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业问题;国民经济;影响分析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经济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我国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口号,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宏观的经济意义重大。
1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作为人类生活的起点,农业满足了当时的人类生活需要,农业是影响人类的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社会,在工业社会之前农业社会对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占主导的地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还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带动人们向下一个时期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在工业化以后农业的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这不是代表农业不再重要,只是制造业和商业抢占了农业的主体地位,工业需要农业提供主要原料同时工业也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
2农业对经济的贡献
2.1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原料
农业为工业提供了主要的原料,促使工业的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2010年,轻工业的产值仍有2/3是农业提供的主要原料,工业部门的1/5的部分和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有关。例如:玉米已经有了可以制作布料的技术的发展、榨油技术、农业的原料提供,多数是为轻工业提供的。轻工业是工业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虽然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地位不再是主导地位,但是中国的农业仍然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2农业为国人提供主要的粮食
无论经济怎么样进步,农业在粮食提供上始终是占据主导的地位,人类主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只有解决温饱问题人们才能生存,例如:袁隆平在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并且中国也进行技术共享,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只有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进步才能促进工业的发展,才能使的商业的进步。
2.3农业市场贡献
农业的市场贡献通常指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需在市场购买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设备,例如种子、化肥、耕地的农机具等,还有农民购买日常用品的消费水平。中国有着七亿的农民,是消费主要群体。农民的消费可以带动工业的发展,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成了国家主要的关注对象。农民进行生产不仅为工业提供相应的原料,还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2.4要素方面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步,生产力发展快速,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有很大的进步,逐渐由单一的公有制向所有制发展,带动乡镇企业的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随着经济的进步也远远大于生产关系,劳动力转向城市。由于经济资本的不断积累,农民也会考虑向城市工业转型,通过农民拥有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进行转型,不仅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工业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工业的实力。
2.5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汇的贡献
在我国紧急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比较薄弱,想要发展工业就必须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外汇短缺。而当时国民经济农业占主导的地位,我国外汇还不是优势,初级的产品成了我国的外汇主要来源。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外汇收入都是农业提供的。中国的农业发展为非农业提供了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非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在外汇的结构当中农业的外汇贡献也开始变小。
3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个大国,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口吃饭问题,才能向他领域进行发展。作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农业为轻工业的主要原料,也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是我们国家原始积累的必要件,也是支撑我国经济的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工业对农业机器的生产,如果工业技术比较发达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机器,促进农业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是靠农业起步的。农业可以解决认得温饱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农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原始资金的积累就谈不上什么工业化和现代化。虽然我国属于现代化的经济,但是也不能忽略农业的作用。农业是保障,如果只是注重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不去发展农业,科技虽然进步但是没有为农业服务,大量的劳动力还停留在农业,从而阻碍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农业经济,关注三农问题。我国拥有7亿的农民,农民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注农民问题,有力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作者:刘昌宁 陆俊桦 于泽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素萍,葛明.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05年、2010年投入产出表[J].江苏农业科学,2015(6):477-480.
关键词:农机管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产品的替代品较少,但由于其投资利益较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投资利润较其它行业较差,所以农业发展逐渐受限和萎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应用机械,来降低农业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来促进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稳定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农机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机工程管理的投资不足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投资不断的增加,对农业以及农村经济进行扶持,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了基础农业设施的建立,但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投入较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农业基础设施,且农机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机工程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对农业科技的研究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在实践生活中,应用机械多为小型的机械设备,中、大型的机械较少。机械化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发达的城市,机械化水平较高,小城市机械化水平低。区域间的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不利于小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机工程发展的社会化服务规模较小,项目单一,且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业机械的应用安全以及正确使用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缺乏农机管理服务意识
农业发展中,投资利益较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投资利润较其它行业较差,所以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机设施的配置。且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相对较薄弱,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自己的责任义务没有履行,没有做到上门工作服务,而且也没有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发展需要,缺乏与农民间的沟通交流,对于一些操作流程以及维修技术,也没有进行科学的指导。缺乏服务意识,从而没有为广大农民排忧解难,也就严重阻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
二、推动农机管理服务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完善我国的农业政策,提高机械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业以及农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对农机工程的投入
通过加大我国财政对农业资金的投资力度,首先通过各种渠道优化财政投资,可以进行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以奖代补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增加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扩大了农业规模,共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的职能,让政府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决策、执行主体,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体系,各个部门间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扩大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规模,让农民在农业经营机械的过程中,降低投资成本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可以增加r民收入,同时还要对机械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进行机械使用以及维修的专业培训,不仅向广大农民宣传了农机的发展设备,还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了农机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的素质
在农业发展中,机械专业水平与农机工程的发展不能同时发展,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农机工程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意识,首先要明确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深入的对农民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解,尽可能的为农民排忧解难。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化农机管理的服务意识,大力的宣传农机知识,让机械设备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的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条件[2]。
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力度,扩大规模,使我国的农机管理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以及农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朱艳
我国实行的是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基石,要严格坚持丝毫不动摇,并在长久坚持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土地流转与合作经营来实现千家万户的小型农户转变为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对接,从而激发农村和农业的活力。同时要借鉴历史,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命令,通过推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效益、好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愿的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农业规模化经营,会使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不能继续依赖土地进行生产,如果不能安排好失去土地的农民,将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为此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加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或者在规模化经营的农场里为农民提供适量的岗位,以此保证农民可以就近工作。此外,可以农民工进城务工,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来保证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拥有生存之道。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器械设备的建设。机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有规模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来促进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因此,农业规模化经营一定在不降低土地原有生产力为前提的,规模经营推广农业设备,加强机械化水平,避免原有的粗放的经营方式,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力。
