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化 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98-01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
众所周知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从最初的工业化的发展产生出来的。最开始是因为工业化的诞生,使很多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因为这些劳动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报酬和生活环境这些因素都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从而导致了农村的很多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进行转移。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原因被认为是近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原因。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贫民阶层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也可以说,中国并没有发生贫民窟的现象。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贫民窟,只是中国的贫民窟并没有集中的出现,只是分散的出现而已。
中国的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解放农夫群体。只有农民的经济被解放了,才能够进一步地进行城市化的改革。很多农民都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位生活,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依靠着辛苦的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他们在生活上并不稳定并且十分闲散,不能说这个人群没有受到政府的关爱,可是这些人群正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压力之下,出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生活相对拮据。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
理想的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和结构主要隐含了两个主要的特点。其中一个是将地方上的邻居作为城乡的最原始最初级的组织单位。可是这些原始的组织也拥有一定的资质的权利,就好像是城市里的村庄。这种思想所包含和关注的焦点是组成部分的地方性。最好的社区生活主要是通过合理的低密度的小型社区构建而成的。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干净、整齐、有序、清晰的。
农村并不能够因为城市的发展,就成为城市的牺牲品,因为很多的乡村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乡村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某些方面要比城市的质量高出很多。城市里面的很多优势并不能够因为分散的一点好处就对乡村进行舍弃。目前不管是就业还是上学,人口的密集可以让设施和联系变得更加的多样化。
从一个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讲,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的形成,是依靠着城市的规划所能够解决和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和建设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由于社会、经济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和乡村之间因为缺少了很多的信任和合作,从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因此,如果要达到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的目标,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必须能够符合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要加强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要进行不断的融合,完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网络。其次要强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的整体性,使城市和乡村加强相互之间的资源上面的分配和布局方面大的整体规划,使土地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强调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和乡村进行有机结合。
理清发展的头绪和脉络,才能进一步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整体上面的宏观调控,可以让城乡发展和规划达到整体的协调。城市和乡村的总体布局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不能够盲目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城市和乡村的布局现状,符合乡村和城市的发展规划。严格地控制耕地占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和乡村整体规划和建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避免城市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冲突。要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建立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增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带动的作用。
三、结语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不能仅仅是依靠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完全地改变静态的计划经济的观念和理念。让城市和乡村的整体规划更加的综合,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也结合社会发展的综合的观念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树立从一定的区域范围来研究和探索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观念和理念。
参考文献:
[1]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赵珂,冯月.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体系[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1):94-98.
关键字:城县规划;适应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乡规划法》、《物权法》的实施,我国城乡工作面临着新的政策、法律、和人文环境的压力,因此,各地行政规划部门都要面临着上级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社会群众的质疑,例如现行的政策法规是否适合当地城乡规划现状,是否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等等。城乡规划布局的适应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法律也好,技术也罢,是否适应地区的发展建设,如何建立一个城乡规划依据的框架,始终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城乡规划布局的现代适应性问题思考
