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团建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背景
社团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大部分学生至少参与了一个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和社团骨干成员的协助下,结合不同社团属性特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了对每一位同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由于社团是面向整个学校招生,所以针对社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对于打破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具有突破性意义。其次,由于社团建设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如果分开进行,势必会挤压学生在学校其他方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现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再者,因为社团成员间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进行中,有效克服了在传统班级课程教学中学生兴趣点不一致、能力参差不齐的弱点。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指导教师对社团进行指导与课程开发的时候,教师的教育自主和教育实践有了更大空间,活动过程及后期的评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校评价体制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重建。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以演讲社运作模式为例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申请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重点课题《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社团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研究》。在学校课题组引导下,多位教师参与并指导了演讲社,大家围绕演讲进行了多种思考与实践。具体的操作模式如下:
学校成立社团干部培训班 该班任何学生均可参与,学校聘请相关老师参与社团成立、管理及活动实施。在教师指导下,学校通过小组合作完善自己的社团申请书,确定自己的指导老师,并递交学校批准。
公开招聘社团骨干成员 社团成立方案获得学校批准后,遵从社团执行方案,在社团自主选择和学校委派的结合下确定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签字后,学生领出经费,进行社团组建。通过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公开招聘副社长、宣传部长、财务部长等社团骨干。然后,号召社团骨干发挥一切力量,在全校范围内招聘社团成员。
具体活动与执行 一类是承办大型活动。在老师指导下,演讲社团与德育处合办的“尊重与友善”演讲比赛,为期4天、分4个年级在校体育馆进行决赛;与图书馆合办的“青春作伴好读书”主题演讲比赛,在校科技报告厅举行,为期4周,每个年级一周,安排4节至5节课进行。
另一类是促进自身能力提高的小型活动。由指导老师每周或间周一次举办演讲讲座;从本社团中筛选出态度认真、有热情、演讲基础好的30名成员,由老师一对一指导,于每次讲座前,分批次做示范并接受社团成员点评;观摩学习陈铭《女人是最佳辩手》、柴静《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等视频;创设情境,模拟现场演讲,让学生在历史的、社会的、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思考,去发言,创设的情景有“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如果你是早稻田大学一名有良知的日本大学生或有责任感的中国留学生,你将对你的同学们怎么说”等;定期提出讲稿的一些要点,让社团成员对“来,阅读一夏吧”演讲稿进行相互评改并推选优秀文稿在社团和全校进行分享;在校园的一角,勇敢地站上小板凳,拿着半导体喇叭,直面路人惊异的眼光,号召同学在暑假“阅读一夏”,考虑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度,每次一个人,以“快闪”的方式聚集人群,发表演讲,然后消失;出版优秀讲稿集,为其他学生提供范本;编写一份演讲用的教材,已拟好目录;继续安排演讲社的街头演讲,并把他们带到社区和街道去进行锻炼,努力利用媒体扩大演讲社团的影响;演讲社团自己编一份刊物,汇总他们自己的成长;请一些专家、老师、从业者来给学生做讲座。
考核机制 社团根据成员参与讲座的出勤、讲座时的提问次数、主题演讲次数、优秀演讲稿次数、参加活动的次数、社团里担任的职务、教师点评等,给出每学期学生综合实践课的分数。
结束语
演讲社的具体实例,可以看出在整个社团与综合实践课程结合的过程中,所有活动均以社团本身为载体,辅以不同指导教师的量身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课程设计理念。同时,示例中的各个环节均设置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评价措施,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不同教师的引导,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将所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社团活动的实践中,进入社区、开展研究性学习,体现出了“在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达平.关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社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2(2)
[2]陈野.综合实践课应成为学校课改的重要窗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8)
一、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开创我校团委工作新特色。
1、经过各班班主任、团支部选拔推荐和团委认真严格的考察,在“元旦”节前,纪念“12.9运动”之季,发展了一批新团员。发展新团员工作是学校团委的一个重要工作,发展团员对搞好学校团的工作及学生自身思想的提高、升学等都十分重要。学校团委通过做好计划,入学开始,先后成立了四个团支部。然后以各团支部为单位,发展新团员,共发展新团员44名。
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团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团前教育,严把团员入口关,发展团员走上规范化轨道。近年来,学生人数增多,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做实、做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管理。针对这种情况,团委决定实行分年级管理。由团委委员分别负责初中部和高中部各个年级的团支部具体工作。校团委严把新团员入口关,对于想入团的学生,需经个人自荐、班级团支部、班主任层层推荐,经团委审核后被确定为入团积极分子,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合格者填写入团志愿书光荣加入共青团。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学政治理论、搞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广大团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3、健全团委的规章制度。