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媒行业商业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看起来坏坏的男人,做着最时髦的手机游戏,2002年开始入行,当年即实现盈利,随后获得西门子公司投资,2005年将公司成功出售给一家美国企业,卢勇用短短4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的增值过程,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增值。
卢勇的公司坐落在北京奥体中心下面的一个场馆式的大房间中,虽然他的身材不够高大,但是,习惯在宽大的环境中办公却是他创业之初就形成的爱好。这个身材矮小精明的中欧学子凭借自己的超前意识和聪明脑瓜儿,在历经困境后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使自己的投入迅速变现了。
1997年,从事行业的卢勇加盟法国的一家游戏公司做传统游戏,一呆就是3年,从总经理助理一直做到北京分公司代表。卢勇思想活跃,在习惯按规矩行事的外资企业中,他感到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因为长期从事游戏产业,使他对游戏行业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得多,也敏感得多。他意识到游戏产业在中国仍旧处于市场导入阶段,还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前途。正好此时公司有一位同事也有同样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放弃在外资企业的高薪工作和优厚福利待遇,放手一搏。
出师不利遭遇“假投资”
按照商机理论,在决定创业成败的三个关键因素中,商机的发现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与商机配合的是创业团队(包括创业带头人)与资源,三者要力图达到匹配与平衡,创业才有最大的成功把握。按照这套理论,组建创业团队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先有团队,然后根据团队优势寻找商机,一种是由创业带头人首先发现商机,然后根据商机的需要组建团队。其中前者“因人设事”,所以发现商机不是大就是小,很难与团队及资源达到完全的匹配与平衡;后者则是“据事找人”,基本不存在匹配与平衡的问题,所以,用后面一种方式的创业者,其创业成功的比率要比前者大得多。根据这一创业指导原则,卢勇决定按照自己设定的业务模式寻找比较合适的人搭建创业团队,一共找到了6位志同道合者。理智的选择,为他后来开创事业,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并以令人眩目的速度达致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创业团队组建以后,他们并没有马上成立自己的公司,而是冷静地分析行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经过半年多的筹划,他们才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选定的业务方向是做手机游戏。当时手机上网刚推出不久,市场上还很少有针对手机平台开发的专门游戏,他们认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我们一定后悔。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手机游戏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手机游戏或许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创业机会。中国有8000万网民,却有3亿手机用户,你想想就知道这个空间有多大了。”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初次创业者,能够作出如此冷静的选择,卢勇至今仍为此感到自豪。
“当时大家的担心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不错,但是能不能尽快吸引到投资,却是谁心里也没数。6个伙伴,虽然大家从前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都有一些积蓄,但是我们盘算了一下,光靠我们自己这点资金,要想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远远不够。”所以,从一开始卢勇和他的伙伴们就把目光瞄准了风险投资,为此,他们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精心构思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当时我们大家的心态都是希望先“骗”到一笔可观的风险投资,再来大展宏图。”卢勇笑着说。
为了找寻投资,他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最后曲里拐弯,在朋友的介绍下,终于找到了一家专门做种子期投资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这个美国风险投资公司还在国内搞了一个类似“孵化器”的东西,他们顺利入驻这家美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孵化器”。“孵化器”的条件非常好,一开始就能够入驻这样一间高档的办公楼,而且不用花一分钱,这使卢勇和他的伙伴感到非常兴奋。然而.他们的高兴劲儿并没能持续多久,通过3个月的接触,他们发现这个“孵化器”的主人也在满世界找钱。对方的办法就是先把众多拥有优质项目的中国创业者“诱骗”进他们设置的“孵化器”,然后,再拿着这些中国创业者的项目到国外融资。即使最后融到资,能不能用到这些项目上,还是一件未知的事情。说白了,对方就是在做一种以小博大的投机买卖,这种方式显然与卢勇他们想很职业、很认真做项目的初衷背离,脱离这家美国公司的“孵化器”势在必行。
卢勇的麻烦是,原先他曾向几位团队伙伴保证过工资不变、所有待遇不变,带领他们“安全地”开展一项新业务,做一家有前途的公司,如今却变成了大家不仅没有工资,还要从自己口袋里掏钱过日子的苦境。团队成员的心态至此发生了变化,卢勇面临着是坚持下去还是立即散伙的窘境。卢勇只好努力说服大家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他很真诚地对几位合作者说:“我自己很认同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不相信像我们这样一群聪明的、在各个领域都很专业的人才做不好这件事。现在我们的困难就是暂时没有资金,但是我们都还很年轻,赌一把的话,对各位的职业生涯应该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万一赌不成,大家可以另谋高就,还来得及,但是,如果我们万一赌成了,那种局面大家可以想一想。如今我们面临的情况与我当初对大家的许诺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决定,是为了将来光明的前途赌一把,冒一冒风险,还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眼下少受一点苦,马上退出去寻找一份新的工作?我尊重大家的意见! ”
