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51―03
此次问卷在“问卷星”专业在线调查问卷平台,以电子版进行调查,共有783名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参与答卷,其中男生349人,女生434人;大一的学生占50.57%,大二的学生占26.56%,大三的学生占19.67%,大四的学生占3.19%。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建议和期望、网络视频教学与答疑、网上考试制度等九个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遇到的困难多,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特别满意,希望有所改善。而对于网络教学与考核则表示愿意尝试。
一、高等数学的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49.94%的学生每天课余学习高等数学的时间少于1个小时,41.76%的学生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剩余8.3%的学生学习时间多于2个小时(见图1)。同时,50.19%的学生对自己“高等数学”的学习现状表示不满意,作业不会做、上课听不懂,3.7%的学生则表示从不做作业和听课,余下不到半数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而80.33%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动力出自于考虑自己的未来和前途(见图2)。
综合分析可知,我校大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上并不主动,且动机比较实际化。
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这部分采用的是多选项问题调查。据调查统计,我校大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而问及原因时,近65%的学生表示是因为毅力不够和学习方法不对,有大约54%的学生是因为自己主观上不主动学习,也有半数学生是因为把时间花去学生工作、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见图3)。
而问及学生听课兴趣不大的原因,有近半数学生表示是因为教师的讲课方式、讲课内容和课程的实用性。
其次,30%左右的学生是因为对课程本身不感兴趣。
而问及学生课后学习积极性时。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的惰性、过于依赖期末考试的重点和学习氛围不好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有半数学生是因为课程太难学不会,于是就不想学(见图4)。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弱,没有较好的学习工作规划。
三、 学习方式
学习上遇到问题时,68.7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先思考一段时间,解决不了再查找参考书;14.14%的学生会把解决不了的题目丢在一边;13.38%的学生会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调查显示,对于参考书和学习资料自己上网阅读下载的学生最多,占42.55%,其次是去图书馆借阅的学生,占33.38%,余下的一般是向师兄、师姐借或者在学校的网站上下载(见图5)。上课没听懂的情况下44.2%的学生会选择待在宿舍学习,不懂的上网找答案,近30%的学生则选择去图书馆学习,不懂的查阅参考书,还有18.22%的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
既然学生大多喜欢上网查找资料,那么学校可以多多完善、宣传相关的校园网站,以帮助学生学习。
四、解决难题的方法
除了寻求教师的帮助,63.31%的学生表示愿意在班里建立学习小组(大约5~10人),小组定期一起学习讨论,将大家无法解决的问题统一起来,再向教师求解;56.56%的学生表示愿意从班里选出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组成一支答疑队,平时有疑问可以先问他们,他们解决不了再汇总询问教师;45.73%的学生则喜欢自己上网查找答案(见图6)。
大约60%的学生认为最适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掌握课本知识后主动寻找资料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近32%的学生选择寻求教师的指导再结合自身的兴趣学习。
在提高自己学习质量的问题上有大约70%的学生喜欢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搭档互相监督鼓励。而近60%的学生则认为多多和教师接触,培养和教师的感情同时增进对该学科的兴趣能帮助自己学习。
五、 对教师的建议和期望
根据分析报告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喜欢课堂多点师生互动。62.17%的学生希望教师授课时以实际应用为主体,结合社会实例,同时有23.18%的学生希望采用以教材为主体的常规教学,14.65%的学生更多地希望在课本以外进行拓展延伸。
有77.3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定期提供一些比较典型的、概括性强的题目以供练习,54.27%的学生希望教师在QQ上创设讨论组,学生可以随时将待解答的问题放上去,教师看到后进行解答。49.68%的学生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让学习委员收集问题请老师统一解答,44.71%的学生希望教师有固定的坐班时间,留在办公室让学生去咨询(见图7)。
由分析不难发现,我校大学生在学习上还是希望得到教师较多的帮助,很注重追求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又希望教师讲课能更加生动、有趣。
六、网络视频教学与答疑
对于视频教学,大约56%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希望先试行一段时间,26.5%的学生表示喜欢,但是有近18%的学生直接表示不喜欢。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视频教学的优点是听课方便、在自己寝室就能上课,有近半数学生认为这种网络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学生担心的是网络问题和环境会影响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其次是担心提问不便和与教师同学接触变少。从分析看来,学生比较担忧的是自律性问题,如果真要实施视频教学的话,如何监督学生认真听讲成了一大问题。60%的学生喜欢网上答疑,觉得平时课间时间太短、与老师接触机会少,网上答疑方便又省时,也有利于性格腼腆的同学提问。余下学生表示不喜欢,更喜欢当面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认为教师当面讲解更有利于理解。 对于网络教学平台上该放什么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教师讲课的视频、参考书和定期更新的题库。其次有63%的学生则希望能看到教师布置的作业。
七、网上考试制度
分析报告显示,与传统考试相比,74.65%的学生担心考试监督方面可能不够,会影响公平,52.74%的学生认为网络解决了笔答试卷存在命题不严谨、阅卷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62.42%的学生却认为网络考试方便,且没有传统考试氛围的压迫感,不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在传统考试与网络考试的选择中倾向前者的较多,其次是表示中立的。在考试制度的改革问题上,68.41%的学生希望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成绩只做参考;另外有大约60%的学生希望增加考试的灵活性,应用多于理论和调整卷面考试和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所占份额大于卷面成绩。
八、结语
当前我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1.本校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独立思考性不强,过度依赖于参考书和教师。