设立团支部工作计划,明确团委委员、支部委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与范围,健全支部常规工作,深化团建创新工作,促进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发挥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共青团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4、指导团委会、学生会顺利地完成了换届工作,由于初三、高三学生毕业,为保证学生会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在学校范围内公平、公正、公开的举行团委会、学生会部分职务的竞选。经过严格选拔,更多优秀的同学参与到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来,为学生会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团委会、学生会组织充满活力。九月底,我校新一届团委会、学生会正式成立。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在校团委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紧密围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方针,更好地为广大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切实地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二、积极开展校内、校外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师生生活。
1、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对全体同学的教育引导,由学校团委配合中学部政教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教育意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2、文体活动。组织和协助全校师生和全校各部门,进行“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周末接力赛、圣诞节文艺表演等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同庆同乐,构建和谐校园。
3、大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通过观看班班通幻灯片、展览图片等诸多形式,并邀请消防安全专家来校开展消防安全讲座,让全校师生深刻体会到“消防四个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三、促进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发挥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共青团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1、配合学生会做好值日生检查工作
为了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学生会制定了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值日生检查制度,团委配合学生会共同管理此项工作,学生会干部和班团干部负责检查,工作分配到人。通过值日生检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等最基本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行为,为学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在各支部中开展帮学活动。要求各支部以自己支部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教学,努力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班上开展帮学活动。要求能做到一帮一或多帮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狠抓日常活动、促良好习惯养成。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利用秋游活动为契机,开展出行文明用语活动,在社会上宣传英华知识。取得了良好积极地影响。同时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睁大眼睛找美”活动,从多方面促进了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能力和意图,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加大校园文明监督岗的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全校学生的行为,使同学们的自律、自治能力得以加强,逐步使全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各班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
4、期末阶段,团委认真考核了各团支部的工作情况,对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员进行了评估、表彰和奖励。
四、2010年的团委有开展成功的工作,但也在工作中存在了一些问题:
1、教工团支部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历城团区委领导来我校检查工作的过程别提到了教工团支部的问题。由于学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教师年龄普遍超龄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团支部各项工作的滞后。
关键词:专业社团;构建范式;优良学风;重要作用
一、专业学实社团在构建优良学风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所谓的“专业学生学实社团”,是指由具有统一的专业背景,相近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和专业指导教师组成的,遵守社团章程,以专业学术活动研讨和专业知识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学生自治组织。这种组织在优良学风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良学风构建的要素
优良学风是指优秀的学习风气和精神氛围①。在优良学风的构建中,应当至少包括如下决定性要素。
1.师资力量。
笔者认为,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是本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只有具有梯队合理,年龄学历搭配适当,教学科研上均有所建树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带动良好学风体系的形成。因为教师在高校中具有榜样性的作用。其一言一行,均示范性地透露着本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智力追求。
2.校园社团文化。
一所学校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是本所大学的学风氛围的重要体现,在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中,也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关注的对象和思想言谈,均对大学校园社团文化体现出一定的合力作用,因此,学风建设的氛围都能体现在校园社团文化中,良好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反之对学风建设影响极大。
3.管理理念。
在大学学风建设中,管理结构极为重要。在国外的大学中,有些实行教授治校,德国的一些大学还实行教授教席制度②等。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大学中教师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些大学实行类行政化的办学管理结构、办学理念。凡事要以事先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两种管理理念影响着大学的学风建设程度。显然,我们认为前者的管理方式更能够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指定的规章制度更能够贴近学生的要求。反之,后者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和缺陷,尽管做到了管理机制上的严谨,但是失去了大学的独立理念和学风自由。
