菌性疾病发生率增高,治愈率降低;三是运动量不足抵抗力差而病多;四是应激导致疾病增多,应激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密度饲养使羊群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发生各种疾病[1-2]。

2 滕州市肉羊的主要传染性疾病

2.1 羊快疫

2.1.1 病因。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分布,尤其在低洼、潮湿或沼泽地带,羊只采食污染的饲草与饮水常引起发病。

2.1.2 症状。突然发病,短期死亡。病程稍长的羊只则表现为虚弱,磨牙,呼吸困难以致昏迷;有的食欲废绝,粪便稀薄,口流带血泡沫。病程极为短促,多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可视乳膜充血呈现暗紫色。剖解时可看到真胃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黏膜可看到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及坏死区,黏膜下发生水肿,肠道内充满气体,经常有充血、出血,严重的可发生坏死和溃疡,体腔积液,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胆囊多发生肿胀[3-6]。

2.1.3 防治措施。该病目前还是通过定期肌肉或皮下注射5 mL“羊快疫、肠毒血症、碎死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碎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进行预防,注射后免疫力可在2周内产生,保护期达6个月。对慢性病例或病程长的羊只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一次160万~320万IU,每日2~3次;但若发病超过2 d,粪便少而稀则多数难以治愈。

2.2 口炎

2.2.1 病因。羊只在口服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食用发霉饲料及有毒植物、机械损伤口腔黏膜时常造成卡他性口炎。食用霉烂变质饲料常引起水疱性口炎。口腔不卫生,使细菌大量繁殖,造成溃疡性口炎。另外一些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发生过程中常引发口炎,如口蹄炎和羊痘等。

2.2.2 防治措施。预防和消除对口腔黏膜的机械性、冷热性及其他刺激,忌喂羊只霉烂变质的饲料。用消毒收敛剂冲洗口腔,一般采用1%高锰酸钾或2%硼酸溶液冲洗口腔,然后涂以碘甘油(碘配与甘油比为1∶9)或龙胆紫溶液。

2.3 传染性脓疱病

2.3.1 病因。羊传染性脓疤病是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分为蹄型、唇型、外阴和型传染性脓胞。以、口翰膜、外阴和皮肤丘疹、水疱、脓疱、溃疡和形成块状物为特征。

2.3.2 症状。唇型传染性脓疱病发病时鼻子、唇、口、嘴角出现脓胞、丘疹,破溃后成棕色或黄色疣状硬痂,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1~2周痊愈,痂块脱落,皮肤新生肉芽不留斑痕。病情严重的羊只耳廓、额面、眼睑、齿眼、唇内面、颊部、舌及软腭薄膜出现浅黄色或灰白色烂斑、脓疙,病羊体温升高,肝脏、肺脏和发生转移性病灶,继发败血症或肺炎死亡。蹄型多数为单蹄叉、蹄冠或系部形成脓疮。

2.3.3 预防措施。在羊只饲养过程中,仔细检查垫草、草料,保证其中没有坚锐异物,以减少羊只的创伤。从外地引进羊只时,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定羊只无病时进行混群。同时,进行羊圈、舍和用具的定期消毒,以减少病原菌。

2.3.4 治疗措施。脓疱部位可采用局部疗法,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除去坏死组织,然后涂抹碘甘油溶液,用硼砂150 g、冰片15 g、芒硝18 g碾成细末进行撒布。及用0.1%高锰酸钾水洗涤后涂碘甘油。同时对羊圈进行通风,使圈舍清洁干燥。病羊吃草困难时,用以柔软的草料、流食进行饲喂。

2.4 布氏杆菌病

2.4.1 病因。布氏杆菌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老病新发,主要对生殖系统产生危害,使母羊出现流产,公羊发生辜丸炎。

2.4.2 症状。羊群感染布氏杆菌病,孕羊在3~4个月时出现流产,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流产羊只数量不断增加,多数病羊流产1次,同时病羊出现关节炎症状,部分公羊发炎,也有少数羊只出现支气管炎、角膜炎。

2.4.3 防治措施。布氏杆菌病一般不进行防疫与治疗,当出现病情时,采取“监测、检疫、阳性畜扑杀、消毒”等无害化处理,以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3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D AITKEN.绵羊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 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4] 山西农业大学.养羊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高血压属于病程长、发病率高的慢性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仅在精神上承受压力,更在经济上承担负担。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高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并最后对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控制效果的措施。

