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风景规划

旅游风景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风景规划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工作等社交活动日趋频繁,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迫切的需求多种途径来释放各方面的压力,而观光旅游则是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旅游区以其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恬静、舒适景区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景区观光旅游,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舒缓压力、放飞心情。风景旅游区道路是景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动脉,是游客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因此,做好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打造一条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景区道路,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游客、促进景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景旅游区的道路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首先,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点研究如何使园区道路成为景区景观的重要载体,对游客视觉产生直接冲击,给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印象。其次,应重视景区道路自身的观赏性,即道路空间尺度、界面、形态、序列等方面能给游客在视觉上产生即统一又富有变化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使道路两侧的环境小品、绿化、广告、标志、灯具等具有点缀、渲染气氛的作用,形成与景区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道路景观,使游客感受到该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设施形象。为此,必须从景区路网结构出发,精心规划道路平、纵、横断面,合理设计道路绿化、铺装、标志、照明、景观小品等设施,使其与道路沿线景观特色相适应。

一、路网结构与道路线型

1、景区路网结构除符合道路自身的交通功能、技术要求外,还应满足景区游览线路的组织,具有良好的辨识性和方向指引,避免游客迷失方向。

2、对经过历史文物保护区的道路,应尽可能维持原有的道路肌理,保持其生动、丰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和界面,展现景区原始韵味。道路改建时,在满足道路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道路的原始线位,不宜大拆大建、拓宽拉直;两侧新建的建筑物和景观小品应与原有风格一致,形成与景区历史氛围相和谐的景区道路景廊。

3、景区道路的选线应充分考虑沿线地形条件,顺应山丘、河湖的弯曲起伏,依山就势的布置,并结合道路前进方向及两侧景点布置情况合理安排道路线位。重视道路范围内行人、车辆的观景视线的组织,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不应无视道路沿线的地形条件和景点布置,一味将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野中的道路景观一览无余、单调乏味。在部分地形较陡或者道路对景观节点有破坏需绕行的路段,可以把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设置,结合坡地绿化和景观节点设置步行栈道。行人经步行栈道可就近进入景观节点游览,车辆则需绕行的布置方式,既能方便行人,又能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和景观节点的破坏。如某产业园的湖滨路,该路在局部路段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分开,人行道沿湖布置,作为湖滨亲水栈道,使其上的行人能够充分领略沿湖的自然风光,彰显湖光山色,提升湖区景观价值。这种设计方式,在风景旅游区道路设计过程中,值得学习与借鉴。

二、道路纵断与横断

1、风景旅游区道路纵、横断面除满足本身道路功能外,还必须与道路沿线景观环境相适应。景区游览道路纵坡不宜过大,尽量控制在规范允许值之内;当条件受限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适当增加。纵断面拉坡时,线形应与地形及沿线景观节点高程相适应,应避免出现凹凸反复或中间暗凹的现象;同时,应注意平纵线形的结合,形成视觉上流畅、感官上舒服的,能体现景区特色的道路纵断面线形。沿山坡布线的道路,可以考虑将上下行车道设置在不同的标高面上,两幅道路之间设置为斜坡绿化,利用绿化消除两幅路之间的高差的处理方式,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有效的保护园区景观环境。

2、风景旅游区道路横断面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不宜过宽,应尽量选取规范下限值,减少对山体及植被破坏,避免影响园区景观。道路横断面可灵活布置,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及景观要求,选取分幅、错幅等与之相适应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横断面宽度不宜过于死板,可根据各景点的功能需求合理安排横断面宽度及组成,在变化中体现景区特色。

3、景区道路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应相适宜,通常高宽比控制在1:1~3较合适。如果比值超过3,应当尽可能通过绿化来分隔道路空间,以避免给人产生过于空旷的感觉。相反,当比值小于1时,道路绿化应以草坪,花坛,乔木为主,不宜采用灌木和枝叶过低的乔木,避免形成过于狭窄、闭塞的道路空间感。

4、风景旅游区道路两侧界面处理应注重高低起伏、虚实对比的效果。特别是要有意识地、间断的显露自然山、水、景观,让游人在道路上漫步或驾车时,能随时感受到身处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

