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鉴赏

旅游文化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文化鉴赏

旅游文化鉴赏范文第1篇

旅游商品文化需求创新体系

河南省旅游商品开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社会、政府的关注。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不能只依靠门票收入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而要大力发展弹性较大、地方文化价值较高的旅游商品。然而,旅游商品开发者文化需求的缺失,使我省旅游商品经营、开发受阻,如不尽快解决旅游商品开发中的文化需求问题,假以时日,必将影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阻挡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大旅游商品开发者的文化教育、加强对河南丰厚历史文化的学习,提升对河南旅游商品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文化创新能力,促使旅游商品开发主体较快从重经济利益转到传承、开发地方文化的建设中来,是解决旅游商品开发中文化需求缺失的重要途径,对旅游业产业升级、深化结构调整、构建旅游业发展新引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深化对旅游商品文化价值的认识

经济是旅游的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商品的开发必须以文化为核心才能提高竟争力。目前旅游商品各方已经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共识:近几年来,我省旅游商品开发中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文化特色不明显或没有文化特色上,对旅游商品潜在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到位,它制约了旅游商品的发展。具体来讲,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古都居其四,人文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河南人理应对文化价值有较深的认识,理应将河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列为重中之重,可在旅游商品实际开发中,政府强调的是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旅游商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直接挂钩,注重的依然是经济价值,其文化价值从属于经济学范畴,这决定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忽视文化创造的引导与扶持。从旅游景区来看,河南景区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上,人造景观旅游地产、度假村建设成泛滥之势,但对能够代表景区文化、体现景区文化符号、传播景区文化的旅游商品投入较少,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旅游商品是宣传景区与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从目前河南旅游商品开发主体来看,大多是从价格来考量旅游商品,根本不清楚旅游商品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其表现在旅游商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十分浅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些商品根本不能称上是旅游商品。

对旅游商品文化价值认识的不足,对旅游商品开发影响深远,要想改变我省旅游商品开发落后的局面必须深化认识、全社会、各层面关注其文化价值的意义。首先政府要转变思想,从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入手,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抓手,在政策制定上,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突显文化交流、文化认识的意义,搭建地方文化展示平台,利用政府资源宣传河南地方文化资源,如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三年期间利用两会向全国宣传“好想您”、“信阳红”“杜康酒”,加深国人对河南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引导旅游景区转变经营模式,将人力、财力向旅游商品开发上转型,让景区意识到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是旅游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又一引擎,有条件的景区设立景区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或地方旅游商品产业化孵化基地等。再次,将旅游商品开发列入我省五年或十年规划,在宏观及战略上加深全社会对旅游商品的认识,并将规划的重点向地方文化创新倾斜,所订立的目标要符合地方文化特色,体现旅游商品文化价值,争取三到五年内在旅游商品开发投入比例不低于旅游其它项目的投资比例。最后,地方政府要建立起直正的旅游商品开发标准,将旅游商品与普通商品区别开来,将文化价值纳入到旅游商品开发标准中,对不能体现地方文化,或庸俗化的旅游商品实施淘汰的政策。

2建立河南地方文化向旅游商品转化的机制

市场的竟争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新颖、有创意的旅游商品市场潜力最大,最受顾客青睐。而河南是旅游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厚,只略显古老,其如何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符号化于旅游商品之上,在笔者看来需要建立河南地方文化向旅游商品的转化机制。

2.1河南旅游商品中必须融入河南地方文化与能代表河南艺术内涵的作品

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与文通都处于全国的中心地带,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主场地,其诸多文化符号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如唐三彩、商鼎、老子的《道德经》等,其河南地方独具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没有突显出来,如开封朱仙镇的竹板年画,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桃花坞曾并称全国四大年画,其开发力度较之开封的汴绣相差甚远,而在开封还有一种旅游商品叫黑老包花生,其文化内涵不低于开封的汴绣,包拯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又蕴涵了中国民间对为官清清廉的期许,加上权知开封府,开封府的诸多故事与其有关联,如果将其系列化为开封的旅游商品,其个性化特点就会显现出来。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旅游商品开发者过于偏中个别名人,没有将河南多文化融合的特点表现出来。在今后的旅游商品开中必须较多地融入地方文化内涵,将河南多元文化因素浓缩于产品之上。

