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乡村旅游与休闲治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慢奔波的脚步,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的束缚,享受休闲生活,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通过旅游观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复。乡村以其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及纯朴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城市的人们对清新环境、回归自然、心神宁静及健康快乐生活的渴求。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满足了新型的消费需求,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
这里所说的“乡村”并非简单指从地理角度考虑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更多的是指农业人口、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乡村村落分布区,以及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及规模较小、生活节奏较慢并且安逸幽静的非城市化地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将场所界定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它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行为主体、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地貌、农家庭院、经济作物、森林田园等)和人文特色(民俗文化、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为对象,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根的需求。人们去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其行为动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如体验、健身、娱乐、餐饮、购物等;二是精神方面,如观赏、摄影、习作、学习等。
所谓休闲治理,就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要从休闲学或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去梳理、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所谓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也就是面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要从休闲学的角度或从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过滤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设施建构和景观设计等,力求实现基于休闲的物质空间建造和精神文化构建,力图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
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的方略
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充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品牌,有利于拓展、挖掘和保护我国乡村文化的休闲特色、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潜在旅游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业创新升级。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家乐等概念不完全相同,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定位。为了避免休闲治理的单一性、片面性及扩大化开发和经营,在进行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时,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明确乡村旅游的定位,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休闲性
乡村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得以发展的产物,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或者长期没有生活在乡村的人。这些人到乡村去旅游,其目的有二:旅游观光(看看美丽的自然、体验传统的乡村劳作等)和休闲(感染传统的文化,得到心理心灵的安慰与慰藉等)。休闲,不仅是人们去进行乡村旅游的最终追求,而且也是去治理乡村旅游的最好结果。一种休闲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近些年,我国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这与我国人民休假时间的增加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这对传统的旅游度假提出了新的诉求。基于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基于人民休息时间的增加,乡村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且朝气蓬勃。也正是如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旅游地建设必须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有机结合,将乡村的休闲景象、休闲生活和休闲风貌充分展现给游客,要增加旅游地的休闲设施和内容,提高旅游区档次,为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娱乐等各种便利的休闲条件,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提高重游率。当然,为了达到休闲的目的,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调节工作和旅游的关系,调整自己的行程和情绪,力求达到这样状态:聚精会神工作,全身心投入休闲,工作时不要休闲,休闲时不要工作。
2.突出乡村性
