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 专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要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根源在于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酒店发展的新型人才还要从教育抓起。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和酒店都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让酒店行业快速稳定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高校培养人才出现问题,致使整个行业出现了发展缓慢的局面。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人才,那么酒店行业必将永远滞后于其它行业,国内的酒店管理也会大幅度落后于国外。我国的酒店管理行业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使我国酒店行业走到世界的前列。
适应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服务技能,并且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型人才,掌握基本服务技能是必须的但对服务理念的探索对他们更为重要。目前,随着我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需要更高的要求,比如对现代化设备的熟练使用、学生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等。当前,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要求。这些也影响到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2.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策略
学校教育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学生未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自己的岗位贡献出自己的所学,就是高校教育成功的标志。所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符合整个社会酒店专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的学生能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培养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高校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目标定位,这样一个定位是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有专业必备的良好素养、过硬的行业素质和外语水平、对酒店的管理要有充分的了解。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根据专业的特色,开设一些训练学生英语水平的活动,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提前感受下实际应用英语的情景。也要适当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毕业后面临现代化的管理不至于束手无策。对于具体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给学生做课堂演示。这样把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走向工作岗位时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2配备更专业的教师给学生教学
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实际工作者相同甚至更高的素质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教师水平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
教师队伍应该由高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这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着不足。高校的专职教师,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提高和巩固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太强的针对性。而兼职老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酒店的业务,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果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各有分工,就能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与酒店进行合作,让我们高校专职教师去酒店进行培训,这样就积累了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2.3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使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能否长期在酒店行业就业,也是衡量我们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满足大多数酒店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单单靠这些是不够的。学校要跟一些需要人才的酒店建立伙伴关系,这样酒店吸纳人才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当前人才市场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双高”现象。这就要求学生的个人信息要更加完善,这样才能让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学生。酒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酒店能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保证他们的一些权益,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是能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的。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紧跟酒店行业发展的潮流,并且与现实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目前,酒店行业发展迅速,这也能很好的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能跟上时代的补发,找对专业发展的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定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
[2]胡霞露.对编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5).
一、酒店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基本内容
1.进行情感管理
员工的情绪影响着员工的服务质量,酒店管理中应该注重员工的情感。尊重员工的价值,增强员工对酒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让员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另外,管理者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员工,善于听取员工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
2.实行自主管理
通过自主管理,员工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主制定工作计划、步骤等,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私事,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
3.加强文化管理
酒店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是酒店的精神支撑。加强对员工的文化管理,可以使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能够与酒店的要求达到一致,增强员工对酒店的认同感。
二、酒店管理人性化趋势的积极作用
1.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
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酒店的服务质量。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增强员工对酒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促使员工不断地改进工作,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提高管理水平,协调内部矛盾
员工之间的内部关系不仅给员工自身造成影响还会对酒店产生一定的作用。酒店具有一定的规模,复杂的组织结构和众多的员工,支撑着酒店的日常运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可以及时的解决内部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3.增强酒店的竞争能力
人性化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实现酒店的价值,促进酒店的发展。随着顾客对酒店的服务标准和需求不断提高,酒店的管理方式也需要改进和创新。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自觉地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水平,维护酒店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酒店的竞争能力。
三、酒店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员工是酒店的形象代言人,其所提供的服务影响着顾客对酒店的观点和态度。酒店想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给顾客,就应该重视员工的情感,充分考虑员工的意向和需求,促使员工能够开心快乐的投入到工作中,真心为顾客提供高标准的服务。员工是酒店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和人力保障,尊重员工就是酒店生存发展的前提。酒店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核心”的原则,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关心和爱护员工,听取员工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满足员工的需求。大力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每一位管理者都具有“员工第一”的理念,让员工积极快乐的投入到服务工作中来。
2.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酒店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与控制,实行人性化管理也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如果没有管理制度,酒店就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无规范的局面,不能体现公正、公平以及合理的原则,严重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和限制,员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逐渐的暴露,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提高酒店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以往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作为被管理者,员工没有发言权,而目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员工可以适当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实行人性化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情感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消除不良情绪,促使员工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而且,通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3.重视培养员工的水平和素质