卢勇的口才很好,他这么一说,大家顿时安静了。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结果是一致认可卢勇的目标,认为他们选择的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愿意跟着他背水一战。
无奈中转变业务模式
2001年1月1日,是卢勇和他的伙伴们的“新空气”软件公司正式成立的日子。公司一共有4个工程师,一个游戏研发人员,一个负责公司全面运营的人员,构成了一个新公司的核心阵容。搬出那家美国公司的“孵化器”后,他们花了很少的钱,在一家倒闭的食品厂租了一间60平米的破烂房子,办公家具都是二手货,必不可少的电脑则由各人自备,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6个伙伴开始了创业征程。
几个人一边埋头苦干,一边积极寻找新的没资者。有些投资商对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很有兴趣,但是这时正赶上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接连倒闭,整个IT业都不景气。虽然不少投资商感兴趣,但真的要掏出真金白银的时候,又纷纷退缩了。卢勇觉得这样下去,早晚会把他们拖死,整个团队都可能人心涣散。所以,他跟伙伴们商量,是不是大家都拿点钱,不要再等投资商,先把事情干起来再说。他说如果能够用事实证明他们的商业模式真行的话,他相信肯定有人会给他们投资。
卢勇的好口才再次说服了大家,在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中,6个伙伴纷纷解囊。有钱好办事,公司的业务框架很快就搭起来了,但是,他们的钱实在太少,架子刚刚搭起来,资金又
断流了。那段时间对卢勇来说,就好像生活在炼狱里,每天都在经受着煎熬。
俗话说,自助者天助。卢勇不知道,他和伙伴的创业精神,感动了一位“天神”。这位“天神”是卢勇的一位校友,当时应卢勇邀请,担任卢勇他们公司的财务顾问。看到这些年轻人在毫无保障。没有分文收入的情况下苦苦挣扎,大家守望相助,斗志昂扬,非常感动,就自愿充当起了“天使投资人”的角色,零零散散支撑他们的日常花费,前后共投入了近40万元。这些钱终于使卢勇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梦想继续下去。
最初的时候,卢勇他们本来是打算做手机无线上网游戏的,后来发现这种业务投入太大,而且当时手机无线上网尚处于萌芽阶段,消费者对手机无线上网业务认识不多,成长期拉得过长。卢勇他们当时的情况需要立刻有收入,以便生存下去。于是他们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将目标放到为手机生产厂商“贴牌”开发手机本地游戏上,就是类似于每部诺基亚手机里都会附带的“贪吃蛇”这样的游戏。这种手机本地游戏不需要依托于手机的无线互联网。平台的转换,使他们躲开了市场开发中的一大瓶颈。
因为6个创业伙伴都是首次与手机行业打交道,大家没有可利用的人脉资源。他们只好采取硬碰硬的方法,直接与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当时的几大手机生产厂商联系,提交自己的创意、商业计划书和合作计划。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做得非常扎实,从行业现状、市场规模、自己的愿景目标、商业模式、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可能拥有的市场份额及其依据等,都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附有详细的财务预算。在商业计划书中,他们还特别表明了自己的团队优势:都有游戏行业长期的工作经验;拥有游戏开发的丰富经历,在业内具有相当的名望;具有相当强的市场意识――从他们能够先人一步看到手机游戏这个潜在市场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投资商不请自来
他们扎实的工作终于打动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就是在国内以生产家用电器著名的山东海信集团。海信当时也正在尝试发展手机业务,正苦于找不到突破点。卢勇他们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正是天赐良机。双方一拍即合。卢勇他们的“新空气”公司在空转将近一年后,终于拿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笔“大”单子――海信的5万元手机游戏定制费。
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没有业务的时候,大家都不来,任凭你如何苦苦叫唤“芝麻大门”,大门就是紧闭不开。一旦有一家开始上门,大家就都跟着蜂拥而来。紧随海信之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生产大户也陆续找上门来,“新空气”开始火起来,几个创业伙伴的劲头也都跟着起来了。
2002年的一天,西门子突然自己找上门来谈投资,毫无准备的卢勇开始有点犯懵:西门子找上门,要求给我们投资,这是真的吗?会有这样的好事吗?开始的时候,卢勇还以为是竞争对手派来的探子,直到西门子传真过来名片、公司介绍及营业执照后,他们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几个创业伙伴激动得都快要哭了。
这个时候,他们的帐上已经拥有了200多万元的存款,家底比较厚实了,而且发展势头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接受这笔投资?此外,他们的客户中有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等,这些都是西门子的竞争对手,如果拿了西门子的钱是否会影响和这些客户的合作关系?他们想来想去,觉得按现在这种模式做下去,虽然衣食不愁,可以落个小康,但是要想企业有大的发展,还是必须借助外力。西门子打算投的钱虽然不多,但是西门子可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级企业,借助西门子的名声,他们就有机会将企业开上快车道。几个创业伙伴最后决定接受西门子的投资。西门子为此投入了65万美金,占2596的股份.以此计算,西门子对当时“新空气”的估值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期待新的财富奇迹
靠着西门子这块大牌子,自此”新空气”顺风顺水。卢勇感到比较满意的是,西门子从不对他们的经营策略进行干涉,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开展业务和管理公司。但是,曾经经历过苦日子,他们仍旧保持着谨慎低调的运行模式,在花每一分钱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在人员上,绝对按照业务发展的需要招聘和安排。
有公司优良的经营状况做后盾,同时,为“新空气”领先的技术所吸引,2005年,卢勇他们又“拣”着了一个大饽饽,一家在无线媒体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公司看中了“新空气”,希望将其收编,为此投入了一大笔资金。关于这笔资金的数目,卢勇不肯跟记者多说,不过,从他开心的笑容中,记者看得出他对这笔投资的数目非常满意。现在,卢勇他们正为上市做准备,谁能肯定这几个年轻人未来不会再创造出一个类似“盛大”和”分众传媒”般的财富奇迹!
