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文化差异

社会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文化差异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动物词汇 英汉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许多动物名称的词汇既表达动物本身特定的概念意义,又富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感彩和联想意义。而其内涵的文化因素是隐性的,往往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既要学习词语的概念意义,又要了解词语深层所蕴涵的联想意义,即它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只有探讨和了解英汉文化中动物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因此而造成的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本文仅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些动物词汇,以了解它们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差异。

1.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词汇所折射的英汉文化差异

牛在汉民族的生产生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里,牛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典型和勤劳的象征,常被作为公仆的形象。以牛为喻体的词语也以褒义为主,如“孺子牛”、“细如牛毛”、“牛刀小试”等。而在英国牛很少干活,没有多少联想意义。英语中牛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只有ox和dull有联想意义。ox主要用于祭祀,具有吃苦耐劳和温和的形象。bull由于身体高大、生性凶猛,象征着雄性的威力和潜力,常喻指健壮的汉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爱闯祸的粗人。

马在中英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差异较大。马是英国人早期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因此马在英语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在英国,马在生产之余还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所以英语中由马组成的习语、谚语和典故也相当多,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之谈,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work like a horse,eat a horse(饿极了),talk horse(吹牛),a horse doctor(蹩脚医生),horse laugh(纵声大笑)等。而在汉语里,马暗含珍情重义、忠于职守之意,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天马行空”(比喻淡泊和潇洒)、“龙马精神”(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精神);马又是能力、圣贤和人才的象征,如“千里马”(比拟不可多得的人才);马还是中国古代战争不可缺少的战斗力量,所以汉语里有“一马当先”、“单枪匹马”、“马到成功”等成语。

羊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性格温和、恭顺的联想意义,但又不尽相同。英国人一向重视畜牧业,以牧羊为主。对应词汇sheep(ram,ewe,lamb)和goat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联想:sheep通常指胆小鬼、害羞而忸怩的人、温顺或受压抑的人,如有习语as monk as lamb,as gentle/mild as lamb等;而goat则向来被认为与好色、和罪恶有关,是魔鬼的化身,因而有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把好人和坏人区分开)。汉语中羊古同祥字,甲骨文中吉祥多作吉羊,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具有吉祥、温顺文雅、平和的美质,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

狗在英语国家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他们欣赏狗的忠诚和勇敢,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因此语言表达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志之日)”等赞叹。然而狗在汉语言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被蔑视的动物,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有词语如“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等。

2.人们所熟悉的野生动物词汇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民族对于狮虎反映差别很大。西方lion是百兽之王,而在中国却是老虎。在英国lion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 Richard。与之有关的习语也多为褒义,如regal as a lion,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lion-heart(勇士)。但在汉语言文化中,狮子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联想意义。汉民族对虎的联想有两方面:虎健壮有力、英勇果断,有关的成语也多为褒义,如“如虎添翼”、“龙腾虎跃”等;虎又有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之意,“如狼似虎”、“笑面虎”、“伴君如伴虎”等。而在英语中tiger喻指凶恶之人,如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方式生活);口语中常指比赛的劲敌,如paper tiger(比喻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敌人)。

蝙蝠在英汉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bat是一个丑陋、凶恶的吸血动物形象,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所以有关的习语均为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等。而在中国文化中,蝠因与福谐音,被视作“福鸟”。人们常以蝙蝠作画,表达良好祝愿,如“蝠鹿图案(福禄双全)”、“蝠鱼图案(富裕)”、“蝠桂花图案(富贵)”等。

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智慧的体现,因而就有聪明或智慧的联想意义,如as wise as an owl。而在汉文化中,猫头鹰经常在夜间发出凄厉的叫声而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有凶险、不吉利等联想意义。

在英语言文化里bear常指粗鄙、鲁莽之人,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而在中国熊可指人行为缓慢、呆傻和无能,如:“笨熊”、“熊样”;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称熊市。

3.传说中的虚拟动物词汇所表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数千年来,龙文化已渗透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中的龙是马脸、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神通广大无比。历史上的皇帝常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汉语中会引起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义的文化内涵,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争虎斗”、“藏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等。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形似蜥蜴、满嘴喷火、长着翅膀、身上有鳞的硕大怪兽,它是罪恶和异教的象征。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是凶险邪恶的象征:如《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母夜叉、凶狠的人,含有邪恶和魔鬼等意义。

