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的基本知识

急救的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救的基本知识

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一、理论基础

1.社会资本理论

近20年来,与社会资本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工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于7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在员工相联系的基础上为组织提供资源支持。随着学者们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从不同视角出发,考察了社会资本对政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今在国际社会中,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在个体/微观层面社会资本,研究者较多集中于个体“个体中心网络”的有关指标,包括网络的规模、结构、密度等,以及关系人的具体特征与关系的强度等;而在集体/宏观层面社会资本时,研究者使用的指标则集中于信任、公共参与、社会连结和社会规范这样几个方面。综合可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网络联系,通过这些联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知识、技能等,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社会资本对知识型人力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来研究其对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影响。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对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但是,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重要地位才凸显出来。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带来的成果、个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贝克尔则认为人力资本除知识、技能、经验外还包括时间、健康和寿命。本文认为知识型人力资本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1)专业化水平高,即具有某项特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特殊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或在职培训,对应的社会分工角色是专业人员。具体可以划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2)创新性水平高,即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可以具体分为战略创新型、制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对应的社会分工角色分别是战略家、管理创新人员和技术创新人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渐成为主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和重要的生产要素。

二、基于社会资本的知识型人力资本影响机理

人力资本是依附于个人而存在的,组织中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尽相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知识员工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组织内部不同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知识共享、整合有利于盘活组织人力资本存量,激发人力资本潜能。本文从结构维度(网络联系和网络稳定性)、关系维度(信任和规范)和认知维度(共同的语言和符号、共同的愿景和期望)三个维度(六个变量)对员工的社会资本进行描述,探讨社会资本与知识型人力资本之间的影响机理。

在结构维度中,网络联系:指个人在组织中工作联系的范围、数量大小。员工在组织中工作联系的范围越广泛、联系的人员数量越大,员工构建的网络联系就越宽广,员工通过这种网络联系获得他人在工作中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网络稳定性:指已经形成的员工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变化情况。

在关系维度中,信任:指相对熟悉的社会关系中,员工之间衍生出来的彼此信赖,通过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信任,可以帮助员工从其信赖的工作伙伴那里得到自己想获得的工作中的指导。同时,因为这种信任关系的存在,隐形知识的流转成为可能。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之间进行知识、技能和经验交换的几率越大。员工们借助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规范:是指组织中的管理制度。比如薪酬制度、奖励制度,通过制定鼓励员工进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规范,使得员工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进行流转。这种规范既包括程序上的规范,也包括分配上的规范。员工在有序的规范约束下,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员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可能。

在认知维度中,共同的语言和符号:是指员工在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沟通,能听得懂对方要表达的意思,更容易分享彼此的经验,为相互之间知识的流动提供了前提。共同的愿景和期望:是指对组织未来发展目标的认可,员工之间有着共同的组织发展目标,有着对组织共同的期盼,这种对组织的发展的认同和期望,使得员工更有可能与组织其他员工分享并交换不同的资源,能促进人力资本的转移、消化和利用,增强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可获取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组织中知识型人力资本有着其特殊性,首先,由于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资源和权力,所以个体通常不愿意与其他成员分享,所以人力资本就有其隐含性的一面。但是,社会资本的介入可以促使人力资本流动,因为成员间彼此良好的关系、亲密的友谊使得他们愿意与他人分享个人人力资本。其次,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往往伴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组织不希望有太大的知识型人员流动,而社会资本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组织中的个人会由于因为这种联系的存在而继续留在组织中,一方面在这个组织中良好的成员关系使得工作氛围很和谐,人际关系非常融洽,所以因为情感难已割舍,而继续服务与组织。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良好的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带来学习提升的空间,所以继续留在组织中。再次,社会资本使得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关心、精诚合作,这就使得组织中的个人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学习,而提高个人人力资本水平,整合组织成员的知识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组织,提高组织绩效。

在影响机理的演绎中,借助社会资本,可以在组织中构建良好的内部氛围,这种良好的组织内部氛围为组织中人力资本的流动(知识、技能和经验)提供了良机,而知识的流动使得人力资本的潜能得到最大实现。

