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公共政策研究”(5Z13809);中国地质大学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实验室开放基金“基于矿业安全的公共政策研究”(2011ZF13)
作者简介:王忠(1979― ),男,湖北武汉市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政府管制。
揭俐(1982― ),女,湖南常德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理论、公共政策。
摘要:矿产资源品的开发利用需兼顾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两类目标的均衡,这是保障矿业安全而进行政府管制的价值基础,矿业安全的管制研究即是以此为基础,利用管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矿业管制与市场机制的边界,为矿业安全和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矿业市场的治理应从“控制式的行政管制”向“协作式的市场规制”转型,充分发挥政府规制、自由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力量,构建三者协作共管的“三维一体”均衡管制机制。矿业安全管制的有效边界应通过对矿业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与风险控制分析的方法加以解决,以实现矿业管制过程中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业管制;矿权配置;管制边界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1)06-0038-06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矿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如矿产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矿产资源品的国际争夺、矿产开采引起的环境破坏、矿产权冲突引起的价值损益等,为进行矿业管制问题研究提供了背景。矿业管制既面临传统的管制问题,如矿产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权利改变、矿权配置中的利益关系、矿产开发的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等;也面临着新的管制问题,如矿权复合性权利的分解、矿产产权与相邻产权的竞合、矿权流转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等。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赋予农村集体土地平等分享非农收益的改革目标。同年,国土资源部提出要完善矿业权市场,形成合理、规范、高效的矿业权一级、二级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些管制意志的表述,反映了矿业安全和矿权配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矿业管制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矿业管制的产权逻辑:从公有产权到私有产权的演进
产权具有排他性。当这种排他性不明确时,便成为产权外部性或内部性产生的内在根源。对于矿产资源这种具有有限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特殊资源,如果完全采取单一的国家公权所有或市场私权所有的配置机制,都会造成一定的“产权配置失灵”。按照产权理论的观点,公共物品的公有产权分为两类,一类是众人共同所有,这将导致因对该类物品过度使用而带来的“公地灾难”,另一类是名义上全民所有,但实质上是国家所有,这类物品的使用依赖国家公权力的无偿划拨,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而对于私有物品来讲,由于对物品的生产与消费广泛存在信息不完全、外部性、产权主体力量不均等问题而导致市场配置过程的成本―收益被扭曲,诸多源于市场内在缺陷以及产权外部性的市场失灵成为政府管制的必要前提。
矿产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不能任由全体公民自由索取或处置,必须在从自然矿产资源到生产要素供给的生产配置过程中完成产权的排他。矿产资源在经过凝结人类劳动与地壳剥离之后,成为可分割的、可供不同人使用处置的矿产品。在这一过程之后,矿产资源品便具有了私人物品的特征,竞争性很强而且具有独占性,因此让这些矿产品通过矿业市场进行配置是最有效率的。但矿产品自与地壳剥离之后形成的环境破坏、地面下陷、地质灾害等问题则属于公共品范畴,市场主体不会自发产生提供这些“公共性”矿业附属品的利益驱动。矿业管制可以促使公共矿业附属品得以有效率地供给。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第11卷第6期王忠,等:基于矿业安全的矿权配置与管制政策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对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所有的制度安排,以解决经济发展的战略安全问题。但是矿产资源的质量、数量、范围及种类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只是一个抽象的类属物,客观上无法具体指称。同时,国家所有的产权主体是虚拟的,即所有权主体对任何矿产资源物都难以实际支配,而且国家也无法通过切实的经济活动来实现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以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目标。为此,国家只有通过产权性质改造的过程,将矿产资源品的公有产权逐渐转化为私有产权,并通过一定的市场配置过程,实现矿产品流动,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公有产权的价值实现实质上是通过对矿权按不同方式进行权能的分解,使矿权配置由国家一元产权主体向多元产权主体转变,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经济主体参与社会生产的需要,进而实现国家公有产权的产权收益①。而私有产权则通过矿产权的市场流转及矿产品的市场流通来实现参与市场配置的收益。
