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障碍。协调经济发展、人类需求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全球化问题。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国家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和技术,同时也就产生了资源环境的审计工作。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大力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发挥监督职能作用,促进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一、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现状
(一)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起步较晚
我国资源环境治理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迟,资源环境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牢固树立起来。1998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审计署成立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专门负责资源环境项目审计。我国当初为经济发展是先上项目,后治理环境,这也增加了治理环境的难度和资金量的增加,同时相应的也迫切需要后续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来起到对资源环境工作的保障作用。
(二)现有的审计人员的能力难以满足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要求
资源环境审计是一门融资源学、环境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等几门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强,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务和审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资源和环境有关的专业知识及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由于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开展才刚刚起步,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主要来自于会计和审计等专业,懂得资源环境知识的专业审计人员很少,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则侧重于财务审计,采用的方法是普通的审计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专业要求。有时,为了特定专项审计聘请独立社会中立部门的相关资源专家来参与审计工作,还受到国家对审计取证的规范及相应限制,他们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直接的审计证据来使用,这样就加大了政府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支出,同时严重打击了独立中立部门参与资源环境审计的积极性。
(三)资源环境审计是以环保资金使用为主的合规性审计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是以政府审计部门为主,对资源环境保护使用的资金进行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掌管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专款专用、有无资金挤占挪用或闲置的问题。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环境投资、排污费补助中用于治理环境污染部分,综合利用留成用于治理污染投资、银行环保专项贷款、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投资等进行审计。同时主要重视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环境要素,基本局限于以资源环境资金为基础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通过这样的资源环境审计,起到了事后监督的作用,只能是消极的防范,不能起到资源环境审计应有的事前监督及事中防范的积极作用。
(四)现有审计方式还难以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
我国当前资源环境审计的方式主要是对涉及资源环境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为主线,对其财务收支状况,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及其环境保护资金是否到位进行审计。审计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资源环境审计内在要求及今后发展的需要。资源环境审计的方式、前瞻性及覆盖面,与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息息相关,将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结果,同时也影响了政府有关部门利用审计结果制定今后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按现有的审计方式对资源环境中的重要指标(如江河的水土流失状况、森林的覆盖率与空气质量等)的审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指标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数据来证明其真实性,这些工作还需要审计人员与具有相应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二、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由于我国对资源环境审计开展的较迟,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我们要把保护资源环境贯彻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那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二是国民对于资源环境审计在保护资源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的认知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有钱了再投资保护治理环境也不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项目采取放任和容忍的做法。三是部分审计部门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开展环境审计项目的数量还是投入其中的力量都相对较少。组织开展的也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和重点项目专项审计,这些都会影响资源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资源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也逐年增加,为检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成效,迫切需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来进行监督,为下一步制定资源环境保护计划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而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有关要求,国家是以政策形式颁布的,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具有法律约束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现在及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现有颁布已有的《审计法》等法规中,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和项目及具体如何实施等细则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仅有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对有些不是资金方面涉及到的资源环境审计事项则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这样势必会影响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降低资源环境审计的成效。
(三)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还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审计,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程度较低。从国外资源环境审计开展的比较先进的国家来看,社会中介审计部门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对国家整体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有利补充,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具有独立性,对于被审计的项目可以提出专业的见解和可信的建议,他们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非常有利用价值,是重要的参考数据,是政府审计部门的一个重要助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环境的监督,这项工作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从规划、立项、建设、投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利用,按照企业的最佳环保要求进行有效的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如何利用发展和支持社会中介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参与全社会的资源环境审计,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要求及所提出来的问题,对于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审计人员在掌握资源环境审计基本财务知识以外,还应该熟练的掌握有关资源环境保护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就目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来看,普遍存在缺乏资源环境保护科学的相关知识的问题,尽管现在在探索聘请环保专家协助审计的路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计人员的调查与环保专家的理论存在脱节的地方,致使审计人员得不到环保专家的有力支持。因此,如何让审计人员尽快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并在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培养出一批专业的资源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是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否则就会出现资源环境审计结果不能如实反映真实情况的现象,难以保证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质量。
三、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深入人心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理念