三、社会资本与知识型人力资本的数理分析

任何组织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组织内部的行为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对组织来说,组织中的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知识型人力资本依附于个人而存在,使得其价值的实现具有自发性。与非人力资本不同,以能动、理性和有创造性的人为载体的知识型人力资本,无须外力作用,无须成为行为目标,本身就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通过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型人力资本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绩效。

毋庸置疑,社会资本无疑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影响因素。组织通过社会资本所形成的良好工作氛围可以促使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得潜在知识型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实现。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通过社会资本可以有效促进公司的制度建设,联想公司所遵循的有效沟通、全面思考、团队精神和融合多样文化等准则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了可靠保证。

同样的环境,由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的作用就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社会资本与知识型人力资本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社会资本越高,知识型人力资本在量上和质上都会越好,在(1)式中表现为对社会资本变量求一阶偏导数,函数值大于等于零,即 ≥0。并且组织中知识型人力资本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提高组织绩效。

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一、价值链理论

(一)横向价值链 对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分析以及采用标杆的方法,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寻找差距以及差距形成的原因,或者追求战略差异性。

(二)纵向价值链包括上游供应商(也包括其他外包伙伴)和下游分销商及顾客,对其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流畅的忠诚型价值链,降低交易成本。纵向价值链使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一个战略联盟,是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最具挖掘潜力的空间。

(三)内部价值链指企业内部战略相关的作业和流程。作业是指企业中具有特定目的且消耗一定资源的最小工作单元,它是作业管理体系的最基本的核心,通过作业可以得知企业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达到企业的经营和战略目标。流程是指通过产出交换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作业链,它的运行将会涉及若干个不同的部门。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

(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的特点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出发,以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为控制对象,以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为主要手段,在价值链系统中寻找降低价值活动成本的信息和方法,对管理流程和作业流程进行优化,以提高成本投入的有效性,以实现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

(1)强调事前成本控制,即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采取恰当的竞争策略,如是采用前(后)项一体化来降低成本,还是采用兼并同业来实现规模经济。此乃成本控制的大前提,其决定了企业成本的高低。

(2)强调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即不单单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是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控制,包括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物流配送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

(3)强调从根源上进行成本控制,即将成本控制深入到价值活动、作业及成本动因层次。成本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价值链成本控制建立在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将控制活动深入到成本动因层,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4)强调成本避免。企业是围绕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的总和,即有增值作业,也有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并非不必要,但是可以通过持续改善而将其成本降低或消除。价值链成本控制高度关注非增值作业,并注重补选消除非增值成本。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注重分析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各活动间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成本控制容易引发短期行为的缺陷,使得成本控制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称得上是战略成本控制。

(2)拓展了成本控制的深度。在宏观上,价值链成本控制从战略高度考虑成本,实现事前成本控制;在微观上,深入到作业和成本动因层次,从根本上控制成本的发生,使成本控制更有效。

(3)拓宽了成本控制内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范围由传统的产品生产成本拓宽到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处于前端的研发、设计成本和处于后端的营销、服务等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提高顾客价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企业价值链由横向、纵向和内部三条价值链组成。这三条价值链在企业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其成本控制重点也相应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分别对三条价值链各自的成本控制要点进行分析,然后整合这三者构建出企业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构建

(一)基于纵向价值链的成本控制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对由顾客、供应商构成的纵向价值链进行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整合和价值链优化,进行事前成本控制,从而降低成本并获取竞争优势。纵向价值链如图2所示。

(1)基于供应商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供应商价值链的成本主要发生在订货、验收、质检、搬运、运输、仓储等过程中。另外,企业与供应商的协调成本、采购的时间成本以及供应商的研发能力等均会对企业成本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供应商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首先,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适时地进行价值链整合。如果供应商价值链成本占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比重较大,企业又希望有效控制原材料等投入的成本、质量及供应的可靠性等,则可以并购供应商,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其次,对供应商实行分层管理。企业应综合各供应商引起的总成本、折扣条件以及运送时间等方面的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企业的供应商,并对这些供应商进行分层管理。企业应适时地优化采购程序,降低交易成本,并着眼于对重要供应商的成本控制。另外,企业应注重对顾客价值链进行优化。企业应加强与重要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简化交易程序,优化物流程序,以达到降低存储、时间、协调等成本。

