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电子工程类专业作为当今热门的IT行业,相比较其他行业具有需求量大、薪水高等优越性,成为理工科学生的首选专业,以及国外留学申请的热门专业。本文主要对电子工程技术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

电子工程技术;社会需求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我们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处于新一代的数字化时代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如手机、智能家电、互联网络、无线通电、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等等均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对于电子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由此,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时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工科高校大学生面临毕业时也更多地选择去国外留学,学习国外更先进的电子工程技术。面对如此强烈的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学习热潮,我们有必要对该专业的职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做一个分析,方便指导该专业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作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2.电子工程技术的概述

电子工程类专业,究其字面意思,即电子和信息工程,它囊括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本专业主要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控制和处理各种电子信息,培养能熟练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高科技新型技术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电学方面的知识,要学习许多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讯原理等基本课程。引导学生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使用工具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创新的能力。

3.电子工程技术的社会需求方向

该专业所学知识应用广泛,囊括网络软件开发、电话通讯、信息安全维护、物联网等多个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拥有向智能化、移动化、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它突破了各个传统或者朝阳行业的界限,形成了无数条新型的产业链,如电子商务、通讯、数码科技等。如今各大行业都需要电子工程类专业人才。由于该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社会需求面广,就业岗位多,薪水较高的特点,毕业生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发展空间大,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行业关系日益密切,是目前我国高技术高科技的主要驱动力,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电子工程技术的社会需求方向:

3.1信息处理方面:用于各个行业的信息处理、管理、分析等工作,为医疗健康、新闻传媒、交通运输等涉及巨大信息处理工作的领域服务。比如将电子工程应用于医学领域,研发出CT扫描、MRI、ECT、PET-CT等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研发生物芯片、电子病历、便携式医疗电子检测仪、远程诊疗系统等促进了医院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音频视频的编码和解码、雷达信号的合成、车牌人脸指纹识别等等方面也均涉及到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一些新型技术如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光传输技术给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2电子系统方面:可用于导航、通讯等各种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比如工程设计、施工、基站机房的调试,路由器、交换机的开发。例如在国防军事领域,目前,许多国家获得情报优势的主要手段是机载、星载、舰载和陆基传感器,将武器系统与通信网络技术综合是实施军队转型和联合作战必要条件。

3.3空间电子技术方面:可用于空间科学联合航天电子信息系统工作。

3.4电力系统方面:可用于国家电网相关工作,如电厂和变电站的设计、线路的调试,电器设备的研发、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等。

3.5电磁场和微波技术方面:用于天线、电磁场的应用系统研究、设计管理。

3.6电子消费品方面:用于硬件和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数据通信的设计与研发等。

3.7其他非电子行业:汽车、化学、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同样需要涉及电子工程技术。

3.8本专业同学还可以继续深造,成为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本专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新型通讯业务产业、软件开发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集成电路开发产业。本专业目前最为短缺的信息技术支持人才有:技术故障排除、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及配置更新、系统操作监视和维修等技术支持人才。

4.电子工程技术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前景

中国的IT行业虽已经起步几十年,但仍旧属于朝阳产业,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近几年一直都是报考的热门专业。目前,涉及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多,社会需求量广,薪酬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社会需求都非常可观。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同样存在不小的就业竞争压力。总观近几年来本专业的市场供求关系,普遍还是保持相对稳定,本专业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均有比较广阔的市场,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江苏、大连等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对于这些IT行业发达的城市,社会需求虽大,但是大多公司或企业都要求应聘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毕业生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才有可能被录用。

5.结语

通过对电子工程类专业的近几年的社会需求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专业前景仍旧相当可观,但是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本专业学生应当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扎实地学好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应届毕业生应当理性分析电子工程技术的社会需求,清醒地判断出最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及时关注专业动态,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各大高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各种科技讲座和竞赛,指导学生完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实际性工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高科技人才。

作者:戚思远 李绪文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艳春,马驰,题原,等.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2):81-83

[2]肖钒,贺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通讯世界,2016(17):234-234

[3]张春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前景及职业发展情况分析[J].河南科技,2013(32):58-58

[4]魏小玲.电子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20):144-144

[5]杨宏威,王静.电子工程师的摇篮——应用性极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就业方向[J].考试与招生,2012(5):42-43

