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领先学术机构所设置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概况。着重介绍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科研指导。本篇综述旨在为有意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硕士研究生提供几点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及酒店管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科研指导
一、导言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美国有近十二所大学在这个研究领域设置了博士学位点。相比其它发展成熟的学科,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在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教育实体,无论是其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其在科研方面的培养模式,都已日趋稳定和统一,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将系统介绍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内的研究生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研究生教育一般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学位层次。本文重点介绍美国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的情况。高校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设置博士学位点是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在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以及研究型机构中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在这个总体目标下,博士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拓展博士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同时要培养博士研究生今后在旅游酒店管理的特定领域中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旅游酒店管理博士学位点都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统计学基础和研究设计能力。当学生最终取得博士学位时,他们的个人简历上应该体现出他们的教学经验、在研究性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以及向企业型和研究型组织作报告的记录。
研究生教育有两大核心组成部分:课程计划和科研培训(Gumport,2005)。本文着重介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具体来说,本文将从程序和体系两个角度介绍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同时也将介绍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
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要求申请入学者具备硕士学位,申请者的本科或者硕士学位必须是在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领域内取得的。此外,申请者至少需要具备一到两年的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须在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通过参加企业实习来获得工作经验。从博士生录取的这些必要条件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应用型研究领域,旅游酒店管理与企业密切相关,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不仅能保证将来投身旅游酒店管理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更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后的科研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
1 程序
通常情况下,旅游酒店管理博士学位点要求学生在博士点所在地完成为期三年或者四年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的项目为:递交博士课程计划、通过预备(候选)资格考核及综合考核,以及最后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学生需要在两学期结束后,也就是第一学年末,完成课程计划初稿。与此同时,学生需要选择导师以及其他两位成员组成预备(候选)资格考核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立以后,学生就着手准备预备(候选)资格考核。此项考核的具体时间由学生的导师与其他两位委员会成员商讨决定。按照惯例,学生应该在预期毕业时间的前一年通过资格考核成为博士候选人。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考核答辩委员会成员决定。学生通过考核以后,其博士候选人资格便正式得到研究生院的认可。与此同时,研究生院要求学生在其课程计划初稿中加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并最终定稿。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以及成员在原则上应该与资格考核委员会保持一致。当然,如果学生需要,可以在此期间吸纳新成员加入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
预备(候选)资格考核只是综合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综合考核还包括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口试)。通过口试,学生与答辩委员会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进程上达成一致后,学生便通过了综合考核(预备资格考核以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通过综合考核的学生俗称“ABD”(AllBut Dissertation,意即:“万事俱备,只欠论文”)。当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及撰写,并且提交给委员会成员审阅后,学生需要参加最终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在论文答辩中,学生为其论文辩护并向答辩委员会证明自己具有取得博士学位的资格。学生只有在满足取得博士学位的其它所有必要条件后才可以进行论文答辩。
2 体系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实体没有一套标准的模式可供遵循。然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却保持着一定的统一性(Gumport,2005)。具体来说,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遵循一个统一的结构体系:课程的修习、各项学位考核达标,以及在论文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并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此外,科研培训也是博士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Clark,1995)。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有五大基本组成部分:综合(核心)必修课、统计和定量研究方法、具体学科课程、外系指定领域的课程以及博士毕业论文。一般来讲,在取得学位之前,学生需要修满70个学分,其中包括12个学分的核心必修课,(至少)12个学分的数据分析方法课程,(至少)18个学分的具体学科课程,(至少)12个学分的指定领域课程和(至少)16个学分的论文。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美国的旅游酒店管理博士生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所有的课程中,仅仅研究方法学和定量方法学的课程就占了几乎一半的课时。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课程可以划分为几大类,比如基础研究论、研究设计方法论,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基础研究论的课程(探讨从事研究时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比如科学原理、推理方法、一般的因果演绎和测量原理)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调查打好基础。研究设计方面的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科研。例如,在本文第一作者所修的研究生课程中,这类课程包括实验设计论以及非量化研究方法。统计和量化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多种数据分析的技巧和方法。统计课程一般包括统计学入门、抽样方法、回归法、方差分析、多元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离散数据分析等等。此外,统计课程还涵盖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些高级统计方法,比如结构方程式模型和等级线性模型。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从旅游酒店管理系、统计系,以及其它外系学术领域中选修这些数据分析课程。
