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妆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应用现状
1.教学目标方面的缺失。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导向,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目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重在学生智力发展与技能增长,但是对于儿童的情感培养目标有所缺失,因此也导致了课堂教学中缺乏游戏化教学。
2.教学内容方面的缺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拼音、字词等内容的掌握。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课堂缺乏乐趣,枯燥乏味,儿童在学习中也是机械记忆,违背了儿童天性的释放。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儿童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3.教学方式方面的缺失。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学习知识。然而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仍是讲授课文内容,讲解字词,并没有体现游戏精神。
二、小W语文游戏化教学缺失原因
1.游戏化教学观念尚未得到充分认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持续已久,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理念的认识尚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着游戏化教学的进行。由于游戏化教学推行时间尚短,教师缺乏实际的游戏教学经验,担心学生沉迷游戏中而忽略对知识的学习。这种固有观念使游戏化教学难以落实。其实游戏化教学的得当应用能调节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轻松的环境。
2.游戏化教学策略单一。在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将游戏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游戏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对游戏没有太大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应试教育课程内容繁多。考试形式仍是传统的应试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考察,这就需要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在当前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高效利用时间,将所有的教学目标完成,因此在课堂上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传授知识最便捷。
4.游戏化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传统的应试考试导致游戏化教学难以实现,现行的评价体系应相应进行改变。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系统,并且完善游戏化教学评价系统。
三、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应用策略
1.巧妙利用课前小游戏导入。新颖的课前小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奠定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课程的顺利开展作了铺垫,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当天授课内容设计具有新意的小游戏。例如,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为例,设计一个导游游戏,将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作导游,带领其他同学游览桂林山水,用自己的话描述桂林山水风景,作为游客的同学在黑板上将自己听到的描述画出来,然后大家评选最佳导游和最佳游客。教师在活动中应适当给予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2.综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开展活动。游戏活动中应尽量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锻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触摸春天》一课,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代表春天的物品,可以是一段音乐,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张照片,或者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或者是一种春天的水果,或者春天的某种花,并且每位同学讲述出自己认为所选物品最能代表春天的原因。同学之间可以分小组交流感想。活动之后可以将收集到的东西进行展览。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技能,去留心发现春天的特有事物,之后进行筛选,最后将东西展示给其他同学时还运用了表达能力。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符合学生活泼爱动的天性。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即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作为人类文化,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关健词:游戏 快乐学习
1.游戏化教学分段解剖
随着小学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教育课程中,小学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小学教学的目标小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小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小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小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妹妹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小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小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2.游戏化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的课堂设计已逐步走向淘汰,新型的游戏化教育正如不断壮大发展。
例1:开火车
适用范围: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
游戏准备:相关字母、声母卡片
操作过程:
(1)做这个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开火车可以横着开,也可以竖着开,还可以开双轨列车。
(2)导语: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开小火车,看哪一列火车最先开到我们首都北京。
开火车时,其他孩子学着很轻很轻地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 的声音,有利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复习学过的生字时,可以用卡片先出示一个生字,然后让一组学生轮着读生字字音、组词。
师:“请第一组开双轨列车,先读读字音,再给它找个朋友。”
谁说错了,火车就停下。
师:“哪个修理员来修理一下?”