4.生源结构。
在我国,实行高考模式的前提下,各大学分为若干档次,所招收的学生也是按照一定的高考分数进行入学的。在理论上来讲,高考分数越高的同学,应当具备更高的学习素质和具有更加良好的学习心理③。因此,在学风浓郁的大学,一般来说,生源结构相对良好,即高考分数相对高,而反之,在学风偏低的大学,生源结构往往呈现出整体较低的水平。
(二)专业学生学实社团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生学实社团的构建,至少不限于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促进优良学风的良性互动。
专业学生学实社团的建设是跨年级的和有目的性的④。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团结本专业的同学。同学们打破了班级的界限,以专业作为自己的组织单位,团结了全部本专业的学生。这样就能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让优秀的学风能够一代代传承,并且建设优良学风语境下的专业社团,需要均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承性。跨年级的专业组织模式能够起到传承作用。
2.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优良的学风建设中,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⑤。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才能够发挥理论的威力,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实践能力和实践环节对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学生学实社团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开拓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机遇,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哪些专业知识应当注重实践角度,哪些专业知识应该以理论构建为主等。在专业实践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从实践的角度促进专业的学习,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3.影响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以学习为主的校园社团活动氛围。
在理论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学生经常会加入各种社团,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在众多高校的社团中,非学习性社团占有重要比重。在构建优良学风的语境下,这种社团的数量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非学习性社团占有的比重超过了一定范围,那么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是负面的。而校园文化氛围在学风的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社团的影响非常关键。学习性社团占有比重大,校园的文化氛围自然就强烈,否则就低下。而专业学实型社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人人向学的优良学风氛围。
二、学生专业学实社团的构建范式
(一)学生专业学实社团的组成要素
由学生专业学实社团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社团应当具有如下构成要素。
1.知识背景相同或相近似的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社团的活动主体应当是学生。而具有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是相通的。因而,符合我们对专业学实社团的定义。具有专业相同的或者相似背景的同学,能够更容易找到共同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达到互识互信,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团队氛围,在开展社团活动中容易解决相关问题⑥。
2.知识背景相似⑦的指导老师。
虽然我们将学生作为专业活动的主体,将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但是指导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并且对于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就业的情况掌握也不够深入。对于社团活动的定位和社团的发展掌握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3.专业的实践平台。
专业的实践平台,对于社团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实践平台的有无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团活动的质量高低,进而决定了社团成员从中的收益高低。笔者认为,可以将实践平台根据是否由学校提供分为校内的实践平台和校外的实践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
校内的平台构建相对简单,可以依托本校或者本学院(系)的团组织下的社团进行构建。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守本学校或学院(系)的相关章程。⑧
(2)校外平台
这种平台应当作为社团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校外平台不依靠学校的各种资源,而是通过与专业息息相关的各个机构建立联系,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作为校外活动的基本依托。这种基地甚至包括了加入高于校一级的社团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⑨。这种组织应当是切合本专业的基本实践的。另外,专业平台的构建应当与该专业的基本知识背景相符合⑩。
4.组织章程。
作为一级组织,社团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章程,并且章程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本社团的宗旨;
第二,本社团的活动开展方式;
第三,申请会员的资格资质和退会方式;
第四,社团的会议制度;
第五,社团的奖励制度;
第六,社团的惩罚制度;
第七,社团的学生干部产生方式;
第八,其他社团认为重要的事项。
(二)专业学实社团的基本任务
1.为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实践平台。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极大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理论只有和试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充分了解到社会现状和社会需要,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需要,进而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或者从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11}。
2.提供专业研讨平台。
