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外循环手术;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9-02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reduc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 on those who receiv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Methods:We perform operation to 187 heart disease patients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the 2009.12-2010.2. W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given to the respiratory training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Including smoking cessation, abdominal breathing, cough training, respiratory expectorant, Et cetera.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heart surger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ject, Carry out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s: Two deaths in 187 patients.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19 patients of them ha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groups ofrespiratory training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s significantl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time,hospital stay,tracheotomy,atelectasis,ARDS,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Conclusion:Giving respiratory training strictly before cardiac surge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uld reduc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piratory train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肺炎、肺不张和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与正常人均有明显差异,处于易感染状态中[1];同时心脏手术需经过体外循环过程、术中肺泡处于萎陷状态、围手术期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术后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均大大增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除了手术的因素,这些并发症与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排痰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现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我科187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187例, 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6例,年龄3~74(35.5±8. 1)岁,18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例、心脏瓣膜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术或修补术)55例 、先天性心脏病直视矫治术111例、Bentall术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本组病例已将术前有感染或可疑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的病例排除在统计范围外。

1.2 方法

对全部187例患者于入院后即进行宣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入院当天即给予系统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戒烟、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呼吸训练器的使用、呼吸道解痉祛痰。(1)即护士在病人人院后第1天开始,对吸烟者劝其戒烟,反复耐心解释戒烟的重要性:吸烟增加支气管黏液分泌,降低支气管纤毛运动的能力,从而增加术后呼吸道的并发症。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以改善供氧及分泌物的清除能力。(2)告诉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及排痰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 协助并指导其做腹式呼吸及有效咳痰的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屈膝, 以放松腹部肌肉, 双手放在腹部中的外侧, 经鼻吸气, 使上腹部向外膨胀,由口呼气, 并收缩腹肌, 将气体排出。(3)咳嗽训练嘱病人取坐位,四肢放松,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胸腹肌骤然收缩,用力将气体冲出。此法对帮助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促使术后肺复张起着重要作用[2];指导病人利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几种方法交替进行。(4)同时每天两次给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静脉推注沐舒坦。从入院第1天起到术前1天,手术日停止。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不少于4日,其间护士对其训练过程进行指导。全组病人均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收集187例患者术后临床资料, 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应用抗菌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肺不张、ARDS、医院获得性肺炎例数共7项观察指标。

1. 3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取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2例均于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其中19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11例,ARDS 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气管切开P值用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创伤大, 对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应用, 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患者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等疾患均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及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往往我们对于患者术后心功能有足够的重视[3],但患者呼吸功能的监测也应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在目前大多数医院心脏外科,呼吸系统功能大家比较重视的,多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但实际上术后呼吸功能与术前的呼吸功能储备是有紧密联系的。

心脏手术后,呼吸肌肌力减弱, 导致术后咳嗽、咳痰无力, 自主排痰能力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我们所提出的呼吸功能锻练包括了腹式呼吸锻炼及咳嗽训练,以及呼吸道的雾化,腹式呼吸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 它通过增加隔肌活动度及其功能, 使肺泡充分膨胀, 增加气体交换, 提高通气功能, 降低呼吸肌耗氧量, 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功能,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而雾化吸入可以气道,稀释分泌物从而有利于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氧气直接进入肺泡,从而提高吸氧质量,改善患者通气功能[5]。表1显示, 实验组肺部感染率、肺不张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系统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促进肺复张, 减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目的。

通过本组对照观察发现,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在术前排除肺底部潴留的分泌物, 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呼吸道在术前进入最佳状态 ,全麻插管时能减少气道的损伤,减少带菌机率,术后患者可以根据术前的咳痰训练方式进行有效咳痰。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术后的康复,应该和心脏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一样,在临床上进一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爱林,田玉科,金士翱,等. 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改变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5, 15 ( 9 ) :424 - 425.

[2]郭加强, 吴清玉. 心脏外科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57-658.

[3]延淑芹, 宋美爱, 张秀珍, 等.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管理的探讨[J ].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6, 7 (7) : 32-33.

