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经济学专业

统计经济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经济学专业

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济统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统计有关的专业有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授予理学学位,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与旧版相比,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置经济统计学二级学科,在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专业保留,新增加应用统计学专业。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类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在专业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与统计有关的专业却在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统计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统计专业是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与统计其他专业授予理学学位不同,经济统计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因此对于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不能照搬其他统计专业模式,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一、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主要课程及课程设置、毕业资格等内容,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核心。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夯实数学基础。

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处理经济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作支撑,因此必须强化数学在经济统计学中的基础地位,只有夯实数学基础,才能理解掌握好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并运用经济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此,在经济统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经济统计理论和方法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二)突出统计理论与方法。

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对信息获取、处理、显示、识别和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熟练地将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贯穿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及预测等实务工作,为此,应该开设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抽样理论、统计预测与决策、运筹学、试验设计、统计计算等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

(三)注重经济管理素养的培养。

统计理论与方法只能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有生命力,而要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与意义就需要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作支撑,因此,需要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并可以开设风险理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保险学、利息理论、国际金融学等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四)强化数据处理与表达能力。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要掌握常用的统计应用软件来完成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帮助决策者或客户提供服务和决策,把专业性极强的统计分析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或图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应用和应用写作以及统计软件等课程。

(五)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从专业认识出发,以掌握统计分析工具为基础,以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应用为主体,以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统计分析工具类课程实验。统计分析工具类课程实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应用、统计软件等课程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文字处理、统计数据资料的加工、分析与处理,学会运用实用统计软件的各种统计功能,为统计分析工作、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应用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2、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实验。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实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包括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实验,这类实验要让学生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真实运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统计行业、接受现实教育的机会。可以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专业实训,第八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

二、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构建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因此要积极鼓励支持教师以各种方式进修或到政府统计部门、企业统计业务岗位进行实践。另外,可以考虑从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选聘统计、经济方面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担任兼职教师,比如,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发展前沿问题等课程中聘请校外专家讲授某几个专题,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队伍。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结合,落实应用型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在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面,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生成绩考核,可以根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撰写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分析报告、专题论文等。另外也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笔试考核部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三)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经济统计学专业自身的特点,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很多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存在重复,比如,统计学、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市场调查、抽样理论等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因此,我们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更好的整合,需要对课程体系中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对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

(四)完善课程建设。

对经济统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课程建设的完善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会因为更换教师和更换教材等原因出现教学内容的改变,使教学工作有序、稳定、规范进行。

(五)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购买教学必备的统计软件;另外,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的更多层面,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第三、可以考虑成立统计调研学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企业的市场调查、政府的社情民意调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数据录入、整理等工作;第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探究数据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展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推断,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分析与决策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居于重要的位置,统计学方法可以对经济管理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医药经济管理中统计分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统计学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学教育是大学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内容难度较大,统计理论基础部分难于理解,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同时随着各类数据分析软件的推出和不断升级,新型数据分析方法被提出,这就要求统计专业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

在医药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统计学居于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医药经管类的一些其他基础课课程,它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统计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管理决策和社会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学教学还存在一些不甚合理之处,如过分强调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忽略统计分析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却不会进行软件操作,无法有效分析统计软件的结论。

2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与教材偏重理论,与专业应用结合不够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统计理论的推理和证明,对统计应用的实际操作的关注较少[3]。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出现偏差,仅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数学理论课程,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可能会忽略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4]。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统计理论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不能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或者无法有效地解读统计分析结果,无法找到关键信息。教材方面,当前大多数教材编写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覆盖知识面广,但重要部分讲解不够精细的现象,一些教学内容与医药经管专业的学生需求不符合,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际中。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最重要的是其应用,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现有的一些教材中的例子和实际结合较少,仅仅是一些统计方法的演示,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当前的统计学教学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黑板和PPT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基本上属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授课内容理论推导和公式讲解占据了大多数,这一现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显得不合时宜。由于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统计理论的讲授,而统计理论中的数学基础部分又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甚至产生挫败感[5]。当前统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授课依然是单纯的理论方法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会通过提问甚至是点名上黑板做题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但收效甚微。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单通道的知识灌输,必然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在统计课堂教学中和教师的互动较少,而且气氛也不热烈,这其实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种表现。

2.3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题型多是以试卷笔试为主,考核的题型多为常见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计算题等,考核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这种导向也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只关注考核内容的记忆,对于一些应用的实际背景或者统计软件的使用反而关注较少,学生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对统计学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却未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可以看出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地评估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情况,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提升[6]。

3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3.1调整教学内容

在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内容设计中,既要保证一般统计理论的讲解,还要考虑到经管类学生专业的特点,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并对教学章节进行合理的分配[7]。学生通过统计学学习,不仅可以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更要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分析统计结果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信息。

