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会经济;关系;发展
社会经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繁荣,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锻炼体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因而本文从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制约性以及转换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一、协调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社区体育集社区服务与体育休闲活动两种功能一体,不仅为社区公民提供了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促进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现阶段而言,社区体育已经被逐步推广和普及为一种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开辟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体育产业的新市场类型,社区体育不仅受到了基础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其影响范围也逐步从社区向整体社会发展。社区体育的发展能够吸纳不同群体的再就业,为下岗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和岗位,进而使得社区经济得到保障和提升。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体育消费,使得体育消费者市场组成更加多元化。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例如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地投入越来越大,为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协调,使得我国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保证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二、制约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社区体育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使得社区体育类型偏少且大多是基础性、简单化的体育项目。而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区服务形式,也是社区经济的来源之一。社区体育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平台的同时,也在引导居民进行消费,而不同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同的。通常而言,投入越多,回报越大,这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例如,社区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室内篮球馆,那么以篮球为基础,首先可举办大型的篮球比赛,为社区带来潜在的经济消费,然后可以与赞助商、广告商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吸引赞助和投资。其次,篮球馆还可以用于各类文艺演出、社区活动等方面,以此促进社区和谐。此外,篮球馆的修建,会持续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热情,通过购买篮球用品及装备,达到刺激社会体育消费的目的。社区篮球馆能够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若只是一张乒乓球桌,那么自然完全无法与篮球馆带来的效益相比。因而,社区体育项目类型决定了经济效益,社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社区体育类型的限制。
社会经济决定了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建设及发展的资金取决于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在社区体育建设发展方面的投入就高,反之,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在社区体育方面就不会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入。而社区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换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和设备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劳动。这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缺乏必要的锻炼,使得全民身体素质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各类疾病患病率增高。社区体育为人们提供提高身体素质的平台,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有效改善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社区体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转换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劳动力。
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整体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社区体育的发展拉动了体育消费,例如一些常用的运动器材、服装、工具甚至是运动饮料都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地开始普及。人们为更好地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进行相关消费。因而社区体育将体育活动转换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动力,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例如,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引入商业模式,就获取了超过2亿美金的回报,体育产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因而社区体育与社会经济需要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建华,谭宏,严小波.三峡库区社区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经营绩效 相关性
0 引言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财富创造积累为唯一目的的线性经济利益单极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以我国为例,仅从2000年以来,山西的黑心煤窑、黑臭毒污的淮河与松花江、数例毒奶粉事件等诸多事实己经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仅要考虑近期经济利润的增加,更需要关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价值的不断提高。但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企业的经营成果,对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 Robbins )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英国产业联合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认识到自己具有公共责任,不仅仅是它们的经济绩效也应为它们所在社区和环境的质量负责”。社会责任国际认为: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获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的目的,而且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评价
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
2.1.1 “三废”处理率:是指企业综合处理“三废”的数量与企业排放的需要处理的“三废”总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三废”处理率=已处理“三废”量÷同期排放“三废”量×100%。
2.1.2 环保投资率:是指企业对环保的投资额占当期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施投资额÷技术改造投资的比率×100%。
2.1.3 环境质量成本指数:是指企业为了维护环境质量而付出的成本。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指数=环境质量成本÷成本费用总额×100%。
2.1.4 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总额与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1.5 社会积累率:是指上交国家税金总额与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积累率=税金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2.2 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现阶段我国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2.1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一系列指标。
2.2.2 资产营运的能力。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资产的产出额和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评价指标包括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2.2.3 偿债能力。通常被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可以变现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长期债务到期时,企业盈利或资产可用于偿还非流动负债的能力。
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如果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欧洲发达国家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结论呈正相关关系的较多。而以我国台湾地区或者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做为样本的文献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否有关联性,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3.1 指标选取 鉴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本文研究的可操作性考虑,文章从上述我国现行对社会责任的五个评价指标中选取企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作为衡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鉴于社会贡献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可比性,在计算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时剔除净利润一项。在社会贡献率这一指标中,既包含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同时包涵了企业的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分析,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