1我国高血压的防治、进展情况及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展望

1.1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及进展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发病率高。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呈现"三高三低"的趋势,即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知晓率、控制率及治疗率低的情况。我国长期使用的高血压的管理办法有社区综合防治、三级管理以及自我管理。近来规范化管理正在兴起。社区综合防治出现的较早,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存在着具体措施和方法不够明确,工作不细致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困惑。高血压的三级管理指将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不同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但是仍旧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许多措施和建议患者并没有贯彻执行,影响了控制效果。自我管理主要通过健康课程教育以及医生建议等措施来进行血压的控制[1]。

1.2社区高血压的管理展望 近年来,社区的卫生服务不断发展,加上新医改的执行,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患者数量仍呈现上升趋势,更多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管理人数增加、管理效果的要求提高、管理深度的进一步深入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的社区高血压管理为社区高血压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建立健全规范化体系,发掘规范化管理的方法称为今后的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的重要议题。

2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2.1高血压控制单因素分析

2.1.1管理方式影响高血压控制效果 社区对高血压的控制管理可以分为规范化管理与非规范化管理,通过对这两种管理的对比可以发现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合格率明显高于非规范化高血压控制管理的患者控制合格率,说明规范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稳定并进一步控制患者的高血压水平。

2.1.2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研究表明,血压控制水平合格的患者平均年龄大约在67岁左右,年龄越大的患者高血压的控制效果反而越好,而性别则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没有明显的影响。

2.1.3不同的类型的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效果的影响 高血压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三种不同的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的级别越高其血压的控制水平越好,合格率越高,血压的级别与血压控制的合格率成正比。

2.1.4并发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比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控制血压水平。

2.1.5高血压患者的行为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吸烟情况、饮酒以及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对其行为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经常吸烟和饮酒的患者与不经常吸烟饮酒而经常锻炼的高血压患者之间并无在血压控制方面的显著不同,两类患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1.6干预措施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降压药物和降压的措施并未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明显的影响。

2.1.7患者应就诊或住院而未就诊住院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影响。高血压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一旦病情需要,患者就应该及时就诊或者住院,否则就会影响血压控制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合格组的曾就诊和住院人数明显高于血压控制不合格组的人数,这说明高血压患者只有在病情需要时及时就诊或者住院才会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降血压水平控制在较稳定的范围之内。通过对患者的咨询发现,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程和饮食口味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及效果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压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2.2高血压控制多因素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可能与患者个人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有关,此外还要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用药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差异,逐步回归,进而筛选出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将城市的类型、性别、年龄、规范管理、并发症的种类与类型以及患者的吸烟史和饮酒史、锻炼的次数等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制作出回归模型,从回归模型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城市类型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年龄和血压管理,而饮酒与就诊住院的次数也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产生影 响[2-3]。

3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分析及研究

3.1社区高血压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加强监测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患者认为服药对于血压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坚持通过服药来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结果说明,社区血压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控制病情、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方面患者的评价是肯定的,但是,随着高血压患者人数的增长,35~44岁的青年人群患者逐渐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但社区高血压管理尚未涉及青年患者的防治及控制,而仍旧集中于老年患者,所以社区高血压控制在干预力度以及定期测量上仍旧存在着不足。

3.2加强规范化管理,构建规范化管理平台 各地在高血压的控制中一般采取规范化管理及非规范化管理两种形式,本研究表明,接受规范化管理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好于接受非规范化管理的患者的控制效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逐步将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使用,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坚持规范用药,定时监测血压,提高生活质量。还应该构建规范化高血压管理平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人力与财力投入以保障社区工作的稳定开展,以便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高血压控制规范化宣传及教育,通过规范化的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不仅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及时治疗和控制,还可以减少高血压带给社区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适合社区的高血压控制。

3.3加强健康教育和管理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高的高血压患者更为注意控制血压,其控制血压的效果明显好于年龄低的患者,这说明,年龄低的患者可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关注不足,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所以,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防治过程中要同样重视这些年轻的患者,加强对年轻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和管理,消除年轻人不重视自己健康状况的思想,使得年轻的患者配合控制血压以及疾病的治疗[4-5]。

