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SWOT分析法;企业财务战略;名创优品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3日

一、SWOT分析法的概念

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的外部财务环境和内部财务条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评价企业外部的财务机会与威胁、企业内部的财务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财务战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案。SWOT分析法由麦肯锡咨询公司开发,主要分析研究企业内外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其英文分别为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取其首字母组合而得名。

二、SWOT分析法的步骤

(1)罗列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会和威胁。(2)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结合,形成SO、ST、WO、WT策略。S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WT策略:减少内部劣势,规避外部威胁。(3)对SO、ST、WO、WT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企业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与策略。

三、名创优品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名创优品做到大街小巷开店,顾客盈门必然有其独特之处。

1、它是日本品牌,且不论是真假,标榜的就是日系。在日本注册,本部在日本,设计师是日本人,在日本有店。在国人心理更信赖日本产品,不能亲自去日本购物,在家门口体验一下也是不错的,其品牌优势就出现了。幕后老板叶国富,是哎呀呀的创始人,有着多年的经营零售业经验,货源供应有了相当的保证。零售业的品牌新贵不少,纪念日、三福等等,但日系同类型连锁品牌不多,有先入优势。且名创优品系融合了日本大创、优衣库和无印良品的超级“神店”,平价质优,当然受欢迎啦。

2、名创优品定位快速消耗品,资金回流快。其中,消耗品看重价格、购买便利性和品牌;日用品则是经常使(耗)用,购买次数频繁,单价不高,挑选性不大,对品牌敏感度不高。所以,品牌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实用主义。标签系优质、低价、年轻一族、小资、时尚,走低价亲民路线,受到年轻白领的喜爱。低价格节约了频繁的促销成本,意味着省更多的钱。稳定的价格同时增加了销售的可预见性,减少了脱销和积压的可能性。消费者产生品牌体验的冲动源自其产品的超高性价比本身,消费者的“精明”消费理念高度契合了“回归自然,还原产品本质”的品牌主张,很好地证明了品牌诉求和消费者心智需求高度一致,具有较易被消费者青睐的先决条件。

3、“三高三低”策略(即高品质、高效率、高科技;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产品性价比高,新品上架快且多。一般说来,兼具规模与灵活性的公司往往能在竞争中胜出。名创优品靠着互联网营销,把传统模式里的商、经销商的中间环节全部砍掉,直接从厂家供货到店铺,为低价销售创造条件。利用自媒体和自媒体大咖宣传自己,花较少的钱达到做广告的效果。“直营+加盟”的模式,靠着高密度的门店展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盈利状况,名创优品着手增加门店,通过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采购和运营成本。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可控扩张也为其达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了经营中的风险。名创优品集设计、采购、送货和零售于一体,兼具许多小精品店的灵活特色。一边直营一边优化,在争取时间方面具有竞争力。每七天上一批新款,向市场投放新产品的速度快,生产及时,能敏锐地洞察顾客需求的变化,什么产品卖得好,如何能够吸引顾客,怎样做行得通,对顾客的喜好和诉求能够立即做出回应,不断地推陈出新。

4、在中国地区追加数十亿投资,全面建设升级中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七大“超级仓”。并加速完善其“最后一公里”计划的“中国仓储环”板块,升级后的“中国仓储环”将与日本、阿联酋、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仓储环贯通。常规来说,一般百货店的商品流转时间为3~4个月,名创优品可以做到21天。7天上一次新品,21天全店货物可以流转一遍,这样一来紧跟潮流,二来保持新鲜感,也让供应商直面市场反应。为了更好地迎合国际市场,在物流投入方面,名创优品在日本总部统一安排设计和研发产品,再经由各在售国管理部门向总部推荐经严格审核的OEM厂商,层层筛选后力争本地化生产,优化用工和运输成本。统一的日本出生基因,再结合海外当地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名创优品在海外市场依旧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

5、在选点上充分考虑:位置涉及周围人口的规模和特点、同业的竞争、运输的便利性、建筑和装修的资金成本大小以及回收期长短。选址要明确商圈范围内人口分布及市场状况,选择零售企业数量与消费者需求大致相符,同时又能正常盈利的区域。距离、商品种类、顾客对路途时间的感受以及交通方式等要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零售企业的客流量。在选址上,名创优品(中国)有限公司把目光集中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高档商场,进驻高端商圈。这里人流量大,消费者以白菜价买到优质商品,生意自然兴隆。

(二)劣势(Weaknesses):(1)名创优品被曝光产品90%是中国制造,大多产品有中国代工贴牌,包装上的日文错误百出,立马感觉档次变低了。幕后老板是中国人,所谓日本品牌八成是假的,不能深究;(2)价格低廉带来大量客源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一分钱一分货”传统思维深信不疑,很容易怀疑产品质量。

四、名创优品的机会、威胁分析

(一)机会(Opportunities)

1、经济不好,成本更低,享受经济下行的红利。根据对之前数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在经济不佳,特别是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消费者会偏好选择价格低廉的商品,这时产品质量会放在第二位,价高质优的品牌产品不好卖了。目前,国内产生了极大量的库存,名创优品中不少产品其实就是江浙广东等地的库存产品,这里面有很多属于出口产品,质量不错,但因为过度积压,已经开始论斤出售,所以名创优品中大量产品的成本极低。去库存、供给侧改革,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大计,名创优品肯定会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少优惠与支持。

2、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名创优品向全球输出日本设计,无缝对接全球采购战略。目前,名创优品的产品除食品外,绝大部分是由日本总部设计和按日本标准品控,严格遴选中国数一数二的供应商,通过名创优品的渠道销往世界各地。

