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26-03

旅游服务贸易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推动力量。在整个安徽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服务贸易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绿色”引擎,也是安徽省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推动安徽省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皖西大别山地区作为安徽的红色革命圣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快其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皖西地区、合肥经济圈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皖西大别山地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优势

旅游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广大,对经济拉动性强的绿色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前景广阔。而皖西大别山地区作为革命的圣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分布均匀,易开发,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自然优势

大别山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的圣地,大别山又孕育了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目前,皖西大别山地区的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全国的红色旅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例如,在六安市的金寨县,目前就有革命旧址288处,国家级保护单位7处,收藏红色文物3000余件,作为六安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给六安的旅游服务和贸易带来不小的收入,是六安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除此之外,大别山地区的自然优势明显,六安市五大水库各具特色,天堂寨、天柱山、大裂谷等景点深受全国各地游客欢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楚文化底蕴深厚。总之,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这无疑为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政策优势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大别山列为全国12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大别山旅游区,加之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大别山地区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得到跨越式的增长,这些都为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力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对于实现皖西大别山地区的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础设施优势

“十二五”以来,地处皖西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新建高速公路300公里。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8000公里,其中济广高速、沪陕高速、沪汉蓉高速六安段、合淮阜高速寿县段和京台高速舒城段近400公里,312、105、206三条国道和27条省道2200公里,农村公路15400公里;六武高铁、合宁铁路、阜六铁路纵横交错,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不足30分钟车程,交通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综合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了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其他城市的互通互利,也为六安市尽快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了强力支撑。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使皖西大别山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将成为促进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皖西大别山地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尽管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服务贸易的潜力仍然巨大,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仍然不强,旅游产品存在高度的趋同化;大别山地区的总体交通状况虽然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地理位置仍然存在制约交通发展的现状;而且目前皖西大别山地区涉及的城市仍然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旅游服务贸易中旅游产品的趋同化现象严重

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景点的各种“农家乐”没有体现经营服务的特色,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餐饮服务,没有形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高尚文明的氛围。而各种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也没有突出产品特色,以草莓采摘和葡萄采摘为主,已经出现同质化和雷同化的趋势。对于各种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更是出现了几乎雷同的情况,而各地的古老村镇、生态村庄等,旅游服务贸易没有挖掘出文化内涵,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二)交通区位是制约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交通区位即交通位置,详细来说就是某地在交通位置方面的优劣以及地点的可达到程度,即空间距离。皖西大别山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贸易潜力巨大,但是处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主要景区包括天堂寨、铜锣寨,由于缺少便捷的干线交通,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制约;尽管近几年大别山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景点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条件改善空间不大,高级公路仍然没有达到合适的程度,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

(三)旅游服务贸易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从皖西大别山地区目前的旅游格局看,具有这样的特点:某些旅游景点偏热、某些旅游景点偏冷。目前每个区域都自己做自己的,力量很散,没有形成整体性优势。据统计,2014年安庆,主要包括天柱山、桐城等地的国内旅游收入达340.58亿元;而整个大别山区的核心旅游景区是以六安市霍山县境内的白马尖为主景点,但是,2014年的整个六安市的旅游收入只达到163亿元。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景点众多,但旅游资源的分布较散,很多景点的交通不便,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从而严重影响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四)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仍然不强

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服务中,“行、游、住、食、购、娱”发展不平衡,购物、餐饮等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严重低于旅游观光的收入,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实力不够;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贸易与其他产业,特别是零售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合力,与国内其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大别山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对旅游的支撑力度,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旅游业急需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三、提高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经营方式,加速旅游贸易集团化、网络化进程

如今各地的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提升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对大别山地区旅游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旅游相关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是现代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一种发展趋势。旅游产业链条中的下游企业如果还是“小打小闹”,缺乏集团化、网络化经营的意识,就不能形成强大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形成旅游服务贸易企业的壮大,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人才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创造名优产品,从而打造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质平台。

