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区文化建设

景区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区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文化景区的各类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数字化旅游文化景区建设作为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是信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化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是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旅游文化景区的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安全应急系统等的基础设施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并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处理平台等。它是由景区数字化技术、景区数字化业务模块以及景区数字化的应用服务三个方面组成的。

但是,如今的很多旅游文化景区建设依然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景区之间的等级、信息含量都难以匹配,协同营销很难实现,目前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主要停留在用其作为宣传工具和传播手段。

2、如今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近年来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景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初显成效,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监测。虽然现在很多旅游文化景区已经实行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监测手段。但是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时游人总是很多,常常造成在某个景点内外拥挤不堪,这样往往导致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不但要实行有效地环境监测,还要进行科学地游客分流。

第二,景区管理自动化。旅游文化景区可以效仿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案例,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在订购的过程中游客就可以了解旅游文化景区的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情况等,然后再决定出行时间。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景区管理也方便游客做出决策。

第三,景区安全防护。旅游文化景区的安全防护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景区特点进行景区安全保护。例如由山、海和石组合而成的旅游文化景区,不仅要对人文景观进行安全防护,还应该增加对湖边、海边和山上的巡逻。

第四,智能交通。很多旅游文化景区目前还是使用人工操作的电瓶车,一旦人流多起来很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进而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智能交通作为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3、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旅游文化景区环境监测与景区管理一体化。如今大部分的旅游文化景区主要是依靠加强员工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力求以细节化的服务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玩氛围。但这并不能满足景区内游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很多游客都聚在一个景点内,造成交通拥挤,而另一些景点却只有几个人游览。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借鉴“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案例,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可每隔几个小时更新旅游的预定量和入园人数;为了游客观光的舒适度,还应规定每天游客的上限人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决定出行时间。此外,游客在申请到“智能卡”后可以得到一系列在南山旅游的优惠,对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旅游文化景区就可以通过对智能卡发行数量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

第二,加强建设旅游文化景区安全系统。如今旅游文化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以景区的景点为重点保护对象,而对一些游人少涉及但危险的地带却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如湖边、海边和山上。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安全防护。一方面可以减少上山下海的入口并增加电子监控,集中对这些入口进行输入管理,把握这些游客的行踪;另一方面可以在山上和沙滩上等危险处安装电子警报,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旅游文化景区原有的安全防护系统侧重于防,而应急系统侧重于治,所以要双管齐下防治结合,防治一体,共同构建南山景区的安全系统。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 文化建设 社会工作 困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认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社会是由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每个社区都可以看作是其所处社会的缩影,社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其作为社区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社会越发展其引导与激励作用就越显突出。它能提升城市居民的精神境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对社区文化的重视,我国社区文化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迅速展开,但同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也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文化专员能力不足,缺少凝聚力。社区文化专员是社区居委会中专门负责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近一段时期以来,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专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社区文化专员的挑选上过于注重任命,而忽视了社区居民的意愿。一些社区在选拔和任用文化专员时,只是随意在社区居委会里指派一人来负责文化活动,这样一来,就容易构成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缺乏文化活动的自主性,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在居民心中产生巨大心理障碍。

第二,过于注重文化专员的文艺特长,而忽视了对其组织能力的培养。一些社区在文化专员的任命上只考量其才艺如何,而放松了对组织能力的把关,以致于一些文化专员在组织活动时无人响应,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形成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局面。

第三,很多社区的文化专员具有一定的文艺专长,精力旺盛、动力十足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他们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也有努力工作的激情,但大多缺少工作经验,缺少组织能力;他们想干、肯干,但不知怎么干。

笔者建议每个社区推选一名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开展社区的文化活动,并开辟文化活动的专门场所,场所应包括图书阅览室、乒乓球羽毛球场地、健身器械区,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小型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文化专员在图书阅览室办公,并作为社区日常文化活动的联系点,负责上下协调工作,接受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只要有专人负责文化活动,社区居民就知道找谁提出建议反映问题,各社区形式新颖、内容健康科学的文化活动就会迅速传播推广开来,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主体认识不清,缺少参与积极性。一提到文化建设,人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就是国家的政治宣传、标语口号,人们亲身接触的社区文化建设也大多由国家出谋划策,提供资金,所以很多人认为就应由国家为主导,引导繁荣我们的文化建设。但社区文化的参与主体是社区居民,没有社区居民的主体参与意识,社区文化建设只能是单向行为,不能有效发挥社区文化应有的社会功能。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享有者、受益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社区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但是,在现有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都是由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由社区居委会负责活动的筹划实施,因为不是社区居民自己想组织的活动,所以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大多带有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僚气息和形式主义,让人反感,一些活动还要统计人数,组织部门为了凑数应付上级检查,强制社区居民参加。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所以,社区文化专员应由社区居民在社区内自己选择。文化专员应经过居民投票选举确定,候选人要由社区居民推荐竞争上岗。