(二)威胁(Threats):公司战略一书中指出,基于资源的观点与行业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它同样依靠经济方面的推理。它将实力与资源视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并取决于三种基本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需求(公司是否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稀有(能否轻易被模仿或替代,是否持久)以及专用性(谁掌握利润)。(1)就其独特性测试来说,名创优品的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很容易山寨和被山寨,即不稀有,这是一块短板;(2)同类型的零售企业有很多,价格优势不能保持的情况下,将无法保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一旦市场饱和,需求不能更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够,客源不稳定,盈利就会减少。

五、总结

囊陨细鞣矫娣治觯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战略目标,总得说来,就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回避威胁。当然,要把它付诸于实践,需要勇气和毅力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Collis,D.J.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P.零售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徐州电视台;产业环境; 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65-05

随着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政策的提出,作为第三产业的电视业要进行经营类型的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也标志着电视传媒开始了产业化改革的道路。而徐州电视台于2002年5月组建成徐州广播电视台,企事业分开经营,以实行收支两条线为主要标志,开始产业化的起步。

徐州电视台在经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型后,一定要找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要研究徐州电视台电视传媒产业链,对徐州台的产业环境分析至关重要。只有在详细分析徐州台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掌握其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对徐州台产业链延伸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徐州台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徐州台及其产业情况概述

徐州电视台于1985年建台,2002年5月与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传输总台、广播电视服务公司共6家单位整合为徐州广播电视台。徐州电视台有新闻综合、经济生活、文艺影视、公共、时尚商务共5个频道,平均每天播出100个小时。徐州电视台自办栏目20个,其中电视新闻频道6个:《新闻联播》、《新闻直通车》、《徐州夜新闻》、《大卓说事》、《联播徐州》、《第一房产》;经济生活频道7个:《健康导报》、《第一百姓》、《彭城故事会》、《第一消费》、《我的生活我的车》、《彭城纪事》、《爱财有道》;文艺影视频道2个:《欢乐大赢家》、《云龙茶馆》;公共频道5个:《徐州警视》、《淘宝街》、《资讯徐州》、《徐州教育》、《跟我走吧》。电视频道在本土的市场份额在35%~40%左右。

徐州台的对外合资项目有:2004年与中广有线信息网络公司合作,以现有有线网络资产投入,组建了中广徐州分公司,拥有网络用户30万户;2007年与北京光线传媒公司合资,成立江苏光线传媒,目标是拓展内容制作市场;2007年与湖南卫视合作,开通“快乐购”电视购物频道;2007年与市辖丰县台合作,输送80套有线数字电视节目。

在多种经营方面,徐州台除主营电视业务外,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中国淮海网”(网络电视台),开通29个频道。

2009年底,全台净资产2.4亿元,为自收自支单位。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为电视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5%,其次为有线网络收入。近十年来,经营收入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8年达到1.4亿元,2009年达到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4%。

从总体发展趋势观察,徐州台属于呈上升趋势的城市台,但尚未取得突破和飞跃的进展。与周边地区城市电视台相比,其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均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二、徐州台产业环境分析方法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境内,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徐州电视台也在发展中不断壮大,面对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有其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内部、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徐州台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如此众多的内部、外部因素,错综复杂、互相交织,或互相影响,或互相制约。为剖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影响和关联,本文试图采用SWOT分析法,做出具体阐述。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也称道斯矩阵,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在现在的一些战略规划报告里,常常被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使用。SWOT取自英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的首字母。SWOT分析法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与此同时,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分析企业的机会和威胁。在分析时把企业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1]。为了更简洁直观,SWOT分析法往往将分析要点用矩阵模型表述,如表1所示。

SWOT分析法也可转换成TOWS分析法,其分析顺序和SWOT正好相反,本文即以TOWS(即威胁、机会、劣势、优势)的顺序进行分析。

三、徐州电视台产业环境的SWOT分析

(一)徐州电视台产业环境要素分析

1.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威胁(Threats)

电视传媒业作为产业进入市场,必然受市场经济和竞争法则支配,作为城市电视台的徐州台,主要面临下述三个方面的市场竞争:

(1)同质传媒竞争环境

由于中国电视市场竞争激烈,全国上下拥有近300家电视台3 000多个电视频道,因此,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电视市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央、省、市三级“金字塔”式的市场竞争格局。在这样复杂的竞争格局中,中央级和省级电视台在优势的政策、资源的覆盖下,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改进过程中获得明显进步;而绝大多数的市级电视台则因覆盖空间和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纵深有限。

近些年来,中央级和省级电视台新招不断,在优势电视剧首播、综艺节目创新、频道专业化,以及高科技卫星信号落地、有线网络掌控、数字化电视制播等方面都占据着强势地位。以节目内容、传播渠道为手段,积极地争夺了受众市场,进而更好地吸引广告主。在国内,电视台媒体市场“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而在政策、覆盖、内容、资金和人力等资源要素上均不占优势的城市电视台,面临着被进一步压挤、边缘化和即将遭到市场淘汰的风险[2]。

(2)跨媒体竞争环境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传播媒介日趋多元,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信息交流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人们的媒介视野得到了重构。就电视而言,从无线模拟收视到有线电视,再到数字电视、卫星电视;从家用电视机到网络电视、车载电视、户外电视、手持电视等等。面对具备不同特点的媒介,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条件做出更多选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和自主式媒介消费服务,移动通讯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新兴媒体无论从信息量还是方便程度等,都开始撼动电视在传媒领域的统治地位,电视传媒行业的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了来自行业外部的严峻挑战。

另一个让电视媒体不得不积极应对的问题就是年轻受众。年轻受众是消费领域中最具活力、最处前沿的消费群体,同时也是广告主密切关注的焦点人群。而绝大多数年轻受众群体更加关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引起情况,导致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分流和老龄化。多媒体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年轻观众流失和观众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产业环境问题[3]。