(二)提升产品竞争力,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皖西大别山地区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小吊酒、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也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大多数产品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六安市场盛产的大别山石斛,不仅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而且市场上的石斛大都非真正的大别山石斛,而是在大别山种植销售的浙江等地的石斛。如何改善服务,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把这些产品宣传推广出去,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利用旅游服务贸易宣传,也是首当其冲。可以借助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黄金周等载体,依托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政府主流媒体也可适当向乡村旅游宣传倾斜。

(三)加强对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产品的整体优势

目前,地处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六安市依托“皋陶故里”“白鹅王国、羽绒之都”“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旅游服务贸易,做足旅游产业链,旅游服务贸易呈现了长足进步,但是旅游产品趋同,没有形成整体优势,需要加快旅游产品的整合和梯度建设,在红色旅游产品、农产品、原生态产品等方面做文章,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扶持力度,创品牌,争名优,真正把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贸易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实际上,六安市内的瓜片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蝙蝠洞、黄府等品牌已经受到了旅游市场的关注,六安的羽绒市场也受到了市场推崇,下一步如何把这些产品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品牌值得探讨。

(四)加强规划,打造完善的旅游服务的产业链

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旅游产业延伸和旅游产业的下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住、食、游、购中,游的比重较大,购的比重过小,住和食的发展也没有达到国内其他同水平知名旅游景点的规模,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住、食、购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首先需要打造一条完善和完整的旅游服务的产业链,包括住宿业、餐饮业、零售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其他特色下游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和形成完整的以旅游服务为重点的服务贸易体系,发挥旅游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加快对旅游服务贸易政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02):36-37.

[2]刘华.GATS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J].国际经贸探索,2001,(03):31-32.

[3]何元贵.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中加旅游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2007,(10).

[4]陆家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J].晋阳学刊,1998,(03):64.

[5]魏薇,黄清.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56.

[6]冯姝姝.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产业观察,2007,(01):47-48.

[7]赵春雨,金晔.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4):37-38.

[8]于舒婷,花俊.安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措施建议[J].产业经济,2007,(22):65.

[9]张瑾.广西梧州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产业经济,2007,(22):35.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系统;路径;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6

1 全域旅游理念解读

全域旅游是指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或引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合理高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强调以旅游引导的空间域的全效益,一定地域空间(即旅游目的地)的所有资源要素全整合,得以优化配置,通过量的集聚实现整体的规模效应,既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共同富裕。全域旅游的“全”具体涵盖了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产业观和全新的市场观。

所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指,全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都被开发形成吸引旅游者的吸引节点、旅游整体形象突出、旅游设施服务完备、旅游业态丰富多样、能吸引相当规模的旅游者的综合性区域空间,是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目的地。在全域旅游目的地空间中强调的是整体性、完备性、多样性、规模性、全新性,是在全面整合资源、全面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实现全面满足的社会需求,这个需求包括旅游者的愉悦性需求,也包括目的地居民的富裕性需求和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需求。

2 旅游系统理论与全域旅游要素的耦合对接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旅游系统可以分为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中介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四部分,各子系统互相依赖,共同组成了旅游系统有机整体。供给子系统是指由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吸引物系统;需求子系统是指由旅游者需求引导的旅游产品系统;中介子系统是指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络媒介系统,如旅行社、产品营销渠道等;支持子系统是为资源开发成产品提供支撑的环境系统,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

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布局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旅游产业的有效供给,发挥旅游经济的全局统筹作用。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的旅游系统应更注重旅游业的全局带动作用,通过旅游系统理论与全域旅游理念的耦合对接,衍生出全域旅游系统的要素特征,包括供给子系统的全要素化、需求子系统的全时空化、中介子系统的全智慧化、保障子系统的全方位化。

3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豫南大别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构建

3.1 旅游供给子系统的全要素资源整合路径

旅游供给要素资源一方面表现在物质资源上,如旅游吸引物资源,另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资源上,即人力资源的供给。物质资源要素应有效整合,实施一体化发展,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上应以精准扶贫为主要目标,注重革命老区居民的旅游供给参与性。

