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市场化发展,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如管理缺位、制度落后以及监督乏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财务管理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结合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就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提出若干思路和途径,希望能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有所裨益。
二、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首先,申请贷款数额庞大,往往超出自身偿还能力。在高等教育资金运作方面,很多高校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来取得资金,用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自身在高等教育行业中的竞争力。然而,在融资过程中,一些高校对自身情况缺乏客观估计和评价,盲目举债且申请贷款数额大大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从而造成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陷入严重的财务风险之中。其次,资金投资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盲目决策。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向银行贷款的同时还将一定规模的存款进行投资。但是由于高校在投资方面缺乏经验,往往很难掌握市场动态,导致其决策往往偏离实际,从而使很多投资项目难以获益,甚至面临亏损。这归根结底是由于投资决策缺乏专业性所导致的,高等教育财务管理工作亟需熟悉市场环境和经营规律的专业人员。
(二)财务管理未能有效发挥各项职能
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多建立于计划经济阶段,其财务体系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没有与市场经济环境有效衔接,导致很多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财务管理的很多主要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1.高等教育收入管理存在漏洞
一方面,收入未能全面纳入管理体系。随着市场化办学模式的不断推广,高校的收入来源更为复杂多样,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的创收渠道,但却给收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很多收入都未被及时纳入高校收入管理体系来进行核算,很多院系的收入被截留下来作为该院系的专属资金,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对整体财务情况的掌握和制定全局性的财务规划。另一方面,收入管理缺乏规范性,很多收入被错误的核算甚至被忽略掉,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对自身收入的客观评价,进而影响了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水平。
2.预算管理未得到有效执行
预算管理是财务工作的核心问题,对于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其享受一定数额的财政拨款,因此其预算编制工作比一般企业更为关键。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首先,预算随意性过强,其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被各部门随意更改,其严肃性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其次,预算执行没有充分结合实际的财务状况,很多项目因为预算经费不足而影响进度甚至无法实施。此外,很多高校未针对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这也使得当前财务预算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科研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偏低
对于高校而言,其科研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其整体实力,但是目前高等院校对于科研费用的管理和使用却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导致科研经费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多高校长期处于科研费用紧张的困境中。当然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目前高校科研预算的编制缺乏灵活性,且未能与实际工作相联系,预算编制严重偏离实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由于科研项目从预算编制申请到最终的拨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导致在费用拨付之前,科研项目因缺乏驱动资金而无法顺利开展,在经费拨付之后,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安排而导致经费配置不合理,最终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最终效果。
(四)财务管理内部监管乏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导致内部监管长期无法发挥其应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高校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系统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例行的业务监督规定只是单纯地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很多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根本无从监督和审查,内部监督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监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事项,按照财务管理惯例,必须对这些事项进行全程的跟踪监督。但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良好的内部监督氛围,很多业务的监督和跟踪都是形式重于实质,根本未能发挥连续跟踪的作用。很多问题没有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长期被忽略,这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第三,监督之后的整改工作没有跟上。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实行了业务监督审查制度,但是对于发现的问题大多没有进行切实可行的整改,这导致监督行为根本没有发挥其改善财务管理水平的应有作用。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虽然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引入了信息化处理方式,但是财务人员的意识没有随之变化,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的认识水平上,导致财务管理电算化与信息时代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第二,电算化条件下安全问题亟待完善。目前,虽然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实行了电算化模式,但是并没有结合电算化环境特点建立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一些重要财务信息就会泄露甚至遗失,并且电算化环境下,财务活动还面临病毒和黑客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给财务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
三、创新高等教育财务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一)提高高校资金管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高校资金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其在进行负债融资和投资之前必须量力而行,在作出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之后,合理地控制负债融资的额度和投资规模大小,从而有效规避投融资风险。要完善资金管理工作,关键是要从系统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高校要对可支配资金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立足于学校未来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融资和投资策略,在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进行项目投资。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融资和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最大限度地排除投融资过程中的各类潜在风险。针对具体的投资计划和融资决策,可以适当地借助专业的投资机构和专业人士进行评估,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全面地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降低高校投融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
(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内部监管体系
高校内部监督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要切实保障监督有效性,因为只有这样,高校财务工作才能得到持续改善。第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要将原有制度未涉及到的环节和问题纳入监督体系之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防控,做到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的全程监控,以便全面防范财务活动中的各类问题。第二,要确保监督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整肃内部财务监督秩序来逐步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确保监督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彻底改变监督表面化的状况,杜绝形式主义的监督和审查。第三,完善监督程序,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对于高校的主要财务事项,必须严格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以便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第四,完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对业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对于违规行为一定要严格追究责任,保障监督制度的严肃性。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一,要提高人员的电算化知识水平。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以便能够充分领悟电算化会计的精髓,切实做好各项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第二,要采取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措施。电算化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对此,财务部门应及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电子信息的保管、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行为的防范等。
(四)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1.提高预算执行力
制定预算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对实际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结合当前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力偏低的情况,未来高校在提高预算执行力方面可以做出如下几种尝试:第一,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可以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某一院系或职能部门的实际支出超出预算一定比例,要给予该部门相应的惩罚,以此来控制各部门预算申报的随意性。第二,预算编制应力求做到全面客观。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编制与实际严重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要求具体的预算编制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具体的业务事项和流程特点,确保预算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进而保障预算能够被有效执行。第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可设置详细的执行评价标准,对于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和院系可适当给予奖励和嘉奖,以提高各部门按照预算执行的积极性。
