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团建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局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水务局共有兼职团干部12名,其中党员9名,占75%。从年龄看,25岁至30岁的9人,31岁以上的3人。从学历看,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7人,大专文化的5人。12名团支部书记中有2人进入单位党支部班子,5人任科级职务。通过调查分析,几年来全局团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复合程度不断加大,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我局团委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水务局团委在党委和团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对团干部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创新、发展”为工作理念,以服务平谷,服务基层,服务青年为宗旨,紧密结合水利事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选拔优秀团干部的路子。
1、注重培养和选拔,把团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联系青年群众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组织能否在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中发挥作用,能否在全局三个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团的各级干部尤为关键。我局党委一直都十分重视团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指导思想,强化源头意识,把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共青团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复合型团干部的工作思路。党委还把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之中进行统一管理,对有发展潜力的团干部,通过放到关键岗位进行锻炼,在使用中培养、提高、识别团干部,促进了全局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2、以高素质、复合型为目标,大力加强团干部培养教育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几年来,我们始终注重思想带团、理论先行,通过开展专题理论研习、学习讨论会等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团干部理论培训工作,提高团干部运用理论分析大局的能力。为了增强团干部理论培训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一方面,组织团干部参加我局党员活动,不断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还为基层团干部提供理论培训机会,参加团区委组织的多项培训,已先后从机关和基层选送了20人次参加团区委的各类培训班学习。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全局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不断提高知识层次。为了增长团干部的学识、知识和见识,我们在抓好团干部当前职务培训的同时,积极拓展面向团干部未来成长需求的发展培训。通过举办各类辅导报告会、业务知识培训、参观考察水务工程建设等多种方式,积极帮助团干部了解、掌握新知识,不断拓宽团干部知识领域。三是注重关键岗位锻炼。团干部由于年龄轻、阅历浅、经历单一等特点,总体上存在着缺乏工作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缺乏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等弱点。对此,我局党委通过关键岗位锤炼团干部,通过给团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长才干、树形象、有作为。
3、建立高进、严管的团干部工作机制,努力创新工作思路为党培养输送优秀年轻干部,是共青团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共青团组织做好干部培养管理选拔工作的最终体现。几年来,我局团委注重加强管理监督,要求基层团支部每年过好2次民主生活会,引导团干部正确看待意见,帮助团干部健康成长。同时,党委注重积极疏通输送渠道,建立转岗机制,将一批比较成熟的团干部及时安排到更有利于锻炼成长的岗位上,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发展。三、当前我局团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是共青团组织一项永恒的课题。随着新时期形势的发展变化,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从总体上看,离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解决。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团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在培养选拔团干部上出现的困难,表现在一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1、培养教育上缺乏多渠道机制。目前对团干部的培养教育主要分两大块,一是理论业务素质的培养,二是实践的锻炼。对于理论业务知识的培训主要是党委组织的理论学习和团区委一些培训。基层团干部缺乏学习机会,比较单一。对新知识、岗位的实际需要及形势的发展要求有较大距离,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工作中,对团干部安排工作任务欠缺。
2、后备干部的使用上缺乏备用结合的机制。团干部后备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后备干部青黄不接,人才贫乏。在选拔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有备用脱节的现象存在,由于备而不用的比例较高,对未来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团干部自身要求欠严格团干部自身存在着一些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由于一些团干部中还存在重业务轻团务、重实际轻理论、重技能轻文化等现象,轻视理论的功用,又不注意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就显得比较薄弱。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甚至没有经历过大的政治风浪考验,在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上比起前辈来要逊色一些。
2、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上还不够扎实。一些团干部在工作上对眼前的、现实的成就比较看重。在工作中还往往表现为开始干劲实足,一遇困难和挫折则垂头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也缺少一种谦虚、严格的精神和风范。四、关于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浅显想法和建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不但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因素和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未来发展的大事。
对照党对年轻干部和共青团工作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局团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
