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建设数字化

城乡建设数字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建设数字化

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导向;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

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 贡献工程 资源范围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30-01

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的核心与关键,关乎着其建设成效与价值。而在资源建设的过程当中,怎样能够促使资源建设定位、目标用户、共建模式以及网站策划如何能够引起读者更为浓厚的兴趣,则是开展这一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并且如何能够将共享工程与一般网站建设予以明确区分,也是广大系统研发人员所一直困惑的问题。对此,就一些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据此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从而促使相对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用,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效率。

一、数字资源建设需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化信息资源范围界定

不论是在初级的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及后续的建设规划当中,或者是在共享工程项目小组对于资源建设的多次论证分析后,均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化信息资源所应涵括的范围”之上。虽然不断突出强调工程文化概念是相对狭义的,但即便如此却也依然涵括了大量的内容。为了符合每个人心目中文化概念,便需要其内涵范围持续扩大,相应的资源专题也要持续增多,后续发展也便愈发困难。至此,资源建设的范围便会广阔到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与既定的目标追求也渐行渐远。

2.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应用

共享工程将“试验数字化图书馆”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工作”在数字图书馆技术、资源建设等多个领域之中的发展成果作为主要基础,重点探讨了技术的差异性,在资源建设及服务之中,往往过度关注于采用资源来诠释数值图书馆概念,而针对社会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数字图书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此,在被人们所广泛定义的“数字化图书馆”所应对应的即为“传统图书馆”,主要的目标及着眼点即为针对各类原始对象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揭示并进而提供以相应的信息检索及查询服务,这也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职能;但被人们所普遍宣扬的“数字图书馆”所对应的却是传统的“情报研究中心”,主要目标及着眼点则对针对资源内容的深度开发及个性化服务,必须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而这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劣势所在。

3.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工作依然是以国家支持为主。探究其本质原因,除了部分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足、认识不到位、资金有限等一般性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即为资源软件的应用与数据库结构设计问题。资源共建的首要一步即为动员各级图书馆进行素材搜集,或是取得相关授权,而并非单纯突出传统的“模具”填装模式,而导致大量单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应当采取逐级调动的方式由下级单位获取素材,将原始资源素材采集途径打通,促使资源整合步伐加快。

二、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1.调整整体思路

深入明确共享工程目标,给予数值资源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引,对素材选题提供详尽的参考依据;在进行资源建设时需牢牢把握我国文化部与财政部所下发文件,有关资源建设的具体目标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当前资源建设方案相较于资源的进一步加工而言,更加应当关注于对素材资源的累积;所选取的资源应当重点突出文化部有关管理范围中的资源特色,在进行资源建设之时应当将文化部直属单位的核心收藏作为主要依据,由各个单位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着手,针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处理制定出明确的计划方案。

2.协调建设目标

在文化部与财政部所下发的文件中对资源建设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1)实现对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研究等相关组织机构文化信息资源的联合收录。

2)创建“百万册文献工件”及“四个一优秀作品”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将符合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予以整合。

4)大力发掘符合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础信息资源。

3.加强技术支持

开展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核心目的即为服务广大用户群体,因而需将技术支持重点放在对建设资源的揭示、整体检索及查询功能方面,一切均要以为用户提供便捷作为出发点,其主要表现为:

1)针对目前现有资源处理系统无自动标引、缺乏关联功能,可在确保资源库元数据精确、完备的条件下,降低跨库间的联系性,使得资源库拆分及手工置标的错误率显著降低。

2)在资源后台管理方面应用XML技术,前台应用HTML网页技术,从而满足于动态信息需求,并尽可能的顾及到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体及先进技术的运用。

3)组建能够同时支持多项系统及资源库的信息平台,提供具备跨库检索及站内网页内容查询功能的检索引擎及检索框。

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有文化信息资源范围界定不明确、数字图书馆技术应用不充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现实问题。在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研究,本文就提出了调整整体思路、协调建设目标、加强技术支持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改进策略,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有关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最终为推动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飞.共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J].图书与情报,2014,(5).

