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与看法。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会植根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与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人们在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进行选择时必然也受到该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其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反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在我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着封建社会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农家和墨家却受到人们的轻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就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与读书相连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读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胜于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唯有通过读书、做官,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进一步将这条道路固定下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讲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受到儒家的轻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学到“道”,而不是通过劳动去获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却被孔子认为是“小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2.“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可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有高低贵贱的不同,而体力劳动的人,要受到脑力劳动的人的统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人。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
3.重伦理轻技艺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有些调整和充实,但仍然是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劳动。所以他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埋首故纸堆”的学习内容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批判。这种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相悖,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4.“克己复礼”对个性自由的压制。儒家所提倡的“礼”的思想长期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修养身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观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压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做官”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正道,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艺的学习则是“雕虫小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不得不遵循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同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德国的文化传统更加多元。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浓厚的、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和务实的人才观上。多元的文化传统影响了德国的教育观念,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德国宗教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国家,宗教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职业不论是教师、工匠还是农民,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义务,就是表达对上帝的服从和尊重。在这种“天职观”的影响下,德国人民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工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且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享受到乐趣,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与劳动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2.实用主义造就务实的人才观。实用主义是德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行为主义,即注重实践活动与行为效益。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1708年C•泽姆勒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由于德国人民务实的人才观,使他们并不盲目追求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德国文化传统历来就重视技艺的学习。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技艺学习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罗马时代。从西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的结束,是著名的动乱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骑士则在这个主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骑士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的不断进行,扩大了人们对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种手工作坊应用而生。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以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的称号册封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负责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师傅称号册封。而行会组织本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及他们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敬业乐业、技术秘密的保护鼓励了人们对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4.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国文化传统的又一个重要组成。人文性反对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同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相比,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他认为“世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会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③人文性对个人兴趣和自由的强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但没有受到排挤,相反却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职业教育却成为德国振兴的秘密武器,在我国却长期受到人们轻视。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要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国的经验模式。此外,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努力。
1.走出长久以来文化传统观的误区,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级技工无人问津。优秀的技术工人是国家的紧缺资源,而当前“技工荒”的现象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
2.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注重劳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并组织一些与动手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引进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三,对于已经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在职业院校短短几年的学习时光,掌握自己未来就业的各种技能。
3.职业院校自身的调整与改革,增强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要能够坚定培养目标,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转型;其次要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吸收国外职业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最后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对学生个性进行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因此,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
4.国家应该做好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首先,对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其次,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职业教育,并表彰从事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第三,多举办技能类的比赛,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动脑、勤动手、热爱发明和创造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余婉娜,饶异伦.文化传统下的中美职业教育观念比较[J].中等职业教育,2006.2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戴娇娇,于辉.儒家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负面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0,10.
[4]顾明远,黎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5]施德军.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6]张英杰,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2007,8.
关键词: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教育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障,他们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急需传统文化教育来丰富其精神世界,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民办高校在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应该充分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的特征,同时也应该结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方向等,行之有效地推动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全面开展,积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之中,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德育素养。
二、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日益飞跃的今天,社会岗位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民办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主要摇篮,理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切实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尤其需要注重开展科学的职业素养教育,依托于丰富且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依托于完善且科学化的教育形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巧妙且深入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优化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跨境电商岗位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是非常苛刻的。尤其是一些外国独资或者中外合资的企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素养要求更加的苛刻和多元化。民办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若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若仅仅采用传统的育人模式,很难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以丰富且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来作为主要的教学框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也能够强化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民办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全面挖掘以及利用传统文化,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才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以及引导他们夯实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更好的投身于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力争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繁荣发展增砖添瓦。
