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美元本位制,美元作为计价货币而使用,目前,用美元计价结算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48%。用美元交易的比重在国际外汇市场中也超过了90%①。美元还是实行钉住汇率制国家的“锚货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为了防止爆发金融危机,都在增加自己的国际外汇储备。而又由于国际贸易的计价货币及有些国家的“锚货币”主要是美元,所以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对美元进行储备。
尽管近年来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但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不完善的,其内在的缺陷使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屡次爆发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首先,由于美元的发行不受任何权力的限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实际上建立了美元的霸权,形成的是一种浮动的汇率,各国得不到债权保障;其次,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有缺陷,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认缴的资本多,它们的投票权也就多,投票权占到总投票权的23.81%②和45%③。从而缺乏约束机制,无法监督美国对国际社会应负责任的实施;最后,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决策权和平等参与权受到忽视,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安排国际贸易制度。美国利用金融投资将风险扩散到各国,使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美国的错误埋单,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二、当前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至今,已经爆发了多次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同时,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保证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如果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了,就可能导致经济大萧条,甚至是引发各国间的战争。④
美元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上拥有的特权,使它不会考虑他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⑤美国具有惊人的国际收支逆差,而顺差国尤其是能源出口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还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安全、平稳发展。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心但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其他国家处在,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利。中心国——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外输出美元,得到的实际资源通过满足国内消费来维持物价的稳定,还能从铸币税上得到收益。而那些拥有大量美元的国家,既存在着美元贬值的风险,同时本国的货币政策受到美国的制约,不良国外投机资本就可能造成该国的金融危机。
美国人的消费观是先消费后储蓄,其生产理念是先消费而再生产,美国民众可以依靠向政府和私人举债的方式进行消费。因此,美国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大量购买国外的商品,美国源源不断的流向他国,尤其是进行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利用他国的剩余资金进行无约束或无限期地负债运转。但由于美元与黄金是脱钩的、美国国债也没有大量的国内储蓄作为支撑,因此,对于纸币的严重依赖将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信用泡沫,其特征是资产价格暴涨和经济过热。如果大部分信用泡沫成为追不回来的不良资产时,其他国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措施
加强对金融的监管虽能暂时扼制危机继续深化,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的世界金融秩序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可能会为日后更大的全球经济危机埋下隐患,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主要改革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好坏取决于美国的经济实力,而美国现在已不能独立承担这个责任了,因此,要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改变美元的主导地位。2003年欧元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达到了19.7%⑥,结束了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能够使各国减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对改善国际储备资产结构和增加国际储备资产供给来说是有利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使各国采用不同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各国国内宏观经济的运作更加协调。如何选择国际基础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交易货币与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等方式来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最终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增加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的数量
黄金能够保值,因而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有重要地位,是拥有财富的标志。往往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因为手中的纸币大幅贬值,资产严重缩水,就会大量购买保值的黄金。各国持有大量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元贬值而损失惨重,各国所积累的财富相应的大幅度缩水。因此,各国应将本国的国际储备替换成一定比例的黄金储备。黄金是国际储备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储备的黄金量能够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加大黄金储备是规避风险的正确选择,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国政府应当减持美国国债而增加黄金储备。
(三)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调节机构
一直以来都是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国际经济调节机构,这一问题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就不能使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所改善。首先,国际经济调节机构的投票权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尤其是美国投票权最多,因此,要对投票权进行合理分配,让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得到实现。其次,当前国际经济调节机构对美国监督不力,应对美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加强监管。再次,有些大国将国际经济调节机构当作干涉别国经济政策的政治工具,因此要避免其政治化。最后,国际经济调节机制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推行多边主义,发挥国际多边协调的作用。
(四)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降低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风险。⑦首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外国向中国提供的将是商品或服务,而中国向外国提供的将是人民币,是资源与纸币的交换,因而中国是无成本的贸易。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后,既能减少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又能让对外投资的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加速中国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最后,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就有权参与世界货币的发行,既增加了对世界经济活动的影响,又增加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整体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大国,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注释
①许少强著.《美元霸权:生存基础、影响和我国的对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4页.
②李综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③IMF,Annual Report of the Executive Board for the Financial Year Ended April 30,2004.
④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2页.
⑤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⑥江涌著.《“国际金融恐怖平衡”与美国的金融陷阱》,《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7期,第55页
⑦李晓,李俊久,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第21页.