1.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规划”是“计划”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必然产物,这是对城乡空间资源的规划引导,而不是计划性的安排和规定。所以,城乡规划应该强调规则的制定,对已经实施的规划项目纳入工程设计反手,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由此可见,城市规划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与空间规划方面。进一步说,“规划”是规范的市场机制对城乡空间资源规划中的规则,是一种属性或者说是公共政策,是城乡规划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市场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城乡规划并并不是一种“规则”,只是单纯的工作计划,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造成城乡规划空间混乱,影响群众正常生活。
2.城乡规划不符合客观规律
城乡规划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必须要符合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城乡规划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城乡规划则会陷入泥潭,无法实现规划的最终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当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政绩,造成很多城乡建筑,基础设施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群众不适应规划之后的地区生活。城乡规划在规划之初就没有考虑到适应性的问题,最终造成规划之后的种种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老旧城区开发力度过大,不适应环境发展
很多城市的旧城区人口密集,在规划过程中,城市绿地被大量毁坏,居民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人流、交通、工业三废大量增加,但是城市绿色植物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下降,增加了城市污染问题。
4.乡镇建设散乱,不适应城乡总体规划布局
乡镇建设是城乡规划布局的重点规划部分,但是目前很多乡镇地区建设混乱,既不利于生产,也不适合生活。乡镇公路建房随意,占用群众土地,破坏城市环境,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如果乡镇建设不适应总体城乡规划,就无法实现城乡规划的最终目标。
二、对城乡规划布局的现代适应性改革建议
城乡规划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城乡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规划是否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如果城乡规划不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只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规划是否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发展,居民是否适应城乡规划之后的生活等等,只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城乡规划布局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1、区位分析,适应城乡特征
城乡规划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一方面是乡镇。从城市角度来说,城乡规划局要保证城市的发展建设,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不能因为城乡规划忽略城市建设。从乡镇角度来说,城乡规划同样是在乡镇原有基础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兴建公路交通,美化乡镇环境。城乡规划布局不是要乡镇居民完全放弃原来的生活,而是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房子更美观牢固,道路更畅通,购物方便,不比耗时耗力“进城”置办物品。总体来说,地区进行城乡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政治政策,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2、完善相关政策,适应当代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控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明确了控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必须控制好城乡规划布局的详细信息,并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才能为城乡规划布局提供法律保障,保证城乡规划顺利进行,尽快实现规划目标,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强城乡规划布局的灵活性,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
用地性质确定及土地规划划分是城乡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规划主要是在开始建设施工之前进行的,具有预见性的活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灵活性。城乡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土地的使用功能不仅反映着土地使用的性质,同时还表现出一种相对兼容并处的状态。规划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用地性质兼容,辅以兼容比例,以此来适应城乡规划中可能存在的市场调节需求及不确定性。
4、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虽然有权利对土地及空间利用进行规划,但是在城乡规划中政府工作绝对不是“一刀切”。对某一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利用之前,必须考虑到该地区的市场发展前景,开发建设成本和建成之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掌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才能对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建设。政府的作用是宏观调控,掌握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但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对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
5、多元化发展方向,适应不同类型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政策,但是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每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城乡规划布局是国家提出的一个总体发展方向,具体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还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此外,城乡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能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忽略了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规划布局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总结
城乡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建设性工作,其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不断翻山的过程。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布局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要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要追求建设发展质量导致的。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城乡规划布局面临着新的挑战,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国一定可以顺利实现城乡规划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雷,韦柯筠,陈凯. 强制性与适应性:快速发展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福建建筑. 2010(09)