我国乡村的明显特征是不论在自然空间建构、道路交通设施,还是生产工作方式、社会文化与组织,与城市社会截然不同,存在一种乡村所独有的文化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传统文化,具有有别于城市的文化差异性。乡村旅游的标识是“乡村性”。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要使乡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乡村性。否则,将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失去个性,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何景明、李立华认为,“理清什么是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如辽阔的土地与人口的稀少;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如一个特别的湖泊、一座清秀的山峰、一望无际的草原等;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如一个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活动、劳动方式等;风俗――一个地方不同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民俗,如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征的文体活动等。刘德谦也认为,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李开宇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乡村性,通过乡村性的空间和景观意向去实现休闲认知。冯淑华、沙润则认为,所谓乡村性指的是地域性、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性、旅游本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由此可见,乡村性既包括乡村居民世代生活遗留下来的诸如建筑、村落等静态景观和风情,也包括伴随着乡民们繁衍、生息、传承的乡村文化、氛围、环境和活动。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应该突出“乡村性”的发掘、保护和完善,而不是削弱或减少乡村性,不能走“准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3.注重参与体验性
人们之所以去一个地方旅游,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么好的规划、多么好的开发与管理,而是因为人们去哪里能获得什么――物质的或精神的,有价值才值得人们向往,没有价值谁都不会去浪费时间。久居“水泥丛林”的城市人,备受钢筋混凝土的束缚,饱受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被逐渐卷入亚健康的漩涡里。于是,远离尘嚣、回归自然成了城市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人们向往乡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去那里呼吸泥土气息、欣赏田园美景、享受宁静闲逸、感受淳朴人情。简而言之,乡村旅游的核心和人们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就是实现在乡村内的体验为主要目的。较之于一般的旅游来说,游客更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为此,乡村旅游应提供基于乡村特色的差异化休闲体验。
4.彰显民俗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根生在乡村。农村的饮食、着装、礼仪、节庆、婚嫁、民谣、传说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民俗文化性产品,其特点主要是具有物化民俗的体验性、制度民俗的参与性、精神民俗的感知性等。丰富性和鲜活性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推陈出新的源泉,是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机制与基础。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要注重对彰显民俗性的农家土特产、手工艺品、风俗活动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入挖掘和展示这些地方民俗,使游客充分体验到不同的乡村特色,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切身感受到淳朴的休闲体验。
5.维持生态性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环境的生态质量。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和生命线,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维持旅游地的生态性成为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首先,应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田、庄园、野生动物等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因为没有了清新悦目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质朴怡人的农耕景象、天地人相融入画的和谐意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饮食、语言、服饰、古迹等乡村人文生态资源,维持农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不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经营的理念,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提升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策划、规划和开发者对文化应用、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的理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因素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导向越来越重要,只有注重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才有可能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因此,我们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时,首先就要过滤文化的因素,实现文化的设计、文化的规划和文化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并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一是培养乡民基于“文化自觉”的心理认同;二是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三是促进区域休闲文化的形成,以引导人们的休闲观;四是大力营销宣传,开展品牌战略。