2.本校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自觉性、自律性不够,学校要鼓励大学生从中学的依赖性学习习惯中跳脱出来,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
3.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交流,请教问题,希望上课方式更加生动,也希望所学教程能与将来的实际工作挂钩。若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从根本出发。建议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更多地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4.本校大学生对网络平台教学和网上考试并没有太大的抵触,但也没有过于明显的拥护,这是因为学生对其了解不多,希望学校可以先试行,让学生接触后再做考虑。但是学生对网上答疑还是比较推崇的,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晓梦.《高等数学》课教学调查报告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梁林梅.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3]李红亚.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分析及对策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01).
关键词: 中学生提出教学问题统计分析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提出数学问题”活动的情况。
1.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三类数学情境中(解题过程中,解题后的反思活动,无问题阐述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水平,以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是否或怎样影响问题提出。
2.考查新课程实验区与非实验区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分析学习资源、教学等对提出问题的影响,新教材是否对学生的自主性和问题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3.调查处于相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分析活动水平与数学学习成就(成绩、表现等)之间的关系,善于提问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二、被试对象
江苏省无锡市广瑞中学初一至高一年级各两个班级,每个年级取成绩较好的班级一个,成绩中等的班级一个。共收回355份有效问卷,其中初一96份,初二91份,初三85份,高一83份。
三、调查工具
问卷的编制参考蔡金法先生拟订的“中美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的测试题和吕传汉校长提供的“关于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调查问卷,并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设置数学情境时兼顾Silver提出的三种情形:给出一个数学情境,要求提出与此相关的数学问题;要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提出新的问题。
2.素材的背景比较丰富,有利于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保证区分度。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四个年级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出来的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利用SPSS12.0 for Window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1.从四个年级提出问题能力的差异性总体分析可以看出,相伴概率是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四个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应用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可见,高一年级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间在提出问题能力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从不同班级提出问题能力的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四个年级中,除初一外,较好班级的均分均高于中等班级;初三、高一不同班级提出问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3.从四个年级在各个情境中提出问题能力的差异性分析容易看出,四个年级在第一、二、四个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第一个情境中,高一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之间的差异显著,而在第四个情境中,初一年级与其它三个年级之间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二)通过个别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筛选出几份典型答卷,就提问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难易标准、对问题提出的看法等相关问题与个别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向其任课老师了解他们平时的学习表现、学业成绩、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以下是由访谈得到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要考虑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切实可行”。部分得分较低的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能否解答,强调得出正确答案。他们普遍缺乏一种“探索”精神,“困难的题不敢大胆提出”,“太难了怕根本无法做得出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与原题矛盾而感到疑惑”。
2.“按例子套”。笔者在分析问卷时发现,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情境本身没有太大关联。他们脱离给定的数学情境,将自己熟悉的、做过的问题、例题生拉硬扯进来。一个学生解释说:“这不是一个三角形吗?我前两天做过一道几何题,图形和这个差不多,而且很难,我就把它拿到这里来了。”再如问题:如果给你100个正方形,你能拼出图几?当被问道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时,学生说:“以前见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100?”“我随便写的。”可见,这些学生仅仅关注提出问题本身,而并非在理解情境、理解原问题本质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
3.“原来可以这样”。笔者曾有几次机会巡视问卷调查实施情况,偶尔碰到学生苦于无法下笔,向笔者求助。于是笔者提示:可以适当改变原问题的条件。“原来可以这样!”启发之下,他若有所思,短短几分钟内便罗列出大量的数学问题。例如:能使■+■=■+■成立的摆放方法有哪些?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形状改为直角三角形,BD等于CE吗?如果改变数字与符号,结果会怎样?如果是■+■+…+■,结果会怎样?笔者发现,经提示,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提问时忽视对原问题或情境的理解,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因而这些问题普遍流于形式,不具备一个“好”或者说“有价值”的问题的条件。