二、矿业管制的公平与效率:从管制边界到管制安全的判断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同时,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使其资源价值在代际间的公平需要权衡。从矿业安全的角度出发,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现代各国政府的管制重点。这里涉及到两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一种是自由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另一种则是政府的调节作用。矿业管制的本质性问题取决于市场与政府在矿业治理上的“边界”。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当矿业产权不存在外部性时,市场会成为资源配置的最合适手段,政府只是用来弥补市场不完备性的辅助手段。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制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点,其管制内容与管制程度取决于政治官僚政治支持度与利益集团压力间的平衡。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管制的边界应在于边际的管制收益与边际的管制成本相等之处。当然,矿业管制的边界与管制安全问题还取决于矿业管制的价值取向与管制目标的实现程度。
管制价值和管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了管制手段及其管制边界的确定。借助美国学者黑夫兰(1983)对管制手段的分类[1](P56-60),对矿业管制的范畴和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类:(1)从经济性管制的角度而言,矿业管制的价值目标应是考虑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性及稀缺性价值。矿产资源的原始公有产权无法通过市场谈判的形式来衡量其产权价值,或者即使可以通过公权无偿划拨或国家公共财货私有化的途径来明确其矿产资源的私有产权属性,但这种产权变动的过程也是无效率和无经济性的[2](P25-27)。解决国家矿产资源价值的评定及规模经济条件下的沉淀成本投入风险造成的进入障碍,以及技术因素形成的矿业利用壁垒等问题,构成矿业管制的经济性管制内容。(2)从社会性管制的角度而言,矿业管制的价值目标应考虑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利用的社会公平,纠正矿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及可能存在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有毒副产品。对矿业施行的社会性管制应取得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的均衡,前者是以保护社会公共福利为价值目标的管制立法行为,如《矿业法》、《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后者是以保护私有产权财产利益为价值目标的管制立法,如《物权法》、《民法》的立法[3](P104-109)。(3)从辅管制的角度而言,矿业管制的价值目标应考虑如何促进矿产市场发展效率的公民参与、程序正义和市场中介力量的发展。公民参与的听证与监督、社会中介矿业评估机构是矿业管制有效性实现的辅助手段。
矿业管制边界和管制安全的有效性问题应该寻求成本收益分析与风险控制分析的途径加以解决。矿业管制在替代市场和企业解决问题时是有成本边界的。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各种解决市场失灵和市场无能的替代办法,才能真正有效地划出矿业管制的有效边界。另外,矿业管制的安全性问题还取决于政府管制多目标竞争的可接受性。在矿业利用问题上,政府需要实现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国家资源收益等多方面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因此,矿业管制的安全取决于政府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按轻重缓急等原则,将矿业利用与相邻政策治理目标之间的冲突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总的来讲,管制安全取决于政府政策对社会矛盾的可控制、可接受程度,而管制边界取决于管制成本与社会收益之间的经济性均衡。
三、矿业管制的基本品格:从经济效率到社会公平的回归
矿业管制的过程涉及到管制机构、矿业企业、社会之间直接和间接的互动关系,这些关系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基础之上。直接互动关系通过公众参与和规则制定过程在社会和矿业企业之间发生;间接互动关系是社会和企业利益集团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渠道影响管制决策的活动。要理解这两种互动关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矿业产权基础之上。矿业产权界定的清晰程度一方面将影响矿产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市场均衡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将影响到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的过程。像煤矿、稀土、天然气、石油类的矿产资源,很多情况下其产权是不可能明确界定的。因此,为了达到所有权的完整,政府必须被视为这类资源的拥有者,并按照公共利益去管理这些资源[4](P75-87)。但按照波斯纳的观点,通过政府管理而建立的完整产权,并不能解决公共资源的竞争性使用问题,资源的冲突性使用可以通过财产法和民法来解决,前者可以将使用权转让给最能有效利用资源的团体,后者则可使使用者承担义务[5](P1-3)。因此,管制机构对矿业管制的策略选择反映着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考虑。
对于诸如稀土或油矿资源要不要开发?对受管制活动的矿产资源品如何定价以实现消费者剩余与企业边际收益的均衡?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补偿费和生态治理费如何确定?这类问题,需要推导出一种货币化的利益衡量方法来估计社会消费者的剩余与企业边际利润替代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政府管制策略产生的矿产资源分配效应来反映社会消费者需要与规模经济矿产量供给的产业供需关系。由此,可以提供一种综合考虑市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目标的管制定价与管制策略模型:如果矿产品价格为p,产出量为Q,而其创造的收入超过成本的话,即pQ>C,那么,这一矿业利用活动就社会意义而言就是可取的。但此类矿业经济活动的盈利率只是该活动是否在社会意义上可取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以成本为基础的作价策略,只是将社会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率作为矿业管制经济效率的一种衡量指标。在被管制的矿业产业中,简单的定价模型还需要纳入社会边际福利的影响要素,构造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纳什均衡。