[2]李彬彬,刘灿姣.东部地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3,(2).

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房;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

引言

住房以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起步,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建设管理信息的水平方面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网上审批系统以及招投标系统和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等都已经具备齐全,总的来说较为的系统化,对于其中的各项的业务也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方式,这就使得整体的管理水平更加的科学化以及自动化,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增强。

一、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1、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涵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实行了信息化的管理,在住房及城乡建设的管理中也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主要就是对于建设的管理中实行信息的资源开发以及利用和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开发以及应用。

2、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在住房以及城乡建设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能够在信息存储数字化以及存储相对集中;

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信息流扁平化这些方面得以实现。其中信息存储数字化以及存储相对集中这一方面能够对于建设项目的信息查询比较的有利,在数据以及文件版本的统一和文档管理方面都有着高效的作用[1]。

二、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1、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信息化管理与以往相比较有着一定的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的突出,这对于住房以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首先就是对于信息化的作用在认识上还不够全面,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还有就是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比较的缺乏顶层设计,在标准以及统一的规划上也不完善,住房以及城乡建设所面对的服务以及管理的行业较多,这对于顶层设计的难度就会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异构和封闭的系统,资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共享[2]。同时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是很高,缺乏完整度,信息化的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得到改善,尤其是在县级的专业化人员比较的匮乏,在经费上也不是很充足,这就造成了在信息化的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得不到建立。

2、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原因分析

对于以上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由于在信息化进行建设的初期基础比较的薄弱,在业务上基本还都是处于手工实施的阶段,所以一些部门就为了能够对自我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建立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这就使得这些信息系统成为了孤岛,但是也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基础。还有就是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依次而进的漫长过程,在初级的阶段很难从顶层设计高度进行对其整体规划,所以信息系统的孤岛现状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之下,倘若还是沿用以往的发展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对信息化的管理在当前的住房以及城乡建设中形成很大的阻碍作用,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来设计规划。

三、针对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1、平台化设计理念的引入

在住房以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业务之间的协调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发展的重点,对其实行平台化设计开发的理念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其中的难题得到解决,从而在异构系统间的无缝集成得以高效的实现,平台化设计开发的理念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独立性和可拓展性、可管理性有着非常灵活的二次开发能力,在分布式的应用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3]。

2、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

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即:信息化的规划以及信息化的实施。而在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的方面,它是对于信息化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是两者的一个有机的桥梁和纽带,这也是当前的建设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断的得到深入的同时,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重要思想已经显得愈来愈重要,对于住房及城乡建设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3、提高行政效能及服务水平

同时还要对于政务大平台的建设得以有效的推进,从而来提高行政职能以及服务的水平,要把综合性的办公思想作为引导,基于常态化的业务内涵,把比较先进的协同管理和系统的设计思想大力的在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当中得以施展,对于信息的隔阂要得到有效消除,从而从整体上来提升行政的办公水平,这对于住房以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4、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综合性的管理平台所包含的内容比较的广泛,其中有空间信息平台以及电子政务平台和网站管理平台等。首先就是要能够对于相关的空间信息资源进行实施共享的服务,在业务系统的应用建设方面要起到支撑作用,对于管理要进行规范,从而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把信息化的建设机制也要得到健全,从而有效的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4]。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才能够在住房及城乡建设管理信息化的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渐的加快,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基础上,政府的职能转变的速度也得到了加快,住房以及城乡建设的相关工作在当下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以上的相关分析探究,在这一领域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述庆,龙光.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类企业信息化小议[J].工程与建设,2011,(06).

[2]蒋宁.综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3]尧志琴,刘海萍,刘常乐.基于微笑曲线的我国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05).