2.2进一步提高河南旅游商品的审美特点

河南历史文化厚重,历史尘封久远,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因与游客主观的审美价值相差较大,如一味的仿制,很难引起旅游者的美感,旅游者较高层次文化需求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旅游商品开发主体在创新与设计时必须融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河南的历史文化与时尚、前沿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旅游商品的档次,如安阳的“甲骨文”,南阳的“地动仪”的旅游商品开发,开发者都是按照原样而模仿的,其工艺水准很难说达到了较高层次的需求,突破仿制的局限,就必须吸纳现代工艺,将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较高层次的旅游商品。又如“许慎均瓷笔筒”就是设计者将笔筒的审美、纪念、收藏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3引导河南日用品企业注入河南文化的机制

文化的转化必须有其基础,这一基础必须立足于河南日用品企业,这些日用品企业建立时间较长,在河南、甚至于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使我们在开发、设计旅游商品时思路更开阔,基础更扎实,从而奠定文化转化的物质基础,也与旅游者的多层次文化需求。旅游商品与非旅游商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日用品中巧妙地融入地方文化即可成为旅游商品。例如河南新郑大枣,就是将寻根文化融入小小的颗粒饱满的红枣之上,取名“好想您”,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借寻根文化这一把钥匙打开了游子的思想世界,新郑大枣突破了固有原素。引导河南日用品企业与河南文化的转化,河南旅游商品必将各具特色,从而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3加大河南旅游文化创新扶持力度

在我省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商品企业进行政策、资金、管理方面的扶持力度。旅游商品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它包括对当地文化的深度认知、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定位、现代设计理念元素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甚至还要考虑价格、材料、旅游者的体验等因素。所以政府应当对文化创新进行扶持和培育。

3.1将文化创新列入国民发展序列

政府应从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需求着手,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认识,系统规划,将文化创新列入国民发展序列。旅游商品具有经济与文化两重属性,经济是文化的基石,而文化创新是旅游商品开发的核心,不能将旅游商品文化的创新附属于经济的发展,应将文化的创新提升到与提高城市品味、增强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省各级政府都应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列入部门的规划,不能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所以政府机构需要将旅游商品列入国发发展序列,鼓励创新,并将旅游商品文化创新列入到各有关的规划之中,最大限度地为旅游商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2政府应在资金上对旅游商品文化创新进行支持

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文化创新的孵化。据笔者的调查,河南大部分地市对旅游商品企业的支持停留于政策方面的宣传之上,而在旅游商品文化创新的资金上投入较少。如河南原有一些工艺美术生产企业,本应成为旅游商品开发的主力军,但因资金的匮乏而停产,大量的人才流失,一些传统工艺失传。一些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艺人,由于身处民间,资金不足,又缺乏市场推广能力,使那些在今天很有市场的一些传统工艺品至今得不到开发,后继无人,即将失传。即使部分旅游商品企业在文化创新中少有建树,推出了一些有创意的旅游商品,但往往也是将大量的资金投于销售上,在文化创新的资金比例也相对不足,使我省旅游商品企业缺少系列化的产品。这需要政府在文化创意之上,投入部分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孵化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3.3拓宽河南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是促进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经营的品牌活动。对加速我省旅游商品文化创新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它将引导、带动我省企业参于到文化创新中来,提升我省旅游商品设计、生产水平,增强河南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的意识,尤其是我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与交易会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我省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获取了一定的经济益,拓宽了文化创意创转化商品的途径,对旅游商品设计者来讲,也有了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对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河南在继续办好大赛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宽渠道,将河南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在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绽放。

参考文献:

[1]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蒋冰华.基于“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河南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

旅游文化鉴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课程 人文素养 教学

[作者简介]林筱颖(1979-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教学。(广西 柳州 54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高职学生素养培养与评价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4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6-02

当今,人文主义教育的复兴已成趋势。重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倡导要教会学生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学等人文知识,教会他们理解和升华这些人类文化知识,并内化形成对自己、他人、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和社会责任等精神领悟。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轴。高职旅游文化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社科类课程,在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特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中:“阴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所谓“人文素养”,大家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人所拥有的诸多素质之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一点还是得到认同的。正如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所述的11种层次的人文素养内涵,即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在当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健康人生和高尚品格必不可少的精神氛围,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体现都有赖于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掌握和形成。

二、高职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1.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偏差。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短、经验少、文化基础浅,特别是在当下蓬勃扩招发展时期,因“外延式规模发展”“重实用轻人文”“重专业技能淡人文综合素养培养”等负面影响,使得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更谈不上形成规范化的培养教育体系。如何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熟悉而全新的工作,以至于曾一度出现偏差,要么一味模仿或复制本科模式,定位模糊,特色缺失;要么将中职的教育模式简单升级,流于形式,毫无效果;要么培养“工具人”不重视“社会人”的综合培育,功利性、实用性过重。