德姆塞茨(1967)提出,对于国家所有而非私人所有的产业而言,通过产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反复的特许权拍卖能够解决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或者政府与公用事业经营者之间有关特许权契约的反复再谈判,也可以在没有大量进入成本的条件下实现规制效率。特许权的授予面临报酬率谈判、风险分担、外部性治理、公众监督等多目标战略。如果矿产资源品的产权是清晰界定的,那么就可以为矿业市场提供一种自由竞争的格局,这类竞争市场可以通过经济规模或联合生产而获得相应的成本效益[1](P56-60)[6](P20-22)。而如果矿产市场是可竞争的,这就提示人们,无需管制的成本价格策略能使企业在保持盈亏的限制条件下,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然而,矿业市场的可竞争性是不完备的,矿业权的初始分配不存在交易谈判的情况,其矿业权的特许配置是保证市场效率的必要手段。政府需要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通过有偿或无偿提供矿产资源品数量、规模、性质、需求等信息服务的方式来促进盈利性企业或非盈利性企业对矿产资源品的利用[7](P36-40)。
四、矿业管制的中国策略:从行政控制到“三维一体”均衡规制的重塑
我国的矿业管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两个阶段,其变革历程反映了我国矿业管制所遵循的逻辑,即从“命令―控制式的计划管制”到“协作式的市场规制”的转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矿产资源品长期奉行高度集中的强力控制方式,由国家公权力出面压低矿产资源要素价格,以形成扭曲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来实行优先发展国家重工业经济战略。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产权界定采取国家单一所有的产权制度安排,政府是矿产资源供给与分配的唯一主体[8](P74-82)。配合这一管制制度运行的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分治结构,限制依附于农村集体土地的各类矿产资源品参与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传统管制方式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为此政府不断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矿业计划管制方式加以改革和重塑,以实现有效治理矿业市场的公共政策目标,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益的保护。1986年出台的《矿产资源法》明确了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和相关的开发利用产权制度,强调矿产资源产权与土地产权相分离,但国家依然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唯一主体,体现国家一元强制治理的特性。1996年,国家对《矿产资源法》进行了修改,确立了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建立矿产权二级市场,使矿产资源的产权配置逐渐走向市场化,但一级市场仍由政府垄断。
我国现行矿业管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主体配置、行政特许、管制内容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上。(1)从管制主体配置看,我国矿业管制权的内部结构关系存在委托―风险,未能形成一个协调有序的权力体系。在纵向关系上,基于矿业规模决定管制权限的逻辑,我国对矿业勘探和开采的审批权在中央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划分,如煤炭勘查区块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或开采储量达1亿吨以上的,由国土资源部颁发许可,其余则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许可[9](P28)。这样一种“分层化”的管制权配置政策,常常被地方政府选择性地加以执行,将规模矿区分而处之,变相地加以分散分割审批。在横向关系上,矿业利用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等都负有相应的管理职责,由于管理体系庞杂,常常出现权力主体错位、管制权力内部结构体系混乱等问题。(2)我国矿业的行政特许管制在管制功能定位上的缺陷客观上又导致政府管制能力的不足。矿业审批的方式单一,尚未形成对附着于耕地、林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综合审批机制,矿业审批权力集中在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审批权限集中导致了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成本高,审批效率达不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求,导致“未批先用”的现象较为普遍。(3)从管制内容的角度而言,由于缺乏审批协商机制,矿业开发导致的矿权与相邻产权主体间的矛盾冲突频发,土地使用年限与矿权使用年限不一致、矿区开采的生态保护等问题都缺乏规范性指导。矿权的冲突导致与矿权相邻的农地土地权、公益类探矿权、矿权交易主体间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既没有《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行政许可法》等公法的保护,亦得不到《民法》、《物权法》等私法的有效调节,矿权冲突的矛盾日渐积累,不时激化[9](P28)。同时,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及城镇化的背景下,矿业权人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进行矿业活动而导致的矿区采空、水权利用、环境破坏等外部性问题,探矿权流转中国家投资的地勘单位探矿权被贱卖而导致的“管制合谋”问题,以及矿权二级市场流转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都成为影响我国矿业安全的制度缺陷。
为此,我国矿业管制的制度设计应着力于构建“政府管制+私人契约+社会组织”三维一体的均衡规制机制。政府管制机制代表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调节,主要通过公权力的强制约束来对矿产资源品产权进行合理、公平配置,有效实现矿产公有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为矿业市场的自由形成提权基础;私人契约机制代表矿业产权的市场配置,主要通过产权的明晰消除矿产资源品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通过矿业企业、消费者之间的谈判解决矿产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社会组织代表矿业发展的中间力量,主要是通过中介组织、新闻媒体、公众等对矿业利用的安全性加以监督、曝光和事件的追踪,使得矿业安全信息由不完备性向充分转变。