凤凰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和联想意义迥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又名长生鸟、不死鸟,身披火红色和金黄色的羽毛,每五百年即自焚而死,然后由火中重生。因此,在基督教里被当作不朽的灵魂,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在英语中成了复活、再生、永生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中的凤凰分雌雄,雄为凤,雌为凰,有百鸟之王之誉,是吉祥幸福的化身,象征着太平安宁和美满的爱情。在神话传说中凤和龙齐名,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传统文化中龙和凤代表帝王和皇后,象征皇权,还可比喻婚姻美满、夫妻恩爱,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珍贵和吉祥的喻义。

麒麟在汉文化中被看作“仁兽”、“瑞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其形象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可比喻杰出人物和有出息的子孙。独角兽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它像马,或小羊,额头上有一只美丽的独角,是幸福和圆满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西方文化和西方智慧的象征。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麒麟就是西方的独角兽。有些辞典把二者对译,但从两者的形象和联想意义都可以看出,麒麟和独角兽并不是同一概念,独角兽的文化含义和地位近似于中国的“龙”。

总之,语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差异与语言的差异并存。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习得的过程,要精通一门外语,就必须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英汉文化千差万别,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动物词汇上,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文化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异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只有了解英汉动物词汇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差异,才能清楚地看到两者各自承载的深层信息,从而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英语理解和表达错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张绍麟.词义的文化标记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A].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一、中西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及国家社会环境的迥异造就了中西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国家统治发展道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为人的性格、智慧等由气候决定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延伸,人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即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后继的诸多学者如亨廷顿等对此进行了有限的反驳与修正,但不可否认自然地理条件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俗语即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说法,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性格特征、文化、政治、艺术等诸多文明发展因素有不同的塑造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犹如黄河与长江。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所流经的地域覆盖了中国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黄河九曲,先昂首向北,继而折向南,最后迤东而流。长江经西南边疆云贵高原的深山峡谷,汇集甘藏高原的支流,出三峡过广阔的平原,他们最终都进入了广袤的大洋。黄河造就了中国文明天玄地黄的性格,长江却是一种一种婉约的柔美,使得中国文明呈现多元的格局与气象。中国文明由中原的黄河流域发端,即中原地区,融入长江流域的文明。美籍犹太学者魏特夫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及本质进行研究时提出“治水国家说”,认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需要以满足及适应农耕发展的需要,使得中国文明形成了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为中国学者所普遍批评。近年来,其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被淡化,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概念置换,而形成时下的风潮的“水利社会”研究。生长繁盛于大河流域的中国文明确实与“水”息息相关。黄河从黄土高原迤丽而东,在黄淮海平原泛滥成灾,数次改道,治水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上古文化中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最终深深的映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中国文明孕育的传统王朝帝国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此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有重要的造就促成作用。为保证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动员庞大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而非所不能成,元帝国末年黄河决堤帝国中央政府即动员百万民工筑堤。中国文明所构建的王朝帝国的背面是古代文明发展史上著名的欧亚大陆草原走廊,生长于这个地带的游牧族群在长时段的传统文明发展中与其南部的农耕民族的多元融合中,战争冲突是最主要的方式。从三代的周朝至清代以前,东亚中国文明的王朝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多数时间里处于对峙状态,中国文明的王朝帝国在强盛的统一状态下,往往发动战争使北方的游牧民族臣服于其皇权下,就是所谓的“四夷宾服”。汉唐帝国的对外政策最具代表性。在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枢机构对帝国广袤地域的臣民、财力等进行统一调度,汉武帝几次派遣大军出塞,李唐帝国亦如此。再如长城、大运河等大型工程的修建非此即不可完成。在这些因素及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合力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帝国中央政府以皇帝为首的中枢机构对全国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包括人才、土地等资源。