1、严格把关,选拔基层团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共青团干部,入口是关键。在选拔团干部时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职工公认的优秀职工选拔进入团干部队伍中来。可以改进选拔方法,实行公开竞选形式,把最优秀的职工选拔到共青团工作岗位上来。选拔团干部要服务全局的高度,建设一支年纪轻、政治素质过硬、文化层次高、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干部队伍。把团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局党委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完善团干部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表扬好的,批评差的,鞭策落后的,从而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对团干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使团干部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2、依托团的岗位,加强团干部的锻炼。共青团是所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能使团干部在政治品质上得到很好的锻炼,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要通过建立联系基层制度,切实加强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要对团干部强化实践锻炼,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决策能力;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党的中心工作,提高从政治、全局高度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56-03
【作者简介】欧阳志梅,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管理。穆欣,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信息系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孙琳,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基础部书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社团建设。
一、“四四四”社团建设运行模式创新
(一)四种社团类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将学生社团归纳为四个类型,即人文素养类社团、职业技能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强身健体类社团。
1.人文素养类社团:主要由学校横向德育团队负责管理。其目标是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培养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提高仪表风度和性情修养,最终落实到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如宜墨汉学社、百草园文学社,着力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提升学生人文品位;校园吉他社、合唱社,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认知与体验。
2.职业技能类社团:主要由学校纵向德育团队负责管理。其目标是通过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同一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学校开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类社团。如布丁导游社、墨兮动漫社、光伏发电社等,通过社团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志愿服务类社团:由学校团委和系部团总支实施管理。其目标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广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机电工程系的星火・曙光分队、信息工程系的星火・星海分队、旅游系的星火・向阳分队、基础部的星火・分队、财经艺术系的星火・火影分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校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影响。
4.强身健体类社团: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管理。其目标是锻炼学生健康强壮的体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将过于旺盛的精力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释放。如体育舞蹈社、空竹社、轮滑社等。
(二)四类管理形式,适应职校办学特点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社团灵活采用不同的管理形式,使得这些社团在运行过程中既符合学校校情,又符合这些社团的发展规律。
1.工作室制管理形式。一些具备工作室条件的专业技能类社团,由工作室负责人牵头,组建工作室师资团队,招募工作室成员。这些社团立足工作流程,帮助学生实现“企业化转型”。负责人相当于企业老总,教师团队相当于项目工程师,学生相当于企业员工,活动过程就是项目开发。
2.现代学徒制管理形式。一些专业技能类社团由实训项目社团负责人牵头,由专业教学团队担任指导教师,对某个专业学生的某一个专项技能提供训练指导,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来强化学生专项技能。
3.兴趣小组式管理形式。学校人文素养类和强身健体类社团,由社团负责人牵头,带领教师团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或兴趣小组,通过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修养。
4.联合体式管理形式。学校的志愿服务类社团,由各个系部分别组建分社团,联合形成学校的总社团。这样的社团既可以由分社团独立开展活动,又随时可以整合起来联合开展活动。
(三)四个紧密结合,促进社团内涵发展
1.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力行”为校训,通过“三好(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五S(整洁、安全、节约、技能、素养)”教育目标的追求来进行学生三维素养(公民素养、能力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力建设“力行”校园文化。而社团正是“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活跃的有生力量。志愿服务类社团及人文素养类社团,以“奉献、传承、感悟、审美”为关键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品格,社团成为“三好”教育的“助推器”。职业技能类社团全面引入企业文化,实行企业式管理。学生开展活动时,从安全习惯到文明行为再到规范操作,全过程都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进行。社团成为“五S”教育的“强化剂”。
2.与推进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职业学校培养质量的提高与课程改革的深化关系密切。职业技能类社团旨在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加“高、精、尖”的技术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也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工作室制的社团是按照“自主合作学习―虚拟项目实施―项目成果展示―争取真实项目―真实项目实施―成功案例积累”的路线进行的,其最终走向就是“公司式运作”,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完全实施订单培养。社团不是课堂,没有十分严格的授课计划限制,教师们能大胆尝试自己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技能类社团活动立足于课堂教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奠定基础,而社团中课程改革的成功尝试,也将反哺到课堂教学之中,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社团成为课改的“试验田”。