呼吸系统作用范文第2篇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① 这三个系统有共同的信号分子及受体。免疫细胞分泌激素,非免疫细胞产生白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受体在多种组织上发现。脑中的神经元有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受体;天然杀伤细胞有阿片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共同具有化学信号分子和它们的受体。

② 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多年来已经知道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过冷、过热、中毒、感染、创伤、发热、缺氧、疼痛、疲劳、恐惧等)都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引起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升高,抑制免疫机能,如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抗体产生,降低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P物质(一种神经肽)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B淋巴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P物质既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又影响特异性免疫。刺激支配骨髓的交感神经可以增加抗体合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产生。

③ 来自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能影响神经内分泌机能。应激物如细菌病毒感染、肿瘤可以通过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引发应激反应。白细胞介素-1可能是这类反应中研究得最多的细胞因子。但是淋巴细胞分泌的ACTH引发皮质醇释放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以前已经相信皮质醇的分泌依赖于通过下丘脑CRH-腺垂体ACTH路径传达的神经信号。现在看来病理应激物能通过使免疫细胞分泌ACTH来激活皮质醇路径。下面结合3道例题来分析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例1】 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图1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 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 物质甲为免疫活性物质

D. 物质甲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答案:CD。

分析:图1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激素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下丘脑产生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产生物质甲,推测物质甲是生长激素,其化学本质为多肽,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由于物质甲可以促进免疫细胞X的增殖分化和细胞Y分泌抗体,则物质甲作为免疫活性物质发挥作用。B细胞的增殖能力大于浆细胞。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53页,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中,说明了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这个例题正好说明非免疫细胞也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例2】 图2表示人体某器官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请据图2回答:

(1)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作用于炎症部位的淋巴细胞,使炎症减轻。这说明该淋巴细胞上有与该激素结合的 。

(2) 物质②由⑦产生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①,物质②的名称是 。

(3) 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③(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④,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

(4) 人体在初次接触新病毒时,免疫系统往往会产生过激反应,危及生命。医生可给病人注射

以降低免疫反应。

答案:(1) 垂体 受体 (2) 神经递质 (3) 化学信号电信号 (4)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分析:例题2结合图2“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示意图”围绕“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介绍了激素对免疫调节的影响、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免疫细胞(靶细胞)的激素分级调节,即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细胞。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激素与炎症部位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炎症减轻。⑦为传出神经元,其末梢与免疫细胞接触形成突触,①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物质②是神经递质,由⑦产生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2)两小题表明免疫细胞上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受体,说明激素和神经递质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③(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传入神经元④,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这也说明来自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机能。对于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使用,必修3教科书39页的“资料分析”中的资料2介绍的比较详细。

【例3】 结合图3和图4回答下面的问题:(图3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③表示物质,图4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 图3和图4体现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血浆中可检测到①②③中 (填序号);寒冷时,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A中的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激素②;

(2) 图4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用字母表示)

A. 神经递质 B. 载体蛋白 C. 性激素

D. 血红蛋白 E. 呼吸酶 F. 抗体

(3) 在水平衡的调节中,下丘脑 能感受渗透压变化。下丘脑分泌的 能够提高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若大脑中控制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受损,人 (能、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则患 症。

(4) 除了图3中的抗体和淋巴因子外,免疫活性物质还包括 ,图3中C可由 细胞分化而来。D细胞的名称为 ,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 (提高、降低)。原因是 。

答案:(1) 神经-体液-免疫 ①②③ 体温调节中枢 (2) A、F、C (3)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或ADH) 能 运动性失语 (4) 溶菌酶 B细胞、记忆 T细胞 降低 长期焦虑和紧张会使T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淋巴因子产生减少

