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90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在学院的指导下各个班级设置的专职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班委。自从2004年天津大学提出并建立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机制以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各个高校逐渐实施。这是朋辈辅导在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本土化形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性,是学生主动求助和朋辈互助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高校心理委员制度自实施以来,确实给高校大学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益处,比如,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师资能量的不足和有限性,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更深入,更有实效性;心理委员是一线的学生干部,信息捕捉收集时效性较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支核心力量。但同时,高校心理委员制度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

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1.1心理委员职责不明确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任何针对心理委员工作职责的规章制度,有些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这些制度中对于心理委员的职责规定宽泛的内容比较多,能够量化考核的比较少,这样就给心理委员造成很多困惑,很难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好相应的尺寸,就出现各种角色定位不清的局面,如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的区分是什么?由于是同班同学,班级内同学是否会主动求助?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进行朋辈辅导时,其他同学是否能够接纳,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当同班同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上报时,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是否有偏见和异议?由于职责规范的含糊不明确,导致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角色混乱,难以打开局面,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1.2心理委员培训力度不够

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尽管部分学校对心理委员进行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因为心理委员制度在国内起步较晚,一切都在探索摸索阶段,而且没有完整的培训方案和专业的培训材料,所以高校一般都是自行进行一些培训,很难满足心理委员工作的需求。另外,心理委员作为班委的一个成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一些心理委员在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之后,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有所调整,这样在班委代际传递上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心理委员若缺乏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在进行朋辈辅导时,很可能会有强烈的无助感和卷入感,使得自己很难做好价值中立,很难保护好自己不受影响。

1.3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需要健全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制度不完善的话,选的心理委员很可能会给班级同学和他个人造成更多的困扰,班级心理委员是否能够提供科学的朋辈辅导,是否具有一定的伦理和道德原则,针对隐私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考核,学校没有一个可以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仅是主观观察判断,这样使得工作很难规范有序的开展。

2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对策

2.1合理定位,职责明确

为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需要对心理委员合理定位,明确职责,这样开展工作会更加顺畅,更加有效。一般而言,心理委员主要职责范围是:一是在班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组织丰富多样的朋辈辅导活动,营造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二是定期不定期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若遇紧急情况,心理委员难以处理,可以求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三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协助学院做好相关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定期筛查班级发出异常信号的学生和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初步干预,并及时报告;四是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相关交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助人技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主要包括关注、倾听、汇报,关注本班同学的情绪、言行变化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各种危机事件的迹象,运用共情进行倾听,给予相应同学一定的支持、安抚和理解。汇报是将各种征兆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及时给相关老师上报,以便于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问题。

关于心理委员定位,必须明确其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明确其定位。心理委员首先是一个志愿者,要有热情主动,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能够志愿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能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委员是一个陪伴者,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真诚、尊重陪伴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能量、支持、理解和安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理性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委员是一个开放的成长者,通过不断学习,学会觉察自我和关系,认识自我进而接纳认同自我,学会处理情绪、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处技巧,促进助人自助。心理委员是一个榜样,经过层层选的心理委员,具有完整的性格,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积极乐观、良好的自我觉察力和领悟力,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日常交往,更多的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示范引领作用的榜样。心理委员是一个宣传者,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心理素养,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

2.2全面培训,侧重实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全面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素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对心理委员的专业性培训主要有自我成长,提升心理素养;明确心理委员定位和职责,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学会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学会觉察和识别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以及其他的危机信号,并及时控制事态,及时上报;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导技巧和团体辅导活动的技巧,日常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必要的心理朋辈辅导。

心理委员主要职责是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并及时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开展日常工作,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时注重实用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发展性引导学生,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心理健康理念,大学生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识别诊断,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常用疗法技术,心理危机事件识别及干预,团体活动的组织设计,心理委员个人成长等主题。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侧重实践的工作,心理委员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也应注重提升心理辅导技能技巧。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如心理朋辈辅导常用技术讲解,观看现场观摩演示,小组练习,团体活动,讨论分享等,侧重学生的实战训练。这样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培训也才能更加深入,培训才能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2.3规范考核,侧重激励

学校应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信息,了解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和对策,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座谈会,召开心理委员大会,组织心理委员接待日等。

在日常管理中,为激励和调动起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学校应该制定比较严格的心理委员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奖励制度。首先,减少流动性,确保心理委员的稳定性,为保障心理委员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心理委员不流失,这样能够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进行和降低节约成本,选的心理委员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其次,建立规范的汇报和报告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行时报,周报和月报的制度,及时上报学生整体情况和个别特殊学生情况。然后是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各班心理委员有工作日志,对于日常班级学生心理状况和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和相关照片,定期不定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工作记录和日常表现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在每年的心理健康宣传月中加以表彰,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加以批评教育。最后,规范组织,在学校层面建立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站,在各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各班是心理委员,层层管理,职责明确,上传下达。

