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摘 要 艺术体操是一项内容涉及面广,知识层次要求高、综合素质要求全的体育项目,对塑造形体美、艺术美等都具有很好的作用。随着大学生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加大,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如何探讨心理健康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性,形成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更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培养大学生艺术体操上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让他们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艺术体操 相关性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大学生遭遇更多的压力,在学习艺术体操,接受形体训练,培养健美形体、美丽姿态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艺术体操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与艺术体操的相关性分析

(一)知识肤浅的心理压力。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体操知识的了解是很少很少,只停留在一般的认知上,比如跑跑步,压压腿等一些基本的知识上,对艺术体操的全盘认识没有形成的全面、系统化。有的大学生对艺术体操态度冷漠,在学习期间除做过广播体操和一些简单的单双杠动作外,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体操项目,更别用说艺术体操了。许多大学生艺术体操的健身价值观念没有形成,造成不愿意上艺术体操课,怕受伤、怕出丑,造成心理误区和阴影。

(二)体能素质缺乏的身体压力。想学艺术体操塑造自己美感是大学生的想法,但是身体素质跟不上,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渴求与身体上的不适应性,这样的矛盾就会加深心理压力[1]。没有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机体的能力,无法完成艺术体操的整体掌握,因此,艺术体操对练习者柔韧性和协调性提出很高要求。大部分的大学生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差,学习动作往往难以跟上节奏,达到动作要求,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无法完成心理健康与艺术体操的最佳结合。

二、剖析艺术体操教学中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心理素质过差。各种压力的影响,使大学生大变得更浮躁、急功近利,往往在心理极端不成熟的条件下来参与艺术体操教学,就会造成心理素质与艺术体操的要求相违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和变化。譬如对于内倾型的学生来说,动作缩手缩脚,无法准确的完成;外倾型的大学生自我表现强烈,动作大胆,但情绪激烈,波动性大。同时对于艺术体操的绝大部分女生来说,还要考虑自己生理期的变化,考虑由此带来的情愫等等,在生理期其间,就会伴随情绪波动,不认真,产生消极情绪等,都会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现有的大学体操教材内容呆板没有趣味。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现有大学体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兴趣。因此,大学体操教材内容与大学生练习时心理障碍有着密切联系。对自身素质较差的大学生而言,学习较难技术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较为容易的内容则又显得单调乏味。部分大学生会因体操教材内容而影响自身的学习情绪即产生心理障碍,故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优化体操教材内容,调动大学生情绪,保证大学生教学质量。

三、探讨艺术体操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在体操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并与基本技能训练互相渗透,如“头倒立”、“仰卧起坐”、“杆端屈臂伸”等,每次课都安排适量的相关内容并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评定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加强把杆等基本形体训练,增强身体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激发内心对美感的追求,形成艺术美感的常规练习。

(二)激发大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教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艺术体操教学中,以生动简洁的讲解、优美的示范并用优美的音乐,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体操的积极性,保持好的心理。同时,教师通过自身艺术形体的完美展示,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感,用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多多练习一些容易掌握的动作,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三)优化体操教学方法。呆板的教学尤其是对于艺术体操来说一定会是失败的,通过快乐、简单的教学,让学生在兴奋中艺术,在艺术中体操。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艺术体操的课堂结构、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体操教学。将音乐与动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动作特点展示音乐风格,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觉地融汇于其中,而产生喜学情绪[2]。

(四)利用舞蹈调节心理。艺术体操需要舞蹈元素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让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将现代芭蕾舞、交谊舞、民族舞、瑜伽等舞蹈因素融入到艺术体操中来,培养学生更好地身形,并加强舞蹈方面的形体训练,充分发挥胸、腰、髋所潜在的表现力,发挥肢体语言的魅力,锻炼身体每个部位的灵活性,培养规范的姿态、漂亮的手势、灵活的关节和节奏感、音乐感,并通过不段的学习、强化,使之达到锻炼身体塑造身材的效果[3]。

四、总结

心理健康是整个艺术体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艺术体操教学过程,教师积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艺术体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樊娜娜.艺术体操课程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0.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20]谢传送,李晓驷.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37-439.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情绪智力,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1990年Salovey和Mayer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成分,即情绪的觉知、情绪的调节、情绪的理解和利用情绪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情绪智力包含四大技能,即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过程的能力、理解情绪与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应对是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是对情境变量、时间因素以及从影响适应结果的一系列事件中得来反馈的反应。Lazarus 和Folkman 等提出,应对主要有两种机能,即处理问题(“注重问题的应对”) 和减轻情绪痛苦(“注重情绪的应对”)。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发现,存在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但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则不明显。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和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感知现实和各种行为,且能积极向上地改善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保持心态平衡的状态。根据健康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定、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这些要素与情绪智力理论的内容有许多重叠,这也使得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情绪智力的研究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期,自我意识已初步完善,对自己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和父母的期盼下,压力会越来越大,他们的身心健康会随之改变。