(3)对外开放的竞争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逐渐实现对外开放,国外的传媒公司和文化产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但是也对本土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电视传媒产业领域,已准许境外的节目内容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已有30多家境外卫星频道在国内有限落地;在确保国营控股的前提下,已准许外资进入除新闻制播以外的经营领域。然则这些境外媒体拥有着成熟的团队,以及成功的经营理念,而且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必将与国内传媒争夺市场份额和受众。比较而言,地方电视台将会受到更大的生存压力[4]。

2.面临的发展机遇――机会(Opportunity)

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过程中,宏观环境将成为徐州台创造发展空间、市场机会的主要社会力量。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不断变化,会影响到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长期发展远景和目标以及短期的实际运作和策略。纵观当前的市场、社会环境,徐州台面临如下发展机遇:

(1)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电视传媒产业化的政策支持

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出台了一系政策和规定,其中对于电视产业属性,电视产业体制的改革方法、方向和目标,以及对电视行业业务运作的具体规范等,为电视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有关事企分开,推行体制改革,实行企业转制的规定,为电视台按照现代产业制度实际情况进行资源重组、优化产业链结构、加速产业化进程提供重要帮助;而关于电视产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事项规定,为电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迈进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提供帮助;有关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经营领域的规定,为电视台开阔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大大增强了电视产业的发展原动力;而有关在电视制播、投资等领域的准入限制,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2)经济成长给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幅始终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运行。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的消费层次也在相应提高,消费由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享受性需求逐渐升级。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 1.4万多亿美元,人均1 090美元。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在《2004年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时指出,中国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由寻求温饱的重视衣、食消费,转向谋求住、行条件的改善,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求休闲娱乐。到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2 034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必然出现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其消费能力和意愿必将进一步增强,相应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目前,我国城乡范围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正顺利进行,而其他惠及民生的措施也正在落实实施,这必将进一步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释放出更加巨大的消费潜力。而电视作为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服务和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居民对普通消费品和文化休闲服务等需求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为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为商家的广告投入带来了更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会为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商机。

(3)数字化为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化,就是指在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其他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其中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数字电视就是将图像、声音和数据等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压缩、编码、传输、存储、实时发送、播放,以供观众收听、收看的视听系统。

数字电视与传统的电视相比较,具备下列优势:①音频效果好、清晰度高、抗干扰能力强;②传输频道数量成数倍增加,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个性化需求;③能够开展相应其他功能服务,包括电视购物、电视互动、电视咨询、节目点播、电视导航等新业务的开展将变得更加容易,受众们将从单纯的收视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随着数字化传输技术的发展,现行的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实现合一在技术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三网合一的战略构想,虽然现在立刻实现这个目标并不现实,但电视业界就其发展远景和道路应赋予高度重视[5]。

3.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劣势(Weakness)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电视传媒产业链在规模和结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这种现状,在徐州台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电视产业的发展需要

为了能够尽早融入市场化需求,电视台首先对组织建制进行创新。在事业体制下,由于电视台频道数量少,任务单一,全台的人、财、物围绕着一套播出节目服务,实施单一的运行模式。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推进,频道数目增多,资源剧增,实行制播分离、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迫在眉睫。在城市电视台的组织建构上相继出现了中心制、频道制、频道中心制等多种制度创新模式。徐州台现行的组织建构基本上是中心制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对组织建构的分析和实际工作的考察,徐州台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与产业化要求相比,与业内同行相比,仍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①体制改革不完全、不彻底。表现在资产剥离不到位,产权不明晰,仅仅是做到了与财政脱钩,自负盈亏,资产仍然由全台统一经营,尚未达到组建真正意义的经济实体,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

②机制创新不够。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到位,难以落实明确的经济责任和目标管理,员工的身份转换也只能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经济利益驱动和内在激励体制。

③在组织建制上,还存在专业分工不够科学合理,机构重叠,业务交叉,环节沟通不畅的现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④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存在问题。缺乏竞争意识,在不同层面都有存在。长期事业化管理的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一下子难以彻底消除与变革,缺乏市场观念。

(2)内容产品的制造和购买能力弱小,是难以突破的薄弱环节

内容产品就是指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内容,依据产业链的构成理论,内容产品的创意和生产位于电视传媒产业链的上游,直接关系到播出效果,影响到收视份额,与电视台的收益休戚相关,也是衡量电视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质电视剧的首播权,打造独具特色、能够吸引受众的品牌电视栏目,往往是电视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政策、技术、资源、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徐州台在内容产品的制作和购买方面,既无法和中央台相比,也无法和省级电视台相抗衡,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首先,资金问题是电视剧生产的首要难题,一部电视剧的开拍,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成本投入,往往是一家城市台难以承受的;其次,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自办栏目、贴近民生的品牌栏目,是电视台在内容制作环节上的重要成分,这也是地方台在与中央台、省级台竞争中的最佳选择;再次,在地方电视台自制内容产品明显处于弱势的状况下,选择购买内容产品的发展路线,同样面对着中央台和省级台的强势竞争[6]。

(3)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面临困境,为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限制

从开播电视广告起,广告收益一直是电视台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多年来势头不减,年增幅达到10%、20%甚至30%以上的电视台并不鲜见。比如徐州台2008年和2009年广告收入分别为1.06亿元、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 和11.3%,占经营总收入的比例则分别为76%和75%。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城市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占其经营收入的90%,而国外媒介集团的广告收入占其总收益比重不超过50%。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台广告市场不断受到中央和省级电视台挤压,同时,新技术带来的多种广告传媒手段,促使广告主对广告投放的选择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挑剔,广告市场早已经形成买方市场。电视广告的垄断地位早已不复存在,主流传媒的优势正渐行渐远。电视广告营销人员曾形象地描述这种困境为:过去是“躺着卖广告”,后来是“坐着卖广告”,现在是“走着跑着卖广告”。这反映出电视台和广告主、买方卖方市场的变化,同时也预示依靠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已经无法维持城市台的发展[7]。