2.高职人文素养建设低层次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偏差,为了建设而建设,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沉淀的过程,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外显成效,往往将学生素养的培养工作等同或附属于学生管理、文体活动、思想政治、党群工作,仅把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看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使得人文素养教育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脱离课程教学,学生人文素养建设的简单化、低层次化。

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加上高考“应试教育”“重理轻文”现象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等基础知识贫乏,文明礼仪及素质较低;二是“无笔族”“电脑族”等“传统文盲”不断涌现,长期缺乏优秀思想文化的陶冶,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人际协调力较差;三是拜金主义、好逸恶劳等不良心理因素长期积累,出现了大批“啃老族”,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现象严重。

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服务于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思考

1.从当代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入手,分析旅游文化课程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特质。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类基础知识贫乏、文明礼仪素养偏低、拜金和实用主义明显、心理承受力和人际协调力均较差等问题。我们进一步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186名学生开展问卷及访谈调查,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浓厚(79%),但具备的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人文知识及素养却较为贫乏。

旅游文化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旅游相关客体文化的概念、分类、特征、具体内容、开发途径及有关鉴赏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类课程。要将旅游景观介绍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激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摄取,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文化体验度,增强他们的感悟和创新能力。根据旅游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可以培养高职生如下人文素养特质:一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以“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涵盖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人地环境等相关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科普环保、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旅游形象、社会公德等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重建新的资源、环境、人地伦理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资源保护观、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旅游观,有助于旅游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人与自然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助于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人“感受―情绪―性格”形成的过程,只有通过情感智慧教育,才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精神,形成个体的人文素质,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从“旅游”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感受”吸引学生对旅游景观衣食住行、人文习俗、价值观念等人文知识的注意力,再通过“情绪”陶冶让学生感知各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的过程,最后通过情感智慧教育,指引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与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健全人格的认同度。三是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按照心理需要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在第六个层次,这表明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素养培养非常重要。从课程涉及的内容看,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就是学生感知美、认同美的过程。课程教学通过图片、视频、亲身游历等方式展现,让学生接触各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学生通过感知美,升华到学会挖掘美,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的体验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介绍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旅游景观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进行讲授,如讲授北京故宫时,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来引导学生与破坏美的思潮划清界限,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理解与评价的能力。四是有助于培育人文及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旅游文化课程涵盖自然与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进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时,要教会学生考虑“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知识点,培育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出富有新意的最佳决策。旅游出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往往离不开旅游文化学的相关知识,旅游文化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介绍、欣赏、理解不同文化的地理背景、开发文化景观资源和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很有帮助。通过旅游文化课程修习对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2.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合理的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旅游文化课程要体现高职的“教育理念”。课程的建设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因此,构建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养成,课程的内容要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的构建,其实就是来自教材的旅游文化知识点与来自市场、社会的各类文化进行碰撞、交融后形成的新课程。课程人文素养特质的构建,首当其冲就是实现旅游知识和行业、企业、职业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的人文气质及职业素养培养兼顾:在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机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

3.从“社会人”的需求角度,将课程与社团合一,教学与服务合一,得出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旅游文化课程的设计必须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轨道上来,并放在高职“社会人”“职业人”培养的目标下操作,才能有效利用课程教学这个平台,形成正确的框架和充满职业特色的素养人才培养氛围。一是将课程与社团合一,以“课堂理论课为主、社团多种活动拓展课环绕为辅”为原则统一规划课程大纲,把课堂上的“项目驱动”体验教学、社团协会的“角色转变”实践教学、国家级的“大赛驱动”策划教学三合为一,教学过程呈现阅兵式的层层递进方式,可以将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但又承载着有利于学生素质养成的相关内容与校园文化大环境中的社团、赛事等载体相融合,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活动将其素养能力激发、深化并提升出来。二是将教学与服务合一,将学生素养的养成贯穿于高职教育中,除了专业课程、选修课教学需要对此有所渗透外,还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体验式教学,如在“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中安排策划“带大一新生去旅游”的项目活动,要求新生入学时必须参与此项活动,活动的策划设计可以由学院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院内成立一个协会,并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完成。一来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系统研究学习柳州及周边旅游资源情况,开展区域特色资源旅游项目策划,制定一本“柳州旅游手册”,让学生亲身经历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推广的全过程,既符合区域人才培育需求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精髓;二来可以把素养教学、新生适应性教学、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等多项活动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旅游教学模式,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特色。