3.4重视防治,关注并发症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压的升高,血压控制的合格率也同时在升高。因此,血压级别越高的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其血压还是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血压级别低的患者如果不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不积极配合治疗,其血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对血压级别较低的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防治。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定期对患者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采取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3.5建立健全随访制度 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近1个月的随访及控制不良行为对于血压的控制产生影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对高血压控制的必要手段,可以针对发病的原因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展开,所以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对社区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随访和宣传教育健康知识,建立健全随访制度是对患者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社区管理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把握随访的频率和次数及时间[6]。

3.6减少应就诊或住院而不就诊住院的情况的发生 及时就诊与住院对于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患者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所以基层医护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获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适时就诊,积极主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从而减少患者不及时就诊于住院现象的发生。

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要过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应该要在社区实行规范化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健全随访制度,加强宣传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取得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杰,高霞,乔国良.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2):90-91.

[2]丁俊华.社区医院高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4):34-35.

[3]谢庆堂,陈开,郑荣阳.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19):78-79.

[4]戴俊明,卫志华,高义阔.社区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6):253-255.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R 183.13 文献标志码:A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是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策略。我国各城市近年的调查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特区,近年来居民生活日益富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增加了居民患高血压的危险。为了解浦东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特点,2008年,浦东新区疾病预控制中心按照随机原则对新区的高血压流行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为浦东新区高血压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具有上海地区常住户口,在浦东新区居住5年及以上的15―80岁居民均是本次研究的合格对象。本次研究的样本量按高血压患病率18%(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检验水准α=0.05、容许误差8=1%计算。样本人群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根据2007年浦东新区户籍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比事先确定,并排除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患者和妊娠妇女。

1.2 方法

1.2.1抽样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根据浦东新区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按主要经济指标将浦东新区所有30个乡镇及街道分为经济好、中、差3层,每层10个街道或乡镇。然后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层随机抽取4个,共抽出12个乡镇或街道。从选定的街道或乡镇所有352个居委或村委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4个居委或村委,共含有合格人口数约71,000人;最后,按9.0%的比例确定调查的样本量,并用随机数字表确定第1户调查家庭的门牌号,随后按门牌号从小到大依次以家庭为单位对合格人口进行调查,原则上每户只调查1人(调查对象取出生日期最接近调查日期者),以减少样本的相关性,直至达到该居委或村委各性别和年龄组的期望调查人数。本次共抽取了6 680例。调查5 973人,应答率为89.42%,资料完整者5 927人。有效应答率为88.73%。其中城区居民3 645人,市郊农民2 282人;男2 652人,女3 275人。

1.2.2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进行询问、填写。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基本情况、是否被诊断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家族史、行为危险因素(饮食史、吸烟史、饮酒史、体力活动等)和卫生知识水平。

1.2.3体格检查 使用统一校正过的相应器械为每个调查对象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等。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例指按照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盟推荐的高血压分类标准诊断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即在未服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于非同日进行3次血压测量,如2次测得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或2周内在服抗高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BMI定义为体重(kg)/身高(m)2,反映全身性肥胖程度,并按WHO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BMI

1.4 行为危险因素

每天吸烟指曾经每天至少1支、连续吸烟6个月及以上;有时吸烟指曾经每周至少1支、连续6个月及以上;被动吸烟指本人在场时,有人每天至少1支、连续吸烟6个月及以上;饮酒指曾经每周至少3次、连续喝酒6个月以上。工作中体力活动按工种分为轻(工作时75%时间为坐姿或站立,25%时间站着活动,如办公室工作、修理电器钟表、售货员、酒店服务员、化学实验操作、讲课等)、中(工作时间有40%时间为坐姿或站立,75%时间特殊职业活动,如学生日常活动、机动车驾驶、电工安装、车床操作、金工切割等)和重(工作时有25%时间为坐姿或站立,60%时间特殊职业活动,如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舞蹈、体育运动、装卸、采矿等)体力活动。

1.5 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严格的培训,使用校正过的血压计和体重计等进行相关测量,确保调查质量和测量准确性;调查完成后,抽查20%的调查对象(取调查对象编码个位数字为2和7者)进行电话重访、复核,结果问卷符合率为95%;对调查表进行2次输入和校对,并进行范围和逻辑校错,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1.6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用Epidma 3.0软件进行2次录入、整理及逻辑校验,以5岁为1个年龄组统计高血压患病率;按2004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人口年龄构成和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分别计算年龄调整患病率。采用SAS 8.2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中男性2 652名(44.74%),女性3 275名(55.26%);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49.0±16.2)岁,见表1。