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环境审计应该是全社会都应该参与和认知的行为,社会中介团体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组织都应该予以支持。都应该有监督和建议的权利,不应该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同时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环保教育,普及环保知识,为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形成一个的良好氛围。在社会要大力弘扬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的教育工作,将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审计工作相结合,形成一种保护和监督资源环境的体系,让资源环境审计的有关知识和认知深入人心,鼓励社会各界都为这资源环境审计献计献策,特别是研究和制定资源环境审计政策的相关部门,更应该多渠道和多角度的了解资源环境审计今后的发展思路,制定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提供有利保障的国家政策和规定。
(二)健全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
健全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在资源环境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起到为资源环境审计保驾护航的作用。目前我国制定出台了许多针对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尚不明确,如何将资源环境保护与审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有效的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通过立法能够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权限,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的范围,确定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审计程序以及方法,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准则,建立资源环境审计指标评价体系。以此确保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质量,避免资源环境审计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企业所必须面临的强制性审计。
(三)实现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动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社会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实现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多元化,共同来完成国家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现在仅仅依靠政府的审计部门,对全社会进行全面和有效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将政府部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共同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依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效率,对于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的补充作用,由于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是独立的第三方,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结果,可以独立和客观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融入日常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经营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参考依据,降低审计监督的成本。所以政府部门要重视和发展社会中介审计,同时也要大力扶持和鼓励企业内部审计积极参与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这样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财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财务会计 内部审计 必要性
一、企业的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间的联系
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提供有核算和监督的依据。会计法的颁布与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对内部审计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得内部监督拥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科学尺度。内部审计是内部人员对会计监督再进行监督的过程,是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准则,充分利用相关的专业的知识对本单位及其本单位的下属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其是否合规进行真实的审核,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型和合理性,并提出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比会计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对象以及相关的原则我们发现,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录和反映,会计共工作可以控制企业的各种耗费,同时能够监督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内部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再监督。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价值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以及经营管理的效益。会计的任务是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任务是执行审计的监督职能,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统一性、及时性以及明晰性和真实性是企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而对审计的要求则是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在对以上的会计和审计的比较我们发现:一是会计核算审计都具有监督性,但是会计注重的是过程中的监督,审计的监督主要集中在发生之后的监督,这两种监督方式相辅相成,紧密配合,做好对企业的监督工作;二是会计和审计的目标都相同,就是防止以及预防企业的在经营活动中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从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运营效果;三是,会计和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和基本原则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如果从审计的发展角度分析,审计是从会计之中衍生而来,审计产生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审计产生于会计,而又对监督会计的工作具有监督作用。会计由于本身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进行监督,会计本身就具有监督的职能,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会计监督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部审计的存在可以依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二、企业的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必要性
(一)财务会计的必要性
如今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会计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财务会计是按照统一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即单纯的提供企业经济业务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进行服务的。当前各个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应该设定一个明确而科学的目标。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和供应商,与企业发生牵连的相关人员对企业都会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相关联的人员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成员,其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投资,也拥有分享企业的利润和承担企业的风险权利与义务。所以说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市场将各个相互独立的企个体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会计就是记录这种经济活动。企业之间需要相互的交易达到自身的利益,财务会计就是对企业交易的时间、交易的数量以及交易的主体进行计量,所以说财务会计是各个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纽带。
(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在规范企业相关各方的债、权、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中重要的制度框架。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内部审计合理的安排企业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角色和相互之间关系。股东大会是一个企业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则是企业的决策机构,也是企业的核心领导和法定的代表。董事会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制定、管理人员的选择和监督以及管理人员薪资的制定,同时还要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监督机构主要是指企业的监事会,监事会主要有股东和企业的员工共同组成,监事会的成员拥有参加股东大会、监督、审核、交涉等相关的权力;经理层则是企业的执行机构,经理们接受董事会的委托负责管理企业的相关事务,在他们的管理范围内,拥有对企业的管理权和权。所以说内部审计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深入到企业的内部之中,有利于防范企业会计的不正当行为,要知道会计的舞弊行为是一种主观化、个性化的,一旦舞弊者刻意的将舞弊进行隐瞒,那么舞弊是很难被发现的。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和企业的员工存在着各种联系,通过和员工之间的接触会对各个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在防范舞弊方面,内部审计可能和外部审计人员相比缺乏独立性,但是在防范会计舞弊内部审计还是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能够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并及时的将其纠正,促使企业各个管理者能够及时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的会计披露,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具有真实合法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作用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增强,重在自身的有所作为
一个人若能站在世界之巅,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高与低、大与小的问题。比如,优秀的政治家能联想到的可能是高瞻远瞩、伟襟与气魄,的《登庐山》反映的便是这种心境。
如果换一个会计学家,站在珠峰之上,能够想到的是什么呢?