7.发挥产业的带动性和示范性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就旅游而旅游,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规划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整合旅游要素和资源,实现以点带面,让各乡村相互学习借鉴,放大示范带动效应。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或理论体系。中国各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差异很大,可以首先对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进行示范,让各地农民相互考察借鉴。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普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和区域合作。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的过程中,各地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治理有成效的地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便推广良好经验,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土生土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当地的居民正是这种景观的重要载体和拥有者、保护者、传承者,如果没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免会造成本土文化的变质和流失,乡村旅游将失去原真性和生命力。另外,当地居民的态度和热情是乡村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软环境。居民亲自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活动,可以从中获得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和热情转移到旅游服务当中,进而扩大旅游的乘数效应,减少经济漏损,提高游客感知满意度和体验质量,满足游客的休闲需要。
如何才能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呢?首先,要使乡村旅游治理与所在乡村形成利益共同体,要让居民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收益,拓宽居民创收和就业渠道。其次,旅游治理措施要考虑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增强居民的自我意识、认同感和凝聚力,强化参与治理的意愿。最后,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在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05).
[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3]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03).
[4]李开宇.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06).
[5]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03).
在环县道情民间音乐艺术生命延展的过程中,可以将道情小曲、皮影戏等与旅游结合,通过皮影戏表演等民俗旅游方式,提升环县道情民间音乐主题的普及性,例如在演唱环县道情皮影戏宣传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皮影的发展史、皮影的人物造型、皮影的配乐等来表现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艺术性。同时,也可以在民俗旅游演唱的时候可以结合环县道情地区的旅游景点、历史古迹、民俗情境等进行表演,既提升了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观赏性,也给观众以文化的感悟。
(二)提升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旅游应用特质
为了更好的打造具有环县道情民间音乐艺术的品牌,需要强化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旅游资源特质,例如通过举办环县道情小曲专场演唱会等方式,来提升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传播广度与深度。环县道情民间音乐品牌的塑造,要借助民俗旅游来进行强化,这是因为原生态的环县道情民间音乐最能够体现出地方文化。同时,强化环县道情民间音乐品牌的打造,展示出的是环县道情民俗旅游的丰富性与文化性。从人类文化学传播的角度分析,民俗旅游是游客直观感受与体验民族文化差异的最直接活动,是民俗旅游客源地与旅游主办地跨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让游客产生更大的好奇,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旅游兴趣。
(三)丰富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宣传与推广渠道
因为环县道情民间音乐大部分都是源于较为偏僻的乡村,受到乡村旅游的交通、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民俗旅游的数量、持续期等不是太理想。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当地民俗旅游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在民俗旅游的项目设置上做文章。例如:可以在当地的旅游大巴、酒店中拓展民俗旅游业务。通过有效的装饰与宣传,做好环县道情民间音乐文化氛围的布置。在汽车站、文化馆、旅游区等设置与环县道情民间音乐起源、代表作品、皮影戏传人等挂图与介绍,从而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走进环县道情民间音乐,在游客的印象中留下对环县道情民间音乐的良好印象。
1评价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作为衡量乡村景观质量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的普遍原则,全面反映乡村景观的美学特色,由宏观到微观分层次系统构建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因为乡村景观美学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它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文化与非物质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运用中,既包括定性评价要素,又包括定量评价要素,相互补充和完善,选取的指标应可比、可量、可行,易于获取数据。
1.2评价体系及指标说明结合相关研究成果[14],参照一般的审美标准和地域景观特点,提出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体系分5性:自然性、奇特性、有序性、多样性和文化性,见表1。自然性反映出人们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等景观类型的特征,反映自然性的指标有绿色覆盖度和人类活动干扰度。反映奇特性的具体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奇特度、景观稀有性和景观规模度。有序性是对景观要素组合关系和人类的景观管理水平的一种表达,指标为景观类型破碎度、景观均匀度指数、聚落空间秩序感和景观的管理维护性。多样性指景观丰富性和视觉上的多样化,具体指标有景观类型丰富度和景观季相多样化程度。文化性指景观的历史悠久程度、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目前众多乡村景观开发特别是民族类非物质景观资源的舞台化和虚伪化开发,引发旅游地不真实的旅游体验,破坏景观完整性[15],这引起众多人类学家和民族旅游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指标里特别提出此项衡量标准。此外,某些指标选择与标准如景观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类型丰富度指数、景观多样性等参照王仰麟等[16]、傅博杰等[17]的相关阐述。