2.规范高校收入管理
第一,要将全部收入纳入收入体系进行核算。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较为广泛,针对这种情况,财务管理体系应及时作出调整,根据具体收入性质和来源设立一些新的会计科目,以便能够通过会计核算全面掌握高校收入情况,再根据具体收入情况安排高校未来的预算。第二,规范收入管理流程。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核算错误率,确保收入管理系统能够对高校收入情况进行全面、真实、及时的反映,为高校具体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3.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行有效的管理
为保障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必须对科研经费进行系统化管理。首先,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以便其能够配合科研人员做好某一部门或某一项目的预算编制。其次,提高科研经费的拨款速度,使科研部门能够及时得到充足的资金,并有一定的时间来对具体的资金使用情况制定计划,从而确保整个科研项目能够有序进行。此外,高校各个院系对于科研经费的实际需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财务管理部门应和学校管理决策层以及各院系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确定某一院系的具体科研经费拨付情况,确保重点院系和学科的科研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珍寿.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
[2] 马红岩.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9).
[3] 张弥.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1).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分析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现状概述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在经营过程中运用到电子商务的技术和手段,因此需要大量熟悉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来帮助企业开展和实施电子商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新的电子商务企业不断涌现,以及由传统企业发展而来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需要,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数量及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据有关数据显示,未来5年,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将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艾瑞咨询调查显示,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200多万,电子商务人才的普遍匮乏已成为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现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既可喜,又具有挑战。
(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
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其实是将传统的就业岗位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只是一种商务方式,一种理念和模式。以阿里巴巴支付宝公司为例,公司主要员工以技术、财务、销售、客服的居多。在这几个方向中,又以贸易、技术、销售、客服这几个方向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另外,电子商务专业重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的电子商务人才,一样技术或者一些理论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能解决相关的问题,那么电子商务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驻足不前,并且在未来阶段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究与分析
各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尽管都各有侧重点,但依然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所具有的非常多的共同点。很多学校提出了培养目标都比较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同时企业也需要掌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那么在如此之多的课程中,学生应该怎么创造和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首先,传统的专业比如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它们从早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了,而且带有很强的传统气息。而电子商务则完全不同,作为新兴的学科,一方面,它正不断地谋求自身的发展,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另一方面,它又在反向延伸,即实现非传统领域到传统领域的对接,并且带有很强的跨越性,因为时代的进步性和网络的跨越性特点,使得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成为所有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而弄清楚了这点,那么答案呼之欲出,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与传统性较强学科的结合体当中。下图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各学科独有的部分,即蓝色部分;电子商务学科因为涉及面广,因此,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部分,电子商务独有的中心区域,是每一个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核心竞争力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同学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存在于电子商务与其他学科的非交集部分;另一类是同属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存在于电子商务与其它学科的交集部分。
如果说,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强调传统领域的技能,那么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强调虚拟网络领域的专业技能。
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对接策略
这些年来,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脱节,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理论整合阶段。当然,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学校就必须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培养具有个性化并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1、完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核心竞争力建设。
校企合作,双方通过研讨会来探讨和完善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突出核心竞争力建设,打破批量生产的限制,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兴趣学科。针对电子商务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可以灵活机动地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相应课程。比如,爱好技术的学生,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学专业核心课,另外一年的时间前往信息工程学院软件专业去学习技术类课程。
2、根据学生特点,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安排企业培训课程。
学校可邀请企业中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又对该专业了解的电子商务专家,根据学生所学课程、具备的能力、学生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共同讨论该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开设的实践环节,培养能够跟社会需求对接的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专业人才。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就是遵循目前和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能被市场接纳,投市场所好的人才。
对于面临就业选择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地安排他们前往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可以更好地契合企业的需求,有效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学生应认清自我,才能发展自我。
针对大部分学生应给予就业指导,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等类似课程和讲座,在课程中了解当下就业形势,认清自我发展的瓶颈和特长。在宽泛的学习中,结合自身优势与兴趣,完善自我,突出自我,精通某样技能,即与企业契合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 语
电子商务就业市场尽管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潜力巨大。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突出对学生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避免批量、盲目生产,并能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致力于电子商务学科的建设,学生也应该看清就业形势,认清自我,发展自我,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樊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探析[J].企业管理.2008
[2] 李淑君.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探讨[M].经济师.2007(9)
[3] 田苗.从就业现状谈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M].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李健.张修志.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M].电子商务.2005(11)
[5] 刘.我国电子上午人才培养问题研究[M].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高等院校 财经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产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条件向创新技术、能力和管理方向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竞争的实质实际上就是民族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优势的竞争。高等院校作为造就和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摇蓝,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用、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1.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和科学研究相脱节
在进行学科建设上,学校把重点放在鼓励教师多发表学术论文、多承担科研项目上,没有积极鼓励教师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从而使教学和科研严重脱节。