一个会计学家站在珠峰之上,想到的很可能还是会计,专业使然。那么,会计有大小吗?从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会计既然作为一门科学,那必然包涵着“大”与“小”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大”与“小”的关系会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
会计之“小”
在一般意义上,会计的“小”显而易见,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会计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一种微“小”的、不很大气的学问。
首先,会计是微观的,既然是微观的也就不可能大气。
其次,会计往往“站得低,看得也低”。因为,会计常常考虑细枝末节,细致到考虑每一个交易合同的细节,考虑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甚至考虑到计算数字的元、角、分,以及测算某一交易的纳税后果,等等。
第三,会计的“小”还在于,会计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束缚了会计人的视野。例如,谨慎性原则让会计人时刻小心谨慎地面对所有的交易、数据、账本和报表;又如,中立性使得会计人不敢偏重于那一方,且逐渐使得会计人变得中庸与保守,以至于不敢跳出会计看会计。
第四,会计的“小”也体现在“小气”,即对一分一厘都很“斤斤计较”,都计算得非常清晰和明了。
其实,会计的“小”,是由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会计要以数据反映真实交易中的经济现实,最终通过财务报表等形式提供给内部管理层、外部信息使用者;同时,其日常工作往往与小合同、小算盘、小电脑、小账本、小数字为伍;而且,企业的会计人天天面对着日常琐碎的小事,例如制作原始凭证、登记账薄、试算平衡、编制财务报表等。之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而言,日常面对的则是凭证的抽查、银行往来的确认、应收账款询证以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尽管计算机的运用使得会计人远离了手工记账的繁杂,但是,会计固有的性质却已经决定了会计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久而久之,会计人普遍变得“谨小慎微”。
然而,如果深入地去思考,会计真的就仅仅以“小”而能蔽之吗?
“小”中见大
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其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会计的“小”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就不去注重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不去关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会计需求、会计人本身以及会计行业形象的塑造。
会计人如此计较一分一厘,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的道理,如果与数量相结合,一分一厘的差别也会形成巨大的影响,且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
例如,对于企业发行的包含负债和权益成分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要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由此计算的实际利率往往会超过票面利率,其未来承担的利息费用将超过按票面价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结果,且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每股收益等指标。此时,难道会计能不斤斤计较地衡量其中的经济后果与利益得失吗?
其实,会计所涉及的事务看似虽小,但却往往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尤其是牵动着整个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神经。细节决定成败。会计注重的细节,恰恰是市场参与者解读会计信息所必备的手段。于是,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会计有了更高的使命。
若从方法论角度辩证地去思考,有“小”就有“大”。那么,什么是会计的“大”呢?
提升视角考查
首先,若将会计放在不同经济体,甚至不同国家的层面去考察其作用,会计的“大”就凸显出来。
自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已不能解释当今世界经济所发生的现象,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学派应时而生。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每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都是社会中人们共同接受的制约彼此互动行为的一套规范,它的变革又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结构、发展阶段中发生的。不同的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权益关系就是一种博弈关系,而这种博弈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恒久主题。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越是向更高阶段发展,那么这种同时具有的博弈关系就越复杂,其博弈范围也将由微观逐步趋向宏观。在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博弈之战随时发生,并随着各方利益的冲突程度而更加激烈,它不仅限于自然人之间、经济法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也已成为经济权益博弈的主体。
会计的特性、作用与地位,决定了各种经济权益博弈最终都会由会计来体现,博弈的最终结果也必然由会计表述出来。因此,博弈过程中的原则性与制度安排、技术与方法也必然要从会计方面进行考量。于是,会计在目前经济社会的“大”作用显露无疑。
制度安排切入
其次,会计所有的“小”,都围绕着以数字形式反映的经济活动现实。反映什么,如何反映,它的结果是什么,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大”问题,即会计体系如何设立、会计制度如何安排等等。
会计作为一专门学科,它的体系包括了理论、原则、制度、准则、技术、实务方法等。其中,会计理论虽然还在不断地发展,但大的框架已基本构建。在具体会计制度方面,由于各国发展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着较大的差异性。应该强调的是,这里的会计制度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与会计相关的所有的制度安排,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相关的财务报告制度,以及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等。
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会计制度的建设问题有了根本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重新认识,会计制度建设的统一性、系统性、一致性和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会计在对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经济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的管理与协调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于是,对于会计制度的制定要科学规划、详细论证与综合评判,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重要因素。
一是要充分考虑国情。
会计既然是一门社会学科,其本身的改革与发展必然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有关,并伴随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而改革、发展而发展。我们应高度意识会计制度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带来的经济性后果,会计改革应当服从并服务于经济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局,我们的制度设计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会计应有“大”思路。
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一步实现作为法规制度之一的会计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