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决定了员工的服务质量。酒店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力倡导酒店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认同感,增强酒店的凝聚力;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大力挖掘员工的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待遇,建立竞争机制,制定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评估方式,科学公正的考核和评估员工的工作,激励员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强大的员工队伍,通过员工优质、高效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总结
关键词:酒店;信息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酒店信息管理是酒店日常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它是伴随着人类信息管理活动以及酒店业兴起而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在信息管理的相关实践活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存储等方式,来实现有价值的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既定的或理想的目标。信息化与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酒店信息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轻松应对,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酒店信息管理体系,推动整个酒店管理的“信息化革命”。
一、酒店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管理的范畴
信息管理活动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整个过程是一个对信息PDCA循环管理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存储,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筛选,合理开发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创造效益。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人类会采用诸多方法与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与处理,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捕捉“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从而创造价值。
2.酒店信息管理的范畴
酒店信息的内容主要就是有内部与外部之分,内部信息是酒店运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外部信息则是酒店之外产生且与酒店运行环境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酒店必须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内部信息的运作,捕捉外部信息的商机,从而让酒店在历史变革的洪流中寻找生机与突破。酒店信息管理只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分支,当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酒店信息管理也迎来了其新的理念与范畴,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酒店日常管理、酒店营运和酒店服务等各个环节中涉及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存储、传递,并加以利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酒店信息管理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对于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采集网络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酒店的运营信息、行业的市场信息以及消费者的动态信息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收集,形成一个适合的、可行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形成科学的信息分析处理与存储归档的机制,最终为酒店的运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挖掘到市场的潜力,从而带动整个酒店的营销力量,实现有效的客户信息管理与酒店内部日常管理,使得酒店规避风险。
二、酒店信息管理的现状
酒店信息管理是酒店现代化管理的一部分,它是酒店日常管理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酒店信息管理有着明确的目的,是实施酒店信息管理的初衷。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酒店信息化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年我国酒店信息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与酒店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酒店信息管理在中国还任重道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需要不断拓宽思路,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推动整个酒店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1.当下酒店信息管理在效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信息之间的联动性不够
这些源于酒店从业人员素养参差不齐、酒店软硬件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实施酒店信息管理能够有效联动相关信息之间的传递,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实施酒店信息管理能够提高酒店的管理效率。
2.酒店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对酒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认识不够
忽略了信息资源在酒店长远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没有捕捉到信息资源里所暗藏的商机与潜力。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就是酒店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在对酒店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粗枝大叶”,与有效信息“失之交臂”。
3.酒店信息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
让一些酒店“望而却步”,导致相关的投入不够,与之相关配套设备以及管理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制约了酒店的整个信息管理的进程,造成了酒店信息资源的浪费与贬值。
4.酒店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酒店相关的信息资源被泄露,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侵害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客户的利益,对客户的隐私构成了威胁。
5.酒店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由于对信息管理的不够重视,加上管理水平的不够,大多数酒店在对信息资源的处理上还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酒店信息资源有效的、深层次的分析、处理与利用,没有将信息资源转化为财富,流失了众多商机。
6.酒店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
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相对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正存在摸索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酒店,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处于分散、应付式、无目的性的管理层面,缺乏相应的规划,没有章法。
7.酒店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与酒店业务脱节,应用程度相对较低
酒店在对信息管理的认识就是一个酒店的“门面”,把它当作是一个“橱窗型”的产品,用来展示酒店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忽略了信息管理真正的价值,没有发挥其在酒店战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没有能够帮助酒店提高市场竞争活力,适应市场需求。
三、酒店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酒店信息管理,必须要紧跟现代化管理的模式,积极响应时代潮流动向,把握时展脉搏,关注信息化时代对酒店行业带来的管理思维的冲击。酒店信息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将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标准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价值化的方向发展,将迎来酒店信息管理的全新时代。在酒店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将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与标准。
1.酒店信息管理将向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将采用信息化与人性化的管理,紧跟时下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集成化、数字化等主流产品为核心设备,进行智能一体化的管理,保证与时俱进。
2.酒店信息管理将更加注重管理过程中的实用性
不再一味追求信息管理的功能化,而忽视了信息管理的实用性,丢失了酒店信息管理的价值,最终变成了“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
3.酒店信息管理将注重运营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讲求其经济性
不仅将考虑前期投入的使用价值,更要考虑后期管理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这是酒店实施信息管理的最根本目的。
4.酒店信息管理将朝着更人性化
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注重整个信息的有效防护,保护客户的隐私和酒店的商业机密,形成人性化的信息管理服务
5.酒店信息管理必须注重时效性
尤其是酒店的外部信息,要作出及时的反应,包括前期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分析加工,只有及时才能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信息,从而作出战略调整,抓住商机、规避风险,保证酒店的最优化发展。今后,酒店的信息管理将逐渐告别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着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信息分析处理过程中,将实现从分散、孤立、局部的解决问题,走向系统、整体、全局的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从单纯的收集、存储信息为主到系统的传递、查找信息为主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信息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使得信息管理的作用逐渐显现,并在酒店日常管理、营销运营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酒店服务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酒店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紧跟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进行酒店管理、捕获价值信息、规避经营风向,最终建设一个“智慧型”的酒店。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余厚强,王菲菲.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13(3):72-77.