该平台的提供,可以承载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研讨。在此平台的研讨,可以依托专业教师,开学习沙龙等形式多样的研讨会{12},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专业实践成果研讨。这方面的研讨可以根据社团章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协会年会等{13}。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优良学风的语境下,发挥专业学生学实社团,并进行合理的构建,而不是在讨论何谓学风建设。因为何谓“学风”在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如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所谓学风,就是大学生根据学校内外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所形成的个人学习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积淀传承所形成的整体学习;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他一般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所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状况。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是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然关于学风的定义,按照主体的涵盖范围、内容的辐射大小,还可以分为广义的学风定义和狭义的学风定义;主体的学风定义和精神的学风定义等。
②教席制度是德国大部分大学对于教授的管理制度。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体的集中体现表现为“教席”。截至2005年,德国各州大学都按照新的公务员法将教授划分为三个等级,且对应着不同的薪酬。其中最低的一级是专为类似美国的“副教授”而设,旨在鼓励年轻出色的博士免经传统的教授资格认证程序而直接进入教授队伍。但是,教授未必拥有“教席”,而只有拥有“教席”位置的教授才至少会配备一名秘书和学术助理。这样的“教席教授”享有固定研究经费和在人事上的支配权,有利于形成自己在研究方向上的特色。同时,即使同为三级教授,具体到个人,所享有的资源也不一定相同。摘自省略/article/default.asp?id=46460,2010年11月2日访问。
③当然,在实然意义上还要讨论应试模式下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情商水平等是否与考试所得分数所呈现的结果一致或大体一致。在此我们假定学生所取得成绩预期基本学习素质一一对应。
④专业学生学实社团的构建打破了班级的界限,而是以专业作为组织单位,甚至是跨专业的组织单位。下文将详细论述此组织的合理性。
⑤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该校在每个学年中存在第三个学期,即社会实践学期。这一学期的成绩将计入学生的学年总成绩。因此,社会实践也成了学生评定学习成绩,评比奖学金的一项重要指标。当然在学风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专业学生并不是全体的专业学生,而是专业学生的一部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学生不可能全部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如果强行的要求学生参加社团,便丧失了社团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学生结构上,应当而且必须要求部分学生参与到社团中来,将社团的学生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中。这种控制是具有合理性的,理由在于:第一,聚集少部分愿意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有利于社团的成长;第二,彰显该社团的定位,即我们将专业学实社团定位在优秀同学组成的团体上,如此可以起到模范作用,以供效仿;第三,有利于评奖先进。因为人数过多,不利于奖项的设置和分配。
⑦在这里我们将知识背景相似的指导老师作为选任条件,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相同并不会使得社团想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指导老师的定位应当是指导社团的发展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解决社团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至于开展活动的专业性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的背景联系程度,并不能成为选任指导教师的条件。下文将在专业学实社团的要素职能中给予详细解释。此不再赘述。
⑧整体而言,这种平台的专业性较低,因为学校层面的包括学院(系)社团活动,所要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均学院校统一提供。包括章程,经费以及活动场所等。这种提供是不加区分的无差别的。因此很少能够考虑到本专业的基本特点来提供实践基地。
⑨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改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形式就是社团。成员来自各个年级,但是都是统一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该协会加入了“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所以该协会也成为“上海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上海政法学院分会”。另,“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由上海知识产权局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同管理。
⑩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通过指导老师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取得了密切联系,并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作为重要的实践平台。由于该协会的组成学生都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因此,专业的实践就与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专利事务所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另外,该协会还把所在学校与之签约的数十家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作为重要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通过假期实习、业余时间实习等方式,进所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11}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专业人资格考试”对于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专利人在社会上需要非常大,但是这一行业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因而从事专利人职业的人数数量有限,而社会需求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学生参加人考试,推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考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学生的就业找到出路。
{12}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依托知识产权专业教研室老师,定期组织学术沙龙,研究司法实践中新近发生的真实案例和疑难案例。案例主要涉及商标权、著作权和专利权,以及商业秘密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每一期沙龙都是通过提前通知和定量人数的方式进行。
{13}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自成立后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年会上主要会讨论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一年来开展实践成果的报告、社团章程的修订和实习及学术成果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靳蕊卉.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3).