(4) 经营负债较重,融资渠道单一,制约电视台发展

为寻求自身的发展,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徐州台在扩大产业规模上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成绩。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资产总量逐年增加,而收益并没有成比例的增长,出现了经营负债逐年增加,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对于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融资渠道也比较单一,除了争取地方财政的投入外,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真正利用社会资本或外资的比例很小。这种状况,不仅给产业经营带来了压力,更加剧了经营风险。

4.产业发展的优势――优势(Strength)

(1)主流媒体和本土特色

我国电视传媒业的发展,经历了由条块分割、区域管理,到市场放开、重复覆盖的演变过程。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徐州台始终处在最基层、最前沿,保持与本地区观众最贴近的位置。长期形成的收视习惯,使本地电视台在观众心目中的主流传媒地位根深蒂固,并培育出一大批相对忠实的收视群体。徐州台在本地新闻、重大活动、民生类节目、乡土文化、本地资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这些节目时段,拥有相当稳定的收视群体,也是央视和省级电视台不可替代的。在电视剧节目以及其他专题节目的收视选择上,观众也往往把本地台节目作为首选,除非与央视、省级电视台节目相比,出现比较大的兴趣差异,才会造成观众流失,而这种观众流失,往往是暂时现象,随着一轮剧目播出的结束,受收视习惯的引领,观众很可能又回到本地台的收视上来。在这块领域的收视份额争夺战中,徐州台既不可能全部占领,也不会尽丧失地,总是处于一种时起时伏,此消彼长的态势。徐州台如果能抓住节目资源,依靠本土优势,必将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8]。

(2)被广泛认可的社会公信力

徐州台具有超乎一般企业、商家的社会公信力,可以作为拓展广告市场的强有力武器。一直以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地方党政部门的宣传舆论工具,徐州台始终掌握重大新闻的权威权,同时也积极参与或者主办、承办地方的各类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因此,它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是严肃的、真实的、可信赖的,民众始终把它和政府形象联系在一起。拥有这种社会公信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吸引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利用这种社会公信力,电视台还可以大力组办各种会展、促销等购物活动;利用这种社会公信力,电视台还可以在对外交往、业务洽谈、筹资融资、联合联盟等诸多方面占据有利地位,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区位和地方经济优势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辖六县五区,面积1.13万平方公里,人口960万,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属全国大型城市。这里交通便利,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沪、京福、连霍三大高速公路穿越境内,即将建成的京沪高铁越城而过,水路有京杭大运河过境,东部毗邻连云港,有出海通道,空港平均每日起降航班40余架次,可以飞抵全国主要城市,是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2010年5月启动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淮海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淮海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协作配合的良好态势,不仅为徐州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为电视传媒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和调整工业结构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徐州正在从以煤炭、电力、建材、化工为主的基础工业型城市,向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产品、新材料、微电子等为主的新型城市发展。这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结构转型,必将促使地区GDP强势上扬,带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而为电视传媒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徐州市依据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南连长三角经济区和皖江经济带的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打造大物流、大市场、大电子商务的三大工程,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增强中心城市凝聚力,必将造就一个商贾云集、购销两旺的商贸中心市场。这对电视广告市场的拓展以及电视传媒网络的多功能拓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4)技术和资源优势

徐州台拥有的技术、资源条件,能保证电视产业的当前发展,并具备相当的发展潜力。其技术和资源情况依据电视传媒产业链的构成顺序,分述如下:

第一,内容生产。徐州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采编队伍,新闻类、专题类节目制作已趋成熟,栏目剧制作已经起步,电视剧制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第二,播出平台。播出平台是徐州台的强项,也是多年发展积累的结果。徐州台是淮海经济区较早建成电视发射塔的地方台,拥有比较先进的播出设备和技术人才。

第三,网络传输。徐州台拥有线电视用户30余万户,近两年,随着数字化改造需要,整个传输线路已重新铺设完成,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快接近尾声。2009年,徐州台与省网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与省网互联互通。

第四,多元化、多种经营的资源条件。早在2002年,徐州电视台经过整合,已成为新型的传媒综合体。2010年,徐州市政建设重点工程――“徐州市音乐厅”建成并交付徐州电视台经营管理,作为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文艺演出基地,为徐州电视台的产业经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徐州电视台产业环境分析结果

依据以上徐州电视台产业环境要素分析结果,得到以下分析结论。如表2所示。

通过对徐州台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研究它们之间的或互相促进、或互相制约的关系,按照扬长避短、避实就虚的思路,找出有利于发展,而克服或降低劣势影响的对策,将为徐州台产业链的延伸策略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彭娇,高福安.城市电视台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J].北方传媒研究,2007,(4).

[2] 邬光照.省级电视台与城市电视台差异化经营探微[J].新闻界,2008,(2).

[3] 黄升民,丁俊杰.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4] 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 孙中仁.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全国城市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11).