1.3指标评分标准为了便于比较,根据各因素、因子的作用性质及表现形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信息获取,为使信息直观化,所有指标最终均采用10分制计分法,共分为5个等级。在具体评价中可以根据实际数据或打分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对于定性评价指标如“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由评估专家组专家按照评价指标所考核的内容进行打分,再取其平均值,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其中景观均匀度指标为适中性指标,即景观适度均匀有序为佳。
2评价方法与程序
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该方法可以对由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所描述的总体的优劣程度作出评判。灰色关联模型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研究中,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1]、园林树种抗火性评价[22]、引进树种综合性状评价[23]及城市生态安全评价[24]等,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构造规范化矩阵根据现场调研实测和部门提供资料为依据,获取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诸项指标,并按标准相应进行打分。按照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得到处理后分值表,构造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规范化矩阵。
3实证评价
3.1数据获取与分析选取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景观旅游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a)、融安县鹭鹚洲(b)、融水苗族自治县龙女沟(c)、柳城县景泉农庄(d)、柳江县百朋镇下伦屯(e)、鹿寨县中渡古镇(f)、柳南区太阳村(g)为评价对象,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和评价程序开展工作。定性指标数据如景观稀有性、景观维护性、景观完整性等通过邀请10名专家利用上述评价方法中的相关标准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公式(定性指标的评分值=∑每位评议专家选定等级系数/评议专家人数)计算该指标的评分均值;定量指标数据一方面根据现场调研和统计数据获取,另一方面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软件计算景观破碎度、均匀度等相关指数。运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计量单位不同对指标的综合影响。
3.2评价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和程序,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一般程序进行逐步计算。可以得知,在影响乡村景观美学质量的各因子中,人类活动干扰度(X1)和古悠度(X12)权重最大,景观类型丰富度(X10)、景观真实性(X14)权重最小。说明大众更偏爱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乡村景观或年代久远的历史乡村聚落景观;而乡村景观类型的丰富与否和真实程度,对整体美学质量影响相对较小。有时单一类型的乡村景观类型,如大面积的油菜花海,也能引起丰富的美学体验。
3.2.3关联度排序由公式(3)确定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指标最优向量为:GA=(1,1,1,1,1,1,1,1,1,1,1,1,1,1,1)。将最优向量和标准化后的矩阵组成新矩阵,利用灰色关联系数公式(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由此可得到灰色关联系数矩阵。根据公式(5)得出各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关联度排序:RA=∑WA×ξA=[0.757(a),0.508(b),0.846(c),0.422(d),0.562(e),0.582(f),0.451(g)]。由此可见,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由优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女沟、程阳八寨、中渡古镇、下伦屯、鹭鹚洲、太阳村和景泉农庄。
3.2.4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分级根据评价分级标准(表3),对比RA数值可知,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很高的为龙女沟和程阳八寨,美学质量较高的为中渡古镇、下伦屯,美学质量一般的为鹭鹚洲、太阳村,美学质量较差的为景泉农庄。在7个研究对象中,龙女沟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景色秀美,人工干扰小;程阳八寨具备典型山环水绕聚落形态,程阳桥中外知名,古悠程度高;下伦屯拥有万亩莲藕风光,中渡古镇周边多喀斯特地貌景观。柳城县景泉农庄多人工构筑物和旅游设施,人类干扰较强,景观破碎程度高,整体景观质量不佳。研究结果与实际较相符,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区域推广意义。
4小结
三、集聚智慧、开发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解读
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旅游开发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较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五类,即农家乐旅游开发模式、田园农业旅游开发模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模式、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和科普教育旅游开发模式。近年来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开发模式,包括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主题文化村落旅游开发模式、企业庄园旅游开发模式和产业庄园旅游开发模式。不管是哪一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要想发展好乡村旅游,必须注意和重视对“三性”的挖掘设计。
乡村旅游开发的“三性”包括参与性、主题性和特色性。“参与性”,是成功开发乡村旅游的一个基础,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能够为景区提供持续的吸引力;“主题性”是系统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作用的要求,需要规划设计有主题、有文化、有内涵的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性”是乡村旅游差异化竞争的手段。特色景区能够在旅游竞争市场上有效地区别于竞争对手,并赢得客源市场的关注。例如,一个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在餐饮、住宿、田园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农副产品购买等众多旅游参与项目中,选择餐饮项目作为景区的主题来打造,并且进一步把餐饮项目做出文化,做成品牌,做到特色,在以餐饮为主题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市场上赢得更多的游客。