五、调查结果的研究
(一)个体的知识背景
数据表明:1.初三、高一不同班级提出问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四个年级中,除初一外,较好班级的均分均高于中等班级。2.在第一个情境中,高一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之间的差异显著,而在第四个情境中,初一年级与其它三个年级之间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第一个情境与探索规律有关,是初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得分较高;第四个情境与三角形全等有关,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内容,得分较低。这些结果都说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提出数学问题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二)个体的个性因素
显然,知识因素对于问题提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某些个性特征,问题提出就无法得以顺利进行。通过个别访谈,笔者发现提问者是否具有探索精神、是否拥有自信心、是否善于独立思考均对问题提出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主体的个性特征与提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与问题提出能力相关的个性特征还有很多,例如好奇心、恒心、勇气、自信、自主性等。它们共同对问题提出发生作用。
(三)个体的相关经历
学生是否有过提出问题的经历也影响着他们的问题提出。在做问卷时,有些学生反映: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只会解题,不会提问题。更有学生在问卷中写道:问题奇怪,整张卷子都很奇怪,不知道要什么。显然,他们之前没有经历过数学问题提出的活动,缺乏相关体验,认为提出问题就是狭义上的“提问”,即,提出类似“这道题怎么做?”的问题。相反,平时有一些相关经历的学生在回答问卷时就比较顺利。在访谈中,蒋丽同学说:“我平时经常提问的。不仅数学课上,上其它课时我也有很多问题。”所以她对于问题提出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也就不奇怪“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么多”。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1999.11.
[2]Edward A.Silver & Jinfa Cai.An Analysis of Arithmetic Problem Posing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J]. 1996,(5).
我院是一所2009年刚从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专科的学院,高等数学是其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近几年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学生学习状况不好,考试过关率差。为了弄清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近期,笔者对我院刚学完高等数学的安全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食品专业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对策,为提高我院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他新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问卷调查过程
(一)问卷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笔者设计的问卷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对高数感兴趣的程度及主要原因;学生学习的情感状况;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学、教师的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学生对数学的建议。
(二)问卷调查对象
刚学完高等数学的2013级安全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食品专业的205名学生。
(三)问卷分析方法
给每名学生发一份调查问卷,采用一人一表的问卷调查。总共发问卷205份,回收204份,收到有效问卷200份。
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软件来分析学生的学情,并用表格的形式如实的表现出来,使数据更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科学性。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1 你是我院哪个专业的学生?
A安全管理专业 B计算机专业 C金融专业 D机电专业 E食品专业
安全管理专业:54人;食品专业:46人;计算机专业:100人
(二)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的程度及主要原因
2 你喜欢高等数学吗?
从统计的数据看来,只有21%的学生喜欢高等数学,27%的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有5%的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47%的学生表示态度一般,虽然对高等数学没有抵触心理,但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上数学,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可以说是新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3 你认为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没填“喜欢”高等数学的158人中,35%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太差,34%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内容太难,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不够牢固,与高等数学内容衔接不上,以至于感到高数内容难。这一数据也说明大多数高职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自信。18.5%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不喜欢,11.5%的学生对数学没学习兴趣,这也告诉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能单一的只用传统的讲授法,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提高学生对高数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的情感状况
4 你的父母关心过你的学习吗?关心过你是否喜欢数学吗?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状况,选择A、B选项的占了72.5%,学生们在学习高数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在精神上多关心他们,学生们会学习起来更加有积极性。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 你在课外查阅过与高等数学相关的资料吗?
在这一问题上,有80%的学生在课外没有查阅过与高等数学相关的资料。说明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大多数缺乏主动性,处于被迫学习的状态。
6 你怎么完成你的数学作业的呢?