[6] 郭兵兵.城市电视台如何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J].视听纵横,2008,(1).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SWOT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结合内部条件(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要素(机遇、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的战略选择方法,以选择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的战略,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作为一项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战略规划工具,SWOT分析法也可以运用于高校继续教育内部发展战略制定。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即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并据此开展战略转型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综合性、立体化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之路。

一、2009年学院发展状况SWOT分析及矩阵构建

2009年,东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面临整体实质性合并,成为独立建制的学校二级办学实体。同时,学校要求学院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开篇布局:一是实现全成本核算;二是充分发挥办学实体作用,明确学院独立开展继续教育业务,涵盖从招生市场拓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教务管理、师资聘请管理、学生支持服务到技术支持保障的全环节;三是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4000人左右,远程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无到有,争取2015年达到8000人左右;四是改革用工制度,总体人员规模维持在40人以下。在这重要时期,学院不仅在意识形态、资源重组、办学布局、内部管理上存在众多变数;还受到信息技术迅速更迭与社会教育需求变化的双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学院会同有关专家,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评估内外环境状况,挖掘关键战略要素,形成SWOT分析矩阵并进行逐一分析,选择未来五年学院“能够”或“可能”采取的发展策略(详见表1)。

二、学院“十二五”期间战略转型实践

面对紧迫逼人的形势,学院迎难而上,运用SWOT分析法为“十二五”期间战略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将发展目标确定为:坚持“继续教育、自主办学”原则,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拓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稳步提高成人与网络学历教育质量,加强现代远程技术的运用,努力办成一个有特色、多层次、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发展目标,学院按步骤采取了一系列转型举措,以优质的组织运行促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奋力开创转型综改新局面。

(一)组织更新,切实适合学院内外发展条件

第一,两院整体性合并。2010年,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完成整体实质性合并,组建“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整体合并后,思想观念得到统一,办学优势真正互补融合;学校对学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财务政策,人、财、物资源聚合并统一管理。

第二,组织架构更新。学院结合发展需求灵活设置部门,于变动中追求办学、人力等资源的优化组合。以直面市场的对外联络部为例:2009年学院改组项目拓展部,作为非学历培训项目拓展及管理的职能部门;2011年项目拓展部和学历教育招生办公室共同组建市场部,以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招生资源共享融通;2014年招生办公室、项目拓展部及校友会(筹)共同组建新的对外联络部,充分开发教育市场。

“十二五”末期,学院下设行政事务部(办公室、后勤服务部)、成教学历部、远程学历部、对外联络部(招生办公室、项目拓展部、校友会),以及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机构上与学院并立,含教育研究部和信息技术部),形成了包括招生与市场拓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管理、学生支持服务、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在内一整套清晰、科学、高效的组织构架。

第三,设立校级终身教育研究机构。学院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设立继续教育研究室,从事继续教育研究与规划决策咨询工作;2012年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正式设立;2013年,为对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共享需求,学院设立了教学资源部;2014年,将教学资源建设职能纳入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融合。

(二)文化引领,提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价值观凝练。一是提出创建“美在东华”的学院文化,突出美育特色;二是提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的终身学习理念;三是提倡“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及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四是鼓励“胸中有学院,目中有他人”的团队协作文化,多渠道增强队伍凝聚力。

第二,文化载体建设。学院的文化建设活动几经更新丰富,目前已经形成“团队建设月活动”等五大系列。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活动,培育健康与美的学院文化氛围,尤其在加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队伍职业素养、提高师生服务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学院文化在引领学院发展上起到了“凝聚与促动,做文化育人的推动者;激发与倡导,做健康与美的追求者;训练与分享,做职业化进程的带动者;关怀与温暖,做人心工程的传递者”的重要作用。

(三)人事创新,实现学院人才队伍跨越式发展

第一,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学院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开展领导论坛、师傅带教制、业务培训、职工讲坛、新员工培训、学术沙龙等一系列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形成“有章理事、有人干事”,开放、奋进、创新的职业氛围。工作时团结紧张,提高职业化程度;工余时活泼友爱,培育家庭化氛围。

由于用人政策调整,学院新进人员多为人才派遣员工,至2014-2015年已近学院职工半数。年轻化且对学校情况较陌生是这批员工的特点。2010年起,学院定期举办新进员工专题培训,并作为整个员工培训系统中重要一环加以落实,培训内容涵盖学院各项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学院,为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交流平台。

2012年,学院制定出台《继续教育学院职工培养计划》;2014年,学院的队伍建设方案进一步系统化,修订《继续教育学院职工培养计划》及增加年度院内评奖评优作为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继续教育政策解读、新技术新媒体知识更新、职场礼仪与办公技能等。走上内训讲台的,既有受邀专家、学院领导,也有部门主任和基层职工,形成一种“外有引进、内有挖掘、人人培训、全员提高”的良性机制。

第二,改进用人制度。学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制度环境。一是岗位一年一聘,实行分级和目标管理,竞争上岗,岗酬相应,权责挂钩,允许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二是建立以主任负责制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五年来,学院的人员规模始终稳定35-40人之间,但整体办学规模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实现了活力激发、减员增效、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办法。学院持续改进优化用人制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一是实行绩效工资,职工的工资收入由国家、上海、学校、学院4部分组成,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二是基本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公开且基于贡献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考核机制。

(四)关系理顺,释放学院多种形式办学活力

第一,改革资源配置,优化办学布局。学院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确立服务上海地方发展、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整体办学布局,以开阔的思路引领学院发展。一是2010年起面向纺织服装行业恢复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在纺织服装行业聚集地逐步设立学习中心;二是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点展开评估,设立优胜劣汰机制,合理优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结构。

在大环境整体下滑的态势下,学院“十二五”期间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现代远程学历教育重点面向行业开设,自2011年恢复招生以来,学生数逐季递增,至“十二五”末期在校生规模已达8000余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第二,专家治学体系建设。学院已经基本形成包括学院专家委员会、法律顾问、专业主任、教学督导等在内的,分类、分层次的专家治学体系,使学院从发展战略与方向的确定,到规范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充分发展专家智库作用。

第三,纺织服装行业及院校培养各类人才培育基地中心建立。2010年至今,学院已建立“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全国纺织服装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中心”等多个政校企行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及院校培养人才。

第四,集中学校优势资源服务地方与行业。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化政企校合作,不再单纯追求人数增加等硬性指标,大胆尝试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广东、广西等产业集聚地政府,与上海宝钢化工、江苏阳光集团、浙江莱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安徽华茂集团、山东岱银集团、广西华盛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五)资源盘活,实现优质教科资源的建设与推广

