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能源环境

经济能源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能源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能源环境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水泥行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8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33-04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issues between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At firs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e establish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n the objective analyt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indexes, and calculat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level, the result reveales tha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improved obviously,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and econom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in unharmonious status.

Key words:energy; economy; 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cement industry

引言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混凝土产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材料。至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其他材料能完全取代其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的从业人数均居于世界首位[1]。然而,水泥混凝土产品属于“三高一低”,即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严重依赖石灰石矿山资源,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向大气中排放的CO2约为1吨。水泥行业的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方面,水泥行业消耗大量的砂石,资源日益枯竭;能源方面,水泥行业一直是高耗能行业;环境方面,非洁净能源的使用,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会导致环境恶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强调改善发展环境,促进转型升级,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强弱存亡的关键。由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水泥工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较高的产能。因此,促进水泥行业能源、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1998年,Venkateswaran和Lowitt[2]发表了研究报告“从能源视角看美国的水泥混凝土产业”,从能源消费和能源保护的角度对美国水泥混凝土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美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2003年9月,在英国邓迪大学召开的“水泥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上,Thielen[3]等提出了“水泥生产和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贡献”。Deussner[4]对现代水泥生产和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倡议。Howard和Elaine Coles[5]在研究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水泥行业可以通过改变它的业务方式来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响应,进而负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葛建波[6]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对水泥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循环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韩仲琦[7]指出应加强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刘志江[8]对中国水泥行业正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社会进步矛盾,指出了当前水泥行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满足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赵蔚[9]指出我国水泥行业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产生,水泥清洁生产技术不仅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环保措施,而且也是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措施。刘成[10]在归纳国内外水泥行业发展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分析了新疆水泥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和政策建议。

可以看出,水泥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涉及到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很好的诠释。白华[11]、李善同[12]等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机理,指出资源的配置应满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柯健[13]、李勇[14]等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国内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资源、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15~17],将水泥行业与资源、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实证研究山东省水泥行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以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引导水泥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1耦合度测度方法

本文综合考虑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借鉴廖重斌[18]提出的协调耦合度计算模型,对水泥行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耦合度进行评价研究。

11构建指标体系

从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视角出发,结合数据选取满足科学性、可操作性、广泛性和完备性的原则,从能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水泥行业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3耦合度模型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定量化分析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情况。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为:u(x)=∑ni=1aixi,v(y)=∑ni=1biyi和h(z)=∑ni=1cizi。式中,u(x),v(y),h(z)分别表示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ai,bi和ci为指标权重。参照物理学中耦合系数模型,则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耦合度计算模型可表示为:

C=u(x)×v(y)×h(z)u(x)+v(x)+h(z)3313(4)

式中,C为反映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容易证明,0≤C≤1,当C=0,说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不协调,当C=1,说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呈现最佳协调状态。C值越大说明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当能源、经济和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相接近且数值较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协调度C较高的错误结论。因此,为了真实地反应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定义了系统耦合发展度作为度量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耦合作用[20]。

2水泥行业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数据库,所有指标数据均为政府部门公开发表数据,保证了指标数据的权威性与可信性。

由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内以及系统间指标的量纲和对系统的指向不同,此外,为了消除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指标数据间的屏蔽效应和量纲差异,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2结果分析

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的综合效益函数值、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221水泥行业综合效益分析

从能源、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函数值来看,一方面,水泥行业能源和经济系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在2005~2010年度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和经济基本保持同一增长速度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水泥行业环境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出波动状态,在2007年环境系统效益值最大。在近几年水泥行业消耗能源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与水泥行业相关的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最优的发展,在降低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关注水泥行业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使水泥行业的发展兼顾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分析

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度来看,2005~2010年间水泥行业的能源与经济协调度、能源与环境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在2008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而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度在2005~2010年间呈现波动状态,水泥行业2007年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度最低。相比较能源与经济协调度、能源与环境协调度和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而言,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协调度数值较大,在考虑到水泥行业发展的同时,关注了能源和环境的约束作用。

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经济与环境,能源与环境,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态势相同,能源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耦合度2005~2010年间为极度失调型;2010年为严重失调型。山东省水泥行业经济与环境耦合度2005~2010年间出现波动,在严重失调型与轻度失调型之间波动。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与环境耦合度2005~2010年间与经济和环境耦合度变化态势相同,在严重失调型与轻度失调型之间波动。2005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耦合度数值为0172,耦合度等级为严重失调;2005~2010年,耦合度等级为中度失调;2010年为轻度失调。可以看出,山东省水泥行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方面加入了投入,只关注“三废”的排放,没有注重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3促进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31转变生产观念和政府调控