3.1.1理论部分的设置

统计学理论部分是统计学学习的基础,统计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而且多涉及数学知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应该结合专业研究的特点有重点地设计课程内容,注重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基础,又不至于陷入繁杂的数学分析中[8]。

3.1.2实验部分的设置

统计教学中,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从统计分析结果中识别出重要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因此统计软件的上机实验就显得必不可少。在实验内容中主要介绍,统计分析的步骤和统计结果输出的分析。在实验部分,学生要掌握数据库的构建、缺失数据的处理。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对统计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可以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有效解读分析结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3积极开辟第二课

堂统计学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只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对于统计方法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衔接。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社会实践或者开放性实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统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实践任务,把课程中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统计学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抽象的数学计算和复杂的数学推导,如何将这些抽象而复杂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3.2.1注重案例的结合

统计学的数学理论部分很抽象,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实例来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环境以及相应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9]。通过案例的引入强化学生对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令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信息社会网上资源丰富,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教学资料,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增强趣味性、引导性和时效性(例如可以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本市场的股票波动设计案例);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再结合学习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对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读。

3.2.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在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支持,通过平台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物理位置限制。随着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统计学教学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生在课前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熟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则以应用、答疑和案例教学为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2.3重视统计软件教学的结合

统计理论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在教学中结合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统计分析软件,还可以使学生对于统计分析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统计软件的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分析大量数据,解释分析结果,体现统计分析的实用价值。在软件教学中引入多种基本的统计数据分析软件,例如EXCEL,SPSS和SAS可以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常用统计软件的操作分析方法,拓宽学生软件操作的能力界限。

3.2.4重视实践教学的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统计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学生发现统计分析在经济管理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考核方法的改进

在统计学课程考核中,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关注统计基本理论的考察,也要重视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结果分析。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考核方式,应该考虑使用笔试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笔试可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操作则考核学生对一般统计软件的掌握情况。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考虑将平时作业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10]。考试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20%、笔试成绩60%和上机实验操作20%三部分构成。综合测评不仅可以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统计分析应用能力,从而培养既具有医药管理知识背景又具有统计分析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小艳,吕杰.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经济,2014,(8):98-99.

[2]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3]何丽红.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19-122.

[4]李因果,经管类专业学生《统计学》教学认知研究[J].才智,2013,30:109-110.

[5]闫敏伦,李宗娟.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9-111.

[6]霍东华,田秀杰.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2(1).

[7]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改革以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7-50.

[8]胡冰.基于实践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173.

[9]邱家学.建构主义理论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3,19(2):38-39.

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第3篇

一、数据的搜集与获取

在《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及要求》的调查中,将调查问卷划分为在校学生卷、毕业生卷、用人单位卷和教师卷,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基本能力要求、在校生的认识、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意见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四个角度比较不同主体的认识差异,以期改进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用四套问卷,对郑州市某高校近几年的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在校的大三、大四学生、统计学专业的全部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各类问卷350份,收回325份,回收率92.86%,调查结果有效。

二、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就业岗位多在经济管理领域,就业的工作岗位有国有企业统计人员、政府相关部门职员、金融保险业职员、民营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等,多属于文职人员或者企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其中,30%左右的学生从事与统计相关的工作,70%左右的学生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服务性工作。综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专业教师的调查结果,统计学专业总体的就业能力较强,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多学科的学习背景,使得学生在用人单位能够适应统计、综合管理、市场营销、数据分析、证券投资等不同岗位的要求,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从问卷中也发现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一些不足:

1.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统计学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无计划、茫然的行为,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许多专业。对“大学期间的规划”的调查显示,仅26.8%的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有计划,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对就业方向有大致的规划,这部分同学就业能力较强,就业时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和单位。73.2%的学生在大学四年较少计划或者没有计划,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自我认知不清晰,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相对劣势,行业观念淡薄,对未来就业和工作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些同学的就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有限,工作机会比前者要少一些。

2.就业观念略显偏颇,偏好稳定的国有单位

对“就业单位选择偏好”的调查显示,统计学专业学生对待遇稳定、工作压力较小的机关事业单位偏好最强,其次是金融企业、国有工业企业,三个单位的比例分别是78.6%、66.4%和56.8%。偏好稳定性强的用人单位是每位同学的本能选择,但从区域经济单位的构成看,这三类单位多属于大型单位,在河南省的比例较小,不足10%,90%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因此,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略显偏颇,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

3.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需加强,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距离