卢勇自述:我对创业的5点感受
让我谈自己创业的感想真觉得特别志忑:一方面因为我现在还在为合并后的公司忙业绩――我还没完全解套,另一方面如果仅以公司没有最后走到破产当作成功标准的话,我的这次创业大概可以勉强算及格。我说这些只是希望能够给准备、或正在创业过程中的朋友们壮壮胆、打打气。
回头看我和我的创业伙伴4年的创业经历,我有这样一些感受:
一、商业模式。简单清晰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开始。对于启动资金微薄的创业者而言,在短期内有盈利模式的商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创业的设计时对业务的盈利点还觉得模糊不清的话,那么创业的计划应该是不完善的,如果贸然去做的话,除非你有超强的运气,基本上你的商业运作的可行性是不大的。特别是如果商业运作的模式是跟随投资的热点,只是认为迎合了投资商或者所谓未来的趋势,那么商业运作的可能性在现实中就大打折扣了。比如免费的WAP网站,我个人认为其在目前的社会及商业运作中没有很现实的盈利模式,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随便的一个小站长,制作一个类似个人网页的手机WAP站点,再花点心思集合一些盗版的手机游戏、信息,捎带上一些黄、赌、毒球的内容,再编个软件刷一下网站的流量,大概就可以获得上百万美金的投资,这样的原始积累也太容易了。如果创业的动机仅仅基于这一点,那么假设你吸引到了投资商的热钱,现实的问题就是下一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在花掉一半的融资后还没找到现实的盈利点的话,那么很现实的就只剩下资本运作了……
二、创业团队,人多力量大。如果是初次创业,我认为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多一些大概会加大成功系数,这是不是普遍的规律,我觉得尚有待验证。我的初次创业经历如果没有其他6位合伙人的共同努力,我确信在创业的第一年之内这家公司就应该夭折了,所以我对第一次创业的人的建议是,最好能找到7个志同道合而又不在个人利益上太斤斤计较的创业伙伴。
三、人脉资源的影响。中欧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中欧的校友网络成为我创业过程中一笔极其宝贵的资源,正是在中欧一些同学的帮助下,我才度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可以说没有在中欧读书时结识的这笔宝贵的人脉资源,我的创业可能很难获得成功。
[桂曙光:著名风险投资顾问]
1 VC会错过好项目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是美国一家创办有近100年历史的著名VC(风险投资),他们已经成功帮助100多家企业在纳斯达克等全球各地的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福布斯2006年排出的100名高科技投资人当中,BVP占有4个席位。
即便如此成功,他们却错过了Google、Intel、苹果电脑、Lotus、Compaq等一大批知名公司,而这些公司间接成就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KPCB等全球VC标杆的地位。BVP的合作人在苹果电脑上市前的Pre-IPO融资中,认为价格“太贵了”;说eBay是“只有没脑子的人才会看上它”;对于联邦快递,有7次投资机会都没有投;对于Google,他们当时租了BVP一个合伙人的朋友家车库办公,BVP的合伙人听了这个朋友的推荐后,说:“除了从车库走,我还能怎么离开你们家?”