第一,加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研究。一是参与了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包括“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分银行’认定非学历证书”“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等教育部、上海市课题;二是“网络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现代远程教育嵌入型、现场式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环境下染整专业特色化、适用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教改成果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东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是连续五期参与上海市社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开展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老年教育不仅是学院拓展终身教育办学视野,延伸教育格局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终身教育研究与实践中需求迫切的领域之一。2013年,学院启动“上海市高校老年大学发展研究”课题,推动高校老年大学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材改革、师资培训等提升工作。丝网花艺术创作是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分校的特色课程;2014年,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筹建“中国丝网花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我国丝网花艺术创作研究、人才培养及艺术交流搭建平台,并积极筹备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为行业协会等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一是主办或承办全国性、行业性、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高规格、大型活动,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年会”“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海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2014论坛”等;二是加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全国微课程建设联盟,参加全国数字化学习资源成果展等。

第四,探索终身教育新模式。学院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拓教育技术新应用领域,一是着力研发网上微课、微电影,2013年,学院微课作品《省道造型》及《数码照片精修:人物巧换衣》分获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二等奖、优秀奖;2015年,学院微课作品《百变丝巾》获得第三届全国微课程大赛暨全国总决赛作品评选一等奖,《艺术拼布》和《指尖上的时光》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二是服务校内外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六)以人为本,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院着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人、成就人,创新点皆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核心,创设完整、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和多样化服务载体。

第一,学分制改革。2012年起,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推进学分制改革。一是梳理所有专业,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二是不断深化教改内涵,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充实课程设置。学院结合素质教育需求及艺教传统。一是从2010年初试讲座学分,课外讲座年点播人数已上升至万人;二是2013年起增设体育与艺术课程,成为上海第一所将体育类课程列入公选课的继续教育学院,“交谊舞”“乒乓球”“羽毛球”“拓展训练”“艺术拼布”“艺术心理学”等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调整教学模式。一是在丰富授课形式上,2009年起大幅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用于成人教学,至今已有31000余人受惠于半网或全网式的课程学习;二是在精研教学过程上,注重提高教学实效,建设继续教育实训中心,夯实工科教学质量根基;三是彰显艺教特色上,连续五年正式出版艺术类学生作品集;2015年还举办了艺术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静态展、动态秀等大型活动。

第四,优化师生服务。学院树立了日常管理围绕“一个中心(以学生主体为中心),抓住一个重点(学生管理),强化一种意识(服务意识),服务一个目标(和谐校园)”的总体工作思路。一是建立三级立体网络管理制度,完善全体教务人员担任班主任、校友兼职学生辅导员助管、学生班干部自我管理的学生三级管理体系;二是形成相对完善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和教学管理框架;三是建立主讲教师――课程助教――教务管理三级支持体系,管理人员工作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全程对接,师生咨询回复率100%。

第五,彰显学风教风。学院加强师生评奖评优、学生奖助学金工作,设立“学习之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美在东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美在东华?教学优秀奖”“美在东华?资深教师奖”等奖项。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师来源结构“总体超稳定、封闭式、内循环”的问题,学院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师资结构上持续努力。一是健全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团队、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的听课巡检机制,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二是为实现师资管理常态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师资库,合理运用教师聘用、评价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第七,建立基于项目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方式。一是鼓励和推进非学历教育多途径办学,实行项目制管理;二是优化培训流程,培养复合型培训项目管理人才;三是摸索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激励机制;四是丰富培训项目类别,形成包括艺术类、创意类、纺织服装师资类、企业技术类、管理类、社区教育类等在内,面向社会与面向行业并举,普及型、技能型培训与高端型培训共生的多层次、有特色、强品牌的培训格局。

(七)管理升级,推动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第一,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十二五”期间,学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始终严格依法办学。在招生工作、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学生支持服务、校外教学点(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一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段搭建学院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学习支持与教师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化学生管理和师资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信息化;三是改版门户网站,使多样化的教育类型有更为直观的展现;四是组织开发院内自动化办公系统,推进院务信息公开及无纸化办公;五是教学与教务管理综合平台全部新建,拓展多类终端传递学院资讯;六是系统硬件平台统一规划、定期升级;七是将各类收费纳入财务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八是建立全院统一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整合,提高学院整体信息化水平。

三、小结与展望

综合评价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战略转型成效,学院在人员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整体办学规模扩大,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队伍得到锻炼,业务功能实现拓展;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声誉大幅提升,为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服务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如今,学院已成为一个集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以及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终身教育研究等职能于一体的办学实体,初步形成了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综合教育体系。五年来,学院共获集体和个人各类奖项32项,其中,市级以上奖励20项,校级奖励12项,集体奖项17项,个人奖项15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对研究和制定高校继续教育新一轮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期推动上海高校继续教育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发展。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视界网 公共关系 新闻摄影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公共关系研究所与湖北日报摄影部合作横向课题《视界网(pic.省略)现状诊断和运营策划》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一、视界网是什么

2010年8月,受湖北日报摄影部委托,我们承接了视界网(pic.省略)现状诊断和运营策划项目。彼时,第一个被提上日程的问题便是:“视界网是什么?”