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注重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环境监督和保护,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新型环境和资源管理机制。大力推动水泥行业的自主创新,制止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粗放式发展,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完善和调整水泥行业税收政策。对水泥行业实行差别税收,用政府的税收杠杆,鼓励水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能。

32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

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开展清洁生产,将环境保护策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之中,减少“三废”的排放量,控制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研发水泥产品种类,加大特种水泥的开发,提高水泥强度和质量。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性。对水泥行业来说,要严格实行资源回采率控制,杜绝石灰石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的行为。

33延伸水泥行业产业链,加强管理

要实现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转变传统的水泥生产和经营理念,有效整合资源,构建水泥行业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水泥行业战略联盟,改造和延伸水泥行业的产业链,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此外,应建立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加强服务创新,实现共赢。企业应该加强管理,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服务竞争策略,根据生命周期的原理,将水泥生产分解到水泥产品全生命过程,全面提高水泥行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4结论

水泥行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污染环境,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强,根据2005~2010年山东省水泥行业的统计数据,从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去研究水泥行业的耦合度。倡导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加环保投资,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为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做到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因素,本文研究的跨度仅为6年,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选取全面指标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耦合协调度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显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环境下,我国混凝土行业科学发展的策略分析[J].混凝土,2012(11):1-3.

[2]Venkateswaran S R, Lowitt H E. The US Cement Industry: An Energy Perspective [R].1998(1):DOE/RL/01830-T58.

[3]Thielen G, Locher G, Hauer B. Contribution of Cement Production and Use of Sustainable [A]. Ravindra K D. Role of Cement Scien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 2003:495-504.

[4]Deussner M. Modern Cement Manufacture and the Cement Industrys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A]. Ravindra K D Enited. Role of Cement Scien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 2003:17-30.

[5]Howard K, Elains C. The Cement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implementing Change Across a Global Industry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gement,2004,11(2):114-120.

[6]葛建波,刘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泥及上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4):146-148.

[7]韩仲琦.步入低碳时代的水泥工业[J].水泥技术, 2010(l):20-24.

[8]刘志江.中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水泥工业, 2004(5):11-14.

[9]赵蔚.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J].环境保护科学, 2006(6):61-63.

[10]刘成.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1]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EcREv)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 1993,17(2):19-24.

[12]李善同,刘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3):1-6.

[13]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2):144-148.

[14]李勇,王金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06(2):62-65.

[15]曹广喜,杨灵娟.基于间接碳排放的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 2012,26(9): 1-6.

[16]Sondes K B.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Modeling: A Survey[J]. Energy Policy, 2008, (36) :138-162.

[17]崔立志.能源、经济和环境复合系统演化路径实证分析[J].软科学, 2013,27(7):37-41.

[18]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 1999(2):171-177.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能源技术;环境经济

一、社会福利模型

在农村地区推广农村能源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或者用目前流行的词语说,是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用的是“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经济增长通常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而发展通常指的是社会福利的改善。或者说,经济增长通常是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测量的,而发展通常是用社会福利来测量的。这样,如果我们要评价农村能源技术对农村地区发展的贡献,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福利的构成及其产生过程。

生产性的环境资源是福利的一个决定因素。环境效用的数量和质量是环境系统的输出。环境系统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不管它们是否是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的。除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投入创造福利外,环境舒适性本身就是福利的组成成分。

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同样会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和消费规模的大小。过度使用稀缺的环境资源和服务,会导致环境生产力和环境舒适度质量的下降,从而对长期社会福利机会产生负影响。总之,社会福利是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村能源技术对社会福利影响模型

根据农村能源技术的功能特点和上面的社会福利模型,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农村能源技术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概念模型,农村能源技术项目建设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1)农村能源技术一社会经济系统一社会福利;(2)农村能源技术-社会经济系统一环境系统一社会福利;(3)农村能源技术一环境系统一社会福利;(4)农村能源技术一环境系统一社会经济系统一社会福利。

下面以户用沼气项目建设为例,对以上四种途径给予具体说明。

首先,沼气项目生产出的产品可以改善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工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沼气可以作为炊事燃料替代煤、薪柴等,不但为农户节约燃料开支,而且可以为农户提供清洁、高效、方便的燃料。生产沼气的副产品——沼渣和沼液是优质有机肥料,可以替代化学肥料,为农户节约肥料开支。因此,沼气项目建设可以直接改善农户的消费质量,增加农户的消费机会,从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另外,沼气项目建设会减少煤、薪柴等的消耗,因而减少社会经济系统CO2、S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对环境系统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就是说,沼气项目建设可以通过社会经济系统减少或避兔环境资本的损害,从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再有,沼气项目可以对人、畜粪便等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不但可以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改善自然景观,使环境资本升值,从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最后,生产沼气的副产品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使用后,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土壤的养分结构的改善不但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最终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机会,从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农村能源技术对社会福利影响模型,是我们科学评价农对能源技术项目对社会发展贡献的基础。