2.4网络管理,上下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管理的基层,他们跟学生一线接触,跟同班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能否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能够起到联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实行双重管理,在行政管理层面,按普通学生干部要求进行管理,在专业上受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并深入了解和关注本班同学重点问题学生,对学生进行朋辈辅导,对危机现场及时汇报和控制事态。

2.5资源共享,互相支持

学校组建心理委员交流分享的平台,并为心理委员的培训成长提供各种资源支持,资源库既有丰富的案例和操作指南,也有文字材料和一些视频资料,方便各班心理委员及时交流,广泛学习,便于班级心理委员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朋辈辅导,电影欣赏、心理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这样心理委员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

[2]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马建青.探索与创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4]秦S,黄新海,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5).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5-02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完成自身的顺利改革,应当做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其自身具有较为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学科课程存在着类别上的鲜明不同,它是一种近年来才开始逐渐兴起并且为人们了解和重视的新型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属于各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高校其他基础性学科的课程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别。一般来说,高校技术性学科教学往往沿用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自信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内容的启示性与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与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参与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征。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1.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水平

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就要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水平三方面着手。具体来说,在知识方面,学校应当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标准、方法、意义等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及时找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在能力方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在实践训练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迅速成长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才;在自我认知水平方面,教师应当着力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勤奋努力,并充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了解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外,不断地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从而完成个人自我认识水平的迅速提升。

2.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它对教师的知识教导、心理指导、行为引导等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第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习活动中充分地认识和发现自己。摒除传统教学过程中落伍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直面自己的内心,与真实的自己进行对话。教师可尝试采用多种方法,例如画自画像、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方法,让学生发现一个之前自己所不了解的自己,并通过及时的案例分析,着力培养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参与到体验性学习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让学生参与谈论,并积极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正确的爱情观”为例,在谈论这一课题时,教师不妨选用“男女之间存在着纯洁的友谊”这一相对而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在思考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引导,鼓励学生就“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针对辩论双方所提出的正例和反例,教师应当及时提醒这些例子是属于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如果是个别现象的话,说明造成这种个别现象的原因;如果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友情与爱情之间是否存在着明显的边界和底线,如果存在,它是什么?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引导和发问式的探索,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下,传统的课堂角色定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的地位开始有所下降,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不断得到重视。发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地位,就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做好相应的师生互动工作,具体来说,在开始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将学生以组的形式分开,并向各组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要求小组成员就研究课题进行相应的课前学习和研讨,认真准备并做好课堂发言,发言完毕后,教师要做好最后的总结工作。在作业布置问题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课堂上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及其讨论内容进行相关的分析调研活动,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上交作业。下一次上课时,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做本组汇报,同学们针对该组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3.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教材的创新编写

教材创新编写是确保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尽管已经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课程教材,但是将它们进行对比,还是能够明显地发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实用性较低的普遍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重新编写教材时,应当基于高校教师多年来的教师实践经验,在大量开展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优秀教师的力量和指挥,着力编写出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成长需求的心理发展教材。一般来说,创新编写的课程教材应当要符合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几个基本原则。专业性指的是教材关于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的相关概念与指导方法的表述和讨论,要具有鲜明的心理学特征,相关理论知识都有迹可循,所有的心理辅导措施都应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针对性指的是心理发展教材应当着力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和校园环境下较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能够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实用性指的是教材中所提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的具体措施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来着力完善健全自我的心智;可操作性则要求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应当过程简易、通俗易懂,既要符合心理教育的特点,又要满足学生接受辅导的需求。

4.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师资力量的缺乏成为限制心理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性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着力提高本校心理教师的比例,坚持精英原则,宁缺毋滥,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学习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及时做好定期的活动组织工作,带领教师团队接受专家指导,去优秀的心理教育团队中参观学习,建立好相应的集体商议制度,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其次,高校要引进新的心理教育优秀人才。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心理教育人才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团队内部范围内推行最新的心理教育理念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些教学重难点,高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应着力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和作用,开展必要的集体探讨活动,针对当前的教学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项目,将重难点的解决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案与课件的设计问题上,从而达到化整为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政泉、郭敏、刘明荒.大学生军事课考核评价模式变革――兼谈西南石油大学军事课的考核方式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3]杨慧慧、郑莉君.现代教学中情绪管理理论与策略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范文第3篇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化,国外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和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项基本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工作报告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第一,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豁达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宽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思想、信念和行动都能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精神。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一般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多为描述性的,例如“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心理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论文参考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状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际交往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产生危机感。此类学生自我封闭,不愿找人倾诉,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对人处事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见,不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经常责备别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交往弱势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学习焦虑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到学习困难,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还表现为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把问题看的很严重。此类学生对外界的反应有极端化倾向:一种是亢奋型,另一种是压抑型。此类学生往往过去取得过较好的学习成绩,思想汇报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自卑感强烈,对事物有畏难情绪等。部分学生表现出周期性的情绪波动,情绪高涨时充满活力,低落时则异常消极。这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4.情爱挫折心理状态。这类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主要是因爱情不顺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情绪并走向消极状态,但又不能自我调节的心理反应。在不同的情况下,情爱挫折心理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情爱问题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失去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追求。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适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义的教育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只重视对其提供经济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2.社会不良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诸如未通过公平竞争而赢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心得体会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学生价值观。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人身心疲惫,也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3.网络带来的心理压力。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31%,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浏览网站信息,其次是消闲娱乐、与人沟通及阅读新闻。网络上信息泛滥,心理活动规律表明,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妨碍深层思考,而且上网减少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际情感匮乏,进而产生各种情感冲突。而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丧失自制力,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导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的大学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思想汇报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精英,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学生或自暴自弃,或自我封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5.家庭贫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的援助也可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此外,现行的就业制度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没有金钱做后盾,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免费范文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范文第4篇

