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好处

高等教育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好处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11-03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第2篇

筹集大学费用3途径

在加拿大,筹集高等教育费用大概有3个途径。1,申请政府贷款,或者奖学金;2,利用假期打工;3,利用注册教育储蓄计划(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简称RESP。

加拿大本地学生可以向政府申请贷款。全日制学生每年可以申请的最高额度是14300加元。上学期间不计利息,毕业后开始计息,一般要在毕业后10年内本息付清。如果选择固定利率还本付息,利率是借款基本利率再加5个百分点。而一般的住房贷款利率是基本利率再加1~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学生借款的利率是很高的。所以,能够支付学费的家庭,并不愿意依靠政府贷款。况且,政府贷款总额并不够一年的全部支出。假期打工主要目的是增长社会经验,挣一些零花钱。因此学费的主要部分还是靠家庭的长期投资积累。加拿大政府也特别鼓励此举。

RESP的优势

注册教育储蓄计划(RESP)是一个特殊的投资账户,以孩子的名字在加拿大政府特许的银行或投资机构设立,账户资金专门用于孩子长大以后享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在此账户中的投资收益免税并可在RESP账户中滚动投资,这种优势是要交税的普通投资账户所不能相比的。

假如投资收入交税的税率是46.41%,投资年收益是10%,那么,在RESP账户中这10%可以在下一年全部再投资,而在普通投资账户中,10%的年收益中要扣除46.41%,只剩下5.359%的年收益。将近5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积累20年,会有将近1倍的差距。加拿大政府的这种税收鼓励措施与个人做长期养老投资的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是一样的。与RRSP不一样的是,在RESP的投资并不能抵扣当年的收入税,所以RESP是用税后的钱进行投资的。

RESP的约束

加拿大政府除了税收鼓励之外,还有直接的匹配投资。匹配投资的数额是个人投资的20%。如果个人投资100加元,加拿大政府在这个账户中补充20加元。每年给每个RESP账户匹配的最高额是500加元,也就是说每年个人在这个账户中的投资数额若超过2500加元,超过部分政府不再匹配。每个孩子可以从出生开始设立RESP账户,但是,每个孩子一生中在RESP账户中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5万加元。对每个RESP账户,加拿大政府的匹配投资总额不超过1万加元。

如果一个孩子从刚出生就开始积累RESP,每年投入2500加元,政府补助500加元,总共3000加元,假设投资回报率是6%,到20岁时,RESP账户可以积累11.7万加元。如果孩子就读多伦多大学的应用工程专业(费用列示见右下表),4年的费用约为10.8万加元,RESP账户资金基本上可以满足孩子上学的需求。

RESP账户是一个专款专用的长期投资账户,是一个政府与个人的合作账户,一般情况下不得提前支取。若要提前支取,政府将收回匹配部分及其产生的收益,个人的投资收益部分也将按规定纳税。由于政府匹配与投资收益免税的巨大好处,个人也不愿意提前支取而丢失这些好处。这样,政府成功地引导了个人在教育基金上长期投资。

RESP的公平性

从公平角度看,政府匹配的投资额度是个人投资的20%,主要服务于个人和普通家庭。另外,政府匹配的额度有最高限制每年不超过500加元,一个RESP账户的总投资额也有5万加元上限,这样就避免了RESP账户成为逃税账户或骗取政府匹配资金账户。

考虑到通胀因素,高等教育的费用也在上升,加拿大政府将根据这些变化对RESP的匹配额度和投资上限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使RES P计划具有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加拿大政府在帮助普通家庭解决高等教育费用的筹集的同时,兼顾了鼓励家庭从事长期投资及社会公平的目标。从而实现了政府与个人的双赢,再一次体现了制度设计的精妙。

在加拿大享受高等教育要多少钱?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第3篇

我国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起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早出现的是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部门的省地两级教育学院,再后来各类普通大专院校也先后办起了成人教育学院,纷纷涉足成人高等教育,此外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也应运而生。