与财务评价、经济评价不同,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农村能源项目对农村地区发展的贡献。在环境经济分析中,环境经济净现值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它从经济和环境两个角度综合反映了农村能源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财务净现值和经济净现值相比,环境经济净现值更能真实反映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带来的社会福利变化。环境经济成本代表在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或运行过程中投入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农村能源项目来说,环境经济成本的计算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环境经济效益的计算。

三、环境资产的量化和取值技术

环境资产的量化和取值既是当前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又是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体现。环境经济学作为一个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现在北美。在70年代,有关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加强。有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文献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然而把环境问题包括在发展规划中还是一个很新的事情,这方面的文献也非常少。环境影响量化和取值是环境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环境经济分析是由传统决策技术到最近出现的环境敏感决策技术的桥梁。

可以利用不同的取值技术量化上面的价值概念,但所有的量化技术都是以个体对环境服务或资源的支付意愿为基础的。一个角度是看取值技术依据的市场的类型;另一个角度是看取值技术依据的是实际行为,还是潜在行为。有些取值技术是直接根据市场价格或生产率决定环境资产的价值,属于常规市场类的取值技术,包括生产率改变技术、收入损失技术、预防开支技术、替代成本技术和影子项目技术。有些取值技术是靠间接地利用市场信息来决定环境资产的价值,属于隐性市场类的取值技术,如旅行成本技术、工资差异技术和产权价值技术。当不知道人们对环境资产的偏好时,可以通过构造市场类的取值技术来测定人们对环境资产的意愿支付,包括自然取值技术和人工市场技术。我们在对农村能源技术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取值时,视具体的技术和应用场合,可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值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国柱 牛叔文 杨 振 张 馨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成本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8年第01期.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3E系统;和谐度;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94-04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依靠能源支持,而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又不具有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而保护环境或者仅仅保护环境不考虑能源问题,也是无本止水,缺少物质基础;能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一体论已经被大家所接受,而以能源为媒介,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尤其是能源开发和节约技术的创新,进而提升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由政府颁布各项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能源供需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个目标。

一、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和谐度评价指标设计

能源、经济和环境各自发展水平的测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能反映各自主要特征的指标,而现实中能源、经济和环境又都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用简单的指标很难完全反映出各自的特征,因此能源、经济和环境各自指标的建立需要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表示。现实中常用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使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来进行,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指标体系。但是多指标综合分析能更大程度上反映出要评价的指标特征,但是各指标的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标准化换算,然后方可使用。结合河北省3E发展的现状构建(如表1)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 能源水平指标。在能源水平指标的选取上,在充分考虑河北省能源类型的前提下,从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三个方面考虑:

(1)在总量指标上选取能源生产总量、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三方面,这主要是考虑河北省能源特征以及河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关联程度,通过此指标能一定程度的了解河北省能源总量水平和能源缺口或者剩余状态。

(2)结构指标是为了反映河北省能源结构状况,这里主要选取了水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各自所占比重,以此来了解河北省能源结构状态,最后指标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该指标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两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

(3)效益指标选取了万元能耗与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通过2006年到2009年这5年河北省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河北省的耗能及节能状况。

2. 经济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从经济规模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两大类来表示,选用指标如下:

(1)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经济总量水平,这里主要是从生产、投资、消费三大角度选择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2)用GDP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等指标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

(3)用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了河北省的经济结构状况,即作为经济结构指标,因为从第一、二、三大产业比重既可以得出产业结构,也可以看出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的主导产业。

(4)用GDP、固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三个指标的增长速度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把它们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这正好与经济的总量指标相呼应。

3. 环境子系统。根据国家统计指标的设计,对于环境子系统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排放强度、环境污染度和环保事业建设。选用的指标如下:

(1)排放强度指标主要是从三废角度出发,选用了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来反映,以及人均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方面来衡量,一方面这些指标数值可以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找到,保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它们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很具有代表性。

(2)环境污染程度指标是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着手,选用了工业SO2排放量、人均工业SO2排放量和粉尘和烟尘排放量以及人均粉尘和烟尘排放量等指标,考虑到工业SO2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其处理情况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好坏,因此选择这几个指标从侧面反映了环境质量。

(3)环保事业建设指标选用了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来表示,而固体废弃物一般情况可以回收利用,在此就不列为评价指标,同时环保事业产值也是用来衡量河北省环保事业建设的一个指标选择。

二、河北省3E系统和谐度评价

河北省3E系统和谐度评价首先必须分别评价出能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和谐度如何,以此为基础才能核算出3E系统的整体和谐度,而要分别评价出各自子系统的和谐度,由于指标较多,同时又分为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需要进行层次分析法。另外各指标分别是反应某一方面领域的状态,这就很难保证各指标之间的可比性,为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