一、开展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必要性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学生数量大,问题多,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相对不足,甚至有部分高校并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方面教师,而由其他教师兼任,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需求。此外,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更多的是关注问题学生或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宣传,而对于全体在校生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应激事件甚至人格偏离则无能为力。而班级心理保健员则可以在这方面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帮助,通过定期的工作汇报可以让相关教师掌握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某些职业生涯规划、考试、考研等问题,高年级的心理保健员显然比心理健康教师更理解求助者的心情,这种同辈之间的咨询效果更好。因此,健全的心理保健员制度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班级心理保健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水平有限,对于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识别、处理。

设立班级心理保健员的目的是帮助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协助解决某些心理问题,但心理保健员只是一名普通的班干,在专业水平和经验上无法与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相比,即使是比较宽泛的要求对于非专业且精力有限的心理保健员来说也是难以达到的。

2.培训问题。

相对干心理保健员的工作职责、要求,所进行的培训则略显不足。如绝大多数高校对心理保健员的培训时间约40―80学时,内容涵盖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基本技能、危机干预、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内容。虽然内容比较垒面,但限于心理保健员自身经历和理解能力,内容还是略显单薄,加上心理咨询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技术,缺乏必要的实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部分同学对心理保健员存在误解。

限于实际情况,很多同学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等同于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而这种观点对干班级心理保健员开展工作十分不利,甚至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来负面影响。

4.心理保健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部分高校仅设立心理班级员职位,相应管理、激励制度却略显滞后,也缺乏督导机制,对于优秀的心理保健员缺乏奖励,无法激起心理保健员工作积极性,加上同学中存在误解,使很多心理保健员自身不愿过多开展工作。

三、改进心理保健员工作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对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1.增强心理保健员培训的针对性。

班级心理保健员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心理问题非常繁杂,心理保健员不可能对每一类心理问题都能了解。因此,在培训方面应该倾向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成瘾、酗酒、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心理疾病方面,侧重于强迫症、抑郁症等常见或危害较大的心理疾病。也可以针对班级出现特定的心理问题开展一对一的临时培训,但切忌大而全的培训,以保证心理保健员工作开展的针对性,进而达到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心理保健员的实践。

缺乏心理健康工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心理保健员的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保健员实践培训有益于心理保健员工作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心适当安排一定的实践咨询工作。如QQ咨询、e-mail或电话热线,也可以挑选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的求助者,在向求助者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安排心理保健员进行朋辈咨询。这样既可以使心理保健员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又可以缓解心理健康教师师资不足。相关教师要定期对心理保健员进行心理督导,组织心理保健员进行经验交流。此外,也可以组织心理保健员进行现场心理测验、心理网站网页更新、情景剧大赛、心理影片展播等活动,以提高心理保健员管理、组织能力。

3.改革心理保健员的选举。

多数高校的班级心理保健员均为班主任、辅导员指定或者类似于其它班干的竞选。笔者认为,心理保健员职责特殊,不能用传统的产生方式。可以采用班级选举“人缘最好、朋友最多”的同学担任。这样开展心理工作相对较顺利。此外对于选择的心理保健员要进行心理测试,对于部分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或存在人格偏离的同学不适宜担任在心理上助人的工作。

4.明确心理保健员职责。

心理保健员的工作职责是定期汇报班级心理状况并适当开展心理活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问题学生排查,必要时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因此不能开展系统的心理治疗,同时要遵循保密原则,避免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再次受到伤害。同样,也不能让他们承担超出个人能力的职责,如监护有自杀倾向的同学或对精神疾病的鉴定,对于上述问题,心理保健员发现后应及时上报,由专业人员处理。

5.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心理保健员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范文第5篇

1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