本文选取食品业10家上市公司2000-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企业社会贡献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3.2 两者相关性实证分析 就本文分析的食品行业而言,食品行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关系到消费安全和国民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食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扩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样本公司而言,不同企业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并不相同。
上海梅林(600073)2000年至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的关系示意图,在所列示的时间范围内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所选样本企业中处于中等水平,盈利能力基本稳定,但是可以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不强,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并不高,企业占用社会经济资源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其经营绩效没有显现出相关的关系。
贵州茅台(600519)2001年至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社会贡献率关系的示意图(注意:该企业2001年8月上市,2000年的数据不参与比较),在所列示的时间范围内贵州茅台的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上升,经营状况良好,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逐年提高,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业绩的提升而越来越多,就行业比较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较强。
由于各个公司规模不同,企业发展的方向、特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下面计算出食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每年的平均水平
当净资产收益率逐渐上升,公司盈利能力加强时,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加强,社会贡献率提升。当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时,企业的社会贡献率略有上升或者保持下降;总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即净资产收益率越大,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也就是社会贡献率的值越高;即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趋势。
4 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结论
文章中显示我国有些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相关性并不太明显,但其所属行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4.1 中国企业比较重视短期经济效益,不注重企业长远发展 如今,大多数企业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利润的多少,因此他们会为了利益不顾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做出有损社会利益的事情。所以,经营绩效好的企业未必重视社会责任。
4.2 中国企业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多数还是追求广告效应,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 在年报中多描述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为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促进销售,这本质上是起因相关营销,是一种营销行为。
4.3 各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同 就食品行业而言,个别企业经营绩效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关系不明显,并不影响整体行业两者的相关性趋势,由于食品行业企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良好,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存在着正相关趋势。
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所属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到底哪个因素是动因,哪个因素是结果,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真正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才能为企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更多的是效益,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正确处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建同,朱立龙.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7):94-97.
[2]许艳艳,顾平,谢聪利.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企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标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8(7):106-108.
[3]张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述评.2007(10):40-42.
[4]唐小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资源服务系统.
[6]陈守明,施佳,蒲学青.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J].上海企业.2008(2):26-28.
[7]李宏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8(8):111-112.
摘要:
我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功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相当突出,其中的是非曲直能否澄清,将影响到
三、义和利的关系问题
道德所追求的,与其说是“德”,不如说是如何把“得”与“德”相结合,从根本上说,道德就是如何达到“义利合一”、“德得相通”的智慧。道德的真谛,不是要人们不要“得”,否则便与人类生活相悖,而是解决“如何获得”的问题。“义利合一”、“德得相通”才体现了道德的精髓。
的确,在市场经济中,利益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个人有个人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利益深透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f2l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将经济主体的利益动力充分释放出来,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容易自然而然地用金钱来作为获得利益的标准,把金钱作为万能的流通手段,能够买一切商品;在特殊条件下,还能够买到名誉、地位、官职乃至人的灵魂。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金钱最大化,常常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当然,这样的价值观是不文明的,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必须要建立以“义”来调节“利”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社会道德观。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承认追求最大利益的合理性,但同时也要求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这个“义”,道德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所必需的。因此,只有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才能持续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经济效益 意义与途径 社会效益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但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不可能提高,还会降低。同时,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不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相悖的。
一、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对国民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直接承担着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可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国民还是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第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这个条件,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什么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呢?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生产总值,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外延型增长方式。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生产总值,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内涵型增长方式。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