豫南大别山是生态绿色山系,更是红色文化圣地,具有以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金刚台、黄柏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以鄂豫皖苏区首府、许世友将军故里、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王大湾会议纪念馆、红军洞群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经典产品,以及以平桥区郝堂、新县西河湾、商城七里冲村等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产品,形成了“绿”、“红”、“乡”三大旅游资源特色。在全域旅游规划过程中,将散落在大别山区域的红色、绿色、乡土各资源要素进行归纳整合,延伸旅游资源链条,形成完整的特色文化系列产品。如将商城县与新县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红+红”形成强强联合的效应;将红、绿资源进行整合,“红+绿”开发红色生态旅游;将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进行整合,“红+乡”创新红色旅游体验产品;等等。

对于人力资源的整合,应强调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将大别山区的居民充分调动起来,使其认知到旅游业发展对革命老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性,鼓励村民积极从事旅游就业和旅游创业,既能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又能保证大别山区旅游人力供给的“原真性”。

3.2 旅游需求子系统的全时空产品开发路径

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旅游者不在仅仅满足于旅游景点的景与境,而是追求“点―线―面”的全方位旅游体验。对于全域旅游目的地而言,一年四季不分淡、旺季,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始,到游客x开目的地止,旅游体验应无处不在,四季全时、空间全境是全域旅游必备的时空特征。景是全域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因为全域旅游依然有观光旅游,震撼力的景观依然是市场所需要的;境更是全域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因为全域旅游将突出休闲度假,浸润力的环境更是市场所追求的。

豫南大别山区主要指河南信阳地区,包括信阳的负忧、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固始县、商城县,共两区八县,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空间,兼具北国风光与南国风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应充分利用交通沿线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构筑“景境双全”的全域旅游。如商城县的西河景区,是集飞瀑流泉、红色古迹、高山茶园、科普教育、度假疗养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充分整合自身的生态资源、红色文化、体育文化,开发了四季不同的主打产品,春有高山茶文化旅游产品,夏有激情漂流旅游产品,秋有素质拓展体育项目,冬有“重走红军路”体验旅游产品,白天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晚上尽享篝火盛宴,打破了传统乡村旅游的季节性与时间性限制。在空间景观设计与利用上,从商城县城到西河景区的交通沿线上,充分利用了自然、村落、古建和乡愁意境等,打造了一条交通景观带,沿线的美丽乡村――秀美里罗城,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物界的绚丽多姿,还有自然农田一年四季不同的农作物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景观。

3.3 旅游中介子系统的全智慧形象传播路径

豫南大别山区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地域单元,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单元,从而应注意全域整体旅游形象的品牌打造。在进行市场营销规划时,要打破传统景区、景点各自为战的单一、薄弱推广模式,构建全域市场营销观念,整合豫南大别山区各旅游目的地优势营销资源,面对全域化市场,采取一体化营销战略,打造豫南大别山区整体鲜明的旅游形象。

不仅要抱团实施全域化营销,在信息化时代,更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切入旅游产业,建立智慧旅游平台,线上线下齐推广,通过线上宣传片、线上旅游攻略等打造豫南大别山区直观生动的线上旅游形象;提供智慧化旅游服务,如线上咨询、线上预订等便捷式服务;利用微营销的“病毒式”传播效应,如微信公众号推广、微博营销等扩散旅游活动信息;开发特色附加线上旅游产品,如结合豫南大别山区的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开发线上茶艺旅游产品、线上红色文化学习与红色精神传扬的旅游培训项目等。

3.4 旅游保障子系统的全方位设施建设路径

保障子系统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支持条件,起到了辅助吸引的作用,全域旅游产品的全时空性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完备的旅游设施服务,如旅游指引设施、解说服务、休憩设施、网络设施等。豫南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边缘特征明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弱、乱、差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流的集聚。因此,豫南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由政府牵头做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立旅游扶贫资金,用于修建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全域旅游发展的硬环境。另外,为了推动豫南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的全域展开,应推进城际旅游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区内旅游交通;突出完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筹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等。

4 结语

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全域化发展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需要,也是革命老区文化传承的需要。在全域旅游观念的引领下,豫南大别山区两区八县共同协作、一体化发展,旅游资源得以整合,旅游要素得以优化配置,老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大大提升了大别山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I

[1]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31(12):13.