我国矿业管制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政府管制机制与非政府管制机制之间的协调均衡。非政府管制机制需要对矿权的配置与市场运行提供保障服务,同时也要对政府管制主体进行问责监督,对潜在的“管制俘获”加以舆论监督,与政府管制机制之间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博弈互动。在现实的环境中,1996年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明确了矿业管制的重要地位,矿业管制需要服务于国家行政主导式的经济发展战略,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处置和分配须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来实现,矿业权的取得必须通过民事招标、拍卖等过程来决定矿权民事主体的买受人,国家以行政特许的方式对矿权的产权性质进行改造,形成事实上行政许可权与矿权私有产权的结合,国家通过收取矿业权价款(包括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等形式来实现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价值收益[10](P34-36)。这种管制机制由于行政权力过多介入矿权用益物权的配置与流转,不可避免地导致矿业管制过程中“管制俘获”现象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矿业产权的市场配置,既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也不利于矿产物权效用的最大发挥,导致我国矿业管理中广泛存在的矿权低价出让、违规审批、环境破坏、矿权交易的不平衡、矿权竞争纠纷等问题。我国矿业管制凸显的效率问题实质上反映了非政府管制机制在矿业管制过程中尚未形成与政府管制机制协作共管的规制均衡,矿业管制有效性的提升需要从两者协调均衡的角度来重塑矿业管制的政治经济关系,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变行政许可对矿权配置与管理的干预方式和干预深度,使具有“行政垄断性”的矿业许可制度逐渐走向“协调均衡”的矿业规制制度;另一方面需要逐步提升市场契约、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管制机制对行政许可式矿权配置与流转的约束和替代,逐步消除政府理性对矿权许可过程的影响。
关于具体的政策应对,可以借鉴国外矿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使行政权逐步退出对矿权出让、行使和流转的过分干预②,采用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制方式来完善对公共自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11](P18-21)。其管制策略和管制方式应主要侧重于重新调整矿业产权关系,重塑从重微观向重宏观、从重审批向重监管、从重项目安排向重制度设计转变的矿业管制制度,促进矿业权配置市场的成熟,构建一套符合公共利益、公众有序参与、公开透明的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重塑主要从以下三种管制方式展开:
在矿业管制的经济性管制方面,通过对矿业权的有效配置来建构合乎市场效率的矿业权市场,完善税费征收制度,优化对矿权配置与流转的国家收益③,并按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战略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等原则来配置管制权主体,降低或消除矿业权市场的不完备性。对稀缺程度高、战略价值大、技术开发程度高和沉淀成本大的矿产资源品,施行国家审批的策略,收回地方省级部门的审批权力;对稀缺程度低、战略价值小、技术开发程度低和沉淀成本小的矿产资源品,施行省级部门审批的策略,中央政府制定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加强对矿业开发中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在矿业管制的社会性管制方面,可借鉴西方国家矿业利用中广泛使用的权利金、保证金、联合开发、事前预防与事中监督等方式加强对由矿业利用而导致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治理,通过政府规制来治理矿业开采所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并完善矿产资源品的成本作价机制与私人契约自由谈判的协商机制,实现市场经济效率和社会生态及代际公平的多重目标;同时还要借助对《矿产资源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民法》等公法与私法的立法调整,加强对矿产资源品由公有产权向私有财产权转变的权利保护。
在矿业管制的辅管制方面,需要将管制过程的公众参与、中介组织纳入公平公正的制度建构范围,通过对市场中介组织(如矿权评估机构、自律性行业协会、资产和资信评估组织、公正和仲裁组织、矿业勘查资质认证机构等)的扶植和培育,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效率的矿业市场服务体系,为矿业市场的自由调节和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并逐步减少或弱化管制机构对矿业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改变当前中介组织接受管制机构委托并受其管制意志左右的现状,赋予其独立、中立的地位,使其对矿权的配置、流转、利用等环节提供公正、透明的市场信息,对政府管制主体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参考文献:
[1] [美]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2] 朱永峰.矿产资源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显科.论矿业权的法律属性[J].当代法学,2009,(3).
[4] 朱学义.矿产资源权益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康纪田.论科学界定矿产产权的法治价值[J].矿业工程,2007,(2).
[6] 许抄军,罗能生.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综述及发展方向[J].中国矿业,2007,(1).
[7] 成金华,吴巧生.中国矿产资源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8] 康纪田.矿业市场进入管制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10).
[9] 蒋文军.矿产物权疑难法律问题解析与实务操作[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杨桦,胡乃联,等.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矿产品价值和矿业权价值的探讨[J].中国矿业,2010,(6).