3.与校本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很多其他类型的社团也进行着校本课程的建设。宜墨汉学社,从汉族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构建汉学社的课程体系。学校礼仪社则从仪表礼仪、言谈礼仪、行走礼仪、待人礼仪等方面,构建了学生校园礼仪的规范化校本教材。随着社团活动渐进而有序地进行,师生们积累了丰富而详实的课程素材,将课程素材加以整理,进而形成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又反过来促进社团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性。社团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孵化场”。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就是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化的过程。学校通过志愿服务类社团深入社区、街道、乡村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其最终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技能社团的企业参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企业、感知职业,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铺平道路。社团成为学生联系社会的“引桥”。
二、“四四四”社团建设模式管理途径
(一)形成立体管理结构是社团建设的前提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有组建社团的热情,但通常并不具备很强的社团建设与管理能力,经常出现开头轰轰烈烈,中途稀稀拉拉,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加上职业学校社团种类多,有文学社、诗社、合唱团等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也有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这些不同种类的社团管理要求不一样,甚至负责管理的部门也不一样,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的现象,活动时间、场地、人员冲突不断,秩序比较混乱。
镇江高职校对社团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尽管其管理涉及所有系部和绝大多数部门,但学校形成了立体的社团管理结构,从而奠定了社团管理良性发展的基础。学校组成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处室和系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的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团工作进行指导、研究、协调和检查。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学工团委牵头、校系同步运行、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工作组织体系。每个部门在其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学工团委负责总体牵头协调社团建设,教学部门将社团活动时间列入学校总课表,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社团专题网站建设与协助维护,保卫部门负责社团活动期间的安全管理,后勤部门负责全校社团活动的场地安排,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社团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的供应与调配,各系部的德育团队负责绝大多数社团活动组织与运行的管理。
(二)配套管理制度建设是社团运行的保证
为了保证学校社团活动正常、有效开展,领导小组先后逐步审核通过了《社团管理制度》《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社团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制度》,为社团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为了促进社团规范化建设,学校还制定了《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格社团、品牌社团考核认定办法》,规定:学校每学期对各个社团活动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五有”(开学有计划、活动有记录、过程有管理、成果有展示、期末有总结)社团认定为合格。被认定合格的社团,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对不合格社团责令整改,视具体情况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扣减或取消。对“七有”(开学有计划、活动有记录、过程有管理、成果有展示、期末有总结、对学校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在社会上有良好影响)社团,学校将评定其为校级“品牌社团”,适当给予指导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活动经费向“品牌社团”倾斜。这样一来,激发了各个社团争先争优的积极性,也使品牌社团在校内更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社团展示平台是社团管理的抓手
1.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社团人之家。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建成了“社团人之家”网络管理平台,学校的所有社团都在上面建有独立的模块,每个社团都定期上传社团活动记录以及图片、视频资料。一方面,社团通过网站资料上传来展示自己的建设成果和师生风采,另一方面,平台也为相关部门进行社团活动情况检查提供了方便。
2.校园社团展示活动――学校社团节。学校开展学生社团节活动,按照不同的社团类型和特点,分别开展“社团作品义卖秀”“社团广场秀”“社团舞台秀”“社团竞赛秀”和“社团设计秀”系列展示活动,为广大社团搭建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学生们在各类“秀”中展示自己得到的锻炼与成长,学校也对社团节展示活动中各个社团的参与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检查考核。
三、“四四四”社团建设模式实践成效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和锻炼了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行为素质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学校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五年获得全省总分第一名;学校星火志愿服务社团长期坚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社团;九点工作室社团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选特等奖;学校体育舞蹈社团在全国体育舞蹈邀请赛和江苏省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均获总分第一,夺得金奖。
社团是学校育人的新阵地,在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可以产生强大的助推力量。只要学校对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有充足认识,建立适合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好配套的管理与激励措施,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就一定能实现学校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怡安,任飞帆.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教育纵横,2010(8).
[2]徐婧.初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4(30).
