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成组护理模式; 基层医院; 公共安全事件; 急救应急预案; 应用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7.8.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08-03

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安全严重损害、群众健康严重损伤的危险事件,其中以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灾害(台风、海啸等)、大型车祸等是最为常见的公共安全性事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局部性以及危害性[1],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伤员面对的医疗救助必然是就近的基层医院,如何有序、高效、安全的救治成批量的伤员一直是各级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因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基层医院急救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关系伤员的生命健康安全[2-3]。本组研究通过护理学角度分析,探讨成组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急救应急预案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庆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伤员264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45例,女119例,年龄1~85岁,平均(48.5±10.7)岁,致伤因素为地震114例,泥石流灾害52例,重大车祸98例;受伤部位为脊柱89例,腹部创伤84例,颅脑损伤76例,四肢损伤98例,可合并有多重创伤。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急救护理预案中制定的标准结合伤员实际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情稳定192例,病情严重38例,病情危重伤员34例。

1.2 方法

首先应实施成组分诊模式:大量伤员在短时间内先后达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秩序混乱,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伤员进行迅速的分检,成立应急救护理分诊小组,由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1名副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带领5名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急诊护士组成,1名急诊护士负责在大厅接诊伤员并引导、转运;1名分诊护士负责与医师沟通并参考国际通用分诊标准进行伤情判断分级,快速了解伤员致伤因素、自我感觉、主诉等,着重观察伤员的意识、呼吸状态、体征等生命指征;2名护士与转运人员负责将不同分级的伤员送入急诊抢救室或清创室、诊室等,同时应严谨填写伤员的基础资料并悬挂分级标识,协助安排不同级别伤员进行下一步检查或治疗,并与其他区域护士进行沟通、衔接;1名o士负责与医师进行登记以及离院评估,并负责对伤员复诊的指导。5名护士统一听从护士长调度、管理。

病房规范化管理:成立个体伤员护理小组,根据分诊的不同级别伤员的情况,由相应科室的护士长及专科护士组成的护理小组进行即时会诊,并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将护理方案悬吊于病床尾部,责任护士负责执行个体化护理方案,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好护理记录工作,责任护士应注意与专科护士长、专科护士进行及时、积极的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针对性修改方案;心理疏导伤员经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打击经常会出现严重恐惧、焦虑情绪,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干预可能对伤员以后整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而对伤员进行急救护理的同时应注意疏导伤员不良情绪,加强对伤员的心理管控服务,积极与伤员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伤员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伤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耐心、热情的为伤员做好每项护理服务,同时可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地实施与推广,全方面地维护并提升伤员整体的健康水平。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伤员的临床转归情况,同时采用调查问卷统计所有伤员对应急预案及成组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分值为0~100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非常满意(85~100分)、比较满意(75~84分)、一般(60~74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与比较满意率之和;另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护士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及工作满意度,VAS评分规则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良好,具体分级标准如下:优(8.0~10.0分)、良(6.0~7.9分)、中(4.0~5.9分)、差(0~3.9分)。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转归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264例伤员就诊后的临床转归情况可知,264例伤员中有192例伤员病情稳定,当日即出院,72例危重伤员经急诊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送入专科科室、手术室、ICU内接受进一步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严重并发症等风险事件发生。

264例伤员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56例,比较满意85例,一般19例,不满意4例,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1.29%(241/264)。

2.2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满意度比较

5名护士自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满意度结果显示,工作压力自评中优3例,良1例,中1例,差0例;工作强度自评中优1例,良3例,中1例,差0例;工作满意度自评结果为优4例,良1例,中0例,差0例。