[2]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长风生态商务区旅游品牌价值链

一、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旅游品牌的构建

本文所讨论的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旅游品牌是旅游消费者在长风地区游览消费时所形成的综合感知印象。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种综合感知印象就是长风地区各种价值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旅游品牌价值。这些因素包括旅游地内部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地政府、生态环境、旅游地居民、相关法律和政策等九大要素,下面我们就这些要素一一进行分析。

1.识别长风地区旅游品牌价值贡献要素

识别长风地区旅游品牌价值贡献要素就是要把关系到长风地区旅游品牌构建的各种明显不同的旅游价值要素区分开来。因为不同的要素有着不同的作用,而要素直接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必须分清主次,对要素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才能系统构建长风地区的旅游品牌。根据价值链理论,我们可以将价值要素分为基本价值贡献要素和辅助价值贡献要素。

(1)识别基本价值贡献要素。①近代工业文明和“海派新文化”。长风地区最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吸引物就是百年工业文明和“海派新文化”。长风的百年工业文明是打造长风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长风承续苏州河民族工业的历史文脉,它曾经的辉煌历史遗存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苏州河民族工业文化长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蜿蜒流淌的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近代、现代、当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记载着各个阶段工业文明的兴衰,讲述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性。通过长风苏州河工业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可以让海内外游客、许多不了解上海的游客,通过这个“窗口”解读上海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脉络,认识上海。同时,长风的“苏河文化”又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新文化”相互融合,注入了生态商务区新的时代内涵。所以,游客在感叹长风厚重历史的同时,又能体味新时代的动漫文化、影视文化等,可以达到休闲娱乐的作用。②长风旅游产品。长风生态商务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长风旅游品牌建立的一个决定性方面。是吸引旅游者进入长风地区旅游的重要因素。长风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都应围绕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主题,目前长风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包括了近代工业遗产旅游,众多历史文化场馆的参观互动旅游,以及桥文化参观游,苏州河文化长廊游,苏州河夜景游艇游等文化休闲旅游,除此以外,米高梅国际娱乐中心、国盛中心等商业服务设施还提供娱乐购物,定期的各类文化节等内容,可以进一步开发出都市购物娱乐旅游,活动周旅游等。所以,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旅游产品是以文化休闲为中心,种类丰富,顺应上海都市休闲旅游发展方向的,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产品。③长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之间的一种中介和纽带,长风旅游企业的形象就是长风旅游形象的缩影,因此,旅游企业建设的好坏关乎旅游地品牌构建的成败。在这一点上,长风地区因为尚未开发完全,许多文化设施还没有对外开放旅游企业尚未定型,但长风生态商务区自开发时起,一直在积极的招商引资,除了大力引进一大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总部、地区性总部,以及投资管理中心、营销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入驻以外,在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引进优秀旅游企业方面也会下大气力,从而建设成文化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④长风旅游设施。长风生态商务区将于2009年~2011年期间,着力打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高端文化旅游设施。主要有“两个中心、一园、十馆”。“两个中心”:一是米高梅世界娱乐中心;二是跨国会展中心。建成后既是跨国采购的基地之一,也是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场所。“一园”:即工业遗址园。工业遗址园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遗址保护区,北片为工业文明博览园。“十馆”:结合公共绿地建设和对保留的老工业建筑进行装修、改建,建设十家左右体现苏州河民族工业文化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全面展示苏州河工业文明。此外,国盛商业中心、滨水绿色休闲长廊、绿色商业景观带等也是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的重要设施。该中心提供商业购物服务的同时,也会吸引众多年轻时尚人士,大型产品会、电影首映式、国际电影节、文化周活动等将成为该中心的常规项目每年定期举办。例如,绿色商业景观带可参与上海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吸引更多人气,为商务区的办公人士提供购物、休闲、餐饮的综合服务。“苏河文化”与时尚品味全面融合,以“休闲轻松、开放时尚”为基本基调,布置酒吧、茶吧、咖啡屋、主题餐饮以及各类时尚名品店,营造亲绿滨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商务区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⑤长风旅游人员。拥有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旅游服务队伍是打造长风旅游品牌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旅游服务人员给旅游者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对整个长风地区的印象。长风生态商务区经过大量前期调研、专家论证和课题研究,是要打造以总部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的聚集作用不仅聚集了众多大型企业、资金等,也会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进入长风地区,这给了长风地区打造高水平旅游服务队伍以可能性。