会计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如果没有健全、科学的统一会计制度,或者这种会计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甚至遭到破坏,那么,市场经济的秩序则有可能丧失,市场经济危机也有可能发生。对此,可借用英国人的一名成语来形容,即“茅屋漏雨时宫殿一定不安全”。
鉴于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我们除了应研究会计制度本身所应包含的内容外,还应着重考虑会计制度制定机制的问题,重新审视制度设计的方式、方法并逐步加以完善。一方面,制度设计的本身应有科学的环节、过程和程序,有一整套科学机制的设计,从而保证所制定的制度是最优的制度;另一方面,制定政策的时机和顺序也是相当重要,超前与滞后都有可能引起混乱。
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会计制度应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公正与公开原则。
干净、清爽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氛围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会计制度要强化其公信力,而这种公信力需要更透明、更科学的制定程序和更权威的立法手段来维护。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制度的严密与周全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大的制度能够达到理想的完善状态。经济制度也概莫如此,总是与发展时期的某一阶段相对应合理的。
对于当今的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管理模式的多层次和人们观念转变尚待时日等因素,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客观现实时,制度总是难以全面涵盖目前的现实状态,甚至会出现制度漏洞与间隙。这要求我们充分关注制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不断予以完善。
四是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遵循一贯性原则,承上启下,贯彻科学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所以,我们对和谐发展走向、科学发展走向应有进一步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将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作为制定会计制度的宗旨,并持之以恒。
在具体的实践上,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发展。事物的发展一定是遵循过去、现在、未来这一脉络前行,这三个阶段不会独立存在,而是呈现互为影响的渐进过程。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并科学地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
五是要在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的会计变革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之间的关系除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也已成为日益显著的重要关系,并且政治与经济关系呈现犬牙交错的特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间经济利益博弈日趋激烈、复杂。在这种博弈关系中,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除了在政治上继续保持强势,在经济领域也不断试图以所谓的西方标准和价值取向在全球构建经济秩序,从而保持经济强势,这其中也包括经济制度,并在会计准则上得以体现。
自美国开始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走向以来,一方面,其迫于压力并为保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地位,不得不接纳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也以各种方式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会计准则的取向,甚至以美国会计准则作为制定国际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借款费用、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等准则中均可看到美国准则的影子。
我们的会计准则应在体现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与他国或者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之间不同制度的融合,而不能简单地与之趋同或照搬照抄。正如歌曲“龙的传人”中所言:“巨人巨人要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各国间经济权益的博弈,在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的会计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中,一方面要具有开放心态,同时也应有科学、严谨的对策。
手段与时俱进
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生命力在于其反映的特质。
会计学重在反映的学科本质应紧紧围绕着全面、客观、科学、有效的学科核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学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科学、技术,甚至还应结合其他科学手段来保证、保持其生命力。这其中,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现代会计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如何更好、更充分地运用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会计学人面前新的课题。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纳等在时效性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其次,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手工记账的繁杂,减少了错误,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参与企业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与财务相结合的网络财务报告正在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形式(HTML、PDF、EXCEL等)存在很多弊端,例如,PDF格式页面之间不具有超文本引航的能力,不能通过主要的搜索引擎索引,不能对财务报告的基本信息结构提供任何描述,因多次输入数据导致时间浪费以及错误等。
目前,国际上正在通过XBRL(可扩展的业务报告语言)的运用,建立一个实时准确、有效的金融与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复用与交换的标准。它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和标准,它将使公司的信息更加透明,从而解决了其他网络财务报告形式的缺点。XBRL的运用,可能会影响会计制度的某些观念和走向,并对银行、证券、保险、税务、审计和监管等领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属概念确定概念事物的大框框。
按照逻辑的要求,定义一件事物,在掌握它的属概念之后,还要进一步掌握它的种概念,也就是我们要概念的这个事物的小框框。
种概念的作用在于在属概念反映的同属事物的共性中,把被定义事物的种性或个性概括出来,使它明显地有别于其它同属的事物,以便更精确地认识它。
对会计这个概念的认识也如此。
仅仅说会计是个经济控制系统是不够的,在各种各样的经济控制系统中,会计是具有一些什么特色的经济控制系统呢?
这就是会计的种概念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经济控制系统(乃至任何事物)的特色可以从各方面来描述。一般说,掌握住了某一经济控制系统所等具的原本的目的,或原定的作用,这个系统的特色或种概念,也就掌握住了。
因此,本节通过会计目的问题,来讨论会计种概念的问题。
会计的原本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会计原本是派什么用场的?
归根到底,为什么要会计?
如果说,属概念解答了什么是会计的问题,则种概念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要会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说清楚了。我想,会计的整个概念也就说清楚了。
为什么要会计?会计原本是作什么用的?