[2]李明.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J].电子测试,2013(8):270-271.
[关键词] 区域性电力市场;省间壁垒;输电阻塞;系统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 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06-03
[作者简介] 陈剑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电能质量与电力市场;(浙江 杭州 310027)
张利庭,嘉兴电力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浙江 嘉兴 314001)
吴为麟,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浙江 杭州 315010)
一、引言
我国电力市场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一种是完全以省级电力网为基础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一种是以区域性电力系统为基础的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如果采用纯粹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它实际上会与现有的区域性电力系统模式产生严重的矛盾,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与独立的省级电力系统相适应。但是,从电力系统的运行技术方面来看,区域性电力系统具有独立的省级电力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技术优势,它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纯粹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是不太行得通的。因此,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应该是在我国电力系统现有情况下较好的选择。
二、我国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结构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自然基础
我国发电资源与市场需求分布不平衡决定了推进全国性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是实现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步。
2.区域电网结构的发展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南方电网基本上已经形成以500kV电压等级为骨干的省间互联网框架;西北电网建成了覆盖陕甘宁青四省区的330kV主网架。区域电网的形成已经为实现区域内资源互补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能够进一步发挥区域电网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3.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体制基础
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间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管理方式不适应发展要求。同时改革方案中确定了厂网分开、建立国家和区域电网公司、建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向区域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派驻分支机构。这些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体制基础。
三、区域电力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1.从如何打破省间壁垒看在区域性电力市场下的体制改革
电力交易障碍。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平衡,在省网电力市场的条件下,各省间的发电、输电成本不全相同,甚至相差很远。有些省区水电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或多或少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一些现实问题(如二滩电站并网发电后,原来小火电厂及煤矿职工的去留问题),使在一些情况下,明知经济效益很差,仍是保证本省的电厂多发电,而相邻省的富余廉价水电反而卖不出去,以致白白丢弃。所谓省间壁垒,就是指省与省之间由于体制上或是其它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电力交易障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省间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互联电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这种情况显然跟建立电力市场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打破省间壁垒,形成在区域性的范围内电力交易自由公开进行。要打破省间壁垒,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加强管制,制订电力行业的行政命令机制或法规
根据我国实际,电力市场的省间壁垒问题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因此电力市场的管制机构要相对独立,并与省政府之间没有经济纠葛,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来协调各方的关系,其管制费应来自征收经营许可证。
(2)对省调及网调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
区域性联网后,调度要充分体现“网调为主,统一调度”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调度,以经济性原则为指导。省间壁垒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联网产生的效益在各省分配不均所引起的。因此,作为与电厂效益直接相关的电力调度,一定要注意效益分配的问题。在区域性联网后,网调的职责有较大变化,应该说比原先有了很大的加强,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3)经济手段进行补偿
区域性联网,在区域性的范围内建立电力市场,这不仅是一个电力行业的重大举措,而且也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势必会牵涉到社会的其它方面,其它行业,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固然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从电力行业的发展出发,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其确实有益而损害其它行业和集团的利益。因此,对其中牵涉到的经济利益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合理的补偿。
