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会计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实地研究 案例研究
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首先,实证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目的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管理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进行反复认识后而形成的,在这一认识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客观会计环境又在不断地变化,形成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定是肯定或否定。实证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手段。
其次,实证研究是摆脱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危机的有力手段。实证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同时,实证法还是一种预测客观现象的方法,管理会计中大量的预测、决策问题都可以采用实证法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有可能给陷入理论脱离实际困境中的管理会计研究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
再次,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要求其必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现代管理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或差距的一个根本性症结。然而,“脱节”与“差距”在某种意义上正构成了管理会计发展的一种动因,关键在于如何连接脱节、弥补差距,使动因转化为动力。在这个方面,实证研究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方式。
最后,从管理会计的学科特征来看,管理会计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它的研究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与规范管理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就是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它区别于规范会计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它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排除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以经验数据和数理统计分析来证伪理论命题或假说。而规范会计研究则运用演绎法兼用归纳法,主导思想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制定依据标准。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在运用时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规范会计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赖实证会计研究来进行经验检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然而,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在研究中的侧重点不同。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因此,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实证会计研究者正是立足于许多不容辩驳的经验事实,有理有据地证伪了传统规范会计理论的一些主观臆断成分,从而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主要反映在企业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因此虽然我国产生了一些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但也难以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实证研究所赖于存在的组织场所的范围。
研究体制的问题。缺少专项经费,即使有项目,其经费来源也极其有限,用于规范研究尚能维持,如开展有效的实证会计研究则远远不够。另外会计研究工作者大多是非专职研究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难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的素质制约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者从认识论上(如实证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和技术层面上(如掌握了从事实证研究的各种技巧,受到足够的训练等)都还没有为进行更高水平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资料取得问题。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应用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更缺少全面、连续、系统的资料汇集,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数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而且资料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
研究方式方法问题。目前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以学术界为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虽然学术界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面谈更是难以安排,而且花费较高,研究资金个人很难承担。虽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但问卷回收率甚低,另外问卷的可信度也难以保证,从而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另外,目前我国对企业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由于忽视了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方法,也是我国管理会计学者面临的新课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实证会计观认为实证研究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一般也应分为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两个部分。但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是发展管理会计理论,还是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和差距问题,都应采取先经验实证后理论实证的过程。首先,通过重点对企业组织实际情况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研究报告与分析结论,再将具有价值的技术与方法在实践中推广使用。然后,随着管理会计方法的成熟与时代环境的需要,实证研究应从典型的经验方法向更加严格的理论实证方法过度,不仅进行解释、分析与应用,而且涉及检验与预测。只有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够了解和把握时代环境需要哪些理论与方法,才能够明确企业等组织所实际关心的问题与现实遭遇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并作出理论概括,由此形成用于普遍指导实践的理论方具有价值。
需要明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实质是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企业需求为标准。因此,在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应以企业需求确立的课题为出发点,这既是形成管理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大量开展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力求对管理会计实务和管理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实地研究与案例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实证研究之中应有效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开展量化研究。有的同志对提倡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持否定态度,并对国外会计文献中充斥着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但实际上,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应用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实证研究没有量化分析是不科学的,而数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暴露出会计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当然,主张有效运用数学方法并不是主张走极端。
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协调,实务界离开了学术界的协调,其经验往往停留在基本情况介绍的范围内,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无法在大范围内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离开了实务界的支持,仅靠问卷调查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而合作的效果要受政府行为的导向性、研究内容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的紧密性、企业与研究者合作的自愿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这方面问题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建立应用管理会计协调机构。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中国会计学会在1999年成立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作了许多实质性工作,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上,在成果转换与实务应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这样的组织从数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会计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协调和配合,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实质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资料:
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煤炭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88-02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管理会计必须适应大环境的发展而不断拓新。新时期煤炭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管理会计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已经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
一、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突出表现
(一)CPA获得更多关注
管理会计日益不被重视的情况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当我们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比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在美国,当提到会计这个学科时,人们联想到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提到会计专业考试时,往往指的是注册会计师(CPA)的考试,而不是执证管理会计师(CMA)。同样,在中国,许多企业盼望上市,需要熟知CPA业务的会计人员。政府正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推出了一整套会计准则,使企业财务会计在2007年时做到与国际全面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与财务会计方面的新规定更为关注。
(二)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财务会计
以美国为例,美国会计博士近年来匮乏的现象随处可见。与过去相比,近来每年获得会计博士的人数大约只有10年前的一半。这种短缺现象必然引起这个学科能够开的课程和研究都有所减少。财务会计涉及会计领域以外的课程较少,而管理会计却涉及许多与会计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由于缺乏多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学的会计系在课程的设置上,侧重于财务会计。
(三)管理会计在学术研究中处境维艰
大部分学术界人士仍然只推崇实证研究,不重视案例研究,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由IMA资助所作的一项案例研究就在2006年的AAA年会上获得“卓越会计文献”奖。可见,案例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当然从事案例研究是很难的,“成本”很高,学术界人士视为畏途进而贬低它的价值。
总之,传统的管理会计日益暴露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种种局限性,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管理会计观念落后,缺乏对高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2)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内部为视点、企业短期利益为目标,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无法提供企业战略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3)传统管理会计忽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影响,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长远发展;(4)传统管理会计中数学模型过多,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的问题研究不够,在实践中难以应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划与控制收效甚微;(5)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因素,容易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最终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应用的现状
目前,煤炭企业应用最多的是责任会计,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内部结算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各种形式,而管理会计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理论普及程度不高
在我国,煤炭企业实施管理处于初始阶段,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管理会计应用对企业环境要求较高
企业环境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企业的决策目标收集、整理有关的信息、数据和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做出正确的财务评价。在现代企业中,这一职能对企业的决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20年来,我国的煤炭企业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之中,承担着为国家提供基础能源的繁重任务;同时,由于煤炭卖方市场待续近15年之久,许多煤炭企业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忽视了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和吸收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等问题。其中,无视外部信息导致忽视产品结构调整,失去了稳定的市场与客户;维持传统经验型管理,无视内部管理改革,导致管理混乱等等,与管理者只将会计部门当作“附庸”看待有极大关系。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新型管理会计人员就总体素质而言,不仅应熟悉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而且更要通晓经济领域其他各个方面,乃至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是一种具有高智能、高创造力的人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而管理会计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更为紧缺。
三、煤炭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对策
(一)理论研究方面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必须加快步伐,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更不能指望仅仅通过知识普及就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而应从基本理念上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实际应用方面
1 要正视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管外部环境多么频繁和复杂,管理会计的方法应该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随时作好管理会计理论应用的变革,围绕外部领域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同时,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苦练内功,从“目标成本”这个起点和核心抓起,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的追踪分析,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2 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
在以经验和习惯管理为主导的煤炭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始终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几乎不具有什么管理职能。因此,解决管理会计的地位问题是煤炭企业实现现代管理的基本前提。
3 要大力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边缘学科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数十年实践的检验。然而,在我国,特别是在煤炭行业,管理会计学尚未生根发芽。要摸索和建立一套适合煤炭行业特点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在加强其应用的前提下,完善和发展煤炭规划控制会计理论和实践,逐步充实以“人”和“行为科学”为核心的责任会计内容;引人适合煤炭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构建煤炭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对煤炭企业中广大会计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及对管理会计所作的有益探索进行系统总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论证、分析,形成有煤炭行业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的开展。