分析:图3和图4结合“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背景,呈现了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平衡、激素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神经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图。图3中A、B、C、D可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浆细胞和T细胞,①、②、③表示TRH、TSH和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在血浆中可检测到①、②、③,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比较明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图4中的③、⑤、⑧依次代表神经、免疫和激素调节,从题目的限定选项分析,③、⑤、⑧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抗体、性激素。下丘脑及相关的结构既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又可作为调节体温和水平衡的中枢,还可以作为效应器。排尿反射作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作为最高级中枢,能控制低级中枢脊髓。大脑中控制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受损,但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未受损,能够完成排尿反射,只是大脑不能控制排尿。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患者会患运动性失语症。由图3可知,长期焦虑和紧张会使T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淋巴因子产生减少,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

呼吸系统作用范文第3篇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可以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即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低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心理机能,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特征。事实上,人与动物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经由“刺激加工反应”这一套反射系统而构成的。所不同的是,动物对刺激的加工只能通过知觉的方式,而人类对刺激的加工不仅仅有知觉的形式,还有言语思维的加工。也就是说,动物的心理机能只有由第一信号系统引起的“刺激知觉反应”一种形式,而人类除此之外还有由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刺激言语思维反应”这一高级心理机能形式。

语言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符号中介。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之中,人类通过为自然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建立符号意义来建构文化环境,“每一个人类生存环境都是由文化组织的”。[1] 维果茨基认为:“不论是社会层面的还是个体层面的人类活动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2] 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并不是由行为对象的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被赋予对象身上的符号意义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形式,其对人类行为的中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语言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在人的行为的“刺激加工反应”这一反射系统中,语言作为具体刺激物的符号代替着具体刺激物,也就是说,语言可以成为第一信号系统的信号并以中介的形式连结着具体刺激物与人。例如在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语言符号“梅”作为实物梅的代替,起着连结具体刺激梅与人体的中介作用。语言符号“梅”代替具体刺激物刺激人体,紧接着人就会对语言符号进行言语思维加工,从而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可见,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实际上是人类为第一信号系统所建构的符号,是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抽象性代表。在人类所独有的由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刺激言语思维反应”这一高级心理机能形式之中,语言是作为连结刺激与被刺激的主体也就是人的符号中介而存在的。

2.儿童的学习是儿童高级心理机能成长的过程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3] 儿童最终要达到的这种高级心理机能实质上就是儿童对自然事物的社会符号意义建构的实现。儿童通过学习社会已有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来建构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以及儿童自身的行为。

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儿童的一个社会文化化的过程。儿童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文化化,他要做的就是掌握这个社会的文化,并将社会的文化内化成自身的自主符号调节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之中,人是社会文化的“活载体”。儿童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文化化,就必须通过与人的交往才能逐渐形成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变的过程。儿童沉浸于文化生活的空间之中,同时也得到文化空间的引导,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符号调节内隐化。在发展中的儿童所存在的文化生活空间之中,儿童个体与社会他人都同时参与同一个文化生活空间。于是,儿童个体的参与引起了社会他人的注意,而社会他人的参与也在干预着儿童个体的行为。在这样互相参与的过程之中,儿童的行为逐渐趋同于人类的集体表征,并学会不自觉地用人类的集体表征去解释行为与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儿童的学习是对符号进行个体文化建构来发展自身的言语思维。言语思维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本质,可以说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就是言语思维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学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言语思维源于词语的发展,当儿童开始借助符号工具(词语)来完成“自体刺激”,那就开始有了言语思维。词语对言语思维发展的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形成概念。儿童通过对词语的学习和积累,获得形成概念的符号基础。当儿童能够将这些词语随意地抽象分离出它们的个别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作为符号表示的手段,儿童就能够对事物形成自己的概念,即形成言语思维。

3.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相互影响而发展

儿童的学习即儿童认知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言语与认知是两个并行发展的系列,但是这两个并行发展的系列并不是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相反,在儿童的语言系列与认知系列发展的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儿童牙牙学语开始或者是从更早的儿童能够注意到人类的语言开始,儿童的语言与认知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

首先,儿童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儿童的符号功能。儿童的一切心理过程包括感觉、思维、行为和记忆都与符号功能同时出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离不开儿童的符号功能,是因为符号在调控着儿童的心理过程,儿童的符号功能表现为儿童的言语能力,即儿童用言语符号去表征事物的能力。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儿童通过语言来组织认知,将其经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之中,通过思维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并且最终这些概念会成为调节行为的控制器。