2.区域性联网在技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系统可靠性问题
在竞争的电力市场中,投资商是否出资兴建电力设施,取决于项目的回报,而不是预期的备用率。因此,与发电系统有关的可靠性是由电能价格维持的;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特别是如果在区域性的基础上建立电力市场,显然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考验。在区域性的环境下,电力交易更加复杂多变,电力调度既要保证公平竞争,又要保证安全运行,是不容易做到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全面审定并研究和制订新的安全运行导则,并开发新的为运行服务的软件。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是一个重要特征,区域性电力市场又给予它新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可靠和安全。
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用户可任意选择供电者以双边交易的形式确定发用电的模式,因此系统的潮流很难预测。从而,像输电阻塞,电压崩溃及不稳定等新问题就可能出现。同时,为了维持系统安全运行,调度员必须要安排足够的辅助服务如运行备用,无功支持及负荷调节等,这种情况和垄断时就大不一样了。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性电力市场条件下,输电阻塞问题将更加严重
双边交易的模式虽能体现市场自由竞争的效益,但会给全网的统一调度带来困难,使电力网络一些部分可能趋于功率极限。缓解阻塞是保证电力市场环境下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应从缓解手段,预防策略及分析方法上进行研究。
(2)开发新的运行服务软件
这些软件的主要任务应包括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稳定校验,规划,安排辅助服务,确定辅助服务要求及定价,是否接受电能交易合同,确定开机的最低要求,进行阻塞调度,确定阻塞电价,及对发电机组的过负荷调整。
(3)重视辅助服务
辅助服务是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的一种满足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安全水平的机制。辅助服务与发电,输电,配电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而且为达到一种期望的运行状态,系统调度员需要采购并协调各种辅助服务,这就增加了电网运行和控制的复杂性,使电网功角不稳定,电压不稳定,过负荷和电力系统崩溃等。对区域性电力系统而言,辅助服务还包括以下几种:大面积停电启动,损耗补偿,动态调度,备用支持,负荷跟踪等。
(4)加强商业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区域性联网”已势在必行。机组竞价上网的电价与其自身的可靠性水平有密切联系,这里所说的可靠性包括了技术可靠性和商业可靠性两个方面。建议,我国应着手进行商业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便使我国的可靠性能够紧密地与中国的电力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3.输电阻塞问题
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其首先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即是输电阻塞问题。在电力市场的条件下,输电网络完全开放,由于电力传输的约束和限制(如输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任意性),加上竞价上网,电力自由交易的竞争性,当输电网络容量不足时,就会时常出现输电阻塞问题。为了输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输电网运营商不得不对电力传输加以限制和约束。这就一方面使区域性范围内的省间的发电商不能进入本省的电力市场,降低了联网效益。另一方面,本省的发电商也减少了竞争对手,为其利用市场力哄抬电价创造了条件。这两方面都使电力市场竞争机制削弱了,不仅使发电商和用户得不到好处,而且电网的运行商也失去了创造利润的机会。然而,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市场和输电市场要求进一步开放,输电的自由性必然会引起输电阻塞。输电阻塞对电力传输调度和电价界定都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在区域性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电力传输调度,要遵循两点:首先,要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对输电线路制定出极限容量,使输电网络在总成交量最大的情况下运行。其次,按照容量以竞价从低到高排列,低电价优先上网发电。在一定的电力交易量下,电价最低的先上网,依次类推,直到容量平衡为止。由此体现竞争下的公平。
四、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
1.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机制
系统的供电能力能够满足负荷需求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电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从目前国际经验看,存在几种保障机制:①完全依靠市场价格尤其是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引导长期投资;②采用集中计划备用方法,并确定市场成员应分摊的备用容量需求,建立容量市场,允许市场成员进行容量交易;③采用直接支付容量费机制来吸引投资。
2.建立备用容量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及长期供电的安全性,发挥区域电网的作用,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时应该引入备用容量共享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备用的确定、分摊办法及相应的处罚原则。统一考虑区域电网备用,分规划阶段和运行阶段规定备用确定方法和分摊原则,按统一规则在各省电网公司之间分摊。各省电网公司必须满足备用要求,没有履行备用义务的公司将受到惩罚。②省间备用支援和付费原则:主要是运行过程中事故支援原则及付费问题。③备用容量市场:备用容量市场为各省电网公司提供买卖备用容量的交易机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电力市场的建立更是一个初步尝试的过程,因此还无法全依靠第一种机制来提供引导长期投资的信号,可能考虑第2、3种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备用共享和规划协调机制。
3.建立电力电量平衡机制