[3]张瑾琳.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3(33).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如合唱队、舞蹈队、管乐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各大学生社团尤其是艺术社团发展与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但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重点艺术团体,如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协会、南京大学交响乐团、南京大学女子合唱团等,一般院校的艺术社团建设还带有很浓的“门面”色彩,即把经费和建设重点放在可以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大型展示类艺术社团上。所以,大学生艺术类社团虽然名目繁多、数量不少,但能用先进的文化、优秀的作品引导感染大学生,真正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微乎其微。
二、大学生艺术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大学艺术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关系到高等院校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促进大学生成长
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或其他一些艺术创造过程,表达同学们内心的感受,交流相互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语言已经次要,各种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们交流的主要手段,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在社团中的地位。无论是肢体形象(舞蹈)、视觉形象(美术)还是听觉形象(音乐),这种非语言的形象本身即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强调团队训练,增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创造性体验与审美体验提升大学生审美品味。
(二)大学生社团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补充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贯彻,各高校日益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开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类公选课程,如“美术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并记入学分。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有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课堂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
1.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艺术类课程尤其是非专业的公选课,采取的授课形式大多为课堂讲解、演示,教师讲学生听,较少艺术实践操作活动。而艺术社团则是不同专业不年级的学生自发通过实践摸索提高自己的某类艺术能力,其中有的有教师的指导,但更多的是学生自我教育,即高水平指导低水平,学长指导学弟、学妹。
2.大学生艺术社团提供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平台
在教育内容上,艺术公选课和艺术社团都“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艺术类公选课程目前的状态多是就某种艺术门类给学生作常识性的介绍,大学生普遍感觉到,对课程刚开始认识,就要结束了。而艺术社团活动可以本着更为开放的心态,就某一专门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3.大学生艺术社团弥补了艺术课程功利性较强的不足
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制下,有部分学生选艺术类公选课,绝大多数还是因为此类课程的学分比较好拿。而参加艺术社团,却几乎是完全出自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哪怕利用自已课余,挤出时间活动。
三、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的策略
完善大学生艺术类社团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大学校园人文、文化精神缺失的问题,不仅使其成为展示学生才艺的秀场,更要赋予其弥补基础艺术和素质教育薄弱环节的重要意义。
(一)平等的对待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高校中组织的各种艺术社团,主力多为团委系统中的“大学生艺术团”,其主要任务也很明确,就是代表学校参与各级各类高校艺术比赛,为校争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高校竞相投入大量经费,着力打造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艺术团队。
(二)大学生艺术社团注重引导与指导相结合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最具发展性的群体,其健康成长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社会给予青年的条件和机会,还依赖于反映大学生自身价值与追求的校园文化所能给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影响。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艺术社团不仅要担当校园艺术形象代言人的角色,还要承担起提升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责任。
(三)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与艺术公选课课程建设相结合
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各高校相当多的艺术社团,由于划归团委或学生工作系统管理,因此配备的指导教师多为一些行政管理教师,这些老师对于社团的指导基本上可以说是有名无实或力不从心。
钟志农教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中提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性质是“活动课”和“发展性团体辅导”。称之为“活动课”是因为它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而称之为“发展性团体辅导”,是由于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和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也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怎样才能更好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这两大特点,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序、趣、意三个方面入手。
