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一体化教室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57-02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相距甚远,主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核心是知识本位,没有形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对此,各高职院校纷纷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务求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能力需求。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对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而言,主要的方式有“教学做一体化”和“厂校一体化”;一体化实施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和应用理论。这种授课方式势必不能在常规的教室进行,而单纯的实训室也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建设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分析

经过对石油化工行业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究,确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具有常减压、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聚烯烃等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操作和常用设备维护能力;具有控制石油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能力;具有石油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具有现场化工仪表和控制仪表初步使用能力;具有泵、换热器等石油化工典型设备的选型能力;具有初步识图和制图能力;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由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要围绕以上能力来进行,主要通过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石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油品分析等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来实现。因此建设的一体化教室必须能满足以上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指导思想

一体化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以够用为度,以实际生产或模拟实际生产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力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厂校一体化”,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安全和准入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使得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即使去到企业中学习,由于上岗证和安全的问题,学生只能看而无法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无法实现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一体化教室中完成,一体化教室建设必须保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同时要有相应的软件来实现企业职业岗位氛围的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学习环境上要求能够开展情景教学,团队讨论协作、会话、展示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一体化教室必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使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的构建

(一)安全教育功能区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前提,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是一体化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在构建一体化教室时,设立安全生产教育区,通过安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学生互动、对实训场所进行安全分析和学习一体化教室安全管理守则等方式,对初次进入一体化教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忽视安全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整个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强调安全问题,对违反安全生产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扣分甚至停止其使用一体化教室的资格,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形成安全生产意识。

(二)团队活动功能区

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提供便于团队开展讨论的桌子,可以展示的白板和投影仪,教学所用的模型、催化裂化的生产线模型,主要为非操作性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可以完成一体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讨论、协作、决策、展示等活动;教师可以在此区域进行指导、评价考核、归纳总结等活动。

(三)实践设备区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设备主要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间歇反应器、石油的常减压精馏、管路拆装、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石油生产工艺的实训设备。在每个设备旁配备操作规程、安全要求、设备流程图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可以满足专业岗位能力中对实际设备的认识、操作、简单维护、生产工艺的认识和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使用这些实训设备时,要融入流程图的读识、操作原理、影响因素分析、故障分析处理等内容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仿真操作区

仿真操作区有50台电脑,安装了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催化裂化工艺仿真、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仿真、乙烯热区分离工艺仿真、聚氯乙烯工艺仿真、合成氨工艺仿真等石油化工类仿真软件。主要解决学生无法在工厂实际操作、而学校又无法提供设备等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石油化工典型生产工艺的流程、操作和要求、工艺参数的控制调节、故障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学生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典型工艺的认识、操作、故障分析处理、开停车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6S”管理,模拟职业氛围

规范化管理是任何一个场所能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6S”源于企业的“5S”管理,内容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后又延伸出安全(SAFETY)项目,则成为“6S”管理。其主旨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在一体化教室的管理中,实施与企业管理类似的“6S”管理,能保证一体化教室正常运转,并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时,进行“6S”管理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管理要求进行活动。实施“6S”管理主要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创造和维护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讲文明,懂礼仪,提升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缩小学校与企业管理的差距,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准员工。

在整个一体化教室中布置贴近工厂实际的安全生产标语,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照片、企业文化等材料,力求营造浓厚的实际生产氛围,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熏陶。

一体化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一体化教室构建中必须体现实践活动是核心功能,理论学习是通过实践为载体进行的,因此要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特征。一体化教室要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特征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硬件支持。一体化教室除了理论和实践功能之外,还要承载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的软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浅谈高职做学交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0(23)

[2]李丹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3]肖海清.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4]徐素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 广州化工,2012(7)