有近半的学生表示作业是和同学讨论后完成,16%的学生是抄其他同学的作业,只有35%的学生是独立完成。这一点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五)学生的自我评价
7 你上高等数学主要是为了什么?
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有28%的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明确学习高等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8 你认为学习数学对你的所学专业有帮助吗?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高等数学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帮助。
(六)学生对教学、教师的评价
9 你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吗?
有41%的学生不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这足以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10 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
有81.5%的学生都选择了“上课风趣幽默、有感染力的老师”,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尽力的去感染学生。
(七)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
11 你认为哪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最困难?
有52%的学生选择了微积分,微积分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基础。
(八)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建议
12 你认为增添数学实验课(用计算机软件去简化数值运算、实现实际生活案例)有必要吗?
有64%的学生选择“有必要”,学生对数学实践充满渴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应引入数学实验课。
13 你认为怎么样的数学课能够吸引你?
有63%的学生选择了“淡化理论,多讲与生活及专业知识相关的数学课”,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理论,不要过多的讲解理论证明,多讲与生活及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14 你认为考试该怎么考核?
37%的学生选择了C,期末成绩不能只是卷面成绩,应该有平时成绩、数学实验成绩等,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15 谈谈对数学课的设想和建议
学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淡化理论,多讲一讲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不能太多的运用课件,该板书要板书;讲得生动一些,不要讲得太单调、乏味;加人数学实践,不要总讲理论。
三 调查分析引发的启示
(一)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家长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甚少,学生学习过程孤单,学习缺乏自信,在大学里,老师需更多的关心他们每个人的学习,与学生们多谈心,交流,给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注重大学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在调查数据中显示,有近70%的学生感到自己数学基础差,高等数学内容难。所以要注重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在前面的预备知识里实行查漏补缺,在讲到常用的基本初等函数时,要加强记忆,进行恰当的补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知识到大学知识的过渡。
(三)改变教师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调查数据里显示,有80%的学生没有查阅过相关资料,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仅有35%,学生们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上,教师们应转变观念,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法上,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数学模式和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增加引导读书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法等。
(四)引入数学实验课,多讲与生活、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数学实验课主要借助数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并且实验课的内容与高职学生专业紧密结合,能够让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验课,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从以往的“听数学”转变到如今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应用的过程。开设实验课能引起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课,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教师不再是以讲解教材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五)改变期末考核方式。
关键词: 高年级段小学生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此,我校针对高年级298名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是更深入地了解我校高年级段学生数学学习行为习惯上存在的不足,提高数学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使学生能自觉地、有规律地、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学习,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育人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内容
1.调查对象:五、六年级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法。
3.调查内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由课题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表现。
从统计表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预习的,知道预习对于学习新知是有促进作用的,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在课前认真地预习。只有极个别学生从来不进行课前预习。
2.课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
从附表2―1、2、3中可看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有思考性的问题能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对自己的帮助很大,85%左右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愿意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合作讨论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但也有少数学生在小组内只是聆听者,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课后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
从附表3中可看出:做课后作业时,能先复习书本内容再做作业和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不是很多。有一半学生是先做作业,不会时才翻阅书本,还有少数学生有问题时问老师或同学,认为能完成作业就行。
四、总体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我校高年级段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作用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也有不少学生不能做到每天主动地预习,还有少数学生不会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能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愿意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在小组内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对于课后作业,不少学生没认识到复习的作用,只是在不会做时才翻阅书本,没有养成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知识的学习习惯。
五、相关问题
1.主动预习的学生非常少,有一部分学生不会预习或偶尔预习。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上听讲的效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对于课中小组讨论学习,有些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活动中只是听别人说,自己很少发言。
