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孔子教育理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269-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根本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本阶级、本集团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影响的社会活动 [1]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继而引导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亟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经历三千年的历史积淀,越发显现出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它所闪耀着的人性光芒。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理想人格的培育、自我修养的加强和道德教育产生弥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借鉴价值。

一、“君子谋道”――关注理想与直面现实的自然融合

孔子教学有着明确的理念。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小人的判断标准不是身份的高低,而是道德修养的高低。孔子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修养、有境界的“君子”,从而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道”的不懈追求。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谋道”就是“志于道”。孔子认为,君子“不谋食”,不是否认君子作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或者物质欲望。在“谋食”之上,是君子更应该追求的 “道”。按照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君子追求真理是其职责所在,孔子更强调的是君子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他认为,君子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君子最高的理想追求是“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仁”包罗了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道德规范的范畴,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孔子不仅明确君子的理想追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理想的路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要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仁”,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实际上,勤于讲学,闻义而行,不善不改,都是为了 “修德”。孔子还认为理想信念对于支撑人追求“仁”,完善自身人格的巨大作用,要求“志于道”并“死守善道”。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甚大。尽管国家多年来一直要求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利”的泛滥使得大学弥漫着一种物欲和浮躁的空气。单就中国大学博士生的培养而言。据新闻媒体报道,“1999年以来,中国博士生规模迅速膨胀3倍,仅2008一年就颁发了43 759个博士学位,数量与美国相当,而质量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2] 类似于“”的办学,其普及高等教育、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职能在逐渐丧失,大学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独立精神逐渐让位于“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日趋功利性。庞大的“考碗”队伍、浮躁的学习态度和理想信念的沦丧都在印证着大学的沉疴。当然这由于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与当前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有关。但这也从某种层面上说明,让大学的终极关怀体现在对“人”尊重上,让大学的职能真正体现其负有的教学、研究、服务的职责,让大学出现更多“仰望星空的人”,是大学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二、“子以四教”――知行合一和德才兼备的完美统一

贯穿孔子教学理念的教育内容,体现在他的“子以四教”上。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是“六艺”,但是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文”就是古人积累的一切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是《诗》、《书》、《礼》、《乐》,即“以诗、书、礼、乐教” [3]。孔子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研究,但是他的教学不是强行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述”的过程中,赋予新的意义,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述”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这就是“以述为作”(冯友兰语)。“行”指的是实践。“行”是对“文”的目的的进一步阐发。孔子固然很重视“文”,但是他更重视“行”。他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行有余力,则以为文”说明比之于“文”,“行”更重要。但是,孔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开来,孔子主张在实践的指导下学习,所谓“见贤者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都说明在实践中处处都是老师,只要勇于实践,自然可以得到学问的提高。孔子强调“文”和“行”体现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统一,是“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

“文”、“行”之余,孔子强调的是“忠”、“信”,是品德教育。“忠”是指“忠恕”之“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仁之方”,即实现仁德的方法。“忠”是对人的一种基本态度,由衷地、发自内心地对待别人,方可赢取别人的尊重。“信”就是“言而有信”,其含义是讲信用、讲诚信,诚恳待人。孔子教育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即使有很好的学识,如果缺乏诚信,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由此看来,“忠”和“信”是孔子教学的基本点,也是孔子所要塑造君子基本要求。

纵观孔子的“四教”说,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知行合一以及“修德”的重视,而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匮乏的。例如,许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沦为老师的“一言堂”。一门介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课堂,授课方式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录、考试考笔记,而很少让学生自主研究存在于在他们中间最普遍的问题,再相互交流心得和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锻炼科研能力。从孔子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一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研究一些和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发研究和思考的兴趣。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落脚于对学生人文关怀上。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学习实际,引导其不断完善人格。

三、教学方法――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有机结合

孔子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颇有启迪作用。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倡导以身作则的师德思想,强调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感召力。教师应以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做和所说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他常对学生说:“予欲无言”,就是说“我”不要再用言语来教人。学生就问他“子如不言,则小于何述焉?”(《论语・颜渊》)他回答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也是很明显地说明了他不重在言教的意思[4]。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前提是,自身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成熟的理论素养,方可使学生信服。