第二点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中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企业管理科学与否的问题。可见,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条途径是——管理和科技二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如果说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方法和途径,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1)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既要合理安排企业,又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价值规律,适时适宜地组织企业生产,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等。
(3)谁抓住了科技牛耳,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经济竞争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和人才是兴国之本,要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4)充分发挥两种市场的作用。2012年全球经济危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的结合起来,把增加对外出口和扩大内需更好的结合起来。对外出口加工企业不仅把目光对准国外市场,还要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三、企业经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由于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不相同。在我国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察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察传统生产要素(如:设备、原材料、资金等)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指由人类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认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依据是时间节约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是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由于企业对人、财、物力的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节约了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人造财富生产循环的周期,从而也就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反映时间节约规律的一种形式,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就能推动企业节约劳动时间,提高经济效益。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经过人类劳动,不属于人造财富,也就没有价值,更无时间节约而言。这种认识为我们考察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企业经济效益考察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因为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地球的大地、空气、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实际上我国拥有的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的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察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的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即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
无数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生产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减的主要部门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走的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道路,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如对资源能源的浪费、物料的循环利用率低、对环境的污染等)的发展战略,往往只顾搞好生产、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认为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企业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难以做到合理兼顾的。在许多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中,目标始终定位于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的增长与利润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将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忽视环境效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积极性,认为环保工作投资大,而无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环境问题一般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故针对那些投入较大而无助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污染治理项目,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主动去实施。即使在日常经营中偶现的环境管理措施,也仅仅是一种应付法律或行政强制的被动反应,求得环保部门少找麻烦,得过且过罢了;甚至有的企业甘愿缴纳排污费或受罚而污染环境,也不愿积极投入资金实施有效的环境治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国民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大多数人对企业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足,人们对工业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警惕性不高;还由于政府对企业环保监管未全面到位,以及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较严重等缘故,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企业对环境治理工作的轻视。
对企业来说,增加投入就不能不考虑回报,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兼得,必须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从企业短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是好的,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就不是好的甚至是致命的。2012年,全国食品、酒类、饮料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
再如,我国是森林资源严重匮乏,如果每一个木材厂为了多赢利而多伐木,而所有木材厂的多伐木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行为的总作用会使森林毁坏、水土流失、水灾泛滥,给所有木材厂的生存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国森林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投入和产出的市场是连接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像一张看不见的网一样的系统之中。对一种产品的投入过多,会造成其他产品的产出过多。当产品间的供给和需求超过了条件所允许的限度时,这张网就会拉破。这就如同一个生物循环链中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会使整个链条中断一样,各种产品生产追求的高额利润就会消失贻尽。
企业改制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即要求企业有明确的责权利关系,企业要走规模经济、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运用科学手段增创效益方面下功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降低成本、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管理。
关键词:社会资本 经济增长 一般化信任 外部性 分省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会影响全球几十亿人福利的议题。尽管盲目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在最近几十年里不断遭人诟病,但促进经济增长、做大“蛋糕”仍然不失为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经济学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可谓海量,早期的经济增长研究大多是通过建构数理模型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其中,诺贝尔奖得主索洛所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是这一领域公认的奠基性成果。该模型表明了储蓄(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的增长。索洛模型中的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被假设为外生变量,Romer和Lucas等人则尝试通过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纳入到模型中成为内生变量,从而开创了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的新阶段,重视实证资料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大体上说,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人均收入国际差别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生产要素的差别,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的差别;二是各经济体使用其生产要素的效率的差别,包括一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质量。然而,经济学家长期忽视了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从而在应用增长理论于增长实践时犯下了大量错误。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告诉我们好的经济绩效所需要的经济与制度条件,却无法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它们,忽略经济增长的土壤而单纯研究经济增长是难以想象的。正如Fukuyama所说的,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只能给出80%的解释,还有20%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社会资本的关注在发展经济学中悄然兴起,来自社会学、经济学与政治学等领域的学者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这便为该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