成人高等教育的兴起有其社会原因。我国从1967年开始到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整整10年,社会上积压了大量人才,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受更多的教育,而一两年的高考,不可能容纳那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年高校招生不足30万人),各类成人高校的兴办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需求,也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培养了人才。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高考,一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是组织成人高考,相对正式高考适当降低要求。根据考试的成绩,由各类成人高校,比如电大、职大、函大或正规高校的成教学院录取,经过几年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毕业的一种教育方式,整个流程与正规的高考和高等学历教育相似,相对正规一些,一般只要能考上,大多数能毕业,人称“进去难,出来容易”。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由考生直接自行报名,然后自学,每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结业一门,所报考专业的全部课程结业,就由自考管理机构发给文凭。由于全靠考生自学,所以较难通过,自考开始初期,大多数课程的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加上一些人在自学期间结婚、生子,家务和工作两忙,纷纷放弃学业,所以毕业率很低,人称“进去容易,出来难”。

成人高等教育的产生,极大的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的不足,为广大求学者在高考“独木桥”之外,另辟了一条接受高等教育的图径,为后急需人才,又极度缺乏人才的社会提供了大批人才。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专科生924.21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人。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泛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逐步形成。但是,重学历、轻能力,唯学历论,把学历与就业、工资、职称、提升挂钩的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些现象就使得人们被迫要想方设法给自己搞一个高学历,高考的独木桥过不去,只好到成教这边想办法。

巨大的需求,必然带来巨大的利益,于是各种力量一齐上,群起大办成人高等教育。各企事业单位办各种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学院、职工大学,各人民团体、个人办各种自修大学、教学点。这些学校没有场地,就租用中小学教室甚至仓库,没有师资就外聘大学离退休教师,没有办学资格就找一个地方的挂靠。这些社会办学校,有的充当成人学院的教学点,招收成人高考学生,更多的则是瞄准了自考生,从事自考助学,即组织自考生上课,后来发展到代为报考,购买教材,几乎就成了一种学校教育。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一些大学及其所属的系,也纷纷开始开办自考助学,并利用本身的场地、师资优资,后来居上。高校附属的成教学院和自修学院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力,而传统的电大、职大等退居次要地位。

高校自高助学的花样很多,分所谓的“长线”、“短线”,“短线”毕业比“长线”容易,当然,价格也高得多。但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贵一点没关系,只要能拿到文凭就行了。甚至有些人就是因为要拿个大专、本科文凭,好进某某单位,或是评职称、涨工资、升职务才来的,学不学得到知识无所谓,形成为文凭而学的局面。

由于社会对文凭的畸形需要,也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学制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高,反正是你出钱,我帮你拿文凭就是了。各教学机构之间为了争取生源,也就是为了钱,不择手段,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背离当初兴办的初衷。

三、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社会信用

教育产业化在今天是一个很热门的词,但其实在成教方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产业化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就如工厂一样,一批批的把学生招进来,走过场一样的让他们上上课,然后毕业发文凭。

成人高考再一次成为香饽饽,因为只要考进去,一般出来不成问题,与自考的门门难过,年年着急相比,成人高考可谓一劳永逸,成人高考参加人数逐年猛增。但成人高考必境要先考,虽然其标准已经不高了,可还是有很多人考不上,于是又有人办成教预科,据说,只要上过预科,一般都能成过,其实就是花钱买一个成人高考通过。有的成教生考试前凑份子给老师送礼,老师也就顺水推舟,透透题,放松监考,评卷抬抬手,反正是你拿文凭我得好处,皆大欢喜。

相对于自考,成教还算是比较规范的,因为成教院校还要对自己发出的文凭负一点责。自考这边就更混乱了,因为自修学院是不发文凭的,只管上课,没有任何责任。为了争生源,很多自修学院纷纷向学生承诺包毕业、我们这里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毕业。那怎么包呢?