利用经济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商业化水平。我国的小型农户生产的粮食多数是自家使用,很少拿到市场上出售,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需要有足够的市场来消费这些农产品,而农产品的价格关系到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以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避免工业、农业的剪刀差,也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补贴,推行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对农业的补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以种地为主的传统观念。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过去经济飞速发展的30多年里,农业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牺牲,而在我国工业逐步强大,农业却依旧相对落后的今天,工业应当反哺农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商品价格,缩小剪刀差。推广农业适度规模的经营需要社会和政府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除以上几点主要措施外,还应当逐步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水平,从而为转入非农行业做基础,最终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规模经营可以改善以往粗放的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产品的商业化水平,提高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数量,满足工农业及服务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规模经营,经营者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农业经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以及年底分红,还可以利用多余时间去参加工作,获得更高的稳定的收入,同时也可以开阔事业,提高城镇化水平。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产业化可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总之,推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我国广泛的推广开来,需要长时间的,稳步的推进各种措施,才能保证在推广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大量的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失地农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及新的更大的贫富差距等问题。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的良好的农业规模经营将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工农业生产的成本,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建设;拉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3602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就是这句话对公路的意义进行了生动而通俗的说明。而高速公路则更是一种具有特别重要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公路。
目前,全世界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25万km,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审视世界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等特征的高速公路如同汽车一样,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素。
我国内地高速公路的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我国建成了上海--嘉定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随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各地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开始陆续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4.1万公里,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据悉,“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着手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而且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了高速公路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区域间的合作、投资环境的改善、交通出行的消费、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对交通运输业的直接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具有以下特征:(1)是加快行车速度,使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100公里左右,这是普通公路的1-2倍;(2)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质量。由于路况好,路面开阔平整,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减少对车辆的损害,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3)交通流量加大,由于速度快,路况好,必然高速公路的车辆通过量大大提高;最后,则是高速公路的高安全性,由于高速公路的技术等级高,全立交,无混合交通干扰,全天候运行,安全优势是相当明显的。据统计,告诉公路事故率为一般公路的一成左右。
由于高速公路的以上特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高速公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其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而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000个劳动日。
(1)投资拉动。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地区带来的资金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征地拆迁费;②各种原材料的购买;③沿线庞大的工程队伍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将直接刺激当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在我国,每投资1元,就可以带动3元以上的消费需求;④建设队伍的收入,当地人员不可避免地将参与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来。所有这些,都将对当地工业、农业、餐饮业、房屋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沿线地区金融业发展。按照施工段分布,资金存取方便的规律来看,会有一部分工程款在当地的银行内存放。这些工程款放在当地银行暂存所发挥的货币乘数效应,对解决资金紧缺有极大的作用,并增加了当地的有效信贷收入。
(3)则是长远的经济拉动。高速公路的建成,必将为当地的货物运输、人员来往带来便利,这将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的建设,有效地降低了沿线地区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为发达国家的2~3倍,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要。众所周知,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成本过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高速公路的建设则能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有效促进沿线工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网为城市间的往来带来了方便,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优势得到加强,在招商引资上更具有吸引力,改善了投资环境。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的升级。
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高速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沿线商业的繁荣。高速公路为促进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基础条件。高速公路缩短了产地和销地的距离,减少了运输费用和时间,方便人员来往和技术交流,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商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视野。
沿线旅游业也在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得到了推动。高速公路不仅促进了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且促进了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增加。
高速公路对沿线的影响最终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作为交通经济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经济带是一个产业、资金、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在其自身的演化进程中不断进行着物流、能量、信息流的聚集与扩散,在空间布局的演化上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尤其是在经济带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带沿线的地域结构逐渐由聚集型转向扩散型。
高速公路的开通,对沿线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总体上促进沿线市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为沿线县区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特殊的优越交通条件;(2)带动了集贸市场建设,加速了商品流通。
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密切了沿线各地市间的联系,使之成为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从而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对外开放。由于受高速公路的波及,偏远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得以更多地被开发利用。还有就是人才和技术的资源开发,也为沿线地市的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沿线地市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向经济带聚集,促进了人口、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非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密切了城市群体间的联系,推动了沿线的市镇建设与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拓展了人们的空间,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地域观念、时间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强化了干部群众的开发意识和开拓意识,拓展了商业人士的视野。
高速公路建成后,为社会增加了运输生产能力。运输能力的增加既要直接消耗某些产品,又要间接消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于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会引起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这样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1)建设进程中,包括征用土地给居民带来的收入、拆迁给建筑工人带来的收入和建设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建设队伍的工资收入;(2)投入使用中,带动沿线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沿线地区之间的经济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改善沿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布局为东多西少,为了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正在加紧对西部的公路实施改造,加快中西部的高速公路建设,这将给沿线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将西部的资源更快捷的运到东部,而东部的高新技术、科技人才也能更方便的来到西部,为西部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政华,李旭宏.基于供需均衡分析的高速公路效益产生机理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4,(4).
[2]毛敏,喻翔,蒲云.高速公路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3,(2).
[3]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寇团明,李海斌.公路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