5、景区道路应通过优化平面线位、纵断面、横断面布置形式及宽度等方法,避免出现高边坡、高挡土墙等破坏景区景观的现象。无法避免时,应进行绿化防护,有效的遮挡水泥或石砌实墙。如某公路在岩石边坡上采用挂网植草防护的绿化防护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值得推广。

三、路面铺装

1、景区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应以交通功能为主,路面铺装材料可选用普通沥青、混凝土等常规材料,也可以选用比较有特色的降噪透水沥青混凝土等生态环保材料。由于景区的车流量相对较小,车型以电瓶车及小型汽车为主,路面结构厚度可适当减少,如某园区湖滨南路铺设的沥青路面,结构层总厚度仅40cm,但能够满足景区交通需求,经多年的使用后,路面整体效果仍较好。

2、根据不同的景点、路段,可选用透水砖、广场砖、毛石、卵石等不同的人行道铺装材料,组成不同的铺装图案,使之与沿线景观相适应的。停车场可选用植草砖铺砌,风景游览步行道可选用不规则石块与草坪混砌。道路经过植被较好的区域时,人行道铺装材料应选用具有透气、透水性能的铺装材料,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四、道路设施与景观小品

1、路名牌、导游牌、广告招牌等设施除了造型优美、标示清晰、易于识别等特点外,还应具备彰显景区景观特色的功能,令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招牌等设施应对其大小、形式、悬挂位置进行适当的指引,使其成为景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公共电话亭、休息台、景观平台、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雕塑、喷泉、花坛等景观小品应与景区景观环境相协调,切忌喧宾夺主。

3、照明设施应重视灯具的选型,追求简洁、优美,对园区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局部路段需埋设给水、雨水、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时,应尽量布设在道路两侧的路肩、绿化带内。避免将地下管线布设在车行道上,以减少井盖对道路行车及景观的影响。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峡地貌,旅游交通,规划

1 研究背景

山峡地貌是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优势。健全和优化旅游交通服务系统, 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乌江山峡风景区旅游综合交通规划, 对山峡地貌大型风景区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步骤和理论方法进行探讨。

2 山峡地貌大型风景区的交通特点分析

2.1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差

以武陵山区为例,区域内人均GDP约为全国水平的2/5,1949年以来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0.51%,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差,断头路多,绕行距离长。

2.2景区规模大、景点分散,交通组织困难

乌江山峡风景区范围涉及乌江流域渝、黔两省市内三个自治县,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划分为7个景区共110个景点,风景区的职能构成不仅有游赏对象和旅游设施,还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和社会管理的内容,因此景区难以封闭运行,旅游交通规划需要与居民生产生活出行交通相协调。

2.3 景源地形复杂,交通方式多样

受地形交通和游览方式的影响,山峡地貌风景区除公路、水运和铁路等常规交通方式外,往往还包含栈道、漂流、索道等丰富多样的游览和出行交通方式。

3 乌江山峡风景区的旅游交通规划原则

3.1 强化景区内外交通衔接的原则

建设换乘枢纽,加强旅游服务基地和服务点的辐射力,依托现状和现有规划,实现内外通道便捷转换,使游客可以“进的来”、“出的去”、“散的开”。

3.2重点突出原则

在规划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保证重点就是保证全局。旅游交通规划的重点包含旅游交通枢纽、主导交通方式、内外旅游交通干线。

3.3适度超前原则

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使旅游交通保持略高于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速度,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必不可少的交通基础的同时,带动和刺激新的旅游需求的产生。

3.4便于游览原则

旅游交通在规划设计上要强化交通工程设施和旅游公路景观设计,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必须坚持较一般公共交通更加豪华舒适、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等便于游览的原则。

4 规划步骤

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整体格局,风景区交通布局将突破风景区的规划范围,以整合区域交通,构建与旅游交通需求相适应,与风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有利于旅游线路组织和旅游产品打造的网络化开放式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

4.1 风景区游人规模预测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主要游线沿乌江和支流水体展开,以乘船游览和陆路游览相结合。以游船为载体的“卡口法”和以陆路交通为辅的“游线容量法”与“面积容量法”的计算结果,乌江山峡整个风景区的年环境容量约为1053万人次。根据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生态状况,游人规模应小于环境容量,结合现状游客数量以及远期景区成熟度增加带来的吸引力上升,远期(2020年)游客规模限定为780万人次。