国内最知名的本土VC――联想投资也有错过好项目的经历。腾讯QQ的团队曾找到刚刚成立的联想投资,结果,投资经理看不太懂,就把他们给打发走了。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又错过了百度、盛大、药明康德等项目。
事实上,VC界这样看走眼好项目的事情并不罕见,不过却很少有VC敢于像BVP、联想投资一样公开出来,有少量VC至多也只是在公司内部讨论或者检讨自己的过失,“成功的案例才是赚钱和炫耀的资本”。历史上很多成立比BVP晚好多年的VC早就没了踪影。为什么BVP能够一直活下来,还活得不错?其实,优秀的VC并不是永远都不错过好项目、不投资坏项目,而是犯的错误比别人少一点,抓住的机会比别人多一点。
既然连成功的VC都会看走眼、放过好项目,下一次创业者在被VC拒绝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丧失继续寻找VC的信心了。
2 VC竞争激烈
VC,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行业,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想加入VC公司,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转变成了VC,大量创业者的目标是“公司上市了,转头做VC”,很多大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VC投资部门及子公司,一批券商已经和正在投身VC,甚至连很多江浙富商、山西煤老板也拿钱做VC。
但光鲜的背后,VC行业的竞争其实非常激烈,甚至用“惨烈”来形容也不为过。
VC之间的竞争,其实主要是项目的竞争,毕竟只有把钱投资到好项目中去,才能获得好的投资收益,才能给基金的出资人好的回报。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募集更多的基金,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所以,做得好的VC,不断在募集新的基金;而很多做得不好的VC,默默地消失掉了。
VC竞争项目,或者叫“抢”项目,主要有这么几种方式:第一种是价格,对企业的估值高,别人投500万,你投1000万,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胜出;第二种是品牌,有些VC投过很多知名公司,在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名气,他们通常可以在相同,甚至略低的价格条件下胜出;第三种是速度,有些VC从第一次接触项目,到最后签署投资协议,中间需要6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他们这样花时间做详细的项目调研是可以降低风险,但有些胆子大、动作快的VC,他们可能3个月就抢先投进去了;第四种是关系,通常VC喜欢广交朋友,通过朋友的网络,拓宽项目来源。有些地方性的VC,对于当地的项目,会有很多信息来源和人脉资源。有些政府背景的VC,通过项目所在地的政府施压,可以抢在其他VC的前面。还有些VC。通过跟大牌VC搞好关系,跟着他们玩。
所以。当你的公司哪一天做到几亿销售额、几千万利润、并且还在高速成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公司门口排队要求跟你见面的VC打起来了。
3 VC的傲慢与无知
我有很多认识的或合作过的VC,他们大多很出色,对待创业者也很友善。当然也有许多并不怎么样,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投资。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基本都有一个傲慢自大的共性。这些傲慢的VC认为自己无所不知,通常在各种会议、论坛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他们在跟创业者见面的时候,还没有听明白创业者说的是什么,就开始对创业者进行批判,“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见过最离谱的VC是半躺在椅子上。斜着眼,扬着下巴跟创业者“交流”,期间还要拿着“黑莓”手机收发邮件、打打电话什么的。
这些VC多数是那种想要显示自己有多聪明的年轻VC,他们其实没干过什么,只是读过MBA、在国外投行干过,然后想办法混进VC公司,对行业没有多深的了解,对企业的运营可能一窍不通。
另外一种VC也很讨厌,他们以前是成功的创业者。因为他们通常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觉得自己可能给创业者很多帮助,于是就忽视自己作为VC和创业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去全力支持创业者,通过董事会来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而是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干预创业者对企业的掌控,他们可能认为创业者是为VC打工的。而真正优秀的VC,他们知道不管自己曾经多么成功、经验多么丰富,投资之后,他们就需要信任和依赖创业者。
还有一类比较初级的VC,他们把创业者当作免费的老师。想要了解哪个行业和领域。就以VC的身份、投资的名义,找一批这方面的创业者过来聊,创业者通常会受宠若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圈聊下来,VC成了半个“专家”,创业者们做了免费的培训。如果创业者能够提供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且在商业计划书中进行详细的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的话,VC就更喜欢了,这样他们不但了解的行业,还扫描了一遍这个行业的项目,还跟创业者交上朋友(以后持续学习、帮忙评估项目、推荐项目等都用得着)。一举多得。
4 VC不会投资有风险的公司
VC被称为风险投资是不太合适的,更好的叫法是“创业投资”,是针对初创和成长期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在美国,VC主要投的是商业模式有比较大的爆发力和扩展性、比较轻资产、跟新经济相关联的初创公司,比如TMT领域、替代能源、环保和生物科技。
中国的VC也确实投资过一些TMT领域的项目,比如最早的新浪、百度等,2003年Web2.0之后,更是有一批拷贝美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公司拿到大把的美金,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6年底,好像哪家VC没有投资1、2个web2.0的项目就丧失了一个巨大金矿一样。可是美国模式在中国不好使,中国终究没有出现Youtube、Myspace、Facebook一样级别的公司。
于是中国的VC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去向,从2006、2007年开始一大批在成熟的VC市场无人问津、已经过气的行业,在中国突然成了香饽饽,比如种茶种菜的、养鸡养猪的、剪头洗脚的、制衣制鞋的、卖水饺卖火锅的等等企业成为VC追
逐的一个趋势。这些被投资的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传统生产服务行业、企业规模很大、企业处于成熟期、短期内(2―3年)有上市的可能。VC的单笔投资额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外资VC对于二、三百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根本不看,有些VC甚至只投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甚至Pre-IPO的项目。
VC被称作风险投资,并不是他们愿意承担风险,恰恰相反,他们的最根本原则是通过前期的尽职调查。以及投资后的协议控制,要尽量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投资更为成熟的项目,也是一种规避投资风险的力式。说实话,中国的VC称为Very Conservative(非常保守)可能更为恰当,因为他们的大部分都在做PE的工作,而不太愿意投资偏早期的项目。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国内的成熟好项目实在是太多了,不投白不投;另外,这种风险小的投资,容易让VC获得成功案例,扬名立万,这对于他们在VC圈生存是很有帮助的。
只有发明专利、创意想法的创业者们,就不要劳神费力去找VC了,你们离VC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5 VC不会提供什么增值服务