参考文献
[1]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托马斯·梅耶、詹姆斯·S.杜森贝里、罗伯特·Z.阿利铂著:《货币、银行与经济》,洪文金、林志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李若谷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许少强.《美元霸权:生存基础、影响和我国的对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关键词:VAR;金融危机理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0导言
2008年金融海啸还未平息,各国的债务危机又席卷而来。我们不可否认,在过去几年里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状况的破坏,但我们也要正视后危机时代中更严重的经济波动。从2009年底,人们都在为世界经济状况回暖而增加信心时,迪拜债务危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如同对正温的经济状况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以奢华为主调的迪拜陷入危机之中,使得国际投资商们信心顿失,经济状况再次下滑,在迪拜淡出人们视线之后,希腊的债务主权危机又浮出水面,如果我们说迪拜的危机仅仅是一个区域性危机,那么希腊的危机则会对整个欧元区产生巨大的影响,继而破坏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那里充满了诸多波折,而在经济发展中其杠杆作用的金融发展,更是重中之重。2008年金融海啸就是由于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滥发而引起,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也是由于华尔街的操作而产生了隐患,所以,如何化解后危机时代存留的风波,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如何对银行业进行有效地监管,成了促进国际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路径。
1金融危机的演化及遗留问题
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可谓发展迅猛,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就从金融危机理论而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出现了四论,各种理论所揭示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也都具有局限性,然而,对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却没有形成固定的一套理论,大家众说纷词,但从已经出现的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摸索出一些简单的规律。
彼得·伯恩斯坦在《与上帝抗争》一书中写道:“界定现在和过去的革命思想是对风险的掌握:这句话的深意是,未来不是上帝的一时兴趣,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全然被动的。”所以,根据金融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总结,创新,金融业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低利率、低波动性和高回报率,风险也被降低到一种可以忽略的地步。
这些特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三个关系紧密的阶段所体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大幅增多;通过证券化来分解和分散信用风险;以及扎根于20世纪中期的数学、计算机与经济学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这项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以信托银行和摩根大通为代表的公司发展了风险估价模型(VAR),这个模型使得银行能够计算他们在风险真正到来之后的预期损失。在这期间,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用计算机来计算,其精确度可预计到小数点后五位,相应的,预期收益也可以预计到这个精度。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大家都相信,即使利润被更加强大的资产负债表和更高的杠杆率进一步推高,风险也可以通过VAR的计算而被限制在一定水平之内。这给那些华尔街的大亨们以谋私利的空间。
假如越来越多的风险能够被精确计算,那么在银行账户中就可以更低的资本费用来惊醒更大额度的贷款,同样,银行所持有的可转换的债券数量也会增多。并且由于风险的精确衡量也迷惑监管当局,使其认为在低风险的银行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不会对大的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让一些公司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转手交易,从而降低风险。同样,令监管者奉为圣经的新巴塞尔协议太过于依赖银行内部的交易模型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构成,使得风险评估这种技术的产生对银行平衡资产负债表起了重要作用,从而逃过了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
虽然VAR使得风险不断下降,但其平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严重的危机,例如网络泡沫。但是经济状况总是向好发展,波动常常可以快速平复。所以致使银行巨头越来越自大,直到2007年9月的金融危机。所以,笔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数学为基础的新兴计量经济学而带来的风险管理危机,其中对风险的评估太过精准,从而遗忘了在交易过程中的人心理的变化,或者称之为一种动物精神。经济学中有一条基本假定,即理性人假设,并且大部分的数量经济学家都是以这种假设为建模的前提,然而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特殊存在,有时会具有非理性的表现,所以利用各种数量模型进行评估风险只能用于参考,而不能奉为圣经。所以,在基本假设都无法把握的前提下,利用全面的数学公式来分析一种非理性或者存在许多不稳定变量的方程式是很难得到正解的,并且即使结出了答案也可能将我们引入歧途。正由于此,使得大规模的廉价资本导致了风险的低估价。
伯南克曾说过,危机的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按揭贷款产品的监管缺失,而非宽松的货币政策。当时实行的政策是政府鼓励美国居民向房地美和房利美申请按揭贷款,这两家公司是美国按揭贷款业的巨头。但是这两家公司却将那些粗制滥造的承销贷款包装成证券出售。正是由于监管的缺失导致了由低利率衍生出的较高杠杆率。美国各大金融公司的债务随着整个经济的膨胀而膨胀。在经济疯狂的高峰期,中等大型银行可以借入相当于其股权37倍的股票,这代表着它们可能在资产损失2-3%的情况下,就面临破产风险。但借入资本能够使得投资者们伪造“alpha”值,或者得到高于市场回报率的回报。
另外“格林斯潘政策”同样减弱了市场对风险的敏感度,由于这个政策使得人们过于相信会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降低利率和减少市场流动性来救市。然而,美国审核借款的主要凭借却是各类信用评级机构,这些信用评级机构也是企业,他们的盈利来源主要是靠发放贷款的公司,这其中就可能存在部分问题。另外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化,使得从借款人到最终投资者的链条又过长,审查手续极为不便,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最后,信息不对称同样加大了对场外衍生金融市场的破坏程度。在场外市场,甚至连大型交易公司都没有准确的信息能够估计其他公司遭受损失会给整个市场带来的后果。与雷曼兄弟有关的合同损失看起来并不是太剧烈,但是没有人能够预见雷曼在2008年9月倒闭时所引起的全球性恐慌。其信息不对称还有可能造成场外交易的短期灾难,场外交易没有明确的大公司进行引导容易造成不规则的羊群效应,使得投资者过于冒进,并且由于风险管理模型过分依赖于短期数据而造成的分析结果过于狭隘,使得恐慌得以蔓延。由于现在的全球金融网络的复杂性使得偶然性的灾难性失败变得难以避免。比如说,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资产总额远远大于其实体市场。直到现在,才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这些合同必须通过中央结算所的审核,以确保交易是有担保的,以及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保证交易能够正常完成。