3 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医院往往较三级综合大型医院更靠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地,因此基层医院直接面对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员,负责对伤员的急救、分流、处理等措施,根据目前大型灾难救援的黄金时限性原则[4],基层医院急救能力是灾害死亡率、致残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急救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与完整性是基层医院面对公共安全事件解决能力的核心,因此有效、全面、综合的急救应急预案一直是基层医院研究的热点与难题[5]。本组研究采用的基于成组护理模式的基层医院应急预案,结果表明264例伤员中有192例伤员病情稳定,当日即出院,72例危重伤员经急诊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送入专科科室、手术室、ICU内接受进一步治疗,所有患者均康统鲈海无死亡、严重并发症等风险事件发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1.29%(241/264),护理人员对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满意度自评结果表现良好。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目前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常规护士结构并不能适应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伤员急诊工作的需要,护士普遍低年资,这与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有关,同时在正常工作中基层医院急诊科无需特殊的预检分诊工作程序,当面对突发事件大量伤员涌入急诊科时,势必会导致秩序混乱,急救效率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工作强度骤然加大会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影响救治效果[6]。而基于成组护理模式的应急预案与常规急诊科护理模式不同,其可在遇到突发安全事件、大型地质灾害等时紧急启动,急诊科护士按照成组护理模式指导的应急预案进行规范、迅速的分诊、救治工作[7],有效提升伤员的急诊救治效率,对提高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伤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成组护理模式能够保证护士工作井然有序,避免慌乱、措手不及等情形发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强度,最大化发挥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效能,使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措施均对急诊救治有意义[8]。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大量成批次伤员患者时,基于成组护理模式制定的急救应急预案能够使患者护理管理流程更为规范,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Baker M S.Creating order from chaos:part I:triage,initial care, and t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mass casualty and disaster response[J].Military Medicine,2007,172(3):232-236.

[2]黄萍,沈红,陈雁,等.成组化分诊模式在应对突发大批伤员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3]梁晓燕,李娟,陆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批伤员院内救护的组织与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4,29(2):4-6.

[4]张小莉,孙爱玲.医院内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组建与运作[J].护理学杂志,2012,27(20):13-15.

[5]杨鼎君,付乐章,杨晓燕.基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20-121.

[6]曾丹,刘纪宁,王英,等.地震区医院急救护理能力灾后重建现状及对策[J].西部医学,2015,27(12):1886-1891.

[7]于宝国,白松,张永忠,等.雅安地震医疗救援实践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3):141-143.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对2009~2001年在急诊科救治的群伤性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在群体伤救治过程中,伤员数量较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场面较乱,增加了抢救的难度。因此,确保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快速有效的顺利进行是急诊科的一项任务。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启动群体伤事件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全院各个科室密切配合,过硬的急救技术和有预见性的救护措施。

临床资料

16起群伤事件共90人,男70人,女20人,年龄4~65岁,其中车祸伤10起32人,幼儿园校车翻车致伤7人,CO中毒4起12人次,食物中毒3起伤19人,天然气泄漏中毒1起11人次,毒鼠强中毒1起9人次,经急诊科紧急救治,及时分流35人,送手术室紧急手术15人,人重症监护室9人,一般救护25人,处理转上级医院6人。

群体伤的紧急救治

启动紧急呼叫系统,统一指挥。接到求救电话及时掌握救援信息,何种伤害,伤员数量,立即通知院领导、总值班,护理部,由院领导进行全院范围人员的调度,调集专业组人员迅速到达急诊科、通知有关科室腾出床位,CT室、放射科、化验室做好应急准备。推担架到医院门口迎接伤者。

保证抢救器材、物品落实到位。如抢救车、呼吸机、除颤仪,大量的救治药品,确保各种机器的良好功能状态。

伤员到达急诊后,应对伤情进行病情评估,用腕带注明患者的姓名、诊断、伤及部位,对生命体征不稳定,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用红色腕带,有潜在生命危险状态,活动性出血,多处骨折的用黄色腕带,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用绿色腕带。根据腕带的颜色,以先重后轻的原则,进行救治。