信息系统说的观点,同样是有研究余地的。
按照信息系统说的说法:会计的原本目的就在于为决策提供信息,是由于决策的必要。为决策提供信息,仿佛就是会计原本的作用。
这一看法目前十分流行。
上述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表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所提会计的定义,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看法,该说明书“会计的目的”段,将为决策提供信息列为会计的第一项目的,再次表明了这一看法。
1973年10月,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组织的一个以屈鲁白拉特(Robert Trueblood)为首的研究组提出了《财务报表的目的》。这一报告书(Report of Study Groupvon 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洋洋洒洒,列出了财务报告的十二项目的,第一项指出:
“财务报表的基本目的即在于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
又说: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几乎自始至终未变,其目的在于为各种财务报表的使用人提供信息,以便决策。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于成立5年后开始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概念说明书》(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SFAC),其第一号又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目的》,它指出:“财务报告本身并非终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以便作营业和经济决策”。
这些引证说明:
第一,会计的目的问题,是会计理论中一个首先引起注意和普遍关注的问题。要理解一件事物,不理解这一事物的原本或终极目的,确不好办。
第二,在会计的目的性问题上,这三个团体的看法,惊人地一致,都认为会计的原本目的在于为决策提供信息。在现代会计这个圈子里,这三个团体的权威性无可怀疑,在现代会计的经营、财务、经济工作中,不少决策都非会计提供信息无法有把握地作出,同样也无可怀疑,会计在决策上所起的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是肯定的。
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认为:会计的原本目的,就在于决策?不!
一件事物所起的作用,和这件事物的本来目的,往往不是一回事,可以是两回事,甚至还可以是背道而驰的事。
笔的原本目的在于书写,笔却可以起“武器”的作用;书的原本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知识,书却可以对不少人起追求“千钟禄”、“黄金屋”、“颜如玉”的作用,还有诸如“附庸风雅”,当枕头,给坛坛罐罐当盖子的作用。在《史记》中写的荆轲刺秦王这个有名的故事里,夏无且背的明明是药袋子,却可以用来掷荆轲;国家给公仆以权,目的明明是在使他们为人民服务,一些不肖的“公仆”们却可以用权来谋私,发大财,乃至便利其子子孙孙们发大财。人们如果从一些事物所起的多种多样的作用来推定它原本的目的,那就会将夏无且的药袋认识为秦王的护身符,不但不正确,而且荒诞。
因此,本文是将目的(object)和作用(function, role)两个词明显地区别开来的,目的,有单一性,指的是一件事物原定要起的作用;作用,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这件事物在达到其原定的终极目的以前的一个阶段性目的。即一种过程,一个手段;也可以是目的达到后引起的后果;也可以是在一定条件下从原定目的、原定作用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的目的。
这种种都说明,不能因为会计在决策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认为,会计原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决策提供信息。应该看到;会计在决策上有重大作用,会计在其他非决策性的工作方面,同样也有重大作用。一评曾指出会计信息在所有信息中的地位问题,说明会计信息只是可以货币计量的信息中的应会计的哪一部分。这应会计的部分,按照其作用,大体还可作如下分类(见下图)。
可见,决策只是会计所起的各种作用之一,而不是会计的唯一作用。
那末,在这多种多样的作用之中,决策是否就是会计原本要起的作用呢?
也不。按照我的认识,会计的原本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也就是说,在于上述分类系统中所列的那个考核,而不在于决策。决策只是现代会计中为达到会计的原定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或者是会计的一个阶段性目的,不是会计的终极目的,原本目的。
如果说,在会计的作用问题上我们和信息论者所面对的是一场控制和反映的论争,则在会计的终极目的问题上我们和信息论者又面临了一场决策论和受托责任的论争。
以下说明我的论点。
1977年,美国会计学家梅格斯等在其当年出版的《会计学企业决策的依据》一书中一开头就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的时代”。
说得好。
什么叫受托责任?