2后危机时代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这些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一直被各种经济学家研究,但在其还未解决的时候,世界经济的第二次波动又随之而来,甚至有超越次贷危机的趋势,这中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蒂尔·古迪曼所说,资本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能够有效的分配。
早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前,其国债与GDP的比例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其为了尽快加入欧元区,不得不请摩根大通为其进行包装,将国债以低利率卖于摩根,换得现金流以美化国内资产负债表,而摩根大通则将购得的希腊国债在德国买入保险,以保证其资产不贬值。金融海啸之后,摩根大通为保证自己盈利,大量抛售希腊债券,从而使得希腊债务比例瞬间失衡,从而引发希腊的债务危机。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债务可以背负这么多,为什么摩根大通远在美国却能操纵一个国家的变化。所以,在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瞬间波及全球,我们不得不感慨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盛行以及电脑股票交易的普及等,银行间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些银行业巨头们为了在后危机时代让自己继续领跑国际市场,都充当着投机者的行为。
转贴于 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今社会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在欧元区国家准备救希腊时,有人提出“我们为什么要为希腊的奢华买单。”希腊在出现债务危机前,其国债与GDP比例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希腊一直在借账消费,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其发生债务危机的缘由了。根据沃尔芬森的资产价格下降理论来说:由于债务人的过度负债,在银行不愿提供贷款或减少贷款的情况下,被迫降价出售资产,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急剧下降。由此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资产负债率提高,二是使债务人拥有的财富减少,两者都削弱了债务人的负债承受力,增加了其债务负担。债务欠得越多资产降价变卖就越多,资产降价变卖越多,资产就越贬值,债务负担就越重。
然而,引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不能仅仅归结于其国内的经济运行状况,同时,它也受到国际形式的影响。美国在金融危机过后,采取的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不是通过贸易出口顺差的方式来完成的,因为这个过程太漫长,美国政府不愿意等这么长的时间,而且贸易出口带来顺差的方式是赚辛苦钱,习惯于过好日子的美国人和美国政府不愿意如此辛苦,因此美国通过资本回流的方式来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这种途径可以最快地完成对美国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同时将美国对外国的负债变为本国的资本。目前国际市场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很多,都认为美国国债是一种无风险的投资品。美国要想回笼国债,就必须促使国外的热钱向美国汇拢,汇拢的过程,其实就是美国减少对外的债务,并且获得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的过程。所以,美国一直主张外币的升值,增加各国央行抛售美元的数额。这虽然会使美国对外的贸易逆差扩大,但他可以尽快修复资产负债表,以及提升国际地位。因为外汇无异于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制约另外国家的重要筹码,一旦缺少了这些,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将急剧下降。这就使得美国以各种理由要求国际社会放开汇率管制,从而使得欧元区债务危机频发。
3一些简单的建议
不可否认,在后危机时代,有着危机时的部分遗留问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危机,其重点聚焦于三个方面:银行,国家以及汇率。在后危机时代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保证这三个方面的健康稳定。
其一,关于银行。银行衍生产品的复杂性从整体上来讲是可以通过多样化组合来降低整体风险。但是这些产品从本质上来讲是同质的,杠杆贷款,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等等。从整个系统来看,等同于每个人都把鸡蛋放在了类似的几个篮子中,虽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率,但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风险。所以处理风险的最好方法是如何让整个银行体系能够在银行抗拒破产时更为有弹性。其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更加严格的监管。可以理解为更为严格的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以及更严格的业内监管,那就首先要做到规范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估算中可以运用手段处理的低效率资本进行规范重组,重新规范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要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主要方面是改进现有的VAR计算方法,纳入更多变量,以求风险估值更加准确,另外关于监管者要改变原有的观点,原有观点认为如果100家最大的银行各自是安全的,那么整个系统也就是安全的。但是这次的危机表明,尽管那些关系体系良好的公司,在经济低迷期能够谨慎行事,同样也会削弱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再次,银行自身也必须找到一个风险管理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介于直觉和盲目崇拜数字之间。很多数量金融方面的进展是确实有用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不能了解它所用的模型的缺陷的话,陷入麻烦就在所难免。关于银行业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或许会出现许多新的理论,但是至少新的理论能令绝大多数银行安全度过后危机时代的风波。最后要求各国政府要回收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可以算是一种公共服务机构,应该由国家控制而不应该下放到私有企业进行操作,这样会造成很多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二是实行银行的分业小型化经营。把银行进行小型化拆分,当其发生违约的时候不会连累其他公司。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业务分离规定强制商业银行丢弃其投资银行部门,但是,如果对投资银行的紧急救助是非做不可的话,这一规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只能将银行进行小型化,其代表为英国。
其二,关于国家。对于欧元区这次大面积的债务危机,特别是希腊主权危机,其应对方法应该从其自身开始,其国内要进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开支,另外需要国际社会继续对其进行援助,特别是欧元区国家,应在里斯本条约之上更加团结,针对希腊,可以对其进行一些带有惩罚措施的贷款。第三,要推动欧元区国家正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是希腊,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提高本国的信用评级,从而获得更过的国际援助。最后,要约束国家公债信用违约交换(CDSs)的市场。这种金融商品让投资人能对一个国家违背其还债责任做规避,而且可以让其他人对这违约发生的可能性作投机。
其三,关于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美国推崇自由汇率制度,自由汇率制度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很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在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安排,针对外汇储备较多的国家就应该由政府进行干预,一方面防止国内热钱流出,不利于经济重建;另一方面,控制国家外汇存量,以提高国家在国际的竞争力。但在政府干预下汇率制度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影响进出口贸易等,这就要求国家在调整制度的同时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结构,假如国内需求充足则可以采取管制的汇率制的,反之则要实行自由汇率制度,并在其他方面扩大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1] 乔治·阿克罗夫,罗伯特·希勒.动物精神[M].中信出版社, 2009.