1 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Fafchamps和Mintens认为社会资本的概念已经分成了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把社会资本视为信任的存量和集团的情感附属物,即通常所说的集体性社会资本;第二种类型是把社会资本视为建立在社会人际网络基础上的个人的财产和可动用的资源,它可以使单独的个人或公司受益。
由于对宏观经济增长进行研究,该文将聚焦于集体性社会资本。关于集体性社会资本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文献主要分析社会资本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在基于这一分析思路的文献中,Knack和Keefer的研究最被广为引用。他们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的“一般化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发现在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人力资本以及投资品的相对价格等变量后社会资本与GDP增长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信任指标变动一个标准差,增长率则变动0.56个标准差;信任度提高10%,年度增长率则相应提高0.8%)。Durlauf和Fafchamps对Knack与Keefer所做的研究进行了评论,并把这篇文章视为社会资本跨国实证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但目前的实证研究中也有一些文献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如Helliwell在对17个OECD成员国进行研究时发现,信任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Buttrick在对俄罗斯的抽样样本研究中发现社会资本与经济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2 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
Durlauf和Fafchamps曾抱怨“我们没有看到一部社会资本研究文献使用了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说明”2。确实,在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对因果机制的忽视一直存在。如果社会资本确实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研究者不仅仅需要通过统计方法发现数据中所存在的相关关系,更需要在理论和经验上去说明形成因果关系的作用机制。根据现有文献,该文将社会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可能机制概括为核心机制与衍生机制两大类:
2.1 核心机制
即社会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根本性机制,是下文所说的“衍生机制”的前提与基础,更具一般性与普适性。
1)降低交易成本。社会资本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提高人际信任程度和对承诺与协议的遵守,减少经济活动中违约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绩效,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法律和契约制度的执行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而公民间的普遍信任和参与网络有利于协调和沟通,重复博弈更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在一个高社会资本的社会中,监督的难度较低,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实施制裁的投入较少,从而大大节约了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
2)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现实的市场经济并不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信息是不对称、不完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了搜寻有效而准确的信息必须花费时间和金钱。在高社会资本存量的社会里,普遍的互惠和规范大大提高了有效信息的流动速度,从而节约了搜寻信息的成本,促使人们更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
3)具有溢出效应。人们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与别人的交往和交流获得的,从而能够带来收益。高社会资本的社会中,普遍的互惠规范和密集而良好的人际网络有利于个体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3的传播,从而有助于创新以及知识的共享、发展与扩散。
2.2 衍生机制
上述核心机制在具体的经济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中间机制,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政府和群体等实际的经济行为主体。
1)造就大型、高效的生产组织,促进企业间合作。Fukuyama认为高效率的现代企业组织是一个经济体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而一个社会自发形成现代企业组织的能力源于它的社会资本。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家族信任和一般化的社会信任,而只有后者才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影响。前者仅仅会有利于家族企业的产生和早期成长,而后者则是小规模企业向更为有效率的现代大规模公司制企业转型的必要条件。
2)提升政府绩效。社会资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的行政效率。成员彼此关爱的社群更愿意参与投票。同样的,在社会资本很高的环境中,政治人物不太会滥用选民的信任去获取个人利益。Putnam对意大利的研究充分揭示了社会资本的这一作用。
3)有利于“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作为社会资本重要形式的合作规范确保了个人或群体能够充分考虑到其不恰当的和自私自利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从而通过合作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减少搭便车行为,促进集体行动,最终提高了整体的经济效益。科学家们假设在农村社会中,社会资本高的村民更可能合作解决一般性问题,分享经济机会和新技术方面的信息,并且相互提供非正式的保障。
综合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实可归纳为外部性这一传统经济学概念。
具体地说,社会资本通过降低个人或群体在市场中理性计算的成本,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成本内部化、收益外部化的正外部性效果。与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类似,社会资本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最终对经济增长发生正向的
作用。
3 分析发现
国内一些研究正是在Putnam等人的研究思路的引导下,通过从各个不同的数据来源中选择相关变量,合理地构造出适用于研究目的中国分省数据,从而得到对中国这样一个内部异质性较大的国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新认识。使用各省的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测量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研究使用常用的“一般化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替代指标。世界价值观调查在中国共进行了三次,分别为1995年、2001年和2007年。问卷中使用了“一般来说,您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还是和人相处要越小心越好”这一方式提问,选择“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编码为1,选择“要越小心越好”编码为2。该研究将每一省样本中编码为1的个案占总的非缺失值个案的比重作为该省的一般化信任指数。
尽管一般化信任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但始终无法通过统计检验,研究结果不能完全支持理论假设,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的结论相类似(如潘峰华、贺灿飞,2010)。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没有支持研究假设,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针对中国的“一般化信任”数据太少,较易得到的各省登记社团数却又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并不符合社会资本原初的理论内涵。正如该研究曾做过大量折衷的数据处理,以使数据尽量满足研究的要求,这本身就反映了现有数据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更严重的问题是,对集体性社会资本的探索极有可能就是一种谬误。Durlauf和Fafchamps认为“我们坚信应该把研究精力直接朝向微观层面的研究,因为宏观研究的许多问题看上去难以克服。”正如他们所说的,在缺乏集体性社会资本是如何形成的理论的情况下,为社会资本选择有效的度量工具更加困难,这意味着研究者们在选择度量工具时被迫去依赖于直觉和猜测。同时,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可能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过于狭窄和封闭的社会网络会阻碍社会资源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甚至会使得经济畸形发展。中国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就属于此种类型。高社会资本的社群可能会阻碍其成员参加更广的社会生活,也可能会向其成员施加沉重的义务,从而阻碍个人自由与事业的开拓,阻碍他们的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2] 潘峰华,贺灿飞.社会资本和区域发展差异[J].学习与探索,2010(4).
[3] 谢宇.回归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 Fafchamps,M.& B.Minten.“Returns to Social Network Capital among Traders.” Oxford Economic,2002:54.
[5] Fukuyama,Francis.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M].New York:Free Press,1995.
[6] Mankiw,N.Gregory,David Romer,et.“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
[7] Putnam,Robert 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注释
①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增长研究中引入社会资本这一变量的尝试并没有超越上述传统的理论观点。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仍然不外乎影响要素积累和生产效率,请参见本文第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