(二)乡村旅游开发一般步骤
针对有意开发乡村旅游的地方,简要介绍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步骤,帮助其能够对本地是否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力做出初步判断。这里主要从内部条件(资源、区位、交通)和外部机遇(市场、政策)两个方面,分五个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步,看市场。市场需求的有无、大小决定了未来乡村旅游开发的潜力、“钱”途。因此,对于旅游市场的判断非常重要。这里推荐一些判断指标,如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判断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城市人口规模(判断潜在客源市场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判断潜在游客可消费能力)、城市周边景区数量和类型(判断未来市场竞合关系)、城市游客的出游频率等等。获取以上数据的途径包括购买书籍,如《城市统计年鉴》、《城市旅游统计年鉴》等;查看政府公报,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网站数据查阅,如政府旅游官方网站(旅游统计版块)、政府统计信息网(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数据等版块)。
第二步,看资源。大致掌握旅游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本地旅游资源要进行简单的评估,以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类型。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设置和项目设计。表1为判断旅游资源情况的简表,使用时可对照表格中列出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有无、好坏程度的判断评价。
第三步,看区位。区位(地理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小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
如图1所示,A类乡村处于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可吸引和服务来自两个(或多个)城市的游客,表现为多客源地乡村旅游点;B类乡村处于单一城市近郊,吸引和服务的是固定城市的游客,表现为单客源地近郊乡村旅游点;C类乡村周边也只有一个城市,但其处于城市的远郊,吸引和服务的游客一般来讲较B类乡村旅游点少,表现为单客源地远郊乡村旅游点。
图1:
如图2所示,A类乡村处于城市近郊,旅游客源市场由来自城市的日常休闲游客组成,旅游开发模式表现为城市依托型;B类乡村远离城市,处于城市与知名旅游景区之间(位于城市与知名旅游景区之间的适中位置或紧靠知名旅游景区),这种乡村点可依靠知名旅游景区的品牌吸引力,分流一部分景区游客或者为其提供互补性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模式表现为景区依托型;C类乡村同样远离城市,但其自身旅游资源品质好,具备开发成区域性或全国性旅游景区的潜力,开发模式表现为目的地型。
图2:
一般判断乡村旅游点区位条件用到的工具有纸质地图,如《城市地图》、《城市旅游地图》等;网站在线查询,如政府旅游网站、百度旅游版块(目的地指南)和携程网(目的地探索)等。
第四步,看交通。交通条件(可进入性)的状况关系到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乡村旅游开发中关键一点就是交通可进入性问题,广大乡村地区有的由于地处偏远、道路条件差直接影响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对本地的交通状况,特别是与周边大城市的交通连接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常用到的一些工具有纸质交通地图图册;门户网站的在线地图查询,如百度地图、谷歌地图等。
第五步,看政策。最后,乡村旅游开发要关注国家和本地区有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如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规章制度;各相关部门开展的创建、评比、推荐活动等。获取以上政策消息的途径有亲自到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咨询,如农业局、旅游局等;在线查询,如农业、旅游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一般在政策法规一栏。
四、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
1. 乡村酒店客房不能按照商务酒店客房的标准进行配置,同时也不宜按照青年旅社一类的简易客房布置。乡村酒店客房要有乡土文化气息、要有反映地域特色的装饰和设计。
2. 乡村交通道路要注意绿化、美化,增加沿途的观赏景观;道路小径要尽量做到生态性,避免硬质铺装给景区造成的生硬感觉。
3. 乡村旅游景区卫生设施的建筑选材要尽量选取当地的材料,木质较佳;内部基本要求干净卫生,可增添绿色植物、花卉等净化空气,并做一些特色性装饰和设计。
4. 乡村旅游景区宜建设生态停车场,避免硬质化铺装,有效区别于城市停车场,并为以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打下基础。
5. 乡村旅游景区标示标牌的设计尽量体现原生态和艺术性,标识牌不仅起到基本的方向指引作用,同时还可以打造成一处景观小品。
6. 景区大门的设计也要注意生态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建筑选材尽量选用本地特色的材料,同时避免使用城市化特征明显的瓷砖、水泥等材料;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景区入口区就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创意化的设计,以彰显旅游景区的特色和品味。
【论文摘要】:文章从乡村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地饮食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地饮食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依据,增加乡村旅游地的回头客,并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地饮食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游客的饮食主要是由当地的特色风味和普通便餐组成,当地的民间小吃也是游客感知的重要内容。饮食产品由饮食品、服务、环境综合体现。乡村旅游地的饮食产品更多融入了乡村饮食文化和体验的因素。因此游客对乡村旅游饮食产品的感知是一种体验感知。
一、游客对乡村饮食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乡村饮食产品的技术质量、服务质量与文化内涵
乡村饮食产品在提供给游客时从菜肴的质量、口味、生产、文化品位、服务等一系列程序中影响着游客在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的感知效果。其中渗透着技术质量与服务质量。游客来品尝乡村饮食除了解决饥饿的需求外还有一部分是体验以往知识积累中所了解到的目的地饮食产品及其文化内涵。