从学生问卷和用人单位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认识上有差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在具备管理知识、人文知识修养、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63.3%的用人单位认为还需要了解工程技术类知识、机械制造类等理工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在工业企业工作提供基本条件,学生在后者的学习上略显欠缺。65.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工作后存在进入角色时间较长、动手能力不强、灵活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英语水平、管理类知识等知识能力更重要,对通用知识能力重视不够;从素质能力看,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三种能力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结果对比,学生的认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学生工作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原因。

4.学科理解力不够,与工作岗位结合不密切

统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工具性较强,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继而提出决策是专业特点和优势。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调查显示,选择“经常应用”的比例高达67.3%,这些同学在就业岗位中经常应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统计思维模式基本形成,习惯利用数据发现规律和问题,并能够辅助日常工作,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持肯定态度。选择“较少应用”和“不应用”的比例总计32.7%,这些同学在就业岗位中较少应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统计学学科的理解力不够,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辅助工具,与工作岗位的结合不够密切。

三、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参考上述的调查结果,针对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完善“知识”+“素质”的复合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现有的统计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实际应用体会较少;素质能力的提高部分依靠教学计划中有限的实践课程,如毕业论文、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等实现,考核的方式比较简单,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效果有限。结合前述的调查结果,逐步完善“知识”+“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在培养宽厚学科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实践课的力度,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既强调统计学专业的工具性和方法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2.营造师生共赢的学术环境,加深学生的学科理解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调研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积极的学术环境。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和调研,积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和思路,锻炼学生的文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能力,达到所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目标,加深对统计学学科的理解。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赢。

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探索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38

Abstract Statistics is a science dealing with data, it provides a set of relevant data collection, processing,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draw conclusions from the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is a serious "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tatistics found that some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the teaching of statistics for a number of explor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statistics; teaching exploration; case teaching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并从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研究的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①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来为未来的决策经营提供依据,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也将“统计学”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统计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存在严重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在推进地方性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成为许多统计学老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1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统计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且涉及到较多的公式和计算,和数学课程有点类似。有些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例如讲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率论基础,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什么叫置信水平,为什么在假设检验中会犯两类常见的错误,如果学生对置信水平,原假设,备择假设这些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那么就很难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这些统计工具进行灵活应用了。而讲到线性回归时,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来理解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相比,统计学课程更强调逻辑性和推理性,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不了解统计的用途和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因而认为学统计学没有用,因而不想学。

(2)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畏难情绪严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而且以文科生居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之前的微积分,概率论课程学得不太好,因此看到数字和公式较多的统计学,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一门数学课程,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程,我肯定学不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自己不学统计学找到了借口。在笔者和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类的课程必定挂科,所以统计学肯定是学不好的。再加上地方性院校学生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佳,②统计学学的学得不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3)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其生命力在于应用。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过于过于专业化,④对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挖掘不够深入,学生不能理解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和经济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公式,不能对统计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也就不能利用统计指标来分析经济问题了。这无形中也进一步加深了统计学就是一门数学课程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案例反复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不能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最新经济管理类案例,做到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教材的选用存在一定难度。虽然《统计学》的教材很多,但是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基本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专门统计学教材。现行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强调公式与计算,内容深奥不够通俗,部分案例过于陈旧。贾俊平教授等编著的《统计学》教材教师认为较好,有excel和SPSS的操作步骤,单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的推断性统计部分公式较多,案例过于陈旧,不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畏惧心理。

2 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跟时事,精选一些最新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案例或新闻,通过案例将统计学理论与经济时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统计学在经济专业中的重要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如讲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可以引入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对比民众的吐槽来说明平均数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也可以通过经典的消费函数来解释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相关概念,深入浅出的解释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统计学确实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在讲解描述性统计学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设计经济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在讲解推断性统计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增加上机课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工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许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考前突击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统计指标。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更应当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改革现有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综合考核应当包括知识体系的考核以及技能考核。知识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和闭卷考试的表现。平时成绩的考核一方面从学生听课及回答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Kahoot平台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技能考核则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和平时上机课的表现。调研报告通过分组调研,撰写调研包括的形式进行考核,上机课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要求的作业,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 是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一要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经济常识,综合素养较高,对行业前沿动态把握准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更能发挥作用,能够传授给学生行业中最新的应用性技能,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型”教师阅历较为丰富,能够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课本知识行业发展的及时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问卷,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搜集数据。二是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搜集到的直接或者间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中找到规律,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对分析出来的结论能够进行合理解释。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考核方式都要围绕着两个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当然,统计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与困难,统计学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

注释

① 贾俊平,何晓群,金进勇.统计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② 刘金龙,张君霞,赵琳琳.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2014.9.

③ 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07.