其次,儿童言语的发展依赖于认知的引导。认知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儿童的言语水平。儿童的言语是儿童思维的体现,儿童常会出现的言语失禁现象就是儿童内部思维的外在表现。儿童常常在游戏情境之中讲述一些不需要任何听众的独白,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儿童的语言活动,它更多的是儿童在游戏情境之中的思维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外化表现。因此,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水平是同步的,儿童的言语不可能超越认知水平而发展。

总之,儿童的语言与儿童的认知是两个交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认知发展系列中,儿童通过言语去发展认知;而在言语发展系列中,儿童又通过认知去发展言语。在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之下,儿童对其原有的认知系列以及言语系列分别进行重组,这一个重组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美]J.瓦西纳.文化和人类发展[M].孙晓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呼吸系统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继电保护;作用;特性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

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对各种运行设备和线路的管理,因为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一旦某个运行环节出现故障,就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继电保护装置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产生的一种对于电力系统的相关运行状况的一种检测和制动设备,它可以在检测到系统的异常运行后,根据情况作出反应,以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或者将事故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和系统也朝着越来越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继电保护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能够实现更加智能的操作。

平价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的标准不仅有安全可靠,还有是否能够实现更加经济和优质的供电,由于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和规模性决定了其在运行过程中要正确和有序的处理各种元件和线路的运行。而且由于电力系统的覆盖规模大,还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应该在电力管理的过程中予以充分的考虑,并以此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运行采用的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分层分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的方式,这样不仅方便对于各个部分进行管理,还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的全面的监控。在这个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以及系统就是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异常进行检测的,一旦发现电力系统的运行异常,就会进行自动的保护处理,并发出警示信号。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功能有:1.一旦电力系统的运行出现短路,继电保护装置可以迅速及时的对故障位置进行跳闸处理,避免其他环节的线路受到影响,也能够有效的保护电力元件不受损坏。2.一旦电力系统的中的某些设备存在异常运行,继电保护装置就会根据不同的运行异常情况进行识别,并马上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维护和处理。所以,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以及稳定运行的重要装置,也是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的重要环节。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继电保护的基本特性

要想实现继电保护的保护功能,就必须要对其基本特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利用,一般来说,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选择性,所谓选择性就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发生运行异常的情况下,可以及时的对存在运行异常的部位进行识别,并且有效的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种设备位置以及电路系统的选择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旦判断错误,或者对全部的系统进行制动,不仅不会及时的遏制系统故障,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安全事故。

速动性,所谓速动性就是指在电力系统出现运行异常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和处理,因为电流运行的特点决定了设备的故障蔓延的比较快,所以如果继电保护装置不能够及时的做出断路处理,就会影响自身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安全。其具体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切除故障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快速切除故障是提高系统并列运行稳定性,防止系统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2.快速切除故障可以减少发电厂用电及用户电压降低的时间,加速恢复正常运行的过程,保证厂用电及用户工作的稳定性。因此,快速切除短路故障,所有电动机在故障切除后都可以继续正常运行,因而保证发电厂和用户工作的稳定性。通常要求在发电厂母线上的引出线上发生短路故障,机端母线电压下降到额定电压60%以下时,必须无时限地切除故障。3.快速切除故障可以减轻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4.快速切除故障可以防止故障的扩大,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设备自动投入成功率。从上述理由可知,快速切除鼓掌,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切除故障的时间是指从发生短路故障的时刻起到断路器跳闸电弧熄灭为止的时间,它等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与断路器跳闸时间之和。所以,为了保证快速切除故障,除了加快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之外,还必须采用快速跳闸断路器。

灵敏性,所谓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性是指电气设备或线路在被保护范围内发生短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情况时,保护装置的反映能力。

