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由于国内外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研究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外更加重视乡村旅游与社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多数研究在于强调经济效益的提升。崔凤军(2006)提出了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2]冯灿飞(2006)对可持续旅游开发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六种开发模式;[3]张洁,赵黎明(2009)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运行目标、运行保障等角度,探讨了其分析框架和调控过程,从而构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从文献的研究可知,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具体的实践模式研究却较为匮乏。近几年国外开始不断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乡村旅游开发,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多种有益的实践尝试。本文试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探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
一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PREO,PatternofRuralEntre-preneurOperation)
承包者(entrepreneur)是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承包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风险承担者、资产所有者、创新者和领导者的多重角色,他们基于乡村自然资源赋存和对乡土文化、地格与乡土氛围的充分认知,天然地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机。[4]构建乡村旅游PREO模式的前提是推动乡村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拓展民营资本、当地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从实际出发,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探索乡村旅游开发新模式、新思路,在遵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乡村旅游资源以租赁的形式转让给承包人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承包人的市场主体性和积极性,大力拓展经营范围,以循环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形成乡村承包人经营为主的新运作模式。
构建乡村旅游PREO模式的关键是形成一种政府扶持和社区控制下,以当地农户家庭自组织为特征的乡村承包组织方式。其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保障层:政府是构建PREO模式的保障层———政府在乡村旅游承包经营者的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规范市场秩序、改造基础设施、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理念、疏通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实现无障碍旅游等方面可提供政策保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2)协调层:社区控制是构建PREO模式的协调层———乡村旅游在发展运营中,管理体系会因利益的分配而造成令而不行、禁而不止、监督乏力、欺上瞒下等问题出现,平衡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社区控制。当地社区在乡村旅游运营中,既扮演着利益相关者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又能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赋予社区更多的自力,使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上不仅有“话语权”,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决策权”。(3)核心层:当地农户是构建PREO模式的核心层———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其乡村性和保证当地社区受益,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农户发挥着核心作用。由于比外来投资经营主体更了解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他们更能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来塑造与维系乡村性,进而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构建PREO经营模式,可以最大化地调动乡村承包人经营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能够促使承包人自觉地将旅游资源集约起来合理利用,并能动态观察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设置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乡村景点的开发、农副产品的加工,对于各种破坏乡村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能做到有效较少或规避。因此,PREO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破坏,避免可能影响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事物出现。
二绿色生产-消费模式(PGPC,PatternofGreenProduc-tion-Consumption)
绿色生产-消费模式(PGPC),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生产和乡村旅游者消费的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PGPC模式构建包括两个层面: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产层面和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层面。(1)对于目的地生产层面来讲,关键在于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乡村旅游目的地应遵循技术引进和创新思路,通过对旅游生产系统进行物资流和能量流分析,大幅降低旅游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乡村旅游目的地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是讨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萨迦(SanjayK.Nepa,l2008)提出应从自然、社会、经济的多维角度综合全面地理解可持续旅游概念,相比于大众旅游目的地对石化燃料的依赖,乡村旅游地采用木材燃料对气候的影响小得多,但是对森林却是极大的威胁,从而丧失了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吸引力。[5]根据笔者对东北和四川部分乡村旅游地的了解,发现木材和煤油是两种最普遍的可依赖能源,而且越紧邻森林的地区对木材的依赖越严重。为了摆脱这种破坏资源及环境的情况,当地政府一方面可通过增加成本等市场调解手段和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等行政手段引导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发和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光能、沼气等;另一方面,为了节约能源,要准确核算乡村旅游地的规模容量并设计能源消耗阀值,即使不得不采用木材等燃料或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能源时,也要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度。(2)对于旅游者消费层面来讲,关键在于倡导和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旅游者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通过法律规定、宣传引导、利益协调等措施,鼓励和倡导旅游者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引导旅游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旅游者的自觉行为,在旅游中优先使用和购买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树立旅游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理念。
PGPC模式从旅游目的地生产和旅游者消费二维角度建构,是乡村旅游地构建可持续运行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旅游目的地通过实施生产技术创新、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实现能源、物资的清洁使用和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营造绿色旅游空间;旅游消费者通过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实现产品绿色购买和消费污染最小化,营造绿色消费空间。旅游目的地层面和旅游消费者层面在乡村旅游地这个相对的闭环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营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运行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田园空间博物馆模式(PRSM,PatternofRuralSpaceMuseum)
田园空间博物馆是生态博物馆的一种衍化形式。生态博物馆是人类和自然的一种表现,它将人类置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用野生、原始来描绘自然,但又被传统的和工业化的社会按照其自身的设想加以改造。[6]1981年法国政府对生态博物馆颁布了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态博物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生态博物馆将自然及文化遗产就地整体保护,突破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注重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保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空间博物馆模式(PREM),是在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基础上,以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依托特定的乡村空间及该空间内的特定人群,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乡村自然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以田园空间为依托,以就地保护为手段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是一种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模式的创新。田园空间博物馆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农户、田园空间、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及旅游者。农户是博物馆的主体和核心,他们是本地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有权认同及解释自己的文化;田园空间和生态环境是博物馆存在的载体和依托,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景观的展示及外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空间场所和环境支撑;文化景观是当地文化的符号化表征,是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要素,也是博物馆保护的核心对象;旅游者是博物馆的效益源泉和价值的直接体现,正是旅游者的到来,才凸显了博物馆的价值,给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效益。