国外的VC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在运营,有很多做得极为出色的VC都超过六十岁了。合伙人级别的VC、甚至是投资经理大部分都是在某个行业浸了很多年,已经对一些行业非常熟悉、理解非常深厚。与此不同的,中国的VC机构大多是由一些30、40岁左右的人在管控,甚至出现了很多80后的VC合伙人。
优秀的VC公司由于其合伙人有广泛的行业关系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确实能够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很多增值服务,但是也有很多VC公司的增值服务流于口头上的空谈。
VC常常宣称的增值服务有这么几种:
“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要提供这项增值服务,VC必须对市场营销有很深的体验,可事实上绝大多数VC合伙人并没有市场营销的工作经验和背景,他们更多的是财务、投行、技术等背景,真正做市场营销出身的VC非常少。
“提升公司品牌。”媒体对VC的关注跟普通老百姓对VC关注还有巨大的差异,VC投资了公司,可能对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定的“被认可”的效应,但对于消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老百姓来说,还不如在电视或报纸上做个广告来的有效。
“物色高级管理团队。”VC通常有非常广泛的人脉资源,但事实上他们找来的职业经理人未必称职,他们可能对VC更忠诚,他们可能有大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但未必适应创业企业,他们空降到公司之后可能导致无法服众,他们进入公司很可能引入新的矛盾而且会增加经营成本。
“规范公司的财务管理。”的确,在VC投资之前,绝大多数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比较混乱的,但这基本上不会影响公司赚钱,否则VC也不会投资。VC声称可以协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可实际上绝大多数VC合伙人并不熟悉财务管理工作,他们最多也是帮企业聘请一位CFO。如果公司真的需要规范化财务管理,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请一个有经验的会计师或者请财务咨询公司帮忙。
当然,VC还可以很多其他增值服务,比如“战略”、“上市”等等。有些VC公司只有那么3、5个合伙人,一年要投资1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合伙人需要在10多家公司做董事,他是如何给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实话实说,大部分VC只是在被投资的公司做得非常好或者非常糟糕的时候,才会出来掺和一下。
6 VC也需要企业的增值服务
分众传媒的上市及上市后收购框架传媒、聚众传媒、好耶、玺诚传媒等公司,让众多VC收益颇丰。不仅如此,由于分众传媒可能是国内涉及VC最多的创业企业,也是让最多VC赚到钱的企业,因此,分众传媒也是被VC用来作为品牌宣传用得最频繁的案例。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其实好VC的背后也一定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好案例。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仅给予VC必要的资金回报,同时,按照VC的话来说,也给VC带来了增值服务――品牌影响力。这一方面有利于VC去募集资金,说服出资人投资,另外,也有利于VC树立行业地位,在争夺好项目的时候,有些竞争优势。
VC通常会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列出投资项目清单,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已经成功退出的,行业知名度高的公司。至于那些已经死掉的项目,通常是一概不提的。也有些VC会为每一个投资案例做一个精致的牌子,统一挂在公司“业绩墙”上。这样初来乍到的创业者就很容易被唬住了。就连最近出事的红鼎创投,也把子虚乌有的投资项目放在网上,作为忽悠的资本。
除了VC圈之外,那些成功的企业,知名度通常要比VC要高很多,所以。在很多行业会议、资本论坛、电视节目等场合,VC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通常会这么说:“我是某某VC公司的某某,我们的基金有N亿美元。我们投资过百度、盛大、分众等公司。”
关键词:技术革新 大学生 新媒体 创业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大学生新媒体创业的原因
大学生新媒体创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产物。
1.1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以及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更为艰难。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出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创业已形成一定的社会气候。
1.2新媒体经济的兴起
随着新媒体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经济的迅速崛起,新媒体成为时代宠儿,新媒体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许多人的创业激情。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比较熟悉,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和创新的能力较强,而且通过新媒体创业比在现实中进行实体创业具有诸多优势,因而新媒体创业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1.3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期的年轻群体,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自主、独立的意识较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和整体创业氛围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追求快速成功,甚至梦想着“一夜暴富”。他们认为,创业是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梦想的一条可行途径。
1.4新媒体创业门槛较低
“新媒体创业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没有太多的资金,就是自我雇佣和自负盈亏,是新媒体创业的个体户层次。另一种就是具有雄厚的资金势力和具有大量的员工的企业类型。” 大学生新媒体创业一般属于第一个层次。在资金、人员、经验、风险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局限,一台服务器和一个后台支持的数据库,加上只要热爱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就可以去开设新媒体公司或网站赚钱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有好的理念、思维和营销策略,加上勤奋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二、大学生新媒体创业的可选领域
2.1新媒体音乐
新媒体音乐是国内网民的主要娱乐方式,也是促进新增网民上网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互联网的推广功不可没。作为国内网民的第一大新媒体应用,目前使用率已达到85.5%,用户量高达3.89亿人。新媒体音乐的高普及率源自其大众化的内容以及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进入门槛较低,而这些特性也促使其成为推动互联网普及的主力应用。
2.2新媒体新闻