[2]诸葛洋,陈恩.新建院校学生社团培育的问题及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6).
[3]靳蕊卉.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4]杨林.加强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5]徐佳,金云霞.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美与时代,2005,(09).
[6]姚轶懿,范雄花.构建高校学生助学社团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7]刘孝群.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刍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8]田艳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新途径[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
迈入“十二五”,教育正处于“转型、提质”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作用,现结合我区实际,对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六制六化”的行动策略(即坚持学校德育项目制、德育活动课程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上岗持证制、家庭教育联动制、学生健康公告制,推进学科德育全员化、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学生发展社团化、社会实践常态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团队工作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凝炼德育文化,积极构建德育体系,致力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和区域德育的品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主题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各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有道德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构建以加强学生社团为基础,以开发多样化课程为支撑,以落实体艺科“2+1+1项目”为载体,以建设“十有学校”为目标的活动体系。要统筹规划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和按学校班级数成立社团数为基本标准,保障活动场地、器材、时间、课程和指导老师的落实,努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积极培育精品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各校要逐步建设社团文化节制度,以区级两年一届的“十大精品社团”评选为契机,不断提高我区学校社团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社团化。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各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规划,妥然解决好精神力系统、执行力系统和形象力系统的关系,有机整合学校文化要素,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优化校风、学风、班风,细化校本礼仪,加快文化环境布置,加强校服、校刊、校歌、师生誓词、学校宣言等个性化设计。同时各校要建好校史展览或荣誉陈列室,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原有的优良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久影响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项目,提升拓展特色学校,并不断从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质,真正融学校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德育目标细化落实。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校本措施,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区校培训效度,坚持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全国心理健康辅导C级及以上证书和区班主任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我区班主任教师持证率达到100%。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名班主任评选与考核制度,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壮大区级高级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争当名班主任、人人关注学生人格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班级(中队)文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以“温馨班级、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氛围,实现优秀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并建立优秀班集体建设定期交流制度。
(五)加强德育小班化建设,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推行德育小班化,实行由2-3名德育导师分担原行政教学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以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全面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健全学校领导带头、班主任为中坚、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原则上要求一名导师辅导6-8名学生,在思想、道德、做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率和持证率,切实发挥好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努力使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低龄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的关爱行动。
(六)加强“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合力。各校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增强对办好家长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好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和服务职能,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和校本化建设。区教育局将通过组织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家长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活动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同时,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将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初中学生每年参加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高中学生每年不少于15天。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大课堂,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利用好已有的23家区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及校级实践基地,注重多方联动,完善评价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继续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千百万工程”,主动配合社区建好“假日学校”,并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让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七)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渗透全员化。坚持举办德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展评活动,促进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通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体验尝试体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内化功能。各校要积极抓好《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全员化。