4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内容太简单,所以必须进行后续教育。在这方面,绝对不能走形式,只给会计人员发几本资料,只要交足学费和书费,却不组织任何教学和讨论,应付了事。而应该从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人手,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英美等国,取得特许管理会计师,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我国也可成立会计师会,实行管理会计资格考试,创办管理会计专业杂志,将各种研究管理会计的最新成果提供给全国的会计人员,使他们能及时知识更新,掌握最新动态。
5 要努力探索会计模式由“单轨制”向“双轨制”转变
关键词:会计理论;抽象;规律;解释;预测
1 会计理论的产生
会计,不论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还是一种信息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理论的出现。传统簿记也叫做流水账与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即为权属问题。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产生了两权分离的政府会计,《周礼》中记载了由天官大宰,宰夫,小宰等负责记载、保管、核算国家钱财的财务制度——财计官制。
在现代社会中,公司组织形式的出现对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最早的“公司”可以追溯至英国,当时一些商人在南海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但缺乏资金进行开采生产,为了满足其大量的资本需求,当时采取的方法是任何个人可以出资购买份额进行投资,公司运营获得利润之后进行分配,于是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股份制,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集中。但资本的集中需要规则,每个人投入资本必须获得相应分配,必须形成基本的权益规则,以明确的确认计量规则为前提,这促使了基本会计理论的形成。到后阶段,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新的问题出现,资本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权属不同,使得一些股东开始质疑会计的计量方法是否准确,是否得到大家的公认,公司财务信息是否真实等,推动了社会审计理论的出现。之后关于成本的确定,节约,规模效应,收入和成本的配比等一系列专业的会计理论问题出现,如成本会计理论,收入实现理论,权责发生理论,折旧理论等等,直至发展至今的科学管理理论等,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学到会计学的转变。
2 会计理论的概念
(1)西方学者的观点。
1940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A·佩顿(William A·Paton)和A·C·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在其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中提出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这一理论体系可以归结为准则的形式表达出来。”
1953年,A·C· 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在其名著《会计理论结构》(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中指出,“会计不仅仅是技术方法的集合,而且是一个严密组织的学科,其中的所有部分都是相互支持的。”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在其的一份研究报告《基本会计理论》中指出会计理论是“前后一致地将假定的、概念上的和实用的诸原则结合在一起,以构成某一研究领域基本参照架的原则。”
1978-1985年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在所的第1-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简称SFAC)中提出将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视为会计理论。
2004年,亨利·I沃尔克等所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Conceptual Issue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s Environment)第六版中提出,会计理论是“用于起草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则、定义、原则和概念,以及它们的由来。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会计理论的目的旨在改进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2)国内学者的观点。
娄尔行教授提出“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是会计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的抽象。”
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理论可以说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应当完整地、准确地回答如何认识会计工作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两个方面的问题。”
吴水澎教授指出“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会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运动,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
葛家澍教授指出“会计学…把人们对会计这一实践活动的认识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
(3)综上观点,本文认为可以把会计理论的概念简单归纳如下四个词语:抽象,规律,解释,预测;即把会计理论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规律用以解释实务中出现的各种客观现象,并对未来做出合理预测,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即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是实践的系统化、抽象化。
(4)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既然会计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行的概括,就必然存在假设的前提,这与前文中要求理论必须具有客观性存在一定矛盾,如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即会计主体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不存在清算与破产的可能。但这只是每个企业的期望,并不容易达到,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一般只有2—8年,因此在这里我们把包括持续经营在内的四大假设作为会计中的公理,而无需探求其是否真正与客观一致。
3 会计理论的分类
(1)按照会计理论的作用分类,包括结构性会计理论,解释性会计理论和行为会计理论。
(2)按照会计理论涉及的学科分类,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会计理论。
(3)按照会计理论自身的内容分类,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发展理论。
(4)按照会计理论建立的方法分类,包括描述性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三个部分。
这种分类结果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实证会计理论,自我国会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接触实证研究方法后,会计理论工作者开始将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会计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涉及五个领域:一是财务会计,包括对会计信息含量、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会计差异和特殊会计业务等的研究,以及财务管理,包括对盈余管理、股利政策、融资与资本结构、财务危机预警、公司治理、绩效评价等的研究;二是管理会计,包括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的研究;三是审计,包括对会计服务市场、审计意见、审计收费、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等的研究;四是资本市场,主要包括对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的研究;五是其他会计问题。
4 会计理论的作用
4.1 归纳作用
会计理论的归纳作用指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不是实践中零乱的、松散的知识点,而是经过归纳整理的一系列理论规律,它建立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归纳过程而形成的有价值的、正确的、完整的、系统的理性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形成理论。
4.2 预测作用
会计理论的预测作用指经过归纳整理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环境下用以对未来不确定事件进行预测,通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进行推断预测,使事物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取得既定的效果。
4.3 指导作用
会计理论的指导作用指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在会计实务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会计理论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将实践中各种现象抽象转化为规律理论,另一方面又将这些规律理论用来指导实务,使人们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比如,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的收益可以确认当期损益,而旧准则中规定不可确认。新旧准则的变化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原来亏损的企业可能通过重组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这些变化需要会计确认、计量理论来进行解释。因为债务重组不属于企业经营活动,准则规定将债务人的重组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将债权人的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但债务重组损益并未带来现金的流入流出,因而对当期的现金流量不产生影响,这样就必须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将债务重组的收益或损失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进行调整,否则主表与附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一致,所以在确认和计量时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债务重组损益”科目,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来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