三、科研指导
除了系统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教育的 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指导。Johnson(2007)将“科研指导”定义为“一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惠关系”(p.20)。在这一关系中,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通常是年长者)会为经验不足的学生或者教职人员担当起向导、模范、老师,以及资助者的角色。科研指导者辅助学生积累知识,为学生提供建议,充当咨询顾问,激励学生努力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全面人才。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里,教授和学生之间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都是研究生学习经历中相当关键的一部分,科研指导对研究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研究生教育中的其它元素(Edem&Ozen,2003;Mullen,2005;Russel&Adams,1997;Shivy et a1,2003)。从近期在普渡大学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展的一项“自我评估”调查所得的数据来看,教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学生择校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科研指导的有效性(Ellis,1992)。一种积极良好的指导关系可以提高学术成绩、促进人际关系、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信心、推进个性发展和心理调节(Johnson,2007)。从在研究生中开展的一项调查中不难看出,那些与教授保持良好的科研指导关系的研究生对其所在的博士点和研究机构表示出更高的满意度(Clark,Harden,&Johnson,2000;Cronan-Hillix et a1,1 986;Tenenbaum et a1,2001)。科研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科研指导师生关系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入学时通常会被指定一名顾问老师,但是顾问老师不一定是研究生今后的指导老师。研究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了解系里的教授以及他们的研究方向,然后最终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Johnson,2007)。科研指导的师生关系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术导师可以促进学生在求学之路上的每一步进展,同时也是学生与其他教授之间的主要联络人(Weil,2001)。
博士生主要致力于和导师之间的合作,但是其他教授也是一笔重要的人才资源,必要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科研指导。当博士生组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时,除了系内教授,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系外教授也在博士生的考虑范围之内。博士生可以从其它学术领域挑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感兴趣的教授,或挑选相应研究方法上的专家加入自己的答辩委员会。有些大学的博士点已把这一做法制度化,即要求博士生至少选择一名“外来成员”(外系教授)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成员来监督论文质量。
2 通过助研助教的方式进行科研指导
近几十年来,助研助教工作成为美国研究生获得经济资助的一个主要来源(Gumport,2005)。不可否认,这个做法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作为助研助教的学生在学术上被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上(Sanford,1976)。然而,从科研培训的角度来看,聘用研究生作为助研助教已经制度化。助研助教的合作方式提高了师生关系的互动性及互惠性。助研助教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在导师的密切指导下探讨研究课题的宝贵机会。此外,学生将会在科研活动的一系列环节中积累经验,包括发掘研究课题、综述文献、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和撰写文稿等等。聘用研究生作为助研助教的做法会在指导老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联系。在这一联系中,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固定的时间面谈,讨论研究进展。助研助教的合作性决定了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几乎是平等的关系。随着学生和指导老师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会逐步担当起合作研究者和合作作者的角色。因此研究生助教助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领域积累实践动手经验,并加强学生今后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时的信心。
3 对独立研究的指导
学生除了通过助教助研参加研究项目之外,还有机会在教授的指导下准备研究议程并开展独立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选修教授的独立研究课并获得学分。当学生和老师对课程达成共识后,学生通常会注册1到4个学分。独立研究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在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经验。在这门课中,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引导下探索全新的和有发表潜力的课题。对于博士生来说,这门课可以为其今后的博士毕业论准备。通过自主研究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科研经验。
4 对论文进程的指导
研究表明,研究生对个人论文发展进程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导师的满意度(Johnson,2007)。在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领域中,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最终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导师与学生建立起专业上和人际上的紧密联系,并且担当多种角色。作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导师会密切参与学生的论文设计,为其提供及时和有建设性的回馈。同时,导师还是论文研究进程的协调者,帮助学生与其他老师取得联系和沟通,鼓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保持联系。此外,导师会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在研究进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对研究充满热情。
5 对会议报告的指导
科研培训的另一形式是参加学术会议并展示自己的研究项目。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应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会议并争取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学术机构要求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前,必须至少参加一次会议并报告研究成果。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两个参与率最高的会议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年会(http://www,hrm,uh,edu/cnhc/graduateconference/)和酒店餐饮业国际委员会年会(I-CHRIE:http://WWW,chrie,org)。一般情况下系里会为学生提供参加会议的部分经费。通过参加会议,学生有机会在正式场合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并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研究报告是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参加会议并报告研究时,学生接受挑战,将自己的研究交给公众审视。由此,学生可以培养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如简洁明了地报告研究成果、高效专业地回答现场提问等。除此之外,会议还为研究生提供社交的机会,帮助其在今后开展合作研究和寻找工作机会。