视界网,pic.省略,2009年12月28日上线。从链接上看,视界网是荆楚网旗下的图片频道,是一个网站的二级子站,但是,其主办方是湖北日报摄影部,一直是作为一个独立网站被运作的,所以,它的名字叫视界网,而不是荆楚网图片频道。摄影部保证网站的内容供应,荆楚网保证技术支持。总之,它是一个合作产品,合作方至少有两个:报纸和网络。

2010年4月16日,湖北广播电视台加入合作阵营,视界网推出流媒体作品,《视界·焦点》栏目在湖北都市频道播出。原来,报纸摄影部不但会上网,也能做视频流媒体,上电视栏目,所谓报网台融合不是神话。

视界网最大的特点是其奉行的签约摄影师模式。区别于传统上只有报社专业摄影记者才能在省报版面上发稿的模式,视界网将机会放到人人可及的签约摄影师手中,发表作品——比如见报或者登上湖北都市频道的荧屏——不再是“专利”。由于分散在湖北各地的签约摄影师的加入,湖北日报在稿件的数量、内容、形式等方面迅速改观,这一模式甚至迅速引发了业内生态环境的改变。

很快,视界网成为湖北省政府的官方图片库,各种摄影比赛、作品展出等连续推进,视界网俨然成为一个承载丰富的机构。

可以描述的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视界网。可是,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正是岔路口多的地方,为此,我们撇开表象,从深层次分析视界网所处的两个时代环境。

二、媒介新时代与摄影新时代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无疑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媒介环境。不只是媒介,全世界都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称之为“新媒体时代”。面对新生,有人曾经因“巨大冲击”而哀叫“报业灭亡”、“报业寒冬”(谢娟,2007),有人曾经因此而呼唤“传媒集团化”(喻国明,2003),而当《纽约时报》在全球率先成功转型电子版时,其发行人小苏兹伯格认为,重要的是“媒介融合”。他说:“《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是信息与知识。这种信息与知识,是以纸张、胶片为载体,还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多渠道地销售信息与知识。”学者吴云(2006)也认为,传统的报业将经历媒体联动、报网互动、媒介融合三个逐渐融合化的演进历程。拿报纸来讲,先是各大报纸竞相推出网上数字版,实现实时更新和联动,接着是报纸和网络在议题、内容等方面的深层互动报道,最后才是全方位的媒介融合,报网台融合,报纸与其他媒体之间去除隔阂,融为一体。而张乔吉(2010)则认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传媒业目前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架构,媒介融合已成大局。

时代的更迭无可非议,关键的问题是,媒介的新时代是否就是摄影的新时代?

摄影人很快找到答案: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潘元金,2009)。他们发现,发生改变的远远不止越来越繁华的媒介生态,甚至整个行业的受众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明显的趋势便是“读图时代”,人们更趋向于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传统的文字版面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在上世纪末已经默默逝去,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导致受众“快餐化”的阅读习惯,曾经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也逐渐转化为今天的“图说天下”,视觉化的传播语境已经形成。于是惊呼,摄影的机会来了,因为图正是我们的天下。但是,很快,他们也发现,所谓的读图时代不是摄影人的胜利,而是全民的呼吁。一个词汇新兴起来,即是“全媒体”(《新闻前哨》专题,2010;王凯,2011)。我们发现,图不一定是图片,静态的,也可能是图像,动态的;不一定在报纸上、杂志上,甚至不一定在平面上,很多图是在屏幕上、荧屏上,而图的名字已不是图,它被更泛化地称为“影像”。发现新鲜的东西,受众表现出的多是惊喜,而摄影人则多了份苦恼。我们以前只是单一的摄影人,玩好相机即可,现在要做全媒体,还要玩好摄像机,甚至不只是玩机器,还要从编辑、导演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做个策划。这些肯定很新鲜,但绝对不容易。另外一个新兴的词汇是“全民摄影”(廖伟棠,2009;刘萍,2010)。自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案始,“一些权威的纸质媒体大胆地采用一些现场民众用自己的摄影器材所拍摄的影像,新闻摄影记者一直依赖的器材和通讯优势渐渐失去,摄影师的专业地位也渐渐动摇。摄影——或者说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诠释权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

在此情况下,摄影人喜忧参半,面临机遇,也必须应对挑战。

三、视界网如何找到自己

人们大多相信“隔行如隔山”。视界网是什么?内部的人应该最清楚。但事实并非如此,身在其中的人往往越忙碌越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方向,于是又有“旁观者清”的说法。为了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项目组进行了调研,包括针对机构内部文献的深度分析,针对管理层、合作方、职员及签约摄影师等的焦点访谈,针对视界网现有受众的在线问卷调查,也包括一些SEO基础调研内容。这些调研一方面使我们在业内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透视内部,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保持理性旁观。

1.视界网受众。

基于视界网的现状,其受众明显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直接受众,一般是直接使用视界网的对象,其形象很明确,甚至都是熟悉的面孔,人数也有限,比如湖北地区约20家的报业单位,湖北地区地市级以上约600家的各机关单位宣传部,全国约500家新闻领域的高校、研究所等;另一类是间接受众,主要是圈内的其他受众,其形象相对模糊,往往是陌生的朋友,人数也多得多(如表 1所示)。其中,大部分直接受众比较容易接触和捕捉,目前与视界网联系紧密;间接受众以及直接受众中的民众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则很难触摸,是视界网以后必须接近的主要传播目标。

2.视界网核心竞争力。

视界网现有受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视界网最受欢迎的栏目是“影像点评”、“专家点评”、“摄影讲坛”,以及原先纸媒上的王牌栏目“焦点”;而视界网最吸引人的元素是它提供一种“透过图片看新闻”的方式、“图片冲击力”树立了其内容标本,而且提供一个“摄影点评与交流”的平台(如图1)。由此可见,视界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在于整合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提供一种新型的互动的学习平台。