1.2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准确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是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各院校没有独到的表述,缺乏差异性定位,导致培养的人才目标“千校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目标都定位在大而全的专业建设上和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上,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可持续的组织构架,致使对其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存在很多问题。
1.3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教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师,缺乏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首先,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大多教师以为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控制好课堂秩序就好,结果就是很多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始于、也在课堂教学止于。其次,财经类高校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能力。这些教师大都是财经类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学的博士、硕士,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缺乏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1.4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当前有两个问题存在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一是一些与学科没有关系的课程占较大的比例,二是课程设置的重点是整体统一性,选修课比例过小,必修课比例过高,学生根据对个人未来就业选择和自己兴趣缺少自主选修课程的余地。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轻视实践教育,使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创新型人才根本无法实现。
2.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涵义
2.1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财经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品质非常良好,并具有健康的身心,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型财经人才是指不仅是创新型人才,而且具有财经专业背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财经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其特征和内涵。一方面,财经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明确了创新型财经人才与其他科技创新人才不同,创新型财经人才侧重于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其他科技创新人才侧重的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手段等;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财经学科是互动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对创新型财经人才提出了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要求。
2.2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财经教育要对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主体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着重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开展经济理论研究,积极提供智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要通过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促进科研,并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并直接参与。
3.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
3.1积极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增加交叉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以岗位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对职业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各个专业要推行理工、文法、经管大类综合交叉培养,培养能掌握高深数学分析方法、能从事实际工作和金融、经济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3.2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功能,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
当前,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对运用金融市场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缺乏明确的手段、措施和思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缺乏支持力,以至于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表现出脱节之势。所以在校外实习、校内实训、课程教学以及实习基地中要把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思想贯穿进去,实现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与高校的良性对接。
3.3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探索课程设置改革
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就要改变,采用多样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选修课,对专业必修课适当减少,设置特色课程,处理好个性化教育和程式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内容评价上要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教学效果的衡量应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从当前教育管理制度上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可以避免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影响着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彬.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培养的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11期.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业评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36-02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制定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评价能否顺利进行,能否促进学校管理上台阶,能否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谁是评价标准制定的主体,关系到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包括学校成人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上级领导制定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据调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开设的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主要由学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来制定的。学生作为成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评价标准的制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利于其自主发展,也不符合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发展的趋势。
2.评价主体缺乏灵活性。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现象严重。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人员,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如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相对较少。成人教育班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与成人教育学生联系密切,他们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方,因其和学生面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了解。二者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主体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习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成人教育学生则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很少为其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留有余地。
3.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内容片面,缺乏针对性;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重知识水平考核,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考核。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满堂灌形式,缺少提问、讨论、交流等形式。由于许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专门的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教师授课的地点多为教室,且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比如,会计学专业的财务软件操作课、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课,常常要到本校相关院(系)的会计实验中心上课,有时还会因为相关院(系)本身学生多、实验实习条件有限而被取消。
4.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一直以来,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是以传统评价方法为主的,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核;重闭卷笔试,轻口试面试;重理论考试,轻素质能力考核;重终结性考核,轻过程性、诊断性考核。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全面反映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是普遍的。据调查,许多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是由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的。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由于其对成人教育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差别认识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延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并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