[2] 张志斌,戴德胜. 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 实践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17-01
城市规划原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区别。针对实践教学方面,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已是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为社会综合实践调研。
一 存在的问题
1.原有教学模式单一
规划传统的实习模式较为单一,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处的主导地位,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能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与教师教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该课程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此时实多数学生还普遍缺乏规划调研思维,容易产生实习的盲目性。
学生在实习中思考少、欠缺深入分析,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式的报告,主要是资料的拼凑和图片的堆积。随着近几年学生的增加,带来许多安排和管理方面的压力。教师在实习中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学生的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理想。
2.成绩评定不全面
实习成绩的确定总体缺乏考核的全面性,目前实习成绩主要针对小组进行评判,容易影响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整体考核方法有待改进。
3.调研题目缺乏创新
实习题目是由老师决定的,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易产生雷同调研报告。
二 改革和探索
1.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该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存在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付诸实习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为前期准备、现状调研、小组汇报和成绩评定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为制订计划、实习动员和收集资料;现状调研的主要工作为现场调研、确定题目、访问调查和全面分析;小组汇报的主要工作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和提交成果。
2.实习步骤和方法
首先,要对认识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即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在动员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依据题目尽量使组员人数达到最优,避免出现部分组员不积极参与调研的行为。制订各组主要的实习内容,进行选题。在选题方面,教师提出概括性的要求,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自行决定本组调研的内容。教师大致列出参考的选题范围,学生收集其相关基础资料。第二阶段是实地调研。首先是在第一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对应各项内容实地体验加深课堂教学知识;二是分析阶段。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实现。第三阶段的小组汇报就是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选定的对象或主题进行讨论和汇报,说明其调研成果,通常借助PPT进行汇报,汇报的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
3.调研题目的确定
以往的社会实践调研由实习教师通过教学大纲自行决定。题目单一,学生在选题方面不能完全调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2011年开始,在教师限定大框架的前提下,开始由学生自行寻找调研题目。2012年调研对象为包头市钢铁大街,学生调研范围为钢铁大街广告牌调研、钢铁大街的公交路线调研、钢铁大街的餐馆分布、钢铁大街的城市设计等相关题目。开放性的选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使其调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实习成绩的评定
以往实习成绩的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组的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定方法不能完全公平地体现组的优劣,同时也不能体现出组与组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对近些年学生调研实习的反映情况,特提出以下评分体系:选题是否符合要求(问题的现实性)(10分);调研问卷制作(是否详尽)(15分);调查详细程度以及真实性(10分);调研后期统计以及分析是否合理恰当,提出的办法建议是否能够推行(45分);汇报中的成果展示效果及成果制作的层次性和美观精致程度(10分);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10分)。通过该评分体系能够使实习成绩更加全面概括,并能够保证优秀组员的脱颖而出。
三 结束语
城市规划原理的课内实习不仅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思维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题目确定的方法。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空间;信息集成;全生命周期;应用体系
1引言
日新月异的全球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外各大城市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大力加强空间基础设施信息的采集。对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而言,实现规划区内基础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掌握城市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物信息具有覆盖面广、数据量大、信息采集难度大等特点,通过建筑物信息可以准确获取城市的建筑量、容积率、建筑密度、使用功能、空间分布等详细信息,是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数据源。以建设项目为核心的空间属性信息分布于规划、建设、房产等多部门的各个审批环节,例如:空间图形、建筑属性等。目前,由于缺乏全面的数据整合机制,信息采集得不到同一管理,严重影响到空间信息的利用水平。因此,结合城乡规划自身业务需求,构建完备的城乡规划建筑物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的建筑空间信息统筹管理、维护更新机制,打破城市建筑空间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孤岛”格局,提升信息采集及数据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和过程
2.1建筑空间数据库实现目标构建