今天,无论在公私领域,无论在营利事业或非营利事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自己所有,而是由委托人(比如人民,纳税人、出资人、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就不在话下的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
在现代会计里,受托责任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为会计的货币计量这一传统的特点所决定,受托责任一个个都是用货币量度来反映的,是可以按货币来讲量的,十分具体的。一个预算项目,一个计划项目,应代表人民、代表投资人、股东所提出的受托责任。大大小小的目标,规定于总预算、总计划、分预算、分计划中,就代表大大小小的受托责任,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也就是认定计划或预算的完成情况,包含销售计划的情况、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利润计划完成的情况、上缴计划完成的情况、基建投资计划的完成情况,等等。各种会计报告就代表企业,或国家机关自己进行的这种认定工作。
根据这一责任:首先,他要将这一责任,通过各种各样的决策,制定为预算或计划,使它具体化,使上下职工一体明悉,协同贯彻。其次,他要在平日对根据预算或计划进行的一切行为,负责计量、记账,按计划目标的要求,制定决策,进行控制,使它不偏离计划目标。会计这一控制系统,其一切活动,的确都是离不开决策的,预算和计划的制定和修订,靠决策;预算和计划的贯彻,也靠决策。决策在会计中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其三,经过一定的年、月、日期,他要将平日计量,记录、控制的结果,加以汇总,对自己负责的受托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认定(assertion)。最后,他要根据认定的结果,提出会计报告,向委托人请求审查,请求解除自己的责任。
一句话,一个人什么时候接受了对方委托的资源及运用、管理此一资源的权力,什么时候他就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向委托人交待,这一责任是随同运用上述资源的权力俱来的,完全不待于另外的规定。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尤应如此。对公众,对他人所有的资金,资源,在接受委托之后,光享运用之权,不负交待之责的情况,论理上是不存在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官员们经营皇帝的钱粮,因交代不清、开支不当而受刑、而掉脑袋的,就“史不绝书”。这里边也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奥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接受了朋友的委托和资金,代他购买某些物品,在购买完成后,也要向委托人交物、交账、交钱。托购的物品多了,口头交待不清,也还得根据发票,开个单子来说清楚。在朋友点验无误,向您称谢之后,您的责任才完了!您的这一责任,就是受托责任,您的开单子的工作,就是最简单的会计工作,您开的单子,就是最简单的会计报告。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无非是公私有别、具体而微而已,本质上没有不同。对于一个懂得起码做人道理的人,一个对受人之托的事有起码责任感的人,不问这种责任感是出于道义自觉的,或法律强制的,他都会这样做,也懂得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或做而不好,只说明这个人是不能托付的人,不能信赖的人,不掉脑袋,也掉品格。而会计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受托责任才产生、才成为必要的。会计的原本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一责任的完成情况说清楚。这既是委托人的要求,也是受托人的要求,十分的好理解,看不出和决策有什么联系。强调会计的决策作用,把它作为会计的终极目的就不免忘本逐末、忘乎所以了。
为什么一般家庭可以十家有九家不记账,而在过去的大官僚、大地主家庭收支巨大,托给管家或账房去管理时,管家和账房就非记账不可?为什么鲁讯小说《孔乙己》中那个咸亨酒店的老板,账可以记得这样随便,而《聊斋志异》刘夫人篇的那位受了刘夫人的资金代他经营的书生,却要那样认真地会计,不但书生要记,而且刘夫人自己还要记?差别就在于有无受托责任,也看不出和决策有什么相干。
请注意,会计在一上来时,和决策是没有联系的,凭会计来决策,是会计发展到现代之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风险日大,经营管理的情况日趋复杂,受托人为了更好地完成受托任务、继续取得托付人的信任和生活资料时的产物,是为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服务的,是会计现代化以后才采取的一种手段,不是会计原本的目的。不但决策,会计的所有一切其他作用,从纵向看,也都是完成受托责任这一原本目的过程;从横向看,也都是从这一原本目的派生的,会计的终极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为此,它要计量,控制;为此它要计划、决策。计量、控制、计划、决策都是现代会计完成受托责任、认定受托责任的手段,不是目的。不但今天如此,而且从来如此,不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受托责任的社会里会计,从来就是和受托责任不可分的。会计的作用,如前面所说,曾经因人类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要求的改变,有过改变;从一个单纯的计量经济活动的量具,演进为一个控制经济活动的系统,而这里所说的会计的原本目的,或终极目的,却从未有过改变,在奴隶和封建社会,是为了认定并解除受托责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为了认定并解除受托责任;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为了认定并解除受托责任。一句话,只要有资源的托付,就一定要对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进行认定,就一定要有会计,不同在于:奴隶和封建社会要求于受托人的,只限于不贪污、不舞弊、 不干涉、不中饱,会计的作用,主要就着重于反映收支的可信性;今天,随着民智的开发,民主的发扬,人民要求于受托人的,就不止于不贪污中饱,并进而要求将托付的资源,用得效率高,效果好,进而用得对社会不产生消极影响。于是,计划、决策、控制才成为会计的必要手段;于是会计的内容就更丰富,会计的作用就更多样化。而会计的目的如故!