(2)识别辅助价值贡献要素。①普陀区政府。长风生态商务区用足本区政府的区域政策。普陀区政府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本着“政策向产业聚集、向重点地区聚集”的原则,制定了本区促进新一轮发展若干扶持政策。长风生态商务区要用足关于扶持政策,特别是发展总部型企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绿地政策、市政配套政策、防汛墙建设政策、招商引资各项税收优惠、专项扶持补贴以及文化配套建设支持政策与费用等。这些政策中,有的直接针对长风地区旅游的发展,有的间接有利于改善长风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②长风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者在旅游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生态环境展现给旅游者的舒适感、安全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对旅游地的评价。长风生态商务区在2009年~2011年期间规划建成公共绿地2000多亩,为上海中心城区所罕见。与此同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打造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创建绿色园区等措施强化生态特色。③长风公园。2009年长风公园将改造“翻新”。其大手笔在于公园将向南拓展,直接延伸到苏州河边,长风公园将把光复西路以南、大渡河路以东、苏州河北部的4.6万平方米纳入公园内,相当于公园扩张了13%。市民从长风公园里可以直接走到苏州河边,这座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而得名的公园,将成为一座苏州河畔的河滨公园。长风公园的建设可以促进来长风地区休闲人数的增加,从而扩大长风生态商务区旅游人数的基数,同时也能改善长风地区的区域形象,间接的提升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品牌效应。④相关法律政策。目前,在世博会即将召开之际,上海的各种相关政策都鼓励旅游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同时,为了保证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也需要相关的法律进行引导和约束,所以相关的法律政策对长风生态商务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有间接的促进作用。⑤社区。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活动对旅游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长风地区,除苏州河沿岸地区开发成商业服务区外,长风北部很大一部分地区都会开发成居民社区。社区内环境,社区居民素质的高低都会对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声誉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旅游品牌的建立。

2.长风地区旅游品牌价值贡献要素系统确定

基于以上对长风地区旅游品牌构建的各要素确认和分析,根据价值链理论,长风旅游品牌的构建是这些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品牌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长风地区旅游品牌价值贡献要素作用机理

以世博会为契机,长风生态商务区打出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的主题,这是长风打造旅游品牌的核心。文化旅游以近代工业文明和“海派新文化”为其文化内涵,休闲旅游是顺应上海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就具体的实物而言,文化旅游主要体现在“两个中心”、一园十馆,休闲旅游主要体现在滨水绿色休闲长廊和绿色商业景观带。

而这两大主题的旅游产品项目需要有优秀的旅游企业来开发并由高素质的旅游人员来完成才能体现出品牌的价值。在整个过程中,长风还会受到来自政府、生态环境、相关法律、周边景点的影响,具体关系可见下图:

二、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旅游品牌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1.丰富现有的旅游产品

旅游者来旅游地旅游,首先就是要看当地有什么样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这是打响旅游品牌的第一步。

就目前来说,长风生态商务区已经开发了一些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苏州河夜景游、桥梁和水岸景观游等。但这些对于构建长风旅游品牌是远远不够的,长风旅游以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中心,旅游设施的建设也十分丰富,但有特点的旅游产品还很缺乏或还在筹划之中。未来长风旅游的发展,首要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紧密的围绕文化和休闲这两个主题,充分发挥创意,不断开发出有新意的旅游产品,长风旅游才能进一步发展,品牌效应才能越来越被凸显出来。

2.引进和发展优秀的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中流砥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引导者。可以说它关系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兴衰。目前,长风的旅游企业的现状是数量少,水平低,极不适应长风旅游业未来的发展。长风生态商务区要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引进知名的旅游企业至关重要。优秀的旅游企业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营销,并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进行各方面的创新,进而逐渐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知名旅游企业的龙头作用,将有助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有助于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沟通,能提高旅游地形象,使旅游地整体竞争力迅速提高。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人员