(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可否认,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影响等,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所弱化。这可能是时展的烙印,也可能是时展的局限。当代大学生生活同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之间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同时,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极容易受到西方多元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对于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工作性质等,决定了他们需要同不同国家的人群来进行商贸往来以及人际交互,若他们自身不具备浓厚的爱国热情,甚至不具备较强的爱国情结,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观念,也会直接作用于他们的行为实践,甚至促使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为此,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感。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于夯实且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能够引领学生认真回归历史,尤其是认真梳理历史与文化“来时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他们真正走好“未来的路”。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能够充分感悟到爱国人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行为和情怀,这就会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爱国热情,继而推动他们积极将爱国思想转变为爱国实践。
(三)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识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依托于科学且高效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充分挖掘以及高效利用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识。跨境电商专业是一门较为热门的专业,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方式方法的影响和制约,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认识观念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这不利于提升他们的整体发展竞争力。为此,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依托于夯实且全面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认识社会的方式以及路径,更好地启发以及激励他们。正所谓“以史为鉴”,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只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三、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科学且高效化的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以及优化他们的职业素质,能够全方位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能够全方位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契机,精准且高效地利用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大程度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成效。可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且多元化的思想内容,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深入且有效的挖掘其中的内在积极因素,并巧妙同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够最大程度优化职业素养的教育力度。
(一)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为深入全面地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成效,民办高校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变革,同时积极把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全面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最大程度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质量。一方面,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民办高校要注重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积极实现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以及科学创新。比如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民办高校应该从区域内学生熟悉或者认知的事迹或者人物着手,充分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从他们熟悉的人或者事着手,更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渗透的过程中,民办高校还应该积极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同当代大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性。若教师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渗透,很难真正保障教学成效。基于此,民办高校以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来进行集中化的呈现,借助于丰富且形象化的视频内容等,科学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更好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观念以及认知水平。
(二)整合课程资源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渗透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优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立足点。为此,民办高校应该注重结合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内容的实际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特点等,精准全面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渗透。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跨境电商同传统文化之间似乎没有表面的联系。但若从深层次来进行剖析以及认知,同样可以把握其中的内在关联性。作为跨境电商专业教师,可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有效把握其中关键性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提升以及优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做好关键的拓展以及延伸等工作,以便全方位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精准全面依托于课程资源的优势,民办高校应该注重在思政课程中,巧妙多元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全面整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比如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活动教学法等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采用多元宣传平台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民办高校可以进行必要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以及感染启发学生。当然,在整体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营造良好的院系环境。院系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跨境电商专业的院系负责人,应该同步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比如可以张贴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或者进行黑板报内容的制作等等。同时,考虑到当代学生的信息素养较强,他们在生活中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频率非常高。尤其是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能更强。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民办高校可以注重依托于多元化的宣传推广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来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
(四)创设多元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在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切实且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夯实以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科学全面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一方面,民办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跨境电商的实践实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还可以组织系统全面的红色文化活动,如诗歌比赛,如引导学生参观访问各类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等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今天文明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文化洗礼和近现代的文化融合。它总是能够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再加以本身的创新,把它“中国化”,成为中国的标志。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的旧时代已经过去,在新时期我们必然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让它不仅仅在中国绽放,同时也在世界常开不败。这就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民办高校学生现今在思想上面临的问题
民办高校是中国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相对公立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使然,使得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与公办院校不同,同时存在问题方面更为复杂。
1.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问题更复杂
首先是学生整体的素质不高。入学的分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相较综合文化知识,民办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在意,认为专业技能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尤为重要,而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教育、经济等热点问题,尤其是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很多常见问题的看法还都停留在较浅显的表面。
其次,民办高校学生缺乏国家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认为国家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对自己以后从业从业并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冷漠态度。
再次,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点确实与公办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同,在今后事业上的追求也不相同。民办大学生对自身的利益更关注更在意,没有对社会大爱,也无传承的意识。
最后,民办高校大学生较公立高校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譬如,对中国传统节日漠不关心,盼望节日也只是为了放假,而西方节日圣诞节的来临,有些学生即使不放假也要提前策划、安排寻找机会出去聚会。这样的盲目崇洋导致大学生对“三观”树立的迷茫,甚至对国家意识形态、民族信仰都产生怀疑。
2.民办高校学生还有一些大多数公立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点
民办高校大学生虽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大方向的了解不够,但他们更灵敏的社会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由于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较普通高校的高很多,所以民办大学生就会有较强的教育消费意识。据调查,有95%的民办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成本意识,觉得自己学习更像是一种投资,对教育的花销是有所图的追求教育回报。再次,民办高校学生有较强的生存意识,关注自己毕业去向,不想自己从校门走出去后就失业。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上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方面,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弊端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般规律性。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体青年的思想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领导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其次,一般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总体实力偏弱。同时,可能民办高校在资金配备上也较公立高校上薄弱,没有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导致思想教育方式没能形成合力。
2.学生方面因素:
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上都表现的参差不齐,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通过自己不经意的一些表现就会引起身边同学的思想上的波动,例如,常见的会产生攀比消费、自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定位错误。
其次,市场经济的负面刺激导致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轻蔑。
3.社会方面因素:
一方面,社会各界会对民办高校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偏见,甚至歧视。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也是民办高校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社会口碑的原因是某些民办高校为了经济效益而降低了教育水平,从而给民办高校带上了“高收费”和“低质量”的帽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较公立高校也是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学校没有经费开展项目研究及组织一些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视野下强化当前民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重大任务。他们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日后我国的发展走向,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学生方面对策:
第一,多读书,读好书。孔子作为古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就主张人的道德的完善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的生长,还有后天的教育培养和自己的领悟。读一些励志的富有哲学意义的书,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有读书的量而忽略了读书的质。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要自己去寻找去汲取一些精神上的养料。适当加入一些国学方面的书籍,开始大家都会觉得难看不懂,但是不要紧,贵在坚持。第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对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进一步确立自己肩负起国家社会的历史使命。第三,民办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动接受新鲜的时代信号,把握好老师的主题思路,学习优秀传统美德,让课堂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并结合自身对汲取到的养分吸收、分解、消化。
2.学校方面对策:
重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从而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优越地位,为加强整体水平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民办高校提高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先进的思想为主逐渐替代原有的单纯的课余生活的校园文化,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主流位置。其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加强传统文化课程讲授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采取学分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未必免学生在个体差异、知识水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的参差不齐,老师教学可以采用梯度教学,分层次的教学。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的管理。想在校园文化中加入思想政治就必须加强管理,针对一些社团或学生组织,打着学校的招牌去拉赞助,过于看重经费支持而误入歧途。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贷款、信用卡等问题。还有,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在“互联网+”的这个大背景下,发挥其优越性。利用QQ、微博、微信公众号发表积极上进的思想动态,组织思想政治小组建立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思想,在全校范围内学习。还有,利用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因为民办高校学生更看重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都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看的很重。学校方面可以以学生们关心的就业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逐步渗透关注思想政治的观念。从而让学生了解,认为自己随时与国家息息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让学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提高学生对国家政治的理论认同。
3.社会方面对策;
首先,应改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识,民办高校应文化自信。社会各界应肯定民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质量。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宣传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力度,使民办高校存在一个良好的口碑,提高社会认同感。其次,应加大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力度,较公立高校,民办高校是公司制的企业,但较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民办高校与之不同。政府应专门为广大民办高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传统文化思想――“传承”的精神下,民办高校毕业的优秀校友应尽力反哺母校,为母校尽微薄之力。
四.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任务,不仅对各项工作有着积极影响,同时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并且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授之鱼”,应坚持“授之以捕鱼”。在前些年不被看好的80后现在也已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精英,90后同样,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捕鱼”精神为日后步入社会做充分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其独特美的同时又加入新鲜的创新元素,真正的做到海纳百川,吸收先进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精神。民族文化把群体价值视为道德中心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形成了良好的荣辱观。荣辱观所提倡的就是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就能够帮助新时期的大学生树立好自己人生中的“三观”。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诚信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古人总结的文字精髓,古人所总结出来的道理在现今仍然实用,无论在哪朝哪代,信用的地位总是无法改变。在现今高校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人因金钱的诱惑而陷入贷款而丢失信用。高校大学生要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消除负面的一些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扬和传承,再与国外文化交流和吸取,保存着包容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赋予新的含义。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视并且要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以期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 法制与社会,2010(34).
[3]李菁.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4]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5]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原则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提升高校的文化品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市场经济冲击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机制功利化、庸俗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其有害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如考试作弊,伪造证件,篡改成绩单,就业违约,拖欠学费、贷款不还,信用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缺乏,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信息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学生信仰模糊。全球化时代,经济贸易、科技、信息、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和斗争变得更加突出。各种外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多元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也会让人无所适从,常常陷入不知如何是好和无法选择的困惑和尴尬。
信仰是一个民族繁盛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动力。中科院哲学研究所组织的《转型期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大型社会调查显示,“没有信仰”的占36.09%,“有信仰”的仅占28.10%。还有许多学者在各自所在的不同地区高校也做了大量的实证调研,发现信仰淡漠的学生都占25%以上。具体表现在远大理想缺失,得过且过;精神生活空虚,价值导向偏差;义气的扭曲,正气的缺乏等。
3.校园文化与社会、行业、企业文化缺少对接和互动,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很高,但许多毕业生就业不久就频繁跳槽。一部分是主动跳槽,一部分是被动跳槽。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许多毕业生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但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后,逃离企业或者被企业淘汰。要改变这种不适应,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而且在校园文化中也应该与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触。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基于现阶段高职校园文化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各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遵循以下四点:
1.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即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学生普遍最需要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情感体验以及获得成功这四个方面。这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又最容易成为校园文化的薄弱环节。学生对自主的需求,对动手操作的渴望,是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摒弃强迫式的学习行为,注重对学生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批判”。学生在情感方面也最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因得到关爱而产生温暖,因相互团结而倍感喜悦,因受到表扬而富有热情,因体验到被尊重而更加热爱学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以关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共处,乐于分享。在爱他人、爱集体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推进世界先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世界化走向的日趋明显,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态势,需要年轻一代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文化,关注世界的发展,以便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及未来的年代里,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国家竞争力。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融入国际社会,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将世界先进文化引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内化为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主动关注世界性问题,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历史与特点,认识不同文化共存的合理性。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起指导作用,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用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用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用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以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念,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培养大学生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
4.引进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成就举世瞩目,而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却滞后,近年来出现的许多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以及一些青年职工缺乏职业理想和行业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等现象都是企业文化缺失的表现。究其原因,与我们长期实行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职业教育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也都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要对劳动者进行产业、行业文化普及,使其形成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和体面劳动、幸福生活的体验。学校不仅要把先进企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而且要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将重点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
参考文献:
[1] 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