西方传统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有迥异的历史风格,西方传统文明源于古希腊城邦文明。雅典之城邦文明是其核心与主体,其政治统治体制为西方传统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渊源基础。雅典位于中希腊东南部的阿提卡半岛,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地,适于种植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平原面积狭小,土壤较为贫瘠。因此,雅典城邦文明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本土的粮食产出量不能满足其人口消费需求,需要用葡萄酒、橄榄油等商品进行粮食交换。其山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如大理石、优质陶土及银矿等,沿海地带的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这些条件促成了雅典城邦工商业及海运事业的发达。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氏族的血缘关系被地域关系取代,工商业阶层成为雅典城邦社会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对旧的血缘氏族贵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由于工商业经济发达的缘故,故其原初国家――城邦的立国理念中有强烈的独立与自由氛围,造就了雅典城邦辉煌的古代奴隶制下的民主的黄金阶段。且希腊-雅典城邦文明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距离“刚好”合适,可以吸取其文明发展的精华的同时又不至于“太近”而丧失自己独特的文明性格。其城邦国家的政治结构为分权-制衡。雅典城邦在伯利克里时期其民主发展达到了顶峰,初将近及司库等职务外,城邦国家的所有政治统治职务面向全社会符合条件的公民开放。亚历山大的征服把希腊-雅典文明的因子进行了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继之而起的罗马帝国亦是由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的罗马城邦发展而来的。罗马帝国发展的文明实质还是希腊-雅典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城邦的建立过程中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格拉古兄弟改革等是其发展的结果。在不断的政府战争中,罗马城邦一跃而为纳地中海为其内湖的庞大帝国。屋大维于公元27年称第一公民或称元首,实质此时的罗马已为帝国体制。戴克里先即位面对帝国的2世纪危机,在整个礼仪及政治运行中实际用皇帝称号,只不过是屋大维“元首”政治名称的改变而已,其实质不变。罗马帝国与同时期的汉帝国同为中西传统社会的两大帝国,但罗马帝国的“皇帝集权”与汉帝国的中央集权不可同日而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罗马帝国的政治结构体系中仍然保留这原初国家形态――城邦时期的分权政治机构,如元老院。戴克里先称帝后,实行“四帝共治”的政治结构制度,这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中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具有“反叛”中央王朝的割据分裂势力额存在,不过亦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归一强权皇帝的统一下。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方传统社会很快被日耳曼等蛮族所瓜分,众多的蛮族王国纷纷建立,经历了1000余年的中世纪至今西方社会不复出现统一的大帝国。总体上看,西方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都呈现为分权-制衡。中世纪教权与王权一直彼此争斗不休。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的每个男人、妇女和儿童的心目中,皇帝被赋予了绝对的、超自然的和全能的力量”,[2]这导致了二者在实际政府行政管理运行上的迥异。这是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合力因素的结果。

二、中西传统的社会管理

中国传统社会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结构在公元前就已经形成,表现出了成熟性的特点。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专业、完整的官僚队伍和机构。西方传统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则主体表现为贵族管理。希腊-雅典城邦国家向“一切人”开放的政权管理其范围是有限的,即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制度。中国传统社会自东周崩溃后,秦帝国建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体制得到巩固与完善。秦帝国的大一统昙花一现,完善的任务则由其后的汉帝国继承完成,汉承秦制。隋唐帝国及明清帝国基本承袭前代,只是略有损益罢了。中国传统社会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文官制度,构建了一个庞大高效的官僚体系,因为儒家学说自汉武帝时代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而不曾被动摇推翻,最终通过科举制这一形式为王朝帝国政府进行人才选拔完成行政管理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央为三省六部,地方为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县以下为里甲组织,由村社选举德高望重及财力厚实之人担任领导,形成村民自治组织,为王朝帝国政府征收赋税、兵源及政治政治政策。文化教育等的宣传与服务等。中国传统社会行政管理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宗族亦爱某种程度上有着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明清两代表现的为尤其明显,这一切都以王朝帝国的皇帝为中心,各代略有一定的体制变化,但其总的中央集权结构不改变。

西方传统社会中其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相较于中国传统社会则显得较为简单,其职能亦有限。希腊-雅典城邦时期的“民主制度”下选举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如同中国传统社会一样接受具有系统专业的儒家文化熏陶而成。罗马帝国时期总体上看其帝国中央政府的军事色彩较为浓厚,因为不断地处于战争中,其行政管理机构亦较为零散,军人主管占据主要地位。中世纪时期,各蛮族王国治下是大大小小的领主庄园,国王实质上只是一个较大的领主,中世纪的骑士领主制度遵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大小庄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行政、司法、财政权等权利,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到传统社会的末期,民族君主国家、商人阶层等崛起,民族君主国的国王与商业阶层联合向旧的领主阶层宣战,如自治城市或同盟的出现,威尼斯、汉萨同盟等都是。其总的政治行政管理趋势表现为社会资源分配角色与权力的分散,而不是高度集中。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简单,专业化程度与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帝国政府相比较为逊色。

三、反思:政治文化的差异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对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差异学习的重要性不容争议。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英语文化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学习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不同国家的人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习惯,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各个意义之间的对等词就较困难。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及句型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其语言的情境中进行。再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了解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提升价值观念,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文化差异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