6 对发表文章的指导
发表文章对于那些有志于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初学者对如何发表文章通常感到困惑和神秘,因此,给予博士生在发表文章方面的指导对其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一些学术机构要求博士生在最终的毕业答辩之前,至少向专业期刊投稿一次。导师在指导学生发表文章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发表文章,在哪里发表,以及发表什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适应学术 领域的工作氛围,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如有时审稿人的评论会很苛刻,并且要求学生作出大幅度的改动,即使学生作出改动并重新投稿,其结果仍是个未知数。在这些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修改文章并再次提交。
7 研究领域以外的指导
尽管师生之间指导关系的着重点是研究,但导师也给予研究领域之外的指导。如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会不可避免地与学生交流授课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授课技能。学术导师在与学生相处中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示范如何兼顾工作和生活。指导老师更可以在多方面作为学生的行为模范,例如职业行为、重要的科研技能以及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平衡(Johnson,2007)。指导老师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助其一臂之力。更重要的一点是指导老师可以为学生在精神上带来不可估量的支持。总而言之,导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辅导和与其建立起来的友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深远的意义。
四、建议及启示
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申请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数目稳定增长。与前一代在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中国学生相比较,文化差异的冲击对当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准备相对缺乏。基于本文作者对美国和中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了解,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并希望有意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硕士研究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 本文建议研究生课程体系从单一强调内容的厚重逐步转到重视科研方法上。中国研究生教育遵循传统的师生模式,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在这一课程体系下,专业研究领域的课程有余,研究方法学的课程设置不足。这样可能造成研究生方法学基础薄弱,会潜在地限制其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加大方法学和数据分析学的课程比重,这对帮助学生成为未来的研究者至关重要。一些基础方法学科,像科学原理、逻辑学,甚至学术写作,都应该被纳入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此外,有关研究设计和定量研究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具体的方法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在如何建立师生间的指导关系这一问题上,本文推荐双向选择的指导制度。依据传统的指导制度,学生在人系之际会被分配一名导师,该导师将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自始至终地提供支持。然而,研究证明,双向选择指导制更强调老师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师生双方的职责意识,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并最终使双方长期受益(e,g,Fagenson-Eland,Marks&Amendola,1997)。指导关系的稳定程度与师生双方是否同时具有选择对方并承担义务履行职责的意愿密切相关。
3 建议学生参加多种层次的科研培训。选择一个以治学为主的职业生涯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地加强科研培训,例如寻找助教助研的机会、开展独立研究、与教授合作研究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准备博士毕业论文等等。一些学术机构已将上述这些活动纳入学生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要求所有的博士生不仅要在毕业之前做三次会议演讲,还必须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向学术期刊投稿至少两次。
4 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本文提倡交叉学科的合作。上文提到的注重方法学的课程体系要求在学生选课时消除系与系之间的界限。学生应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在统计系或其它相关领域选课。在外系进行科研实践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有关方法学最新进展的信息。例如,人类学系最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旅游酒店管理系的学生通过在人类学系选课,可获得机会与主要使用此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合作并从中受益。交叉学科的合作同样可以通过学生选择外系老师作为自己的答辩委员会成员来实现。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受益,还可以作为一种监督机制,保证授予学生最终学位的标准得到维护。此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叉学科的科研合作可以减小组织结构上的障碍,并且通过融合不同学科在方法学上的长处来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逻辑起点;条件和评价;资源配置论;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回顾
(一)环境起点论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产生的,而这些实践活动又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应以环境为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理论体系(王化成,2000)。”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变化的基础,一切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都由此展开。
(二)假设起点论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都是以假设做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的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它对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陆建桥,1995年)。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的相关人员对经济事物和财务现象无法确切认识和论证进而根据客观情况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断定。假设为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
(三)目标起点论
“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是,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我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理论结构应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出发点。”(王化成,1994)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既与理论相结合又与实践目标相联系,突出了财务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地位。
(四)本金起点论