再如,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进行资本化,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进行费用化。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纳税行为,从而也会影响企业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因此会计理论就是用于解释这里关于会计怎样确认,怎样计量的问题,也就是为了解释会计准则确定的分配方式问题。
其他的一些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企业固定资产选取的各种不同的折旧方法,税法中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和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享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的规定等,这些事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都可利用会计理论来进行解释和归纳。
5 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使得会计理论随着外部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会计研究中,社会经济形式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始终是推动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各类优秀的会计学者,会计组织的不断努力,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为会计理论增添新的血液。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并伴随电子网络信息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会计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紧密联系,相互融通,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给会计理论带来发展创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某些方面动摇着传统的会计理论,为会计学科带来严峻挑战。综上所述,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仅要总结会计规律,还要把会计纳入社会经济范畴来思考,会计研究工作者既要继续发扬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要进行学术创新,促使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13.
[2]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774.
[3][美]A·C·利特尔顿,林志军,等译.会计理论结构[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4]娄尔行.社会经济制度对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1982,(5).
[5]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6]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葛家澍.会计的基本概念[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一、树立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
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形成以事务所总体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事务所文化为基础、以内在报酬激励为主旨的最大限度发展其能力和潜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实现这一目标,应确立三大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理念,即尊重人性,关心员工的价值取向,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做规划,给每一个员工发挥所长及潜能的机会。第二,互补增值理念,即使用人才能够做到知识互补、气质互补、技能互补、性别互补、年龄互补等。第三,使用和培养并重理念,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为事务所创造现实价值,又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二、制定有效的招聘政策
招聘是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作为主要依赖知识和智力生存与发展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根据其对人才需要的目标,以战略眼光重视网罗高素质人才。首先,坚持聘用标准,规范招聘程序。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注册会计师,招聘对象主要是具有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为了确保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会计师事务所应严把招聘关,遵循“资历、资格、能力”和“德才兼备,择优录用”的原则,并与聘用的注册会计师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双方的行为、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安全感。其次,扩大从业人员来源渠道,引进综合性人才。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在进入该行业前大多毕业于财会专业和审计专业或者以前从事财会工作,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由单一的审计业务向多元化服务拓展。随着法律咨询、管理咨询、工商登记、税务等新兴业务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收入会逐渐超过传统的审计收入。为了适应未来业务拓展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应引进法律、工程、基建预决算、计算机等其他专业人才,以改善和优化执业人员结构,全面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素质。
三、注重员工培训
员工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也是确保向客户提供优质一流服务的首要保证。会计师事务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优秀的队伍来自科学的管理和辛勤的培育。培训的核心是开发员工个人的潜力以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开发组织的潜能以形成相互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和绩效水平。一个好的培训体系可以完成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提高和改善工作技能;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对员工进行心理素质和人格方面的训练;传播企业文化,培养共同的价值观;满足员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要转变观念。培训在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过程中是一项工作难度较大而又见效慢的环节,而培训的前期是一个投入的过程,需要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所以,只有领导层充分重视,培训工作才能得以充分开展。其次,要设置专门培训机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培训质量,并配备专职培训管理人员。此外,还应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事务所可通过外聘一些高水平专家、学者等任兼职教师,既可借助外部专家进行一些高水平的培训,也加强了事务所与外部的交流。第三,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员工培训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做保证。如培训需求和目标的确定,培训预算与计划的制定、培训实施、培训监控与评估等环节,都涉及事务所中许多部门和人员,需要其他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任何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远程在线培训和公司知识库进行的在岗培训;让员工亲历各类行业、各类专业服务的实际案例等方法提供全方位培训;选派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精的注册会计师参加MPAcc和EMBA在职学位教育;选派注册会计师到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学习或者到国外进修等。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各项人事政策如任用、晋升、培训、薪酬等提供必要条件和客观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和工作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应从工作投入感、专业技能、客户关系、考勤状况、特殊贡献、意见或建议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工作投入感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认同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个人综合能力的考核、个人和团体协作的考核、客户反馈信息的考核等;客户关系的考核包括对注册会计师客户满意度的考核和开拓能力的考核;考勤状况主要考核注册会计师的效率,而不仅仅考核出勤率;特殊贡献主要考核注册会计师的奉献精神;意见或建议主要考核注册会计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无论是制定单项考核标准还是多项考核标准,都必须有利于引导员工追求工作成果最大化,且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