城市建筑空间信息的整合,实现了各种建筑图形数据的集中化管理。通过在建筑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城市空间建筑信息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实现建筑全流程信息的整合建库和智能化更新,并通过完善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各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促进建筑空间信息成果的有效应用。基于以上原因,新型城市建筑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致力于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一套标准:以全过程建筑数据库构建为基础,建立一套宏观、中观、微观的建筑空间数据库标准体系。提出建筑空间数据库的架构,明确建筑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建立建筑空间信息数据标准及调查标准,对信息编码规则、用途分类、调查表、技术方案、成果要求和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详细的规定。研究制定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和数据更新机制,满足智慧城市背景下城乡规划基础建筑数据管理的需求。(2)一组流程:全流程图形和信息的整合多源建筑数据建库。在统一数据整合流程、明确数据存储标准的基础上,以城市建设与规划审批管理单元为核心,梳理并入库城市建设相关的全过程建筑图形和属性数据,实现以城市用地功能单元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图、文、表、档信息全生命周期关联。(3)一个平台:研发基于GIS的建筑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包含数据存储、浏览查询、数据编辑、统计分析与决策辅助等功能,实现大规模建筑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存储、编辑、管理、更新。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数据库的属性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就建筑信息在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的各领域研发相匹配的应用功能,构建通过相应数据结构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的目标。(4)一系列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空间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研究分析,归纳梳理不同的建筑空间数据的类别及要求,建立建筑空间数据的“量”属性集,构建基于建筑空间数据库的规划决策辅助范式,服务于规划编制、审批、批后管理、政策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2.2建设项目空间信息流转机制梳理
2.2.1多元建筑图形资源运行流转周期梳理建筑物空间信息是在以建设项目为主体基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对应城乡规划条件下,经过各类城市空间管理部门报建审批流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梳理各部门对应业务下所产生的建筑空间信息十分必要。通过对城市建设职能部门业务分析,涉及项目建设空间管理的部门主要是国土、规划、住建房产;从建筑空间管控的角度来说,国土部门的管理主要是项目用地层面,规划部门的管理是落实由用地至建筑单体的层面,住建房产部门的建筑空间管理主要是体现在房屋及房屋内户信息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建设项目审批要素梳理如表1所示。2.2.2建立多维信息关联的建筑数据管理模式建筑属性数据库作为建筑图形数据库的外部属性,是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重要基础。它可以进行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能够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城乡规划管理、编制、设计等工作对于建筑物信息的需求层次不同,需要建立基于建设项目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结构,从不同的维度实现对建筑信息的分析、管理和提取。建筑空间数据库需要构建一套从不同维度聚类分析的数据管理模式。为满足城乡规划中建筑信息各层次应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建立“项目-单体-楼层-户型”的多级建筑信息管理模式,通过项目编号、单体编号建立建设项目与单体的空间属性联系,实现建设项目的一体化管理。宏观层次:以国土红线、用地红线、控规地块为基本单元,实现建设项目的边界、容积率、建设性质等指标统一化管理。中观层面:以建筑单体为基本单元,实现建筑物建筑高度、层数、使用功能、栋数等建筑物的管理。微观层面:以建筑内的楼层和户型为基本单元,实现建筑内的建筑构件、楼层信息、户型信息和预售、销售信息的管理(图1)。2.2.3以需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建库标准设计城乡规划建筑空间信息库作为城市建设实施成果载体,涵盖了与城乡规划相对应的图形信息库和属性信息,通过对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城乡规划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合理的建筑特质属性范畴内构建深度优化的建筑空间数据库结构,是建筑空间数据库建库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编制现状信息分析提取、重大决策辅助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查询、城市建筑保护等方面。基于此设计相应的建筑属性结构库,将直接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辅助手段(图2)。
2.3建筑空间库的整合和更新流程机制
2.3.1建筑空间图形与属性整合流程在梳理各类建筑空间数据的流转阶段、制定数据存储和应用标准的基础上,须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整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各阶段数据信息采集、图形转换和信息补充调查等,工作流程如下:(1)图形整合:以现状地形图为基础,完成建筑物GIS要素建库,对地形图尚未更新的建筑物,结合定位红线、竣工验线以及遥感影像图,辅以现状补充调查进行补充要素,完成区域内建筑物图形整合。(2)属性要素录入:根据建筑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要求,完成建筑物属性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单体建筑物的经济技术指标,单体内信息的属性录入。(3)信息关联:在完成项目图形和属性录入的基础上,根据项目信息及单体信息,关联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信息、图形材料和文本材料信息,使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内容与规划信息无缝衔接,并预留端口实现远期与房产等部门数据对接。数据整理流程如图3。2.3.2建筑空间数据更新机制研究在整合各阶段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乡规划的建设审批流程阶段数据更新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数据更新机制,以确保建筑空间数据的更新及时、精准。数据更新主要设置在以下阶段:建设项目总平面图阶段:在项目进入建设项目总平面图审核时,完成审定总平面图的规整、项目范围与相应建筑轮廓线的上图、建设项目属性和建筑单体属性关联录入等三方面工作,该阶段所有建筑标识为在报状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在建设项目核发建设工程许可之后,完成定位红线规整及上图、定位图中建筑轮廓线取代原总图建筑轮廓线并录入相应属性等两方面工作,该阶段的建筑物标识为在建状态;竣工验收许可阶段:在建设项目核发竣工许可之后,完成竣工验线图规整及上图、竣工图建筑轮廓线替换原定位图建筑轮廓线并录入相应属性等两方面工作,该阶段的建筑物标识为已建状态,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建筑空间数据更新(图4)。
3实证案例