[5]温守东.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石油教育,2009(4)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于大二下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课时少、任务重、内容难加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实验、成绩考核等方面讨论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 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教学内容选取应考虑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原则[1,3]。教学内容选取应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精选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高聚物生产技术》(侯文顺主编)一共有十二章节,大致可划分为高聚物反应的合成基础、成型加工基础和合成工艺三部分内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反应原理、反应历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较困难,学生毕业后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很少,因此将第二章至第五章合成基础理论内容直接跳过,选取必备的知识点放在后面章节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即可。例如,“乙烯高压聚合生产聚乙烯的生产工艺”的聚合原理涉及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首先补充知识点:什么是自由基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反应机理是什么?补充必备知识点后再讲授高压法制备聚乙烯的生产工艺。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内容选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2]。该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先修课程联系比较紧密,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重复知识略讲或不讲,侧重放在知识面的拓展、加深,避免简单机械性的重复。例如利用蒸气压的变化、沸点升降、凝固点的变化测高聚物的摩尔质量,其原理是溶液的依数性。这部分内容是化学热力学理想稀溶液依数性的教学内容。讲这部分内容时,其原理可以不讲,重点放在用其它方法测高聚物的摩尔质量。例如:用气相渗透压法测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端基滴定法测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光散射法测重均相对分子质量、黏度法测黏均相对分子质量[1,3]。

二、 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根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须转换角色,革新教学模式。本学院采取分小组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分配好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例如,学习“聚乙烯树脂及塑料”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提前分好小组,每组有负责人,分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搜集聚乙烯的发展历程、趣闻轶事、用途、生产工艺流程等资料并学习。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解所学内容,教师做适当补充或解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有了多样化的可能,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传统板书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课堂内容承载着更多信息,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利用实物,如橡胶、塑料、纤维等实物介绍三大合成材料的用途、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的课件有图、有声音、有视频,课件总体上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利用仿真软件,使晦涩、难理解的反应机理变得简单易懂,也可以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例如用仿真软件可进行“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模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其生产过程。

三、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室化学理论的源泉,是化工工程技术的基础[4]。在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实践活动,重视在实践中训练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亲临实验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积累、深化、提升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5]。

实验项目的选择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尽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产品的项目。例如:有机玻璃的制备。通过实验室操作制备得到有机玻璃体会本体聚合的特点和有机玻璃的工艺流程比仅在理论课上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实验项目的选择还应和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理论课上讲授了乳液聚合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多考虑这方面的实验项目。例如苯乙烯的乳液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6]等。

结合本学院的实验条件,开设了6个实验项目。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执行。抽查预习情况,重视实验操作,密切关注实验现象,必要时给予技术性指导,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若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运用化工仿真软件,可进行模拟实验。应用网络视频资源,可将本学院无法开设的实验下载,进行观赏、剖析。

四、 改革成绩考核模式

本学院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理论课成绩占60%,实验课成绩占40%”的模式,其中理论成绩=平时表现*10%+作业*10%+期中测验*10%+卷面成绩*70%,实验成绩=实验表现*20%+实验报告*20%+实验考核项目*60%。改革后的成绩考核模式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考勤、作业、实验报告,增加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推动作用。

五、 教学改革成果

笔者将改革后的教学成果应用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教学,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学生普遍反应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生动、贴切实际,学习劲头较足,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3]侯文顺主编,杨宗伟主审《高聚物生产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钟启泉,崔允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91.3

[4]柯以侃主编《大学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煤炭资源;有机化工技术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煤炭资源作为工业发展急需的各种资源中成本低技术低的优先选择,可是目前世界资源都处于一个匮乏的大趋势下,在这种大趋势中,对煤炭使用的节能减排会成为企业能否真正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煤炭行业在有机化学的应用中可以找到新的节约资源的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煤炭行业中有机化工技术的前景与特点

(一)有机化工技术与煤炭行业结合的前景

有机化学工业是化学工业中对于含碳物质的化工技术进行工业应用的化工产业统称,所以又叫做碳化合物工业。有机化学工业发展到今天,从一般的动植物化学工业发展到不可再生能源行业中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化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各种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有机化工技术可以和煤炭行业相结合,不仅成为了有机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增长点,也成为了煤炭资源在各种工业应用中节省成本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有机化工技术和煤炭行业结合的具体应用

1.煤炭的液化技术

有机化工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应用就是煤炭的制油技术,这种技术是比较先进的煤炭行业和有机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它的重要手段是利用煤炭来进行烃类化合物的提炼,一般情况下是对液体的烃类化合物的提炼,分为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两种方式。直接液化的方式是指将煤炭进行直接的野花,通过催化进行加氢处理,然后使其变成液体。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处理的步骤:煤炭的处理、对处理后的煤炭进行加强和液化、对煤炭野花后的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对产出物进行油品的炼制和对工业残渣进行一定的处理。间接液化的方式是指创造一定的条件,如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压强,使用煤基合成的气体对化工类的原料和烃类的原料进行定向催化和处理,从而产生需要的产品。