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管理;体制研究

Abstract: the change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irect exposure to our country's existing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has functions do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means, authority is not strong and so on, this paper through to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some suggesti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与之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急需迫切的转变,以此来解决职能不健全、缺乏有效协调能力和手段、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使规划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城乡规划是政府为了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给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空间而采取的行动。

2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2.1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有效的政府离不开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有效的政府,维护国家的利益,公众的利益是城乡规划的核心任务,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调动原有的资源。城乡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乡建设和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协调有序,更为重要的是能加强建筑实体建设的控制,有效制止违法建设的产生和蔓延的作用。

2.2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城乡规划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规划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城乡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规划管理体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时代承继下来的,城乡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而各自为政,因而表现出较多的矛盾:

(1)政府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对违法、违规建筑的查处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机制。越是违法的建筑,越出现机构之间的互相职能不清,互相扯皮,导致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乡建设丧失了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导致了规划只是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的单向交流,政府缺乏对规划的宣传,群众对规划缺乏了解,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

(3)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缺位,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质量不高,规划部门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滞后,难以适应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4)新的《城乡规划法》缺乏有力的司法解释,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如实际工作中计划部门对新法规中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理解有分歧,造成工作中矛盾突出,破坏了城乡规划实施的整体性。

3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转型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要求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规划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强对社会的宏观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城乡规划的综合、规划与协调职能,依靠行政系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是现代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管理的效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体现政府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城乡之间、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协调城乡的公共发展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我国城乡规划机构的建设,建议参照新加坡的做法,国家设立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机构。

4 现行城乡规划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研究

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是规划管理者为了实施对城乡资源有效管理所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责,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关联结构,职能的转变涉及业内业外,受众多因素制约,但它却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城乡管理要强化以法管理。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规范各项城乡规划建设活动,对严重违章建设工程要依法严惩。而对其他类型则可以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酌情处罚。随着城乡规划市场的发展,要以追求空间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和谐统一。城乡规划需要设计,而设计需要收费。正是由于设计市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政府在市场价格形成的初期规定收取标准有其合理之处。长期以来,设计费的价格被确定为一种费用,没有被纳入竞争性的范畴。价格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即对于城乡空间发展的法定限制量最小化、基础化、留出更大的余地。特别在设计市场上,这一仍然略显稚嫩的市场,为使得设计市场保持活力和新鲜感,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出更多设计师品牌和优秀作品,

5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趋势

5.1 法制化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乡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乡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乡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乡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5.2 民主化

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问。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而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乡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乡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5.3 数字化

随着城乡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乡迅速发展的需要。城乡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乡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乡对于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乡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技术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其重要的意义和对人类深远的影响举世公认。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体现了一种技术,而是向人类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城乡规划这个“龙头”部门入手,可以说抓住了关键环节,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城乡规划将成为建设“数字城乡”的核心工程之一,并可提供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城乡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

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第5篇

重视档案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档。档案法制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档案法制建设要充分考虑档案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切合实际地开展档案法制建设和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坚持依法治档,加强竣工档案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规划法》、《黑龙江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一书一证”制度,保证竣工档案进馆。加强对县、区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加大档案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入开展《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城建档案法律意识。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资源共享步伐。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积极搭建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对馆藏档案数字化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软件,电子文件、照片、音像等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整理和管理都应当既有规范统一又切合实际,规范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大城建档案资料收集力度,不断丰富馆藏,并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强化档案馆馆舍建设,进一步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加强市、县两级城建档案馆建设,不断加大对城建档案事业的投入,档案保护费和事业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各馆应当达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利用便捷,尽快建设市城建档案馆新馆建设,切实把城建档案馆建设成为城乡建设档案的存储保管基地和城乡建设信息的利用服务中心。

创新服务方式,拓展城建档案事业生存发展空间。服务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生命,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应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服务能力和变革服务方式为突破口,在进一步做好档案的开放和接待利用工作的同时,丰富利用形式,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开展重要馆藏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促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本文作者:韩丽艳作者单位:双鸭山市城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