Ciarrochi和Deane等人对情绪智力、压力和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情绪知觉高的个体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有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症状。

以往的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情绪智力、应对方式都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有重点中学学生、大学生及高职生,却忽略了农村学生。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不同,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关注更是不同,他们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是否相关呢?鉴于此,我对农村初中生做了初步调查。

一、方法

1.被试

以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初中和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为被试,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有效试卷363份,其中初一学生80名,初二学生80名,男生80名,女生80名。

2.测量工具

(1)王才康译的“情绪智力量表”。

(2)“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3)“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3.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学生,将男生和女生分在两间教室,采用团体施测,请被试按照指导语作答,没有时间限制,当场收回问卷。

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进行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性别、年级、父母在家情况相关分析。由表1可见,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性别和年级无显著相关,与父母在家情况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与年级呈显著相关,与性别和父母在家情况无显著相关;心理健康与性 别、年级、父母在家情况皆无显著相关。

(2)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情绪感知与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强迫症状无显著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都呈显著负相关;调控他人情绪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

(3)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情绪感知与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问题解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调控他人情绪与问题解 决、寻求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4)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问题解决除了与偏执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的其余9个维度无显著相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忍耐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逃避与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正相 关;发泄情绪与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呈显著正相关;幻想与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都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1.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本研究表明,高的情绪智力可以引导个体的心理更健康;相反,情绪智力低,会导致个体心理出现一些症状。可见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时,可以调节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降低心理不平衡、偏执、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2.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997 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农村初中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与城市小孩都不同,他们的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与城市小孩可能也不同。本研究表明,情绪感知和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越强,问题解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的能力就越好,也不会去选择逃避。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年级方面呈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对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应对方式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为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应对方式也不例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为了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适当地引导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4.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

面对压力,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加以缓冲,从而使心理健康。可见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则可以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应注重培养农村孩子的情绪智力,改善他们的应对方式,从而促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1)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父母在家情况呈显著相关。

(2)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与年级呈显著相关。

(3)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性别无显著相关。

(4)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

(5)当今教育应重视农村孩子,不能忽略了他们,农村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又长期不在身边,比起城市孩子,他们更缺少关爱,更缺少关注。为了不使教育界两极分化,当今社会应当改善农村教育,多注重培养农村孩子的情绪智力,改善他们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使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杨晓岚.情绪智力理论简介[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5):64-68.

[2]井世洁.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 1-5.

[3]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1-214.

[4]黄希庭,余 华,郑 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1-5.

[5]徐光兴.临床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61.

[6]薛海珊.情绪智力的研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9(5):15-18.

[7]CarolL.Gohm Moving Forward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COMMENTAR IES,2000(5):222-227.

[8]刘雄英.高职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8): 101-105.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姜永燕(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幽默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所关注。因此,正确地理解并善于欣赏幽默、适宜地表达并乐于创造幽默,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但是,在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惑与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幽默风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对中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准确定位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幽默风格;中学生;心理健康

什么是幽默风格,这个问题难倒了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发现,幽默在其风格上表现为多维的。一部分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有益,而也有一部分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并无益处。探讨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幽默风格及研究现状

(一)幽默风格的概述。幽默风格分为嘲贬型幽默、娱弄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和亲和型幽默四个维度,它源于对幽默的分解,不同的幽默风格也有其不同的意义。亲和型幽默主要是指对待事物或事件的态度或接受能力,能够以一种较为平和或轻缓的方式面对生活。自强型幽默是指对待生活一种坚韧的态度,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娱弄型幽默是指一种玩笑的态度,喜欢取笑或玩弄他人而并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达到自身乐趣为主。嘲贬型幽默是指嘲讽或贬低他人的情感态度,是一种较为恶意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幽默风格的研究现状。当前对于幽默风格的探讨国外主要有Nezu所提出的压力缓冲理论,认为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如果能够拥有一定的幽默感,则会产生相应的调节作用。在国内,主要就是岳晓东、陈国海等学者对于幽默的探讨及验证,认为不同的幽默风格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幽默风格对人有利,而有的幽默风格对人确有害。这也就需要人们正确的面对幽默,正确的对待不同幽默风格,善于把幽默风格中的利弊与生活相协调。当然,对于幽默风格的研究并非仅局限于心理相关的研究,在李玉明《论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及其演变》中,也通过对小说人物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幽默风格分析来进一步深化研究。[1]因此,我们也会发现对于幽默风格的探索是一种多角度、多种思维方式产生的过程。也需要更多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加强对幽默风格的不断深化与研究。