居民选出的文化专员,一方面因为他是由居民选出,居民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对他知根知底,也容易沟通接触;另一方面他是本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同居民有密切的联系,了解熟悉社区的具体情况,容易开展工作。同时,上级文化组织应加强对民选文化专员进行组织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管理社区、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

形式简单,发展途径匮乏。一些社区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形式过于简单,只是摆几张桌子,放几个宣传牌,用这种简单的宣传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形式多样,采用一些类似情景剧的形式,那就会大相径庭。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等;经营性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主导,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只是公益性文化建设,只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忽略了其长期良性发展的需要。

资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区文化体内的血液,没有血液的社区文化将无法运转。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化的发展,缺少资金社区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曾经指出,文化能有效促进劳动、资本等物质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了能获得文化建设资金,应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各种资源,引进和聚集国内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利用其特点优势,出谋划策,设计挖掘出一系列带有本土特色,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文化产品,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可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即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社区文化特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从市场获得文化建设资金,不断完善丰富社区文化,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和市场融资的双赢。

模式固定,缺乏适用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搞一刀切、一概而论,按照统一模式开展是行不通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大部分城市社区参与文化活动的社区居民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具有城中村性质的城市社区,既有城市社区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

城中村社区是城市化改造过程中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而演变成的城市社区。其具有农村社区普遍特点,人口密度小,亲情关系紧密,其居民以往从事农业种植,以务农为生,生活结构松散,时间观念淡漠。现改为城中村后居民失去土地变为城市居民,其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他们渴望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有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但其中的青年群体具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肯放弃追求以满足于现有的娱乐生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获得更富裕的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要实现社区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在城市社区应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设立培训机构,以满足青年群体竞争找工作的需要。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积极推进社会文化市场化。放弃过去单靠国家扶持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避免社区坐等国家支持资金和国家过度投资造成资金浪费的问题,要放松管制,强化社区文化市场化。如果能够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去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吸引社区居民,扩大影响力,也会提高组织者的成就感,促进其继续谋划,形成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模式可借鉴高校社团建设模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每一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偏好与兴趣。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人文区位学理论来看,社区里的每个成员都存在着相互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要社区居民自己行动起来,根据自己的想法与爱好去创立文化社团,将具有共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由他们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引进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由规范健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充分运用自身专业机构优势,合理运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将个人、组织、社区、社会有机结合,开展以社区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提升社区居民文化道德素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新区 精神文化 建设

1 当前我国大学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与老校缺乏交流,文化传承上出现断层

首先,新校区缺少专业教师。很多教师都居住在老校区周围,距离新校区较远,教师下课就忙着赶校车,无法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学生不能形成文化归属感。其次,新校区缺少“成熟”的学生。这里的“成熟”是指那些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以及学术能力强的研究生。这些学生入校较早,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及校园文化理解更深刻,这些学生大多集中于老校区,因此,造成了新老校区学生的隔离。最后,新校区学生对学校的校风、校史没有形成认同感。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风、校史。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精心培育和凝练而成的,是一个学校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的直观反映。校史反映了一个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校风的形成与传扬。

1.2 盲目追求“大而美”的校园,忽视文化的特色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起着推进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映照。新校区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在建新校区时往往只重视做表面文章而忽视内部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历史积淀,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新的宿舍、新的图书馆、新的教学楼……从一个学校的新校区到另一个学校的新校区,难以让人们感受到精神文化上的差异。

1.3 犯了“拿来主义”错误,对文化进行简单移植

大学的新校区由于建校时间短,其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经历一个借鉴和内化的过程。但现在一些大学在借鉴老校区的精神文化的时候将其等同于把文化进行简单移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潜质,没有突出文化的个性。

1.4 新校区“郊区化”使大学与城市社区缺乏精神文化交流

中国大学的郊区化,造成校校间资源的壁垒阻隔、校地间资源共享路径的不畅,影响了大学与城市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郊区化”引发城市的空间变动,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精神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迁。第一,各大学新校区校校相连形成“大学城”,与原城市社区生活疏离,直接导致大学的封闭,大学与社区、城市缺乏精神文化交流。第二,大学与城市社区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造成大学“公共性”的缺失。

2 新时期大学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2.1 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与老校的交流与互动