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字母),修理好了继续开。
例2:送信
适用范围:这一游戏可以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收信,它的适用范围是认读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和句子。另一种是投信,它的适用范围是字母按声母、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分类,或者是音节按两拼音和三拼音的分类,也可以是生字按偏旁和结构的分类,还有词语按水果、动物等的分类。
游戏准备:相关的卡片、邮箱若干。
操作过程:
方法一:收信。以认读字母b为例。
师:老师这里有几封信,想请邮递员来帮我送一送,收到信的小朋友只要把信念出来,这份信就是你的。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
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
在学生说儿歌的同时,老师或老师请一位学生来给大家分发卡片。发到卡片的学生就上台举起卡片带领大家读。如果这位学生读对了,就跟他读,并说:“对对对,快收信。”如果错了,就说:“错错错,没人收。”然后请一位学生来帮助这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认读。
方法二:投信。老师要准备像这样的邮箱3个,分别在上面贴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标签。这样的邮箱以后在进行音节、生字、词语等的分类时只要把标签更换一下就可以了。下面以字母b的分类为例向大家来介绍一下。
师:邮递员叔叔太忙了,有好多信来不及送出去,请你来做邮递员把信投到相对应的信箱里,好吗?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小小信封是谁的,请你赶快找一找。
在学生说儿歌的同时,老师或老师请一位学生来发卡片。发到卡片的学生就上台举起卡片读bbb,是声母,然后投入相对应的邮箱。如果对了,就跟他读,并说:“对对对,快收信。”如果错了,就说:“错错错,没人收。”然后请一位学生来帮助他认读并分类。
梅尔曾说:“在游戏中,我不仅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还看到了学生们的契约精神和专心钻研的态度。并且,教师们反馈称那些原本在传统课程中默默无闻的学生也开始发光发热。”教育界学者认为,学生只有能够真正地应用知识,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2011年,一群物理教师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将以教师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替换为“积极学习”教学法。他们发现,采用了这种方法之后,学生对运动学的理解能力增加了38%。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
[2]李志立.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2007,(21).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64-05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运用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和学习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沟通传播,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进行调查,以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现状,并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5个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比较良好的省市(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江苏、辽宁两省)的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和管理者。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环境支撑下的问卷调查法和与部分师生的访谈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信息化教学情况、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情况等方面内容,题目类型以单选、多选和问答题为主,共56题。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当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情况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里进行学习的现状,客观地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环境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方法。
(三)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28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教师152份,管理人员53份,学生549份;中高职比率为1:3;涉及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辽宁五省市,有效收回率达75.7%。实施有效访谈共18次,其中学生11次,教师3次,管理人员4次。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现状
1.学校多媒体教室及无线网络覆盖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的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在职业学校的普遍开设,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拥有数不断增加,生机比平均达到了5:1,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1.50个;配置数量上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校园网建设中29.8%的学校为万兆主线,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无线网络的比例为4.9%。另外,41%的职业院校计划将建设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比例有了较明显增长。
调查中发现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距,但国家示范校的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高职院校要明显好于中等职业院校。
2.学生电脑拥有率及上网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54%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30%台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在职业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生机比为5:1。在上网使用的通讯软件和应用系统方面,使用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QQ91.3%、微信63.4%、微博8.8%,基本应用体现在实时沟通软件。观看、下载音乐或视频占57.1%,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占42.9%、玩网络游戏占20.9%;网上交易、购物占5.9%;逛论坛、维护个人博客占8.7%;运用网络学习的比例为3%。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比例总和达到79%,已经成为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上网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及上网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行为的多样化。
3.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及网络行为
在研究和衡量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状况时,上网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CNNIC于2014年1月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2.6小时。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在这平均每周22.6小时的上网时间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时间分配情况分别是网上学习(平均每周5.26小时),网上娱乐(9.41小时),网上交流(8.52小时),网上商务活动(2.76小时)及其他(3.5小时)。学生们每周进行网上学习的时间占到每周总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
1.相关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职业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数字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亟需建立相应的系统进行使用和管理。据统计,40%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全校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学校占33.47%,和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学校建设的供全校范围内全日制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较为完善。在参与被调查的学校中,67.98%的学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6.69%的学校已有相关建设计划。调查结果也显示,高等职业院校比中等职业院校建设得好,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占88.6%,中等职业学校占62.36%。
在对未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院校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时,52.17%认为教学资源缺乏和经费缺乏是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的缺失,也很少组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目前只处于幻灯片的制作与应用阶段,但普遍认为未来的趋势,想象空间很大,希望获得政策支持。
2.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在调查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来源时,91%的老师把互联网搜集数字教学资源上载到教学平台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渠道,缺乏原创资源,如图2所示。在调查上课使用的数字资源时,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较频繁的数字资源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基本一致,教师使用最多的是PPT演示课件,占到70%以上,辅助教学课件和虚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等共计30%,在课堂教学中只有20%的专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差别不大。如图3所示。