(一)指标权重和指标值标准化

1. 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把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主客观判断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然后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全部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数。

根据《河北统计年鉴》分别得出河北省能源子系统指标数值、经济子系统指标数值和环境子系统指标数值。(见表2、表3和表4)

2. 指标值标准化。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一致,在进行综合评价前,通常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在数量级上及量纲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根据上部分确定的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和个系统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计算得出河北省3E系统和谐度如表5和图1。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第4篇

一、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代价

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之际,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能源与环境代价。从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生产要素的外延式扩张,这种增长方式过分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高,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水平、环境影响状况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重要基本内容。依据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为7.9吨标准油/万美元,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的8.04、3.90、4.55、4.98倍,是全球平均的2.71倍,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高能耗经济发展态势的形成实质上有着深刻的全球产业转移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以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力度,而中国成为了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承接此类产业的规模总量占全球产业转移的50%以上,致使中国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以2010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比例分别第一产业10.10%、第二产业46.75%、第三产业43.14%,以工业为主体依然成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的72.7%与世界69.4%平均水平。2000年至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8.36%,其中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34%和11.07%,且2010年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73.04%。可以说,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的经济发展态势。当然,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及其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电气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比重提高,也是助推我国将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处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

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相对应,能源自给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分析,自1992年中国能源自给能力出现缺口,能源缺口总量为1914万吨标准煤,占当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至2010年能源能源缺口总量为28023万吨标准煤,能源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6.08%,占当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8.62%。中国能源自给能力短缺主要源于石油供给能力不足,自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缺口总量为34269.3万吨标准煤,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2%;至2010年中国石油缺口总量为3264064.2万吨标准煤,石油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30.74%,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52.87%。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第5篇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破坏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环境污染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全世界各个大陆的农业资源基地都在退化。

二、经济增长与能源的消耗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能源消费的大国。虽然短期内我国各类能源没有明显的短缺问题,但同世界总体水平相比,中国能源产量进一步增加受到严重制约,每一种能源都存在着后备储量不足的隐患。同时,能源生产结构与世界比有很大差异。

从分矿种三类能源矿产的储采比上看,中国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原油产能增长受到资源禀赋本身的制约,中国原油的供应弹性相对其他国家较低。中国三类能源矿产产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同时产量上升势头较猛,上升幅度高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在世界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上升。煤炭产量超过原油和天然气的总和,2002年在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7.8%、原油占18.8%、天然气占3.51%;相比之下,世界能源生产结构则在多年来一直保持原油、煤炭、天然气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以原油为主,2002年在世界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结构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各占总量的44%、28%和28%。

在中国,我们目前的能源结构中70%是煤炭,由于我国长期坚持能源自给的发展方针和我国丰富的煤炭储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在发展速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水电、核电以及其它能源的储备我国比较丰富,只是在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起来就不多了。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供求矛盾突出。

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都在日益增加,要使能源发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使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环境损失降低,必须采取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走节约型经济路线

提倡节约能源,把经济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也呈现了相应调整。

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实现“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的任务,每年可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亿吨。为鼓励淘汰小火电,国家累计核准清洁、高效、环保的“上大压小”项目6552万千瓦,另有4260万千瓦开展了前期工作。全国燃煤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由2005年底的每千瓦时370克,降至目前的342克,累计降低28克。2006年至今,由于燃煤火电机组煤耗降低、能效提高,全国累计节约原煤约2.1亿吨。南方电网区域内五省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积极推进,两年来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850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比发达国家高30―80%,平均高40%左右。因此,必须实施全方位的强制节能战略,同时我国节能的潜力空间也是巨大的。其具体对策,应当以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为基础,以促使节能落到实处,加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力度为目标,制定详细的政策法规,规范和引导所有产品的设计、制造。

(二)新能源的使用

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替代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的必然要求,同时节约地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生物质资源、地热能资源、海洋能资源等等,都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虽已部分开发利用,但利用程度还很不够,在矿物能源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21世纪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可再生能源战略,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明确每个时间段的工作目标,并实施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工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要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研究和投入。全世界新能源领域投资额也在近年来不断增长从2004年的275亿美元到2005年的496亿美元再到2007年的850亿美元,可见,加大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调整能源结构

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亿吨,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发电量36506亿千瓦时,增长7%;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增长5.96%。原油产量1.89亿吨,大体持平,下降0.4 %;原油净进口1.99亿吨,增长13.6%。天然气产量829.9亿立方米,增长7.7%;煤层气(瓦斯)抽采量达到71.8亿立方米,利用量23.5亿立方米,分别增长23.8%和36.6%。我国在保护环境、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仍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