(2)基于顾客价值链的成本控制。销货环节是联系企业与顾客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顾客价值链的成本主要发生在仓储保管、订货处理、运输、退货、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基于顾客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首先,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结合战略目标,适时地进行价值链整合。同样,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可以实行前向一体化战略,以节约交易成本,并达到控制和掌握市场,增强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敏感性的目的。其次,对顾客实行分层管理。根据“二八原则”可知,企业销货收入的80%仅是通过20%的顾客来实现的。众所周知,服务成本与服务水平存在背反效应,要提高服务水平,必然会增加相应成本。因此,为了实现既定成本下顾客价值最大化,企业应将服务的重心放在与重要顾客的关系的保持和维护上。另外,企业应注重对顾客价值链进行优化。企业增强与顾客间的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消除冗余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的效率,从而降低服务成本。

(二)基于横向价值链的成本控制 横向价值链由企业和其竞争对手组成。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要争取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因此,基于横向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首先,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分析,识别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点,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及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如果企业想通过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则可以通过同业并购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的;如果企业想通过差异化来获取竞争优势,则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顾客需求,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塑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其次,收集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进行标杆管理。企业收集与竞争对手的关键性历史数据,如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的数目、名称、联系方式、合作方式,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基本工序、特征等。此外,还要存储企业在过去形成的关于竞争对手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成本、创造的价值、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的来源等分析结果。企业可以这些信息来进行标杆管理,亦可作为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依据。

(三)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 外部价值链对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战略成本的影响上。当企业战略确定后,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就转移到了企业内部的作业和流程上面。一般而言,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由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几个环节构成(如图3所示)。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首先,应从价值链设计的角度出发,优化企业价值链。对企业的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降低非增值作业的成本,并增加增值作业的效率,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另外,企业还应通过优化外部价值链来实现内部价值链的优化。如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结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供应商能够及时提供所需的产品且产品质量很高,企业就可以消除检验、待工、仓储等非增值作业成本。其次,深入到作业层次,分析和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建立在作业成本的基础上,注重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根据成本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作业成本思想,企业应深入分析作业、资源等成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核算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另外,将非核心或低增值部分的活动外包出去或者整合价值链上下游的增值业务单元。根据交易费用的理论,当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或交易成本高于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时,组织就应该选择内部行为外部化;当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或交易成本低于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时,组织就应该选择外部行为内部化。

四、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是对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能够更好地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然而,这种成本控制的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其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应建立在流程式组织结构模式上,采取扁平化组织结构,实行跨职能部门的平行管理,来消除垂直管理的决策速度慢、对外界变化不敏感的弊病。这样不仅能降低管理费用和成本,还能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市场的反应。

其次,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的有效实施需借助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在企业内部应建立良好的ERP信息系统,保持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传递和统一,实现对成本的实时控制。在企业外部需要建立基于XBRL技术的信息交换平台,从而实现与供应商和顾客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以降低交易成本。

另外,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模式的实施以作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为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结合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如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应重视业绩评价,如采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来实现对成本控制效果的考核和信息的反馈,以不断完善控制活动,实现动态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本论文探讨了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实质、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对象及处理措施。

一、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

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为资产,而传统会计则作为费用。所以谈论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就要确认人力资源是否是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据此定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产,因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的;而且,人力资源的成本,即企业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支出都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还有,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一旦劳动者被企业雇佣,他的劳动力事实上就已经为企业所控制,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不能再自由地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特别是正常上班时间,劳动者的时间和所做的事都不能为自己所控制。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其次,人力资源应属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为,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具有无实物形态、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而持有、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人力资源符合上述定义和特征: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人力资产本质上是指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潜力,这种能力、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人力资产是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管理的人力资源;人力资产投资的受益期通常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以资本化;人力资产到底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外,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应属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实质

马克思指出:“按本文由收集整理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价值,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从这个产品价值减去剩余价值,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上耗去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只是补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商品的成本价格。”在这里,被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成本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指的就是商品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作为一种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把握上,要注意两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基本的经营目标就是向社会提供商品,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同时要以产品的销售收入抵偿自己在商品的生产经营中所支出的各种劳动耗费,并取得盈利。人力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人力资源会计论文出的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经济工作中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