2.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孔子很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他对个体性格、能力、才智、兴趣等都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他从这些特点出发,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得以全面发展。孔子因材施教决定了他的诲人不倦。“爱之,能不劳乎、忠焉,能不诲乎?”(《论语・宪问》)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是师德最宝贵的品格,是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同时,这也成为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和典范。

3.关爱学生、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不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更重要的是“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体现了他的博爱思想。同时,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爱学生,不论出生贵贱,亦不论资质高低,只要诚心向学,就热心教诲。育人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发自肺腑的关爱是育人最高境界。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相当部分贫困生,贫寒的家境、自卑的心理等因素都构成了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真心地关爱他们,从而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2]方可成,苏岭.博士“工厂”读博=赌博?[N]南方周末,2010-09-09(4).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庞桥.孔子教师道德思想浅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教育改革

一 我国农村学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从国家近十年来出台的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现在,我国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将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仍与城市中小学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在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微机室、图书室等设备也常常沦为摆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许多学校就近合并;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多,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就读;还有一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入城镇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学校的学生。

(二)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教育困难重重

为了2011年,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各地师范院校还因地制宜,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并对置换出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行脱产培训;部分高校还在每年实施支教计划,支援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尽管如此,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改善还需要一段时间。加之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推行难,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远。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年,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仍然焕发着活力,对我国当代农村学校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和应对农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他的教育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思想、体制等等。

二 孔子教育思想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君子不器”理念与农村素质教育

所谓君子不器,即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1]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对于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使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孔子在教学中,采用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使他的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城镇各类学校开展地很好,在农村学校却很难开展。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在农村倡导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但是,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创新教学,探索教学新路,搞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没办法跳出考试的圈子里,每天想得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由此造成了只抓主科,忽视小科。素质教育根本落实不了。

在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因此,有必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

(二)“教学相长”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孔子;大学生;思想教育

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们在思想上处于东西方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价值理念工具理性的倾向性明显,多元化的思想理念常常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不知如何鉴别和选择,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是非不分。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空”的多,言必称西方,关注西方理念的多,有实效、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少,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这种情况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但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在灵魂深处有着深深的烙印的,则仍然是我们的传统理念和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传统文化和思想,不能认为传统思想腐朽堕落,在现今社会一无是处。相反,把我们灵魂内在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好的精髓提炼出来,加以思想引导,我认为,更能真正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能触动大学生的灵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思想派别。谈及传统文化和思想,就不能绕过孔子的哲学思想。几千年的重儒理念、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已深入国人心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哲学思想理念已跨越千年,但是它里面好的思想精髓和教育理念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学习实践及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更能引起我们大学思想教育者的深思和大学生的共鸣:

孔子强调对待人的管理应该是以教育引导为主,思想引导是教育和管理治本的方法,用法制和刑法只能使被管理者因为害怕受惩而不去犯罪,他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强调提升被管理者的思想和道德觉悟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1 “仁”的思想意义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简单的说,就是“爱人”。首先,他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谈及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重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他是把这做为仁的根本来说的。其次,他将这种爱推至社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说,不仅要爱家人还要爱其他的人,将这种爱推到社会大众。第三,他也提出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能依托他人、只能在集体里实现。

这就提出了对青年大学生有益的三个理念:重视家庭、关心亲人是根本;关爱他人是事业成功的必要理念;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发展,人的成功必须要与他人合作,有一个好的团队和环境。

2 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2.1 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和思想境界的高度完全取决于自己。要成就自己,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反道德原则和自己的内心。这样长久下来必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事业才有可能走的长远。

2.2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要自立,就必须使他人也自立;自己要有成就,就必须使他人也有成就。这里,孔子认识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多样性,把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起来,将个人与他人放在一个系统中,合作共赢,有利于合谐共处和健康合作关系的形成。

2.3 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在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能盲目屈从他人也不能固执己见,而是要在正确承认和面对双方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在尊重对方、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可以共存、共同接受的方案,双方共存、共发展,达到一种和谐的进步。

3 学习与实践

3.1 “笃信好学”。孔子一生都没有停止追求学问,强调学习,强调通过学习来明了事理,成就自己。注重虚心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强调学习在成就人生中的重要性。他在回答弟子子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时就说: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2 强调学习要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体现了这种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3.3 “躬行实践”。孔子非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鄙视只会说不会做的人,甚至强调要做了再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实践对学习的反馈作用。强调“言行一致”。