重症患者在抢救室救治,急诊抢救室内由急诊科护士长统一指挥,救护队员由急诊科业务精、技术硬的护士负责,使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安置。急诊科的护士都具有掌握心电监护、除颤仪、洗胃机、呼吸机等各种抢救仪器操作能力,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给患者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及时给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食物中毒的患者及时给予催吐导泻,对于开放性骨折的患者给予包扎、固定,并有预见性的给予留置导尿,备皮、输血等护理措施,为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

由院领导签字,开展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记账的原则,由从其他科室派来的医护人员护送到辅助科室检查和化验。

正确分珍,及时分流,患者在急诊处理后若生命体征稳定的需专科处理的,应及时向院领导及相关科室联系,做好接收患者及急救工作,同时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同意和合作,转运途中由专人搬运和护送,做好病情交接工作,护士职责明确,有章可循,快速有序,为抢救伤员赢的时间。

做好患者的抢救记录工作,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患者的姓名、抢救开始结束时间、生命体征及救护措施。

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对于老人、儿童及情绪波动较大的应与其正确沟通,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进一步完善急诊科工作制度,完善突发性伤害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成批伤员的分诊、诊治,转运环节的规章流程及各级护理人员在群体性伤害事件中岗位职责等。护士平时熟悉应急预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使各项抢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培养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在灾害性群伤事件中的应急能力,要求急诊科平时加强忧患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救治预案,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培养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使抢救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掌握突发群伤性事件病情及护理特点,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对伤员的问题具有准确的判断。护士要有预见性地观察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病情变化时,才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最有效的护理,因此,要全面培养急诊护士预见性病情观察能力,使护士以预见性思维方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

加强物资储备工作,备齐各种急救物品及药品,急救器械及急救物品一定要专人管理,定点定置,定期检查,定期消毒灭菌,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建立灵敏的指挥系统,由院长组成的院总值班24小时全天值班,急诊科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一旦有突发事件出现,总值班发出紧急呼叫信息,组织人员迅速抢救。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沟通技巧,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东林,黄素芳,李秀云,等.预见性思维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1):51.

2Pintar T,Collard CD.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cardiopulmonary bypass[J].Anesthesiol Clin North America,2003,21:453-464.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7.23动车伤员 救治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80-01

7.23动车事件发生后,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三级医院,温州市某医院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救援预案,共收治患者33例。本人回顾性分析该医院在此次医疗救援中的总体情况,为今后有效地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从急诊科,病案室,脑外,ICU,骨科及相关科室收集伤员资料。

1.2 一般资料。2011年7月23日-2011年7月24日,共收治动车事故伤员3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4岁―62岁,平均年龄37.7岁。

1.3 统计指标。包括伤员来院时间分布,籍贯,受伤解剖部位,伤情分类(按伤员入院科别划分),转归。

1.4 伤员分检。根据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如果稳定,危重病人予红色标识,轻伤病人予绿色或黄色标识;如果不稳定,进入抢救室,危重病人予红色标识手术ICU,已经死亡病人予黑色标识。

2 结果

2.1 入院时间分布如下。事件后1h,2h,3h,4h伤员分别为,1人,13人,6人,5人。

2.2 受伤解剖部位。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后如下:四肢损伤,体表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单个部位损伤13例,多个部位损伤20例。

2.3 籍贯地分布。分析如下:温州伤员9人,福建伤员18人,其次有国外、武汉、山东、陕西、江西等地。有14例伤员存在2处以上的损伤。

2.4 动车伤员伤情分类。共7个科室收治了伤员,分别为:骨科,脑外,ICU,急诊留观室,胸外,普外,五官科。收治科室最多的分别为:急诊留观病房,脑外,骨科,胸外等。

2.5 动车伤员转归。急诊治疗后好转回家2例,转院1例,院前死亡3例。截止2011-10-17,留院观察或住院后,好转回家21例,转院1例,仍住院5例。死亡占9.1%,住院57.6%,仍住院15.2%,留观24.2%,回家6.1%,转院3%。