1、争考点。有的大学系里办了“短线”班,而大学本是考点,本校“短线”班的学生安排到高楼层或偏僻的考场,外来的巡视员,在本校人员陪同引导下,根本不到这些考场去,考场老师都是本校的,事先打好招呼,睁一眼闭一眼,香港喜剧里的作弊招术,这里全有。

2、有的大学本身就是自考出题学校。大办什么卖票串讲,不论本校、外校,只要你买100元一张的高价票,我就给透点题,考试时说法变一变,换汤不换药。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个人成本 个人收益 内部收益率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各行各业中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发展的关键生长点,因此,大学教育政策及大学生的就业等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可以为国家推行的一些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的教育决策提供指导,同时也是解释以上诸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可以看做是为了将来可以获得收益而进行的一种现期投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同其他投资行为并无本质不同。人力资本观点认为,教育能提高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只要个人认为接受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净增量大于其成本,他就会选择接受教育。因此,我们可以从投资品的角度看待高等教育,进而可以把经济学中常用的成本收益分析引用到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中。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65年,Jack Wiseman就针对教育的成本收益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教育投入不同于物质生产投资,不仅包括货币成本和收益,还包括非货币成本和收益(如心理负效用,精神修养的提高等),而且成本和收益之间还存在着时间差,针对这个问题,成本收益法通常采用贴现的方法对教育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由于贴现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因此一些文献进一步提出了通过计算教育的内部收益率来代替贴现率,实证分析中也大多采用此种处理方法。美国学者萨卡罗波洛斯(G Psacharopoulos)就曾以此方法计算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个人和社会内部收益率,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国教育投资的收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也有一些文献采用内部收益法对中国教育收益率进行了实证测算。朱国宏(1992)按照当时的教育的调查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显示,个人收益率分别为:初等教育(小学)为15.71%,中等教育(中学)为9.02%,高等教育(大学)为6.71%,而社会收益率则分别为9.66%、5.77%和-0.17%。而李洪天(2002)采用类似方法得到中国2000级城镇生源的本科大学生教育投资的个人内部收益率约为18.6%。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级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还是比较显著的,这也为近些年来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政策提供了一些实证依据。但近几年采用此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却很少有,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是否还具有如此高的收益却是值得商榷的,同时由于当时数据来源的局限,文献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估算的措施,基于此,本为采用CHNS数据进行计算,进而重新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

三、分析方法

内部收益率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育投资和回报的估算方法,其中涉及的内部收益率是使得未来收益现值等于现时成本的贴现,这种方法通过计算内部收益率本身对投资是否有利进行判断。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

其中,r为贴现率,t为时间,B为收益,C为成本。

为收益的贴现值, 为成本的贴现值,r为内部收益率。当r大于其他投资收益率时,教育投资有利,反之则不利。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会所做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该调查给出了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这七个年份,在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九省,共3000多户家庭中,关于个人工资、人力资本及其他家庭背景的数据,本文主要基于2006年数据进行测算,以期获得时效性更强的高等教育内部收益率。

四、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的测算

测算教育投资的个人内在收益率,需要得到的变量指标应包括:收入情况,按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类别、性别、户口、职位以及能力测定等分类列出;个人费用的估算资料(如学费、书藉费、文具费等),奖学金等公共支出资料;平均的所得税率;有关就市场状况的资料包括按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来分类的失业率及劳动力就业等。

1.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中国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应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

直接成本包括了个人及家庭为其接受教育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学杂费、书本费、文具费、校服费、为求学而支付的额外的食宿和交通费用、为求学而必须的捐集资费用、择校费用、聘请家教的费用、参加各种开发智力的培训辅导班的费用、购置课外书籍的费用等等。