2.1材料直接讲解法

如通过采用教材,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广告与各种实物说明英语社会文化的特征,理解英语社会文化的含义。教师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学习需要一个环境,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够把英语学习者送到英语国家学习语言,那么可以利用外籍教师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外籍教师的帮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

2.2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书刊,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材料中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与此同时,教师通过采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文化的实物并在课堂中展示,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与讨论,加深对文化差异知识的认知与体会。这样不仅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且在文化差异知识课上也同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3文化对比教学法

在课堂文化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实践证明,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文化对比内容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说,两者应属于同一性质与类型。比如,在比较节假日时,应将两种文化中大致相当的节日进行比较等。同时,文化对比教学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应让教师包办代替。

2.4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运用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风俗习惯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不自觉地将中国的语言思维习惯混同于英美人的习惯,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而后将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也会造成语言运用的冲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奠定西方文化基调,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背景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符号文字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及其生活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民族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相关性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有些人虽然已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即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对方的文化背景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理解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产生独特的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逸事。如:以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为两大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化和儒家、道教与佛教思想构成的中国文化相差甚远。“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凝聚力量,因而成为至尊的帝王象征,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像鳄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够喷烟吐火,是具有四足的凶残怪物,难怪住在豪华外国专家楼里的美国夫妇每晚面对着龙形图案的天花板难以入眠。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动物的文化释义的差异窥见一斑。如:关于老鼠,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的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的人,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形象,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它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猫头鹰,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又如,运用体态语的差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外国人在召唤他人走近时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具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与传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加强传授文化知识,其目的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还要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所学语言。

为了更好地导入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我认为: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这种渗透可以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人们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习俗。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的材料,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获得从课文中无法得到的信息。也可通过分角色表演等方法,讲解和演示两种文化在相同场合中的不同表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明了仅仅掌握语言形式还不足以顺畅地交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文化意识的增强之上。

2.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最好选择那些词汇、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与本民族有鲜明差异的作品,并有效地利用好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包括报纸、杂志等。

综上所述,学习英语意味着学习以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掌握其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使英语学习中的问题迎刃而解,也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增强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必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3]刘连芳,王春晖.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2010.

[4]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

社会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增加了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对各类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只重视读写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熟悉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就很容易发生误解。因此要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有学者在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曾表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就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时,要充分注重文化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培养其文化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是为了能无障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今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英语课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培养其文化意识;让其在学习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分层次的文化教育,分析所教知识点中所包含的可能会在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偏差和误解的文化因素,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文化引导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通常,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单词词义、用语规则及语言结构之上。因此,当在教授学生进行词汇、用语及语篇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如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民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又时常会让词汇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再比如一些常用社交的语用规则也会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而大相径庭。

2.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引导

学习语言只有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才能更有效果。因此英语课程离不开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在创设一个生动、真实、形象的情景的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社会文化差异。

3.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引导

组织presentations、group discussion等形式自主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感受存在跨文化的意识。

4.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

当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教学也成为英语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手段。互联网中富含了数量巨大,快速更新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文化信息匮乏的教学资料的缺陷,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社会文化信息,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存在的差异及变化的认知度。

5.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体系中,多半是以教师为中心并且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单词、课文、句型语法的讲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应该消化吸收现代语言的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①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英语教学偏向于语言知识的教授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改变状态,积极改进教学的方法,有效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改进教学方式时,一定要把新的内容合理、紧密地融合到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中去,并紧密结合到语言交际实践。

②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组成,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换信息的过程,但有时候却能传达出比语言更有力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往往有着不同的、特定的含义。如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高兴愉快,但是有时,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

③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由于学校里英语教学课时限制,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和杂志等书籍,让学生从中提高文化素养,汲取西方文化,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的交流,更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即“跨文化交际”。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恰当地应用语言,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意识必不可少。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单纯地学习语言,对于交际需求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熟悉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文化渗透到语言和交际的各个方面,因此语言的学习应当在沉入文化当中来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越,梁晓鹏.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2):39-42

[2] 吴 菲,仲玉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2005)

[3] 刘琳.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导师:王栋.:曲阜师范大学,2004

[4] 陈玢,李琼,何广惠,李成方,王小芳,龚扬,马瑞.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70-73

[5] 梁满玲.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2):68-69+83

[6] 胡骥良.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导师:夏力力.:外交学院,2007

[7] 潘.浅谈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6,(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