新媒体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及时快捷,网民可以最大程度地参与新媒体新闻的互动。另外,新媒体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合运作,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突出。目前,在国内网民中新媒体新闻使用率保持稳定,高达78.7%,用户规模超过4.61亿人。
2.3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指自动从互联网搜集信息,经过整理,提供给用户进行查询的系统。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搜索引擎是在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工具。目前,在中国网民中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79.6%,用户规模超过4.70亿人。目前,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国内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深刻影响着网民的新媒体生活和现实生活。
2.5新媒体视频
新媒体视频也是互联网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中国新媒体视频用户量为2.2亿人,使用率为65.8%。2008年年末新媒体视频牌照发放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国家对视频新媒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新媒体视频产业带来新的格局变化的可能。
三、当前大学生大学生新媒体创业的环境
尽管大学生新媒体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但是作为还没有迈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新媒体创业对于他们实质上还是一个新事物,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缺乏经验、缺乏技术,也缺少资源,这些都给我们大学生从事新媒体创业带来了挑战。
3.1社会环境
如今我国的新媒体经济正处于快速的发展期,新媒体的普及化程度与电子商务交易额两个方面的数据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新媒体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新媒体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3.2政策环境
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聂林海表示,商务部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工作。将重点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规范网上消费,培育专业网上零售企业,支持新兴商业网站建设,并表示要在“十二五”规划末期使中国网上零售在中国零售市场中的比重超过5%。从政策看,政府正逐步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创业氛围
大学生新媒体创业早已司空见惯,新媒体创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和所需投资低廉促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再加上电子商务网站的扶持,也诱发了众多在校和毕业的大学生生走上了新媒体创业这一道路。在校大学生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供给的主要是生活费和学费,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大学更多的是让孩子学习,而不是创业。资金问题限制了大学生新媒体创业的规模和形式,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新媒体创业模式,这正是许多大学生新媒体创业者面临挫折、轻轻折翼即一跌不起的主要原因。
四、大学生新媒体创业优势劣势分析
4.1优势分析
(1)创业门槛较低
新媒体创业没有像传统就业市场那样又高又多难以跨越的门槛,也没有创业环境方面的一些重要障碍。当前,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毕业生,也不管你所学的是不是电子商务的专业,你若熟悉并热爱着新媒体,你创业的愿望就完全有机会实现。同时,大学生有着较好的理念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如果能借助新媒体和风险投资,就可以较顺利的度过传统商业最痛苦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低成本的投入和快速扩张。
(2)技术要求较低
从新媒体创业的障碍的调查结果分析,缺乏新媒体技术想对于其它障碍来说不是主要的问题,从而说明新媒体创业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要求是不高的。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世界里,信息交流的极具上升及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更是降低了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而在电子商务里,我国已有淘宝等比较成熟的新媒体创业平台。据笔者所得,有近99%的温州大学的学生都有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新媒体交易的活动。
(3)投入风险相对较低
新媒体创业所需的成本比实体创业要少得多,并且日常运营的压力也要小得多。所以,即使创业不成功,大学生所承受的损失也不会很大。因为前期的投入并相对较低,推倒重来的机会也大。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创业模式无法比拟的。
4.2劣势分析
(1)经验与知识积累问题
由于目前大学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的注重于课程知识的学习,缺少实际的实践内容,这会制约了大学生接触社会、进而创业的发展。虽然很多大学学生通过兼职的渠道来磨练自己,但兼职所得的经验和市场中所需的创业经验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知识系统化问题
创业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知识系统对大学生很重要。有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协议、合同的签署以及对国家对此的基本优惠政策都缺乏了解,还有些同学在其商业计划书上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但缺乏明确的目的,而有的有目的却又因书写能力欠缺不会写商业计划书。
(3)对创业的政策信息不了解
虽然如今新媒体经济已经发达,但很多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却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将近50%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竟也有相当的数量(占22.02%),只有2.88%的学生比较了解,极少数0.41%的学生很了解。
4.3机会分析
互联网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阳光产业,目前在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中,90%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脑,这说明新媒体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新媒体带宽价格的走低和新媒体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到新媒体中去。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进行新媒体创业不仅可以带动消费理念的创新,还可以大大加快网上购物的发展。网上创业也由此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给予了不少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各个大学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服务。同时,大学生的高知识背景使他们在新媒体经济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法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商务.2011年01期