3.1建筑空间数据库构建——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为全面掌握城市建筑空间分布特征,长沙市开展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研究。本研究结合城市建设过程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图形和审批属性,构建以湘江新区为试点区域的建筑空间数据库。本研究共录入竣工验线图建筑物4398栋,定位红线图建筑物3970栋,全要素地形图和线化地形图建筑物91484栋,结合卫星影像对现存建筑物进行补充,核查补录建筑物3112栋,结合建筑物使用功能及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对建筑物建筑性质进行类别划分,完成建筑性质、建筑年代、高度、材质等信息的录入,形成长沙市湘江新区全面的建筑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长沙市建筑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研发,实现数据查询、数据编辑和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建筑数据在规划审批、编制中的辅助决策作用(图5)。
3.2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
建筑空间数据库建成后,可以在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项目选址分析、建设用地储备,规划编制、规划修改等规划实施全过程开展服务和应用,并且可以结合规划审批的需求,及时提取和分析相关数据,为城乡规划发展和决策提供重要定量依据,建筑空间数据的应用体系见图6。3.2.1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建筑空间数据库具有建筑信息详尽的特点,可以快速提取特定区域的建筑现状信息,且可以对已实施的城乡总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物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类建筑物用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等控制性指标进行核算,通过建筑物信息建库和属性录入,建筑物楼层、建设年代、建筑性质、基底面积、建筑总面积等方面信息都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自定义统计,且通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卫星影像等图形进行叠加,能够快速导出相应的建设经济指标,服务于规划编制的数据支持(图7)。3.2.2规划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对片区内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类建筑面积等控制指标进行核算,并与相应规划的指标进行对比,可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规划修改与调整、规划管理与政策安排提供依据(图8)。3.2.3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根据建筑空间信息库内不同年代建筑物空间分布,构建建筑空间拓展等时线,从而分析城市空间边界的演化方向和演化加速度,直观可视化的把握城市的发展过程(图9)。通过特定视角下的建筑高度分布分析,可以演化得出城市建筑高度分布天际线,服务于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为塑造优美城市景观、天际线、最终构建城市建筑体系起到辅助作用(图10)。3.2.4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结合不同用途建筑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现状公共配套设施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口,为新规划公共配套设施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确定提供支撑,如中小学校分析、公路站场规划分析、水厂规划布局分析、变电站规划布局分析(图11)。3.2.5方案对比及项目选址分析通过统计建筑信息在空间位置的分布,在不同建设项目方案的对比和重大基础设施选址上,能够定量分析不同方案的影响范围和建筑数量,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精细化实施和项目方案最优化(图12)。3.2.6片区城市更新改造按建筑类型、建筑层高、建筑结构、建筑年代等分类标准,统计改造和拆迁范围内整体及分区的建筑物指标及人口、家庭数量等,准确核算规划区拆迁补偿成本、改造成本、拆迁安置现房需求数量等指标,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四增两减工作,为规划方案和改造、更新计划等行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图13)。
4展望
建筑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改善了城乡规划辅助手段,提高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等业务实施精准可靠性,为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建筑信息资源整合须立足高点,在满足多用户的使用和共享的同时,又要满足建筑信息的深度挖掘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广覆盖和深挖掘是一项复杂的命题,建筑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更是规划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与挑战并存,为满足人们对信息深层次的追求,建筑空间信息数据库未来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4.1建筑信息多维信息管理
结合BIM和城市仿真的发展需求,建立“二维”+“三维”的数据浏览、查询和展现形式,实现建设项目的项目单元、楼栋单元,楼层单元的建筑信息精细化管理。以3DVP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内核为基础,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业务系统与三维平台之间的无缝集成,支持二三维视图同步联动、二三维信息融合查询、三维规划空间分析等图文交互功能,为规划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信息参考,增进审批决策的科学性(图14)。
4.2“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
建筑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物理底层基础,而为了进一步丰富建筑物信息的内涵,需要探索建筑物信息与其他行业信息的整合,如能源使用信息、人动和居住信息、交通信息等,形成“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从而探索建筑空间数据库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和实施评估等阶段及其他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图15)。
参考文献:
[1]陈真,何津.智慧城市建设中建筑物数据库的设计[J].测绘通报,2016(9):103-107.
[2]何宗,张泽烈,蒋陈纯.重庆市主城区建筑物数据库建设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2):6-9.
[3]蒋慧忠,曹如军,徐周.基于GIS的三维建筑物数据库设计[J].软件导刊,2011,10(9):148-149.
[4]王欢,基于时态GIS的建筑物生命周期数据库的构建[J].城市地理,2016,(第18期).
关键词:规划勘察;架构;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169-03
Abstract: The auxiliary decision-mak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the s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o achie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economy, ecology and security, we determine to develop the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geo-engineering sit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providing the geological technical support. It was introduced that there are the system of technical route,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unctions. We also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ystem involved in the subsequent upgrade in the end.