4 客观的认识社会环境和保持积极的心态

4.1 孔子一生力志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努力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未有所成。与其他思想家不一样的是,他承认“时命”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鬼神”所定,也不是人格化、神化的“天”所定,而是客观环境所定。他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承认环境及外在条件对人发展中的限制作用,这种对社会和周围环境冷静、客观的认识,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4.2 面对这种环境,孔子怎么做呢?首先,他没有迷信“鬼神”和“天”,对“鬼神”和“天”的存在存怀疑的态度,而相信自己的努力;其次,他认为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是正确的,只是需要大家有一个认识了解的过程。第三,他在承认“时命”的同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宣传、践行自己的理念,甚至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是正确的,最终必会被大家所接受的。

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积极的一面,也有很多消极的,不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一面,如:孔子的整个哲学体系过于强调道德性,过于强调礼和上下级关系,强调极端的个人道德规范修养等,是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分析和鉴别的,但是做为传承几千年,内在在我们灵魂内的思想,一旦激发,将会令人更加容易接受和传承,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传统文化的这块阵地,才能培养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他通过培养民主气氛、利用互动合作、注重思维培养这些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和借鉴。

一、培养民主气氛,营造创新氛围

孔子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以师者自居,教学中充满了民主气氛。孔子不以长者自居,打消了学生因惧怕孔子的威严而不敢畅所欲言的顾虑,使学生像闲聊一样轻轻松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间没有距离、没有拘束,以致在子路和颜渊说出各自的志向后,子路又反问孔子的志向,就像朋友间的平等对话一样。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非常放松,能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而且在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创造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根据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使思维迸发出火花,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想北平》一文时,我在课前先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针对班里的学生多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独自在外求学,难得回家,周记中充满了对家的思念,我以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的周记为切入点,凄美幽远的思念故乡的歌曲、周记中对于家的思念触动学生的心弦,牵动着学生的思乡情,调动学生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想念,这样学生在心理上自然能处于一种情感认同的状态,然后再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老舍要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以此激发学生思维,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韵。

二、利用互动合作,训练创新思维

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是创新学习的一个外部条件。在孔子师徒那里,师友之间的交游是实现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孔子强调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论语》第一章就向我们展示了孔门师徒之间合作学习的热烈场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子贡论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更是师徒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在合作性的学习氛围中,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产生了创新性的学习结果。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目的就是利用互动合作,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在讨论、争论与辩论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思维培养,拓展思维空间

欣赏艺术作品离不开想象,孔子是最早以《诗经》为教材的人,从他与弟子的谈话中,可看出他把想象和联想作为欣赏诗歌的重要条件。在《学而》和《八佾》中,子贡、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原本是在讨论做人的问题,可是两位弟子都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孔子很赞成,“赐也,始可与言《诗》矣。”“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认为具备了这种想象、联想的品质,就可以探讨、研究《诗经》了。

在教育或学习中,孔子还注意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是在培养一种有联想、注重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另外,其“叩其两端”的辩证思维,也可以说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具体表现。如他引导学生对“知”与“不知”“爱”与“恶”“义”与“利”“学”与“思”“贤”与“不贤”“苦”与“乐”等进行辨析,使学生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思维训练长期下去无疑会使学生思维更流畅,更灵活,更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课外训练中,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在教学中可巧用想象思维导读,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想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进行想象思维的导读,使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提高。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雄浑激越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盘旋于二十年代的湘江上空,在大脑的“屏幕”上放映词中的形象。可采用如下几个步骤:

1.勾勒形态。让学生在脑子里勾勒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学生脑中出现彩色画面;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图更细致、更逼真。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回放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这种想象训练,能把学生的经验充分汇入文本,既审美,又冶情,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无定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5篇

>> 孔子的义利观和柏拉图的财富论 孔子“义利观”参照下的媒介社会责任 孔子义利观与企业道德的建设 孔子义利思想的现时代价值新论 浅谈孔子的欲利观念与义利思想 孔子君子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孔子义利观对高中生的德育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传统义利观 《论语》中的“义利”观 孔子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义利观探析 论孔子“正名”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重建儒商的义利兼顾 浅析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 儒家义利观对我国新型义利关系建构的价值 俞敏洪的“义利”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7]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6.

[3][9][15][16]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68.

[4]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28.

[5]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00.

[6]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40.

[8]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4.

[10][17]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00.

[11]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32.

[12]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