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统计学特色专业 综合实验教学 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与管理的各个领域越来越依赖于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为应对这种变化,吉林财经大学坚持“加强理论基础,注重社会实践”的方针,强调“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的思想,加快了统计实验教学的改革步伐,大幅度增加了实验时数和实验教学内容,斥资500多万元兴建了开放性的统计综合实验中心,以满足全校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一、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管理体制

1、实验中心的建制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制定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经费、实验教学中心所需的场地和仪器设备;统计学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及培训。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吉林省统计学重点学科,将学科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实验中心负责全校经济类及管理类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统计实验教学的组织工作。

2、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实验中心主任重点负责实验中心的定位与建设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编制及其实施的监督控制;负责实验教学人员的聘用与考核工作;带领实验教学中心成员完成科研、教学等任务。中心根据具体情况设置1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实验中心的建设、管理。

3、实验资源利用情况

统计实验中心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设备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各实验室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也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实验中心所有的仪器设备在计划时间以外对校内教师免费开放。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共计18门课程,每年约有4000名学生在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统计实验中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构建了以培养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信息平台

1、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

中心重视实验室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依托学校内部网络,建立了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实验教学参考资源、学生实验成果资源的整体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在实验软件上,我们也注意了专业软件与通用软件的结合。近年来,中心先后购进专业通用软件10多种,让学生通过这些专业工具来预测、分析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同时,实验中心还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市场调研实验设备,为相关专业课程或实验课程提供了仿真或近似实战的环境。实验过程中,师生可以比较方便地提取实验教学数据、实验教学资料、音频视频资料、软件资料等。此外,实验中心还建立了实验教学参考资源信息平台,放置了大量学校购置的经济管理类科技论文数据库、重要报纸数据库、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数据库,同时与国内重要的管理网站连接,让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调阅参考。

2、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在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上,根据实验教学特点,设置并在供学生学习参考的相关网站展示实验开课管理、实验计划管理、实验选课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成绩管理和意见反馈管理等模块。师生可以根据需要方便了解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获取教学管理文件,如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案例、实验日程安排等。同时,设置了实验意见讨论和作业提交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队伍建设

1、队伍构成的模式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实验教师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与实验技术队伍共同组成。实验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兼职实验教师组成,形成优势互补的实验教师队伍,按实验项目管理的方式分工协作完成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等内容;实验管理与服务队伍由中心专职管理人员、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技术队伍由研发与技术支持人员构成。

2、队伍的培养与优化

学校和学院十分注重对实验教学队伍现有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制定了一系列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制度,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做法是:按“双师型”标准,组织实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校内参加有关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实验室设备及其管理、统计实验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实验项目操作能力、实验设备管理能力和实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送出去培训、请进专家来讲座的办法,让实验教学人员了解最新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

四、统计综合实验教学定位和改革

深化统计实践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统计实训与实验的关系、单项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通过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四个层面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统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强化统计特色实验课程建设、加强校内仿真实习等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学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理论为中心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手段从单一转向多样,教学组织形式从一元转向多元,教与学评估从注重结果评估转向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已构建了包括基础统计方法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基础统计方法操作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课内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验证统计相关理论与方法,巩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跨学科综合实验。如《宏观经济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市场调研与预测》、《股市行情分析》等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和跨学科综合实验。主要结合经济或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准确选择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解决系列问题的综合能力。

统计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则主要来自教师或政府或企业的研究课题、各种大学生竞赛项目。实验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内容、方案、进度等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经费,并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研究的能力、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把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实验中心作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以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实验内容,选择最实用流行的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形成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的基本训练部分,改革训练内容,以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入手,重视实验技术研究,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引导实践教学规范运行,强化实践效果。

2、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自主操作为主,强调合作式、自主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安排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综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单项实验。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和解读数据的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学生到统计模拟实验室、市场调查实验室学习统计软件的运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将研究问题的提出、调查问卷设计、数据的搜集、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解释与数据分析结合。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由被动参与到自主设计,了解并掌握统计工作的一般过程,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根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统计学方法应用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即统计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我们既自选项目,也承担社会各单位委托项目,学生近几年先后完成了60多个项目。

参加全国普查等社会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应用。目前,本专业与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省调查总队、吉林省普查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的试点、全国人口普查、全国R&D资源清查、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录入工作,使学生工作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因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统计综合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依托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软件资源,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教学改革取得了多项成果。2006年《统计学》网络课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课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近几年来学生完成了《长春市轿车生产消费系列调查》、《吉林省医患关系调查报告》、《云烟在东北市场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农民工生活状态调查》、《吉林省农民失地情况调查》等60多个项目,20多篇获全国大学生调查评比和全国建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通过实验示范中心的锻炼,学生就业率高,本科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近三年平均为95%,有27%的学生考上各级公务员,15%的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注:吉林省教育厅课题《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2007(5).

[2] 孙亚静: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统计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