电力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之一是必须存在一个负责系统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机构,该机构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对市场参与者进行规范,寻找解决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措施,例如通过建立竞争的平衡市场,或与市场参与者事先签定辅助合同等,并采取措施将保证系统平衡发生的费用分摊给各市场成员。
4.建立市场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的有机联系
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电力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用户从市场中收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单一购电机构模式开始,这种模式的弱点是用户和市场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建立合理的联动机制使销售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弥补市场手段的不足。同时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可以采用市场最高限价的办法,以避免发电公司在市场资源稀缺时获取高额利润,损害用户利益。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论证了我国具有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的良好基础,区域性电力市场在中国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省间壁垒问题,通过采取制订电力行业的行政命令机制或法规、对省调及网调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补偿等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难题,从而打破省间壁垒。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中的阻塞问题的技术难题,在区域性电力市场情况下主要是要提高电力传输调度。首先应对输电线路制定出极限容量,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其次,按照容量以竞价从低到高排列,低电价优先上网发电。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点要建立: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机制、备用容量共享机制、电力电量平衡机制等多种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市场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Competition and Choice in Electricity,world bank, 1996.1 “arket-Based operation of Restructured Power Sys-tems”, Pro.Yong-huasong,2001/10.
[2] 傅书?,白晓民,张扬,朱泽. 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及运营方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9).
[3]傅书逖. 国外电力市场的研究与浅析[J].电网技术,1998,(12).
[4]宋永华,孙锦鑫.英国电力市场面临新的改革――现行模式比较及其问题[J].电网技术,1999,(7).
一、我国企业并购呈现出的新趋势
(一)由“财务型并购”与政府主导的“撮合型并购”正逐步转变为“战略型并购”。企业的并购动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或只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而是将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并购基点,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本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进行战略并购。如2007年7月,“国美+永乐”组合体的诞生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家电零售业格局,对整个行业重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购后该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将迅速提高,预计年销售额超过人民币620亿元,店面将达到近800家。我国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并购动机已延伸到战略范畴,包括寻求新市场,提高市场进入效率和控制力、增强协同效应,便利融资,拓展所有权优势,战略跟随等。并购本身已从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延伸到企业制度演化、行业变迁动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
(二)并购交易方式多样化。以前以现金支付为主的单一落后的并购交易方式得以改进,股权置换正逐步成为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并且还出现了对混合支付交易方式的有益探索。在国美并购永乐案中,国美电器以0.347股自身股票置换1股永乐电器股票,另外,国美另为每股永乐电器股票支付0.1736港元现金,国美成功地以“股票+现金”方式实现了并购。这种以产业资本自发地通过市场化力量成功实施的“战略性并购”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因融资安排落后、支付方式单一所造成的产业并购因资金瓶颈而受到约束的问题。作为国外通行的一种并购方式,投股并购在我国的出现预示着巨额并购活动中支付瓶颈的突破,其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我国并购也将由此步入一个以战略性并购开展大规模行业重组的新时代。
(三)并购个案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此起彼伏。在新的并购浪潮中,具轰动效应的并购消息不时传出。有的并购基本上是各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这些巨额的并购事件对一些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市场势力的再分配为更大规模的并购创造了更多机会,“以强扶弱”、政府安排式的并购正逐步被强抢联手式的企业自发并购所取代。而今这种在企业繁荣扩张阶段而非衰退阶段的并购,使并购双方可通过实现强强联手共同谋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昔日的竞争对手,今日握手言欢,这将逐渐成为企业并购的主流,也将成为新型企业并购的典范。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关键点