可靠性,所谓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就是指继电保护装置自身的运行要可靠,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不会因为自身的功能以及设备缺陷,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为如果一旦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拒绝动作或误动作,就将给电力系统和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在设计、安装和维护继电保护装置时,必须满足可靠性的要求。

以上四个基本要求是设计、培植和维护继电保护的依据,又是分析评价继电保护的基础。这四个基本要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往往由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电网的结构和用户的性质,辩证地进行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质量,所以应该加强对其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保护,继电保护装置作为这样一种运行装置,主要的功能就是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检测,并在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进行及时制动,保护系统的运行安全。在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设计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特信封,才能实现对其功能的更好的利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供应开始出现紧张,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供电危机,使其不得不采取限电、停电等措施,以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而继电保护正是其中主要的保护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区域一体化;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017-02

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分工弱化等问题。为了区域经济更好更持续的发展,并且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如何利用交通运输建设为区域发展助力提供依据。

1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1.1 交通运输系统促进区域要素的流动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物、资金、信息、技术等区域要素的聚集。而健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缩短这些区域要素的流动时间和交通成本,加快这些要素的流动,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区域要素的流动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如果能够减少交通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那么区域要素的流动一定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我们引入可达性的概念,用通行时间作为指标,可达性越高意味着交通运输成本和通行时间越低,区域要素流通性越高。我们以济南市为例,比较京沪高铁建成前后济南市与沿线主要城市的可达性(见表1),可以发现高速铁路的建立缩短了交通运输的时间,提高了济南市与高铁沿线主要城市的可达性,这势必加强其区域要素之间的流动,进而对其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①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协调,实现东西互补,缩短东西差距,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优化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②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交通运输系统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密切,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能够带动经济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从而实现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模式向现代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③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可以改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区域间的差距却在日益扩大,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落后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差,导致信息不畅,各种要素流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缩短区域差距,必须重视发展交通运输,只有这样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发展的公平性,实现共同富裕。

1.3 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各地区在经济方面能够互惠互利,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也十分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确定了多个经济特区,如京津冀经济特区、成渝经济特区等。现今来看,很多区域合作才处于初始阶段,实质性的合作缓慢而艰难。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将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强大动力,为区域之间提供更加快捷的客运交通系统,并把区域内的各城市连为一体,实现同城化。

为了更好的说明交通运输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我们引入城市引力这个概念,城市引力越大,城市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其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仍以济南市为例,比较京沪高铁建成前后济南市与高铁沿线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引力。

首先介绍城市引力的计算方法。根据汉纳斯,弗德林汉姆提出的引力模型,得出计算公式:

其中指标P表示城市规模,用GDP和人口数量之积表示,我们以曲阜市的GDP和人口数量分别作为基数1,经换算得出其他城市的P指标值。rij表示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2010年京沪高铁山东省各沿线城市的城市质量如表2所示。

通过城市质量和之前提到的时间距离计算出高铁建成前后各城市之间的引力,见表3。

通过比较高铁建成前后济南市与高铁沿线山东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引力,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系统的改善可以使得城市之间的引力变强,使得各省市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有利于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2 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两者在多方面和多层次上是相互作用的。其中,区域经济水平决定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区域经济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的基础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服务对象。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从需求角度来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具体而言,交通运输也是追求利益的经济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引导与制约。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内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与供应地和市场销售地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也就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使得人们在交通运输方面不断发展创新,出现更多能够满足需求,提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方式,最终达到不断扩张的市场范围、丰富的物质产品生产以及提高的社会流动性的目的。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发展更高效的运输方式,只有市场足够强大,需求不断扩大,才会使得技术创新带来更大的利润,才能促使人们在交通运输的技术创新方面更加努力,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资金、技术支持。

3 结论及延伸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肯定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完善的交通基础建设有利于强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满足日益加快的交通需求。但是,我们亦不能忽略交通运输发展会带来的一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交通需求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会越来越高,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将日益突出。所以,在分析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两者关系的协调问题。交通运输发展适度超前或与经济发展同步,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会.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探析[J].人民论坛,2011,(5).

[2] 李文荣.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