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经济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海洋是天然的资源宝库,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可利用价值很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海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广东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邻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分布,陆架宽广。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岛1431个,海湾510多个,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1]。
2.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十一五”时期以来,广东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海陆联动开发,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加快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广东海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基础较好,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2011年广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连续十七年居全国首位;已经形成了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区,还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在传统海洋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通过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而且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水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上建立了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制定颁布了《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2011年,广东省获批《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广阔。
2.2 挑战
2.2.1 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期,但是三次产业比例不够优化,传统海洋产业链较为低端,以渔业和运输业为主,各个地区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柱产业支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使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广东在“十五”期末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0:37,而同期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7:31:52,产业结构明显不够合理。而且东西翼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单一,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严重不足。海洋产业中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也没有形成相互关联和主导产业带动的局面,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2.2.2 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经济区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优势比较突出,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粤东经济区发展重化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港口资源、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成为广东经济的发展的核心,具有相当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粤西经济区发展状况却相对落后很多,粤西经济区包括茂名、阳江和湛江三市,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对这个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粤西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更是处于低端的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2.3 海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填海造陆、过度捕捞等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港口工程建设和各种海岸活动对海岸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和水体污染。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导致大部分渔民上岸谋生,环境生态污染致使许多海鲜已经成为毒物,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和目标,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资源的支持,需要海洋环境的保证,切实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迫在眉睫。
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3.1 加快科技发展,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发展生态渔业,推动科技兴海重大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投产工作。注重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集约化养殖、海洋生物技术和水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推广。海洋交通运输业应搞好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引进开发进出港船舶调度引航系统和施工船舶监控系统等高科技系统。广东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冷藏集装箱船、大型原油和成品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和多功能渔轮,提高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政府在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要注重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三是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促进滨海旅游多元化发展,科学利用自然风景区,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滨海旅游中精神和文化消费的比重,形成现代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海洋信息数据库,建立海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海洋信息共享平台。
3.2 促进海洋经济落后地区发展
海洋产业地域组合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差异的产生,致使某些地区在区域范围内处于落后的地位。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基地,促进物流、航运服务、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石化、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港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个节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沿海海洋产业带[3]。发展主导产业,比如临港工业、船舶制造、海上运输、渔业旅游业等等,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优先保证其发展。
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临发展海洋产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强的困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为强化海洋资源开发过程的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海洋产业政策,尽早颁布实施四个方面的政策法规:整体开发与利用海洋的政策,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章,引导性、优惠性政策,鼓励投资流向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产业的政策。需要依托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向纵深方向发展,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制定海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海洋产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重点污染海域的整治和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和完善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4.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4.1 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来说就要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及时纠正错误,使之符合客观海洋经济的发展,规范各级涉海部门的职责划分,明确有关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要建立集中集约用海以及海域使用权招、拍、挂等新机制[4]。坚持科学用海,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用海需求,探索建立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制度。研究解决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法规政策关系,探索建立海域使用论证管理中心、海籍管理和海洋测绘中心、海洋权属管理和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海域执法力度,建立海上监察队伍,加强海监和渔政等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省内行政管理海域的巡航监管和对海洋涉外活动的监管。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海洋运输、海堤防灾、渔业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加强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港口码头建设,以及航道、防波堤、锚道、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等配套运输体系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对重要地区的海堤,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标准达标加固,提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加大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步伐,并配套建设一批海岛型渔港和二、三级渔港。加快油、气、电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完善沿海和岛屿综合交通、供水、供电等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对海洋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和管理,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构建蓝色生态屏障,保障海洋经济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运行。
4.3 推进财政扶持政策,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
加强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险等金融工具,诱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海洋开发建设中。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的担保基金应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按商业原则来运营,为提高效率,应该委托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来操作和经营,政府出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5]。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扶持海洋开发重点项目,实行差异化贴息减息政策,全力推进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建立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政府诱导型投资系统,降低风险,提高参与度。在符合国家规定基础上,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民间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因素,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保护与开发领域,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织经营多形式的发展模式。
4.4 建设科技经济发展配套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高新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需要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规模大、素质优、层次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加强海洋人才教育,实施高级人才工程,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整合海洋科技队伍,组建产学研机构体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模式,引导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专业技能型和科研型人才,形成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技师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以一流科学家、工程师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科研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环境建设,消除政策性、体制性和机制,形成科技规模效益,使得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5 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协议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之间的合作,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海洋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区域经济的联合协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区域间通过协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和市场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6]。要推进沿海城市间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的功能衔接,促进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产业的协作配套,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市场配置港口资源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大区域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可通过与其他省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加强人口、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法规合作,完善跨地区的区域市场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各类海洋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7]。
5.结束语
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坚持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能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立政府诱导投资体系,建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2]白福臣,贾宝林.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30:19-22.