[6]张晓东.浅论电子信息工程[J].科技风,2011(10):28-28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服务外包;接包能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服务外包接包现状分析

从发展规模与速度方面来看,中国从上世纪末开始进行BPO业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与实力(张立,2007)。根据IDC的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整个市场份额达到了93.7亿美元,BPO市场较上一年增长了35.1%,外包市场增长将保持强劲势头,未来五年增长率将达到34.8%,中国外包市场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郁文蕾,2011)。2006-2011年我国BOP业务保持了37.9%的增长率(冯瑞,2012)。而且在不断拓展业务的同时,积极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将强专业化客户需求服务。根据相关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和韩国仍然是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主体市场,然后出来主要的市场之外,欧美市场进过多年的发展也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占到了整体收入的近30%。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登记的服务外包企业已超过10000家,在这中间大概有超过3000家企业离岸结汇的外包记录;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总收入达到了144.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个百分点,同时在岸服务外包达到了385.02亿美元的总收入,同上期比增长了36.1个百分点(刘茜,2011)。

从发展政策方面来看,为更好地推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我国重点建设扶植了一些服务外包基地,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大连、成都等六个城市接包基地,不仅提供和大力扶植接包基地;同时,国家和相关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接包能力提高的政策和措施,这为服务外包营造了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和机遇。这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以及商务部在2006年的《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和科技部的“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的迅速开展,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大动力,扫清了政策上的阻碍,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空间与环境,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与提升。

总体上,我国服务外包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越来越强,以软件业为例,2012年1-7月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037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低于去年同期4.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15个百分点。但我国在全球外包市场中的份额还不到5%,而印度却在46%左右,外包能力还不是很强,还没有建立起我国服务外包的核心竞争力与强大的市场地位,同世界上外包发展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技术实力、服务完成质量、基础设施、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是有许多制约的。现在如何根据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国际发展经验与支持,提升我国服务外包接包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形成自身有影响力的战略地位是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典型城市服务外包发展接包能力分析

从外包产业额度规模来看,根据相关统计,截止2007年,广州服务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617.5亿元,具体实施服务外包合同并且具有相关的合同备案登记记录的有98项,涉及金额达到8.18亿美元;同期,杭州服务外包产业总规模达到5.58亿美元。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北京服务外包的三大核心产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2007年生产总值达到824.8亿元,比上年有了很大增长,比起2003年更是将近翻了一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产业对北京GDP贡献率接近10%。通过分析和比较三个城市的对外贸易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国际化程度。理论上,服务外包可以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离岸服务外包将逐渐称为服务外包的主要形式。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很能反映这一地区的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在服务外包企业的各项认证中,CMM/CMMI认证是最重要的认证之一。CMMI评估等级是全球通用的评估软件企业开发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标准,是软件外包行业进入国际市场最重要通行证,代表了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实力。(1)从企业认证情况看,北京截止2006年通过认证的企业在三座城市中占有优势,达到了127家,占到服务外包企业总数的3.6%。自2002年以来参与CMM/CMMI认证企业已从4家增加到2006年的127家,其中通过CMM/CMMI五级评估企业超过10家。2012年1-3月,北京新认定软件企业82家,同比增长20.5%,其中3月新认定软件企业56家,同比增长16.6%。(2)截至2006年底广州市已认定的软件企业总数达到了745家,其中当年新认定64家,占比达到8.5%。2011年软件业务收入3502.5亿元,49家企业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4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收入百强。(3)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达到了335个,截至2007年底,杭州经认定软件企业有1201家,其中有41家企业通过了CMM/CMMI/双模认证。2012年1-11月,软件业实现出口3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和前年同期4.2和14.1个百分点,低于全行业14.5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实现出口73.3亿美元,同比增长39.3%,增速高于去年同期4.7个百分点。总体来说,北京拥有的通过认证企业远远超过了广州和杭州,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北京服务外包的实力与接包能力显著加强。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三座城市的认证企业都是比较领先的,其接包能力也在全国走在前列,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服务外包产业规模。