直接成本的估算采用李文利(2006)的调查结果[6]。其将高等教育个人支出划分为必需支出和选择性支出。必需支出包括因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个人基本无法选择的支出项,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购买教材、课本和资料的费用、文具费、班费,以及因转专业、补考、重修和退课产生的费用等。其中因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支出项目如下表:

表1 高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高等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机会成本、隐形成本、风险成本等组成。机会成本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上学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隐形成本是指个人或家庭因为考试而以“择校”、“家教”、 “补课”等形式支出的费用,所以又可叫考试成本。风险成本是指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高层次人才的专用性而使个人或家庭承担的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成本。由于风险成本的计算较为复杂,而隐形成本的复杂成因也使成本核算难以进行,所以本文只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可以用相同年龄段内低一层次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来衡量。此项估算数据可以采用CHNS中数据计算得到,结果如下:

表2 各教育层次城镇就业人群主要职业年收入均值

注:此处采用CHNS2006年成人收入调查数据处理得到,其中年收入项为个人主要职业收入均值,不包括副业及其他收入来源。

按照机会成本的定义,本文利用相同年龄段内高中毕业就业人群收入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

2.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获得的种种好处。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事比较复杂高级的劳动,在相同时间内比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能 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的货币报酬也往往要高于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益。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可 以通过计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终身收入差别来表示。估算终身收入差别的简单模型为:

公式2

式中:I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终身收入差别;B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第i年的收入差别;为了简化计算,可用大学生和高中生参加工作后的年平均收入差额来代替,t表示受教育者毕业后的终生工作年限,r表示年利率。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收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心理收益即可以为个体带来精神满足或心理愉悦的无形收益等。由于个人间接收益难以量化,且与个人间接成本中的隐形成本和风险成本可以互相抵消,因此,计算过程暂不考虑,只计算可以用货币量化的个人直接收益。

3.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计算

按照内部收益率计算方法,结合表2中数据即可得到各项指标,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1中,可知:

利用迭代法即可得到,r=7.82%,即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为7.82%。

五、结论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中外学者运用内部收益率法或明瑟收入函数法对我国教育收益率进 行了测算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证明教育收益率大于零,说明教育对个人收人的影响是存在 的。并且通过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和个人成本的计算,我们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是大于个人成本的。这说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收费虽然增长速度快,但个人付费金额仍在合理范围之内,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能够弥补个人成本的。同时,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的投资行为,是能够获得投资回报的。

同时也应注意到,本文估算得到的收益率为7.82%,与相同方法得到结果的前述文献相比,接近于1992年朱国宏测算得到的数据6.71%,但却远低于2002年李洪天得到的结果18.6%,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收益率经过上个世纪末的增长后已经有了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近些年来大学扩张速度远远高于其经费增长速度和其他软硬件指标提高速度,使得大学生能够享受到的人均教育资源有所下降。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对个人而言仍然是一项值得投资的行为,然而对政府来说,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却是比大学扩招更为重要的方面。大学作为国家精英人才的培养基地,仍然需要政府和公众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Schultz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 1961.51(1), (March).1-17.

[2]J Wiseman.Cost-benefit analysis in educatio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J], 1965. Vol. 32, No. 1.1-12

[3]G Psacharopoulos.Returns to Education: A Further International Update and Implications,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J], 1985.Vol. 20, No. 4. 583-604.

[4]朱国宏.中国教育投资的收益:内部收益率的衡量,复旦教育[J],1992(3).1-8.