但二者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是市场经济,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值、成本、利润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只是它们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有所不同。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与一般商品成本有很大区别。一般商品的理论成本由两部分组成:(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因此,一般商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耗费的资金总和”。但人力资源与之不同,它在使用过程中为商品创造了价值,也为自身创造了价值,但其本身不仅不会发生耗费,而且还会增值。综上所述,可以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为商品创造的价值和为自身创造的价值的货币体现,即企业在取得和使用人力资源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对象及处理方法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从理论上讲,也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的内容,即企业为取得和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招聘、录用、教育、培训、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和管理等的费用和支出。与其他资产成本的分类相似,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两种。

1.人力资源历史成本,它是指已经发生的现实成本,伴随着人力资源的获得、拥有、使用、安置和流动,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它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记录和核算,它由三个部分组成: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在初期,要经常进行人力资源的购入和更替,为此企业所支付的全部价值,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②人力资源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过程中会消耗掉许多费用,即要为其载体支付工资薪金、津贴和各种福利费用,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③为了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支付培

训和继续教育等费用,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工程施工;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工程项目中施工成本管理简述

1.1施工中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

工程施工中成本管理的成本核算及控制对象是工程施工中的具体项目,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高效率、短工期、高质量和低成本目标。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内容包含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管理。

工程项目在招投标阶段要重点做好施工成本预测,编制有针对性的投标施工组织方案;开工前准备期间,根据工程项目具体状况做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这些都属于事前管理。

工程项目开工以后和施工全过程,要重点进行管理费用开支标准的制定、材料定额消耗及限额发料制度的制定、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优选技术过硬的劳务人员、配备完善的施工机械设备、及时进行成本归集并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在切实实现安全、质量、工期等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施工总成本的有效控制,实现项目既定的经济指标,这些是事中管理。

工程施工完成进入竣工验收期,要合理控制工程竣工审核验收中直接费用占用与保修成本等,这些是事后管理。

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涉及到工程项目从招投标到竣工验交的全过程,因此需要系统的成本管理制度来帮助实现高效的成本管理。该成本管理制度涉及的方面主要包含责任体系、业务标准、工作流程、组织施工原则和细则等。

1.2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1)成本预算评估法。该成本管理方法指的是利用网络图手段对工程项目计划进行设计,使用系统论方法为确保工程进度与成本目标而对工程施工做出控制、协调和组织的管理活动。使用成本管理方法,可以从网络图内准确清晰地了解工程各工序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同时能够更为明确的反映出工程施工中进度与成本管理具有的方向,继而确定管理偏差,并通过有效的纠偏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的良性发展。(2)优化施工费用支出。该成本管理方法主要通过最低成本和最短工期或者根据合约工期使用最低成本来进行工程施工组织的管理活动。施工中直接成本因为施工工期缩短而会有所加大,而间接成本则会随之减小,当间接成本的减小值大于直接成本的加大值时,工程施工总成本就会得以降低。为了实现缩短工期、高质量、低成本的工程施工目标,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并在施工组织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施工组织流程、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等措施作为保障。

2.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

2.1成本分析无效或者缺失

成本分析是在工程施工成本发生后,根据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对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的差异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寻找到施工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为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提供调整意见。

目前,部分工程项目在施工活动阶段性完成后,在进行施工小结及成本分析时,因基础资料不全或存在漏洞,或者分析的方法存在问题等原因,会导致下一阶段施工的实施方案不合理或缺少必要的方案优化,造成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继而导致工程竣工验收难以通过,甚至会造成大量返修工作量。同时,因基础资料的不完备还会导致施工成本分析无效,而部分企业甚至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这都会提高工程施工成本,甚至可能出现业主对施工企业的违约索赔发生,这对企业降耗增效都是极为不利的。

2.2成本管理没有形成体制或者体制不完善

目前建筑行业存在缺少完备的责任体制和责任制度不健全等现象,在工程施工活动中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没有形成,或者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权责分配,导致施工过程中成本开支结构不合理、施工总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引发在工程施工中存在众多成本问题。