4.2对外交通规划

风景区的对外交通主要是解决风景区与周边客源产生点(如景区周边城市、机场、其他景区等)之间的交通联系。由于风景区与周边主要客源产生点的时间距离均在4小时以内,乌江山峡风景区对外交通将以公路为主,铁路和水运为辅。

4.2.1高速公路

近期依托现状渝湘高速公路(G65),以彭水长滩立交作为风景区高速公路对外联系的主要出入口。加快推进彭酉高速公路建设,缩短风景区对外联系的时间距离,规划控制彭水鹿角镇、酉阳龚滩、丁市3个出入口。

4.2.2铁路

建议加快推进渝怀铁路复线建设,提高现有铁路站场等级,将彭水站(长滩)和酉阳站(龙潭)由现状三级客运站提高为二级客运站。

4.2.3水运

随着乌江航道等级的提高,通行船只吨位的增加,乌江客运服务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水运仍将在风景区的对外交通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规划彭水四楞碑码头和沿河东风码头作为景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游客码头。

4.2换乘枢纽规划

由于风景区规划面积大,涉及景点多,旅游形式丰富多变,游客需在多种交通方式中转换,为风景区的交通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各条旅游线路交叉处建立换乘枢纽,旅游交通流程中的换乘、集散等重要环节都将在换乘枢纽处实现。根据旅游线路设计、景区划分、服务设施分布、周边交通环境将换乘枢纽划分为两个等级:换乘枢纽和换乘节点。

4.3 风景区内部交通规划

风景区旅游交通网络由水运和旅游公路网构成,并通过换乘枢纽相衔接。结合景区划分和景点分布,以及游线组织和游客量预测,充分尊重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在现有交通网络基础上,以换乘枢纽和换乘节点为重心确定交通网络骨架,采用优化布局的方法,形成风景区“一干两支三环一射八联络”的交通网络布局。

4.3.1水运

水上游览是乌江山峡风景区旅游的主线,根据风景区内乌江干流和支流通航条件,规划形成以乌江干流、阿依河和阿蓬江两条支流为基础,沿线旅游专业码头为支撑的水上旅游客运网络。

规划风景区内约103公里乌江航道为四级航道,乌江流域规划10座旅游客运码头,共38个泊位,年总通过能力315万人次,规划游船临时停靠点3个;阿依河旅游形式以漂流为主,规划四处漂流码头,分布位于舟子沱、七里塘、牛角寨和阿依河口;受电站阻隔,将阿蓬江航道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大河口电站至黔江界约19公里,规划航道等级为七级;中游大河口电站至梯子洞电站,约11公里,规划航道等级为七级;下游梯子洞电站至龚滩,约21公里,规划航道等级为六级。规划旅游客运码头5座,泊位20个,年总通过能力110万人次。

4.3.2公路

为避免旅游线路重复,节约游客的时间消耗,风景区公路网规划以环网式布局为主。通过打通断头公路,利用规划乌江桥位,构建风景区内“三环一射八联络”的旅游公路网络布局,规划总里程约598公里。

(1)环线

乌江干流旅游环线:利用规划万足乌江大桥、王沱乌江大桥和现状沿河乌江二桥,乌江右岸彭酉路、酉阳境内丁市至万木的X081,打通万木至沿河的县级公路,连接乌江左岸的国道326、官舟至洪渡公路,并打通洪渡至双龙、双龙至石盘、石盘至万足乌江大桥的通道,乌江干流旅游环线规划总里程约276公里,是风景区公路网的主骨架。其中,彭酉路和国道326规划为二级公路,其他路段规划为三级公路。

阿依河旅游环线:规划以现状彭水县道101、县道102为基础,打通郎溪至石盘公路,为石盘乡服务基地的近期建设提供通道。规划里程约71公里,规划公路等级为三级。

诸佛江旅游环线:规划提高现状马蜂村至诸佛乡县道X798、鹿角龙门峡至诸佛村的乡道Y019、Y027的公路等级,并通过鹿角旅游码头与乌江干流旅游相衔接,规划里程约75公里,其中规划县道X798为二级公路,乡道Y019和Y027为三级公路。