这种种都说明:受托责任的认定,是会计原本的、从来的目的,决策,则仅仅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受托责任和会计,一开始就有必然的联系,而利用会计信息来决策,则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效率和效果成为受托责任的主要内容以后,才和会计联系起来的。在人类社会并没有利用会计信息来决策的必要以前,会计已在人类社会里为人类工作了千百年了,不能说,这千百年的会计都是无目的的,也很难想象人类社会中有某一件事,是在干了千百年以后才意识到其目的的。
目的,意味着一件工作的终点,因此,本文别称它为原本目的,终极目的。受托责任的完成和认定,就代表会计工作的终点,而决策则是达到这个终点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整个会计更好地达到认定受托责任这个终点,其本身不是终点。
于是而又有问题。
第一,究竟,认定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是会计的终点?还是再进一步,根据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来决策,才是会计的终点?
说决策不是会计的终点,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位资金所有人都要通过会计报告所反映的经过审计人员重认定(reassertion)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来决定:他是否应继续给原委托人以信任,或者,是否还有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受托人?决定“换马或不换马”。因此照决策论者的观点: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考核,只是决策的手段。归根到底,会计的目的还在于决策。委托人之所以要求进行会计工作,目的正是为了用它来决策。决策才真正代表会计的终点,相反,认定受托责任则是达到这一终点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整个会计工作达到决策这个终点。其本身不是终点,这一论点,和我们上面的观点,正好针锋相对。
其次,说决策仅仅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才和会计结合的,这是事实;但控制,同样也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才和会计结合起来的。既然,由于时代的要求,会计现在可以从一个计量系统演进成为一个控制系统,为什么,会计就不能由于时代的要求,从以受托责任为目的,演进到以决策为目的?
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很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这是把两个不同目的的事纠缠在一起了。
为了便于理解,不妨仍以秤为例。
秤的原本目的,在于计量,人们一见到秤,就知道是秤重的,重量一出来,秤的目的就达到,就没有秤的事了,这是一回事。
举重裁判员的目的之一在于将运动员按体重分等级。将运动员分等级,完全又是一回事。
举重裁判员用秤来达到为运动员分级的目的,这是秤的作用问题,不能因此说,秤的目的就在于为举重运动员分等级。如果这样说,秤就可以有千千万万的目的,对秤的概念,就无法概括,无法认识。
同样,会计的目的,在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人们一听到“会计”,就应该知道,是认定受托责任的,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一认定、会计工作就达到终点,会计的目的就达到,就没有会计的事了,这是一回事。
投资人的目的在于挑选一个合意的可以将资金托付给他的受托人。挑选一个合意的资金受托人,完全又是另一回事。
投资人以会计为手段来达到决定受托人的目的,只说明会计在这个问题上有作用,甚至重大作用,不能因此就说,会计的原本目的就在为投资人决策。上文已经提到:一件事物的原本目的和它在事实上所起的作用,不都是一回事,这里分辨的,仍然是这个问题。
其次,这里我说:受托责任认定了,会计的目的就达到了,决策只是手段。
决策论者可以说:不,只有再进一步,根据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作出对受托人换马不换马的决策,会计的目的,才算达到。受托责任的认定,才是手段。
于是就出现了究竟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的问题,就出现了究竟是鸡生蛋先还是蛋生鸡先的问题。
于是,就势必一直推溯到远古,看看,究竟哪个是“第一推动力”。
在原始社会,在根本没有剩余生活资料的时候,没有什么“占有的”经济资源可以托付,自然不会有会计。有了剩余的生活资料之后,就得有人来兼管或专管剩余生活资料的保管和诸如幼畜幼禽的繁殖工作,在第一次决定把这些占有了生活资料托付给谁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有会计这回事,显然,这第一个决策,不可能是根据会计信息作出的,显然,决策才是“第一推动力”,是先有这个第一推动力的决策,之后,才产生会计信息的,不是先有了会计信息,才产生决策的。也就因此,在这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决策是原始的起点;认定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则是终点,根据达到终点的情况决定换马或不换马,则是下一轮的起点,不是上一轮的终点。
不能说这一终点起点、目的手段之争是一场徒乱人意、没有意义的诡辩游戏。应该看到:会计的目的问题是会计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一论争,也就是会计中一个根本问题的论争,不但在理论上有意义,在实践中尤有更重大的意义。
明确受托责任意识,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而,以最大努力、最高效率、最好效果去完成并最好地完成受托责任,在今天这个连水资源都日见匮乏的社会中,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意义,对我们这个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高度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国家,认识到现代会计正是为了人民认定一切受托的公仆们在完成人民托付的责任上所作的努力及其成果这个目的而进行的;认识到现代会计在识别受托公仆们的忠与奸、公与私、廉与贪、勤与惰、能与不能、可继续信赖托付与不可继续信赖托付上的重大作用,认真贯彻,将大大加强我们国家一切受人民之托、负责经营管理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公有资源的一切人民公仆的责任感,将大大便利人民对这些公仆们的监督,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对提高经济效益这个迫切要求,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发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国民经济建设上投入的规模,和日本相当,而我们的产出(且不问其是否有效产出)只及日本的1/4;我国的社会主义公仆们理应和贪污不相容,而我们今天的贪污问题,的问题,却使一些不肖的人民公仆“泽及五世”,使一切对社会主义寄予殷切希望的人,疾首痛心,教训实在是严重的。这和我们的经验有关,和我们的不少公仆缺少对国家对人民的起码的受托责任感更有关。以“交学费”为主的时代已该结束了,今后是应该以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来考核我们从上到下一切人民公仆为主的时代了,让我们好好学会这个武器,并拿起这个武器来!