旅游者旅游最先接触的就是当地的旅游服务人员,对旅游人员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印象,这对构建旅游品牌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旅游业刚刚起步,高素质的旅游人员还十分的缺乏,商务区应该建立完善的旅游人员培养和引进机制,支持长风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1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特色分析

1、文化旅游资源品类丰富

文化旅游资源从形态上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多种形态。西咸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包含以上种种形态,且每一种都有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例如,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绝大部分都分布在西咸地区。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西咸地区坐拥阳陵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公园、秦咸阳城遗址公园等数个,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大,居全国首位。在此资源基础上能够引申发掘的与体验各朝代社会文化风情、考古各历史遗址遗存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

2、文化旅游品牌认同度高

西安与咸阳本身为全国距离最近的两大城市,在西咸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也呈现出联系紧密、共同完成的频次较高等特征。近年来陕西省对区域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为西咸地区打造出综合配套的东线与西北线旅游线路。其中东线以西安地区秦兵马俑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华清池、骊山为主要景区,西北线以咸阳地区汉阳陵、茂陵、唐乾陵、昭陵等为主要景区。这两条旅游线路特色鲜明、相对成熟,在广大海内外旅游者心目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认同度。在此基础上,西咸地区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拓宽文化旅游方向,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也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定位

1、定位现状

对于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是探讨如何在旅游者心目构建起与其他竞争对手有所区别的形象问题,也是如何以个性化、创新化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问题。西咸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本身具备优质的资源后盾与口碑基础,但在整体形象的呈现上还存在着设计不够精心、定位不够明确、传播不够到位等诸多瑕疵。如,西咸地区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皆可称为具备世界级水平,但旅游者普遍认知水平不高,只知兵马俑、乾陵等少数景区景点,忽略其他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难以形成更具特色与创新的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印象。这事实上也是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与推广的结果。

2、定位原则

根据区域旅游品牌定位的相关理论,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简单探讨定位的方向:

(1)整合区域资源优势。西咸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与资源基础,但由于整个西咸地区包括两市一区(西安市、咸阳市及西咸新区),在经济运行与政府运作方面区域内有各自的独立性,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也由于利益的独立性而受到相应制约。对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必须突破各自为政的窠臼,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势整合。例如,在推出文化旅游产品时着眼于整个西咸地区,而并非其中的某一市某一景区,应有整体观和大局观。选择以不同的文化主题的形式整合相关文化旅游资源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具体问题留待以后探讨。

(2)以公共品牌为主导。公共品牌的构建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府的行为与驱动力。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关系着整个区域的旅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一个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换言之,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生产主体应是政府。公共品牌的定位需要政府制定长远的、总体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加强对本地区旅游品牌的推广促进。目前国务院在西咸地区设立的西咸新区可以成为构建公共品牌的中坚力量,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在行政上综合西安、咸阳之力,一些受到行政区划所限而难以完成的政策层面的问题可以由西咸新区政府在新区范围内尝试进行,其中也包括文化旅游公共品牌的构建。例如,可采用面向客源市场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的旅游优惠活动、面向区域内旅游企业的税费减免、完善地区旅游交通与环境设施建设、提供更全面与及时的旅游服务信息等方式,推广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优良形象。

(3)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在公共品牌建立的背后,必须有旅游企业品牌的实力支撑。打造一批高水准、高认可度、高知名度的精品景区景点,做强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是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必由之路。以2012年成立的陕西西咸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为例,西咸文旅已启动了“西咸国际文化教育园区”、“北国风光文化旅游中心区”、“新西部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就是在区域发展的平台上打造强强联合的优秀企业品牌,与公共品牌相结合,进而推进西咸地区整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上述外,西咸地区也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品牌正在迅速发展,如主打葡萄酒文化之旅和主题星级酒店的咸阳张裕瑞纳城堡酒庄,拥有多家4A级以上景区、文化主题酒店、文化演艺项目的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内企业品牌之间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最终形成良好的联动作用与规模效应,共同为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特色化、创新化定位发力。