3.工程施工中成本管理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经验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才是可行的、高效的。建立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健全各项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使得全体施工管理参与者在管理活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功必奖、有过必究,项目管理才能够走上高效、有序的健康轨道,不仅为工程施工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对项目施工总成本的控制也会起到根本性作用。

3.2进行合理成本预算和控制,强化合同管理

强化工程成本的预算和控制。项目工程合同达成后,企业与项目部要编制成本计划和施工预算、施工任务清单和设备需求表,并进行比对和校正,同时根据当时当地的机械、材料和人工的市场价格对工程造价做合理预算。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完成后,企业和项目部达成工程施工的承包合约,明确工程施工中承包安全、文明施工、工期、质量、成本降低率和施工总成本等指标,保证项目部与企业间在权利、责任、利益上的明确划分,减少不必要的工程纠纷造成额外费用,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取得合理有效的经济价值。

3.3合理管理现场费用的使用、科学控制工程材料成本

工程施工中,费用管理是依据工程每月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分析工序的完成工日,同时和预算工期作对比分析。在工程施工中消减不必要的工程管理机构,降低项目的管理成本,同时通过采用性能更合适的施工材料和优化施工流程,尽可能的消减施工活动产生的费用,同时通过合理分配技术人员和施工设备,针对施工工段分派施工工作,同时提高各个施工小队的协同作业效率。施工中使用的工程材料要根据工程需求进行合理采购,并根据材料的性能要求其进行储存管理,在工程施工中使用工程材料前,对施工材料做必要的性能检测,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从而降低因工程材料导致的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

3.4强化施工成本监督

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自觉且严格的制定和遵循成本控制和核算管理制度,通过以身作则和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活动的管理,规范工程施工活动,避免施工活动做出现不合理的工程成本浪费和工程费用被挪用和私人占有等现象,将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和监督工作做到位。工程的成本核算人员要在施工发生变更或施工成本出现变动的时候适时的整理相关资料,并为相应变更办理合理的签证手续,同时及时的向企业的管理部门报请审核,确保企业对工程施工成本的准确掌握和控制,避免工程竣工结算中出现异常情况,导致工程竣工验收问题,造成工程验收阶段的费用上升。

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领域本体;知识检索;本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1-742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万维网上的信息每天都以爆炸式增长,如何快速高效地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了当前信息检索研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基于关键字的语法匹配和全文检索方式,在早些年以其简单、快捷和容易实现等优点受到用户的亲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检索方式出现的漏检、误检以及无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检索需求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对传统检索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传统检索方式存在以下几个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忠实表达问题。大多数检索系统主要是借助于目录、索引和关键字等方法来实现,结构单调统一,很多情况下,用户很难通过简单的几个关键词就能够真正表达出他所需要检索的内容,因此表达上的困难导致检索质量的降低。

第二,一词多义问题。不同的检索用户有着不同的检索目的,当以同一组关键词进行检索时会得到同样的检索结果,无法实现用户的特殊检索需求。

第三,同义词问题。基于关键字匹配的检索技术,是严格按照用户提交的查询请求在全文中进行关键字匹配的检索方式,没有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许多与关键词的同义词信息就无法检索出来。

第四,词汇孤岛问题。在人的大脑中,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而在基于关键字的检索系统中,这种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很难进行描述。

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传统的检索机制没有考虑到用户的检索意图,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表示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缺少必要的语义性和智能性,以致于知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较低。为了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质量,在设计检索系统时,就需要把检索机制从传统的基于关键字层面提升到基于语义的层面上来,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意图,以避免仅以表达式匹配的方式进行检索而形成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方法,充分利用本体具有的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以及对逻辑推理的支持,为用户进行检索时提供检索关键词的语义分析,发掘用户在输入的简单的查询请求后所隐含的语义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真正检索意图,以便实现用户个性化的信息检索需求。

本文在充分的了解了领域本体在实现信息检索系统智能化的优越性后,以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检索作为系统开发背景,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为主要目标,采用领域本体作为求职招聘信息知识的组织方式,构建了基于领域Ontology的知识检索模型框架,结合模型框架开发了毕业生求职招聘知识检索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检索的质量和效率。