“本金起点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前述不同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郭复初,1997)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标准,并弥补了其他起点的不足,一门学科能找到渗透于该领域的一个基本细胞,那将它作为研究起点最合适不过,那么财务的本金起点便是如此,有利于从各个方面概述,并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五)本质起点论
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务初建时期。“本质是事务的内在联系,财务本质是财务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财务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张兆国,1999)杨淑娥认为,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应是整个财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应能够体现理论内在的规律性及客观性并能演绎推理出整个财务理论框架,因此以财务本质做为逻辑起点是较好的选择。
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条件及评价
(一)符合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的条件
本文综合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具备六个条件:第一,逻辑起点应具有内生性,而不是外在的条件;第二,逻辑起点应具有原生性,而不应是由其他前提或条件派生出来;第三,逻辑起点应具有客观性,而不应是人们主观确定;第四,逻辑起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多变的;第五,逻辑起点应具有发展性,应随着环境的发展和信息的完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六,逻辑起点应能够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
(二)财务管理理论相关逻辑起点的评价
环境是一种外生变量,对任何学科和任何活动都有影响,不能将其自身与财务管理理论相结合,更不能演绎、推理出财务管理的其他理论和范畴,且环境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很难建立相对稳定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也很难为财务理论的研究提供深层的根基。所以环境只能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外部条件。
财务管理假设是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高度概括、抽象、提炼和总结,也是对财务管理相关活动前提条件的理性认识。因此财务管理假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决定了相关财务假设复杂性与多变性。财务管理假设又具有人为的主观性,对实务和实践的指导缺乏一般性认识,所以以此为起点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研究不具有统驭作用。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但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不应等同于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财务管理目标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多变性,不同的环境和时空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将不同,目标缺乏稳定性与自身逻辑性的科学反映,因此不能将其做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
本金虽贯穿财务管理活动的起始,但它只是财务管理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且财务管理对象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以它为逻辑起点会限制财务管理的作用范围,并很难构建起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财务本质反映了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因及内在规律性联系,弥补了上述不同起点理论的不足,以此做为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是最符合。而关于本质起点中本质的观点也不一致,关于财务本质有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资源配置论、本金运动论等多种观点。而本文认为在众多观点中,资源的概念最大,涵盖的范围最广,大于资金、货币及本金等的概念。只有资源配置论的观点可以阐述企业的财务活动,资源配置论是以一定的方式来配置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使各方平衡、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生态的恶化。所以财务管理理论应以资源配置论的财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结合财务管理目标、假设、原则、职能、环境等来构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
三、可持续发展观下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而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是可持续发展观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源”由过去只关注经济资源转向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总资源,资源的范围在扩大,这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具有重大影响。而财务管理的本质是资源配置论,正是以可持续发观为背景,在此情况下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既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文从财务管理本质、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假设三个方面重新思考与定性。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下,本文认为财务管理本质就是资源配置论,即财务主体对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有效性及合理性配置。
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兼顾社会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企业不能只追求自身的效益,要把尊重自然、改善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做为企业永续发展的目标。
财务管理假设,以前的假设全是有关经济方面的,如“经济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不确定性假设假设等。在可持续发展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态发展,把“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做为财务假设的范围。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观下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一)贯彻十精神的必然要求
十报告中,回顾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对我国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这个背景下,企业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观点纳入企业发展的思想体系中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除了不断创新外,企业还要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的维护来自于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和维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在可持续发展观下,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适应新经济形势需要
新经济形势要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耗费,企业相关成本的核算也应考虑资源成本与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企业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念,才能保证企业的清洁生产,才会意识到生态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有序健康的发展,也才能符合社会新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心合.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10(07).