一、关于“序”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活动带出体验和提升感悟。换句话说,活动只是心理课的形式,最终目的在于体验的催化和感悟的分享。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活动的开展往往会遭遇一些尴尬的情况。有时,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很投入,而到了分享环节就变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时学生的分享过于理性,更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属于道理式的想法,而不太愿意谈及自己的感受。
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分享和表达是因为觉得分享和表达会让自己陷于不利的处境,如被取笑或被反对等,这说明安全、信任的活动氛围很重要。在安全、信任的环境下学生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心灵的真正触动和感悟,才能有实质意义的自我成长。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来说,比课堂控制更重要的是营造安全信任的人际氛围,这是一种课堂的内部秩序,也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保障。
建立这种安全信任的课堂内部秩序,首先要加强团队建设。尽管心理课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把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小组开展活动,活动中也常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所以成员是否对这个团体有归属感,决定成员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团队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根据班级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展团建活动,如初一第一学期,因为是新生,可以在第一个月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用两到三节课来进行小组建设,包括定出队名、队长、队歌,用各种小组合作游戏增强团队成员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协作意识。而在初一下学期则根据男女比例进行混合分组,利用异性效应进一步增强相互信任与合作的人际氛围。
其次,要制定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提出,任何组织中的每一成员与组织管理者及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之间彼此存在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是一种不成文的隐性契约。它通过构建一种互信、互敬、互报的良性关系,来提高成员在组织中的满意度,达到组织者和成员双方目标的实现。而对教育而言,课堂心理契约是师生彼此间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心理基础,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智慧的凝聚,为课堂激励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因此,心理活动课也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讨论制定出符合师生共同期望的心理契约,通过构建互信、互敬、互报的良性关系,来建立良好的课堂内部秩序。
二、关于“趣”
趣,在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趋向,兴味,使人感到愉快。”作为提升心理品质的活动课,要获得学生的认同,还需要在“趣”上下功夫,因为“趣”能吸引注意力,唤起情绪,激发动机。
初中生正处在追求标新立异、反对权威说教的年龄。因此,我们说的趣,是指“形趣”。翻开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的,但要达到这些课程目标,还要在形式上做到新颖有趣。笔者在进行“坚强面对挫折”这一主题的活动课时,选用了林肯的例子。考虑到林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位美国总统,因此在呈现其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是隐去人名和结果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人参加13次竞选的经历,并且每次竞选的结果都延迟一步再呈现。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对人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也更有感触,当看到其竞选总统成功时,都不禁发出一阵欢呼。接下来再让学生谈战胜挫折的重要因素时,很多学生谈到了“坚强”和“坚持”。而在另外一个班用了传统的直接呈现故事的方式,发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再如,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我们也会与时俱进,向企业培训以及综艺节目借鉴活动形式和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进行改良,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和协作的环节,采用了“谁是卧底”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不但课堂有很好的外部秩序,也为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内部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意”
一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除了活动设计和课堂氛围,还要看活动效果,而在实践中却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第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里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而关于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学生喜欢上心理课主要是因为这门课不用考试,感觉很轻松,活动很有趣,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真正提到这门课对其生活学习有启发帮助的很少。
第二,高中心理课和初中心理课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差不多,略显幼稚,深度不足。如记得听过一节课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是合作的问题,通过合作的游戏让学生归纳出合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回答也很踊跃,但听下来会有高中生怎么和初中生差不多的感觉。学生的回答过于表面化,无法体现高中心理课应有的深度。
也就是说,心理课在“意”上还处于“隔靴搔痒”和“粉饰太平”的阶段,很少能真正起到“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和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那么,怎样的课才是有“深意”的课呢?