[2]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现实需求;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14—02
2008年彻底爆发的美国严重次贷危机影响全球,中国在抵抗这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国金融业虽没触礁却也受到一定冲击,这反映了中国金融监管并不到位,金融监管法律体制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体制与存在问题
1.三足鼎立的监管格局。199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又陆续公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确定了分业经营体制。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分业监管的体制步伐加快。1998年保监会成立,同时证券机构监管业务由央行划转到证监会,2003年银监会成立,承接了央行对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职能。至此,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形成。2003年9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召开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通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
2.中国监管法律体制的弊端。以机构划分的多头分业监管不可避免地存在监管竞争和监管真空,有明显的不足: (1)部门与地方行政干预严重。中国属于中央集权国家,为单级监管模式,银监会与央行实行大区行相比,其派出机构的设立仍然按行政区域划分,并且在省级派出机构行政级别上与央行大区行相同,久而久之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因此,在GDP政绩时代,部门或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自主经营的现象广泛存在,面对大量不良贷款,金融监管机构或怕“结仇”或怕“露丑”,在庞大的“人情网”和“关系网”束缚下,往往采取“捂盖子”的方式。(2)功能性监管缺失。中国金融监管虽严格按监管对象性质或监管市场进行划分,但并没有树立功能性监管的理念,监管机构内部设置上亦同。以银监会为例,下设银行监管一、二、三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分别负责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产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和城市存款类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3)联席会议制度不合理。三足鼎立的监管模式,从参加主体看,“三会”均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单位,各自独立,即使建立了三方联席监管会议制度同样存在很大的缺陷。“三会”是平级部门,一旦监管理念出现差异,就陷入“谁也不听谁”的僵局,会议不具备决策职能,也无法使各方统一意见,往往各自以部门利益为导向,使协作监管落空。
二、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改变的现实需求
1.分业界限早被逾越。虽然中国法律对于金融业分业经营做了明确规定,但从实务层面看,分业经营的界限已被悄然逾越。主要表现在:其一,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均可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通过参与资金拆入与拆出,调节短期资金余缺;① 其二,银行与券商之间的合作不断展开。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各金融资产治理公司从事债转股等业务,银证在证券资金法人结算、银行转账、资金拆借、债券业务、资产抵押贷款、资产治理、基金托管等方面全面合作;其三,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资金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近年来进入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不断扩大,投资对象也不断放宽,可直接投资债券和股票,并且通过保险QDII进军国外证券市场;其四,银保合作,银行人寿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窗口推广保险合约。
2.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冲击。随着金融创新,各种新型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如基金公司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推出的投资理财计划都极大地冲击着分业经营体制。此外,股指期货的推出更是对分业经营的一次巨大的冲击。
3.金融集团纷纷建立。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起中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多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混业经营,典型如荷兰国际集团(ING)。中国本土的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也早已成为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金融帝国。2009年后大型商业银行全面进军证券保险。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成为首批试点的4家银行,并且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对口的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相应的券商牌照。其时,中国分业经营已名存实亡。
三、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改革路径
金融危机时,强化监管,主张集权的声音充斥,成立金融大部的呼声此起彼伏。2008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为热点之一。然而从大部制最后的方案来看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机构数仅从28个变为27个,且能源大部改革缓行,可看出在利益集团影响下,政府机构改革举步维艰。金融领域有“一行三会”四个正部级机构,且四大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人员编制数目巨大,组建金融大部比能源大部任务更为艰巨。即使金融大部成为日后金融监管主流的趋势,但此时,在中国谈组建金融大部是不切实际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只能寄望于现有的“一行三会”和三方联席体制的调整完善,再伺机过渡到金融大部。
(一)法规先行
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是以《备忘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而《备忘录》并非法律法规,不具备约束能力。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存在选择性执法的难题,对于毫无法律效力的《备忘录》,其同样有可能受到选择性执行甚至虚置。因此,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备忘录》进行确认是必要的。
关键词:经济改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自由化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又俗称经济危机,其一旦发生,将会给金融市场一次致命性的打击,其后果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逐渐萧条,大量的公司倒闭和工人失业,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等严重后果。金融体系有其脆弱的一面,金融危机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导致在风险来临时承受能力低下;外因是来自金融系统外部的资金冲击,比如国外大量资金的恶意打压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金融威胁。金融危机还具有超周期性、传染性等特点,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各行各业,是一种无差别攻击模式,当全面爆发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遵循上一次金融危机的时间节点来进行破坏,所以金融自由化的放任力度要适中,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全盘掌控。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必要前提,结合世界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成因