0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适用于酒店行业的专业性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也在不断进行变革,根据酒店行业的实际新要求,应加强学生理论教育的基础,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其人才培养的关键,对学生职业道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职业院校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目前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明确自身的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方法相联系,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己任。但是高职院校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存在一些弊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文将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和清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途径,依据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但是实践教学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不清晰,并不能细化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中,从而降低了实践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全面性,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二是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片面化和单一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术、高素质酒店行业服务人员,致使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中过多的训练学生的服务技能,忽视了学生在以后管理岗位的技能训练,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和片面,不符合学生职业道路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都忽略了学生管理能力的训练,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是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严谨的考核机制。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没有建立具体的量化考核目标,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实践效果无法科学、有效的评估。例如院校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由于学生数量较大,酒店管理人员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并且会有较强的主观性评价学生。同时院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也没有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效的考核。
2 构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1 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概述
一体化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模式,依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并且利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来构架具体的人才培养框架和内容。首先,酒店管理专业必须依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主要依据。通过具体的社会调研,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2.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第一,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目标是一体化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因此必须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目标。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特点和酒店行业发展趋势,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现代酒店管理理念和服务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以此为依据开展课程。
第二,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的,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两方面。其中硬件主要指的是与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例如,组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设大型的实训基地或是加强与当地大型酒店、联锁酒店、便捷酒店等联系,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学习创建更多的校外基地,这也是一体化实践教学开展的硬件要求。而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软件条件就是指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构建高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专业教师团队的支持,院校要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构建双师型团队。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酒店去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同时,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切实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
第三,构建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构建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是,认知性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刚刚入学时,对酒店管理专业基本上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具体的工作职能以及工作岗位都没有过多的了解。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刚入学时,就组织学生去酒店参观,使学生了解酒店工作环境及学习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帮助学生做好以后的职业规划。其次是,教学性的实践教学。利用校内的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最后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对酒店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可以带学生到酒店,对酒店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解和学习。
第四,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校内实训以仿真模拟实训为主,考核评价的主体为专业教师和学生,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仿真训练的过程、完成质量和效果通过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也可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训练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毕业顶岗实习以参加国际/国内酒店及相关企业综合实践为主,考核评价的主体也是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以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价为主。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措施
一、引言
追随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流,受国际酒店行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也步入了新,其中针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相关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更是进入一番前所未见的激烈讨论中,然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酒店管理专业其特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让众多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其特有的体系当中重新审视,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研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当中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将酒店管理专业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酒店产业发展的道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概述
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确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色性原则的所在。第二,实用型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并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展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用型原则。第三,混合型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混合型原则是指: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这种多样化的混合方式,一方面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围绕酒店行业开展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一部分。一般的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需要将培训目标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各项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践校内培训。具体如,开展酒店前厅的模拟培训服务、客房的标准规格要求、餐厅以及酒吧的就餐要求服务等等,充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培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好的深入酒店管理的方方面面。第二,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注重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校外构建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校外拥有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学生只有在校外的实践当中才能接触到更多在校内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充分满足自身需求。具体的,校外实训基本的构建,需要定去与学校签署确保学生人身健康安全的协议,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上岗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的酒店行业中,熟悉酒店行业的具体操作流程,从而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教学目标。
五、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阶梯式实习安排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阶段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阶梯式实习安排模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梯来实现,包括认知实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等。其中认知实习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对阶梯式实习安排模式的认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基础技能训练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基本技能掌握,包括口语英语、酒店的特色介绍等基本能力的掌握。专业技能训练则是旨在按照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技能服务以及技能管理等。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则是旨在培养学生将四年所学都能贯穿融汇,并得出自己的教学心得。第二,深化教学实践内容。深化教学课程设计是指: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做到“双师”教学,鼓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外,还应积极主动接受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身。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新形式下飞速发展的中国,酒店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其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都告诉我们,中国的酒店产业需要专业有效的教学体系。本文主要就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此项课程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等一系列相关的改善策略。最终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酒店管理教育,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魏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职业时空,2010(2).