总之,旅游文化课程最能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利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平台,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最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旅游文化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教学;改革;创新

一、旅游文化教育与美育的结合

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它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底蕴、旅游管理者的文化品位、旅游者的文化交流以及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企业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商品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1]。

旅游文化就是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2]。

旅游文化教育必然要涉及美育教育,而美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它包括了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内美,无论是哪种美,都是表象,而心灵美才是美的核心,也就是人性的善,展开而言,就是要爱国、正直、真诚、热情。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价值的精神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3]。美育既抽象又具体,且渗透在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旅游文化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旅游文化不仅是旅游和文化的紧密结合,且在其中渗透着高层次的美育教育。通过旅游、文化、美育的有机结合,达到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在引导旅游的活动中能使导游、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和谐,从而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通过旅游使思想境界有新的提升,并不断提高鉴赏能力。

二、旅游、美育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不仅是一种放松心情、减压和愉悦的实践活动,从深层意义而言,更是享受生活、开阔眼界、提高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的审美能力。这些均为美学范畴,可见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业是一种美好的事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以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际是一种美的享受,自然景观反映不同地域的特色,人文景观,首先是对色彩美的欣赏,类同于灯光夜景的效果,例如,红色使人感受温暖,令人精神振奋,在观看人文景观中,不仅是对色彩美的欣赏,而且在回味历史中,让人们的思想、精神、素质、品格会有一个新的提升,可见旅游和美育是绝不可分的。

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表现,是文化的核心[4]。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等,各种旅游资源均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趣、爱好,以开阔眼界,唯有旅游文化能更好诱导和深化旅游者的思考,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综上所述,可见,旅游、美育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三、旅游文化教学的实际意义

通过旅游文化教育,真正的体现人性之美的特征,让真、善、美统一起来。古希腊大思想家亚力士多德更明白地指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正是因为它的善”。美育倡导的是以美启真,以美启善,它以情感教育为特色将美德视为自我的需要,热爱美、履行美、实践美、维护美,将德育规范变为自我内修的准则,美育辅之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美好理想,不断完善自已,努力铸就完美人格[5]。培养更多的懂礼仪、有道德修养、有文化素养的旅游从业人员,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旅游业迫在眉捷的头等大事。

旅游文化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在思想和行动中真正体现真、善、美的统一。以美为核心,使心灵更美、更纯洁,不仅是形态、声音等外在的美,更是内心深处的美,所以通过旅游文化教育使学生树立美好理想,不断充实自已,完善人格,激发爱国热情,提高综合素质,更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见图表一。

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会迂到各种问题,比如,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带有越来越多的功利色彩,人际交往开始变得形式化和抽象化,学生的感情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不少高职院校学生感情冷漠,消极处世;有些学生因家庭的贫困,因而形成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等等,我们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真情之火,拒绝无情与冷漠,充满爱心和感动[6]。所以通过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完善人格就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

四、旅游文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加强旅游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文化为底蕴,促使人格的本质平衡及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高品质的价值观,促使人情感的丰富和创造力的提升[7]。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外,更需要三个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在教学计划中要把旅游文化作为主干课程。

在旅游文化教学中,要强调以下五个要素:

旅游文化鉴赏范文第4篇

“灵璧一石天下奇,色如青铜声如玉”。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有“三宝”,即灵璧石、虞姬墓、钟馗画。