(一)经济周期
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金融风险的产生,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人们对市场的不理性投资或者不正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当经济飞速增长时,带动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各种投资,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扩大在银行的债务,使得经济陷入一种“假繁荣”现象,随着投资的不断追加,最后导致债务人无力偿还高额的债务,形成市场上的资金短缺,这就是俗称的“泡沫经济”。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欠下的高额债务,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被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强制清算资产,这种行为一旦蔓延开来,会造成一定的恐慌,造成很多债务人逃跑,进而导致一定的流动性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二)内外经济不平衡
货币危机在狭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种固定汇率的突然崩盘,而广义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货币在其固有的流通领域内发生混乱。在国际化金融市场大环境下,收支平衡一旦被打破,货币的汇率就会出现大的动荡,各国为了维持其当前的固定货币汇率,势必会提高国内的利率,其目的是为了维持汇率的平衡。然而金融市场的货币贬值一旦无法通过提高利率来平衡,投资者势必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决定强行兑换高利率的外币,如果投资者在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出现大量的跟风现象,这种行为会推动金融危机的产生。由于货币不断被别国投资者大量兑换走,造成国内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国内的金融市场势必会极度扩张。如果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的话,极易造成信贷失衡,严重的会导致金融机构大量的非法资金增多和增大流动风险,同时国内的经济市场也会面临严重的投资风险的冲击。
(三)制度建设薄弱
健康的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完全透明的管理制度,清晰的商业和金融机构的固定结合法律条款,金融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很低,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肯定是金融市场。一个健康的、积极地金融市场,前提必须要实现是制定出相对应制度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有制度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的一些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现有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我国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早期的经济是计划型经济,所以现有的金融体系完全集成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效管理机制,市场的主体还是政府来进行引导把控,缺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资本架构也没有构建完善,现有的公司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很多制度还未完善,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混乱,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的道德方面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励和监管机制的失效问题以及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矛盾。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受政府控制,资金的融资在政府的把控下出现不均衡的情况,时常出现金融腐败现象。这种种不良现象会直接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波动,通过金融危机的易传染性特点,会迅速的关联到整个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强硬,到时金融市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受冲击的能力下降,投机倒把的现象会更加的肆无忌惮,所以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四、金融危机防范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前期评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检测和分析,这几个方面在其中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预防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方面要根据金融预警体系来不断的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性原因,选择出相对应的预警提示,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状况来确定濒临爆发的临界点,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来确保预警系统发出信号的准确性。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
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必须要逐步进行,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必须要在宏观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进行稳定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很多方面内容,比如避免货币利率的上下起伏过大,对外汇率的不规则流动等问题,特别要注意的千万不能引起银行危机的出现,否则会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做好价格方面的改革,要在价格在趋于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化改革,否则极易造成资金的流向出现偏差,导致资源的分配出现严重不均衡,进而造成整个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在实施改革的同时,要密切警惕和防范国外投资者的投机倒把,一旦发现此类现象的出现,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的经济现状做出合理化调整,最后还应当合理的控制对外的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好放款的比例,在足够资金储备的前提下,在根据经济条件进行证券投资和短期贷款业务的拓展。显而易见,单一的政策调整或单纯的依赖于汇率来进行资本升值,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的收支不平衡问题,所以还是应该以消费需求为前提,通过扩大内需、降低银行储蓄利率、调整国外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扩大进易量、市场的全面性开放等结构性政策,同时辅以汇率规律性浮动,各方面共同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避免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率。
(三)完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