[11]盖静.中国矿产资源税费金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注释:
① 矿权配置的分解是指对产权的各权能按不同方式进行的分割,来满足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生产的需要,最常见的是矿权所有权与矿权经营权的分离。
② 如澳大利亚和美国是采用市场方式(即现金招标合同制)来出让矿权,波兰于1999年修改了《地下资源与地下资源使用法》,将同时采用行政许可和合同形式授予地下资源使用权的双轨制改为通过合同形式授予的单轨制。
③ 当前中国矿业管制税费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该征收的税费没有征收,而不应该收的税费却以各种名目重复征收。矿山企业消耗了国家的资源,但却向国家缴纳了相应较少的资源对价;同时,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增值税、资源税亦存在立税法理依据不足、重复征收等问题。
Study on the Regulation Policy and Configuration of Mineral
Rights Based on the Mining Safety
WANG Zhong1,JIE Li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挑战;污染;路径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把资源型城市推向了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由于市场需求锐减、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使得资源型城市发展遇到了巨大困难。同时,也凸显了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很多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特征
1.资源存量日益减少,消耗殆尽的挑战。在中国31个典型的煤炭城市中,约有二分之一的城市面临资源短缺和濒临枯竭的问题。原有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一旦失去必要的资源基础,则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令人堪忧。
2.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城市的一种或几种资源丰富,城市的发展就对该行业产生很大的依赖性,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的动力。
3.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缓慢。据统计,2003年—2012年全国城市的人均GDP增长速度为8.01%,资源型城市仅为6.92%,比非资源型城市的8.34%要低1.4个百分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还会遭遇更低的经济增长率。
4.资源型城市极易受到全球化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冲击。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一旦该种资源和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不但该行业的发展会受到猛烈的冲击,城市经济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二.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特征
1.下岗人员增多,社会矛盾突出。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以资源位基础的行业也日益衰落。社会就业高度依赖产业的兴衰。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必然会选择裁员,使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又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将导致社会矛盾。
2.社会保障压力大。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因矿山枯竭而产生的困难矿工总量约为300—400万人,并影响到1000万家庭。根据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全国有32个地级矿业城市的失业率超过10%。如果资源型城市居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不可能安定。
三.资源型城市建设与环境特征
1.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资料表明,每万吨煤会引起地面下沉0.2hm2,每形成万吨铁生产能力,需要占用土地3.5hm2,每采万吨铁矿石需要占地0.5—1hm2。全国矿业历年损毁土地400000hm2。对资源的开采往往导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如果解决不好环保问题,资源型行业很难生存。
2.城市空间布局分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区域与矿产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类城市通常是依矿而建,由于资源的分布不连续,资源型城市建设时要尽量避开资源储藏区,再加上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使得资源型城市往往布局分散。分散的空间布局,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管理成本提高。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与经济建议
挑战中往往隐藏着新的发展机遇。资源型城市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然而,由于各资源型城市的区位优势,技术,人才,资源禀赋等不同,所以,资源型城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转型策略。笔者结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及一些成功的转型案例的研究,提出如下转型路径:
1.规划整合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了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政府要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的规划,防止出现乱采乱挖,无序开发,导致资源的浪费。此外,要整合采矿权,杜绝小矿山,实现集约化经营。
2.着重发展新兴产业,建立非矿产资源工业体系
不同的资源型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政策,发展环境和周边先进生产要素的分布等,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例如:河北省鹿泉市充分发挥毗邻省会石家庄的优势,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两个研究所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到2010年该市的电子信息企业已达到34家,实现产值20多亿元,电子产业也成为该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
3.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工业生态园区的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思想组织实施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源的循环。以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为例,其确定以铝为核心,铝电联营为基础,铝的深加工,精加工,废铝,铝渣回收利用为一体的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的新型铝工业生态循环经济产品链。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4.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多为低档次的零售业和餐饮业,不具规模。资源型城市应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培育绿色经济的增长点。同时,也可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结构型失业和技术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广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为所以下岗失业人员构筑安全网,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要把社会保障工作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6.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也是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又要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依靠技术的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同时,吸引投资和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与企业相互协调、配合,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才能使资源型城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新的资源开发城市要避免走过去资源型城市走的老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超前规划、科学开采、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
[1]高建民著:《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袁增伟,毕军:《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刘铮:《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申玉铭、方创琳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徐君、王育红著:《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段焕娥1李志刚2
(1.兰州交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系,兰州,730070;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设河西生态的关键地带。在分析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加快城镇化,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镇的生态贡献度为主旨,提出了城镇快速、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绿色人居
ResearchonUrbandevelopmentofHeximinorityareaforeco-environmentconstruction
DUANHuan-e1LIZhi-gang2
(1.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Department,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Lanzhou,730070;
2.Schoolof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HeximinorityareaislocatedinupperreachesofthechiefriversofHexicorridor,soeco-environmentconstructioninthisareabecomethekeyofresolvingtheeco-environmentprobleminHexicorridorfromfountainhead.Onthebaseofanalyzingthesituationanddrivingfactorsofurbandevelopmentinthisarea,sometacticsuggestsfor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areadvanced,armingatspeedinguptheprogressofurbanizationandalleviatingthepressureofeco-environment,soastoraisetheeco-environmentcontributiondegreeofurban.