五、制定灵活有效的报酬与激励机制
灵活有效的薪酬策略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制定有效的薪酬策略时应考虑以下问题:第一,在设计薪酬制度时,表明薪酬的全部价值,使优秀的人才了解自己所得的依据。薪酬多少应与个人业绩挂钩,切实体现按劳取酬,公平合理原则。第二,加大对非合伙人或出资人的激励力度。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政策必须十分注意保护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做到两者并举。事务所可以把一部分股份拿出来,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让一些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的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入股,成为准合伙人,允许其在拥有股份的时期内,享受合伙人同样的权利,如参与决策、参与当年利润分红等,将其利益与事务所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事务所发展的自动稳定器。此外,事务所也可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的奖励基金,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确定分配人员名单。或通过合伙人注册会计师末位淘汰制,将不称职的合伙人淘汰,吸纳其他注册会计师入伙。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提倡机会均等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体系,保证有特别专业水准和特殊贡献的员工能有机会晋升,逐步创造出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第四,开发其他报酬形式。如通过在不同职级上安排挑战性和强度不同的工作来增加职级升迁的吸引力,以及给员工提供在职条件下的求学机会,提供与其他大型所交流学习、甚至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等。第五,给予员工适度表扬及晋升的机会和明晰的职业通道。此外,应大力提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改传统的“人管人”的层级组织模式为“发展团队”的扁平组织模式,从而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学习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努力为人才营造宽松的职业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尤其是优秀注册会计师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能吸引人、留住人、有发展前途的场所。
关键词:高中生 会计管理 在认识 概念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所以,在“会计”的概念里,“包含会计工作和会计学两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阐述是不正确的,认为这仅是“一词多义”而已。“会计”这一概念源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会计管理”的概念
由于高中生在“会计管理”概念上面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首先对“会计管理”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运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面的。会计的概念即关于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的介绍,那么会计学就是会计这项工作最基础的理解,而会计工作即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在一个企业中财务会计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个企业的经济,只有财务部门很好的管理资金,在财务状况方面及时进行汇报,才能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保持企业的资金平衡。
二、“会计管理”概念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次认识,依据“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剖析,指导高中生进行再认识“会计管理”概念,提升会计学向前发展,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为大众服务,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提高生活质量。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工作中心的不断转移,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进行改革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企业通常把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经济体制如果发生改革,会计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创新,对于“会计管理”概念,也必须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举例说明
(一)会计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发生了变化,在建设方面从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渐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生产型转化成为生产经营型。因整个经济形势战略性转变,在实际生活中会计的工作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就是经济体制发生改革以后会计工作做出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会计的工作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在创新和经验方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想法。创新把活力带入企业的会计工作之中,也为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带来对待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促进了会计人员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济的中心。促进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事后算账转向事中或事前。扩展会计工作的领域,让会计工作的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会计工作迅速的向前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
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更要对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并且要对会计法律建设进行全面的加强。要想在财务领域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的会计法,会计要有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会计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须要重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增强相关会计的法治建设,对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更好的监督,促进会计平稳的向前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中,涉外会计在我国有了良好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由于不断的增加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我国的会计也可以在国际会计学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的会计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一般理解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伴随如今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的决策、监督、控制、预算,成为了会计的重要职责。
伴随经济的迅速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会计工作也得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会计工作迅速向前发展。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会计学就是会计学,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虽然他们都可以简称“会计”,但是却不能相互混淆。对于研究“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计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会计的工作和会计学。同样“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让高中生对重新认识了“会计管理”概念,为高中生建立对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同时带动会计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对国家建设和企业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璐璐.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