金融制度的完善,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金融市场经济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创新,均衡市场架构,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发展。建立一套能及时进行信息提醒的预防性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其次,加强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合理化检查。金融市场体系要正确区分发展与监管两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把预防金融市场风险放在首要位置上。对金融市场要搞好各类问题的调查分析,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各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正确性。再者就是要增强金融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后,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监管者根据不同的监管制度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明确确立个监管部门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各自的职责和地位,建立一个和谐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要确立中央银行的宏观统筹能力,其次要逐步提高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便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跨越市场、体系等金融市场信息方面的共享,出现延误的现象,最终是要在强有力的监管下,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眼里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和行为。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市场不断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市场注意到中国市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据着世界五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GDP所占比率还不高。中国经济牵制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中国经济市场出现问题的话,世界经济必然后会出现相对应的问题,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而是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去看问题。金融危机是全球性质的危机,它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因为它一旦爆发,将会是全球性质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秉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与研究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要提高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危害的能力,比如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金融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金融危机冲击力的抵抗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金融大环境的经营、内部掌控、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以及监管力度的合理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更应该提出大胆的建设性思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步向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靠拢,以增强自身在金融危机中的抵御能力。总之,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改革下金融危机的防范,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发展不断努力。
作者:李慧玲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影响 政策建议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1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1 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2 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2 金融危机带来机遇与希望。
国外很多媒体在提到中国时,都用“rising China”(崛起中的中国)来形容,可见在危机中的中国,聚集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凝聚了全世界的希望。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有助于中国争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金融风暴爆发后,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将较快地提升。从战略角度考虑,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有通过非军事的经济手段才能取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这次金融风暴或许是调整国际秩序的序幕之一。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重新塑造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改革过程中,增大中国的发言权。中国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拿出自己关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范式,特别是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的议题上,中国应该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力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而中国在锻造金融竞争力,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进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最终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汇率,把握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才不会控在投机资金手中。
2.2 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小企业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2.3 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32.4%,达51321.78亿元,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长25.8%,达48946.86亿元,我国完全有财力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财政收入中调出部份资金注入住房平准基金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金,以稳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通过改革金融证券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及健全工业产业投资指引,以扩大内需,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升资产附加值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激活内需,而激活内需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这样,人们才敢将储蓄从银行里调出来,大胆地消费,形成增长的良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