Keywords:eco-environmentconstruction;specialindustry;greenhumansettlements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自东向西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4县,总面积13.2万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地带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西部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热点及难点,而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的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则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镇发展的现状评价
1.1城镇化比率较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强有力的驱动
2002年,4个县人口城镇化比率分别为,阿克塞72..38%,肃北45.31%,肃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县较甘肃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个百分点外,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甘肃省的3倍,肃北县接近2倍。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价值低,工业生产对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拉动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3县的高城镇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较大比重,实际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因而城镇的发展仍然亟待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支撑和驱动。
1.2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
4个民族自治县现有4个县城镇,8个非县城建制镇,与县域人口规模比较,城镇数量不少,但行政区域分配极不均衡。天祝县0.71万km2面积上有8个建制镇,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县城)为核心,以G312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的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县域一级轴带,和以华(藏寺)——天(堂寺)公路为主轴的华藏寺——石门镇——炭山岭镇县域二级轴带,但县城华藏寺2002年人口还不足2万人。其他3县基本上都是以县城为单一中心的极核式空间结构,县城以外的村镇区位条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长时期内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则因与县城跨度遥远,无论劳动地域分工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都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对独立。因此,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都很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
1.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差
全区除天祝县G312沿线和阿克塞红柳湾(G215)有交通干线联系外,其他城镇都偏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且距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较远,缺乏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内部则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除阿克塞红柳湾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外,其他城镇的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后,文教、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
1.4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景设计,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首先是对城镇的规模和职能分工认识不够明确,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无论城镇数量多少,都存在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城镇产业重点确定缺乏有效的设计等问题,城镇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少数企业命运之上。其次,没有充分挖掘自治县之间及与周边地区联系等外部动力,4个县无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级市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方面的差异使这种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县彼此之间和与甘肃中东部地区以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缺乏资源共享、协作开发方面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2.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1地方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资源丰富,空间组合较好是本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肃北南、北山区矿产资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红柳湾的发展,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直接促成了石门镇的城镇建制与发展。
2.2生态移民位居祁连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构筑平台,另一方面则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场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各个城镇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阿克塞红柳湾则直接是由于生态移民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
2.3跨区域交通、交流带动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等级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带动。
2.4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本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阿克塞县82%的农牧民在县城定居,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发展的策略选择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担负着发展本地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中,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
3.1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前已提到,与区域人口规模比较,河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数量并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扩大县城镇的规模,形成县域经济凝聚中心和辐射源。在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一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二级轴带的发展,壮大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交通线路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构架。肃南县可以利用马蹄寺和祁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距离交通主干线较近的条件,设置建制镇,形成县域东、西两个“门户”,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花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入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可在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中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少,且肃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县城,不宜再建新城镇,今后的重点是要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
3.2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特色是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民俗,古朴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纯天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牧业,为区域快速全面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恰好与产业结构的地区转移和旅游市场上日益升温的民族风情游、多元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健身游、怀古朝圣游等新热点[4],以及食品市场上返璞归真潮流等新的趋势相吻合,但缺乏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台长期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强化城镇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设计,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3.2.1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旅游城镇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已有的矿产资源和畜产品初加工工业基础,强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筹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城镇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化。2加强天祝“小三峡”、肃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和祁丰区的旅游特色。
3.2.2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本区拥有丰富的石棉、煤、铁、锰、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天祝县炭山岭镇以煤炭开发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GDP的较大比重,应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并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及早避免“矿竭城衰”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3.2.3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壮大特色农业型城镇畜牧业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本区天然牧场广阔、无污染,距离酒泉、张掖绿洲的草业基地较近,白牦牛等畜种独特,并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的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草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强化草场统筹治理与管护,增强草场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改革草场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型城镇的壮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设契机,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本区靠近交通干线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兰新铁路、G312),阿克塞红柳湾(G215)和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中转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应该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3.3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本区位居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1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城镇。虽然就数量而言,河西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多一点,地处河流上游又为本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然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大城镇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比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促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体系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强化生态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率,加快城镇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人居空间;3合理规划城镇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城镇。地广人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特点,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土地面积(0.71万km2)较小外,与人口规模比较,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用地规模。