在第四届中国宿州灵璧石国际文化节开幕期间,记者就灵璧石文化节产业如何发展采访了灵璧县委书记唐庆明。他说:“灵璧是‘天下第一石’灵璧石的故乡,灵璧石文化博大精深,灵璧也因‘山川灵秀,石皆如璧’而得名。本届灵璧石国际文化节为宣传灵璧石文化,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他强调说,“灵璧县委、县政府按照宿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本着借台唱戏、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灵璧石文化,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弘扬灵璧石文化,推进灵璧改革开放?唐庆明书记说:“唱响特色品牌。打造魅力灵璧。”他还说,“今后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弘扬灵璧石文化。县委、县政府成立中国灵璧观赏石协会,加强对灵璧石文化的宣传和推进。二是办好‘三大文化节’。2010年,县委、县政府将举办首届中国灵璧观赏石文化节、首届中国灵璧钟馗文化节、首届中国灵璧虞姬文化节。通过举办‘三大文化节’,进一步宣传灵璧,推介灵璧,提高灵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建好灵璧石主题公园。按照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思路,加大灵璧石市场,灵璧石主题公园及以灵璧石为特征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在力争3年至5年内,建成以灵璧石文化、虞姬文化、钟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景区和4A级旅游景区。今年,投资3000万元将虞姬文化园由30亩扩大到150亩,2010年上半年已对外接待游客,从目前的2A级风景区升格为4A级旅游景区。灵璧石公园已投资3000万元,经过设计改造,配套建设7000平方米。以灵璧石为主题的文化展厅,也直接申报4A级旅游景区。渔沟镇以天一园和灵璧石汇展中心为支撑,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以灵璧石汇展、灵璧石鉴赏为中心的4A级国家旅游景区。目前,灵璧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四是规划建设钟馗文化园。该项目投资超过36亿元,建设规划已经论证,修改完善的即将付诸实施。

县委书记唐庆明说:“灵璧石北宋时即列为贡品,与英石、昆石、太湖石同誉‘中国四大奇石’,之首。灵璧石久负盛名,享誉世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已成为赏石界一道靓丽的风景。”他又说,“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资源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壮大灵璧石产业,加快灵璧发展,加速灵璧崛起。目前,我县以形成集奇石展览、奇石底座加工、灵璧石工艺品开发、罄石乐器研发和红木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

唐庆明最后说:“灵璧石文化、虞姬文化、钟馗文化,都诞生在灵璧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沃土,我们将大力弘扬地方文化,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实施旅游文化和产业一体化,把古老神奇而又富有魅力的灵璧石文化向更高更深层次推进。同时,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把灵璧打造成旅游休闲基地、文化圣地。打好虞姬牌,喁响旅游大戏,挖掘钟馗底蕴,做大经济蛋糕,以奇石为媒促招商引资,带动灵璧经济快速发展。”

旅游文化鉴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一、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是唤醒人类的文化灵魂,是古老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模块。它主要涉及行为、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内容。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生存系统中各类要素的基本定位。它的根基是生态演变,主题是群体或居民,内容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原生态文化下,人们保留的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古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模式为延续,是人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吸纳现代元素形成现代的生态文化。

二、文化旅游

旅游一般不能脱离资源而独立存在。它寻找差异和特色的角度是资源。旅游的一般过程为:1.把民族的所有文化元素集中整理。2.发掘、整合、再创作。3、将原民族文化表现给外部群体,以此满足其他民族的多种文化需要,实现文化价值。

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则大不相同。它不以资源为根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创造,并按照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创造从而形成文化商品。这种文化商品使人们摆脱了单一的旅游环境,从而享受更新颖的文化。它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鉴赏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参加当地举办的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购买旅游文化产品为目的的旅游,是文化旅游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易是文化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交易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质使用价值和功能,而是物质或其他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它的本质是寻求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源自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旅游的关键不是旅游而是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形式。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旅游的效用和目的的定位。

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价值

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最为集中的表达形式,是产品概念对接的人群情感,是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认同。而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则与一般的文化品牌大不相同,它是与产品概念对应的消费水平的情感需求,是给用拥有者带来产品增值的无形资产。它以和群体旅游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象征、术语、记号或设计及组合为载体,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载体形象为增值来源,以此来实现它的品牌价值。

四、打造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打造品牌首先在于创造品牌信用,而品牌信用的创造则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部传播途径形成旅游者在精神上对品牌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来源于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途径来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力。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需从以下几点出发:

1. 积极引导文化商品与旅游市场接轨

由于资源配置和项目设置的关键依据是需求。因此,我们在旅游资源项目设置的开发设计上,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以达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满足。而满足市场需求需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不同的景点,以达到对景点的全面利用。这样可以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可使人们更好的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在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以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2.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最佳的旅游文化切入点

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亦是如此。旅游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提高,而掌握群众心理就成为开发旅游文化的重点。单一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对而言,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通过欣赏新颖独特的景观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的满足。只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才能符合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原生态文化具有生态性,它把文化作为一种生态的思维,并使生态文明逐步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原生态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对自然更加崇敬,它的发展主要依赖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生态文化也具有自然性,是生态文化与历史有机合成的产物。原生态文化以它特有的天然形式存在于各民族中,这种天然形式甚至呈现出了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 突出原生态文化品牌的“生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