3.视界网竞争市场。

考察视界的竞争市场,需要区分两类市场:一是大众刚性市场,比如图片市场,或者摄影市场,这些市场的受众、需求、份额、容量等都很令人满意,但是竞争也异常激烈,一般较难进驻;一是小众柔性市场,比如新闻图片市场,或者新闻摄影市场,这些市场的情况则相反。我们的市场调研也显示,即便只分析国内市场,色影无忌、蜂鸟网等专业摄影站点已经把持住大众市场,而且像新闻摄影这样的带有专业性的大众市场也已经被新华图片、人民视线、中国新闻图片网等占据。在对受众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同时是几家不同站点的频繁访问者和忠实使用者。比如,某地区本地的一个摄影记者或者通讯员,一般会从色影无忌这样的专业摄影站点获得摄影知识甚至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同时积极地寻找在本地媒体上发表作品的机会,因为这种情况下成功的机率会大很多;即便成功的机会并不大,他也会一直尝试向新闻图片投稿,有时候,他期待幸运的降临,也有时候,坚持不懈会获得技术水平的提升。

所以,视界网竞争市场的特点有二:1.要区分大众市场和细分市场,不同市场下的情况可能会差异明显。2.不用区分市场,因为受众都是跨市场的,只要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便乐意上门拜访。以下SEO分析部分即是上述的具体证实。

4.视界网SEO。

如图2所示,借助百度指数工具对比分析图片、摄影、新闻摄影三个关键词,橙色曲线(图片)明显于绿色曲线(摄影),而蓝色(新闻摄影)曲线以趋近于零的状态分布在图片的最底部。

如表2所示,借助Google Analytics工具对新闻摄影相关的关键词进行详细分析,在最主要的关键词中,整体竞争程度不高,竞争程度指数普遍低于0.15(0≤竞争程度指数≤1),整体搜索量也不高,全国的日均搜索一般是几百次或者只有几次,估算平均点击费用几近于零,而对比2010年不同月份的点击量,差异不大,整个趋势稳定,也说明这个范围内并无成功的或者巨大的营销传播活动凸现。

从SEO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并无太多进入壁垒的领域,相对容易突破,而有特点的局域性市场更容易打开市场。

5.视界网SWOT分析。

综上,我们得出视界网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如表 3所示),并相应开发出SO、WO、ST、WT四种发展战略,以为其运营实践提供指引方向和依据。

四、公共关系与视界网的未来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视界网是什么?

如果以公共关系的方式,以前文为据,我们给视界的理念定位已经很明确,可以用两句话描述:视界网是中国新闻摄影实验班;是湖北官方图片库。

所谓中国新闻摄影实验班,有三层含义:

首先,视界网专注新闻摄影,专业主义至上,新闻是使命,相机是眼睛,视界网建立在线投稿平台,向任何一件优秀摄影作品敞开大门,而不问作者是不是某报记者,是不是某台出镜,是不是某社专员,在这里,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名字——视界网签约摄影师。

其次,视界网是个主旨在于学习的班级。视界网善于学习、乐于分享,用“影像点评”、“专家点评”、“摄影讲坛”等受众欢迎的专业内容达成交流与进步。

第三,视界网是个实验班,是创新性的班级。创新有三:一是新在交流,视界网改变以往行业内过分偏于单向的传播方式,提供互动交流平台,破除神秘与隔离;二是新在深度,视界网不盲目崇拜没有内涵的视觉冲击,不喜欢没有思考的表象展示,不信奉唯美主义,主张解读图中万象,更欣赏图片内在的美和张力,所以视界网坚持“用相机做深度报道”并赢得尊重和声誉;三是新在融合,报网台融合,传统整体与新媒体一起是一种融合,实现全媒体采编,同一个素材,拍得了图片,也做得出流媒体,这也是一种融合。

所谓的湖北官方图片库,很明显,视界网承载官方之重,用图片搜集湖北地区的风土文化与社会变迁。但值得强调的是,视界网并没有官腔,建立详实的官方图片库绝不是为整个官样,而是因为和所有湖北的和热爱湖北的人一样,希望珍藏这一方水土的沧桑蜕变,而且,秉承中国新闻摄影实验班的核心理念,官方全面的图像资源恰是同道之人的素材宝藏。

如果把视界网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他的个性也可以用两句话描述:他是一个普通的新闻摄影高手;他是新媒体时代普罗大众的摄影导师。

他是摄影高手,他是技艺超群的摄影导师,但他认为只要有梦想,普通人也可以企及专业的高度,若志趣相投,他将在开放的新媒体时代与普罗大众融合一体。

至此,我们用公共关系的方式重新回答了“视界网是什么?”古希腊神喻曰:认识你自己。本次公共关系咨询项目的重点正是——帮助视界网建立清晰的自知,而非以随心想到的所谓公关活动、媒体炒作、事件营销等花哨内容迷惑视觉。我们认为,公共关系的作用更体现在其战略意识上,在具体执行中,宜调研先行,然后有战略,宜战略先行,然后有策划。在视界网完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之后,相应的很多策划顺理成章,所谓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视界网一定需要公关、营销、宣传等多种不同的运作方式,也许有时只需重点推行其中一种,有时需要同时推行几种,但千变万化,本文中所强调的公共关系的战略意识与执行方法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出版物《焦点200期(2004~2008)》

[2]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出版物《影像点评(2005~2009)》

[3]2010年7月26日至8月1日《湖北日报》

[4]昝辉:《网站营销实战密码:策略、技巧、案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陈光锋:《玩赚你的网站:网站运营必备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谢娟:《报业的媒介融合之路》,四川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7]喻国明:《中国传媒业:洗牌、模式与规则再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吴云:《论新旧媒体的竞争与融合》,暨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9]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10]潘元金:《融媒时代摄影记者的机遇及挑战》,《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月下半月刊

[11]专题《新闻摄影迈进全媒体时代》。《新闻前哨》2010年第6期

[12]王凯:《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多栖化”转变》,《军事记者》2011年第1期

自媒体行业的swot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43-02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著。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国家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

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2]姚李忠.浅谈加入WTO对中国黄山旅游业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