企业并购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企业行为,涉及多个环节的操作,而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各种并购风险的存在,其以财务风险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且这些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具有连锁反应的特征。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应针对具体的并购过程确定关键风险,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骤变点进行关键管理。
(一)并购设计阶段的战略制定。马克赛罗活认为,两家企业通过并购来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这两家企业必须在经营和业务上有一不定期的互补性,关联性或协同性。若并购双方战略匹配性差,一些风险不易在短时期内察觉,且需支付较多的专家费用去搜寻,则并购不但难以产生协同效应,相反还可能产生内耗。在实际并购中,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制定并购战略,过多地关注短期财务利益,以短期内获取生产要素资源为导向,缺乏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并购思维,由此产生企业并购的战略风险,特别是在追逐短期财务目标(如现金目标)时,并购方无意于长久经营这个企业,其并购目的是将目标企业整治包装后转让出去以兑现收益,而不是从长远角度对目标企业的资源、技术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这在并购之初就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在目前“战略型并购”在我国逐步兴起之时,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应认识到战略匹配的重要性,在并购设计阶段制定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并购战略,注重并购双方企业的战略匹配问题;以并购为手段对企业“存量”资源进行调整,从市场价额增加或成本节约方面使两家企业的战略相吻合,从而实现收入增加和成本节约的部分叠加,实质性提升经济本质和企业股价。
(二)并购准备阶段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工作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获取目标企业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在并购目标确定之后,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调查会减少并购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信息调查与获取时主要应防范以下几项风险:(1)信息不对称风险:在并购活动中,科学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理价格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而价值评估的准确程度则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由于并购活动中买卖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许多并购方缺乏全面细致的事前调查,使并购方难以掌握目标企业全面具体的信息,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盲目作出并购决策,导致估价风险产生。因此,在并购准备阶段应注重信息的透明性与真实性,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获取被并购企业公开信息之外的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重大潜在影响的重要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使决策更加准确。(2)法律风险。对我国企业而言,有关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目标公司存在的合法性,并购程序的合法性及债权债务诉讼的风险上。首先,并购企业应聘请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对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着重作好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工作,应特别关注表外负债和潜在的诉讼风险,评价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中有无不符合规定的地方,有无潜在亏损等。其次,在并购合同的设计中可考虑融合期权条款。期权思想对企业并购战略,尤其是在时机选择与目标企业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收购企业拥有购买目标企业的机会时,若并购合同中设有延迟期权,并购企业可以在情况不利时延缓投资,考虑先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再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并购,这就是一种看涨期权。当条件有利时就执行看涨期权。同时,收购企业有权中止目标企业的已有项目,延缓到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再开发,从而付出较低的并购成本、降低并购风险。并购的法律合同中除了可设计延迟期权条款之外,还可设计分阶段建设期权、经营规模变动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以及放弃期权等期权条款。(3)产业风险。并购企业应评价所处的产业或将要进入的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国家是否扶持,产业的竞争是否激烈等,以确定并购企业进入该产业是否有利。(4)产品市场风险。并购企业应评估目标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竞争是否激烈,目标企业的竞争力量是否有利等,若目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弱,销售状况不佳,则并购企业的风险很大。
第二,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估值是并购企业对此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和所采取的价值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考虑使用净现值法、资产价值基础法、相对价值法、经济利润法和实物期权法。