PRSM模式的价值是多维的。从乡村保护的角度,可以有效保护乡村空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景观;从旅游者的角度,可获得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真品”和旅游体验价值;从村民及整个乡村的角度,可提高其对自身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存空间)以及乡土文化的认识,自觉地担当起保护和传承的使者,“乡村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也就找到了真正的内在动力和支撑点。
四“前店后园”模式(FPBP,ForegroundProduction,Back-groundConsumption)
“前店后园”(FPBP)型的乡村旅游即是一种典型的“农游合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前店”的功能在于为旅游者提供消费场所(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为后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后园”的功能在于营造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生态种植、养殖、花卉园艺、清洁能源生产等),提供旅游者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后园”营造的田园风光式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气、财气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园养店、以店促园、农游结合的“前店后园”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前店后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坚持“以农文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污染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与旅游业两种产业相结合。
FPBP模式要求乡村社区按照循环经济的运行法则(即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使生产活动和旅游消费活动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强调效率性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污染排放最小化、能源循环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FPBP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的四维一体,“农旅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相对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或单纯的旅游产业,它更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依据生态学中的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了农业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关系,并使之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脱离农业将使乡村旅游地失去存在的根本,乡村旅游地应是集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乡村体验、农业商贸、农业生产等于一体的场所。“前店后园”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将促使乡村旅游地合理利用各种乡村资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在功能上的互补,达到乡村旅游地综合效益的最优。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1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真实性的主要特点
乡村旅游是一种与“真实性”关联较为密切的旅游类型。它以乡村文化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景、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农耕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真实性具有乡村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本质上的乡村性
北京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即农业生态本质、乡村规模本质以及乡村田园和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中都有乡村性。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在:(1)展示田园风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2)组织各种农业活动和土特产购买;(3)农村文化特点与生态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类和高科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4)利用天然原料和乡村性设施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1.2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地理位置,最好是1个小时左右的城市近郊和路况良好的自然风景区的附近。乡村旅游地点在距北京城50公里左右地带和距自然风景区10公里左右地带最好。
1.3商品供应的丰富性
北京乡村区域较多,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农业模式多种多样,民风民俗花样繁多,为满足人们旅游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观花、采摘、钓鱼、打猎、种菜、传统手艺、观山看水、体验自然民俗民风,应有尽有。无论何类,都以“乡村性”和高等级质量的文化内涵产品为目的,强调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具有强大的自然空间。
2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真实性的思考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以绿色乡村、文化乡村、休闲乡村为主题,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使得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推介和宣传,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把乡村旅游产品培育成一个产业。(1)从品牌、理念、包装等方面入手,精化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2)依靠北京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多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大力推进民间工艺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3)推出一批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并使之转化为乡村旅游商品(4)待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中应重点开发的商品,详见表1。多数产品的价格要求适中,即单项产品价格在30元左右;实行梯度开发,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规划和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推广,这样既可以减少旅游者在旅游时盲目选择的麻烦,又可以节省旅客的旅游时间。旅游场所注重设计和生产的互补,乡村旅游产品应相互补充、互为完善,尤其是在题材、项目、规格、文化、娱乐功能等方面,都应求新、求变、求多样、求系列、求配套,以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阶段旅游者的需求。突出乡土性、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让乡村旅游产品充满神秘色彩,如果能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农村生产劳动,以及农村土特产制作过程,则可诱发出强烈的旅游欲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广泛宣传北京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大赛、博览会、促销会、展示会、推介会等,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真实的乡土风情、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是乡村旅游产品生存、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它的制作工艺、风格要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保护,鼓励“新生命”的加入,将正宗的手艺传承下去,且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
3北京真实性情况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北京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低碳环保;乡村经济;旅游发展
1.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是个很广泛的整体,我们作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着,但是当工业、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自然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环境恶劣到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人们不得不关注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样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崇尚自然、环保以及绿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场是久居城镇的居民,通过充分满足游客们的休闲放松、求知探索和回归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大约两万多个,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过3亿。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乡村旅游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的结构以及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问题、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从世界范围来分析,部分较发达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已经进入高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会引发的很多问题而阻碍了其发展,由此可见要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速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