3 讨论

该医院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市级综合性医院,承担了早期伤员的一期治疗、后期转院伤员的二期治疗及正常住院患者的常规治疗等医疗救援工作。

3.1 本次急救护理的关键环节。

3.1.1 意识与预案。在第1例伤员到底急诊科时,分诊班护士立即向相关部门做了汇报,启动了紧急应急预案,同时根据本次群体伤发生的特点及强度,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了初步评估,及时组织人员及急救物资,检查各急救通道和急救区域,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3.1.2 质量与管理。

3.1.2.1 合理调配人员。启动紧急应急预案后,从全院增调了几十名曾在急诊科待过熟悉急救流程的护士和几十名护工,将所有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组成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护工为主体,其他人员为辅助的团体的急救小组,全程负责诊断、检查、治疗和转归,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救治链,使来院伤员均能得到及时救治,体现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同时紧急调用了大批急救物资,缓解了人员紧缺,物资紧缺的问题。

3.1.2.2 完善信息管理。设立了专人负责伤员信息的收集与保管工作,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同时建立了伤员信息卡和身份识别带。根据伤员病情采取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理原则,采取4种颜色区分病情,为各救治环节提供信息,为其他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红色用于危重伤员,即特级或一级病人;黄色用于重伤员,即二级病人;绿色用于轻伤员,即三级病人;黑色用于死亡病人。

3.2 本次急救护理暴露的缺点与改进建议。

3.2.1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由于部分伤员资料缺失不能达到完全精确,造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

3.2.2 缺乏专业人才和急救物资准备。通过全面总结此次动车伤员急救护理组织管理的经验,我院在专业人才和急救物资储备方面存在不足,参与急救的专业急救护理人员少,急救物资不足,加大了护理组织管理的难度。建议今后加大急救专业人才、物资的储备,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急救物资储备库,以提高群体伤的应急能力。

3.3 建议。

3.3.1 通过全面总结本院7.23动车事件的救援经验,建立完善的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设备、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当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全方位,有效,高效实施医疗救援。

3.3.2 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准确快速判断伤情,做好登记,对伤情重,生存希望渺茫的伤员仅给予期待治疗,使有限资源能救治更多的伤员。

参考文献

[1] 姚文章,张连阳,程晓斌等.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和i,2008,10(5):393-397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批伤 急诊抢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45-02

随着现代社会致伤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创伤已成为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值得重视的交通事故伤已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公害” [1]。由交通意外及其它因素导致的成批伤病人逐年递增。成批伤由于伤员数量多,发生突然,病情复杂,涉及科室较多,给急诊急救工作带来很大压力,需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伤员进行有效救治[2]。我院急诊科从2008年5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成批伤42批257人次,经急诊抢救,保证了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成批伤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为2008年5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42批257人次成批伤患者。男184人,女73人,年龄8―72岁,其中25-55岁占82%,其中车祸204人,工地事故8人,爆炸伤6人,器械伤15人,中毒24人。

2 方法

2.1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我院制定了《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急救工作的预案》,成批伤由于事发突然,伤员多,伤情复杂,需要在短时间内分出轻重缓急,给予最有效的救治,如果没有健全的指挥系统,抢救时会造成混乱,延误抢救时机。根据我院制定的应急预案,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时当班护士第一时间通知科主任、护士长、院总值班组织抢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调动护理急救梯队人员参加抢救,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统筹安排、合理分工 平时科室护理人员排班上兼顾老中青力量的搭配,每个护理小组设一名组长,由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协调能力强的护士担任。成批伤病人来诊后,第一时间通知护士长,护士长组织协调统筹安排, 根据护理人员抢救能力,对现有在班护理人员进行抢救分工,同时调配科室备班人员立即到场参加抢救,如仍不能满足抢救工作需要,立即上报护理部请求支援,安排院护理救护梯队人员到急诊科协助抢救。