2.2 性别、年龄分布

浦东新区社区15~80岁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为31.3%。2004年全国抽样人口和世界人口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9.8%和19.1%,其中,男性粗患病率、全国和世界人口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1.9%、21.0%和20.2%

女性分别为30.9%、19.0%和18.2%,控制年龄后,男女患病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79,P=0.38)。高血压患者中,11.0%为本次调查新发现的病例,占总调查人数的3.4%,高血压前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9.5%。无论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都随年龄上升而增加(单向有序卡方检验:男性X2=420.2,P

2.3 不同家族史及居住地高血压患病情况

本研究未发现浦东新区社区居民不同种族、文化程度或婚姻状况者的年龄调整患病率有显著差异(未列表)。但是,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其高血压年龄调整患病率达39.2%,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的25.8%(X2=142.8,P

2.4 现患病例和非病例生活方式及测量指标

男性高血压患者中工作强度高的比例低于非患者(P=0.01),高血压患者家庭人均酱油、食盐、味精和白(红)糖的使用量高于无高血压者,尤其在女性中有统计学意义(P

2.5 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年龄、性别、酱油、食盐、味精、白(红)糖的摄入量、工作强度、居住地、高血压家族史、体质指数、腰围11个可能与高血压发生有关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酱油、食盐、味精和白(红)糖的摄入量以及工作强度等变量进入模型后与高血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其从模型中剔除,保留年龄和性别作为模型的基础变量,结果显示:对H0:β1=β2=β3=β4=β5/sub>,检验的似然比x2=1561.5,P

3 讨论

高血压以患病率高,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大为特点,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量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揭示,超过8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主要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至关重要。

我国高血压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多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次调查得到的浦东新区15岁及以上自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1.3%,调整患病率为19.8%(按2004年全国抽样人口年龄构成调整)或19.1%(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调整),高于2002年上海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29.43%的粗患病率,也高于17.16%的世界人口标化率和卫生部2004年公布的全国高血压18.8%的患病率。本次研究中,35-44岁,45-54岁、55-64岁和65~74岁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专率分别达14.64%、32.36%、46.49%、57.3%,高于顾东风等报道的2000~2001年全国14.1%、27.5%、39.8%和48.8%的各年龄的患病率水平。提示浦东新区高血压患病情况不仅高于2002年上海市的平均水平,而且较全国平均水平严重。本次研究中,新发高血压患者占所有人群的3.4%,收缩压在120―139mmHg或舒张压在80―89mmHg的高血压前期者高达39.5%。提示浦东新区社区人群高血压的隐匿情况及患病状况的严重程度,高血压已成为浦东新区居民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无论男、女性,无论居住在城区和市郊,高血压患病率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越易患高血压,且患病率在45岁后上升明显,这与文献报道一致。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密切关系使年龄成为分析其他因素与高血压患病率关系的最大混杂因素。本次研究显示,浦东新区城区居民高血压组患病率高于农村,与多项文献的报道一致,但调整年龄后,城区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低于郊区,提示城区老年化程度高于郊区,而郊区高血压患病情况较城区严重。郊区农民高血压知识缺乏、对血压状况认识程度不足、不良生活方式等可能是其患病情况较为严重的原因,但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高血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中老年疾病,多发生在45岁及以上人群中。本次研究显示,浦东新区4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已达4.04%,提示浦东新区与我国许多其他城市和地区一样,存在高血压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当前中青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膳食结构改变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是一种多病因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目前比较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主要有高盐高脂饮食、家族史、肥胖、缺乏体育锻炼、过量饮酒、吸烟等。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有家族遗传性。本次多因素分析表明,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患高血压的危险增加1.327倍,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提示对家族中有遗传史的人群,应该提早进行干预,加强健康宣教,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青年起进行血压监测。防止高血压的过早到来。本次研究还发现,调整年龄等因素后,高血压患者的BMI、WHR和腰围测量值显著高于未患高血压者。多因素分析显示,与BMI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虽然发现高血压现患病人家庭人均食盐和酱油的使用量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但未发现食盐和酱油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有显著关联。此外,本次研究未发现饮酒、吸烟及休闲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发生有关,工作强度只与男性高血压有关联,且未达显著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许多高血压病人患病后已改变了生活方式,本次研究的横断面研究设计无法得到真实的病因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