(1)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关键是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参与。专业教师参与新校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有利于把老校区优良的精神文化带到新校区,并促进师生对新校区的新物质文化、新制度文化在心理上的认同。

(2)加强新老校区学生的交流。例如,经常组织一些新老学生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精神文化、校风校训等,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新生”更快的了解学校的情况,从而形成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3)形成优良校风,强化校史教育。建设优良校风,首先要注重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最后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强化校史教育,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应遵循三条基本路径:第一,建设校史馆,为校史教育提供了初步的平台;第二,开设校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在传播校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教育;第三,组织编写年鉴、校史。学校要积极搭建校史研究平台,鼓励师生从事校史研究,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在课题方面给予支持。

2.2 新校区建筑应凸显人文特色

(1)传承老校建筑的“文脉”。所谓校园“文脉”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和脉络。它是一所大学在较长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特征。传承老校建筑的“文脉”, 我们既要借鉴老校区整体格局和校园特点,又要沿袭其组群特征与空间特色。将老校区经典的校园格局、建筑形态应用到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

(2)建设能够反映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教学楼等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在设计上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视觉上要形成冲击力。校园建筑要凸显人文性,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构建校园文化场景。校园文化场景是包括物质文化在内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它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名人塑像、艺术雕塑等来塑造这种文化氛围,通过“由景入情”至“由情入理”的升华来让师生感受校园的精神文化。

2.3 新校区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创新

在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移植”老校区的精神文化,让师生产生文化认同感。但是难以移植的是老校区那种无形的“氛围”,这主要依靠师生的言行传教,在平等交流中“培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创新,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猎奇,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校园文化。

2.4 促进新校区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大学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前者为社区居民营造了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氛围造的高品味的精神文化氛围时刻影响着社区居民,后者为大学精神文化提供独特的文化环境,并为大学文化打上自己的文化印记。因此,搞好新校区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融合与发展的路径。

第一,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法律条文,鼓励大学新校区与城市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大学参与社区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国家应该把大学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一项内容,推动学校和社区的融合与发展。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 井区安全文化建设既是采油井区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在采油三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效快捷、顺利完成原油生产任务的客观要求。通过不断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井区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安全文化素质,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理念,增强井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 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本质安全化

一、采油井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采油井区的作业是一个高危作业,因为石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要害生产部位较多,且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原油中所含的腐蚀成分对生产装置和流程管线腐蚀严重,工业动火施工亦会逐年增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个井区一年动火就达120次之多,因此,对安全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非常严格的。特别是近年来,井区原油生产的内、外部环境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国家“两法”的实施,地方政府要求保护环境,环保压力随之增大。

其次是来自员工的需求变化,员工的需求早巳超越了解决温饱的时代,他们需要井区或者作业区提供更加宽松、舒适、安全的软硬件工作环境;

再次是井区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虽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员工对制度却熟视无睹,由于种种原因违章作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难得出井区安全文化基础不牢固是产生矛盾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厂大发展的背景下,形式所趋,井区必须学习核能工业企业,把安全高于一切、超越一切的先进经验,树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增强建设井区安全文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采油井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井区安全文化是井区企业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并构建采油井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吸收优秀部分并继承下来,扬弃自身文化中制约发展的、不健康的成分,再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形成井区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遵循文化扬弃的原则

(二)安全文化融入井区的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三)安全文化建设和井区的具体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四)全员参与的原则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采油井区的安全文化建设

采油井区不但重视规划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而且要在内部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使每一名员工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在本质安全化的“机―物―环”系统中,注重安全生产、关心安全生产,自觉地维护井区的安全形象,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用安全生产的理念和行动保证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良好形象

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良好社会形象,既是由采油企业特征决定的,也是井区持续健康从事原油生产的必然趋势。井区原油生产必须是绿色环保的生产,安全生产必须是百分之百的,不但不能污染周边环境,还应为美化绿化周边环境作出贡献。为达到这些目的,必将牺牲许多既得利益,这也是社会赋予的使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名符其实;向社会展示,使“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二)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建设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本质安全化”和“物的本质安全化”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的手段。人是生产、生活中的动力之源,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杜绝违章违纪行为,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人的本质安全化。

在井区所辖的井组班站,各类仪器、仪表和报警系统、安全附件既是员工视觉等感觉器官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监视耳目。所以,确保仪器、设备、流程的可靠性,确保它们的本质安全化,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保证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

(三)完善法规制度,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井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以厂实施的HSE管理体系为龙头,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实施奖惩,激励员工规范自律行为。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安全标准,让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井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四)齐心协力共建井区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