笔者就听过这样有“深意”的一节课,课题是《朋友间的那些事儿……》,讲的是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之间的烦恼。通过三个不同学生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三种人际困扰背后的自我认识模式(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整节课主要由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归纳组成。没有热闹的活动,甚至没有踊跃的举手,但一堂课下来,发言的人数也达到了10人以上。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缓慢的,却是真实而深刻的。这样的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次冲击,使学生能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自己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把具体的问题深化为自我认识的问题,就好像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思考。在内容和深度上都非常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充分展示了心理课的立意和深意。
因此,我认为心理课在保证了“序”和“趣”的基础上,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意”上,即“深意”,这是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心理课的魂魄。
[关键词] 社团文化 团队精神 现状 途径
高校社团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学校共青团领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宗旨和行为规范的学生团体。社团文化建设对整个校园优良文化的传承、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成才理念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社团文化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造就及认可的精神方面以及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宗旨使命、行为规范等物质方面的总和。”就精神层面来说,社团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发扬团队精神。
一、团队精神在社团文化中的作用
注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团环境,有助于提高社团的活动效能,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团队人才。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严格,用人单位在招聘期间除了看重学生的学业水平之外,无一例外地要求团结协作能力。社团的育人机制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课堂的自主学习延伸到社团的团体协作,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共建和谐社团的必要条件,是社团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二、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团队精神现状
为适应高校学生不同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社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主要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志愿服务类、网上社团、综合类”。社团成员大多数为大一、大二本科或专科的低年级学生,其规模为几十人、上百人不等。我们对所在学院社团中的团队精神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250份,收回有效问卷969份,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团队精神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的意识有待提高
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现今社会中团队精神非常重要”,有22%的人认为一般,13%的人认为不重要。可见,超过半数的社团成员重视团队精神,但仍有一些人对这一理念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当问及“在社团中是否有归属感”时,只有36%的人认为“有”,多数学生没有团队归属感。同时,我们对所在学院的19个社团进行调查,发现没有一个社团把“培养团队精神”列入其办社宗旨。由是观之,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团队精神意识亟待提高。
2.促进团队精神建设的活动较少
在众多的社团种类中,学生最偏爱的是文体类,认为最能培养团队精神的是社会实践类,然而后者在社团种类中所占比重较少。同时,只有57%的人认为“学校社团活动促进同学之间团队精神培养”,只有23%的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由此可见,大多数社团活动重视成员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在活动形式和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其他附加价值。以培养成员团结协作为目标的活动还需大力开展。
3.影响团队精神建设的因素颇多
影响社团团队精神建设的因素主要有社团的管理机制、活动形式、成员的个人主义、社团骨干的领导能力、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社会风气等。多数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这极有可能在开展活动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有损大家的协作精神;同时,现今高校的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并且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往往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全大局;另外,社团骨干的个人素质及其领导能力对整个社团的运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大多数成员相互间缺乏沟通交流,这势必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三、高校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途径
团队精神是社团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根据目前社团的状况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凝聚力,才能充分利用社团的有效资源塑造优良的文化内核。
1.加强社团机制建设
在共青团的领导下,近几年的高校社团建设蒸蒸日上,从社团的审批、规章制度的创制、人员的发展、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程序。然而,一些社团在机制上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团队的管理制度、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以及活动的规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内部成员的团结协作。人力资源配置的统筹合理以及考校的公平公正能激发所有人的激情与活力,反之,有可能会出现内部矛盾重重和人员间的勾心斗角,社团活动的开展将寸步难行。此外,大多数的社团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社团的发展。因此,全面加强社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提升社团文化水平和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基础。
2.有效利用竞争机制
保持社团的文化活力需要有效地利用竞争机制,其效应犹如著名的“鲶鱼理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竞争也无所不在,它能激发个体的潜能,能让各成员为了集体和各自的荣誉而拼搏进取。各高校的社团与社团之间,同一个社团内部,都需要以人为本,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树立“永争第一”的信念。因此,在日常的活动开展中,社团领导者应抓住社团间的竞赛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如开展社团间同一个主题的辩论赛、文体竞技活动、争优创先活动或野外拓展训练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为了团队的总体愿景和成绩指标而互助互爱、共同奋进,逐步转变某些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
3.培养社团学生骨干
优秀的社团学生骨干在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社团指导教师与社团成员之间的纽带,其人格魅力和管理才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团的形象和成员间的关系。优秀的社团骨干往往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他们能人尽其才、统筹安排;能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能懂得沟通交流,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能有效激发团队士气,事半功倍。因此,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是发展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社团指导者慧眼识珠,同时需要在社团学生干部的评选和评优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
4.注重学生社会实践
团队精神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走出校门,在校外的社会实践中感悟社会,施展才华,提升境界。团队精神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导上,纸上谈兵永远不会获得现实的真理。各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社区或农村志愿服务行动”、“革命老区支教活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题调研活动”、“就业创业见习计划”等。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团结协作、优势互补,逐步树立“以我所学,服务社会”的实践理念。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也是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一把有用的钥匙。它在整个社团文化建设和学生自我培养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在学校上好这一课,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刻,才会有十足的信心和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毛立刚,蓝廖国.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