3.4拓展空间协作网络,利用外部动力促进城镇发展
与走廊平原比较,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区位偏远,地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将仍然是制约本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镇空间协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4个县城为中心,以非县城镇为重要支点,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和矿产加工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2南北向网络: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中心城市以及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之间的道路、通讯、技术、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乃至全国城镇的协作和体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区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5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的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5]。本区悠远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等与古丝路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为河特的“民族文化绿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城镇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城镇的建筑风格、产业产品、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强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树立区域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4.结束语
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加快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减轻生态压力,增强水源涵养外,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配水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和戈壁荒漠草场区的散居人口尽快移入城镇,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镇产业利润的生态回报体系,从城镇产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挂起钩来,全方位投入,努力推进河西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2000.7
[2]李志刚.酒泉地区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3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9
[4]董晓峰,何新胜.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途径研究.经济地理,2004(2)
[5]市培.中国城科会召开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城市规划通讯,2000(12)
--------------------------------------------------------------------------------
关键词:能源开发;经济发展;建议
[ Abstract ]: Energ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boosters, but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to waste a lot of resources, needs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nerg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a proposal,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energy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E0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被大量开发,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但是由于能源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很多地方,能源开发结束了,那里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能源的开发支援了经济的发展,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就拿煤炭来说,我国的煤炭储量相当大,但是大量的原煤被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外,缺乏对煤炭的深加工,也就不能综合利用煤炭自身所蕴含的所有价值,赚取的仅仅是原材料的利润和人工成本,这也是以后的能源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综上可以看出,对能源的开发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将对能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2、能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能源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无序开采。多数矿山不按开采设计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有的擅自改变开采顺序和开采方法,有的不按核定的开采规模进行生产,资源浪费较严重,矿业经济的规模效益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煤炭利用率低,能源利用不充分,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有大量的洗煤废水、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出,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新技术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国矿产资源加工利用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新技术的工程化引进与实施落后于世界水平,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规模较小,相关学科的最新成就在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融合较少,发挥作用不明显。
第四,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国家对进入煤炭行业的企业要给予一定限制。我国对煤炭企业的设立实行许可原则,由煤炭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我国《煤炭法》第十八条规定:“有符合煤炭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矿山设计”。《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的资料规定的 “开采矿产资源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虽然都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但矿山设计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由哪个部门审批认定,是环境保护部门还是煤炭管理部门没有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再就是从《煤炭法》第十八条规定的开办煤炭企业的六项条件来看,条件低,不细化,使许多生产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小煤矿能够通过审批成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五,煤炭资源的调查规划和勘查工作有待加强,煤矿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采矿方法落后, 科技含量低,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低,洁净煤技术还有待推广。
第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2007年,某省实现煤炭工业总产值69亿元,其中非煤产值26亿元,这说明传统采煤、卖煤经营模式没有改变。在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煤炭产品深加工不足问题,细加工就更不存在。洗煤生产线比较单一,品种不多,现在一般入洗生成产品为精煤和动力煤,不能构成合理的产品格局,直接影响销售面,影响销售收入,对煤矿生产出的其他附加品更是处理不够,导致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如煤矸石造成占地,气体甲烷破环大气层等,正因为不能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不能对煤炭产品和附加品进行深细加工,达到合理利用,使产品不能创造更大收益,进一步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发展。
3、能源开发的建议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解决能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水平的煤炭转化现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在矿区发展循环经济。
①注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升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只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和规模,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煤炭企业需要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和技术,努力扩大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范围,提高转化利用率,使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变得有利可图。
②创新思路,加强再生资源建设。要加快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就必须发挥管理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回收、加工利用、处理三者有机结合的产业链。要严格管理,坚决淘汰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投资行为,整合循环利用资源,创建统一的管理机制,加大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和范围,使资源再生管理上规模、上层次、规范化发展。在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下,发挥科技开发、信息服务共享等优势,进行集约化管理,面向社会调剂利用,取得规模效益,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驱动机制。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同市场经济一样,都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因此,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驱动机制,即由市场调节价格,建立合理的成本与收益链条,使循环经济链稳定运行。
④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强制制约机制,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循环体系建设。通过出台严密的工作措施,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申报、鉴定、分拣、加工、利用、整理、调剂、出卖、交易程序,实现了从物资供应到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利用和处置的闭合式管理模式,对各单位回收上缴比例要有一定的强制性,考核投入产出比,并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对下属企业回收上缴再生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再生资源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⑤转变观念,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范畴。再生资源在矿区内部循环只是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只有纳入到社会的“大循环”之中,才能真正实现物尽其用,有限资源、无限循环的工作目标。企业必须要面向社会,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同周边同类型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第二,着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新型煤化工是以洁净能源和化学品为目标产品,应用煤转化高的新技术,建成未来新兴煤炭-能源化产业;结合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炭生产建设的发展,建成若干大型产业基地或基地群。新型煤化工是煤炭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向;发展煤炭液化、气化等现代煤转化技术,对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大规模补充国内石油供需缺口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第三,主攻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水平。洁净煤技术指的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煤炭开发、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群。美国开发的“维新-21”技术,按其概念设计、煤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55%,大大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这一新技术的实现与推广,到本世纪下半叶,可以期待煤炭转化“零污染”技术出现。洁净煤技术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政府已投入了69亿美元发展洁净煤技术,各工业发达国家制订了21世纪能源和能源科技新世纪战略规划和计划,旨在解决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迅速,一些重点领域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取得突破,其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机组、烟气脱硫、大型煤气化技术正在开发之中;以自主技术为主的煤炭液化、IGCC、煤层气开发等技术已开始进入工业性示范阶段;型煤、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正在提高和完善中。但当前的洁净煤技术尚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仍有待发展。研究表明:生产等量电力,如果煤炭燃烧率从30%提高到40%,就可以减少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火力发电煤耗要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60-70g/kW•h,全国发电煤耗每降低1g/kW•h,就意味着少烧24.3万吨标准煤。因此,要想使煤炭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洁净利用煤炭上狠下功夫,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做深做精煤炭产业。