2.煤炭的清洁技术

有机化工技术和煤炭行业的应用还体现在对煤炭的清洁,洗煤是针对不合格或者燃烧后污染比较严重的煤炭进行处理的一种方式,在对煤炭进行洗煤工作之后,可以对煤炭的效率有一个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进行以煤炭为原料的各种化学化工产品的合成,这种有机化工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国内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才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3.煤炭的气化技术

煤炭的气化过程中有着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般情况下煤炭的气化技术是指把煤炭或者煤焦用氧气和水蒸气来作为气化剂对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取值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来把煤炭中的可燃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炭的气化技术主要分为地面气化和地下气化两个阶段。

地面气化是指在气化炉内对煤炭进行气化,地下气化指的是在地下的每层中就进行气化操作,两者的施工位置有所差别,但最后的结果却基本相同,都是保障煤炭气化的重要有机化工技术手段。

二、有机化工技术和煤炭行业结合的重要性

煤炭虽然说是成本很低的资源,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煤炭的燃烧相对于其它能源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成本,对于环境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产生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的影响,而随着煤炭需求量的增加,大量的不合格煤炭也进入了煤炭的需求行列,这些不合格的煤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对环境有更加严重的影响。在煤炭行业中使用有机化工技术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的遏制和改善,通过复合型的硫酸钙载氧体的制备来对固体类的燃链化学链进行一定的强化和改善。

有机化工技术在煤炭行业的结合方面也有像前文提到的洗煤技术的改进,在这种技术中,对于洁净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转化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对煤炭资源进行高效率和清洁的利用也是目前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和提高企业效益的强大的企业技术需求,也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等环境和能源问题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有机化工技术在洗煤的工序中可以减少这部分的污染物排放和加强煤炭在加工转化和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程度的控制。

有机化工技术还对煤炭在形态的转化和利用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煤炭在经过形态的转换,尤其是气化和液化之后对于其他工业有着很重要的原料作用,煤炭的气化对于化工产业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煤炭的气化是指对煤的热作用以及一定的化学作用进行利用从而对煤炭中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提取和开发,使得煤炭的利用从传统的物理开发方式转化为物理与化学方式相结合的煤炭利用方式,将采煤工艺和气化工艺结合在一起的采煤方法被称为第二代采煤方法。煤炭的转化技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国家能源基本结构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显著的影响就是减少煤炭开采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印象和煤炭大幅度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与他先,使得煤炭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而煤炭的液化则有利于煤炭资源的运输和使用,可以作为同等液化燃料――石油的替代品来使用,从而节省大量的稀缺资源,在液化煤炭的过程中,也能把煤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从而维护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生态环境效益。

三、煤炭产业和有机化工技术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煤炭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煤炭产业是工业发展的能源基础性产业,将煤炭产业与其它产业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可以对整体产生较大的帮助,如把煤炭产业和化学化工产业进行生产链上的深度结合,把化工装置和煤炭开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促进有机化工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节省双方的成本。

(二)对煤炭产业和化工产业结合的新技术发展改革提出重视

煤炭产业和有机化工产业的结合在于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所以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煤炭产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以提高煤炭化工技术的水平,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

结语

煤炭产业之中对于有机化工技术的使用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这是煤炭产业未来更加节能更加环保发展的大趋势,煤炭产业的工作者一定要对这种问题产生重视。

参考文献

[1]赖寒.以煤炭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发展的分析与探究[J].煤炭技术,2012,09:256-257.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范文第4篇

前景:对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方法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石油、油田气、炼厂气、液体石油馏分。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大体需要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首先是开采石油,与此同时可以得到油田气或天然气。然后将石油进行加工,除得到石油产品外,还得到各种石油加工气体,称之为炼厂气:此外还得到液体石油产品。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和液体石油六份,他们是石油化学工业的三大起始原料。将它们进行分离,脱氢或裂解等操作可以得到各种烷烃、烯烃、二烯烃、乙炔、芳香烃等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原料的主要途径。