二、心理健康及研究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概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创新,人们对于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从而意识到一个人真正的健康并非只是身体而已,只有身体与心理的双向健康才叫健康,而心理健康恰恰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机能。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2]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做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二)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已在世界众多范围内得到重视与发展。纵观国内外,也有众多的学者加强了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如于小盼在《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中表明家长的性别、文化程度及一些外部环境或媒介物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张丽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中发现初中生个体韧性差异及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关系。[4]孟勇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谈出应对方式对两者间的中介作用。[5]从不同的学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所进行的研究,我们也会发现心理健康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的重要影响作用,对我们社会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三、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一)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概述。对于幽默风格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不管是在国内或者国外都有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对幽默风格的不同分类,不同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的论证,幽默并非像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拥有就是好的,或者更加错误的认为越多越好。

(二)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外对于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还是有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能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从最初我国学者陈国海教授在对不同幽默风格类型进行探讨时似乎也就预言着它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这也需要更多人对其进行实际的论证。而郝霞在2008年所发表的《大学生幽默风格、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内蒙古与香港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大学生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有相应的影响作用。[6]戴玉磊在2010也发表了《大学生幽默风格及其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在文中也明确指出大学生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社会支持对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在研究中也表明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7]

幽默感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无时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而不同的幽默风格也也不同的形式对我们产生影响作用。了解并研究不同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有效调节心理状态,加强对中学生的研究,主要也是基于本年龄段的特殊性与有效性,可以更好的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学生身心健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玉明.论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及其演变[I].青岛大学,2011(03):2-3

[2]黄希庭.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及模式,1996(03):21-25

[3]于小盼.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G].西南大学,2011(03):2-4

[4]张丽.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G].山东师范大学,2012(03):3-5

[5]孟勇.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R].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011(05):68-72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一)研究目的及现状

医务工作者作为高强度、高风险的特殊职业群体,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医疗行业风险和医务职业压力,这些压力已经影响到医疗从业者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

职业本身的压力、职业安全的需要、职业角色的需要,而压力与需求的长期失衡,导致医疗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态不佳,特别是青年医务人员,其对自身身心调节和社会协调处理经验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治疗,将会影响到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截止到目前,已经出现多起素质不佳的医务人员采取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医疗从业者现已成为潜在自杀高危人群。

医学模式变革所带来的人类健康需求发展,已使“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医务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并不平衡,诸多因素导致的部分医护人员的职业心态不稳定、心理健康欠佳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必须引起高度中国式并寻找解决对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展开相关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重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工作室实施医院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是使义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缺的成效的前提。全体职工的重视和参与是实施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的保证建立有关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是必要手段。将工作渗透到医疗各个环节中是实施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在研究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给出相应对策的同事同时需要动员有关部门及其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并制定出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与辅导方案,不断改善疏导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其心理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队伍素质,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人民健康服务。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难点

(一)基本内容

1.对赣州市各个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其基础上分析赣州地区目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2.收集和整理发达地区对于医疗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的具体对策。并提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新对策。

被抽取的一票机构其分管业务的院领导和医务部长、护理部主任为必调查人员。被调查可是的科主任、护士长也是必调查人员。医疗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医务人员的价值,提升医务人员的素养,增加医务人员的幸福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研究难点

1.从调查的资料中,总结概括出当前赣州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的主要因素;

2.是在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新对策,为医务人员心理辅导具体实行,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我国医疗从业人员众多,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对医疗体系良性运转是一大挑战。本课题旨在对赣州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作详尽的分析,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了解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收集其他地区对于医务人员心理辅导体系建设发展的经验、做法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首先采用抽样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赣州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其次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其他发达地区对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的做法和措施。最后采用总结归纳法,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出赣州地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的长效机制。

(二)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2014年6月-8月: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阅读,根据资料制定出抽样问卷调查的文本以及访谈的内容概要,并确定要走访的相关医疗机构。收集相关的理论研究资料。

2014年8月-10月:走访赣州市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做好相关记录。

2014年10月-12月:对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出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赣州市32家医疗机构中抽取50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检验人员、药剂人员、后勤行政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一些人进行访谈。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LR法)。调查对象是赣州市医疗从业者,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医务人员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

2.文献整理法:搜集整理发达地区关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且大量搜集分析国内外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的先关文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为我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对策以及思路。

四、研究资料来源

首先本课题的研究资料主要以抽样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为主,调查报告主要分析得出赣州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现状。文献资料,课题组依托图书馆及其中国期刊数据库,目前在收集资料和整理数据上已有部分雏形。其次,本人已经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也掌握了部分课题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最后,课题组的主要课题成员科研能力较强,协作精神好,精力充沛,具备研究课题的科研能力。

五、研究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