【2】刘彩霞.降雪辉.高校学生新媒体创业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2年09期
如果说一只风投基金青睐某个项目,说明这个项目有很大市场价值,那么受到三只风投基金眷顾,又会是个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就是PPLive,熊小鸽错过了阿里巴巴,可软银、Blue Run、DFJ Dragon却没有错过PPLive,没有错过姚欣。
三度获得风投青睐
PPLive是一款用于互联网上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共享软件。2002年足球世界杯期间,PPLive的创始人姚欣年仅26岁,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酷爱看足球。无奈上学时条件艰苦,寝室里没有电视,为了在寝室的电脑上自在地看球,姚欣凭借在专业学习时对P2P技术产生的浓厚兴趣,开始了PPLive网络电视软件的研发,与15个同学租宾馆房间看球的他想到了网上直播。
一天,一位自称软银投资人前来华中科技大学咨询校园直播网的情况,当时姚欣并没有在意。不到一周,这位软银的人士又打电话了,称人已到校门口,其实这个人就是软银的宋安澜。姚欣赶忙披了一件衬衫,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接。每每回忆此事,姚欣总会感慨地说,这笔投资是自己骑着自行车迎来的。
宋安澜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后,在学校后面半山腰的民房里看到的是一派凌乱景象: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堆着七八台电脑和四张床,不停闪动的屏幕旁还躺着一个人(熬了通宵的程序设计员)。“这里的气氛和斯达康在车库里创业的情景很像。”宋安澜回忆。
事后,宋安澜给姚欣留下一张去上海的机票,并邀请他带商业计划书前往上海面谈。姚欣回忆说:“第一次去软银融资时的感觉就跟审堂似的,一屋子人,坐着软银的执行官、财务、律师等等,十几号人轮流向我发问。” 中午“庭审”完毕,下午,姚欣就签署了首个百万合约。拿到意外获得的第一笔钱,姚欣花10万元注册成立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匆匆赶回武汉招兵买马。
回到武汉,姚欣在学校对面的创业楼租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招揽了十多位技术高手,开始大力发展PPLive。PPLive提供的是在线授权合法内容,只能实时浏览,不能复制,不能盗版,这样就避免了版权纠纷,为后来的广告赢利打下了基础。为吸引客户,姚欣采取了“保底+分成”的模式,即视频发行方将节目授权给PPLive,可以获得一定的保底金,用户点击视频时,版权所有人还可与PPLive按比例共享广告收益。
2006年初,姚欣又成功从BlueRun及软银中国投资拿到500万美金的融资。2007年初,他又拿到DFJDragon、软银中国、Blue Run的第三笔资金,共计2100万美金。至此,姚欣总共获得风险投资达两亿元。
目前,PPLive视频网络已为8500万海内外用户提供了700多套在线节目,截至2007年底,PPLive的广告收入达4000万人民币。
对话姚欣
《亚洲财富论坛》:研一休学创业,当时是出于哪些考虑?
姚欣:坦白说,当时的初衷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深远,只是因为在校园内没有有线电视,而我本身又是个铁杆球迷,有一天突然想到何不借助校园中的互联网和点对点技术开发出一款软件,可以实现视频内容的实时传输,这样顺理成章地就有了PPLive这款网络视频软件。
《亚洲财富论坛》:这是不是您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决定?作出这个决定的最初又有哪些考虑呢?
姚欣: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当时,国内网络视频领域还处在起步阶段,我隐约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创业机会,于是,就找到了李――公司另一位创始人,双方经过仔细的考察和商谈之后,一致认为网络视频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抓住机遇,尽早开拓市场;同时也注意到,中国互联网经过“寒冬”的洗礼,正在转向新的发展趋势;就P2P技术本身而言,国内要领先于国外好几年,这有可能又是一个创造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超越国外的好时机。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当时做这个软件的时候,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年轻有朝气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家对于互联网行业充满了同样的热爱。
《亚洲财富论坛》:回忆最初的艰苦创业时期,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遗憾?
姚欣:当年,我领着一个不足10人的团队,在一间仅有40多平米的房间里,开始以团队的形式进行PPLive的技术研发。那时的我们有的只是满腔的激情,大家都把自己的电脑搬到出租屋里,布好了网线。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苦,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欣喜万分。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留下一张当时“艰苦基地”的团队合影。
《亚洲财富论坛》:三度获得风投青睐,对此您有什么感触?
姚欣:获得投资是需要好的项目,好运气,但是光靠运气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04年创业之初,PPLive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我曾先后拜访了近百个投资商,但是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挡了回来。这种状况直到软银中国(Soft Bank China Venture Capital)主动找上门来才有了改变。
软银中国(Soft Bank ChinaVenture Capital)后来表示,他们之所以主动找上门来,是看中了PPLive优秀的技术潜力,也看中了这一批在宿舍中创业的小伙子们的热情和执着。
《亚洲财富论坛》:通过与美国NBA传播机构的合作,PPLive网上直播的在线观众最多时达到172万,当初跟NBA传播机构如何确定合作关系的?您是如何跟国外机构打交道的?
姚欣:与NBA合作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喜欢篮球喜欢姚明的用户在电视之外有一个全新的观看渠道,同时希望通过对NBA内容的包装运作,为运动类的广告投放商提供更有力的服务。这两点与PPLive一贯的目标是一致的,与NBA希望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拓展新的合作模式也是一致的。
《亚洲财富论坛》:您认为现在PPLive有对手吗?您如何看待与对手的竞争?
姚欣:视频行业经过2007年的发展,第一阵营与第二阵营之间的差距已经被拉开,5-6家视频服务提供商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其中,每家有各自发展可依托的优势,但是客观来说,视频行业目前整体上从内容到网站风格似乎都还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特性,所谓的商业模式也都在探索和试验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家的良性竞争更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壮大。
《亚洲财富论坛》:未来的上市打算是怎样的?