1 油田气

开采石油时,伴随石油从油井中采出的气体,称为油田气或石油伴生气。油田气和天然气的来源非常相似,主要成分是饱和烃,其中含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以及少量轻汽油。此外还含有杂质硫化氢、硫醇等。根据甲烷含量的多少,油田气也可分为干气和湿气两种。

油田气多为湿气,可用各种方法将其中的烷烃分离出来。油田气产量也很大,每开采1吨石油,可同时得到约50立方米的油田气。油田气是烷烃的重要来源,可用于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原料。

2 炼厂气

炼厂气的组成。原油一般不直接使用,须经加工炼制,按沸点范围切割成不同的馏分。

炼厂气是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副产气体的总称。主要是比碳四轻的烯烃和烷烃、氢气和其它杂质的气体,其组成因炼油厂的产品和工艺的不同而变化,没有固定组成。

各种炼厂气中比较容易加压液化的组成称为液化气。它们主要是C3 ,C4以上的烃类,经加压液化后可存放于储罐中作为燃料。也可以回收分离后得C5馏分、C4馏分和C3馏分。剩余气体,主要含甲烷、乙烷和少量乙烯、丙烯等,这些气体称为炼厂干气。

炼厂气的利用。将原油加工精制成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中都副产一定量的气体产品(包括H2C1C4的烷烃和烯烃以及少量C5烃类)

由炼油厂所得炼厂气,组成比较复杂,随加工装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由炼油厂常减压装置所得的拔顶气,重整合加氢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均是以烷烃含量为主的:而焦化、热裂化和催化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则含有大量的烯烃。因此。当由炼厂气生产基本有机原料时,常将各种干气和液化气通入气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再根据所得馏分的组成,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由炼厂气可获得大量的丙烯、丙烷、丁烯和丁烷,此外尚可获得少量的乙烯和C5烃类。由此回收而得的烯烃和烷烃时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显然,随着炼油厂产量的增加和加工深度的提高,炼厂气的回收利用将是石油化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采用油田气或炼厂气等气态烃作为原料,价格便宜,产品成本低;裂解气态烃生产烯烃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烯烃收率较高。但是,一个年处理原油能力为250万吨的燃料-型的炼厂,副产的炼厂气才能满足年产乙烯万吨的裂解炉的需要,而且由于供气不稳定气体组成波动大,难以满足石油化工大型现代装置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后才能确定。从综合利用的观点出发,尽可能利用炼厂气,除了充分利用气态烃原料外,还必须扩大技术经济更为合理的其它原来源。

3.液体石油馏分

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以石油炼制过程的炼厂气和天然气中的轻烃为原料,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仅仅依靠轻烃裂解生产的烯烃和从煤焦油中回收的芳烃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石油化工的原料很快扩展到石油馏分,即一方面从石脑油甚至柴油馏分为裂解原料,在大量生产烯烃的同时,副产一定量的芳烃;另一方面为满足对芳烃的需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用催化重整法大量生产石油芳烃。当前,除用直馏馏分油之外,由减压柴油或减压渣油进一步加工所得的石脑油也广泛用于重整制芳烃或裂解制乙烯;甚至二次加工所得的柴油馏分也可用作生产乙烯的原料;加氢裂化石脑油也广泛用作重整原料;加氢后的焦化汽油可用于生产乙烯。从而使石油馏分成为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

馏分油裂解装置副产的裂解汽油,加氢后即可抽提出大量芳烃,其抽余油含量大量环烷烃,是重整的良好原料。而重整抽余油又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的液体石油馏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直馏馏分油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制甲醇;节能;循环经济

1.引言

要想我国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目前状况下的资源现状进行充分的结合,绝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能源来维持发展,还应当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以对煤炭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同时又能对粗放式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减轻。对于甲醇来说,最早是通过木质素以及木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馏制备而获得的。自然界中游离的甲醇很少,但在世界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中,甲醇消耗量却仅次于C2H4,C3H6和C6H6,居于第4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煤制甲醇可以对我国目前状况下化工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进行较大程度上的缓和。