技术质量体现在原料、调味、口感等方面,对饮食产品色、香、味、形、器的感知影响着游客在消费饮食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感知。另外,文化的熏陶影响着游客对饮食产品的文化性感知,产品中有关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乡村文化现象。如果感知大于预期期望,游客就会获得高的满意度,反之,满意度会降低。
产品的质量除了通过有形的技术质量来呈现外,还通过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呈现。服务人员的言行、对客态度等都可以组成产品的服务质量。服务中无形因素不仅可以影响游客感知质量,还可以使环境、设备、饮食产品、员工、旅游地形象等有形的东西产生膨胀,为乡村旅游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游客的个体差异
游客的感知质量源于游客个体的评价,不同个体的游客在消费时存在个体的差异。对同一件饮食产品,游客的购买心理和需求可能不同。这是因为游客的职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年龄、性别、个性、教育程度对产品的认知度等因素的差异而对产品及服务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产品和服务在不同游客眼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一些旅行的商人对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比较忠爱,小吃的味道、技法与品种、方便快捷性,产品价格成为影响他们感知质量的主要因素,满足生理的需要占据第一位,对于就餐环境、服务质量等外部因素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薪阶层人士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对饮食的需求不单单停留在吃上,饮食的安全卫生、绿色环保、质朴自然、原汁原味、舒适的就餐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体味特色的乡村饮食文化等因素将影响他们的感知质量。
(三)游客的预期期望
游客的预期期望是指包括游客从主要媒体、广告、促销人员和其他游客的口碑获得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和经历。预期质量受到诸如游客需求、他人口碑、成本价格及其企业形象、预期的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期望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当消费时感知质量高于这种预期,饮食产品就会在游客心中留下较高的满意度,当感知质量低于预期,产品对游客的满意度就会降低,进而对游客的重复购买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产品的口碑宣传。
(四)游客的满意度
游客满意度影响感知质量主要体现在消费后的感知质量上。首先是文化差距,服务员工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不同文化的游客对服务的要求,出现了交流问题,或者是不同文化的游客没有正确的参与服务过程等等,造成服务感知质量下降。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乡村旅游地的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服务提供能力也有所差异,使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对服务产生了不同的预期,从而影响到最后的感知质量。
二、如何增强游客感知质量,提高游客对饮食产品的忠诚度
(一)提高饮食产品销售的过程质量
游客在消费产品中,更多经历的是一种体验,除了产品本身特性满足其需求外,还体会到服务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线服务人员除了充分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素质,满足游客日益增加的个性化需求。每一个乡村旅游经营商都是对客服务的员工,经营者应加强自己服务意识的培养,了解更多服务的技能,政府相关部门应请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服务的过程质量,给游客带来更加完美的体验和经历。
(二)通过管理游客期望提高游客的感知质量
游客过高的服务期望会抵消其体验的感受而降低感知质量,游客对饮食产品的期望是旅游地宣传、以往体验、口碑沟通、游客需求与游客价值的函数,对饮食产品宣传过度带来的质量管理风险是营销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游客"以往的体验"和"口碑沟通"两个变量都是建立在"曾经感受"上,游客希望即将体验到的质量至少不能低于自己或别人"曾经感受"到的质量,这就要求产品提供者坚持不懈地保持和改善服务质量。根据饮食产品的市场定位,制定切合游客水平的期望标准,同时也应当看到游客的期望是动态变化的,今天的理想期望的服务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可能会转化为游客最低可接受的适当期望。所以,经营者不仅应思考如何去超越游客期望,而且还应懂得如何去平衡游客的过高期望。
(三)进行完备的市场研究,探究游客个体心理因素,开发特色饮食产品
确认游客真正想要什么,将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工作方式与特定游客群进行匹配,同时,保证服务概念和产品设计能代表当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趋势。对于同一件餐饮产品,一个饥肠辘辘的游客,其核心产品是消除饥饿,最重要的质量维度是吃饱吃好,这属于服务质量中的技术质量,此外,功能质量中的反应度也比较重要;如果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宴请他人,则游客追求的核心产品可能是展示其慷慨大方的个人形象,有形性就成为游客最关注的维度,他们通过餐馆的装演、档次、服务人员的形象、饭菜的色、形等外在实体来形成对服务质量的初步判断,并通过就餐过程中的同情心、反应度、保证性等维度来进一步修正或增强对服务质量的判断,至于客人是否吃得饱,则退居次要目标,甚至根本不重要。
(四)客观承诺产品质量
实际交付的服务质量达不到游客的期望,就会引起游客的不满,从而影响旅游地的市场形象,甚至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对于服务承诺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管理:(1)经营者应通过市场调查弄清游客对饮食服务的各种服务质量属性的看法,在促销宣传时强调游客最为关注的那些属性,使游客能正确判断和认识饮食服务质量标准与服务质量水平,使其游客期望值保持在合理水平。(2)做好有形证据与价格等隐含性承诺的管理。应当力求做到有形证据和价格水平与实际提供的服务水平相符,使之能准确地向游客暗示产品的质量水平。
(五)深入挖掘乡村饮食文化资源
旅游餐饮深度开发要保持"自然本味"的特色,以本地饮食文化资源为核心,在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之时,突出乡村食品的天然、纯朴、绿色,以及清新的乡村环境氛围,以乡村文化的自然、闲情和野趣为特色,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对乡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时,食品制作加工工艺、食品包装要有独特乡土气息,以吸引游客有领略"异味"的冲动。如乡村菜点的招牌菜,原料必须是地方特产,制作方法必须是地方传统工艺,还要使用地方特色的"土"器皿。食品经营地要创造浓郁的田园环境,乡村旅游的游客就是要这种体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