姚欣:上市意味着网络视频的影响得到认可,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得到提高,这是行业的趋势,对PPLive来说,目前还是会稳扎稳打做好业务和收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
链接:闲言碎语话姚欣
软银(中国)总裁薛村禾对姚欣的评价:“年轻、悟性好,很有希望成为马云那样的人”。
合作伙伴李中说:“他是PPLive项目里核心中的核心,他‘大块头有大智慧’。”
(一)动画产业链的上游分析
产业链的一期需要工作人员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搞出好的创意,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找出那些符合市场需求、有发掘潜力的作品。这一阶段的花费是巨大的,在整个产业链结构中其获益相对来说非常少甚至可能亏本,但是这种初期的高投入也很有可能在后期得到巨大的回报。并且,由于电影电视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都很强,基本上没有办法给动画提供实验的机会,因为只有质量比较高的动画才能获得在媒体上播出的机会。故而市场调查工作难度也非常大。
当前我国动画片生产制作主要在走捷径,就是说跳过动画连载、动画书等步奏直接开发动画片和其衍生品。当然我们承认这种操作可以节省前期投入,一旦操作成功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但这种操作风险系数非常高,它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初期检验,也没有任何观众基础,操作方式极其冒险,成功的实例很少,因此不可能成为前期发展的核心模式。
我国目前专业的动画杂志与动画出版社大多是亏损的,而其对动画产业的促进作用又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漫画杂志的发行量较低,特别是坚持原创作品的就更低了。中国顶尖漫画高手的个人作品单行本也不过两万余册左右的销量,从此看出漫画的市场消费力极低。而日本、韩国的动画杂志达50―80万份的发行量,远比我国高出许多。由此可知,动画杂志社的亏损直接制约了动画产业链初始端的发展,即使是某些连载杂志在中国也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有较大作用。
(二)动画产业链的中游分析
我国现有动画企业大多存在有“大制作小市场”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很多制作方既是创作者又是经营者,做法过于理想化,实践可操作性其实并不高。动画制作企业往往是有制作部,没有市场部;有动画片制作方案,没有商业计划书;有制作资金计划,没有市场运作资金安排。由于缺乏完整的动画产业链,动画片光靠播出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回报,结果常常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近十几年来,我国动画片播出市场基本被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片垄断,这些引进的动画片大部分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产品,早已收回成本并赚取了巨大经济效益,它们在电视台播出基本是免费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打进中国电视台和衍生产品市场。然而,正是这些“免费的午餐”,造成了国产动画片播出长期处于不合理现状的重要原因。当然我国电视台的运营机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影响。电视台如果不是迫于政策的压力,对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国产动画片根本没有兴趣,所以更不肯出高价购买国产动画片了。故而影响了动画片的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最终质量,制约了动画产业的发展。
(三)动画产业链的下游分析
动画衍生品毫无疑问是各个动画企业眼中的大蛋糕,然而一些动画作品一拍就是几百甚至上千集,在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心理的驱动下,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反馈,缺乏对动画形象的精心处理,从而造成动画形象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其衍生品在市场上也就没有多少好评。动画产业应该属于影响力类型的经济,所以在其尚未形成品牌之前,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有限,那么动画形象所衍生出来的各种产品也一定会大打折扣,必然无法产生相应的价值。
另外,动画企业开发的某些衍生品市场,销售周期一般都比较短,企业开展业务合作的同时由于商标证的缺失等方面也产生很多不便。加之盗版的猖獗,盗版玩具凭借其低成本高回报占据市场,极大地打击了动画产业后期衍生品的制作。
二、我国动画产业链的微观和宏观构建
动画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运作的成败。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系统。产业链构建的目标是保持产业链的独特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链的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一)我国动画产业链的微观构建:
1、横向推进模式
横向推进模式指的是企业在动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或者不同环节层面上的扩张。其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发挥范围经济来增大生产从而降低成本。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企业主要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公司产品的种类,生产多种产品从而达到降低公司成本的目的。与规模经济不同,一般它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通过这种模式充分发挥成本低、差异化、抵御风险等优势,可极大提升市场竞争力。
2、纵向延伸模式
纵向延伸模式指的是动画企业按照动画产业链各自的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业务,但是同时必须保证产品和业务彼此间是紧密连接并且相互联系的,构造出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它涵盖了同一种类型产品的每个阶段,包括制造、发行、播放和销售阶段。这样集团可以用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稳定的供求关系,防止经营活动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影响。
这样就把企业公司的各个阶段纳入了集团的经营范围,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二)我国动画产业的宏观构建――跨产业的广度普及
“广度普及”指的是一个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式的构建超出本产业范围,进行跨产业广度普及。而引申到动画产业则指动画产业集团的产业链延伸范畴已经超出了动画产业,其通过战略性的资产重组以及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重新组合进入投资回报高的产业,从而降低风险系数,维持高效率的经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