三、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形象塑造

1、塑造多主题形象

目前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还停留在较为模糊和笼统的阶段。旅游者可能知道秦朝帝都咸阳和十三朝古都西安,但就西咸地区整体的、多样化的文化旅游项目知之甚少。塑造多主题形象是一个可选择的路径,如,唐文化主题下,大雁塔?大唐芙蓉园与唐城墙、大明宫遗址公园、唐乾陵、昭陵等景区整合打包构建唐文化旅游线路;秦文化主题下,秦始皇陵、兵马俑、咸阳养生温泉、秦腔戏剧等文化旅游产品项目可以进行归纳策划;汉文化主题下,丝绸之路起点、汉城湖、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汉阳陵、茂陵、杜陵等有汉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项目可组团呈现于市场;还有西咸民俗风情与民族特色文化主题、西咸特色饮食文化主题等等。这些多角度主题的内涵挖掘、产品组合与宣传推广都大有文章可作,有助于增进目标旅游市场对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的认知度。

2、树立一体化形象

多主题的旅游形象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各行其道,在进行整体品牌定位的同时,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应树立起一体化的形象。对于一体化形象的设计可以借鉴企业识别系统(CIS)的相关理论,在政府主导作用下,配合有利的旅游发展政策,设计具有较强区域辨识度的视觉识别系统(VIS),利用系列化的视觉符号通过旅游者能够广泛接触的层面,实现文化旅游形象的统一,如,设计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统一的LOGO、各文化旅游主题统一的风格等;还可引入人文识别系统(HIS),通过对西咸地区精神、信仰、知识、艺术、历史、传说、语言、风俗、习惯和人文遗产等特有的人文资源进行整合设计,进而加深旅游者的体验度,感受本地区独有的文化,如,在整理西咸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利用开展丰富的民间艺术、弘扬当地民俗文化的各种方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发掘相结合,将文化旅游活动渗透到当地日常生活中去,重现文化基调,带给旅游者更深刻的旅游感受。对于西咸地区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形象塑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具体操作还应综合考虑行为识别系统(MIS)、理念识别系统(BIS)等的设计,在此不一一赘述。

3、加强形象传播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县域经济发展;红安

一、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并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重要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总书记等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就来到西柏坡考察革命文化,重温革命精神。而后,全国掀起了“弘扬红色文化,重温革命精神”的高潮。红色旅游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它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和娱乐观赏等价值和功能于一体。红色旅游兼有丰富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红安县是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的大别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本文以红安县为例,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以期能促进其发展。

二、红安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红安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的龙头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区内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长胜街等众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红色资源。2004年8月,湖北省委决定,把红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将改造红安烈士陵园、建设红安干部教育学院、发掘红安精神作为目前基地建设的三大重点。

(一)红安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1、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保护良好。红安县红色旅游资源有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重大事件纪念地、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旧地址、伟人名人故居等多种类型,并且均具有较高的品位,其中许多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湖北居于前列,部分红色旅游产品在国内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和特色旅游景点。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保存完好,能比较真实地再现当年的革命历史风貌,如红安七里坪长胜街旧址群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红色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有利于开发。红安红色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体现在: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天下之中”的地缘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毗邻武汉市(目前正在修建红安通往武汉市的一级公路,预计通车后与武汉市的车程仅为45分钟),易与周边省市合作形成联动发展的红色旅游态势。红色旅游资源主题线索明显,有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易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聚合效益,形成综合旅游产品。

3、红色旅游目的地逐渐形成。红安作为黄冈市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美誉的红安在湖北省内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以及13部委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处获此殊荣的红色旅游区,其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二)红安红色旅游发展的劣势

1、各红色旅游景区未能形成红色旅游产品链。红安及其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点多面广,在红色旅游景区(点)之间、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产品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如在红安县内,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等20余处红色旅游景区(点),以及天台山、九焰山等多处绿色旅游景区(点),在市内旅游线路安排、城市休闲设施建设上没有统筹考虑,缺乏连线成片、合理分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整体开发思路。此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是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大别山生态旅游区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生态旅游区,然而该区域内的红色旅游景区(点)与核心绿色景区的连接道路状况均较差。在旅游线路组织上没有统筹考虑,还未形成整体或区段产品联合的态势。