(2)射线

阿蓬江旅游射线:提高现状天馆乡至苍岭镇的县道X093公路等级,作为阿蓬江上游景区对与乌江干线旅游线路的重要联系通道,规划里程约48公里,规划等级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

(3)联络线

风景区内联络公路主要是通达风景区内部各个具体景区、景点和码头的公路,与“三环一射”的干线公路相连,为游客旅游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走廊,规划里程共127.7公里。

4.3.3交通设施规划

(1)旅游客运站场

旅游客运站场具有中长途旅游客运性质,根据风景区内换乘枢纽布局,以及景区容量预测,结合各县公路客运的基本情况,确定站场等级。风景区内共规划11处公路旅游客运站场,其中:二级站2处,三级站5处,四级站4处。

(2)停车场规划

根据接待设施及交通转换需求,规划在风景区内的接待基地、服务点、旅游镇、客运码头以及主要服务设施等设置停车场。风景区内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两类。根据旅游线路安排,以及各景区景点游客量预测,规划公共停车场21处,停车位1160个,总的占地面积为3.5公顷。风景区内配建停车场结合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制定风景区合理的配建停车位标准。

(3)其他设施

在牛角寨和阿依河口间规划救险通道,长度约10公里,宽度不小于2米,主要功能是游览观光以及满足紧急情况下的抢险救援和人员疏散需求;阿依河景区内规划索桥两座,分别位于七里塘和牛角寨;规划设置观光电梯一部,位于现状阿依河景区入口处,电梯的选址应避开核心景区范围,同时出入口处应考虑游客集散用地;规划在岩头坝和牛角寨间设置索道,索道线路选址应通过专业论证,并符合相关规范。

4.3.4步行交通

按照风景区旅游的特点,在各景区内主要规划三种类型的步行道:复古纤道、休闲性步道和观光性步道。

(1)复古纤道

受地形条件的制约,自古以来乌江流域的水上运输造就了一种较为独特的步行道形式――纤道。纤道本身既是景观,也是交通设施,更记载了乌江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很大旅游开发价值。规划在黎芝峡和龚滩古镇修复部分纤道,增加游客参与性。

(2)休闲性步道

在休闲功能突出的景区内规划休闲步道,主要涉及风景区内的龚滩古镇、洪渡古镇、万木乡(黑獭乡)、石盘乡、清河温泉、彭水乌杨、沿河千年乌杨等景区景点。休闲性步道应注重步道走线与周边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结合,将步道融入到景观中,步道路幅分配相对自由,在布置断面时可考虑将植被与休憩设施布置其中,以提高休闲步道的可逗留性。

(3)观光性步道

本规划根据各景区景点的可到达性,以及景区的容量限制等条件,规划观光步道系统,并重视对观光步道人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风景区内规划重点打造三段精品观光步道线路:第一段是阿依河景区内七里塘至牛角寨的观光栈道,重点是重建该段栈道,提高安全性,与周边景观相融合;第二段是阿蓬江景区龚滩古镇至大河口段观光步道,以徒步旅游为主题,充分结合地形,形成包含栈道、梯道、坡道等构成的步行道系统,并与沿江旅游码头相结合,提供宿营地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可分段组织的徒步旅游步行系统;第三段是沿河自治县霸王谷景区的观光步道,以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为主题,扩建观景台,便于游客纵览乌江山峡的精华黎芝峡景区,并重建下谷步道,提高景区容量。

5 结论

乌江山峡旅游交通综合规划以上述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在各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下顺利完成并通过评审。按照本规划, 到2020年即规划末期, 规划区旅游道路网将全部建成, 旅游道路总里程达到598km, 二级以上公路占51.3%, 三级以上公路占91.6% , 公路等级率达到100%, 景区与交通干线连通率为100%。风景区旅游交通的改善,可以缩短区内旅游出行时间, 促进沿江城镇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风景规划;园林道路设计;功能;类型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发展也及其迅速,特别是园林风景区的发展。园林风景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和运动的主要场所,

一、园林道路类型

1.变态路 园林根据周围建筑的需要设计成变态路,分别有磴道、休息岛、步石、踏级等种类,这样的设计能使园林道路与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融合起来。