[3]吴以桥.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1):56-60.
[4]郑伟仪.海洋行政管理是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力保障[J].产业经济,2011:66-68.
[5]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0(5):58-63.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地方高校 海洋经济 运行模式
舟山是以群岛著称的我国第四大新区,地处我国南北航运和长江口的交汇处,呈“T”型状,素有“祖国渔都”之盛誉,已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日前,舟山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它已迎来新一轮大开发与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此视域下,浙江海洋学院在围绕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大力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应用研究,积极探索服务海洋经济的运行模式,以期学校服务海洋经济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地方高校服务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海洋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必然诉求。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简称“两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临港工业、船舶工业、渔业总产值为例,临港工业从2006年的326.1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39.80亿元;船舶工业从2006年的106.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93.15亿元;渔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69亿元(见表1)。但同时,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自然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和人才是核心要素。而地方高校被称之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科学技术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经济发展只有与地方高校联姻,才能解决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质量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海洋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必然诉求。
地方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应该看到,地方高校与知名高校相比,其办学实力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外界支持。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所采取的非均衡政策极大增强了地方社会经济活力的发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已实质启动,国家赋予舟山的“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新区政策为舟山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与此同时,学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也更为密切。为更好服务“两区”建设,学校主动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如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整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同时,围绕“海”、“港”、“船”、“渔”、“油”等涉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所以说,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也是学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潮流。追寻世界各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轨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服务社会的先河,犹如她所倡导的那样,“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与州的紧密关系。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的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应该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增长。州立大学的教师应该用其学识专长为州作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人民。”又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也积极开展推广运动,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再如日本,在大学设立的共同研究中心,它除进行与民间的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外, 还对民间技术人员实施研修, 对民间研究开发等事宜进行技术咨询, 从而为搞活地方产业尽一己之力。事实表明,世界各国高校的服务方式虽不同,但其服务宗旨是一样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地方高校更应顺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扎根地方,为社会服务。
浙江海洋学院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目前,舟山群岛新区正在按照战略定位,加速推进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大宗物资储备中转贸易中心、海洋海岛综合开放试验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破除不适应群岛新区建设要求的习惯做法,努力探索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适应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建设,学校着力探索服务舟山新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在2006年,学校就设置了地方合作处专职机构,架设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合作桥梁。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地方合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力度;与此同时,学校贯彻实施《浙江海洋学院“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发展”行动纲要》,围绕“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港口工程与海洋运输、船舶工程与海洋装备、海洋化工与石油储运、水产加工与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现代渔业与远洋捕捞、海洋能源与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等十大领域,开展服务。
关键词 和平崛起 国民 海洋意识 海权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10]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04)8.