2、景区道路、环境、文物保护和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比较差。由于红安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不配套,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依托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部分红色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现状较差,路面破损严重,年久失修,无排水、防洪设施,步游道及台阶部分毁损。部分文物产权尚属居民私有,特别是旧址群类景区,非文物建筑夹杂在文物建筑中。一些旧址建筑物外立面效果参差不齐、风格各异,大大影响和破坏了文物的整体环境,还有部分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较差,没有配套的城市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严重影响景区(点)旅游形象,环境等均需要进行大力整治。缺乏现代旅游人性化服务设施;缺乏相应配套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系列旅游产品。景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景区内供水、供电等线路老化,没有建设游客中心、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大部分景区没有配套的停车场,景区内绿化面积不足,绿化树种单一,景观单调。

3、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红安县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陈列展示设备及方式单一落后。多数景区(点)缺少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项目,表现手段单调,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多数现有陵园只建有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墓。旅游产品基本上是用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展示方式和手段陈旧,解说系统、宣传、展示内容单调,展示设备落后,照明、消防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4、旅游管理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相应的职业培训。一些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手法不够人性化,难以满足游客的各种特殊需求。目前,在景区内缺少从事旅游纪念品出售的从业人员。部分景区(点)的讲解员普通话不过关,甚至用方言讲解,让游客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兴趣;有些对革命历史意义的解释、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感染游客,深入人心。

(三)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府大力支持,领导十分重视,政策措施到位。新时代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发展红色旅游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国家准备用50亿资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交通部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向“老少边穷”地区村村通公路工程项目倾斜,这将有效解决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的道路基础设施差的问题,改善可进入性条件。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现已完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着手编制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这些都将为红安县发展红色旅游带来良好的机遇。

2、红色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湖北中心集散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周边省市人口众多,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红安独特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吸引物及文化内涵等均对周边省市目标客源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湖北省拥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出城交通便捷、城市周边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上升,潜在客源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而且,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于其他旅游产品,季节性不明显,市场比较稳定。

3、本地居民参与发展红色旅游。老区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脱贫致富,所以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愿望强烈,对发展红色旅游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旅游开发地区障碍少。红色旅游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推动,将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老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成立了地方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确保红色旅游工作顺利开展,出台一系列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红色旅游事业发展。

(四)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全国红色旅游景区(点)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自全国刮起“红色旅游”之风后,井冈山、延安、韶山、瑞金、西柏坡五处成为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红色旅游胜地。这五个目的地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历史事件或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遵义、百色、太行山、狼牙山等地红色旅游的开展,使得我国红色旅游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这必然导致红色旅游各景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湖北省内与红安类似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市县也有很多,如武汉市、洪湖等地都有很多有名的红色旅游项目。红安发展红色旅游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著名的红色景区展开竞争,所以外部环境最大的威胁便是来自这些老牌景区的竞争。虽然《纲要》中提出要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仅有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涉及红安,但仍将会面临其他临近省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激烈挑战。

2、红色旅游者旅游“偏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从当前红色旅游的主要客源目标市场可以看出,红色旅游有其特定的市场群体,其主要的客源市场来自于各党政机关职工、各单位员工和各学校师生员工,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而组织的旅游团队。所以,红色旅游的客源有其独特性。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渐消退的时候,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继续保持这一“偏好”将会成为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即在制度及消费方式转变后,能否使旅游者认识到本地红色旅游的价值,并且自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能否取得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的挑战。国家关于旅游政策的制定和颁布、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湖北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等等,都会给红安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发展红色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有重点地投入资金开发项目,能否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红色旅游区提供发展动力和建设保障,这对红安红色旅游区的建设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永乐.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07(1).

2、刘东舜.红色旅游的“冷”思考[J].望新闻周刊,2005(21).

3、贾浩华.红色旅游发展与农民经济生活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付小刚.红色旅游开发研究――以井冈山市为例[D].宜春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