通过每年举行的市区级德育优质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主题班会课评比,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民主法制教育及禁毒、环保教育等内容切实落实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大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研究德育活动系列化开展,注重各类校本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渗透,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八)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积极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目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摒弃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完善中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过程评价,丰富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继续开展区“中小学生身边的榜样”十佳评选及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张士柏奖学(育)金等各种形式的评选和表彰奖励制度,树立一批中小学生优秀典型。鼓励各校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区域特色的多样化德育评价制度,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九)加强德育干部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各校要深入贯彻《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团队干部选拔、配备制度,保障团队干部在政治、工作量和职评方面的待遇。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组织领导体系,分管领导、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和团队干部职责明确,队伍稳定,能根据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干部要热爱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指导和实践能力。要增强德育干部考察、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德育干部片区交流研究制度,继续实施德育干部考核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德育校长述职制度、学校德育结对联谊制度,拓宽德育干部工作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一、数字化班级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班级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1]。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根据特定要求,对班级的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有序组织管理,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以此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随着数字化网络资源与电子产品的普及,数字学习模式逐渐被大众接受,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数字化班级管理的内涵是指班主任利用数字网络媒体技术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系统管理。具体来说,数字化班级管理中“数字化”包括数字媒体、微信、QQ、云班课等网络技术,其模式下的班级管理创新分为三个方向:班级组织、班级制度和班级环境。数字化班级管理理论中提到,组织职能(即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职能)的侧重点是构建完整合理的班级组织。从广义上讲,班级属于组织中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存在社会群体效应,因此,数字化班级管理的创新模式是围绕着具有完整的班级框架而进行的。另外,数字化班级管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将数字化元素与班级管理模式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其主体性,并主动提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业规划。此外,利用数字化模式所得的数据具有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可直接运用于教学管理改革中,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变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案、思想理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数字化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空间缺乏
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潜能,需要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觉性与主动性[2]。然而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部分教师对学生实行“规范化管理”,强调“遵守纪律”[3],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新式学习模式的碰撞,会导致学生依赖于老师直接管理、引导下学习的模式,进而对自我的认识度减少,自主管理的约束性降低,放松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给数字化班级管理的实施增添了阻碍。换句话说,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学生行为的不可确定性增加,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管控力度也随之加大,导致学生在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下的自主空间急剧减少。
2.班主任负担过重
班级管理事务繁多、细小琐碎,部分班主任分身乏术,片面地以为凭借经验便能完成任务,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大数据调查显示,班主任非教学事务工作繁重,大量时间用于迎接检查、做评估报告等非教学性工作,甚至远多于备课的时间。此外,部分班主任习惯事必躬亲的传统管理模式,万事都要包办。在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下,数据化模式多样,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班主任而言也更具挑战性,使班主任的管理内容陡然增多,管理幅度加宽,管理难度加大,既劳神又费力,班级管理的效果却难如人意。
3.教师对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不熟练
由于部分教师对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了解不深,无法让创新管理模式真正发挥作用,管理方法缺少灵活性。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对此只是以说教的方式来解决,类似口头批评、让学生写检讨书等解决方式,并未采取有实质性的措施,缺乏针对性、准确性。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干扰,在如今数字化学习模式下,班主任须联系校方和学生家长共同管理班级。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视野不够广阔,忽视了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三、数字化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1.创新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是依照班级授课结构和教育目标建立的机构,组织里的所有学生须要维持、平衡组织间的关系,从而完成与实现共同制定的活动任务与目标。传统班级管理中的班级组织缺少创新,形式过于单一死板,无法真正使班级组织发挥其重要性,而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1)创新班干部的选拔
传统选拔模式一般分为直接任命式、伪民主式两种,形式刻板,缺乏新意,缺少民主性。在数字化班级管理的创新中,班干部的选拔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借助微信、QQ等平台的投票功能,分析每个参加选拔学生的综合数据,再组织开班会,让竞选相关职位的学生上台展示自我能力,最后,从学生和教师中选出评委打分,同时保证竞选的公开性、公平性和民主性。这种方式不仅能选出优秀的班干部,充分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还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