2.煤制甲醇工艺

2.1联醇生产技术

一些中、小合成氨厂可以在炭化或水洗与铜洗之间进行对于甲醇合成工序的设置,这样一来,就可以同时进行对于合成氨的生产以及对于甲醇的生产,形成一种串联式的联醇工艺。然而,运用这种工艺进行生产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条件主要为:一般情况下,需要将其压力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保证其控制反应温度在200~300℃之间,并且需要以联醇铜基作为相应的催化剂。联醇的过程有能够实现对于合成氨的有效净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这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2.2焦炉气制甲醇

以焦炉气实现对于甲醇的制取主要是以煤为原料间接进行的。所谓焦炉煤气就是指在生产焦炭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品,这些焦炉煤气除了部分返回炼焦炉作为加热的燃料以外,传统的利用方式就是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气,但很大一部分燃烧后排入大气,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据相关统计指出,2010年中国共生产焦炭3.8亿t,因此伴生的焦炉气产量是巨大的。焦炉气制甲醇存在着一套系统化的工艺流程:首先,将来自焦化厂经过预处理的焦炉煤气送进储气罐缓冲稳压、压缩增压,接着进行加氢转化精脱硫,此即焦炉煤气的净化;然后通过催化或非催化方法将焦炉煤气中的CH4、CmHn转化为合成甲醇的有效气体组分(H2+CO),再通过补碳(即用煤炭制气、压缩、脱硫、脱碳,制成碳多氢少的水煤气加进原料气中)调整原料气的氢碳比,就制成了氢碳比符合甲醇合成所需的合成气; 将合成气压缩增压后送入甲醇合成塔进行合成反应,生成粗甲醇,然后对粗甲醇进行精馏,就制成了煤基清洁能源和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精甲醇。在上述工艺流程中,净化与转化是整个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关键技术。

3.煤制甲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煤制甲醇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其项目投资巨大,而且对水资源的消耗也较多。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约有30个,总投资达800多亿元,其中甲醇、二甲醚、烯烃以及煤制油的产能都有多增加。这些新增的煤化工项目动辄投资上百亿,但并非每一个大项目都经国家发改委审批过。国家发改委的《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中指出,一些地区只重视煤炭转化比例,在引进技术时,没有考证其是否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证,导致项目建成以后不能正常生产,投入的巨额资金不能发挥效益;有的项目在不考虑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再加上市场开发的滞后,目前中国的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也大量闲置,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据统计,2010年全国甲醇总产量只有1587万t,仅占总产能的44%。即使是在甲醇产能严重过剩和国外进口甲醇价格低廉的情况下,产煤大省在审批煤炭开发许可时,仍然要求必须配备煤化工设施,这就意味着必须上马煤制甲醇项目。2010年,国内原计划投产的甲醇在建项目共有25个,新增年产能合计861 万t,这也意味着,2011年中国甲醇产能将超过4000万t。此外,中国还有25个甲醇项目处于拟建或规划阶段,年产能合计高达2440万t。

4.解决措施

4.1对产业链进行一定程度的延长,实现对于相关产业的升级

在有机化工合成工业中,甲醇是仅次于乙烯和芳烃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化工、医药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其衍生物产品发展前景也很广阔。下表主要显示的是由甲醇制造的下游产品。

从上述表格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甲醇作为中间原料,可以制备多种化工产品。因此,各种煤炭开采企业或煤化工企业在目前甲醇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甲醇转化为市场需求较旺盛的下游产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

4.2对政府的引导力度进行进一步增强

煤制甲醇项目是煤化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发展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加大了引导力度。目前国家正在制定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规划。既然是示范项目规划就意味着目前高速扩张的煤制甲醇势头能够被有效遏制。同时新的规划鼓励更长链条的煤化工项目,规定新上马的项目必须严格核算转换成本和转化效率,核算不达标的一律禁止上马。

5.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煤制甲醇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首先,从联醇生产技术以及焦炉气制甲醇两个方面对煤制甲醇的两条生产线路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与阐述,然后详细的阐述了目前状况下煤制甲醇技术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通过煤制甲醇可以对我国目前状况下化工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进行较大程度上的缓和。

希望我们的分析与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葛少英,杨锐.浅谈我国的煤制甲醇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10) .

[2]唐宏青,郑鸣峰.煤制甲醇浅说[J].甘肃化工,2002,(01) .

[3]董宇涵.煤制甲醇工艺论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2) .

[4]钟曾玲.煤制甲醇工业装置工艺改造措施[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