高等教育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马来西亚跨国合作办学 质量保障机制 启示

一、马来西亚跨国合作办学概况

马来西亚私立学院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马来西亚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渠道。由于私立学院不允许授予学位,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许多私立学院和外国大学都建立了各种联系,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学位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一)双联课程

所谓双联课程,即私立学院通过与国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让马来西亚学生先在本地私立学院读一年,然后直接转到合作的国外大学读两年,或者在本地读两年然后到国外大学读一年,以获得国外大学颁发的学位,通常我们称此为“1+2”或“2+1”方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原来双联课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更加灵活的“3+0”课程,学生只要在国内私立院校完成三年大学国际课程,无需出国即可获得外国院校的文凭,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形式。攻读双联课程有诸多好处,一是使尚未成熟的学生在国内多待一段时间,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二是可以节省开支,学生在本地读一到两年,甚至全部三年,和完全在国外大学读书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生活开支和学费。

(二)学分转移课程

学分转移课程是指学生可以通过积累学分获得学位的课程,私立院校和外国大学签订协议,学生在国内学习可以转移学分的课程,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学生可以向相关大学申请入学资格。一所私立大学可以和多所外国大学建立学分转移课程,同时马来西亚私立院校和外国大学的每个学习科目都规定了要完成的学时学分,学生要获得毕业文凭和学位,就必须完成外国大学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它给了学生在众多的外国大学和课程中挑选的巨大灵活性,但不能保证每一位就读学分转移课程的学生均可转到外国大学。这类课程在计划去美国留学的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

(三)国外大学的分校

1994年国会通过了有关大专法令修正案,允许国外大学在马来西亚开设分校,目前比较著名的有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分校、底蒙佛特大学(FTMS-DeMonfort University)分校、澳大利亚的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分校、科廷科技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分校、斯运伯恩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分校。

二、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成

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高校外部质量保障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这两个方面构成。

(一)高校外部的质量保障

1996年,马来西亚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立法。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两部法律,一部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另一部是《国家认证委员会法》。《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明确了所有私立院校归政府管理,私立院校的设立及项目的开设都要得到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批准。《国家认证委员会法》明确了国家认证委员会是马来西亚为了保障私立高校教育质量而设立的外部质量保障机构,对私立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具有监控权。国家认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专业课程的质量标准,以及制定有关证书、文凭和学位等方面的政策;监督和评估专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对证书、文凭和学位进行认证;确保私立高等院校在颁发证书、文凭或学位前,其学生的国语和所有必修科目都需符合大专院校法令要求的水平;就私立高等院校申请开办大专课程的过程中,给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及适当建议。

(二)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普遍重视教学质量,视高质量的教学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其次,各私立高校都注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许多私立高校设立了质量保障机构,专门负责监控本校的教育质量并为接受外部评估做准备。

三、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支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

为了阻止外汇流失,留住大量的人才,以及解决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马来西亚政府对在国内举办的跨国合作办学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对国外课程的认证及对国外文凭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在马来西亚就读跨国高等教育课程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马来西亚已成为跨国高等教育的“中转站”。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为了阻止外汇流失,留住人才,以及解决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国家应支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做好对国外课程和文凭的认证,确保办学质量。

(二)成立全国性的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构

马来西亚进行跨国合作办学的国内合作方主要是私立院校。国家在私立院校的设立、管理以及运营等方面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法规,以保证其健康发展。马来西亚还成立了国家认证委员会,以加强对私立院校的管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证明该委员会的工作是有效的,不仅保障了本国私立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为马来西亚私立院校赢得了声誉,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留学生前来就读。近几年,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办学质量问题,为了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管理,我国也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以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三)严格规范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构的工作

依据马来西亚《国家认证委员会法》成立的国家认证委员会既受政府拨款资助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治的机构,这就规定了国家认证委员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法行使。既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其的评估报告就不受马来西亚政府的约束和影响。评估报告的公正性就得到了保障。在这方面,我国应借鉴马来西亚的经验,任何机构的运作都要有法可依,既要在法律上赋予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构以权力,保障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地开展工作,又要从法律上约束质量保障机构的行为,防止权力失控,滋生腐败。

(四)加强合作办学内部的质量保障

高校的内部保障是质量保障的基础,马来西亚各私立院校在办学理念上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几乎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我国的合作办学院校也比较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设立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如教学督导组、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以加强对教学的监控和管理。只有内外部质量保障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陈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