(2)创新班干部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模式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被动管理的人”[4]。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培养和管理班干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到,若班主任要建立一个充满积极性的阳光型的班级组织,就必须培养一支责任感强、综合业务素质高的班干部队伍。首先,班主任要有严格管理班干部的意识,其任务重心是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感。班干部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头标杆,须要在学业、个人思想等方面做出榜样。其次,各干部分工要明确,既要各行其是,还要团结合作。再次,班主任可将班级任务分配给学习组、纪律组、作业组、仪容仪表组、活动组等管理小组,然后由班长管理全部小组。班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各组组长,要求各组组长对每日管理情况以书面形式或PPT、WORD、EXCEL等形式交予班长,再由班长整理后汇报给班主任。分级管理的方式不仅能体现数字化班级管理的体系性,还利于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最后,班主任可根据不同工作内容对班干部制定特殊的规定,并以电子文档或PPT形式发送给班干部,如:班长须组织负责班级会议,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5];各组长须传达班主任布置的各项任务,如实向老师反映班级情况,发挥好桥梁作用。
2.创新班级制度
(1)创新班级规则的制定
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中,“班级组织”因素固然重要,班级制度的建立也必不可少。一个优秀的班级是需要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班规来进行约束的,若违反班规则会受到相应处罚。首先,在建立班级组织后,班主任可借助数字媒体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同学关系等,将具体数据与班规相结合形成初稿。公布初稿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不仅锻炼其自主判断思考能力,还保证了班规制定的民主性。班规内容应通俗易懂,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则,规范学生学习、纪律以及日常行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制定班规的活动当中,既能让每个学生成为班规的制定者,也能成为班规规范的监督者。其次,班规初定后可设定一个“试运行期”,在此期间从学习、行为规范、仪容仪表以及纪律等方面对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定期总结评价,评选出示范小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班主任对班级情况有更详细、全面的了解,并依此对班规进行调整。最后,班主任也可借鉴其他老师的班级管理案例,再类比自己所管理班级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方案。数字化的创新与班级管理的融合意义体现在班主任管理班级更方便、准确,同时也符合大数据与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2)创新班级规则的执行
在确定班规内容之后,还须对违反班规的惩罚措施进行商讨。班主任负责监督,班规执行小组负责执行,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一项制度都能得到落实。将数字媒体与班级管理方式相结合,采取评分制,生成电子表格,相关负责干部要迅速、准确地作出评判并及时公布结果,借助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纪律的敬畏性与遵守度,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
3.创新班级环境
班级建设的灵魂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不仅能承载班级精神,还包含了学生共有的价值理念、处事态度,也是班级里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的缩影[6]。相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更具有积极性、影响性,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氛围的创新可借助数字媒体来体现,比如视频文档、班级空间、集体相册等[7],以此方式将班级文化所蕴含的理念、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多感官、多渠道影响[8]。此外,“数字化”与“班级文化”的融合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思想发展需求。班主任还可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向上、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口号,保持优秀的班风、学风,共同形成班级力量[9]。
4.树立班级管理新理念
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性管理理念。班主任须意识到在数字化的新时代管理中,学生不再只是单方面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与教师平等的管理主体之一。然而,学生并未踏上社会,心智不够成熟,不具有丰富的阅历,还需教师加以督促和指导。因此,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定、线上学习约定等,既使学生的意愿与教师期盼通过合理方式得到融合统一,也借此与学生建立平等而密切的关系。
5.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
首先,班主任须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其自身特点,制定单项活动方案,让班级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例如:有学生负责监督上课过程中是否有同学不按老师的规定使用电脑,有学生负责监督同学电脑里是否安装有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软件或工具,有学生负责检查同学在上课之前是否把资源和课件下载到本地电脑上等等。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10]。可通过建立微信班级群、谈论组、云班课等网络交流平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同时,可将班干部会议、班级会议、团建等多项活动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对各项活动的了解与体验感。
6.对教师进行数字化培训
数字化元素可与各领域元素融合应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便捷的平台,同时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校方须为教师安排数字化知识培训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抽查。数字化班级管理模式重点研究学生个体,因为班级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利用这种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参与度。利用数字化模式所得的数据具有准确性、时效性、真实性,可实际运用于教学管理改革中,不但能提高教学实践的效率,还有益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另外,对班主任及教师来说,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具有启示性,有助于拓展其工作思路,更新工作方法,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兴华.探索班级管理新方法促进学生成才[J].成才之路,2013(20):11.
[2]刘喜如.课堂内外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空间———“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总结[J].文教资料,2012(02):137-138.
[3]阎晓琳.初中班级管理创新的内容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8.
[4]卢伟.整合班委会与小组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初探[J].教师,2012(01):31-32.
[5]胡峰,邹勇.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8(03):3-5.
[6]秦红.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心理辅导[J].现代教学,2014(06):26-28.
[7]王冬.浅析班史记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5):48.
[8]黄侃.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与责任[J].江苏教育,2018(71):39-41.
[9]耿玮.培养班级凝聚力,用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J].科教导刊,2016(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