在服务外包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实力规模以及从业队伍素质等方面:(1)杭州软件业从2003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截止2006年实现了总收入261.84亿元,同期上涨了10.94%。为开拓软件服务外包的市场,杭州积极设立各种机构,推动整个软件业务流程的承接工作。2006年实现软件产业出口32.20亿元,形成了涉及金融、纺织、电信等多领域的,如恒生、网新等一大批优秀企业的产业集群规模。信息软件业从业人员达到87600人,研发人员转到近一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的近70%。(2)广州市近年来软件业也快速发展,到2006年软件产业的贸易总收入达到341亿元,实现五年内平均增长率都在30%左右的高速增长。同时,形成了一大批技术实力雄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如汇丰环球、因特尔公司、智华科技等涵盖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的优秀企业。预计到2020年,广州有望实现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达到六万多名的目标。(3)北京信息技术、软件业发展在经历了2005和2006年62.74%和31.62%的之后,近几年一直保持了20%左右的平稳增长速度。到2007年,北京市软件行业的服务外包出口数额更是在全国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达到了4.6亿美元。在2007年更是以4.6亿美元的软件服务外包出口数额在,并且今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2012年1-3月,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增加值370亿元,同比增加12.8%。

总体上,三个地区在服务外包的相关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种类齐全、领域宽广、国际水平高的一批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综合实力强劲的接包企业群体,随着这样的各类企业数量与质量的不断增加,涵盖面与技术实力的增加,各地区接包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第三个就是外包服务也的从业人员不断增长,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地区对于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投入,使得不同地区的服务外包接包能力从一个从业主体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发展势头、外包产业群的不断扩大与完善以及从业队伍数量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相关城市的服务外包接包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外包接包能力的建议

(一)大力改善和优化商业环境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开放程度,制定相应的扶植和鼓励政策措施,为企业投资提供便利的绿色通道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于外资的招商引资力度。同时不仅在政策上同时也要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如人才引进措施、财税扶持和提供优良方便的融资平台等,大力推动对外贸易,促进进出口的快速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一套扶植培养通过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机制与措施,并且对于能够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进行较大的切合实际的奖励政策,提高企业创造国际认证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服务外包行业的接包能力。

(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政策

在高校普遍设立和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性和实际操作较强的专业,让有兴趣的同学切实加入的外包业的实际学习中,同时也可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的组合。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门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外包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培训,培养不同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化要求的专业人才,从而切实的壮大提高我国服务外包的队伍,切实增强我国服务外包接包能力。根据地方企业的发展,制定良好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政策。一些重点发展服务外包的地区和城市要有目的和重点的吸引一些具有较高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级服务外包人才,同时也要做好对于引进这些人才的相关生活安顿工作和人才管理工作,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心甘情愿的留在当地,全心全意的投入本地的外包事业中来。

(三)完善交通和外包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服务外包发展以及较强的服务外包接包能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设施的便利与完善,基础通讯网络在生活中的普及覆盖状况。在此如果建立了更为高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减少业务发生过程中的成本,将会更多地吸引外包的经营者,吸引更多的客户和业务。进一步建立网络平台以及网络化经营的系统和安全性等,这一系列措施将会极大提高地区服务外包的接包能力。

(四)积极制定产业政策加以引导与推动

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之下,在现有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制度的大框架下,积极建立起与外包企业的日常交流、沟通、协作的政企联系机构,及时了解市场所需、企业的实际困难与阻碍。针对不同行业和一些没有落到实处的点进行特别关注与扶持。利用政府的自身资源和机制,开展企业贸易交流活动、人才交流活动、产品技术交流活动等,从而增进企业业务交流、资源整合、产业技术升级等。联合一些金融机构和自身财税支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符合实际状况,量身定做优质融资平台,解决资金困难。

(五)提升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专注于行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技术投入,推动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订单才是生命力,而获得这一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专注于自身行业主业技术,加大科研技术投入,积极引进科研人才,并制定一系列推动科研的鼓励政策,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同时,企业应加大广告宣传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努力多参加并组织一些产品业务交流会、公益活动、大型国际化赛事和会议,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区,提升全球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立. 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30-41.

[2]冯瑞.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 江苏商论,2012(1):21-29.

[3]武力超. 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9-25.

[4]孙晓琴. 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08(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