2.3 快速分诊 打破分诊常规,实施快速分诊。根据伤员人数安排1-2名具有临床经验的护士担任分诊工作,要注意接收随伤员转来的医学记录如:所用的药物、止血带缚扎的时间等。从受伤现场至医院急诊室伤情会有变化,因此急诊室的分类和诊断需注意弥补前级分类的不足或不妥之处。迅速采集病史,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一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伤员伤情,进一步为伤员赢得抢救时机。应按照以下顺序检查并优先处理存在的危险因素 :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

2.4 客观实时记录 接诊后对每一位伤员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受伤时间、就诊时间、转归,做好资料汇总,上报,使上级领导能通过伤员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人力、物力做好相关的协调、准备工作。

2.5 组织实施抢救 由2-3名工作经验丰富抢救技术熟练的护士负责危重病人的抢救,护士应配合医生迅速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优先抢救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腹腔内脏器脱出等特别危急的伤员。抢救过程中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由1-2名年资较低的护士或外来支援的护士负责辅助抢救工作如:皮试、采血、吸氧、备皮包扎等。同时还需安排护工及护生负责病人检查、手术、住院途中的安全护送及指引。重危病人由专人负责护送,并做好病人病情及用药的交接。以保障抢救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

2.6 加强物品管理、人员培训 抢救室物品做到“五定”,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仪器功能,物品备用状态,每次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充,任何情况不得挪用或借用。以保证抢救工作正常运转。护理人员定期定期组织学习各种抢救技术,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抢救时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3 结果42批257人次成批伤患者来院时已经死亡2人,收入ICU抢救2天死亡3人,其余252人均抢救成功。

4 结论 成批伤病人的成功抢救,必须要有一支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快速反应的护理队伍;同时还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才能使成批伤抢救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要加强各环节管理,保障各种抢救仪器设备及急救药品的完好,处于备用状态,才能避免抢救工作中的忙乱,提高成批伤抢救的成功率[3]。

参考文献

[1]陈秀芳.成批伤抢救工作的组织与体会[J].中国护理,2005,2( 2):827-828.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74-02 中图分类号:R 19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70

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是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1]。手术室是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为急危重症病人及“五无”(无姓名、无单位、无住址、无家属、无经费)人员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我院手术室特设手术绿色通道。自2005年1月至今通过绿色通道手术成功救治的病人共67例,其中有5例病人在行绿色通道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够通畅,现将影响手术绿色通道通畅的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影响手术绿色通道通畅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①白天中控室护士没有及时接听电话。②夜班护士没有将值班电话随身携带,导致电话长时间没有人接听。③在班人员接到急诊绿色通道手术通知时没有及时做好术前准备,没有立即到手术室门口接病人。④听班工作人员在接科室急诊绿色通道抢救电话时,没有及时赶到科室,从而延误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机。

(2)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对病人病情估计不足 术前准备不充分;对各种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用途不熟练;对各种抢救仪器如除颤仪、血液回收机等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模糊不清。

2.客观因素

(1)手术室电话因素 手术室值班电话为小灵通,在手术间内的某个区域有信号盲区,影响通话质量,耽误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间。

(2)手术室远离急诊抢救室,且没有病人专用电梯,尤其是急诊绿色通道病人专用电梯,且没有“病人优先”标识,造成病人在运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过长,耽误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间。

(3)手术室抢救仪器设备配备不全 如手术室没有配备床边B超机、血液回收机、C臂机、小儿除颤仪等抢救仪器,影响病人的抢救时机。

3.管理因

(1)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种疾病手术抢救不规范 手术室没有建立各种急诊手术尤其是急危重症手术的抢救常规及应急预案。造成在抢救急危重症手术病人过程中无章可循,耽误了病人的抢救时机。

