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1篇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理论文章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XX市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加大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多元、多样、集聚、规范、绿色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以年均12%和17%的增速高位增长,成为全省该项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7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19.62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54.22亿元,同比增长44%。整个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明显。

一、充分发挥“农业+”作用,推进多功能多业态发展

XX市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充分发挥“农业+”作用,倾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验活动丰富、产品绿色安全、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景区景点多达120余个,可推荐的精品线路达10余条。通过美化山水林田湖、建设特色小镇,鼓励开办农家乐、渔家乐、森林康养休闲农庄,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活动,推进全市农业呈多业态复合多功能拓展方向发展,为城镇居民旅居乡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调、感知民俗风情,看田园风光、赏乡村之美、享民俗民风、品地道美食气息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注重规划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XX市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大力打造“综合体”、“聚集区”、“金品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近年来,共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总规、控规和专项规划三个层面的规划工作,以《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先后编制完成《XX城市总体规划》、《XX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XX市锦屏山风景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东风葡萄酒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云南红精品酒庄规划》、《城南甸溪河片区控规》等多个现代都市、田园价值、文化特质既融合又独立的总规、控划和10个城中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土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四规合一”,为乡村旅游定位与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形成以“两带五聚集”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两带”:西部连乡公路沿线民族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带,湖东公路康体休闲葡萄观光休闲带;“五聚集”:以锦屏山为核心的XX文化聚集区;以湖泉生态园为核心的温泉养生聚集区;以云南红酒庄为核心的红酒休闲聚集区;以烟草制品和种植庄园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旅游聚集区;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聚集区。点、线、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机制正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逐步增强。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景德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人们的旅游出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到知名风景名胜区去,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周末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距离就可以放松心情,游乐体验。因而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生活就成为时尚。也使得离城市不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

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 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 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3]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

(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

(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 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

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

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4、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庄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烹饪食品、制作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的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和探索各类项目。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和创意产品。

5、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景德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所以,要使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农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景德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会因此而加快。

【参考文献】

[1] 李雅芳,郭立新,陈阜.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6-448.

[2] 谢莉,刘昭云.湘南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03(4)385-388.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3篇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4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

三、工作重点

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征、文化特性、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2、加强对新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规范管理。要在充分研究《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山水、观光农业、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对照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标准,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设施,确保项目上一个、活一个、带一片。

3、加快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坚持以“提档升级”为抓手,以红沙湾、慕湾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为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特色培育和人才培育,强化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卫生状况、旅游安全等方面检查考核,积极培训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讲解员,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都培育1个特色产品,做到乡村资源,星级服务,差异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品质和发展规模,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4、加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要以本地及3小时车程圈内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抓好宣传推介,积极树立区在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龙头地位。要重点做好“六个一”,即:征集一句广告语和一个标识,向社会征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及简短、易于传播和反复使用的广告语,形成统一的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发行一张“休闲导游图”,用地图的形式标注全市特别是区内的休闲旅游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旅游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一个集中展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概况和特点的宣传片;制作一张休闲卡,休闲卡使用范围包括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红沙湾农业观光区、慕湾生态园等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持卡可以享受入园、停车免费,九龙湾、唯琼等无门票的单位部分休闲活动免费、餐饮打折;策划一个农事主题活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把自身专长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策划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事主题活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交通导向标识、自驾休闲指南等工作,积极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领导和协调。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5篇

什么是城市化?其内涵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展”。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城市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态等功能,而生态功能是众多功能中最脆弱的。世界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的拥挤、环境污染、工作紧张等“城市病”,激发着人类心灵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人地和谐”思想,促使人们逃离城市,走进田园,全身心地投入乡野之中。城市的生态功能已慢慢向乡村地区休闲旅游方向转移,从而出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农村,导致城市化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进一步走向了城市化道路。

2、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

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村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包装,为人们提供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该产业呈现迅速崛起趋势,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乡村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突出特征:一是自然性,二是体验性,三是休闲性。休闲农业的目的是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参与认识农业和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乡村特有的生态旅游功能明显优于现有的城市环境。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契合城市人的身心需求。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使得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快了。城市中本来承载的休闲功能已经一步步转移到乡村地区了。

3、城市休闲旅游向乡村转移的影响

休闲旅游在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身在现代都市的人群得到了休闲娱乐,缓解身心压力。农村旅游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在发展中产生的利弊。

3.1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风光、民族习俗,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与潜力。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等,乡村地区的当地人愿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强。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在不抛弃土地生产的同时,也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性行业,如将自己的住房转变为乡村旅馆等。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一些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当地加强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2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消极作用

旅游是一把双刃刀,在促进目的地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潜在的诸多不利影响。

实现旅游的同时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在主观上应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在客观上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另外还包括游客的身体状况等。因此,一般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可观。对于当地一些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他们往往能够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容易引起乡村地区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对土地需求量的迅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价上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住宿条件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传统农业结构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收入结构较单一,各户之间的收入相对较平均。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农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为服务接待业,引起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旅游业需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从业人员具有一定要求。由于乡村农民在素质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从旅游业中获取的收入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贫富差距。

乡村地区过多依赖旅游业势必会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空气污染等,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如公共设施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规划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基础配套设施的兴建,若选址及设计不当,容易破坏整个乡村地区景观的和谐之美。如图1所示为株洲地区一乡村景区,开发的土地资源没有很好的保护导致的严重退化。

图1

4、在功能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

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特色是发展的生命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避免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对农村资源、风土人情进行调研,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区的整体环境,对于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均存在一定限度。当旅游人数超过了环境正常允许限度,势必对旅游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因此,为减少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地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大对的研究力度,根据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合理极限指标,并依据该指标采取分流和限流等措施。

加强规划,夯实基础:地区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实行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于保护,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体系的建立本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地区则更能体现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农村更方便地接受城市功能的扩展和辐射。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好城乡关系,以城市发展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和谐、稳步向进,实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的迁入乡村的重要一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