2.乡村低碳经济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因为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缺失的问题,导致我国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部分土地资源任意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还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过高,这些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2.1乡村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受损现象严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风险小、投资少以及自发性明显等特点,让很多开发都是由农民自己进行。部分旅游经营者因为教育水平不高的缘故,自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环境和乡村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管理者还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也造成某些乡村景观的“淳朴”特色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多为来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较为发达的经济所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这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高额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开发者就会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更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与设施,这就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原则背道相驰,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还会对大自然的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乡村的生态自然美。源源不断城市游客的进入,让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慢慢靠拢,甚至最后会被同化,导致乡村独有的“乡村性”的特色逐渐消失,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这一类问题的持续会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将不复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会将自身在城市环境下的生活或者娱乐消费模式带到乡村,这会对当地乡村居民产生某些影响,当地居民可能会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会使原有的传统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等等乡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乡村旅游假如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就不再是乡村旅游,这样会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村经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以农家为主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旅游开发对象较为单一,也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能力有限以及开发者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导致开发不够合理科学,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区自我调节恢复的功能比较脆弱,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灾害。具体表现有不少旅游区域内的噪声、垃圾以及水质的污染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还没有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水质处理体统等等的乡村地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在某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论证不够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进入,最后无法有效的进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每个公民的思想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对低碳减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为的表现和实施,仍然需要加强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总是会第一选择自己自驾出游的方式,一个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私家车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装袋等,这些物品都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元凶。
2.4低碳型生态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过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现代高新的环保技术,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气工程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和再利用,还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行旅游产品的供给。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产低碳的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购物的接待服务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低碳化的观念,目前我国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休闲园、生态观光农田、生态采摘果园以及生态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进行生态化、绿色化观赏景区项目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严重的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阻碍了乡村经济旅游的建设。
3.低碳经济旅游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经济旅游的过程中,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适应当地发展的低碳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产业为核心这一发展原则,有效地去规划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产业,积极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关于低碳旅游观念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微博、报纸等现代媒体平台大力去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从思想上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让游客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内容,低碳旅游模式为亮点的核心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3.2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低碳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生态旅游关于各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主要还是低碳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低碳技术研究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并不高。国际上相对成型的低碳技术的引进难度比较大,而且引进的成本花费较多,这造成了我国科研机构迫切的需要大力培养低碳研究人才,还应该积极的与国际研究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重视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问题。
3.3强化乡村旅游低碳化观念。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人数日益剧增,随之产生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超过荷载最大值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应该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健康环保的新观念。应该积极利用社会效应去宣传低碳旅游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尽量减少自驾游的次数,不能乱扔废弃物品,或者爱护乡村野生动物和植物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全民只有正确的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我国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的性发展。
3.4促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旅游开发低碳型的旅游产品,包括对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方面低碳化、生态化的推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够作为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低碳型生态产品旅游产品时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承担起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重视低碳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商机,通过旅游产品项目和服务方式呈现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说,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确保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完美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玉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周菲菲.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08).
[3]阮慧娟,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