绝大多数的文献表明,净现值法是最科学、最成熟的价值评估方法。但净现值法要基于一系列的假设,且过于依赖不确定的预期因素,主观随意性很大,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净现值法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会导致价值被低估,一般认为该方法实际操作性不很强。资产价值基础法仅考虑资产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相差甚大,但由于其计算简单、数据容易获得、且操作性强,在我国目前实务操作中仍有广泛的应用。相对价值法比净现值法更有现实性,但其评估得到的是企业的相对价值,需要有目标企业或行业数据作为基准数据,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上述价值评估方法相比,经济利润法是衡量股东价值的更为准确的评估方法,适用于内部财务制度较健全的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价值评估。实物期权法是唯一考虑了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的方法,其可以说是两种方法的综合,既以净现值法计算独立企业的价值,又提出特殊方法对协同效应进行计量,适用于在未来不确定性强和管理者的管理需要一定弹性的情况下对所有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进行价值评估。转贴于
(三)并购交易中支付方式的确定。并购融资可采用现金支付和股票置换两种方式。选择交易方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对信息的获取程度。不对称信息理论导致经理层并购支付方式的偏好不同。并购方的经理人往往掌握不为外部人所了解的有关并购方前景的信息。如果并购方经理们比较乐观,就会强烈地倾向于进行现金收购;股票融资更是悲观的经理人所喜好的方式,因为其觉得公司股票已经被高估了价值。(2)拟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支付方式的选择揭示了未来的投资机会或现金流量情况。对于收购者来说,用现金收购表明其现有资产可以产生较大的现金流量。如果在进行投资时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更为有利,进而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结论:收购者有能力充分利用目标企业所拥有的、或由兼并所形成的投资机会。现金收购还可能反映了收购者对收购的赢利性拥有秘密的信息。使用股票收购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股票收购是对收购者前景的不良信号,意味着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会有不利变化。同时,它还可能表明兼并后的企业利用内部资金抓住投资机会的能力较弱。因此,利用股票来进行收购的收购者将承受负的超常收益。目标企业仍然会有所收益,但将小于其在现金收购中的收益,并且从收购中获得的收益还得由收购者和目标企业分享。(3)自身融资能力。股票置换可解决现金收购所造成的产业并购因资金瓶颈而受到的约束的问题,其有利于突破并购活动中的支付瓶颈,减少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4)税务因素。主要考虑的税务因素有纳税延迟以及资产增加。以股票换购作为支付方式使得目标企业股东可以避免在收购发生时纳税,在这种情况下纳税被延迟。但当目标公司股东收到交换其股票的现金时,马上就具有了缴纳资本收益税的义务。当使用现金收购时,目标企业的股东必须立即支付资本利得税,这将降低目标企业股东的税后收益。因此,有人认为,现金收购的溢价及超常收益必须相对较大,以弥补这一纳税上的不利。(5)并购收益。以现金交割并购的成本与并购收益无关。如果采用现金购买方式,并购方股东将获得金额固定不变的补偿。即使并购活动极其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获得任何额外利益;如果并购失败,他们也无需分担损失。但若以股票做交换,成本将依赖于并购收益,因为这将反映在并购后的股价之中。股票融资能减少对任何一家公司价值高估或低估的影响。如假设因为并购方忽视了被收购方的某个隐性负债,导致其高估了被收购方作为独立实体的价值,这时,股票融资的风险要小于现金支付,因为如果用股票收购,虽然有关被收购方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但目标公司股东也要部分地承担后果。
交易方式与财务风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1)现金支付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现金支付是最简单、最明了的支付方式,有利于规避合并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然而,现金支付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并购的规模和并购成功与否受并购方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的约束。企业都希望通过并购实现价值增值,并购方必然要为收购目标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并购方现金流量不佳或融资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的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第二,当并购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时,现金支付必然使并购方面临汇率风险。第三,目标企业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也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目标企业在收到并购方的现金支付后,不仅丧失对公司的一切权益,而且由于收到现金实现的收益还要纳税,这样会增加目标公司股东的税收负担。若目标企业对并购方怀有抵触情绪,则可能采取如分拆业务、“毒药丸子”、“金降落伞”等恶劣手段,增加并购方的财务风险。(2)股票置换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股票置换是目前并购中较受欢迎的方式,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并购中资金规模的限制,避免短期大量现金流出的压力,降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偿债的资金压力,从而降低企业的并购风险,也为并购后的经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股票置换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并购,特别常被用于善意收购。但股票置换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股价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目标公司的风险,同时会造成并购方原有股东股权稀释。随着我国并购法规和并购的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今后在发展股票置换方式时,我国企业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在支付方式上应注重发展以股票为切入点,以现金、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综合证券并购,用混合支付手段作为企业并购交易方式中不同风险的抵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