3.对待课后作业,有不少同学是先做作业,不会时才翻阅书本,或有问题就问老师或同学,只要能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
六、主要对策
1.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有效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学生还不会预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预习提纲的方法辅助学生预习,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或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调查数据、实地测量、学具准备、了解情况等。
2.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中,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能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倾听他人的发言,评判他人的观点,并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3.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
(一)教师对“你知道吗”编写情况的意见讨论
1.教师对“你知道吗”作用和功能的认识。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能够从渗透数学文化的高度认识苏教国标版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功能,并且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高年级(指五、六年级)教师更倾向于认为“你知道吗”的作用在于知识传递,这可能与高年级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内容、形式有关。
针对教材,有54.8%的教师认为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有35.7%的教师认为不够充分,有9.5%的教师认为不能体现。其中,中年级(指三、四年级)教师中认为能够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占66.7%,高年级教师中认为能够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只占40.9%。由此可见,“你知道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影响着教师们对其功能的判断。
2.教师对“你知道吗”具体内容的认同程度。
从表中看出,教师对“你知道吗”具体内容的认同度并不高。并且,中年级教师认为非常有价值的占45%,高年级教师认为非常有价值的只占23.8%,这提示我们,高年级“你知道吗”的编写内容需要进一步作出精心选择。
3.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配套说明的意见。
从表中看出,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中的配套说明比较满意,但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不足,教学有障碍。他们希望《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释说明更详尽,以减少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
(二)学生对“你知道吗”编写情况的意见讨论
1.学生的兴趣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到六年级所有学生对“你知道吗”都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喜爱水平,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你知道吗”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苏教国标版教材的亮点之一受到学生欢迎。
2.学生对“你知道吗”数量的评价。
上表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教材中“你知道吗”的编写数量基本合适,但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达了希望增加数量的愿望。
3.学生喜爱的呈现方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教科书中以纯文字面貌出现的“你知道吗”,而比较喜欢有图画的形式,但不同年段之间存在差异,中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喜爱图画为主的图文结合式,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喜爱文字为主的图文结合式。经统计,现行教材(这里指三至六年级的八册教材,下同)中纯文字式的篇数占总篇数的46.5%,文字为主的图文结合式的篇数占总篇数的40.8%,图画为主的图文结合式篇数占总篇数的12.7%,这与学生的喜好有较大差距。
4.学生喜爱的语言表达类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表示喜爱启发自己思考没有现成答案的开放式问题,不同学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中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喜爱直接告诉式的。经统计,现行教材中事实陈述式的篇数占总篇数的63.4%,提出问题式的篇数占总篇数的22.5%,启发诱导式的篇数占总篇数的14.1%,这与学生的希望也有较大差距。
(三)教师使用“你知道吗”的情况讨论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都表示在教学中有意识使用“你知道吗”。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在使用上存在差异,城市实验小学和城市一般小学中100%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有意识使用,农村小学中有25%的教师表示想起来就让学生读一读,但没有坚持。另从学生方面调查发现,有68.9%的学生表示老师经常在课上使用“你知道吗”中的内容;有29.4%的学生表示老师有时会让我们读一读,但没有坚持;有1.7%的学生表示老师这部分内容基本不讲,学生的反映与教师的表述存在一定差距,结合教师平时备课的情况考虑,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粉饰现象。
2.教师在平时备课中对“你知道吗”的关注程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你知道吗”还没有被所有教师纳入备课的范围。虽然城市学校教师都表示在教学中有意识使用,但只有42.9%的城市教师表示在平时备课中总是会思考如何处理,有51.4%的城市教师表示偶尔会思考如何处理,有5.7%的城市教师表示不会思考如何处理。可见,教师对“你知道吗”的关注和思考显得比较薄弱,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功能的发挥。
3.教师使用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使用“你知道吗”的主要渠道是课上和课后。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学,二是教师直接介绍,三是让学生课上读一读。也有个别教师表示会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做适当拓展。总的来说,教师使用的方式比较简单、随意,这与教师对它的思考不足是相关的。
(四)学生使用“你知道吗”的情况讨论
1.有95.8%学生表示会主动阅读“你知道吗”,有4.2%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阅读“你知道吗”。学生主动阅读的比例非常高,同时表示自己能够读懂“你知道吗”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5.0%。
2.有68.6%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查找与“你知道吗”有关的资料,而31.4%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查找与“你知道吗”有关的资料。中年级学生表示会主动查找的占83.9%,高年级学生表示会主动查找的占54.8%,高年级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的热情相对较低。
(五)结论
1.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基本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其功能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不是全部教师都认识到传递数学文化的作用,也不是所有的“你知道吗”都能被教师、学生所认可。
2.教师在备课中,对“你知道吗”的思考不足,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教学安排计划性不强。对部分有难度的“你知道吗”采用简单化的阅读方式,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些数学知识,更难以达到“你知道吗”所肩负的传播数学文化的目的。
3.“你知道吗”的编写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形式上要增强可视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在内容上要精选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富于文化价值及教育价值的素材,回避学生过于熟知的内容。高年级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要体现更多的“文化味”。