对第二个问题:即会计的作用,可以因时代要求的不同而不同,会计的目的,是否也会因时代的不同,从认定受托责任,演进为对决策提供信息的问题。
我们始终认为:现代会计用决策来作为完成受托责任的手段,只是会计作用的充实,并非会计目的的改变。会计这个计量受托责任的原本目的,从古至今未变,从现代到遥远的将来也不会变,也不能变。正如,有长度,就得有尺,尺的目的在于认定长度,永远不变一样,有受托责任,就得有会计,会计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也永远不变。人们会从尺直觉到长度的计量,人们也应该会从会计直觉到受托责任的认定。
由于人类的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不同,尺的形制,用尺来度量的方法,尺所度量的对象,以至尺的作用,可以不断有所变更,但用尺来认定长度这个目的,却不能变。同样,也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会计的制度、方法、对象、作用可以不断有所改变,会计认定受托责任这个目的,也不能变。尺不以认定长度为目的,就不成其为尺,会计而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就不成其为会计。
结论
现代会计,当然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受托责任观念却是个与会计以俱来的观念,是“古已有之”了的,它随同会计为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服务好多年了,并非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商品经济,特别是现代这个十分成熟了的商品经济,却几乎一网子把现代人们的一切公私经济行为一笼统都揽入它的魔袋里了,使人们几乎一无例外地、不能自脱地生活在经济上的受托和委托的关系之中。于是,多少年来,一直处于下意识的,朦胧状态的并主要是为公经济服务的受托责任意识,就逐渐明朗、发展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以其史无前例的规模和席卷一切的势头来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不但为资本主义的公经济,尤其是为资本主义的私经济服务。这种规模和势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于是会计就发生了以上所说的种种变化;会计就不再是一个信息系统,而成为一个控制信息以便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加以认定的控制系统;会计的作用,就不在于单纯地提供信息,而在于主观能动地控制所提供的信息;会计的目的就不止于决策,而在于以决策为手段,更好地为受托人解除受托责任;会计的对象,从形式上看,依然是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或者,照我国通行的观点,是资金及其运动,从实质上却无一不是受托责任的具体形态的运动和变化;会计方法,近数十年来,愈趋于标准化,过去仿佛只是为了保证帐表的正确与可信,今天就意识到:一切会计方法及这些方法所依据的公设、原理、原则、标准以及对标准的解释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客观、及时、可信、经济地完成受托责任的认定工作,无一不服从于认定受托责任的需要;过去,对财务报表,仿佛只是为了集资、融资和利润的分配,今天就意识到,主要是为了认定受托责任,在此基础上,为审计人员的重认定提供依据;过去,管理人员的责任,仿佛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利润和最高利润,今天就意识到,追求利润只不过是受托责任的部分内容。一个管理人,不但要追求企业今天的利润,还要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追求企业的长远利润;不但要追求企业本身的利润,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福利,不使企业产生种种对整个社会不利的作用。社会越进步,民智越开发,民主愈发扬,对受托人的要求就越严格、托付的内容就越丰富。受托责任理论的建立,将使现代会计足以胜任现代环境向会计提出的任何挑战!受托责任理论的明确和强调,可说是现代会计各种概念中的最根本的一条。它关系到究竟什么叫会计,为什么要会计,会计什么,怎样会计种种根本问题。它是人类社会进步、文化发达、民主发展的一个灿烂成果,而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文化、民主的进一步的发达。不理解受托责任,就无法理解现代会计。受托责任理论,是现代会计的灵魂、根本和核心。不但资本主义经济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要求这个理论为它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同样要求这个理论来为它服务。这个理论的应用过程更说明了,它不但为资本主义服务得很好,它也使我们深信,它将为我们这个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得更好!
把会计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这个种概念,和会计的本质是个控制系统这个属概念结合起来,再考虑到现代会计依然以货币来计量,现代会计方法的愈趋于标准化和会计在决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为现代会计作出如下定义:
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这果然能认为是现代会计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定义么?
否!这纯然是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