1 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

知识检索是指根据用户的知识需求表达形式,在知识库中匹配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项及相关知识内容。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是指以基于Ontology的知识表示语言表示、检索领域知识,并支持直接用自然语言进行检索的知识检索,具有良好的概念层次和表达能力,能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推理和检索。经过对本体论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图1)。

通过模型可以看出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与传统的检索区别就在于语义知识检索引入了本体知识库。当用户进行查询时系统会调用本体映射函数将用户的查询请求转化为本体规则约束中已定义好的规范化的同义或相近概念,然后将规范化的概念提交给检索引擎,检索引擎通过与知识库中的知识项进行语义匹配、单词扩展以及词间扩展等处理后,最后将查询结果返回,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在词汇理解上的歧义性。正是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系统能够利用推理机对用户的查询信息进行推理(即系统具有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所以系统在用户进行查询时就能够充分保证实际的检索效率,并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检索需求。

2 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

在知识检索模型中,领域本体是核心组成部分,它定义了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提供了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对于提升信息检索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rotégé是用Java编写的一个开放源码的高效的Ontology编译器,具有图形化界面且提供了很多插件和接口,可以将构建的本体存储为各种形式的文件并支持本体的数据库持久化。本研究利用Protégé工具构建领域本体,构建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在现实社会中多数领域和学科都存在着很大的交叉性,要想使得检索系统能够很好地为领域服务并提升检索效率,就需要明确领域所在的范围。本研究以毕业生就业管理为背景,采用领域专家问答的形式,将领域范围限制在求职简历及企业招聘信息,并结合人力资源等材料,将与该领域相关的知识部分都涵盖进来,以此来扩充领域知识,进而为验证实验系统的可行性提供保障。

第二,定义知识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每个行业中都有其专业性的术语和概念,根据所要研究的领域性质,将在该领域内的专业性概念进行收集,本研究的概念收集主要通过各大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文献资料以及大型招聘网站上的数据资料。

第三,建立本体框架。在明晰了将要构建的领域本体的概念间的关系以及概念集合的定义后,就需要对步骤2中的这些概念集合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进行一个宏观的构建,进而形成具有领域性的本体框架。本研究的主要概念集合有:毕业生(Graduate)、简历(Resume)、企业(Enterprise)、招聘信息(EmployInformation)等。

第四,设计类,类的属性及其层次关系。根据所要建立的领域本体知识库进行科学性的本体概念类设计,即将具有相似属性的概念集合归为一类,并根据类及其属性来合理的确定其层次间关系,进而为构建丰富的实体以及完善的本体库做准备。

第五,定义属性值和创建实例。属性值即关系的集合,在一个集合里的关系类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完成了领域本体的概念集合和概念的属性集合的建立后,就需要建立概念的实体了,也就是将存储在资源文件文档库中的散乱的文档信息(用HTML,XML描述的无结构、半结构的数据),参照已有的领域本体进行语义标注和抽取,构成一个个的实例。

2.2 本体持久化到Oracle 11g

Oracle 11g 数据库是基于图表数据模型的,可像操作其他对象关系数据类型一样对RDF三元组进行保存、索引及查询,提供了一种开放统一的语义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全面支持RDF及OWL。本研究把本体以RDF三元组的形式存储到Oracle 11g 数据库中。持久化(Persistence)即把数据(如内存中的对象)保存到可永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中,它的主要应用是将内存中的数据存储在关系型的数据库中。持久化是将程序数据在持久状态和瞬时状态间转换的机制。本系统使用Jena API 将本体持久化到Oracle 11g。Jena是Java中的一个工具包,它对外提供了丰富的方法、类、接口,因此可以利用Jena对OWL进行存储和查询。其持久化模型如(图2)。

2.3 文件的查询和推理

在对文件进行查询操作时,本系统实现了显式语义查询和隐式语义查询两种查询方式。对于那些已存在于本体知识库中无需进行推理就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我们就采用了显示语义查询来实现;但对于那些一词多义、同义词等具有歧义或在本体知识库没有明确声明的数据,我们就采用了隐式语义查询方式来实现,它根据先前已有的实例和系统或自己定义的规则进行推理来得到相应的隐含信息,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在本系统中所采用的推理机是Jena的Ontology推理机,查询语言是SPAR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