第四,积极鼓励煤炭资源规模开采。进一步加快煤炭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小煤矿的关停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等能源基地,提升能源产业的集中度,提高煤炭科学开采水平,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由粗放开采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全面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进一步调整优化煤炭企业结构,提高煤炭行业整体素质。加快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抓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尽快形成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年产规模500万t左右的企业,是改变煤矿安全状况,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技术、有信誉的企业,采取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形式,促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向强势企业集中,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矿业经济。要结合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关闭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条件的小煤矿。在解决小煤矿无序开采、违法违规生产问题的同时,解决煤矿数量过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应联合、重组小煤矿,提高单井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矿数量。
第六,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要从根本上改变煤矿的面貌,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搞好矿井安全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通过对矿井生产、安全系统改造,稳定生产能力或扩大生产规模。要瞄准煤矿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针对煤矿在瓦斯治理、高产高效、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可以采用建立煤炭企业技术中心的措施,其职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煤炭企业的技术中心重点围绕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安全和质量进行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加快煤矿的现代化建设,以帮助企业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②技术中心不断的研究分析国际和国内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动态,有一定的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另外,要加快引进和培育煤炭科技力量,建设以大型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参与、院校联合的煤炭科技服务中心,针对全省煤炭企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创新和服务。同时狠抓在职员工的技术培训和低文化职工的文化教育,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技术升级。第七,完善煤炭立法。
①严格实行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高产高效集约化矿井,逐步取代小煤矿,减少煤炭资源浪费,是煤炭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建立煤炭勘探、开发准入制度,提高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对开办煤炭企业条件的规定。对已有企业,要严格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条件,可以根据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和开发要求,增加对企业年生产能力、回采率的要求,将不符合条件的组织、个人拒之门外。
②完善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制度。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③加大对能源开发的执法监察力度。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能源开发进行执法监察工作,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下整改通知单,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惩罚。
5、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以煤炭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能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要解决能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作者深知,能源开发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而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为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牛克洪等,煤炭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二次开发;基础开发
1、地理信息系统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英文全称为为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多种学科,包括地图学、遥感学、测绘学、空间科学、环境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是现代用来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地理信息系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侧重GIS的技术内涵进行定义,有的偏重GIS的应用功能进行定位。比如有的把它定义为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贮、提取、分析以及显示的工具,有的定义为协助发展和规划,进而做出决定的工具,无论侧重哪个方面,GIS都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地球信息,利用数学方法完成信息之间的转换、预测、验证。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是基本技术,地球系统内的信息流组成其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是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它的显著优势是具有处理空间分布数据的能力。通过有效结合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最后用图表或曲线形式反映出来,为社会服务。
2、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的方式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包括基础开发、借助GIS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二次开发,在基础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不依赖GIS软件,而是利用程序设计语言采集、处理、分析空间数据信息,采用相关算法进行独立设计。这种开发方式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但是设计复杂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功能无法与商业化GIS软件相比。借助GIS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当前大多数软件商都向开发者推荐利用GIS软件开发宏语言,用户利用宏语言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二次应用,但是这种开发方法的宏语言非常有限。集成二次开发是利用专业的GIS工具软件,实现GIS的基本功能,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作为开发平台,进行二者的集成开发。目前主要有OLE/DOE技术和GIS组件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3.1应用于矿产资源调查、预测。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预测中,这种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产生初期就受到国内外找矿工作者的关注。在矿产勘查阶段使用该技术,能够帮助找矿工作者准确快速判断地形,了解地貌露头岩组合特性,以及地下构造形态、断层走向等信息,工作者可以通过掌握这些信息,绘制出常规测绘无法达到地区的地形图,如沙漠、高原、戈壁等,对找矿工作者有很大帮助。
3.2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涉及的要素非常广泛,包括人口、交通、环境、资源、金融、经济等等,GIS数据库管理可以把这些信息全部纳入城市系统,然后进行城市多目标的开发规划。近年来,GIS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发达城市已将建立了相当完善的GIS管理系统,还有一批城市如海口、洛阳等地正在积极筹备建设城市GIS系统,GIS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飞速向前发展。
3.3应用在水文和水利领域。GIS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河流治理、水污染以及洪水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GIS技术有着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优越性,不仅速度快而且信息量庞大,并可实现思维的可视化,通过对水情、水库、雨量信息的掌握,可以高效解决水文模型研究中一直存在的数量不足、信息量单一的问题,大大丰富了水文地质的研究领域,提高了水文模型研究的精度。我国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动态监测系统研究、黄河三角洲洪水灾情分析系统研究、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研究等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比较突出。
3.4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近年来,GSM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得GIS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们的生活中,集成GIS、GPS、GSM技术已经在车辆安全防范系统和调度系统内得到应用。有效地帮助人们反劫防盗,为医疗救护提供有效引导,举个医疗救护方面的实例,当患者向急救中心寻求救助时,监控中心可以通过GIS电子地图查找患者的具置,同时搜索最近的急救车进行救援,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患者进入救护车后,监控中心利用双向通话功能,对救护车上的施救医生进行指导,通过GIS的最优路径功能,指引救护车用最快速度到达医院。患者、家属、医生之间也可以通过GIS,并有效结合GPS、GSM无线通信和网络,可以建立全方位的沟通体系,帮助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果在车辆移动目标、重点保护单位、家居等安装GPS、GSM无线通信设备,那么无论我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由GIS、GPS、互联网等无线通信技术组成的综合服务系统中获得帮助和商务服务,使我们真正处于全方位、立体的数字化生活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且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展,不仅为人们提供功能更加丰富的服务平台,并且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区.轻量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报告,2012.
[2]陈述彭.地球信息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