(2)科室间沟通协调不到位①急诊室与手术室之间协调不到位:急诊室工作人员在电话通知手术室时,没有向手术室工作人员交待清楚病人的年龄、病情、术前准备情况、预计到达手术室的时间、术前诊断等;手术室有手术时,急诊工作人员在没有得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同意就直接将病人送到手术室,造成手术室工作的忙乱。②各个外科之间、急诊室沟通协调不到位:对于多发伤病人没有实行首诊医生及首诊科室负责制,因为担心病人没有人“买单”而互相推诿,从而延误了病人的抢救时机。

(3)手术室护士配备不足,护理人员梯队不合理 在手术排班过程中没有实行“一老带新”。白天没有预留手术间和手术护士负责急诊手术,遇到急危重症手术往往因此延误了抢救时机。

保持手术绿色通道通畅的对策

1.加强对相关人员培训

(1)努力提高相关人员的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士最主要的意识,急救服务意识是评价急救护理质量的首要内容[2]。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尤其是急救服务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如聘请外院专家讲学,流动播放医德医风宣传篇等,使医务人员在思想上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每一项护理工作,尤其是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士,应更加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尽可能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2)加强对相关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对急救技能实行全员培训,首先选派优秀的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如参加全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及全国ICU专科护士培训。外出学习人员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科室的其他人员。同时,科室要采用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如晨会提问,科室小讲课,护理查房,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赛;急救技能考核如徒手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常用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途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尤其是急救技术水平。模拟急救是培养护生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重要途径[3]。对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及应急能力采用模拟急救教学。

2.改善硬件设备,优化资源

(1)修建新的外科大楼,在病房楼层设计时急诊室和手术室在同一栋楼,并配有病人专用电梯。

(2)手术室配备床边B超机、血液回收机、C臂机、小儿除颤仪等抢救仪器。手术室的急救仪器设备、药品专人管理,做好“四定”,完好率100%,任何个人不得挪用或外借。

(3)手术室增配手机为急诊绿色通道专用电话,将电话号码写在急诊室的办公室黑板上,任何人不得无故拨打绿色通道电话。

3.加强管理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设立抢救绿色通道①医院建立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小组由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并特为急危重症病人设立“急诊抢救绿色通道”。平时不定时演练检查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通畅情况。②建立绿色通道流程,实行首诊负责制,开辟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科接病人医生确诊需绿色通道进行手术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做好血常规及配血相关科室开通专用绿色通道检查快速护送至手术室通知其他科室做好抢救准备。③手术室成立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小组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实行“限时”服务,白天预留手术间和手术护士负责急诊手术,接到急诊绿色通道电话时立即通知麻醉医生安排相应的手术间一人到门口迎接病人一人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医生做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做好抢救记录洗手护士配合手术。科室所有工作人员由主任、护士长调配,相互配合,按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进行抢救。

(2)各个科室之间加强沟通 ①由医务部负责协调沟通各个手术科室,对于多发伤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为急危重症病人及“五无”(无姓名、无单位、无住址、无家属、无经费)人员实行先救治后交费,实在没有人“买单”的病人的费用由医院负责,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为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机。②急诊工作人员在电话通知手术室时必须说明清楚病人的病情、术前准备情况、预计到达手术室的时间及手术方式。在手术室有手术的情况下必须得到手术室工作人员答复时,才能将病人送到手术室。

(3)优化手术室护士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在手术排班过程中实行“一老带新”。白天预留手术间和手术护士负责急诊手术,为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争取时间。手术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除安排两名护士值班外,另外安排四名听班人员,听班人员在接到科室电话时20分钟内赶到现场。

运行绿色通道为病人生命赢得了时间,确保科室合作顺利与医疗安全[4]。在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以讨论,充分协调,不断完善与规范运作流程,使之更安全,更通畅,真正成为“绿色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杨兴易,林兆奋,赵 良,等.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3.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0-343.

[3]苏伶娥,李锦忠,黄晓专,等.模拟急救在护理本科急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右江医学,2009,37(6):74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