关键词:海洋运输;发展重点;战略目标;
选择浙江的港航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6倍,海岸线6646公里,占我国海岸线总长度的21%,居全国第一位,水深大于10米得深水岸线达471公里,并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T”型交汇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港航强省战略的提出,契合浙江省最突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凸显了港航在浙江经济社会下一轮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海洋运输发展战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批复》精神,进一步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日前,省委、省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批复》精神,进一步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日前,省委、省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识”、“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大财税策支持”、“增强金融要素支撑”、“加强土地、海洋和水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海洋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生物保护”、“加快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十个部分,对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了全面部署。
1、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至2012年期间,浙江省确定每年安排10亿元转型资金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3月1日,浙江省正式对外公布,国务院已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至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海洋资源优势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深水岸线占全国的30.7%,海岛数量约占全国的40%。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消息,海洋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开发、有效保护,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核定项目,绩效考评”。值得一提的是,该厅将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海岛和沿海市县项目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
2、我国需要海洋发展战略目标应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洋发展战略?因为海洋是中国通向世界的血脉,也是资源有待发掘的宝库。同时,海洋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当前,沿海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4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人口大概占全国总人口的40%,土地面积不到全国的20%,但GDP超过了60%,到2030年将会超过70%。这个区位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2008年,中国的外贸出口额攀升至2.56万亿美元。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但这个数据也保留在2.2万亿美元的高位。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可以预测,这一数据将会恢复甚至超过2008年的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海上物流对中国至关重要。从运量计,海上运输占到了中国国际贸易的90%~95%。每天在海上穿梭的万吨轮船,其中来自中国的大概有四五百艘。中国现在每年消耗的石油近60%需要进口,其中80%需要通过海上运输。
二、海洋运输发展战略目标
应该具有超前性我国海洋运输产业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在港口产业方面,主要表现在港口的适应性差,尤其是除香港以外,中国大陆缺少国际集装箱枢纽港。1993年全国水运外贸进出口集装箱转口箱的55%经香港、27%经日本、8%经釜山中转。预计2000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800~900万TEU。如果那时我国外贸货物仍旧依靠这些港口转运才能进入世界市场,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一方面,这种运输系统费时且不利于中国产品的竞争,交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将损失转口贸易的巨额收益。尤其是上海经济的起飞和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速增长,都在急切地呼唤着上海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三、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组织保障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有关工作要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全面推进思想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省厅将成立专门督查小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全省交通运输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扎实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海洋经济;两岸经贸;示范区;闽台合作
2010年4月以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在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承担重要功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实施,对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拓展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海洋强国梦催生五大试点区域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着眼于21世纪的国际海洋竞争格局,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高新技术。近十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陆域资源的有限和发展空间的萎缩,促使世界各国更加认识到蓝色海洋的价值,尤其是中国周边许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先后出台发展海洋的国家战略。在海洋战略导向的影响下,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海洋产业门类不断扩大,海洋科技进步迅速,地区之间的海洋合作项目不断涌现,海洋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大陆海洋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大陆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增速约为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海洋重大专项能力建设项目不断推进。
大陆海洋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与示范区战略的实施。2011年,“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单设一章,并提出“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2012年9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成为“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2012年11月,十报告又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使命,体现了中央在海洋问题上的战略性转变。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2011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3月)、《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1年11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2012年11月)和《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2013年9月)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批复了上述五省市的试点工作方案。此外,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并于2013年1月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将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对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这是第9个国家级新区,也是继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又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批准了山东等5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以及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舟山群岛、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明确以上区域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但因各自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存在差异,其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目标、重点等互有侧重、相得益彰。这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就得到明确:重点发展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三大海洋经济圈具备不同的功能定位。福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之一,属南部海洋经济圈,其首要功能定位就是“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二、两岸携手参与全球海洋盛宴的基础与瓶颈
海洋经济合作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两岸民众的生活,符合两岸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的共同诉求。海洋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既有其客观经济基础,也有共同发展的愿望诉求,应携手合作,共同参与这一场盛宴。
1.从合作的基础看,两岸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台湾由于岛内面积狭小、资源匮乏,非常注重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在海洋环境调查、技术发展与生态维护等海洋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开发领域,推进产业发展。随着台湾经济起飞,在港口综合规划、远洋运输、远洋捕捞、海产养殖、海洋油气与矿产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生物科技、海岛综合规划、滨海旅游等领域取得较快发展。与台湾相比,大陆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起步较晚,海洋产业整体上仍以海洋渔业、运输、制盐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化工、能源、生物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两岸海洋开发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落差且各具优势,从而为两岸海洋经济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从合作的必要性看,开展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将为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动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30多年来,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但由于两岸外部环境及各自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两岸传统的贸易与投资发展方式正面临新挑战,两岸经济关系进入新一轮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