3.课堂教学方式
在调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41.38%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29.89%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33.33%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回答,31.03%的是教师模拟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对专业技能训练采取的教学方式,52.87%是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进行。这说明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关于信息化教学是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91.95%的教师认同是会转变,但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却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如平台的不易用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及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差是主要原因。如图4所示。
(三)学生信息化学习现状
1.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参与方式排名依次是: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58.42%的学生最喜欢的资源类型是动画和仿真资源,他们认为这类资源可以实现不用到实习车间就能学到相关知识,而且还能掌握操作流程,专业知识学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困难,学得也快了,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57%的学生业余时间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进行学习;64.36%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课堂演示。见图5。
当问起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74.8%的学生很喜欢老师用信息化手段来上课,21.4%的学生认为适当使用会比较好,62%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针对“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中发现,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缺少互动设计的占32.67%,认为PPT设计不佳的占20.9%,认为过度依靠虚拟资源教学的占25%,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很认可,在学习喜好上更偏重于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类型,但同时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同时不能过度依靠教学资源而忽视教学本身,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互动设计。
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普遍认可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他们认为互联网能够锻炼自主学习性,提供充分的资源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如在手绘漫画课和造型课能搜集自己喜爱的画去锻炼提升,在PS等课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挑选合适的素材形成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创意。但是有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搜索的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网上资源很杂乱也不方便。一方面希望学校改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专业资源搜索途径或专业教学资源库。
2.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
在对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56.6%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5次以下; 31.9%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6-10次。在登录学习时间统计上,32.6%学生表示平均在每次30分钟,5.3%的学生每次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在针对“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效果”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8.9%)的学生认为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后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学生在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谈到“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居前五位的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上有用资源太少”(27.3%),“网速太慢”(26.5%),“用电脑学习不舒服”(21.1%),“对于我在网络课程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回复反馈不及时”(15.7%)和“学习效率低”(12.9%)。
3.沟通反馈手段调查
在针对学生课外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与老师沟通采用的手段调查时发现,35.3%的学生会首先使用手机、电话等工具实时与教师获得联系;42.5%的学生会首先使用QQ、微信、校内相关平台中的在线留言、消息、邮箱等工具与老师联系沟通。在集体讨论或小组沟通的时候,43.85%的人比较倾向于QQ、微信这种方式实时沟通,并且认为这种沟通大家畅所欲言,效果比较良好,2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中的当面沟通效果比较好。
在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效果良好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发现,67.6%的学生喜欢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给予评价、考试成绩每一步都有记录查询这种有组织、实时记录随时查询、清晰明白的学习反馈机制,其中68%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相关平台的稳定性、方便性和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论
职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改变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有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现状如下:
一是接受程度高,对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持肯定态度。当前职业院校中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从小开始接受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熏陶,各种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期待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希望更好地设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这给教师拓宽信息化技术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环境构建日趋完善,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不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是必然趋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外辅助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调查中也发现,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都不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在搜索各类学习资源、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使用科学性不够。但在那些已经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并已经应用成熟的学校中,这方面的表现要好一些。
四是建设与应用的数字资源质量和类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特点。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动画、虚拟仿真等这类表现性强的学习资源,并且认为这种资源将有利于他们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但是学生又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良好的设计,做到美观、有用、合理有机统一。
五是对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网速、网费、网络稳定性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因而影响信息化学习的开展。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只有当校园网普及程度较高、网速较快、网络使用费用合理、网络性能稳定时,开发更多合理好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配置相对成熟的平台软件,对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给予充分研究、适时的指导和培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峰,徐丽娜,任剑洪.江西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66-70.
[2]郑燕林,李卢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85-91.
[3]赵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1(12):246-247.
[4]刘力文,李成金.苏南某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60-161.
[5]邓小华.免费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5-138.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HOU Xiao-ju & LU Er-yun & QI Q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