[2]杨樨.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2011(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酒店 管理对策
酒店行业是一类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型产业,但同时,它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理念的提出,对这种高耗能产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酒店管理者们纷纷进行创新管理,以求在保证酒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降低对能源物质的消耗,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被酒店管理者所利用,以进行依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酒店管理。本文将主要探讨绿色酒店管理的相关策略。
1.概述“循环经济”与“绿色酒店”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它是以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为基础,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意识的增强,这种高耗能、对于环境的破坏也相当巨大的酒店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要酒店管理者们积极研究新新型的管理模式,创造低耗能的酒店经济发展模式。由此,以保护环境、有效利用生态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优质服务,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绿色酒店”产生。
2.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酒店管理对策
第一,绿色酒店的侧重点是在“绿色”二字之上,据此酒店管理者可以推行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色经营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酒店产品、酒店服务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绿色酒店可以加大生产技术力量的投入,提高酒店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形成绿色餐饮服务,以绿色食品、绿色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其中绿色食品的生产不仅要从原材料的应用上进行改进,同时还要根据食物原材料的营养成分等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制作方法,制成低糖、低脂、低盐的食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而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在绿色服务方面,应注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为消费者提供亲切、优质的服务为目标,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绿色服务。
第二,任何企业都需要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支撑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绿色酒店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完善的、规范化的绿色管理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绿色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一下几种:首先,酒店工作人员的经济、环保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循环经济与绿色酒店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其次,实行岗位责任制。这是对所有工作人员的约束性管理,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树立的环保与循环发展意识,无论在生产、服务、回收废物等方面都能够将环保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促进酒店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最后,奖励制度与责任制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树立所有员工的学习榜样,形成独特的酒店绿色文化。
第三,加强技术力量投入,开发绿色酒店评估体系软件。通过这种高科技的软件,来实现产品生产与服务提高的经济、能源、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以优质服务、清洁生产绩效、生态环境发展为评估标准的绿色酒店评估体系。这种酒店绿色管理的评估软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相关数据计算处理可靠性。与传统的人工计算模式相比,这种软件对于相关数据的计算处理将会更加准确与可靠,工作人员只需要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输入,软件将自动化生成所需的评估结果;其次,人机界面友好的可操作性。这种系统评估软件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只要能够按照数据输入、检测流程就可以得到评估结果;最后,经济实用性。将这种评估系统软件得出的评估结果用于绿色酒店管理中,从评估结果中得出资源消耗量、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源使用量等等数据,再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提高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而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3.结束语
酒店行业是一类高耗能的服务类行业,管理者们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策略,在保证酒店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酒店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形成新型的绿色酒店管理模式。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依托的绿色酒店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在绿色酒店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绿色服务向消费者宣传“低耗能、低碳”的生活理念,使人们的生活都能够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兴,张殿光,袁杰,李文霞,邓文涛,张兴文,杨凤林.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酒店评估体系[J]. 建筑科学, 2007,(02) .
[2] 邓惠君,宋志方. 基于循环经济的饭店运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J]. 当代经济, 2008,(12) .
[3] 田亚平,常昊,黄翅勤,李青. 我国绿色酒店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 消费经济,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