Key words: Planning investigation; Framework; Analysis evaluation
1 概述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面临规划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各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因此,服务于城乡规划建设,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建立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的需求凸显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价等。主要内容为GIS地图的可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等。
2 技术路线
2.1系统层次框架设计
见图1。
2.2主要采用的技术
本系统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rca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 Microsoft Visual C++6.0与集成开发环境和ArcGIS Engine开发工具。
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使服务器可以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同时客户机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本地数据资源和辅助决策资源),并且客户机需要专业地质功能,需要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因而采用客户机模式,可以灵活地配置软件部件,充分发挥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采用Orac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和数据资源,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系统客户端采用ArcGIS Engine,通过COM组件技术,构建定制的GIS应用。
2.3系统功能架构
见图2 。
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数据查询
在规划勘察数据专业化架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SQL语句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对数据库中存储的规划勘察数据,进行智能化查询。
系统支持根据不同目的来设置查询条件,以此完成对现存工程数据的高效搜索功能,并且可对搜索结果进行,分析、浏览、导出、再查询等处理。
系统主要支持四种智能化查询方式:属性条件查询、地图查询、坐标查询、特征地物查询。
1)属性条件查询
从专业查询的角度出发,系统支持对三大类专业数据的查询功能,分别是:规划勘察工程数据的查询;钻孔资料的查询;成果图文档资料的查询。
2)地图查询
系统支持结合GIS地图,从地图上框选空间范围进行工程查询的功能。系统支持五种方式的地图空间查询:矩形选择、多边形选择、圆选择、线形缓冲选择、点缓冲选择。
3)坐标查询
通过坐标查询,可根据精确的空间地理坐标,进行精度更高的空间查询。系统支持四种方式的坐标查询:矩形范围、多边形范围、圆形范围、线形缓冲范围。
4)特征地物查询
系统可深度结合利用ArcGIS地图,根据ArcGIS地图中的特征地物(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山体、标志性水体、小区名称等),进行相关的智能化查询。
在特征地物查询中,系统支持智能模糊搜索功能。可根据特征地物名称的个别文字,自动搜索ArcGIS地图上的相关可能地物,并列出可能性较大的特征地物的精确名称。
3.2数据统计
系统从三个角度提供了对工程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统计(勘察工程、勘察钻孔、勘察图文档)。勘察工程提供了11种类别的工程统计,勘察钻孔提供了14种类别的钻孔统计,勘察图文档提供了9种类别的图文档统计。
3.3分析评价
根据规划评价的实际专业应用需要,系统设计实现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剖面图、柱状图、桩端承载力等值线、地下水埋深等值线等多种图形化的技术指标分析应用。
3.3.1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系统依托《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2012)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析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
1)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相关的定性评价因子。系统在后台将选择结果,进行计算机量化转换处理。根据规范要求“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得到分析结论。最后,可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的定性分析数据以及软件自动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3、图4。
2)定量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定量分析相关因子与参数。交互录入定量参数指标时,系统会根据规范要求,自动实时进行数据合法性检查,确认数据合法之后,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分析。最后,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录入的相关定量分析参数数据以及软件自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5、图6。
3.3.2技术指标图形化分析应用
1)剖面图
剖面图展现一定范围场区内的工程地质信息:地层分布情况、地层分布趋势以及水位、风化分布等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图7。
2)等值线图
桩端持力层和地下水埋深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应用。本系统以等值线图形化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将对应的专业数据指标的分布情况展示出来,便于分析和进一步应用。
系统后台提供包含克里金插值算法、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样条曲面函数插值算法、矩形网格插值算法、不规则三角网TIN插值算法等多种插值算法的算法库。系统可根据离散的钻孔数据,按照归纳总结的专业规则,自动分析对比和选用最合理的插值算法,从而生成合理的等值线。
为了使等值线的显示效果更加直观形象,系统设计实现了渐变插值效果的云图算法,使得图形化效果更加直观,图8、图9。
4 结束语
城乡规划勘察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从地质环境安全的角度,对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系统在今后升级中重点增加三维分析、浅层地温能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等功能模块。为城乡规划安全提供地质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洪文,夏薇,金晓媚.镇江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12(4):83-86.
[2]金江军,潘懋,赖志斌,等.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06(4):15-18.
[3]吴冲龙,牛瑞卿,刘刚,等.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解决方案[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