5.对学生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应注重学生最后的学业成果,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监督考核。调查显示,许多普通高校平时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不严,辅导员与学生一个学期也见不了几次面,缺少平时考核。此外,目前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很少涉及人文关怀,既没有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给予评价,也没有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为其提供人文关怀。好比只关注“获得诺贝尔奖”,而不问“获奖者的成长环境和人格”。殊不知,每一个获奖者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历程和人文环境,都表现出丰富而细腻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既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步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所进行的评价,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与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差距较大。这应该引起重视。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由多元评价主体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有利于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情况。成人教育管理者、成人教育教师和成人教育学生都是成人教育教学各环节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他们对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均有发言权,均应纳入多元评价主体,尤其不要忽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调查发现,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格局已被打破,成教学生、家长甚至是成教学生原所在单位逐渐参与到评价中来。值得一提的是,成教学生参与学业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让他们参与学业质量评价、调动他们参与学业质量评价的积极性,有助于成人教育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采纳学生提出的评价建议,进而改进成人教育教师的评价方案,使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实行多层面的评价内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内容应多层面、多样化,既要涉及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涉及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评价;既要涉及学业成绩的评价,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比如,对成人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评价应注重于他们必要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成人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评价显得薄弱,这与此项评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量化、不好处理相关。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观念上很重视,但在实践中重视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内容的研究与探索,提高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真正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除了使用传统的纸笔考试测验、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评价方法,应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核、考查方法,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例如,财经类会计学专业学生,其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可采用闭卷笔试或写小论文的方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财务软件操作、手工会计实验课等)的考核,可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而大学英语课,则应口试、听力测试、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对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虽然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已被引入我国,但是,这些理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比如,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要求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导向性;林德曼成人学习理论强调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经验的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自身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现实建构和现实解释的过程,对成人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主体自我知识的建构与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经验冲突等方面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理论注重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中心,其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学习这些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中,促进成人教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治理 高校财务发展 优化策略
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为此,高校要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同时,通过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新常态落实。高校必须把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需求作为高校财务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遵循的方向,深入思考确定高校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奋发努力,主动作为。
一、办学经费开源路径
(一)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
教育是国计民生,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投入。一方面政府会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支矛盾凸显。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仍会持续增长,但增速和增幅会放缓、收窄。高校财务要积极反映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对经费的大量需求,努力取加大财政投入。
(二)努力开拓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目前高校虽然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但是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差距更大。美、英、日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社会机构和个人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比例都超过60%,而我国还不到40%,高等教育这部分经费增长的潜力很大。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高等教育。各高校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吸引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技优势,主动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主战场,在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中获得更多支持。高校还应通过出租、出借等方式,盘活资产存量,增加非税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扩大经费来源。
二、经费支出节流路径
(一)严守财经纪律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随着财税法制体系、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增强财经纪律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堵塞制度漏洞,依法依规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推进信息公开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既是预算法的法定要求,也是公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既是高校展示办学成效的有效形式,也是高校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社会各界民主监督重要途经,更是实施阳光财务、预防腐败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财务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要全部公开,并逐步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
(三)厉行勤俭节约
我们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一定要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理念,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的钱尽量少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花好每一分钱”。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科学编制事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基建规模,用更多的财力保障学校内涵建设。
三、理财能力提升路径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既是高校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常态条件下依法理财的必然要求。高校不仅要千方百计筹好钱,又要遵章守纪管好钱,更要精打细算用好钱。
(一)盘活存量资产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高校预算的规范要求及刚性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审计、财政、物价等部门对高校债务、对外投资和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项监管越来越严,财务收支管理尤其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规范使用各项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强化支出责任
同时,在政府对教育投入增幅收窄的情况下,引入以绩效拨款为导向的市场化配置资源方式成为必然。在稳步提高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和学校正常运转的同时,财政资金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将更多投向办学成效显著的高校。
(三)探索管理创新
加强财务管理,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实务工作,还要十分重视进行高校财务科研工作。要结合高校财务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地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重大课题,以现代化的高校财务管理保障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大投入和加强监管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发展、提高资金绩效为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财务工作,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盘活用好教育资金,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秦德君,陈雪虹,陈蔚.推进我国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4(2):53-57.
[2]杨杰.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研究,2014(9):108-108.
[3]罗水香.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6):1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