2.游憩小路 游憩小路主要的功能是供游客娱乐和休息而设计的小路,并且能帮助游客通往园林更幽静的地方。这种小路较窄,通常设置在疏林山上、水边等地方。

3.主要园林道路设计 主要园林道路是指游客经常行走的道路,并且是允许小型车辆通行的道路,因此园林的主干道一般建设的宽度为4-6m左右,采用这个宽度建设的道路不容易造成人流拥堵等现场发生,并且在道路的两旁通常有绿化带。

4.次要园林道路设计 次要园林道路主要是为了补充主要道路而修建的,是对主要道路的一种补充,它能将景区和周围的建筑连接起来,通常宽度较主干道要稍微小一点。

二、园林道路设计原则

1.道路设计的灵活性 园林道路设计必须遵循布局的灵活性。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园林景观的走向为主要设计方向,大多是的园林道路呈现的是环形或中心放射性,这样的设计能较好的避免主次道路的断连,还能利用园林道路联通园林风景区和周围的建筑物,方便游客观赏园林。

2.道路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道路铺设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游客能较好的欣赏到园林的风景,因此园林道路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具有实用性。园林道路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较多的人性化因素,使人性化的建设融入到园林道路设计中,并且要美观大方。

3.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地方园林的风格不一样,大多数是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有关的,因此在设计园林道路时也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将道路设计的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更具有观赏性。

三、园林道路的功能和特点

1.组织交通功能 游客是通过园林道路对园林进行观赏的,因此园林道路对游客疏导和集散的作用,并且园林道路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就是通过园林道路对园林进行维修和护养等工作的。

2.划分景区、引导游客功能 园林的设计通常是以主题内容呈现的,园林的每个部分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具有相互联系的。园林中的道路设计可以将园林景区中不同风格或不同特征景观的园林进行区域性的划分,使园林整体更具有层次性,保证园林建设的形神兼具。除此以外,园林道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导游客对园林进行观赏,能使游客深切的感受到园林的魅力。

3.观赏功能 园林景观在设计中比较注重整体的美感和和谐性,园林各部分的紧密融合能提高园林的魅力,园林道路则可以展现出园林景观的曲线美和整体协调性。作为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道路也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园林道路规划布局研究

1.平面成型布局规划 树枝式、带带式和套环式是自然风景园林道路规划布局设计的主要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所形成的园林道路能很好的将园林的区域划分清楚,方便行人和小型车辆通过,并且增添园林景观。

2.立面成型布局规划 立面成型布局的园林道路设计主要呈现出宽窄相接,直曲相继的形式,这样的布局能很好的将游客引入到园林的身处,使游客亲身的体验到园林的魅力,同时这样道路设计将游客游览过程与运动休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3.交叉路口布局规划 斜交方式的道路设计适合小型的道路,但是交叉点需要保证一定的距离,并且交叉的角度要适中,否则或影响到设计的整体美观性。园林道路中如果是呈现丁字形的交叉路口,则在路边需要添加一些相应的装饰物,并且需要在路口设计标示牌。

五、园林道路规划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不能因地制宜 在园林道路设计中存在许多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的有的来自以外界环境,有的来自于非专业人士的建议,有的来自于周围的建筑环境,因此园林道路设计中通常存在着明显的个人色彩,无法达到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导致设计出来的道路呈现出类型单一、过于模式化等现象,无法达到设计的标准要求。

2.园林道路出现断头、回头现象 园林道路设计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造成道路的断头或回头现象,这样不仅印象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还会造成园林的格局混乱。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避免出现道路的断头和回头现象。

3.园林道路数量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园林道路的数量和园林景观的面积是有密切关系的,园林面积较大,但是道路的数量较小会导致园林道路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游客在观赏园林的时候也不能深入到园林的内部,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园林面积较小,但是园林道路较多则会打破原有的园林设计局面,破坏园林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一旦游客增多会造成游客的拥堵。

4.园林的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园林景观道路中经常会存在交叉口,道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则会导致转弯半径不够,人们通常会选择其他的捷径穿过已有的绿化带,造成草坪或绿化带的破坏,这样不仅影响的园林的美观和整体性,也会对园林造成一定的伤害。

六、结束语

风景园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景观,它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道路作为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规划中要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设计出的道路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园林本身的需求,同时还能与园林融为一体,更具有协调性和美观性。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4篇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

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转贴于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5)规划设计或开发后的景区气氛与景区主导特色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